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八年-第1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是朱由检知道皇太极的这个战略计划,说不得也会表达一下佩服之意。

    这个作战计划与后世二战时美军在太平洋战役中施行的蛙跳战术极其相似,其意图就是暂时放弃对方防守严密的区域,转而对其认为非常稳妥的后方发动突袭,在成功之后再反身围攻剩余的敌军。

    皇太极的确是满清中最有战略眼光的一人,多尔衮虽然也属于八旗中的佼佼者,但论起才智来还是比皇太极差上一筹。

    对于偷袭边墙破口而入的战术,皇太极并不是没考虑过。

    但在暗中派遣探马深入古北口、居庸关等关隘查探过后,这个想法被他果断放弃了。

    据探马回禀,明军不仅是将原先损毁的边墙重新修缮加固,而且调遣了重兵加以防范,清军探马甚至在险要的关口发现了大炮的身影。

    从墙上的旗帜以及巡守的士卒就可以看出,原本几乎无人守御的边墙现在戒备森严,昼夜皆有士卒巡逻,边墙外几条小路遍布巨石杂木,清军若想再如以前那样悄无声息的靠近边墙已是绝无可能。

    因为搬动这些巨石乱木可不是瞬间就能完成的,搬动的时候想不发出声响是不可能的,这样就很容易被明军发现,突袭就会变成强攻。

    在无法容纳大量士卒同时进攻的地带,守御方居高临下,占据着绝对优势,那种难度比攻击锦州城还要大上数倍。

    皇太极在与济尔哈朗、代善等人商议数次之后,终于订下了这个具有超时代意义的作战计划。

    “若是明军于辎重之地布置重兵,那又该当如何?到时我军前出过甚,身后堡城具有明军把控,前有强敌阻挡,后有粮道被断之险,稍有不慎岂不是有全军覆没之危?”

    沉默半天之后,还是多尔衮率先提出了异议。

    “呵呵呵呵,睿亲王实是多虑了!明国军队员数本就有数,锦州由祖吴镇守,其余边镇兵马还需守御本镇,明国皇帝不可能将其调至关外。就算其编练新军都出关与我相抗,可这等新军又有几多?充其量不过五万之数!而松锦以南堡城明军须得把守吧?山海关也要守御吧?这五万人一分散,他能有多少人守着辎重?”

    济尔哈朗笑着回道。

    “只要我军袭了明军之粮道,之后再分兵由南往北逐个拔除,在我军粮草物资不缺的情况下,松锦能支撑多久?就算锦州城内宽大,粮草存放极多,可剩余堡城本就狭小,既要容兵又要存粮,其中能够几日所食?就算你火器再犀利,大炮再无敌,可士卒饿上数日后还能上阵吗?若其逼不得已出城应战,那岂不是正中我军下怀?只要外围堡城扫清,松锦岂不就是囊中之物?”

    眼见多尔衮、阿济格等人仍是一副不太服气的样子,济尔哈朗随即进一步分析道。

    作为皇太极极为信任之人,济尔哈朗当然明白多尔衮兄弟的心思。

    只要这场大战取得成功,那皇太极的威望便会如日中天,多尔衮兄弟心里的那点野望就会彻底破灭。

    倒不是说多尔衮不愿意看到大清的胜利,而是说两白旗不想让皇太极独享定策之功。

    但倘若两白旗能针对皇太极的计划提出更好的策略,那将来获胜后皇太极也无法获取最大的利益。

    “郑亲王,本王早就遣镶白旗精锐前出哨探,目的也是想断明军粮道,但直接攻其辎重大营之事还是需谨慎为好!一切还是等哨探回来再说!”

    “呵呵,睿亲王实是考虑周详啊!不瞒睿亲王,本王也是遣了数路探马前去哨探,就看看咱们派出的人哪一路先得回消息来吧!现下本王宣布,明日大军辰时用饭,之后以蒙古两红旗马队为先导,汉军旗为后队,解送包衣先行前往松锦挖壕围城!”

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 
松山城守备署衙内,洪承畴正在温暖如春的书房内与沈世玉闲坐品茗。

    时节虽已近早春二月,江南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季节,东北大地却还处于春寒料峭之时,树木杂草上也是少见嫩绿之色。

    “洪公,东虏大军此番集重兵大举南下,其势之大实属罕见,看来奴酋所图非小自其与数日前开始挖壕围城起,松山以南数堡城皆有警迅报来,观其态势,似欲将松锦以外之堡垒全部拔除之意,若其一旦得逞,那松锦便有成为孤城之危啊不知洪公对此有何高见我军为何不出城给其以杀伤难道坐视东奴横行无忌才好”

    面对来势汹汹的大股清军,作为关外最高长官的洪承畴并没有做出相应的举动加以应对,而是任由大群的汉人包衣在清军的监护下四处挖掘壕沟,以此来限制城内明军的出行。

    “呵呵呵,昆岗且稍安勿躁,现下东虏具体动向尚未明了之际,稳守城池、静观其变方为上上之策。此番奴酋尽遣主力南下,其意无非是妄图一举吞下我大明关外之地,最不济也要吃下广宁以南之堡城,尤其是松锦这等大城,其已现志在必得之势值此东虏锋芒正盛之时,我军唯有避其锋芒、伺机寻其弱小以破之为好”

    由于对清军南下一事早有预估,所以洪承畴对此并不担心。

    自崇祯十年下半年开始,自宁远以北堡城的防御都由京营或秦军陆续接管,城内原先的军民都已经被移至宁远以南安置,城内的粮草物资也早就囤续了若干,足以供应驻军数月使用。

    而从以往大明与建奴交手的情形来看,建奴对于攻城一直缺乏有效地手段和措施,况且现在城内的驻军已换成了以火器为主的几路强军,所以洪承畴对能守住各处城池还是信心十足的。

    至于建奴挖壕围城的做法,洪承畴更是丝毫没有担忧。

    兵部发来的作战方略上已经明确指出,此战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战役的时间,以消耗来拖垮建奴,等到东西两个侧翼突袭成功、建奴士气大沮时,再寻找时机破敌。

    “洪公此言虽是不差,学生也知朝廷之策略,只是东虏此次之举动与以往大相径庭,其中或许另有它图前番我军夜不收小队与其哨探于得胜堡一带遭遇,此事透着蹊跷东虏为何遣哨探深入我军大后方探查其目的何在此事虽小,但学生却觉其意甚深还望洪公慎思之”

    崔行云的报捷文书送达松山之后,洪承畴随即将之豢录后发送至各个堡城,以此来鼓舞军心士气。

    毕竟这是实打实地军功,阵斩十名清军哨探,还包括一名白甲兵,这个消息足以让全军将士的信心得到极大的提升。

    对于清军为何派遣哨探深入松锦后方一事,洪承畴并未放在心上,现在沈世玉提到这点,洪承畴也顺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双方哨探遭遇之事,说起来也是可大可小;东奴出身通古斯之深山密林中,举族向以渔猎为生,猎取虎豹熊鹿时皆是先遣人探寻其踪迹,之后设伏狩之。故此,东奴将此习性带入战阵之中,惯以遣哨探前出百里甚或更远为能事,往大处讲,此举乃其探我粮道之计,往小处讲,此番遭遇战或许因其林中迷失路径而偶发。”

    看到沈世玉仍是一副不以为然的神情,洪承畴微微一笑,端起茶水品了一口之后继续道“昆岗,此战早为我方所料,各城堡亦是备足辎重,就算东奴断我粮道又有何妨其十余万大军云集,日耗几多宁远以北之村镇早就坚壁清野,其何处就粮与我再过数月,待其粮草不济、后方不稳之日,便是我等建功之时”

    宁远城东南四十余里的镇远堡中,东阁大学士陈奇瑜正在守备官署的书房内翻看前方送来的军情通报。

    就在上个月接到崔行云部报捷文书之后,朱由检召集相关重臣对此进行了会商,众人一直认定,建奴哨探深入之举就是为了探查官军的粮草辎重存放处,并且对此处进行突袭的可能。

    陈奇瑜再次提出,粮草重地关乎到大战的成败,须择重臣亲督,以防后方大意之下为敌所趁。

    在场众人当然都明白他的话中之意,但除了孙传庭和杨嗣昌以外,其他人在军略上都无法与这位知兵重臣相比,而孙、杨二人各自有重任在身,根本无法分身兼顾这等要害之地。

    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朱由检决定派遣陈奇瑜赴关外坐镇,专责粮草辎重事宜并便宜行事,其顺天府尹一职由礼部左侍郎、国子监祭酒倪元璐接任。

    而孙传庭则率领一万余秦军,和秦良玉率领的一万白杆兵一同出关,在宁远以南扎营待命,以防为建奴侦知行踪,孙应元率领勇卫营剩余兵马则是提前做了相应的部属。

    随后杨嗣昌按照朱由检的吩咐发出指令,让关外各部做出龟缩之态,不用对建奴哨探采取拦截行动。

    翻看完最新的军情通报后,陈奇瑜陷入沉思之中,随同他一起来到关外的的陈奇之给他续上热茶后悄悄退出了书房,随后转身把房门轻轻掩了过来。

    陈奇瑜知道杨嗣昌的意思,就是用辎重之地做饵,诱使清军来攻,然后以重兵聚歼来犯的清军。

    从他所在的辎重仓房到松锦前线,这段路程有近两百里的距离,沿途堡城有六座,驻守的官军总兵力多达近两万人,若是清军真的敢兵行险着,那就要承担后路被断的巨大风险。

    在看过最新的军情通报之后,陈奇瑜心中断定,清军十有八九会来,并且兵力不会少于三万之数。

    据镇远堡的夜不收回报,近几日在辎重营地周边,总共发现了不下三队清军哨探,围着占地面积巨大的辎重营地四处观瞧。

    很明显,清军哨探是在探查有明军守护兵力和布置,然后再决定派遣多少人马,从何处进攻更为合适。

    明军的辎重营地就在镇远堡以东十里之处,背靠渤海,南接群山密林,只有西面和北面可以被攻击。

    而守护辎重营地的只有五千名秦军官兵,由副总兵张远统领。

    这五千人被分作了两处,分别在辎重营地的西面和北面扎营,整个布置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相信清军哨探除了留下人手继续探查之外,肯定已经有人回返通禀,好让其主将做出决断。

    而从哨探回禀到清军大队兵马过来,最少需要五至七日左右,每多一日,清军近二十万人就多一份消耗,这种巨大的消耗将逼迫清军做出冒险的举动。

    想到这里,陈奇瑜不禁心中冷笑不已。

    清军万万不会想到,他们探查到的只是明面上的东西,真正要命的却是在他们的眼皮底下。

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州() 
“外面建奴是何态势了有无攻城的架势叫儿郎们打起精神来仔细盯着,夜间巡守官将士卒员数要加倍,城头点亮火把,城下扔下火炬,莫被建奴钻了空子二弟、三弟、你二人白天轮值巡守泽溥,你们弟兄几个排好时辰,晚上轮流上城值守,一定要好生巡查这紧要关头谁要敢懈怠误事,直接把脑袋给我砍下来”

    锦州城祖家的豪宅内,坐于主位上的祖大寿正在发布命令,祖大乐和祖大弼坐在下手两端,其余祖家的子侄们站成两排肃立听命。

    “孩儿遵命回禀父亲大人,建奴挖壕围城后并无攻城之态,四门之外只留有少量兵马,其主力未见踪影。还请父亲大人放心,孩儿们都是明白事理之人,绝不至于紧要关头耽搁军机大事”

    祖大寿的长子祖泽溥出列躬身回禀道。

    “哼明事理若是真的明事理,长伯那件事怎么说祖吴两家从此变成仇敌一般且还让朝廷趁机敲去几千马队一帮混账行子老子当时就该打杀了你们几个”

    一想起数月前发生在家中那场惨烈的冲突,祖大寿心里就跟吃了个苍蝇一样恶心。

    他恨恨地看着祖泽洪等几个肇事的罪魁祸首,恨不得上去掐死这几个孽子。

    祖泽洪、祖泽清几人吓得身子缩了起来,面上神色也是青白不定。

    自己亲爹的厉害他们可是不止领教过一回,揍起人来直接是六亲不认,非得把你打服不可。

    “好了好了,大哥莫要气恼了,事已至此,再说无益。眼下大敌当前,还是想想如何对敌才好。依大哥看,这回建奴出动大军南下,莫不是存了将松锦一口吃下之心”

    祖大乐眼见大哥又是一副要动手的架势,赶忙出来打圆场将话题扯开。

    “唔,看这架势,这回洪太所图非小探马回禀说,建州大军中八旗旗帜都已出现,加上那些鞑子和孔友德几个,兵员怕是上了十万了。洪太这回是下了血本,看来是打算一口吃下松锦及周边堡城啊”

    一说到南下清军的规模,向来一副大大咧咧模样的祖大寿也是神色凝重起来。

    “那咱们该如何应对才好这回可比不得从前了,这十万建奴鞑子可不是咱们能对付的了啊就算松山那个洪亨九带着朝廷那些新军也白搭早知道不教大宽他们去关内了,有他们在,万一事有不谐,咱们还能杀出城去往南跑”

    一旁的祖大弼也是一脸沉重的开口道。

    “现下切莫惊慌,松山不也被围住了吗只要洪亨九这一等大员在,朝廷肯定会遣人来救,就看援军是不是精锐了对了,老二,你速速遣人出城再向朝廷报信,若是有援军前来,切勿分兵急进,要徐徐来援咱们守个半年八个月没问题,若是援军急进,中了建奴的埋伏可就完了速去速去”

    祖大寿说了几句之后突然想到了这个重要的问题,于是赶紧吩咐祖大乐派人出城南下送信。

    清军虽然挖壕围城,但对于锦州城封锁的并不是很严密。

    双方交手多年,彼此之间太熟悉了。

    济尔哈朗等人知道,就算不围城,祖大寿也绝不会派遣兵马出城野战,至于城内是不是派人求援,这正是清军最巴不得的事呢。

    围城打援是建州对付明军最常用的手段,并且屡试不爽。

    祖大乐应声起身而去,祖大弼接着开口道“大哥,你说着松山城、大兴、兴平这些堡城能不能守住去年建州两红旗可是在朝廷新军手下吃了不小的亏,这回虽说建奴来的人更多,可要想拿下这些堡城,估摸着也得死伤不少。原来我还看着那些官军不顺眼,不过现下倒是盼着他们能多抵挡些时日,能撑到朝廷援军前来才好”

    去年岳托率领的两红旗南下铩羽而归,再加上之前攻破义州的那场战斗,这让辽西将门上下都对朝廷新军的战斗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看到把自己落荒而逃的八旗精锐覆灭在自己眼前,辽西官军心里既高兴又震惊,并且在潜意识里对朝廷重新产生了畏惧之情。

    正是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兵部的调兵令才会顺畅的得到了执行。

    “建奴不会马上攻打这些堡城若是我所料不差的话,建奴也会将这些堡城围住,等到城内断粮数日之后才会攻城。去年那两仗之后,建奴也是知晓官军火器的厉害,这回说啥不会再去拿着人命填了。现下我到不是忧心这些,我怕的是朝廷手中还有无如此精锐之兵,若是仅只这些,那就大事去矣”

    祖大寿邹着眉头回道。

    “父亲大人,难道除了这些新军以外,朝廷再无强军在手不成目下关内流贼早已覆灭,兵部名下总兵大将着实不少,九边边军战力也是甚为可观,曹文昭、杨国柱、虎大威、王朴、左良玉等人也都是成名已久的名将,若到时奉命齐齐来援,倒也未必抵不过建奴”

    一旁的祖泽溥忍不住插话道。

    “哼哼曹文昭还说得过去,杨国柱、虎大威也算老将,手下也有些能打之人,至于王朴、左良玉之辈,都是打顺风仗还成,碰上建奴这样的硬茬,若无强力之人压制,保不齐就会率先逃遁真要如此,这大明可就要坏事喽”

    说到最后,祖大寿的心情也是复杂已极,本来挺直的身板一蹋,顺势往后靠在了椅背上,脸上的神情也变得迷茫起来。

    从心底讲,祖大寿以及大部分辽西将门的将领对大明还是很有归属感的,他们并不愿看到大明被别人所取代,这也是祖大寿听从朝廷之令,派遣马队入关剿贼的重要原因。

    只要大明不亡,辽西将门就会世世代代趴在大明的躯体上吸血,继续过着豪奢无比的生活。

    虽然在大明绝大多数人的眼中,他们不过是一群土财主,但祖大寿们却是已经相当满足了。

    “父亲大人切勿过忧,孩儿觉着,朝廷此次应不会败之前不是说朝廷又出了个厉害人物,叫孙传庭的吗据说此人比洪亨九还要有本事,孩儿以为,此次朝廷肯定会遣他领军来援,有他做主帅,那些总兵大将还不得俯首帖耳再加上咱们送去的警报,这孙传庭定不会上了建奴的当,到时候建奴粮草耗尽,还不是得乖乖地退回盛京”

    看到父亲一副意志消沉的样子,祖泽溥忍不住出言安慰道。

    “大哥,泽溥说的甚有道理建奴此次看似来势汹汹,可我觉着实际上没啥大不了的论起对建州的熟知,大明还有比的过咱们的这几年朝廷对建州的封禁下,他们还有多少东西拿出来嚯嚯依我看,这回不过是洪太穷急了眼,这才遣了大军而来我估摸着,建奴携带的粮草物资绝撑不过半年大哥放心就是了,说不得到时候咱们抽摸准了还能捡着大便宜咧”

第三百九十四章 发兵() 
“据数路探马回禀,明国存放粮草辎重之地业已探明,且明军防守兵力也是不多,这可真是天赐我大清的良机啊现下咱们就议一议,由谁领军、派多少兵马前去拿下此地,不管谁去,都要全力拿下只要得了明军的粮草辎重,那这回咱们大清大事可成啊”

    主位上的济尔哈朗满面红光地目视帐内众人开口笑道。

    设在松山城西北十余里外的清军大营内,一众亲王贝勒贝子以及蒙八旗的王爷、孔友德等人齐聚中军大帐内,商讨下一步地作战方略。

    “明军如此重要之地岂能轻易让探马探查的到我总觉着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前番两白旗由一名白甲兵领着十人哨探明军粮道,半途之中居然为明军截杀十人仅有一人逃回,那名白甲兵也是命丧当场这就是说,明军于粮道防备甚严,这绝非祖大寿手下能干出来的现其他数路探马俱是毫不费力便能侦知此等要地,其中莫不是有何圈套不成”

    济尔哈朗的话音刚一落,多尔衮便率先提出了质疑。

    在与崔命运所部发生遭遇战时逃回来的一名清军,将所遇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