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八年-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类就是辽东祖大寿这类的将领了,他们用朝廷的钱粮豢养自家私兵,视皇帝与朝廷如无物,一心只顾私利,虽然也会与建奴相抗,但这类举动更多的是想维持大明与建州之间的平衡,以便自己能从中获取更多长远的利益。

    对祖大寿这类置国家大义与不顾的军阀,老谋深算的洪承畴,一时半会也想不出好的办法来对付他们,到任蓟辽后也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再拿出相应的方案。

    乾清宫中,大礼参拜赐座后,朱由检带着略微复杂的心情打量着坐在锦墩上的洪亨九。

    对这位历史上被列入贰臣传的大名鼎鼎的人物,朱由检心中没有见到卢象升与孙传庭时的那种亲切感,心里更多的是一种上下级之间的淡然。

    虽然知道历史上洪承畴的投降属于一种无奈的保命行为,自己可以理解,但潜意识里却始终无法接受这种背叛大明的行径。

    朱由检知道,不该拿未曾发生的事情去否定一个人的一切。十年来,洪承畴为剿贼安民做出了巨大贡献,若是没有他左支右绌、四处救火,大明早就亡了。现在只能暗中说服自己,拿他当一个功臣对待。

    “洪卿,朕没记错的话,这是朕登基十年来,朕与卿君臣之间第一次见面吧?洪卿享誉大明朝堂,朕与卿虽素未谋面,但却神交已久;洪卿多年来为大明江山立下的汗马功劳朕始终牢记在心!卿即将远赴蓟辽上任,朕望卿勇于任事,再建新功!朕定会以重赏酬之!”

    朱由检温言道。

    洪承畴于万历年间四十四年中试,天启二年便已离开京城赴任浙江提学一职;崇祯元年,洪承畴已调任陕西督粮道,此后便一直在陕西、延绥等地方担任要职,直到今天君臣二人方得相见。

    “臣岂敢劳圣上挂念!臣虽多年奔波于西北之地,但却建功甚微,实是无颜得圣上夸赞!此去蓟辽,虽前程艰难,但臣亦会尽己所能以解国事之难,使我皇心安!”

    洪承畴起身施礼,语气恭谨的回道。

    十年来面临过无数艰难险境的洪承畴虽是初次面圣,但并未如其他人那般因为得见天颜而胆怯紧张,言行举止始终是从容不迫,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名臣风范。

    “洪卿不必过谦,卿之功劳朕自是心中有数;此去蓟辽,卿应识朕意,现下境内既已安靖之际,建州之患便已成必解之题。辽东养虎久亦,若再任其坐大,势必为其反噬!而欲除此疾,必先安辽东;前任辽督尸位素餐,坐视边事糜烂,实庸才也!卿智谋深远、才具过人,广受朝臣赞誉,故此朕遂遣卿接任;朕想知卿对辽东之事有何见解?”

    “臣不敢当圣上之赞!臣自接旨之日起,于闲暇时常思之:欲平灭建州跳梁,辽东便为取胜之匙,而辽东官军无视朝廷军令之举须得改变!宁锦之兵食朝廷之禄,其当为大明之卒,而非一家一姓之私兵!臣观宁锦大军上下,只知祖、吴而不知圣上,此孰不可忍也!但祖、吴两家于辽东经营日久,其军中势力盘根错节,欲解此疾何其难也!臣苦思良久,觉唯有先分化其心、以利诱之、以重兵迫之,数管齐下后方能见效!”

    洪承畴神态从容的侃侃而谈,表面上看似智珠在握,其实内心却是没有丝毫的把握。

    据辽东上报的官军士卒人数来看,宁锦一线有官军二十万人;但洪承畴推测,实际也就在十五万上下,而这十几万人的官军中,最能打的也就一成左右,而且这万余人还被分散到了数十个将领的名下,成为这些将领的家丁。

    宁锦官军中比较能打的就是祖宽、吴三桂、李重进等人,这三人的手下各自有一千到两千人不等。奉调内地剿贼时,这几人手下的马队表现还是不错的。其余的将领手下也就几百个装备齐全、比较善战的家丁。

    朝廷每年下拨的数百万粮饷大都被这些将领克扣下来,在满足自己的私欲的同时,再用来厚养自己的家丁,而其余的十几万士卒能拿到手的粮饷少的可怜。

    “洪卿可有具体谋划?此等大事非是坐而论道,须得有先后策略方可,否则亦是难行!”

    朱由检追问道。

    洪承畴的言语听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必须有完整的计划。关宁军上下如铁板一块,分化哪有那么容易。

    “臣于陕北剿贼时,广宁副总兵吴某曾于臣帐下听令近两年;其人英姿挺拔、遇敌战时往往率先冲阵,极为勇猛;臣尝探其心意,观其言行,其颇有忠君报效之心,且其人好名之心甚重。现圣上既有神来之笔,将吴家父子移镇蓟州,隔绝祖、吴,使之交通不便,臣便欲从吴家着手,致两家心生龃龉;此策尚需圣上以名利诱之,如何取舍臣恭请圣断!”

    历史上的吴三桂即便是在大明江山摇摇欲坠之际也并无降清之意。

    崇祯十五年,祖大寿在困守锦州一年后粮尽而降,吴三桂时任广宁总兵,提督关外明军,皇太极让祖大寿写信招降外甥吴三桂,吴三桂直接回信拒绝。其最后在皇帝自尽殉国、内外交迫下被迫降清,其实也属无奈之举,但由于很多原因导致了在历史上遗臭万年。

    朱由检对吴三桂的态度就如对洪承畴一样,虽然心理上感到不舒服,但理智却告诉他,二人都是大明有数的英才,只是在命运的车轮驱动下,最后都落的一身骂名。

    洪承畴的策略不能说不可行,但难度相当大,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可朱由检也知道,若是连洪承畴这种牛人都没有好办法,那其他人也就那样了。

    “洪卿尽管放手施为便好,尽人事听天命,是何结局且看着吧!名利人皆爱之,只要有功于社稷者,朕不吝升赏,位极人臣,甚至侯伯之位亦不是不可!洪卿谨记!”

    朱由检慨然道。

第240章 父子() 
洪承畴自是明白皇帝的话中之意,正值壮年的他当然也是不甘心一辈子蹉跎于疆臣之位,朝堂之上位列朝班才是他的最终目的。

    皇帝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不光是可以用厚爵升赏吴家,只要他能将辽东之事办的漂亮,内阁之中肯定会有他的位子。

    “洪卿,若是此次宁锦一事办妥,朕欲于明年开春之后举大军攻伐建州,到时以你为统兵之帅,卿意如何?”

    洪承畴施礼领旨后,朱由检接着开口问道。

    “攻伐建州?此是圣上之意还是本兵之建言?圣上意欲动用何处之兵?员数多少?此战以何为目的?”

    洪承畴有些意外的问道。

    朱由检将对卢象升说过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末了道:“自去岁洪卿等平定流贼后,各路官军已是休养多时,今年内再予以整合操训,兵强马壮之下,应足以对抗建州奴贼。只要再攻灭建州,大明内忧外患既消除大半,此后数年内朝廷便以与民生息、改善民生为主,只要卿等与朕同心协力、共谋奋进,不出十年,卿将会看到一个国富民强之崭新大明!”

    洪承畴并不为皇帝的慷慨激昂所动,他迟疑一会后开口道:“既是圣意已决,臣自当遵从;只是臣曾闻建奴兵甲强悍,更兼有数万靼虏铁骑助阵,其势不容小觑;明年之战须得有万全之策,否则稍有不慎怕是有损朝廷之威啊!此非臣惧敌之言,实是臣由衷之心声也!”

    按照洪承畴的本意,在他接任蓟辽总督之后,不管是对宁锦集团还是对建州女真,都应以孙承宗当年采用的策略为主体,步步为营、稳步进取,分阶段实施不同的方法,逐步分化和蚕食这两个割据政权;利用朝廷财政日渐宽裕的优势,争取五至十年内把两大武装集团的势力彻底削弱,之后再聚集重兵予以雷霆一击,彻底消除这两个威胁大明多年的肘腋之患。

    但朱由检突然提出明年就要解决辽东边患,这让洪承畴有点措手不及的感觉。

    “圣上还是心急了。某与卢建斗、孙白谷等人,统帅数万官军,耗时近十年时间方才将流贼绞杀殆尽;这得亏流贼大部皆为未经正规操训之农户,其兵刃甲胄皆远逊于官军的缘故。若是对上兵甲犀利之建奴与靼虏,战果恐难预料啊!”

    朱由检清楚洪承畴心内所想,知道他对官军的战力心存疑虑,生怕率兵出关后大败而回,导致一世英名尽毁。

    但朱由检更加清楚建奴的战力。经过关宁军或有心或无意的渲染,建奴的战斗力被虚夸了不少,其实建奴并没有后世之人想象中那样骁勇善战,所谓的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纯粹是自我吹嘘而已。

    天启元年的浑河之战就是个明证。

    浑河血战不仅仅只有3000浙兵,还有10000白杆兵,这两支军队都是来救援沈阳的。

    但浙兵和白杆兵没到沈阳前便起了内杠,两军先是械斗,打出火气后浙兵甚至拿火炮轰击白杆兵,白杆兵驻地旁边的民房都被轰倒不少。他们在内斗时沈阳已经被后金军队攻破了,得知救援对象没了两军开始撤退,在撤退的路上被八旗军追上。

    八旗军先是攻打白杆兵,然后浙兵围观不救,装备简陋的1万川军步兵给予八旗军大量杀伤,先是红巴甲喇军被白杆兵大败,努尔哈赤的后军增援后也数次被川军击退。八旗军参领西佛先、佐领席尔泰、格朗和三千八旗兵被杀。

    川军本来千里赶来就已经精疲力尽了,后勤没有保障又孤立无援,面对八旗的连续进攻才败下阵来,要是白杆兵和八旗军一样多又有骑兵相助的话后金军根本赢不了。

    白杆兵被灭后八旗军再次集中力量打3000浙兵。由于戚继光已去世多年,天启元年的浙兵从数量和战斗力上已是大不如前。即使如此,浑河血战时戚家军还是绽放了最后的余晖。

    在后金军队已经攻下沈阳时,3000浙兵在平原地带面对数万八旗军的进攻奋勇抵抗,一开始八旗军根本无法攻破浙兵的防御,还是等到浙兵火药耗尽后用白刃战将浙兵打垮的。此战虽然浙兵惨败,战后几乎无人生存,但用3000步兵面对十几倍后金军在平原地带战斗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要是白杆兵和浙兵不内杠尽快赶到沈阳,有沈阳城做后盾不担心补给的话八旗根本打不赢的。

    “洪卿之虑朕自是心中有数,明年出兵之前提是建立在宁锦之事得到有效解决上;每年数百万之辽饷犹如无底黑洞,将大明百姓缴纳之税赋尽数吸入,使得太仓无法拿出更多钱粮用于救济于生死线上苦苦挣扎之百姓,朕每每思及便觉无法忍耐!此事亦是朕之初步打算,并未形成最后决议,洪卿且先于私下谋划明年之战事,到时根据实际情况再做打算;此事万不可使他人知晓!攻伐辽东目前只有本兵与两位侍郎、宣大卢卿、陕西孙卿、漕督陈卿知晓,内阁诸人朕亦未告知,洪卿切记!”

    留下洪承畴用过午膳之后,朱由检亲自送这位名臣出了大殿。

    蓟州镇位于京师东北方两百里处,是距离京师最为接近的一个镇。所以,蓟州镇既要担负抵御外侮、拱卫京师的功能,又要起到震慑叛贼,维护朝纲的作用。这双重作用,使得蓟州镇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的边防重镇,所以在兵力上也是超过一般的重镇。

    名将戚继光曾于万年年间在此镇守长达十六年之久,期间整饬边备、花费大量钱粮修缮长城,使得蓟州镇数十年内平安无事。

    蓟镇总兵府位于迁西县西面三屯营镇的中心位置,是由戚继光在建设三屯营城的同时修建的。

    总兵府前门外达通衢,两侧各有次门,门前有高大影壁。

    府前东西两侧各有桓表,其间为广场,场中可容千马。次门内,有车候厢房和钲鼓亭台。入仪门,有甬道直通大堂。堂列五楹,衡高台广,台下可容数千人。大堂后有层楼,楼后为牙舍。

    大堂之左为一般官吏居住之地,牙舍之右为图书府,其前斋有亭池,斋右为习射之区。整个镇府雄伟壮观,装饰华丽。

    总兵府后面的牙舍内,年过四旬的蓟镇总兵吴襄正在与次子吴三桂闲谈。

    “父亲大人,依照现下的情形看,我吴家已是很难再去到关外之地,从上次移镇一事已是看出,朝廷对我祖、吴两家不满与防范之意日重,后续还不知有何章程对付我等;儿打算过几日回一趟锦州,将娘亲及其他家眷接到关内,不使双亲家眷长久分离,不知父亲大人意下如何?”

    一身白色直身便服的吴三桂刚满二十五岁,外形俊朗、英姿挺拔;自崇祯八年奉调率部入关参战近两年后,于崇祯十年三月回返蓟州镇。

    身穿紫色圆领长袖绸缎直身的吴襄皮肤白净,眉目清秀,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位统兵过万的大将,更像是一名儒雅的书生。

    “我儿入关参战两载,眼界倒是开阔了不少;你且说说,从何处看出圣上以及朝廷打算对付我祖、吴两家?”

    吴襄笑眯眯的看着爱子,眼神里满是掩饰不住的赞赏之意。

第241章 劝说() 
“儿入关近两载,期间与许多总兵大将有过交往,也曾与洪帅帐下幕僚沈公来往数次,闻其畅叙朝堂大事,皆是儿于关外所不能知。沈公尝言,其随大督洪公剿贼多年,眼见贼越剿越多,局势已日见糜烂,官军粮饷无以为继,士卒已升厌战之心;其私下与洪公闲谈时,俱对大明江山社稷心忧日甚,对朝堂重臣甚感失望;岂知自崇祯八年始,今上忽展雄姿、励精图治,采用霹雳手段收盐利、除奸商、惩异己、练强兵、任贤臣、赏饿兵,自此官军将卒上下一心、齐心用命,于短短两载之内,便将已成燎原之势之贼众绞杀殆尽。原本朝廷官军大部孱弱,其中最强者莫过于我宁锦大军,此为朝廷所倚者!余者虽是手握强兵,但却身怀异心,朝廷莫能制;但观今日,陕西秦军、河北天雄军、京师勇卫营、京营、宣大、延绥边兵,皆为天下强军也,我宁锦之兵已非朝廷倚仗也!如此情形之下,我宁锦此前之为,今上及重臣孰可忍之?”

    神态冷静的吴三桂侃侃而谈,吴襄边听边手捋胡须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之意。

    吴三桂性喜交游,在陕北跟随洪承畴剿贼期间,和左良玉、贺人龙等大将俱有往来,与总督府幕僚沈世玉更是言谈甚欢。从沈世玉那里,吴三桂听到了很多在关外不知道的秘事,眼界和见识增长了了不少,对自家偏安于辽东一隅已是渐感无趣。

    胆小懦弱的吴襄祖籍南直隶高邮人氏,虽是天启二年武进士出身,在迎娶祖大寿的妹妹后,通过裙带关系升到总兵一职,但他对诗词文学一道的喜爱远胜武事;吴三桂的名字便是他从北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摘取的: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吴三桂在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等的教诲和影响下,既学文,又学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并且在随后的大小战斗中崭露头角,可谓是文武双全的人中龙凤;也正是因为吴三桂有着不错的文学功底,与其他大字不识的粗鲁莽撞的将领大为不同,所以才能与博学多识的沈世玉相交甚密。

    沈世玉对平时举止儒雅、战时勇悍绝伦的吴三桂甚为喜爱,再加上吴三桂时常赠以重金、曲意讨好下,二人逐渐成为了忘年之交。

    老谋深算的洪承畴知悉两人交往后,对沈世玉暗中授意,让其于潜移默化中对吴三桂施加影响,以便将来获取足够多的政治资本。

    在流贼逐步消亡之际,洪承畴也对自己仕途上的下一步做出了预判,蓟辽总督便是其中之一,此时与吴三桂交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我儿之言与为父所思相差不远,吾家有此麟儿,为父老怀甚慰!”

    吴襄言语间掩饰不住对此子的欣赏之意:看来留下最出息的次子押宝明廷这一步是走对了,依照吴三桂刚才得出的结论来看,建州那边衰败之势已是不可避免,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着想,在皇太极麾下效力的长子已无保存的必要。

    大家族于两国争锋之际都会选派家族成员两边站队,最后不管哪家最后胜出,家族利益都会得到保障。

    吴襄的长子吴三凤和姨夫裴国珍都是祖大寿手下的将领,奉命驻守大凌河,于崇祯四年大凌河之役中率部投降,作为吴、祖两家押宝建州的成员加入到建奴一方,而吴襄把最看重的次子吴三桂押到了明廷这边。

    “父亲大人,儿欲在京师购置宅邸,待儿将母亲大人接回后便将亲眷安置到京城之内;蓟镇究为边关,既有边患之危,又无京师繁华之享,实非久留之地,不知父亲大人意下如何?”

    吴三桂施礼道。

    既然打算将母亲和自己的妻儿由关外接回,那索性不如直接安置到京师里去,不管是锦州还是蓟镇,哪比得上京师的繁华和安全。

    “呵呵!我儿可是忘了为父已是左都督一职?就在我儿征战陕北之际,为父便已在京中置办下了一处大宅!自移镇蓟州之后,为父便有迁家眷于京师之念,但恐遭你大舅疑虑,方才拖延至今!我儿对此可有良策?祖、吴两家血脉相连、相依相生,若因此两家心生龃龉,我吴家怕是有忘恩之嫌呀!”

    吴襄心里清楚,吴家现在的荣华富贵都是拜祖大寿所赐。在朝廷对辽东日见严苛之际,本是两家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之时,自己却将家眷迁入关内,这一举动势必会让祖家上下恼怒不已,结果怕是里外不讨好。

    “父亲大人,大舅一家虽是对我吴家有赏擢之恩,但我吴家多年来亦是为辽东付出甚多;虽说祖家之恩吴家难以为报,但值此形势微妙之际,吴家也应为自家多做打算为好!何况此次只是将母亲大人接回关内,以慰双亲离别之苦,又非叛离毁亲之举,大舅他们也会体谅我父之意。儿自会当面向大舅陈情请罪,相信大舅不会心有他念!”

    吴三桂于大局看的非常清楚,在内忧既除、手握强兵之际,朝廷绝不会再容忍辽东将门长久存在下去;数年之内,朝廷定会调集大兵攻灭建州,到时辽东将门养寇自重的基础将会荡然无存,多年来朝廷对辽东的百般隐忍,换来的定会是残酷的秋后算账之举。

    正是因为看明白了这一点,他才执意劝说父亲同意接回亲眷,这是为彻底脱离祖家迈出的第一步。

    虽然祖家对他们吴家的恩情厚重,但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