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龇ⅰ!�
  姚文元爆出:关于毛泽东给华国锋写的「你办事,我放心」,事实上并不存在,是虚构出来的。   
  毛为身后事忧虑: 
  姚文元爆出:毛自从林彪事件后至临终,常忧虑他死后老帅们会造反,出现中国军中的赫鲁晓夫,怎么办?   
  姚文元又写道:毛泽东曾多次提及身后班子的名单:党主席,江青;总理,华国锋;人大委员长,王洪文或毛远新;军委主席,陈锡联。毛还将这一名单,询问了政治局委员们的意见。(2003年12月《动向》杂志)   
  【意译】 
  人民不怕死,怎么能以死刑恐吓得住他们? 
  倘若能使人民生活幸福,以致于乐生怕死,而有为非作歹者,我严惩不贷,谁还敢做恶? 
  犯律者应由司法者惩治。如随意代替司法者惩治,便如同代替木匠砍木材,代替木匠砍木材者,少有不伤其手的。                    
原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注释】佐:辅佐。以兵强:恃武力来逞强。好还:经常遭到报应。 
  用道来辅佐君主者,不恃武力来逞强天下,恃武逞强这样的事经常遭到报应。 
  【漫谈】纵观历史,武装的叛乱几乎从未产生过真正的民主政权。诉诸暴力增加了政府和反对派阵营中擅长使用暴力的专家们的权力。由折中和妥协所产生的政府往往通过折中和妥协来统治。由暴力产生的政府也只能由暴力来统治。二十世纪“选举的动力”使得许多国家摆脱了威权主义,走向了民主;而“革命的动力”则往往使得国家从一种威权形式走向另一种威权形式。 
  波兰团结工会说:“我们反对任何暴力行径、街头斗争、偷袭队、恐怖行径或武装组织:我们不为暴力行径承担任何责任。”瓦文萨说到,“我们了解许许多多的革命,有些是伟大的革命和伟大的人民。他们在接管政权之后造就了比他们所毁掉的政权更为糟糕的体制。”亚当?米奇尼克也发出了类似的警告:那些以冲击巴士底狱开始的人最终将建起他们自己的巴士底狱。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注释】师:军队,意谓征战。凶年:荒年。 
  征战之地,荆棘丛生。大军战争之后,必然会出现大灾荒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注释】果:结果、目的。 取强:逞强。 
  善用兵者,只求达到目的就算了,不敢用兵来逞强。因为军队本应是用于禁暴除乱、抗御强暴,此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事,并非是逞强好胜。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注释】矜:骄矜,自尊自大。伐:夸耀。 
  达到了目的后,不要自尊自大;达到了目的后,不要夸耀;达到了目的后,不要骄傲。追求这结果是因为迫不得已,所以,达到了这结果后勿要逞强。王弼说:“吾不以师为尚,不得已而用,何矜之有也?”严复说:“夫不得已,岂独用兵然哉?凡事至不得已而后起而应之,则不中理亦寡矣。”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物壮则老:谓物达到壮盛后,必然要衰老。早已:早死,很快消亡。 
  事物强盛过头则将老衰,这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者,会很快消亡。严复说:“中国古之以兵强者,蚩尤尚矣,秦有白起,楚有项羽;欧洲有亚历山大,有韩伯尼,有拿破仑,最精用兵者也。然有不早已者乎?曰好还,曰早已,老子之言固不信耶?至有始有卒者,皆有果勿强,而不得已者也。今中国方起其民以尚武之精神矣,虽然,所望他日有果而已,勿以取强也。”   
  【意译】 
  用道来辅佐君主者,不恃武力来逞强天下,恃武逞强这样的事经常遭到报应。 
  征战之地,荆棘丛生。大军战争之后,必然会出现大灾荒年。 
  善用兵者,只求达到目的就算了,不敢用兵来逞强。 
  达到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达到了目的不要夸耀,达到了目的不要骄傲;追求这目的是因为迫不得已,达到了目的勿要逞强。 
  事物强盛过头则将老衰,这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者,会很快消亡。                    
原三十一章 夫兵者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兵者:兵器,兵革,兵武。不祥之器:不是祥和的器物。恶:厌恶。 
  兵武,不是祥和的器物,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者尽量不使用。王弼说:“兵,凶器也。圣王用兵,惟以禁暴除乱,非欲害无辜之民也。然兵行之地,非惟民被其害,昆虫草木亦受其灾,是以物或恶之。故有道焉肯处此以害人物也?虽然,文事必有武备,若夫高城深池,厉兵秣马,后世固不可阙,但有道者惟以之御暴乱,不以之取强迫。不得已而用之,不处以为常也。”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注释】君子平时以左边为尊贵,用兵打仗时则以右边为尊贵。范应元说:〃左阳也,主生;右阴也,主杀。是以居常则贵左,用兵则贵右,盖杀伐之事,非以为常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注释】兵武不是祥和的器物,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器物,迫不得已而用之时,最好以恬淡的态度处之。战胜了也不以为荣耀,而以为荣耀者,是乐于杀人。乐于杀人者,将不能得志于天下。河上公说:“恬淡,不贪土地名利财宝。”吕惠卿说:“必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故胜而不美也。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以慈者,天下乐推而不厌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释】尚左:以左为贵。 
  古人认为左阳右阴,阳生而阴杀。所以喜庆之事以左为上,凶丧之事以右为上。偏将军位居左,上将军位居右。这就是说,以丧礼对待用兵。争战死亡众多,要以悲痛哀伤的心情对待。战胜了,用居丧的礼节处置。吕惠卿说:“以丧礼处之,则是不祥之器,而不美之可知矣。以悲哀泣之,则是不乐杀人也可知矣。孔子之察于礼乐者如此,而谓老子绝灭礼学,岂知其所以灭之意乎?”   
  【意译】 
  兵武,不是祥和的器物,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者尽量不使用。 
  君子平时以左边为尊贵,用兵打仗时以右边为尊贵。 
  兵武不是祥和的器物,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器物,迫不得已而用之时,最好以恬淡的态度处之。战胜了也不以为荣耀,而以为荣耀者,是乐于杀人。乐于杀人者,将不能得志于天下。 
  喜庆之事以左为上,凶丧之事以右为上。偏将军位居左,上将军位居右。这就是说,以丧礼的态度对待用兵。 
  争战死亡众多,要以悲痛哀伤的心情对待。战胜了,用居丧的礼节处置。                    
原六十九章  用兵者有言 
  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注释】为主:主动挑衅,引起战争。为客:被迫应战。 
  善用兵者曾说过:“我不敢主动挑起战争,而只是被迫应战;不敢前争一寸,而宁愿后让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注释】扔:强牵引。 
  这意思就是说:我之行动,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行之行动;振臂号召,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发之号召;面对相敌,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面对相敌;执持之兵,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执持之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注释】宝:即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故事之成,必在敬慎之;其败失,必是轻忽之。所以, 轻敌乃是是用兵之大患。轻敌必骄,骄兵必败,败则将丧我“三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注释】所以两军势均力敌时,悲愤的一方将获得胜利。范应元说:“故抗拒之兵,虽多寡强弱相似,则能不轻敌而有哀矜人命之慈者,必胜也。是何故耶?天道恶杀而好生尔!吁,兵以禁暴卫民,岂可以非迫不得已而用之,辄胜举荼毒生灵哉?”   
  【意译】 
  善用兵者曾说过:“我不敢主动挑起战争,而只是被迫应战;不敢前争一寸,而宁愿后让一尺。” 
  这意思就是说: 
  我之行动,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行之行动; 
  振臂号召,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发之号召; 
  面对相敌,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面对相敌; 
  执持之兵,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执持之兵。 
  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我的“三宝”。 
  所以,两军势均力敌时,悲愤的一方将会获得胜利。                    
原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 
  【注释】下流:下游,意谓谦下守静,以静制动。交:交汇。牝:温柔的雌性。 
  大国,就象居于江河下游一样,是天下百川的交汇之地,所以也应具有天下雌柔一般的气度。王弼说:“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所归会也。牝者静而不求,物自归之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注释】 牝:雌性,意谓温柔、谦下。牡:雄性,意谓刚强、傲慢、躁动。 
  雌柔常以安静胜过雄强,以其安静表示谦下。范应元说:“天下之所交会大国者,以其能谦而居下也。大国又宜主静,譬之天下之牲牝,常以静胜牡之动也。惟静而无为,可以应动;惟谦而居下,可以得众。”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注释】下:谦下。取:取得,得到。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大国的支持。因此,或者是大国以谦下取得了信赖,或者是小国以谦下得到了支持。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注释】谦下能使两者各得其所愿,但大国更应该谦下。吴澄说:“两者皆能下,则大小各得其所欲。然小者素在人下,不患乎不能下;大者非在人下,或恐其不能下,故曰:大者宜为下。”王弼说:“小国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归之。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故曰各得其所。”   
  【意译】 
  大国,就象居于江河下游一样,是天下百川的交汇之地,所以也应具有天下雌柔一般的气度。 
  雌柔常以安静胜过雄强,以其安静表示谦下。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赖; 
  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大国的支持。 
  因此,或者是大国以谦下取得了信赖,或者是小国以谦下得到了支持。 
  大国不过是希望网罗别人,小国不过是希望依附别人。 
  谦下能使两者各得其所愿,但大国更应该谦下。                     
原八十章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注释】什伯之器:兵器。重死:畏死,意畏不轻易冒生死危险。徒:迁徒,流离。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缘由如何?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而易治。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故而难治。所以无论大国小国,皆不能逞强好战 ,而应使之民富国强。既便是国小人少,有兵器也无所用;使人民珍惜生命,安居乐业而不愿流亡。范应元说:“上化清静,民不轻死,何用迁移!”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注释】舟:船。舆:车。 
  君上清静无为,官吏清正廉洁,世间无诈伪贪欲,所以虽然有车船之利,人民却不会因逃荒和贪欲而坐乘;虽有甲兵器械,却都无用武之地。使人民又恢复了上古结绳而治时那样的清简和淳朴。范应元说:“坐舟车者,多为利名,既不知名利,则虽有而不乘。动甲兵者,莫非仇雠,既不致仇交,则虽有而不陈也。” 
  【漫谈】哲学家洛克认为,相信太古时候曾有过幸福的“自然状态”。这种信念,一部分来自关于先祖时代的圣经故事,一部分来自黄金时代这个古典神话。洛克对自然状态的定义:“众人遵循理性一起生活,在人世间无有共同的长上秉威权在他们之间裁决,而是真正是自然状态。其中一切权力和支配权都是相互的,谁也不比谁多持有;同样品类的被造物,无分彼此地生来就沐浴着完全同样的自然恩惠、运用同样的官能,相互之间平等,无隶属服从关系”。 
  这是描写有德行的无政府主义者们组成的空想社会,这帮人是绝不需要警察和法院的,那是因为他们永远遵从“理性”,理性跟“自然法”就是一个东西。卢梭说:“自然状态是幸福的状态。人是自我完善的生物,但是人类努力创建的文明对人类的行为施加了限制,使得人类的行为不如原始状态时期自由。18世纪后期出现的“高尚的野蛮人”信徒,加强了这种人类本性观。”实际上老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这样的信念,就是这样的人类本性观。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政通人和,弊绝风清,民俗淳朴,百姓安居乐业。故而人民满意自己的饮食,美爱自己的服装,安适自己的往所,欢喜自己的风俗。邻国近在咫尺,鸡犬之声彼此都可听闻,人民却自得其乐而不慕其他,以至活到老死也无往来纠葛。 
  【漫谈】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漫谈】这一章讲的是老子的理想国,它是老子建立在各国或者是“联合国”在“太上”以“道”治理而形成的公正、公平、和谐“大气候”提之下所唱的一首太平歌;而不是建立在处于好战老鹰的虎视耽耽下,夜鴬唱的自我陶醉的安魂曲。我们可以把它与马克思所畅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做一比较,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人类之间的真正解决。”“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从比较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与老子的理想国,不都是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吗? 
  【漫谈】解读老子的哲学思想,不应只是拘限于解读字面之然,而更应把握老子哲学的整体思想来解读其所以然。有人看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认为是有其“封闭成分”,是“复古”,是“倒退”,是“要回到原始社会去”,是“你落名后就无人打你的主意”。这种断章取义的解读方法真令人不敢苟同。当然,两千多年来,解读《道德经》之书不可胜数,诸家各派见仁见智,千差万别,谁也难说其是绝对正确。但有一点可能形成共识,那就是研究老子思想应从老子的整体思维入手,把握其思想的基本脉络,理解老子哲学思想中本质的东西。正如魏源所说:“如泥其一而诬其全,则五千言如耳目口鼻之不能相通。”然而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借用邓小平评价毛泽东思想的一句话就是:“割裂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现在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解决”。 
  【漫谈】法国作家托克维尔,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有一段对中国很切合实际的评论:“ 300年前欧洲人初到中国时,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工艺几乎一切均已达到一定的完善阶段,并为此感到惊异,认为再没有别的国家比它先进。不久以后,他们才发现中国人的一些高级知识已经失传,只留下了一点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