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才兼备的良臣。”
刚刚热闹得像是菜市场得大堂安静下来。李东阳这时开口道“陛下圣明,臣附议。”接着就是其他大佬表态,谢迁代表的其他阁老,刘大夏,佀钟代表的六部首脑一齐拱手持笏板道“陛下圣明,臣附议。”这下好了,大佬们都表态了,小鱼小虾就不要闹了,再说弘治刚把话都说成这样了,你还不同意,那就是心里有鬼了。所以大家都重复了刚才的话。今天的早朝也就到此结束了。
事情定下来了,所以要开始撰稿了。《明报》的撰稿是让通政司的人去弄的。由于朱厚炜的提议,报纸被弄得像后世一样,不过这个时代大家都是用的文言文,作为朝廷办的报纸更是如此。写好后,通政司就拿着稿子来让弘治过目,拿来后,弘治也让兄弟两一起过来端详。这一份总共是2张纸,每张一叠为二,总共是8面,前面的两面是“百姓须知”,也就是把上次的调查写了上去,后面2个版面是皇帝,内阁和六部首脑最近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在后面2个版面就是本朝一些官员写的诗词,最后两个版面一面是国士榜,第一期介绍的王恕。上面主要写了王恕的生平,功绩。这个人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的。
王恕生于西元1416年明朝永乐十四年,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三原(今属陕西)人'1'。明代中期贤臣,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选庶吉士。后为大理寺左评事,迁左寺副,又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抚、南京刑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等,历官19任。也是首任河道总督。王恕为官四十余年,始终保持了刚正清廉的品格,与马文升、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辅佐孝宗朱祐樘实现“弘治中兴”,史称“始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与其子王承裕并为“三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所引荐的耿裕、彭韶、何乔新、周经、李敏、张悦、倪岳、刘大夏、戴珊、章懋等都是当时的名臣。他尊重那些在野未仕的贤人,生怕提拔慢了。弘治执政期间间,朝廷有许多正派的官员,各司其职、很有条理,号称“弘治中兴”,就有王恕的很大功劳。
由于是第一期的《明报》,而国士榜可以说是万众期待,所以必须要一个镇得住场子的大能,王恕凭借多年政绩,完全符合德高望重,因此选择他,也没人会有闲话。
至于贪官榜则是湖广的一个知县,报纸上写出了当官多久,查处多少赃款,也占了一个版面。
弘治三人看着没什么问题了,就拿到工部刊印了。《明报》好了,接下来就是《百姓报》了。《百姓报》要比《明报》多一些文字,所以是4张纸一叠为二,总共16个版面。由于是面向百姓的报纸,朱厚炜选择使用白话文,同时使用横排和标点符号。
前面3个版面是《明报》的百姓须知,后面两个版面是请名人评论,昨天就让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到陕西三原找王恕。为啥要派锦衣卫头头呢?明朝的锦衣卫是天子亲军,代表的就是皇帝,对于王恕,弘治是很尊敬和感激的,随意只有派出牟斌才能显出诚意。牟斌把《明报》的国士榜告诉了老爷子,老爷子一听自己上了国士榜,一下子就老泪纵横,还颤巍巍要向京城方向跪拜磕头,牟斌也有点措手不及,立马让老爷子家人止住他,并说弘治口谕,老爷子年纪大了,不要行礼。老爷子一边擦泪一边说道“陛下没有忘了老朽,这天也没忘了老朽,老朽这辈子再无遗憾了。”牟斌作为一个正直的锦衣卫人员,也被感动了。心中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再接再厉为国尽忠,要做第一个上国士榜的锦衣卫。最后拿出调查结果交给老爷子,让他说些评论好回去交差。
虽然言明了这些评论是要在民间《百姓报》上刊登的,老爷子想了下就“弄明白了”,说是民间,只不过是弘治的另一只手,一个朝廷,一个民间,相辅相成“陛下在政事上又成熟了许多啊”老爷子暗叹到。保持着激动的心情,非要自己亲自撰写评论,家人和牟斌都拦不住,对于这次调查,老爷子也被震惊到了,看了一会儿,就提笔写了起来。大意是女子最早也要在17岁成婚,18岁才生娃,对于朝廷的建议,老王家完全接受,以后家里的子女不满17绝不成婚。
拿到了评论,牟斌也就快马加鞭直奔京城。现在评论还没有送回京城,不过《百姓报》的其他版面已经弄得差不多了。主编是朱府最受学生欢迎的白时中,总编就是朱厚炜了,其他3位先生则是小编,第一期的《百姓报》主创人员就是这么5人了。
前面三版是百姓须知,后面一版是评论及其翻译,在后面的2个版面是民间诗人的诗词,后面3个版面是京城家长里短的趣事,由21个在书店跑腿的锦衣卫提供,京城的物价占了三个版面,最后四个版面则是刊登神秘作者金庸的《射雕》了。由于第一期出现的比较仓促,有些地方做的不是很到位,大部分版面也局限于京城之中,不过朱厚炜表示,以后会慢慢向其他地方辐射,最后做到全国的事情都能在《百姓报》上找到。
虽然朱厚炜对于这一期的质量感到不是很满意,不过对于这个娱乐比较匮乏的大明来说还是口以的,销量也是不用担心的,唯一需要担心地就是那些看到横排和标点符号的读书人来找茬。
朱厚炜两兄弟向弘治提了一下,就得到内城靠近东华门的街边空闲店铺一间作为《百姓报》的根据地(查抄未分配)。由于朱厚照兄弟两不方便出面,只好推出了白时中做了《百姓报》明面上的大总管。
朱厚照兄弟两还特意和白时中长谈一番。白时中的心里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知道要想横排和标点符号被接受是很难的,不过被朱府的两位少爷轮番轰炸,有些疲劳的精神不怎么集中的白时中还是沦陷了。
这两天白时中看见兄弟两都绕道走,可惜兄弟两依然向狗皮膏药一般,贴上了就甩也甩不掉。朱厚照第126次说道“谨严(白时中的字)先生真乃谦谦君子,不拘于形式,这文章横排以及标点,谨严先生都已经融会贯通,其中对于识字的好处,先生也是知晓的,如能让天下人都能习得,先生功德无量,必定名留青史啊。”朱厚炜倒是每次有不同的说辞“现在先生在府中一月不过10两银钱,若是做了这《百姓报》的主管,月薪30两不成问题。”白时中脸色发黑,刚想说话就听朱厚照说道“住口,二弟怎么如此污人清白,先生乃是正人君子,视金钱如粪土,二弟还不快快赔礼。”说着一转头,看向白时中“先生,《百姓报》关乎天下百姓,若百姓都能识字读报,今后史书中,先生必会被大书特书,我大明也能文治大兴,百姓知礼,社会和谐,先生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士林中人,必定不会畏惧些许困难。”“是是是,刚才得罪先生了。”朱厚炜拱手笑脸赔罪道。白时中此时哭笑不得,他算是看出来了,这兄弟两是在配合着给他下套。
不过,他心中也有一番思量,对于文章横排和标点符号的好处他是知道的,这才教了半年,这些学生读书认字的进度比自己启蒙时还要快。一个两个可以说是个人资质,但是这么多学生全是如此,现行教材的优越性不言而喻,若是能推广到全国,他白时中的名字必定名留青史,有困难也不怕,自己才刚30,还没老呢,还有着雄心壮志。
经过一番思考已经兄弟两喋喋不休的劝说,白时中答应了,然后就到店铺里——现在改名为“百姓报业”了,然后贴出告示,要招贤纳士,准备把《百姓报》做大做强。
第十八章 开始发售()
弘治十五年十月初八,这是一个将会被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大明正式向民间发售报纸,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说,这份报纸都很符合后世对报纸的标准。
大约在卯时(早上5点)工部印刷出来的1万份报纸纷纷发到京城各个锦衣卫百户所,然后由百户所来进行发卖。
本来报纸是要成本价发售的,不过弘治知道他这一朝锦衣卫可以说是两袖清风,所以下旨把成本价提高了2文,一文给卖出的锦衣卫,另一文给百户所,所以一份报纸的最终售价为5文。不过这并没有多少钱,你卖了1200份,跑腿的和百户所也才能拿到1两银子。但这是上级派下来的任务,也没人敢违抗。
到了卯时一刻(5点半)锦衣卫就开始发售了。由于上层人士消息灵通,知道上面有国士榜和贪官榜,为了要一睹为快,所以大量的人就到附近的锦衣卫去买报纸。今天的百户所格外的热闹,因为以前都是锦衣卫上别人家去“工作”,像今天这样一大群人跑到锦衣卫门口来“闹事”的还是第一次见。场面有些混乱,什么人都有,有书生,有官员的家丁,还有一些低级武官。老百姓一看,基本都认识啊,都是他们眼中的“贵人”啊,这么热闹,咱也看看去,所以人是越来越多了。
朝廷试水的1万份到了辰时(7点)之前全部卖完,还有许多闻讯而来却没买到的就在百户所门口闹将开来,来这么多人,什么身份都有,小小的百户所也不敢出手赶人,只能一边让他们稍等,报纸还有,马上就来,一边向上级求救。
今天对于弘治来说也是有些忐忑,毕竟花这么大声势弄出的《明报》要是没人捧场,那不管是朝廷还是弘治本人都是丢面子的。不过还好,到了辰时就听牟斌来报,说1万份《明报》已经卖完,现在工部的第二批10万份已经向各个百户所送去了。弘治这才放下心来,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笑容。
今天是难得的没有上早朝,弘治心情不错,想和别人分享下,本来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的两个儿子,不过现在还在上课,就不去打扰他们了。然后就决定去内阁看看,毕竟在关键时刻,这几个阁老没有让他失望,便带着太监侍卫走向了阁老办公之处——文华殿。至于他们君臣和谐的场面就不多说了。
话说买到《明报》的书生那是不会就在路上看的,为了彰显自己的气度要么去茶楼,要么就是回到书院再看。茶楼里,书院里则不时传来“触目惊心”“介庵先生也算实至名归了”“想不到朗朗乾坤竟然还有此贪官污吏,可杀,可恨”“刘尚书这篇诗词寓意颇深,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啊”
不过最令人震惊的还是那篇调查,虽然都知道女子生孩子就要经历一场生死,不过看到报纸上的数据所有人还是被震撼到了,对于现在流行的早早结婚生子的习俗也开始质疑起来。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家里出现个一尸两命之类的。
这一天就在大家的惊叹,感叹声中度过了,最后锦衣卫和工部解算出来,今天一天总共卖出8万多份,由于以前没有宣传,但是有了今天的8万多人的口口相传,明天的销量一定会更多。
这么大的销量是令弘治和几位阁老重臣没有想到的。因为以前的邸报全国上下也就几千份。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以前的邸报发出之后,到了各地是由商人来印刷出售的,由于买的人都是官宦之家,也不缺那点钱,就直接从商人手里购买。全国的总量也有个10万份左右。
现在的《明报》的生产销售流程是在顺天府通政司定稿,派人快马加鞭送到应天府和四川成都的同时开始印刷。印刷3天后开始在顺天府销售,第二日向京畿各地开始辐射,到了第三天到山西,陕西,山东,河南。这些省份是北直隶印刷版所辐射的省份。出售5天后,样板送到了应天府,然后开始印刷,到了第三天开始发售,第四天就开始辐射南直隶,第5天就到湖广,江西,浙江,第六天是福建和广东。这时顺天府通政司已经开始第二期的定稿了,送到四川的样本才刚印刷了一天。不过这也没办法,这时候没有无线电报,信鸽也不可能传送这么多字的报纸,一切都要靠人骑马送出,一站接一站,换人换马,日夜兼程送到目的地。再加上蜀道难也是自古有名的,哪怕是到了这时候,交通问题也没有大幅度的改善。由成都大本营印刷出来后,第一日的销售直接面向整个四川,第二日就是贵州和云南,第三日就是广西了。
5天下来,仅仅是京城的《明报》就卖出了30万份,朝野一片震惊。第一次知道原来百姓对于朝廷里发生的事情这么关心,其他地区的销量还没统计出来,不过应该不会小。全国上下的锦衣卫基本都参与到这个事情里了,从此焕发出新的力量。
这天晚饭后,弘治把销量就和几个家人说了,朱厚炜想了想说道“爹爹,这次的《明报》是第一期,所有人都有好奇心,不过以后的销量会有所减少,然后趋于稳定,毕竟不是每个百姓都对《明报》上略显严肃的文章都感兴趣的。”弘治听了,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儿,弘治对着朱厚炜兄弟两说道“你们的《百姓报》准备好了没有,明日也要开始发售了。”这时,朱厚照从怀里拿出了已经印刷好的一份《百姓报》交给了弘治。
对于朱府里的教材,弘治是看过的,在知道朱府的孤儿不到半年时间就认识了这许多的字,发音也改成了相同的,弘治心里是很赞赏的,曾经想由朝廷开始推广,可是想想要面对的阻碍实在太多,然后就放弃了,现在由一个“民间”的组织来推广,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多大的损失,对于儿子的这种做法他是很支持的。于是说道“这种新式的东西一旦出现,将要面对着什么你们也该知道的,若事不成,便撇清关系,有爹爹来善后。”兄弟两都起身拱手到“谢爹爹,不过孩儿是不会放弃的。”看着两个儿子这么异口同声地答道,弘治和一直担心地张皇后都笑了。
第二天得卯时,2万份《百姓报》蓄势待发。
第十九章 新的报纸()
前一天的白天,兄弟两和《百姓报》负责人白时中谈了很久,对于将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一一列举出来,并共同商量改如何应对。
《百姓报》的销售流程和《明报》一样,都是送到百户所,有百户所销售,不过今天来拿白纸的锦衣卫都得到了一句话“有什么疑问可以到东华门‘百姓报业’咨询”虽然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多说这么句话,但是所有来拿报纸的人都还是记住了。不过,过了一个时辰,他们的疑惑将会被解答。
刚开始发售的时候,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来买报的人也都知道这是一份面向百姓的报纸。书生也就拿着报纸走向了各个茶楼和书院,家丁也拿着报纸快步走向家中,拿给老爷察看。和前几天销售《明报》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不过,过了没多久,事情发生了转变,几个或是一群书生怒气冲冲的举着报纸冲向了百户所,嘴里还喊道“有辱斯文,岂有此理,今日一定要将此妖孽除去,才不负我等一身浩然正气。”
脑袋比较机灵的锦衣卫立马就上去说了前面被嘱咐的那句话,书生们便一转身杀向了“百姓报业”,而脑子不太灵活的就一下子慌了神,被书生一围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出手那叫一个重,恨不得吃奶的力气都要用上。
大明的读书人地位是很高的,一旦有了功名就可以见官不跪,要是有了举人或是进士的功名,那他名下的田亩是不需要缴纳田税的。这个政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定下的,终大明整个王朝,这一政策都没有改变过。大明的亡国有着很多原因,但是最显眼的一个就是没钱。不用交税的田地实在太多,而明朝的商税和其他的税款根本就没多少,或是压根就收不上来,在天启朝有一年全国的茶税是30两,这是个很可笑的数字。大明可以说是当时第一的茶叶大国,一年的税收就这么多,令人感叹。
那么大明的主要税收是什么呢?两个,一个田税,一个盐税。大明的人口基本保持着一个增长的趋势,这也意味着吃盐的人越来越多,不过盐税确是成反比。特别是从万历开始,盐税跌幅惊人,从万历朝的300多万两到天启朝的100多万两,再到崇祯的几十万两,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那么田税呢,由于有功名的人不需要交田税,所以有许多老百姓,特别是读书人的宗族,把田地放到读书人的名下,这样就“合理避税”了。有些心比较黑的人仗着自己有权有势,就借高利贷给那些自己有田的农户,毕竟农户基本都不富裕,一旦生了病,那就要借钱去看病了,利钱越滚越多,农户还不出,只好用田地抵债,这导致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最后到了崇祯朝,全国需要缴税的田地已经不足百分之十,但是总的税款却没有改变,被分摊到了那些农户头上,再加上还要养辽东军,每年还要加辽饷,最后大明实在没钱,养不了士兵,造不了武器,崩溃了。
读书人除了这些还有言论自由,只要你不是说谋反的话,也没人会来管你,毕竟汉人王朝从没“**”这个说法的。可是一旦书生聚集一起上书,无论你是皇帝还是当朝大佬必须要给与重视,派人保护,不能让他们受到伤害。即使是在民国,北平学子包围了段祺瑞府邸,质问他有没有和岛国人签订不平等条约,当时威风八面的段祺瑞也只好派兵保护学子,并严令不得开枪,出府应答。
这时候的锦衣卫也是如此,这群书生没有谋反,他们也不敢动手,如果还手,说不定就会在几天后城门楼上变成腊肉。这时被打了一会,才反应过来,大声喊道“若有疑问,就到东华门‘百姓报业’去咨询。“这时,书生们才转身向”百姓报业“走去。
这时“百姓报业”的门口已经围了大约100多个书生了。门口是连夜搭起来的木台,其实就是用许多木板铺着,把台子垫高,木台不大,大约长3米宽5米,高度也就1米左右,台子上就是一张桌子,上面放了一份今日的《百姓报》,桌子旁边站着一个书生,年约三十,身长6尺不到(180出点头),眼神坚毅,嘴角微微上翘,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下巴还有几缕胡须,看上去有点出尘的气息。穿着一身白色儒衫,四周镶有宽边,头上是四方平定巾,一看就是个读书种子。也有人认出他来,都是一个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