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你其实不懂管理学-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显然,这才是一个企业管理者选择领导人物的最重要标准。不是每一个员工都适合成为一个领导人物,因此,将公司的职位晋升当做一种奖励的手段来表彰那些表现出色的员工,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愚蠢行为。

当然,彼得原理并不仅仅适用于商业管理。对于其他的一些行业而言,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甚至是更加明显。比如政府部门。很多政府部门的职位晋升,就是按照奖励的机制来运行的。资历更高、工作时间长的老员工,往往会更容易得到领导的青睐和得到晋升的机会。这显然也和彼得提出的原则相违背。

对一个公司和而言,如果其中的一些人员被安置到了他不能够胜任的位置,必然会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导致公司发展的停滞。这就要求公司改变“根据员工贡献决定晋升”的机制,不能因为某个人在某一项工作中有较为出色的表现,就断定他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任用机制,对员工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客观评价,将他们安排到他们可以胜任的岗位上。千万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一种奖励的方式,以免造成员工的工作才能无法正常发挥,反而给公司带来损失。

16。热炉效应:打造制度的熔炉

没有人会用手去触碰火热的炉子,因为谁都知道后果会是自己被热炉灼伤。这对于企业的管理启示是:建立了一个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得员工产生固定的印象——不要去触碰它,免得灼伤自己。

无论企业采取怎样的策略去对待员工,都必须明白这一点: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对员工进行约束,那么最终企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因此,有效的奖惩措施是相当必要的,这是员工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一个明确奖惩措施的绝佳案例。当时诸葛亮领军北伐魏国,需要一个将领去镇守街亭。这是一个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地方,是整个北伐成败的关键。因此在人选的问题上,诸葛亮显得十分谨慎。这时,很受诸葛亮器重的谋士马谡提出他要去守街亭,并且立下军令状,如果丢失街亭,愿意接受军法的处置。诸葛亮同意了。

没想到马谡到了街亭之后,不接受副将王平的正确建议,将军队扎营在山上。司马懿的大军包围了山头之后,马谡的军队阵脚大乱,结果一败涂地,街亭失守。诸葛亮虽然知道马谡是个有才能的人,同时和他的私人感情也非常好,但是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仍然决定将马谡按照军法,斩首示众。其他的将领知道之后,都纷纷为马谡求情,然而诸葛亮认为,军法是不可以徇私的,所以最后坚持了自己的决定。同时他还上表给皇帝请求给自己处分,并且奖励了在战争中表现良好的赵云和王平。

诸葛亮在这个过程中的管理方式是相当值得现代管理者学习的。他没有因为自己和马谡的私交而赦免他的错误,不但强调了纪律,严惩了犯错的马谡,同时也给予了那些表现良好的将领们以奖励,可以说是赏罚分明。通过这样的事件,让整个队伍都了解到了纪律的重要性。

现代管理者在进行企业内部管理时,也应当做到这一点。强调规章制度是必要的,但首先要保证公平。不能因为自己和某些员工关系好就对他们加以保护,这样会产生不良的反应,破坏员工队伍的团结性和整体意识。另一方面,在惩罚员工时也应当进行自我检讨,要清楚问题的出现不单单只是员工的责任,作为领导者,也一定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对于那些表现良好的员工,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不能只是一味惩罚那些做得不好的员工,而忽略了奖励也是强调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管理者在强调规章制度时,一定要注意严格把关。员工的一些小错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可以采取比较缓和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但如果涉及到了原则问题,就一定不能够姑息,认为制度也不外乎人情,这是不能保证制度的严肃有效的。

唐朝时就曾经发生过一个案件。有一个官员,因为私人恩怨杀害了一个平民,之后改名换姓到了别的地方做官,那个平民的两个儿子为了报仇,四处查探,最终将这个官员杀死。之后,两个儿子向官府自首。老百姓们乃至政府官员都很同情他们的遭遇,认为应该赦免他们的罪状,就连宰相张九龄也向唐玄宗提出了“法律不外乎人情”的建议,主张赦免他们。但是唐玄宗认为:这两个兄弟为冤死的父亲报仇,虽然是孝义使然,但是他们的行为已经严重触犯了国家的法律。一旦这种行为得到了政府的姑息,后果就会不堪设想。因此他决定按照法律将这两兄弟斩首,之后再表彰他们的孝义行为。

我们或许会认为唐玄宗的这一做法有些不近人情,但是从国家的安定大局考虑,这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一个人触犯了法律而得不到有效的制裁,就等于是鼓励老百姓犯法。在现代企业中同样是如此。管理者如果因为员工的一些行为情有可原,就对他们触犯了企业利益的问题不闻不问,那么这无疑是在告诉员工:这样的做法是被允许的。这显然会助长不良的风气,导致公司的规章制度成为一张废纸。因此,坚持建立有效的奖惩措施,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17。同仁法则:和员工合伙

就企业管理而言,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一家美国的家庭用品公司给出了最佳的答案:把员工当作企业的合伙人。这家公司90%以上的职位都是由公司最初的人员担任的,公司的四百名部门负责人中,只有十七人是此后招聘而来。这在员工跳槽如同吃快餐一样方便的今天,可以说是不多见的。究竟这家公司是怎样做到的呢?

从公司刚开办的时候,老板就提出了将员工视为“同仁”的方案,让所有的员工都成为和公司利益紧密挂钩的一分子。该公司规定,员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以低于公司15%的股票价格来买公司的股票。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他们和公司有了共同的目标,自然就会努力工作、和公司一起进步了。采用这样的方法,这家公司人才流失的比率比同行业的其他公司低了20%。

通过这家美国公司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到,把员工当做公司的一分子来看待,收到的效果是相当好的。所以这个案例也被视为成功管理的典范,这种将员工视为同仁的方法被称为“同仁法则”。

如今,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已经脱离了早年的雇主和被雇用者的不平等关系,变成了相互对等的利益共同体。一旦这种共同利益的合作方式不能继续进行下去,员工就可以重新选择企业,企业也可以辞退员工。这一点对于企业而言是相当不利的。虽然从表面上看,企业解雇一名员工,可以重新找一名新的员工来替代,但是这也意味着企业对员工要重新进行培养,使其熟悉公司的环境和运作,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企业而言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员工的解雇和重新招聘,很可能会导致整个团队的重组。企业需要稳定的合作,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和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何建立呢?这就需要管理者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为员工提供充分的成长空间、给予员工百分百的信任,让他们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从中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收获,这是留住员工、建立合作关系的关键条件,也是根本所在。

企业是一个合作团队,因此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一种融洽和谐的合作关系。管理者应当将员工看作公司的主人,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公司的一些日常事务处理中来,这会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意识,和企业能够融为一体。

可惜在现实中,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并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往往在表面上给予员工工作的自由,让他们参与到公司事务中,同时又对他们提出的意见不予理睬,不把权力下放给他们。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员工慢慢对公司管理层失去信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以合作破裂收场。

“把员工当成合伙人”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却很少,这也是很多公司留不住员工的原因。目前在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对于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平等关系,很多管理者认识得并不深刻,甚至毫无认识,这导致员工普遍以打工的心态来面对公司,企业自然就难以留住人才了。

18。互惠关系定律:利益是共同的

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你向员工付出怎样的东西,就会得到多少。如果管理者想要和员工互利互惠,那么就要爱护你的员工,你会因此而得到他们百倍的回报。

这就是管理学上的“互惠关系定律”。管理者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认为员工应该无条件地对公司保持忠诚,将公司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来对待。公司和员工之间,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将这种关系理解为一种单向付出无疑是可笑的,即使管理者能够找到愿意无条件忠诚的员工,也只能保证这种忠诚在短期内有效。如果在经历了长时间之后这种忠诚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们就会对企业产生不信任。很显然,这不能够帮助企业获得长期而有效的利益。

古时候有一个大地主,他想要盖一栋房子,于是就请了很多木匠来为自己干活。地主平日里对木匠们很是吝啬,经常无故克扣他们的银两,大家都对地主充满了怨气。房子盖了一段时间,正好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按照当时的习惯,主人家应该请木匠们吃饭并且赠送月饼给他们,结果大家盼了一天,地主却什么表示都没有。木匠们很生气,都不准备干了。其中一个木匠说:“我们现在不干了,他还可以找其他的木匠来做,对他没有什么影响,而且还一定会借故克扣我们的工钱,我们还是先把活干完了再说吧。”大家想想也对,就听了他的话,把活干完了。房子盖完了之后,地主跑来一看,发现房子四面都是墙而没有门,地主大怒说:“没有门我怎么能进去住呢?”木匠们说:“你当初又没有叫我们给你留个大门,我们怎么知道呢?”地主听了非常生气:“你没见人家房子是怎么盖的吗?”木匠们回答说:“你没见人家是怎么对待工人的吗?”

这个故事中所讲的不平等至今仍然屡见不鲜。很多企业都将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忽略员工的利益,结果反而让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很多管理者只知道强调让员工保持对公司的忠诚态度,却没有反问过自己,员工为什么要对企业忠诚?你要知道,忠诚不是通过强调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人们因为情感上对某人的感激而形成的一种报答心理。这种感激的最根本来源,就是企业考虑并照顾到了他们的利益。如果企业不能做出一些维护员工利益的行为,那么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什么都得不到。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个企业的员工向他的老板请假,原因是他的太太生病了必须要去医院。结果老板考虑了一下,然后回答说:“你可以给她打一个电话,让她自己坐车去医院,然后在晚上下班之后赶去医院探病就好了。”员工在愤怒的情况下当场打了老板一个耳光,并且提交了辞呈。而这件事一经通报之后,立刻在公司内引起了连锁反应,大量员工主动提出辞职,原因是老板的做法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利益,为这样一个公司工作,是没有任何保障的。于是这个公司很快遭遇到了极大的人员危机。

这个故事显然为管理者敲响了警钟。不能因为自身的利益需要而侵犯或漠视他人的利益,这样你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最终反而会因此失去更多。

任何一个聪明的管理者,都清楚如何让员工对公司保持忠诚。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将员工的利益放在心上,关心并且感谢他们的付出,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

让员工相信并热爱企业,甘愿为了企业而奉献,就需要将自己放在一个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上,要清楚的是,不是你要员工为了企业的利益而努力,而是应当让他们自发地为了企业的利益而努力。当管理者真诚地为员工的利益而考虑的时候,员工自然会以真诚的态度来考虑公司的利益。

19。华盛顿合作定律:三个和尚没水喝

如果在工作当中,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三个思路的话,那就不要指望工作会有什么进展了。这个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在管理学上是著名的“华盛顿合作定律”。

华盛顿合作定律的意思是,当你组成一个团队的时候,你不能简单地认为三股力量的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三个不同的人在合作中可能会有三种完全不同的想法,这不但不会造成合力,甚至会产生离心力,即三个人之间因为目标和想法的不一致而发生分歧,导致工作完全无法开展。

这样的事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比如A、B、C三个人组成一个工作团队,共同做一件事情。A与B产生分歧,而C认为两个人都有一定的道理,这就会导致三个人无法拿出一个统一而有效的实施方法,结果就是工作无法进展下去。

著名童话作家克雷洛夫曾经写过一个寓言故事。天鹅、梭子鱼和虾一起拉车,它们三个都十分卖力,累得满头大汗。然而奇怪的是,无论它们如何努力,车却始终停在原地不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天鹅拉着车拼命地往天上飞,虾则拉着车使劲向后拖,而梭子鱼则朝着池塘的方向推。它们谁也不愿意改变用力的方向,车子自然就拉不动了。

这就是企业管理中常会出现的内耗现象。工作团队的成员一个人一个看法,一个人一种工作思维,难以达成共识,造成的结果就是团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久而久之,企业就会因为这种内耗而造成问题堆积,寸步难行。

所以杜绝这种团队内耗的组织问题,让团队合作变得更加有效,是管理者要关注的首要问题。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要明确团队的分工协作。给予每一名团队成员相应的工作,能够让他们摆脱这种问题的束缚,达到合作的效果。例如,在A、B、C三人的团队中,可以让A负责策划,B负责具体操作,C负责后期的完善。这样三个人有了明确的分工,了解了自己应当负责的内容,就可以有效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意见不统一而引起的内耗现象。

同时,为团队的成员制定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是相当必要的。就像寓言中的天鹅、梭子鱼和虾三种动物的行为一样,它们之所以不能完成拉车的动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不知道应该将车拉到什么地方。所以,只有目标确定,才可以减少团队成员之间的这种不和谐,让他们走上同一条道路,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有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四个大学生在期末考试的前一夜去酒吧喝酒,结果都喝醉了,第二天错过了考试的时间。等到他们赶到学校的时候,考试早已经结束了。其中一个学生灵机一动,就对教授说:“我们坐车来的时候,车轮胎爆掉了。我们因此才错过了考试的时间。”教授听完之后,在考卷上写了一些什么,然后对这些学生说:“好的,现在我问你们一些问题,如果你们能够答对,我就算你们考试合格。”学生们都很高兴。于是教授让四个学生分别坐在教室的四角面向墙壁,然后向他们发放了考卷。学生们拿到考卷之后都彻底傻眼了:考卷上只有一个问题——车子的哪一个轮胎爆了?

故事的结果显而易见。因为事先没有经过沟通,这四位同学的答案肯定不会相同。可见对团队来说,有效的沟通是相当重要的。只有经过沟通之后达成一致,才能够保证团队成员配合得默契,达成共同的目标。

20。木桶定律:消除短板

一只木桶最大的盛水量,究竟取决于什么因素呢?最高的那块木板吗?不是。恰恰相反,在现实中,决定一只木桶盛水量的,是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从这一个有趣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引申出另一个管理学上的结论,那就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定律:一个团队的合力究竟能有多大,取决于团队中实力最薄弱的那个成员。也就是说,如果企业想要达到最大程度上的成功,就必须关注那些团队中的实力较差的成员,并且想办法让他们达到和其他成员相同的高度。

然而这个问题在实际的管理中经常会被管理者所忽略。在团队当中,能力最强的成员往往更容易受到关注,管理者会想方设法帮助这些成员提高,而那些“短板”成员,更多的时候是处在被忽视,甚至是被排斥的处境。

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团队合作的最佳方式。就如同那个存在短板的木桶,即使其他的木板再高,也不会让它的盛水量发生任何的改变。只有当这块短板得到了修补,木桶才能够盛满。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你更需要关注那些能力有缺陷的成员,只有帮助他们努力进步,追赶上其他人,才能够保证合作效果的最大化。

有一个员工因为平常对工作投入不够,做事也不认真,因此在公司里并不受重视。然而有一天,他的上司却突然将他叫到办公室,交给他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上司对他说:“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好。”感到自己被上司重视,这名员工欣喜不已。很快他就极为认真地完成了工作,并且获得了上司的好评。从此之后,他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始努力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上司也越来越欣赏他,给予他更多的信任。一年之后,他就升任了部门的主管。为此,他亲自去向上司道谢。上司听完他的话之后,却突然笑了起来,说:“你知道那时候为什么会把那个工作交给你吗?是因为当时部门其他的员工手头上都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我别无选择。不过经过那一次,我也发现了一件事:如果我能够更早地交给你一些重要的工作,或许你的表现会更好。”

一个小小的误会,却道出了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每一个管理者都能够给予自己团队中的“短板”员工更多的信任和更多的帮助,那么毫无疑问团队的合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