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流伐清-第2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达福想了想,一跺脚,“好,就等他们被打得稀里哗啦,要投到咱们的宁古塔时,再跟他们算账。”
    ………………(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四章 民富国强?(祝五一快乐)
    鞑虏已经没有未来,或者说是没有了未来的希望。一次内部分裂无疑又使其灭亡的进程大大加快,而东北生存环境的恶劣同样也是鞑虏的困难。重新被打回渔猎状态的建奴,如今也只能苟延残喘,数着日子过活了。
    卓布泰和达福引兵窜向宁古塔,辽东失地便在明军的武装游行中陆续光复。沈阳、抚顺、铁岭、本溪、宽甸,再加上朝鲜,明军依据这些要点,形成了对建州卫的包围之势。
    到了暂时停止战略进攻,先经营一下辽东的时候了。朱永兴心中不愿,但情势使然。明军越向内陆推进,面临的困难便越大,消耗的物资、需要的后勤人员都要大量增加,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⑩长⑩风⑩文⑩学,ww▼●≡t  要知道,当时的东北确确实实是北大荒。连后世的吉林省会长春,现在连城的样子都没有,历史上是两百年后才建筑木板城垣,有了长春这个名字的。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鞑虏达到了喘息休养的目的呢?如果知道明军下面的计划,再看双方的形势,以及明廷的财政紧张逐步缓解。便知道不是这么简单。
    从明军征战的历史,可以明显看出其对水师的依赖,无论是迂回登陆、袭扰牵制,还是物资运输,水路和船只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辽东战事也是如此,渤海、辽河、鸭绿江。都是明军运输人员物资的重要路线。而随着战场越来越向内陆深入,后勤压力也大为增加,运输由水路变成陆路,这需要更大的投入,需要更多的人力。
    当然,困难是能够克服的,可这并不是明军暂时进入休整的主要原因,而是明军有着更好的办法。步兵坚韧、战阵严密、火力强大,这是明军的优势。而骑兵数量少。机动性能差,也是明军的一个劣势,但这种情况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得到解决。
    边市互易,看似公平交换,但由于蒙古诸部的商品单一,只是牲畜和皮毛,便处于很被动,很吃亏的境地。明国的商品多种多样。更有镜子、丝绢等奢侈品,在边贸中大获其利。要知道。现在的边市,巴掌大的一块圆镜子,竟然要换两三匹马,半人高的穿衣镜则要数十匹。
    当然,奢侈品也只有那些蒙古的上层人物才用得起,但其他众多商品依然给明国换来了大量的马匹牛羊。再加上察哈尔部的暂时结盟。明军中战马的数量得以大量增加。
    就算骠骑兵训练周期长,对战马和骑术要求高,可龙骑兵却是很容易扩充。因为,对战马的要求不高,且只要火枪兵学会骑马。便可划归龙骑兵,很简单的要求。
    也就是说,明军以后在东北的作战将以骑兵为主。一千骠骑兵、三千龙骑兵、一千车营炮、辎兵,每五千人为一个作战集团,编制为骑兵旅;四千步兵、五百骑兵、一千车营炮、辎兵,编制为混成旅。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的休整重组的时间内,东北军区计划组建至少三个骑兵旅,六个混成旅,作为消灭鞑虏的攻击兵力。
    两三个月后,也就是秋天,或者秋冬交接之际,明军将再大举出动,最低的目的也要把鞑虏赶出建州,迫使其再度北迁。没房、没粮、缺衣少物,这个冬天对于建奴来说,注定是要寒澈入骨了。
    而十几万明军除了休整、重组、训练外,还将修盖大量的房屋,全部有火炕,一部分作为营房,以便让士兵舒舒服服地度过寒冬,一部分则是为退伍军人安家和新移民的到来作准备。
    按照东北的建设计划,村落之间相隔最多十五里,每村至少二十户;三十里之内要有大集镇,每镇至少百户人家。先是沿着交通线,以后将不断拓展道路;先是点、线的分布,然后再是扩展到面。在推出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之后,明廷又准备在东北进行大量的投入,首先把辽东建设起来,作为东北军区坚强的后盾。
    边打仗边经营,或者说是边经营边扩张,一直是朱永兴的发展思路之一。出塞千里,封狼居胥,固然壮哉,却少了其后稳固占领的手段。而这种占一地稳一地固一地的作法,虽然看着慢,但却扎实可靠。
    战略攻势已经不可逆转,缓缓劲,蓄蓄力,再出猛拳,对鞑虏来说,也并没有得到多少恢复的时间。春耕早过,农作物又不象大明治下这么多种多样,两三个月能干什么呢?是够抢种抢收一季粮食,还是能再多出上千万的军队,说实话,什么也不够。
    都说恶劣的自然环境能锻炼人的体魄、磨练精神意志,可还有一句话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中原过惯好日子,在铁杆庄稼的喂养下已经堕落腐化的满人恐怕只剩下满腹牢骚和怨忿,要想重振雄风,恐怕只能等下一代从苦寒中成长起来了。
    但这样的机会几乎是没有了,明军越来越强大,从骑兵到各种装备,而明国的财力物力人力更在迅速增长,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越拉越大。向北、向北、再向北,谁又知道朱永兴心目中的大明版图是没有尽头,没有界限,没有满足呢?
    稳步推进,夺一地占一地,一直推进到雅克萨(黑龙江上游左岸。今漠河县境内的额木尔河口对岸),再与新的敌人沙俄侵略者进行战斗。这或许会是在几年之后,但几百老毛子的盗贼匪徒,还成不了气候。关键是东北的开发建设,没有人口定居、不能耕种自给,便不能稳固地区。便缺乏继续扩张的底气和后劲。
    同样的原因,沙俄也没有足够的人口来稳固侵略成果,更没有在西伯利亚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进行持久战争的实力。
    锦州胜,盖州胜,鞍山胜;锦州光复,辽阳光复,沈阳光复,辽东光复。一连串的胜利,一连串光复失土的消息。在神州大地再次掀起了一股欢庆的浪潮。
    从万历,到天启,再到崇祯,建奴则从后金,到建国称清,明军是屡战屡败。最后更是满清入关,席卷天下,腥膻遍地。几乎亡了汉家天下。现在终于翻覆过来,让人不仅有扬眉吐气的喜悦。更是充满了报复的兴奋和快感。
    “直捣黄龙,扫荡无遗类。”“剿灭建奴,鸡犬不留。”诸如此类的论调在民间开始传播蔓延,或许激进,但却从中透出对国家、政府、军队的信心。而信心之后,便是更安定的心态。建奴已是苟延残喘。再不复为大明之祸,几十年的战乱终于过去,和平将又一次降临。
    俗话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或许偏激,但却可以显示老百姓最朴实的心愿。没有战乱。没有颠沛流离,哪怕生活得穷一点、苦一点也是能够忍受的。而且现在不仅不是穷苦,而是非常光明的前景,宽松优惠的政策使人们充满了奋斗的动力。
    富国强兵,或许已经不太准确。现在朝廷提倡的首先是民富,其次才是富国强兵。也就是说,朝廷可能不会在诸如“强国”的名义下将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掏了个精光,而是要“留财于民”,然后再追求国力和军力的增强。
    是国强了,民才富;还是民富了,国就强?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可能是要争论很长的时间,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但在朱永兴看来,想让人民尽全力支持政府,同心协力对付遇到的困难。这本身没有错。但贫穷的“人民”又能拿出什么来支持政府呢?即便是奉献了“青春”、“终身”恐怕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从另一个方面讲,国家是什么?国家是人民组成的,是每一个“小我”,也并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国家强大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保护每一个公民,让人民安居乐业。为了国家的强大暂时牺牲“小我”的利益是可以的,但若要求“小我”长时间地奉献而没有相应的回报,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国强是民富的保证,民富是国强的基础。这么理解应该是没错吧?国家的强大要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靠统一“思想”达到的强大就好比吃了兴奋剂的运动员,是暂时的,畸形的。
    这样的结论已经从南方,以及北地的光复和重建中得到了证明。老百姓富了,他们更愿意为了保住现在的利益和安定的环境支持国家。其实要是仔细分析研究的话,便可以看出,明军的节节胜利是离不开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帮助的。
    ……………
    明君?盛世?朱永兴对此并不认同,哪里有满足于只要老百姓饿不死的明君,哪里又有光吃地瓜土豆的盛世?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限于财政的紧张,朱永兴也只能耐下性子,慢慢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实际形势的变化,却要出乎他意料的乐观,财政问题的缓解比预期要提前了很长时间。
    这主要得益于百姓求治心切、充满干劲的劳作;得益于商贸的发展,又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开拓;得益于侵略战争的顺利,掠夺了大量钱粮物资;得益于王朝新立,官吏还大多廉洁肯干的精神……
    
   

第一百五十五章 无题
    恢复重建的速度比预期要快很多,这使得财政紧张的情况大大缓解,但也只是有更多的钱可以投入到建设和发展领域,比如治河、兴修水利、铺路架桥等民生方面,比如加强军队的装备、充实前线驻军的物资仓库等等。
    所以,国库远称不上充盈,更没有多余的钱来挥霍。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数字,综合国力则在不断增长,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朱永兴别的地方可以节省,对治河,以及在各地建造光复战争纪念碑、纪念馆,却在尽可能地拔款支付。
    治河,这是百年大计,关系到沿河千里的百姓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的安全,这项只有在真正的盛世之时才敢大笔投入的工程,就在朱永兴的全力支持下,不断地将筹措出的资金砸进去。
    而战争≡长≡风≡文≡学,w≡︽wx。纪念碑、烈士陵园,则是对整个民族的警醒,对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的崇仰,给为国捐躯的烈士一块安息瞻仰之地。
    早在朱永兴还在南京的时候,便曾大张旗鼓地修建烈士陵园,建造纪念碑、馆,并亲往奠基致词,通过邸报。民众们对此举动有所深思,但看过致词后,很多人又都有所感悟。
    “这里记录着为国、为民族而战的义士和官兵们的名字,他们为了反抗侵略献出了生命,光荣属于那些在战斗中牺牲以及遗体在烈火中消失的官兵们。”
    “英魂不朽,万古长存。”
    “我们要牢记。这些出身不同,或出身平民或出身富贵的人们,用鲜血和生命所铨释的不屈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脚下浸透了烈士们的血,但愿以后我们的后代在面对这段历史时,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会让这些先辈在地下流泪。”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永远不能遗忘的牺牲和付出。谁遗忘,谁无耻;谁遗忘,谁犯罪。”
    ……………
    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影响力的民族是绝不会那么容易屈服的。当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总会有那么一群人会勇敢的站出来。他们将挑起为民族命运做不屈抗争的重担,并毫不吝啬地泼洒自己的鲜血。在所有国家的史书中,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英雄。
    英雄的意义就是会使一个坚韧的民族重燃斗志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他们勇气和呐喊会象惊雷般唤醒国家民族的勇气和血性。他们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最坚韧的品质,也无疑是国家最巍峨的精神丰碑。他们应当永远地受到国人们崇尚、尊重以及缅怀。
    中国民族并不是个健忘的民族,可是他们真的健忘了许多许多东西,这是朱永兴在后世耳闻目睹的。所以,他要尽自己所能。让那些为国捐躯的先辈们能有一块安息之地,这是英雄们应享受的荣誉和尊严。
    精忠报国的英烈被推倒了。那精忠报国还有什么意义?舍身取义的行为被讥讽了,那舍身取义还有几人会追求?抵御外侮的壮举被恶搞了,那抵御外侮又剩下几分价值?没有什么比一座座民族精神的丰碑被毁坏更可怕的事情了,伴随着一个个英雄倒下,是全体国民信仰支柱的崩塌,继而是整个国家的分崩离析。而这一次将再也没有英雄站出来拯救国家。
    战争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影响也在逐渐变小,但战争的创伤和教训必须被牢记,血的教训必须吸取。
    “三年之内,每县必须建有纪念碑、馆等设施,并有专人维护;有重大意义的战场必须建有纪念标志;每年清明。当地政府必须举行公祭仪式,以资纪今;从昭武元年十月起,有条件的地方,新婚夫妇必须在成亲后十五日内前往纪念碑、馆等场所瞻仰,献花祭拜,感谢先烈们所带来的幸福生活,此当定为永世之风俗习惯……”
    圣旨下,不管是不是强迫,朱永兴希望以后能变成人们自觉自愿的行动,发自内心地崇敬和瞻仰。
    要改变,便不只是形式上的,或者表面上的。只有观念和思想进步了,先进了,才能保证朱永兴凭着皇帝权威进行的改革稳固而不可动摇,不会因人废政而持之久远。
    象李定国、郭之奇、张煌言等这一代人恐怕是不行了,尽管对于朱永兴的改革,他们也构不成多大的阻力,但要他们真心认同,并且跟上朱永兴的思路,便有些勉强了。下一代呢,象宗守义、李嗣兴、魏君重等,毕竟接受的还是传统教育,头脑中还是传统观念为主,恐怕也不能达到朱永兴的满意。
    其实朱永兴把真正的希望是放在与自己儿女同龄的这一代人身上,让他们从小接受新式的,或者说是他认同的教育,灌输给他们自己认可的观念和思想,使他们成为改革的坚决悍卫者,而不是被动的接爱者。
    二十年,或者三十年,朱永兴认为他是完全可以等到的。而且,他现在已经在引导和灌输,就算是接受过传统思想的人也未必没有改变的可能。比如顾炎武、黄宗羲等,都有了民本和限制君权的思想,尽管他们提出的办法未必最好、最先进,但这种启蒙思想是相当可贵的。又因为他们大儒的名声,他们的学说更容易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而君主立宪制虽然是最终目的,也非一蹴而就,逐步实施,逐步放权,或许更符合国情,更切合实际,也更能发挥朱永兴超出时代的正确领导。
    而作为政治改革的第一大步终于在鞑虏已是苟延残喘、几无翻复之力时开始实施,准确地说,这种改革其实却有着复古的意味。
    “内阁设首相、副相各一名,各部尚书和军事委员会为内阁成员,共同参加政事。每日首相、副相与其他阁员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奏章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尽,则两相商议批之,再呈由天子用玺,下各部施行;若两相意见不统,则由内阁成员共同商议,表决确定……”
    自洪武年间废除的宰相制似乎又被朱永兴重新启用,尽管有了不少变化,但性质没变。而这正是朱永兴所逐步推进的政治改革的过渡,先是限制君权过分膨胀,最后才是虚君立宪。从中也可以看出,首相、副相和内阁并不是责任内阁制,皇帝仍然大权在握,仍然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元首。 
    
   

第一百五十六章 金秋之时
    
    时间就在大明从内到外的不断的变化的飞快流逝,原东北军区总指挥皮熊卸任回京时,正是清风潇洒、金谷登场的秋季。北京城里人已在忙着制月饼,扎兔儿爷,供小财神,走斋月宫,一片热闹。
    城外丹枫染秋艳色杂陈,山含淡翠云薄西岭,永定河子牙河清潦流素,两岸杨柳未老,依旧伤心一碧。
    虽然正是北京天气景致最佳之时,但众人一路奔波,却都是满身风尘,眼倦腿胀,哪里有心思观赏?当即在驿站安歇,新任副相宗守义便赶来慰问,传旨明日进宫觐见圣上。同来的还有军事委员会的几个成员,陆军总长白文选,总参谋长吴三桂,海军总长邓耀。几个人寒喧已毕,坐在厅堂内吃西瓜品葡萄随便聊着天。
    在座的虽然都位属高官,但却是不再直接领兵,没有实际的兵权,属于老资格、退居二线的位置。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安置习惯,年纪大的爵高位尊,但却形似被国家荣养,给年轻一代腾出位置,让他们去奋斗、打拼。
    而朝廷最近一系列的安排,也将这○≈,ww$w。个意图表现得很显。胡国柱接任东北军区总指挥,魏君重为副;夏国相调任昆明军区,李嗣兴调任广州军区,马自德提升为北京军区副总指挥,虽然不是马上接任最高长官,但这就是新一代要顶掉老一代的节奏了。
    副相宗守义宣旨完毕,慰勉一番便告辞而去。只剩下这几个老军伍在闲聊。三句话不离本行,几个人很快便说到了军事布置上面。
    “建奴破路掘壕,摆出一副固守的架势,而实质上却是没有足够的兵力来维持宽广的战线。”皮熊最熟悉东北形势,对将要进行的秋季攻势也充满了信心,“沈阳、本溪、宽甸。再加上朝鲜,四路出兵,破建奴必矣。”
    “看东北军区最新的报告,骑兵尚未编制完全,军事行动恐怕要后延一个月左右,而且四路出兵也有些不妥。”吴三桂沉吟着说道:“万岁的意思还是要稳胜,把建奴驱出建州,便已达目的。”
    “这大冬天的,建奴没了根据地。怕是不战自败了。”白文选微微一笑,说道:“边经营边北进,以北兵逐渐替换南卒,这是朝廷不变的方针。另外,万岁可不是只盯着东北,建奴葺尔小丑,已无翻复之力。台湾郑氏俯首,明年恐怕要攻伐吕宋了。”
    “邓国公。你是海军,这攻伐吕宋的事情应该最清楚吧?”皮熊转向邓耀询问道。
    邓耀不仅年纪轻。而且爵位低,所以不太插话,只是笑眯眯地听着,听到皮熊询问,忙放下手里的西瓜,说道:“向台湾北部运兵集粮。做好攻打吕宋的准备,这确实是万岁的意思。按照现在的进度,明年下半年便能准备完毕。”
    “跨洋征战,关键还是在海军啊!”皮熊也在总参谋部呆过,对今后几年的总体规划并不是很陌生。开口说道:“只要把步兵安全送上岸,吕宋战事便无虞了。”
    “殿下说得是。”邓耀点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