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八年-第1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芝凤虽大致明了朱由检的用意,但对此举最终能取得多大成效持着怀疑态度。

    他拱手接旨后朱由检继续道:“此外郑卿出使诸国时,要多留意各国中各行业中之顶尖人才极其著述,若能以名利使其来我大明,为我大明效力,那将是最好不过之事。此类人物亦是以算学相关、各类器物制造、医术、律法为优先。再者就是要想西洋诸国朝野宣布:我大明欢迎各国人士前来大明,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不论是经商还是文化交流,只要是抱着友好交往之态度来到大明,遵守大明境内之律法,其人身财产安全我大明会给其以充分保障。此事朕授权郑卿全权处置,可以以朕的名义与他国签订友好之条例。此去西洋耗时将不知几载,其中之凶险无法预料,朕望郑卿此行能平安归来,到时朕必不吝以爵位赏之!”

    虽然距离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有百余年的时间,但想要达成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赶早不赶晚,因为想要消除某些根深蒂固的落后思维方式也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

    在尚未有留学生这个概念产生的时代,大明选派大批少年去往欧罗巴留学也是首开历史之先河,让西洋各国感受到大明的善意和诚意,感受到大明朝廷开放包容的态度,也会无形之中在欧洲各国中树立起大明朝廷良好的形象。

    朱由检决定将朝廷选派少年留学欧洲之事变成一种常态化的机制,预先埋下一批批的种子,等到这些种子发芽生长,将来其中总会有一些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

    朱由检觉得西方各国中最值得学习的便是法律和制度。

    凡事讲究法律与规矩而不是单纯讲道德,从最大程度上约束强权者的行为,而不是只用道义去约束种种不法,那样只会让弱小者永远处于被欺凌的状态。

    当然,这种做法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如果强行在现世灌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不仅是官员权贵们会联手将自己整死,就算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大明百姓们恐怕也接受不了。

    这一切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有从思想上改变大明人很多固有观念,以律法和儒家道德观来共同约束社会大众,整个国家才会长盛不衰。

    朱由检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用自己的权利去维护好这种将来会出现的萌芽,而他最终想要达成的目的就是消灭强权和霸凌,让所有人生活在一个自身权利能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

    用强权去维护将来能消灭强权的力量,说起来可笑,但必须要这样做。

    朱由检不想看到后世的大明人眼睁睁地看着私宅被强行拆除而无能为力,不想看到普通百姓因为被冤屈而投诉无门,不想看到才华出众之人因为没有背景而终生籍籍无名,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将会是他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

    依现在各方面的技术,想要横跨大洋远涉至欧洲是非常危险的行动,很有可能会命丧大海、尸骨无还,所以朱由检虽然早就动了派遣郑芝凤率队前往欧洲的念头,但却不想以强行下旨的做法去安排此事。

    因为郑芝凤久历海事,对其中的风险比谁都清楚,自己只能先让王世勤出言试探和观察,至于如何选择就由得他了,毕竟此事有让人送死的嫌疑。何况此去一来一回,加上郑芝凤还要游历各国完成其他任务,就算一切顺利的话,此行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才会回转,家里的妻儿老小如何安置的问题也需要考虑。

    幸运的是自己没看错人,喜爱交游的郑芝凤果然是个不甘寂寞之人,加上他对数万里外的欧洲各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更有权利和亲情对其的束缚,所以君臣之间总算是达成了共同的意愿。

    “微臣谢过皇上厚赏!,封爵并非臣之所求,能为君分忧乃臣之本分也!既然圣意已定,那不知臣等何时动身?”

第295章 收网() 
郑芝凤的欧洲之行并非要马上出发,这可是一件事关大明未来的大事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充分准备才能成行。

    挑选留学少年、选拔护卫的将士、准备能横渡大洋的船队和各种物资、足够的药品和随队郎中、四海商行以及有志于远涉重洋的其他商队所带的商品、副使的人选、留在欧洲照看留学少年的人员、寻找合适的通事等等等等,这些都需要时间。

    至于副使的人选,朱由检倾向于思想相对比较开放的方以智,留在欧洲照顾留学少年的人员就从皇庄里挑选吧,一些身体健康的孤身妇人鳏夫是最好的人选。

    现在方以智正在太学中读书,其出众的才华和学识很是吸引了一批举子围绕在其身边。照此发展下去的话,未来的方以智会成为一名传统的大明士子,在朱由检的特殊关照下,甚至会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官员。

    但朱由检不想让这块璞玉混同于他人,这位大才的未来必须要远高于同类方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让异国的坚石来打磨这块美玉吧。

    朱由检没打算将方以智招来陛见,然后君臣之间来一次关于大明未来的探讨和交流。对于还是白身的方以智来讲,如果那样做的话,无疑是会把他放在风口浪尖之上,会给他招来无数的嫉妒和恨意,对他的成长和将来的仕途并无任何好处。

    到时候朱由检会让礼部在太学的举子中宣布出使西洋之事。如果他所料不错的话,就算有官职的诱惑,绝大多数惜身如命的举子也不会愿意冒此不可测之险,或许会有几名投机分子想参与其中,但其才智品行也需要查探过后才可以入选。

    至于方以智对此事的态度,或许在模棱两可之间吧。

    但不管他愿意不愿意,朱由检都会以旨意的形式强行征召他。鸿胪寺主事,从六品,就挂这样的职衔吧。

    对自己中意的人才下手要狠一点,玉不琢不成器就是这个道理,出使西洋算是对方以智的一次大考,未来的一切就看他的造化了。

    在讨论过大致的安排后,郑芝凤行礼后出宫而去,王承恩主动提出送一送他,郑芝凤自是明白这是有话要嘱咐他,也就没有推辞,两人一起出了乾清宫大殿。

    “芝凤啊,今日之事你做的不坏,咱家收了你做侄儿现下看来是走对了!知道皇爷忧心之事便能为皇爷解忧,这才是做臣子应尽之责!那些明着暗着对皇爷之命阳奉阴违的,咱家早晚不会让他们好过!只不过眼下皇爷要用全副精神收拾建奴,为了大明境内之安定,咱家这才隐忍不发,这反倒是叫有些人认为东厂成了没牙的老虎,哼哼!”

    王承恩负手前行,郑芝凤小心翼翼地跟在半步之后。

    尽管两家的关系已经十分的密切,但郑芝凤对王承恩仍旧是发自内心的畏惧,总觉得在这个外表憨厚可掬的叔父面前,自己就像个被脱光衣服的少女一般,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叔父之教诲孩儿一向牢记在心,孩儿既是身为朝廷高官,心下任何时候都将圣上之忧放于首位,绝不行那违逆圣意之事!”

    郑芝凤缩着脖颈回道。

    “芝凤,今日你跟咱家说句实话,适才皇爷言道等你自那欧罗巴州平安回返,便会赏一个爵位与你,到时你会怎样取舍?难不成你真想郑家一门两伯?这大明除了魏国公徐家以外,可再也没出过一门两爵之事!”

    王承恩停下脚步后慢慢转身看向郑芝凤。

    “叔父大人,若真是圣上恩赐,孩儿倒也真不欲推拒,那可是能传与后代子孙之荣华啊!欢哥儿您老人家也见过几次,对其亦是颇为喜爱,孩儿觉着,若是能有此爵位,将来传给欢哥儿,让他一生安享富贵,那也是极好的啊!孩儿这次豁出性命出使西洋,原意亦是想为他挣下一份功劳啊!”

    郑芝凤站在原地愣怔一下,犹豫一番后施礼回道。

    “也罢!许是咱家过虑了,总觉着树大招风,怕你得封之后会引来无数非难。不过你说的也对,自家用性命给子孙挣来的功劳凭啥怕人嫉恨?有咱家与欢哥儿的义父在,谁要是敢明着暗着给你下绊子,咱家就对他不客气!芝凤,咱家就送你到这儿吧,本来觉着有很多话要叮嘱与你,可忽然之间不知说啥好了。咱家没见过大海,但听说海上之凶危,你好生着珍重自家,不管在外遇到何事,给咱家平安的回来就成,你之妻小有咱家照看着,定会无风无雨!芝凤,你且去!且去!”

    王承恩挥了挥衣袖,慢慢的向乾清宫行去,郑芝凤反身跪下,冲着王承恩的背影磕了个响头后起身出宫而去。

    对于朱由检许诺给郑芝凤封爵一事,王承恩是极度不赞成的。成了勋贵的郑芝凤不如做官的郑芝凤好拿捏,只有能掌控的住的人才不会对皇爷一家构成威胁,这就是王承恩的想法。

    他本来是想暗示郑芝凤放弃爵位来着,可人家态度坚决的很,无奈之下,王承恩只得好人做到底,顺势安抚了一番郑芝凤,好让他彻底安下心来。

    八月下旬的京城早晚已是渐有凉意,一些树木的叶子已经开始泛黄掉落,而千里之外的江南却依旧是繁花似锦的模样,气温仍然是居高不下。

    扬州城锦衣卫千户所署衙二堂内,一身便装的锦衣卫指挥佥事、北镇抚司镇抚使李若链腰板挺直踞坐于交椅上,左手搭在椅子的扶手上,目光如电般扫视着堂内诸人。

    扬州千户梁琦、杭州千户吴俊升分别站在其下首两侧,两个千户所的百户们身子笔挺的分列于本所上官的下首。

    “本官此次奉旨南下,专为江南不法之徒妄图搅乱江南之事前来!本官以为,此次事件名为抗税,实为某些文臣借此藐视我皇之举!吾等世代皆为天子亲军,荣辱兴衰具系于我皇一身,所谓主忧臣辱,凡与我皇相抗者,皆为我亲军之敌!自永乐爷迁都以来,江南文臣远离京师,自恃天高地远,故其骄横日甚!我亲军乃天子爪牙耳目,代天子惩治不法、使皇威永照大明之土是为我亲军之本分!但有敢以身犯天者,皆杀无赦!梁琦!将你部所掌控之相关情治报来!”

    李若链一开口便为此次事件定了性:藐视皇权,有抱团对抗朝廷之嫌,为首者杀无赦。

    自从接到秘密南下的圣喻以后,李若链下令三百缇骑分为十队,或乘船或骑马走陆路南下,沿途皆着便装,勿要引人瞩目。

    他自己则带着一队缇骑最先出发,亲自去往南京、苏州等地查探消息,并与昨日带着几名护卫秘密抵达了扬州府。

    其余的缇骑按照预先的安排分别驻扎于各城外隐秘之处等候命令。

    承平日久的江南别说突然出现数百骑的马队,就是十余骑也会让人惊诧不已,若是引起有心人的注意,也许就会对此次行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禀镇抚使!据卑职手下校尉查探所知,南京吏部尚书徐文渊、扬州知府刘祚、淮安知府李启梅、同知孙运转、常州知府黄静波、苏州府推官焦云峰等人是为此次罢市之幕后元凶,另尚有若干各署衙大小官吏参与,其中不乏南京六部郎中、主事等职官!谋划罢市之各行巨商有二十六名之多,分布于淮安、苏州、常州等府。在其胁迫下,淮安、苏州、常州、扬州各府亦有许多中小商户欲参与罢市!卑职还探得,此次罢市在两日后进行!以上即为卑职所侦知之情治,如何处置还请镇抚使决断!”

    “甚好!大鱼既已入网,那便到了收网之时!目下先容其逍遥几日,待其罢市三日、既成事实之时,便以试图煽动内乱、聚众对抗朝廷之罪名动手抓人抄家!敢有顽抗者可当场斩之!若有不法之徒趁机浑水摸鱼者格杀勿论!淮安、扬州两府缉乱由扬州千户所负责处置,杭州千户所将校随本官赴苏州、常州府拿人!京师前来之缇骑具已等在各府城外,到时一并知会其入城戒严!”

第296章 应对() 
两天后,由刘兴文、徐启明等人组织的罢市行动在扬州等几个大府正式展开。

    在手工业已经十分发达的江南一带,由于大量的农田都改种了桑麻,苏州等大府的米面大部分是从湖广等地运来,然后由分布在城中的十几家大小粮店经销。

    也正是因为日常的米粮供应十分充足,并且从无断粮之忧,所以这些大城中的居民并无存粮的习惯,而是一次只买够供一家人食用几天的粮食,没了再去粮店买就是了。

    等到罢市开始后的第一天,几个府城中的居民们突然发现,城里的粮、油、盐以及各种杂货店几乎都是大门紧闭,并且门板上连个为何关门的字条都没贴。

    扬州府城,正当城内许多提着篮子口袋准备购买这些日用物品的居民们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悄悄地在人群中传递开来:朝廷缺钱了,准备对富庶的江南百姓课税,不管是做工还是经商之人,每个人都需缴纳数额不定的人头税,如若不交税,朝廷就不让外地粮食运来江南,以断粮来逼迫江南百姓就范。

    “啊?朝廷怎能如此行事?哪有对平民课税之说?”

    “此消息真也假也?”

    “既有传言,应当不假!朝廷有奸臣啊!”

    “我等平民百姓辛苦做工,挣些银钱养家糊口,为何还要课税?没天理了!”

    “神宗皇帝又不是没课过税,这有何稀奇之处?大不了我等再聚众抗税就是了!”

    “天塌下来有个字高的顶着,咱老百姓管那个作何?还是赶紧想法子买些米面回家再说,不然说不好何时就会涨价!”

    “老丁说的对!且顾着眼前再说!”

    “可这粮油店到处都关张,该去何处购买?”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无所适从之时,有人高声喊道:“四海商行店铺都未关张!大伙可去那边购置!”

    喊声刚落,越聚越多的人群忽隆一下子便朝着四海商行的门店方向涌了过去。

    四海商行的一家粮店后院,总掌扬州分行的韩德全正在指挥店内的伙计们卸粮,后院门外河道上停着一长溜的乌篷船,船上都是满载着一袋袋的大米,这是四海商行设在湖广的分行从当地收购运过来的。

    “小四!看着脚下!你扛个麻袋四处乱瞅作甚!”

    “马六!你一人扛不动!叫人和你抬着!平时吃的数你多,临了数你气力小!”

    “大伙加把劲!此事过后,但凡与商行共度难关者全部有赏!”

    自从得到总行的相关知会后,商行处在罢市范围内的各个掌柜便开始囤积有关的生活物资,以备不时之需。李若链到达扬州后,也向各处商行派遣了一小队锦衣校尉,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以及保护商行的安全。

    “韩掌柜!你也年纪不小了!且坐下歇息片刻!某看你吆喝半天,这些伙计走路都顺拐了!哈哈哈哈!”

    坐在凳子上的锦衣卫小旗李逢春笑着开口道。

    “李将军见笑了!老朽这心里头有些发紧,总觉着不踏实!这吆喝几声觉着舒爽了许多!眼见着粮店外头人越来越多,老朽总怕有甚祸事生发啊!”

    听到李逢春的笑语,韩德全略显尴尬的回过身来苦笑着道。

    “我说韩掌柜,这四海商行与我亲军俱为皇上所有,如此说来你我也不是外人,不过你是经商在外,或许不知我亲军之威名!某这样跟你说吧,在大明境内,除了皇爷一家,我亲军不惧任何人!管他是内阁重臣还是地方豪强,抑或是军中大将,在我亲军眼中,皆为土鸡瓦狗之辈!更别说这小小扬州府!若有不长眼的玩意儿敢来摸老虎须子,我亲军定教他来得去不得!你且宽心便是!某还怕无人敢来呢!”

    李逢春不以为然的开口安慰韩德全道,语气中带着满满的骄傲,韩德全则是一副将信将疑的神态。

    年过五旬的韩德全原来也是范永斗名下商行的掌柜,经过考察之后被选派到了扬州府,两年来凭借着丰富的经商经验,东倒西挪,给总行带来了不小的利润。

    他当初在范氏商行也经常与衙门中的中下层官吏打交道,由此深知官府大老爷们的厉害,原本以为官府中人便是大明的天了,谁知道今日一个锦衣卫小小的将官便说出如此胆大妄为之语,一副没把天下的官老爷们放在眼里的姿态,这不由得他不怀疑。

    “掌柜的,店外来了两名商贩说是要见您,言称要将咱们店中的粮食全部高价收走,此事该当如何处置?”

    李逢春看到韩德全一脸怀疑的神态,刚要继续开口显摆一番,商行的账房黄源脚步匆匆地从前院赶了过来。

    “跟那几人说,老朽身体有恙不便见客!本店粮食尚有他用,请他们自便好了!”

    心中早有预案的韩德全冲着黄源摆手道。

    黄源答应一声后转身离去,李逢春转头使了个眼色,两名身着便装的校尉默不作声的跟了出去。

    “他用?这粮食不就是给人吃的吗?除此以外还有何用?你这粮店是不是做生意赚钱的?放着巨利不赚是何道理?”

    粮店的待客厅里,一名身着宝蓝色绸缎直身的瘦削男子冲着黄源质问道。

    “这位员外,既是本店掌柜发话,在下只能听命行事,两位还是请回吧,莫要耽搁两位员外的生意!”

    黄源笑着开口回道,那名瘦子和另一人对视一眼后双双站起身来,昂首出了待客厅,从店门处排开挤在门口准备买粮的人群后向一侧行去。

    等他们走出数十步后,两名等在店门外的便装校尉悄悄的跟了上去。

    扬州东城徐启明宅邸后院的书房内,刘兴文与徐启明相对而坐,那名穿着宝蓝色直身的瘦削男子站在进门处,将事情经过简略讲了一遍。

    “好了,你出去吧,吩咐下去,任何人不得靠近此院!”

    徐启明沉声开口道。

    “是,老爷!小人告退!”

    待那名男子躬身退出屋外,并将房门轻轻合拢之后,徐启明开口道:“刘公,莫非有人透露消息不成?这四海商行虽是有宫里之背景,但其亦是为宫里赚取银钱之所在,为何放着大把银两不赚,反而行此蹊跷之举?莫不是其有何谋算?”

    “四海商行在扬州只有两家粮店,能囤下多少粮食?就算其有所觉察,将所囤之粮尽数放出,能济得上城内数万人口所需?今日上门购粮之事纯属多此一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