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寸河山一寸血-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之前,陈纳德便集中挑选了一批最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使用最好的飞机机型,进行突击训练,而训练的内容只有一项,那就是对付轰炸机。

中国空军一共有三个战斗机大队,所谓最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大部分都集中于四大队。

四大队从中队长、分队长到普通飞行员,都毕业于中央航校。这个航空学校是美国顾问的大本营,接受的是美式教育,而且训练和考核都很严格,绝不是意大利教官闭着眼睛点个头,就能顺利拿到文凭的那种,因此他们就顺理成章成为中国飞行员中的佼佼者。

至于最好的飞机机型,当数美国鹰式飞机(霍克式飞机)。它们属于那91架可用飞机中的王牌,绝非意大利烂飞机可比,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一机型确实是中国空军最犀利的作战武器。

正所谓好马配好鞍,两个“最”加一块,那矛就不是一般的亮了。

在聪明的学生面前,洋老师倾其所有。这就是陈纳德在庐山上向蒋氏夫妇所承诺的“部分改造”。

他没有白下工夫,很快就在第二轮收到报偿:“八一四”空战大获全胜。

“八一四”空战的胜利,除了陈纳德战术运用得当外,还与另一位传奇人物有关。

在飞行员中,最优秀里面还有最优秀,宝塔尖上站着一位——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此后被誉为中国空军“天神”。

高志航的人生经历很坎坷,他曾经是东北空军中的一员。

跟19路军中的翁照垣一样,高志航的飞行技术也是在法国学的,只不过老翁转了一圈又回到了他的陆军起点,而高志航却因缘际会,成了不世出的空中骄子。

高志航19岁就成为少校飞行员(陆军衔),看到这里,陈纳德可能要狂郁闷了,他都快混到50岁了,在美国空军中的牌牌竟然还是尉官。

不过五年之后,现实就给了包括高志航在内的整个东北军狠狠一击。“九一八”那个晚上,东北飞机场上停靠着300多架飞机,可是一弹未发,全都原封不动地送给了日本人。

面对这残酷的一幕,这个叫高志航的东北人心碎了,他不再年轻,尽管从生理年龄上来说,他那年才刚刚24岁。

在高志航背后,是一支军队被命运无情拨弄的身影。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曾到过沈阳,并在那里看到了如今可以说是硕果仅存的北大营营房,那应该是一所马厩。

当时还要拍一个视频,为此,人一直静不下来,但当我置身真实现场,仍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感伤。

遥想当年,这里一定会有很多东北军的官兵出出进进,那时候的东北,茅草很高,骑兵们骑着马,飞奔在草原上,于是草地就像波浪一样,从中间划开一道道流线,并往前不断延伸。

只是这一动人的情景突然就被无情地打断了。从那个晚上之后,骏马失去了主人,马厩失去了骏马,东北的上空一片阴郁,直到彻底归于沉寂。

斗转星移,这个叫做东北军的军队也曾经勇冠三军,也曾经入主中原,也曾经是这片黑土地的主人。

昔日的主人们,你们到哪里去了?

高志航告别家人,只身进入了山海关。

从此,他将度过每一个寒冷的夜晚,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如刀割肤,从此,他的心会被一次次唤醒,然而也只有在梦里,才能看到自己走在归乡路上。

我会回来的,我一定会回来的!

在南京,高志航经人介绍,准备加入中央航校。

可是按照当时的规定,空军军官不能与外籍女子结婚,而高志航的妻子是白俄流亡贵族,这成为他加盟中央空军的最大障碍。

也不知道制定这条规则的人是怎么想的,娶外国美女是爱国举动嘛,难道让老外把我们的美女都给拐了去,你才高兴?

高志航夫妻感情非常深,他为此困惑得整晚整晚都睡不着觉,最终还是咬咬牙,硬起心肠,写下了一篇史上最奇怪也最动人的“休书”:东北一别竟成永别,请你不要怨恨我,因为国难当头,又何以为家,要报国,就只能如此。

我记得,上学时读到林觉民的《与妻书》,一句“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就几乎让我也跟着“泪珠和笔墨齐下”。

而和《与妻书》那样的“死别”相比,高志航的“休书”无疑就意味着生离。

一样的伤心欲绝,一样的痛彻心扉。

自此以后,高志航永失所爱,心里再也装不下别人,而他的俄国妻子最后也在战乱中不知所终。

没有谁知道,这位未来的空军“天神”是否也经常在梦中见到那熟悉的脸庞,当清晨醒来,是否还会泪流满面。

这是属于个人的悲剧,却是国家的幸运,因为高志航终于能够再干回老本行了。

只是,他不再是那个人人称羡的少校飞行员,一下子连降三级,成了空军少尉,后面备注:见习。

第3章 伯乐

在这之前,高志航已经拥有整整五年的飞行经验,可给他的位置还是个实习生,只拿军饷,不参加飞行,就是军饷也拿不全,只能拿七成。

当时东北军人在全国的声誉和境遇都已降到冰点,他们一失东北,再弃锦州,三丢热河,最后弄到连栖身之处都没有了。

所谓墙倒众人推,等到落魄的时候,就没几个肯拿正眼待见他们的,皆称之为“误国军”。

有人讽刺说,中国不是拿不到诺贝尔奖吗,依我看,至少有一个奖是有希望得的,那就是诺贝尔和平奖,应该把这个奖授给他们的少帅才是。

张学良那时几乎就是东北军的精神偶像,说这种话就等于是在指着你鼻子尖骂人了。

坐着冷板凳,还要时常承受类似的冷言冷语,是个人都可能要精神崩溃,更何况空军本来就是个在天空中翱翔的军种,骄傲是他们立身的资本。

很多跟高志航一道进来的原东北军飞行员都因忍受不了,一个接一个退出,可是高志航选择默默地留了下来。

如果换成多年前那个年少得志的少校飞行员,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多少痛苦纠缠,多少黑夜挣扎,哪怕每一刻都必须承受孤独和苦痛,然而你仍然需要坚忍地度过,只为了那句入关前曾许下的庄重誓言。

请给我一个机会,一个高飞的机会。

这个机会终于让高志航等到了。

航委会主任黄光锐前来检阅空军,飞行员们都在老大面前尽情施展。

这时黄老大注意到了一个人,这个人虽然也站在人群中间,却显得那样孤单和落寞。

黄光锐心里一动:为什么他不飞?

旁边有人赶紧解释,说这哥们儿是见习员,没有资格在领导面前表演。

黄光锐说让他飞起来试试,我想看看。

终于遇到伯乐了。

黄光锐出身于华侨世家,据说16岁就学飞行了,曾担任广东空军司令。正因为他自己就是个行家,所以才识得千里马。

高志航完全没想到自己会如此幸运,他差不多是以一种受宠若惊的心情爬上了飞机舱位。

前面表演得都不错,让人颇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可问题是最后一下演砸了。

降落时,由于起落架放得太迟,机身受到了损伤。

这种失误过于低级,飞行员还没从飞机上下来,周围就议论纷纷。

议论的内容,叫做阴谋论,意思就是这姓高的哪里是来表演的,八成就是来搞破坏的。

众人的逻辑关系大致如是:东北人不好,高志航是东北人,所以他也不好,不好的结果就是想破坏我们的飞机。

高志航傻眼了,他的心也又一次跌到了谷底。

自始至终,黄光锐始终在观察着高志航表演的每一个动作,这时他得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包括高志航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结论。

黄老大说,高志航是好样的,他的飞行技术非常好,至于失误,纯粹是由于他久不训练的缘故。

不仅没处分,还直接提升为中尉分队长。

看到这里,连我都要流泪了。老天,怎么我就从来没碰到过这样的伯乐呢?

高志航自然更是激动加感动,自此以后,他得到了训练的机会,一练起来就疯魔。顺过来飞,倒过来飞,直线飞,弧形飞,一架飞机摆弄得跟我们上下班骑的电动车一样,想它怎样就怎样。

他后来甚至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即晚上开飞机不用打灯,摸着黑就能把飞机给拉上去。

等到黄光锐第二次检阅,在看过高志航的表演后,当场下了断语:你的技术在中国空军中已经是独一无二,东方不败了。

既然是东方不败,再做中尉就屈才了,马上提升,做上尉。半年之后,再升为空军教导总队少校总队副。

千里马由伯乐提携,终于出头了。

可这时候,高志航却与顶头上司毛邦初乃至恩人黄光锐发生了意见上的分歧。

高志航跟“空中魔术师”陈纳德一样,在战略思想上都主张冒险和进攻,而反过来,领导跟你想的可能就不一样,他们觉得中国空军力量不行,所以要“维稳”,主张防御。

两任领导,黄光锐和毛邦初,都是如此。

一个要攻,一个要防,在平时的训练中肯定会有冲突,这让高志航感到自己受到很大束缚,因此也有了陈纳德式的苦闷。

不过他的苦闷很快就得到了解放。

蒋介石过50岁生日,号召大家捐飞机。英国、德国、意大利的飞机供应商一听到消息,马上就派自己的飞行员到南京来做飞行表演,以便吸引中国买家。

外国人都是生意头脑,而中国人在这方面却一向敏感,觉得老外是不是要在我们家门口摆擂台啊,欺咱飞行技术不行是不是?高志航闻讯后,憋着一口气,主动请求进京表演。

蒋介石在检阅台上看半天,天上眼花缭乱,穿来穿去的都是人家的飞机,心里自然有些不爽。忽然,斜刺里冲出一架中国人自己驾驶的飞机,忽上忽下,忽高忽低,花蝴蝶一样地玩动作,把老外都给比了下去,引得地面上人们一阵叫好。

一问,飞行员叫高志航。

蒋介石立命召见,并当着众人的面夸奖高志航说,你的技术如同你的姓氏,确实是高,我看快超过世界水平了。

不光褒奖(似乎都有些过了),蒋介石还难得地慷慨了一把:将自己的座机奖给高志航自用。

天子把座驾都给你了,这是什么礼遇,你懂的。

原来黄光锐说高志航“东方不败”,影响还只局限在空军内部,现在连蒋介石这样的国家元首都作出了表示,那就不得了了。

高志航立马火了起来,红遍全国,其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简单,你困守陋巷,谁也不把你的话当回事,等到你出了名,打个喷嚏,旁边的人都可能要研究半天。

意见分歧迎刃而解,至少在四大队内部,高志航成了绝对的权威,所有训练课目和要求都开始跟着他的步子走。

等到陈纳德来华,高志航带着四大队的精英们接受了小灶式的训练。他们本来就有较好的功底,再经过最新理论和技术一熏陶,那水平更是翻着跟斗哗哗地就上去了。

第4章 连战连捷

8月14日,日本第3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下令海军航空队出击,分别轰炸中国在华东的两大机场——杭州笕桥机场和皖南广德机场。

地面有势力范围,天上也得有。北方是陆军航空队,南方就是海军航空队。这倒不完全是海陆两军互相讨嫌的结果,更多原因是日军在华北有陆上机场,而在华东、华南却没有,由此海军在南方就拿到了“垄断权”。

海军航空队共有三个基地,即日本本土、台北以及海上航母。那天正好刮台风,本土的木更津航空队被台风挡住了,过不来,而航母上的飞机因为风浪太大和能见度太低,也不敢飞。

三支航空队,只剩下了台北鹿屋航空队一家。

台北在台风区外面,那里的气象报告显示,天空晴朗,没有问题。可是到杭州后就不一样了,眼见得天气越来越糟,竟然下起了大雨。

那时的飞机员,都是靠一双肉眼保持联系,在雨中能见度非常低,视野一片模糊,结果一个九机编队,中途有三架迷失方向,真正到达杭州笕桥上空的仅为六架。

陈纳德的预计极其精准,日本海军航空队出动的果然全是轰炸机,里面没有一架战斗机用于护航。

在轰炸机上,有枪也有炮,该有的都有了,这就叫自己做自己的保镖,用不着再另外请人,还得额外费工钱。

六架轰炸机刚刚进入杭州境内,笕桥机场里面已是警报大作。那时没有雷达,中国空军依靠的是陈纳德“战斗机制胜论”之外的另一个新理论——预警网络。

所谓预警网络,并不需要什么高科技,连黑客都不用,只要雇两个人,拿着望远镜在高处瞭望,一旦看到远处有轰炸机出没,立即通知机场,这样可以为战斗机出击提供更多的准备时间。

别看这招简单,在雷达还没有普遍运用之前,却非常实用。在陈纳德之前,也从没有人想到,或予以重视。

战前,陈纳德在沪宁杭构建了一个三角空袭预警网,犹如古代的长城烽火台一样:发现敌情后,便燃起烽烟,然后一站传一站。

杭州笕桥机场,正是高志航四大队的营地。

“七七事变”以后,四大队本来已秘密进驻河南周家口机场,准备从平汉线起飞,对华北日军发动空中突袭。

就在作战计划将要付诸实施的时候,淞沪会战爆发,四大队奉命取消原计划,驰援上海战场。

机场地面拉响警报时,高志航刚刚率一个中队落地,尚有两个中队在天空。

刚开始听到警报,他还以为是预警网络错把四大队的飞机当作敌机,跑到指挥塔一问,才知道千真万确,砸场子的来了。

按照一般程序,似乎战斗机要编好组,做好准备才能迎敌,而且四大队经过长途跋涉,机舱里的油料已经不多,急需加油,可是陈纳德曾在课堂上明确告诉高志航:不行!

传统理论为什么会认为战斗机截击不了轰炸机,就是因为墨守成规的结果。

人家轰炸机早就来了,你们还在那里排队,等到你们编好队形,准备出击的时候,对方早就完成任务,吹着口哨回家睡觉去了。

如此,焉能不败。

其实很简单,对于战斗机来说,等什么等,第一时间飞上去干它们不就得了。

战斗机要截击轰炸机,就是要打破常规,抢先出击。

高志航命令刚刚着陆的飞行中队马上重新启动,起飞迎敌,同时通过信号,要求另外两个飞行中队就地留空拦截敌机。

他自己也往座机上一跨,上。

此后几乎就是对陈纳德课程的复习。

陈老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

我告诉你们,我在美国组织过空中马戏团,这是需要三个人配合表演的节目,现在我把它教给你们。

假如一架敌机飞来,你们要用三架战斗机去抱团对付它,第一架,从上面揍它,第二架,从下面咬它,第三架,先不要动,养精蓄锐,以完成最后的致命一击!

击哪里,不要击机身,要击它的发动机,那样即便没瞄准,也一定可以扫射到机翼根部的油箱,油箱一起火,机身必然完蛋。

现在高志航拥有三个飞行中队,36架美国鹰式战斗机,而对方只有六架轰炸机,三个打一个,绰绰有余。

高志航上去后不是马上干仗,而是得找,因为天空云层密布。日机全都躲在云层里,投弹时才冒出来。

带着两架僚机,从3000米云层开始找,没有。

下降高度,结果正好搜索到一架日机。

日机的尾部有一个炮塔,里面的机枪手也几乎同时发现了身后的中国飞机,赶紧瞄准。

可惜他晚了一步。高志航抢先射击了。

鹰式战斗机装有四挺考尔脱机枪,火力甚是生猛,这一下就敲掉了对方的后炮塔。

没了后炮塔,等于日机的牙掉了个精光,自此不能还手,只能锻炼自己的抗击打能力了。

日军飞行员见势不妙,赶紧往云层里钻。可是,被高志航逮住的,它就不可能逃得脱。

又是一阵密集的机枪子弹。这一回正是朝着发动机去的,日机主油箱被击中,引起大火,随后坠落。

这一记远射建功非常重要,大家的士气和斗志立刻都被调动起来,中队长李桂丹和两架僚机合作,紧接着又揍下了一架日机。

当四大队降落机场时,大多数飞机正好油尽,秒钟掐得那叫一个准,只有一架因为油少得实在没法接近机场,才临时迫降在了机场附近。

半个小时的空战,四大队当场击落日机两架,击伤两架,而中方无一损失。

受伤的那两架日机当时虽然逃出生天,却仍未能摆脱厄运。其中一架因受伤严重,掉进了海里,另外一架都飞到了自家机场,却还弄了个人仰马翻,结果也彻底沦为废品。

空战之前,日方认为他们的航空队百战百胜,横扫千军,在他们眼里,中国就没有空军,或者所谓的空军也无足轻重,等于空气一般。相比之下,中方原先最担心的也是自己的空军,但实战结果完全颠倒过来。

当时传闻击落日机六架,蒋介石在南京得报,乐得都快晕过去了,庐山上听闻“91架”时的那种沮丧和无奈顿时一扫而空。

小子们真给我长脸啊。日本人就会吹牛,说他们的航空队如何了得,看来倭寇的空军也很差劲嘛,“八一四”一战,可以寒其胆矣。

就像在奥运会上许海峰首夺金牌一样,高志航因“八一四”空战而名垂史册,中国空军也就此打开胜利之门,奠定了他们的不世荣耀。

“八一四”之后,即有“八一五”。

8月15日,继鹿屋航空队后,长谷川清又将木更津航空队和航母上的飞机集中起来,以便换换手气。

高志航再次率队出击,迎头先击落一架,接着又咬住一架。

在他看来,被咬住的这一架已是自己的盘中餐,击落不费什么事,可是他并不想立刻予以击落。

咱们缺飞机,要是能俘获到一架,那岂不是比击落好。

逼近右后方,平行飞行,打手势告诉对方:喂,哥们儿,投降吧,以飞机换小命,还来得及。

日机飞行员哪见过这个,伤自尊啊,一冲动,就拔出手枪朝高志航开了枪,正中后者手臂。

高志航忍着痛,再不言语,直接对准日机,把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打得空中开花,一命呜呼。

主将神勇,部下们也不是盖的。

继高志航歼敌后,又有几个神人浮出水面,首发者为四大队分队长乐以琴。

第5章 准天神

此前他一直蛰伏在3000米高空的云层中,充当陈纳德所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