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中有事无法前来上工时顶替上机,还要在织机出现故障时自己检修,更要在家中生丝不够时提前采购备料,整日都是忙个不停,小日子却是越过越红火,一家老小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在满足于五张织机每年带给他数十辆银子收入的同时,黄滨心里隐隐约约也有一种野望………要是能买下一块地,建起一座规模更大的工坊,置办几十台织机,雇请上百个工人帮他织绸,那样下来,一年得赚多少银子?
可惜,这个念头也就在心里想想。买地盖屋,购买织机,囤积生丝,还要给工人每日结算工钱,管两顿饭,那得需要多少银子?没个几千两根本办不到。
“阿滨!有客人来找你!”
爹爹的一声呼喊,打断了黄滨的思绪。
客人?应该是采购绸缎的商人吧?我家的绸缎已经给张员外全包了啊,爹爹又不是不知道,辞了就行啊。
黄滨放下手中的一把生丝,转身向屋外走去。
第177章 工坊()
“黄小哥对眼下的情形可还满意?”程林笑眯眯的开口道。
四旬有余的程林是四海商行杭州府的掌柜,月前接到京城总行的指令后,四处探访下来到织户众多的长安镇,开始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打探数日后找到了黄滨。
程林原是范永斗设在太原城几家商铺的总掌柜,处世精明,手段圆滑。四海商行接手晋商全部资产后,对原有人员全部留用,位置也几乎未动,程林得以继续执掌四海商行在太原的业务。
后因商行要扩大在江南一带的经营范围,程林被抽调来了杭州府,在城中盘下了一处经营不善的绸缎店作为落脚之处,然后再寻机经营其他生意。
来到杭州两月有余,程林平日就是四下转悠,以求对所处之地有个大致的了解。
上月接到指令,要他寻找合适的地方,筹建一座前所未有的大型丝绸工坊,争取在杭州一带一炮打响,并尽量争取丝绸的定价权。
做生意很多原理都有相通之处,虽然对于丝绸工坊尚处于一知半解的地步,但不妨碍经商多年的程林迅速抓住其中的关键………建立这样的工坊,必须要在拥有大量织户的地方。
经过一番打听之后,程林出现在了长安镇。
黄家正屋的客堂中,黄滨和程林相对而坐。两人已经叙谈了一会,话题就是黄滨家以及长安镇的织绸事宜。
黄滨开口道:“不瞒程员外,现下小人家中日子虽然过的甚为宽裕,可小人觉着,要是手中银钱富余,能将自家工坊再扩充一些才会更好。”
程林满意的点点头,笑道:“黄小哥,老夫想和你谈一件正事,听完后你给老夫一个答复可好?”
黄滨点头道:“程员外有话请讲,小人听着便是!”
程林收起笑容,盯着黄滨的眼睛正色道:“要是有人出资,筹建一座容数百人的大工坊,专事织绸;聘你作为工坊管事,每月五两银子月酬,且给你一成干股,你会如何答复?””
黄滨闻言楞了一下,脑子迅速转动,瞬间得出答案:要真有这等好事,自己肯定会答应!
他冲着程林抱拳一礼道:“程员外,您适才所言莫不是哄骗小人?要是能建起偌大的工坊,一年所赚银钱可是了不得!敢问员外,是何人愿出资做此大事?”
他从事织造近十年工夫,自是明白织绸的利润有多厚。自家不过五台织机,除却工人薪酬、吃饭等杂项开支,一年能有四十余两的纯利,这笔银钱在当时已算是相当高的收入了。
但这笔银子赚的甚是辛苦,一年到头根本没有空闲之日。若是做了工坊管事,不光是每年的薪酬比他现在所得略高,更兼还有一成的干股。要是工坊有一百台织机,一年下来就有近千两的利润,自己拿一成就是近百两银子,加起来一年就有一百五十两上下的收入,那可比自家单干强了太多。
程林笑道:“那看来黄小哥有此意愿喽?”
黄滨频频点头道:“真有此事的话,小人十分情愿去做!家中爹娘也不会阻止!”
程林笑道:“既是黄小哥答应此事,那老夫就告诉你,京城的四海商行要在长安镇建造一座容两百台织机的大工坊,老夫是商行杭州府的掌柜,故此事由老夫全权负责!只要黄小哥你愿意做工坊管事,一切相关事宜皆由我们四海商行负责便可!”
四海商行?自小到大只去过海宁县城,平日甚少与人打交道的黄滨从未听过这个名字。
看着他一脸茫然的样子,程林笑着开口道:“黄小哥心有疑虑也属正常,等工坊开建时你便放心了!老夫之所以看中你,也是打听过好多镇上的百姓;许多人夸你头脑机灵,技艺精绝,更兼为人忠厚;家有余财后,时常接济左邻右舍,故此老夫才寻到你!”
黄滨双手连摆,逊谢道:“当不得乡亲们夸奖!小人所为皆是力所能及的小事,论家境,小人家衣食无忧,日子尚可,有些余力能帮助他人,也是小人该当的!”
程林满意的点头道:“黄小哥仗义疏财,值得夸赞!现下工坊一事上老夫还有不明之处,须得问个清楚!”
黄滨抱拳道:“员外请直说便好,小人知无不言!”
程林端起茶水喝了一口,放下粗瓷茶杯道:“那老夫就开门见山了!老夫觉着,建工坊倒是不难,织机更不在话下。老夫想知道的是,雇工可是好请?工钱一日几何?所需雇工共需多少?”
黄滨想都未想张口答道:“员外,小人就把自家状况说说,员外就会明白:小人家中五台织机,雇工十二人,每人每日三十五文工钱,管饭两顿,工时从辰时到酉时。镇上各家大致如此,相差不大。员外所说两百台织机的话,需雇佣四百余人,只要工钱日结不拖欠,工人倒是好找,镇上织户两千余户,织工老少妇孺相加怕不有五六千人之多!”
程林咋舌道:“镇上共有万余人口,岂不是说大都会织绸?”
黄滨自豪的笑道:“大都会织绸谈不上,五成以上总是有的!只要工坊建起,工钱合理,工人却是不难找!”
程林沉吟一会后开口道:“工坊所雇工人,每日工钱四十文,管饭两顿,若是织的好绸者工钱另行再加!”
四海商行的各种账册,以及各地商铺的文案摆在了乾清宫的御案之上。看着厚厚的一摞材料,朱由检不由得头大无比。
文科生向来对数字既不敏感并且十分抵触,何况古人的记账法他也看不太懂,再说这些账册已经由专人审核过后才送来的,他也没必要一一查看。
拿起几册商行新辟府县分行的文案看了看,朱由检对四海商行的效率还是相当满意的。
商行遵照朱由检的指令,在杭州府开办了拥有两百台织机、四百余雇工的大型工坊;在山东青州府颜神镇和江西饶州府景德镇分别收购或新建三处民窑,雇佣技师和窑工数百人,目前这数处工坊民窑都已开始正常运转。
这些工坊窑炉本身产生的利润倒是无所谓,但他们产出的丝绸和瓷器将会被四海商行以数倍的利润经销各地,并且带动当地行业的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
规模化势在必行,小手工作坊要慢慢淘汰。
这样做不会让从业者受到伤害吗,反而会更加受益。
因为四海商行开始就把调子定高了。
工坊的工钱给的比别人高,这会使得绝大多数人得利,少部分小作坊经营者虽然受到冲击,但相信他们会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绝不会因此没了收入来源。
商行还在福建泉州购得五百料商船一艘,重金雇请常年来往海上的船长和水手,准备尝试往吕松航线跑一跑,积累经验后再购买更大更多的商船。
推动大明前行的措施已经开始全面实施,虽然不够全面,但至少付诸于行动上,现在只需耐心等待,中间再予以随时调整便可。
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这种相当于改天换命的天大之事,需要很长的过程,道路相当曲折难行。
目前的历史走向已发生了变化,自己再也不能根据史书去判断和计划了。
现在已进入崇祯九年的腊月,还有二十余天朝堂和各地官府将进入年假,很多事要等到崇祯十年再说了。
两个月前以各种身份进入辽东的锦衣卫不时的将各种消息传回,其中就有辽东将门与建奴私通款曲的内容,但双方具体买卖何种物资以及数目不详。
这条消息证实了朱由检的猜测,辽东将门确实在养寇自重。
本来朱由检以为自己的猜测得到证实后会非常愤怒,没想到看完后自己的内心并无太大的波动。
其实他早就知道自己判断正确了,之所以派遣锦衣卫暗中前去调查,不过是希望自己猜错了而已。
这个问题绝不是现在才发生的,也不是只这一次,建奴之所以逐渐壮大起来,辽东将门功不可没。
从他们自身的角度出发,这样做没错。只要有建奴在,辽东将门可以在大明保持其特有的地位,维持现有的荣华富贵。
可祖大寿们错误的判断了建奴的野心,他们此举无疑是在养虎为患。
到底该采取何种措施禁绝此类行为呢?
目前国内虽已大致安定下来,但朱由检能掌控的军队还不具备完全替代辽东军阀的实力。
孙传庭的秦军远在西北,曹文昭叔侄还要更往西。并且按照朱由检的旨意,孙传庭和曹文昭还要分别组建大规模的骑兵,其形成战力尚需一到两年。
卢象升、黄得功尚在进剿湖广一带的张献忠、革左五营,就算很快剿杀了流贼后,他们麾下的士卒也该得到充足的歇息。
尤其是卢象升的天雄军,从崇祯二年组建至今,一直不停的四处作战,将士们已是疲惫异常,要不是卢象升的个人魅力,厌战的情绪早就爆发了。
洪承畴所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甭管后世对左良玉、贺人龙、左光先、艾万年等人如何的贬低,但几人到现在并无过分之举,与贼交战时反而十分的勇猛顽强。
至于历史上他们在后世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堪:丢弃主帅逃命、擅杀良民冒功、骄横自大不听朝廷调遣等等行为,更多的是心理上对大明绝望后破罐子破摔的举动。
这些将领与手下士卒,同样是征战多年,厌战情绪导致的心理扭曲和压抑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若是不及时得到休息和奖赏,再将其调到危险地区,怕是会出现无法控制的行为。
第178章 移镇()
京营的新军虽已操训大半年,已经具备了精兵的雏形,但没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军队称不上强军。
在一个月之前,接到朱由检的旨意后,薛濂从京营抽调两万人马,分别在神机营总兵茅元仪和伍军营总兵冯勋的统领下奔赴湖广地区,参与到剿灭张献忠等人的战斗中去了。
这样做一是让卢象升等部有喘息之机,二是以战代练,让京营新军在战斗中成长。
打怪升级当然先挑小怪兽来打,新手上阵就单挑BOSS纯属自杀行为。
张献忠等人虽然也是久历战阵,但不论是装备、士气都无法与后金相提并论,适合新军练手。
早在京营整顿之初,崇祯就把茅元仪从军器监调到京营担任总兵一职。
当初看中的是茅元仪在火器生产研制和使用上的眼光和头脑,但朱由检也知道其带兵也是一把好手,神机营正是他一展所长的最佳平台。
冯勋是京营中的老人,数代在京营效力,原先在军中任游击。据闻其平日喜读兵书,颇有谋略,平时与薛濂、卫时春来往密切,在二人的力荐之下谋得伍军营总兵一职。
勇卫营现在已扩军至两万人,在朱由检的要求下,新成立了一只五千余人的车营。
车营装备了两百辆偏厢车,以辎重营杂役驱使犍牛为动力。每辆车配备约三百斤重的佛郎机炮一架,火铳手五人人,炮手三人,长枪兵十人,刀盾手八人。
组建车营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出关与建奴野战,以保护步卒阵型不被满蒙骑兵冲击。
戚继光和孙承宗都曾成立过车营,兵部存有车营的各种档案资料,所以建造成军都很简单,依样学样就行。偏厢车虽然未经大型会战的考验,但在小规模的冲突中表现还是值得肯定的。
其后来日见荒废,主因就是朝廷没钱打造和维护,这东西太费钱了。
现在朱由检既然有了大把的银子,那恢复车营就成了理所当然之举。
强大的火力输出和优良的遮蔽能力是偏厢车最大的特点,但机动性太差的弱点也是其无法大量装备的原因。朱由检决定,先装备一个车营,然后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日常操训时不断改进战法,使其与步卒骑兵合战的战术更加成熟后再说。
佛郎机炮子母铳的配置让其射速比火铳还要快速,并且杀伤力远优于火铳,打击距离更远。
车营的存在让明军士卒多了一份安全感。交战时前面有了遮挡,总比直面奴贼铁骑冲锋要强的多。
将来扫平辽东就是由这些军队来完成,尤其是勇卫营,更是被朱由检寄予了厚望。
其余的不管是左良玉们还是祖大寿们,他们不是不能用,但绝不能顶在最前面。
既然关宁军这么不靠谱,那山海关的重要性就彻底凸显出来,只要这座雄关掌握在可靠之人手中,建奴想从这里突破是不可能的。
在原先的历史中,要不是吴三桂打开关门,清军根本攻不下这座天下第一雄关。
现在的山海关防线已经和辽东连成了一片,总兵吴襄更是辽东将门中的重要人物,这等于是辽东的势力已经延伸到了京师的眼皮底下。
这种局面必须马上改变,要将山海关和辽东从中间隔断,让双方勾连起来更加困难。
随着朱由检的一道旨意,各军接到了兵部的行文:山海关总兵吴某晋左都督、率本部调任蓟镇总兵,原蓟镇总兵王某率本部移镇保定,担任保定总兵一职;勇卫营副总兵张某率一万人马进驻山海关,并擢升为山海关总兵。三部人马须在年底前完成移镇,否则以贻误军机论处。
不管吴襄和祖大寿心里如何去想,但至少明面上不敢有违朝廷指令,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三军移镇迅速展开。
幸亏三军移镇的距离不远,军营也都是现成的,只要主将布置得利,士卒服从上官,二十余天内完成并不是难事。
蓟镇总兵王国威属于最无所谓的一个。
他本部有六千余人马,战力并不强悍。蓟镇夹于山海关和京师之间,更多的是充当替补的二线部队,早就没了万历年间戚继光任总兵时那种威震八方的豪气。
拿到兵部行文的王国威二话不说,立即分派手下参将、游击等将领,吩咐士卒收拾好各种杂物,三日之内全军拔营向西,十日之内抵达保定。
吴襄心里是万分的不情愿,他已经想到,只要去了蓟镇驻扎,再想与自己的几个大舅哥联络就十分困难了。
想要去往辽东,山海关是必经之路。因为周围都是难以翻越的崇山峻岭,要是有紧急事务,等翻过一座座大山后黄花菜都凉了。
接到兵部行文后,他立刻连夜赶往三百余里外的锦州,去与祖大寿商讨此间关窍。
二人商讨半天后猜到了朱由检的意图:皇帝或朝廷对辽东将门有了防备之心。
其实朱由检的做法与其说是阴谋,更不如说是阳谋和手段,事涉其中的人并不难判断出来。
但就算二人判断准确,对此却是无可奈何,想不出好办法来予以应对。
辽东现在还是大明的疆土,关宁军也是属于大明的军队,每年拿着朝廷数百万的军饷,让你移镇有什么不可以的?何况还加了左都督衔,那可是正一品职衔,属于武将里最拔尖的所在。
无奈之下,歇息一晚后吴襄赶回山海关,随即下令全军收拾行装,十五日之内赶到蓟镇。
勇卫营副总兵张奎也是一员勇将,一直在孙应元麾下听命。在孙应元的举荐下,逐步升至副总兵一职,是个值得信赖的忠勇之士。
朱由检的这番部署达成后,吴襄部处于京师和山海关的夹层之中,南北两侧都有精兵监视,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双方夹击。
这只是做最坏的打算而已,并不是说吴襄有了异心。
历史上直到崇祯十七年时,吴襄和吴三桂父子也没做出什么大逆之举。
但作为皇帝,朱由检的举措十分正常,尤其是对首鼠两端的辽东将门,必须要多加提防。
害人之心可以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句话单指帝王,普通人还是善良的好。
此举最主要是削弱了祖大寿的实力。
吴襄部现有三千余骑兵,五千余步卒。吴三桂自陕西率部归建后,父子两人手下的骑兵有五千余人,这可是一只不容忽视的军队。
这五千余人来到关内,等于祖大寿那边少了不小的助力,再加上其背后的一万勇卫营精锐,相信他会收敛不少。
随着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来到,朝廷开始正式放假,一直到年后正月十八才会恢复正常的工作。
京师各衙门纷纷闭门封印,所有人开始忙年,各地官员遣来送礼的人员也已返乡回程。提前来到京师备战明年春闱的举子们,则三五成群的聚饮闲谈,整个京师的氛围显得既轻松又欢快。
远在陕西的洪承畴和孙传庭,以及湖广的卢象升,分别收到了朱由检的年节赏赐。
洪承畴、卢象升晋东阁大学士衔、赐飞鱼服、玉带,荫一子为世袭锦衣卫千户。
孙传庭晋兵部尚书衔,赐斗牛服、玉带,荫其子世袭锦衣卫百户。
加大学士衔之后,洪承畴和卢象升已经成为可以与阁臣比肩的朝廷重臣了,而不再只是督抚一方的地方封疆,两人已经具备了入阁的资格。
两人数年来的奔波辛劳当得起这份荣耀,就算朝堂之中很多人羡慕嫉妒恨也无用。人家有实实在在的功绩摆着,自崇祯二年流贼逐渐势大之后,若非洪、卢二人四处灭火,剿杀流贼无数,哪有现今日见安稳的局势。
孙传庭虽然骤得高位,但论起功劳来确实丝毫不逊色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