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全甲板出击-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做的结果是,对于usaf来说,想要在战役开始之前就进行彻底的sead作战,等待时间和成本将会高到一个让人不可接受的程度。因此,u。s。amy和u。s。a。f将不得不进行所谓的“圈内作战”――即在敌人导力系统的“领域”内作战。

    为了适应“圈内作战”的需要,“钢爪”航空兵的战斗机普遍都具有有效的超音速突防能力――但是同样,想要进行海湾战争级别的空中进攻战役,用巨量的炸弹将敌人彻底消灭,也变得完全不可能。原因很简单:战斗机想要在领域内生存下来,至少要保证相当程度的超音速飞行能力――对于三代机来说,想要超音速飞行就不能挂载重型弹药和副油箱,这就意味着对地打击效能急剧下降。

    想要同时维持超音速飞行和重载武器,就必须使用四代机的弹仓内置设计――但是一方面四代机的成本比三代机要高出一大截,另一方面即使是有弹仓,像f-22b这样具有超巡能力的重型四代战斗机,挂载对地弹药的载弹量仍然很低,远远比不上正常情况下的重载三代机。

    不得不说,奥萨联邦陆军的策略是正确的――虽然usaf仍然可以较为轻松地夺取制空权,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把手中的制空权转化为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于是乎,usaf虽然从装备和训练上来看,都是一支独立而强大的进攻型空中战役打击力量,但是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下,面对这样的对手,却只能落回地面,成为陆军进攻的附属???

    目前usaf除了空军司令部之外,还下属有多个一级司令部――其中,绝大多数航空兵师团都分配给了战区空军司令部(zac),主要任务就是配合陆军战区的地面进攻战役行动,为陆军提供作战力量。这次出动的,就是zac下属的精锐的王牌部队,有着“自由之翼”称号的空军歼击航空兵第44师第六团第811大队,同时也是以该团团长利维尔上校命名的,由他本人直接指挥的利维尔队。

    该团的装备情况,可以称得上是“钢爪”空军现有战术飞机装备情况的一个缩影――f-22b固然十分先进,也很适合当前的作战环境,但是这种重型四代战机毕竟生产成本太高,难以大量装备。因此,在usaf中,只有少数最精锐的部队装备了f-22b,总装备量只有96架,在usaf的660架战术飞机中显然只占一小部分。

    其次便是经典的f-15e“攻击鹰”多用途战斗机――f-15本身是一种同时兼顾格斗与拦截性能的,优秀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超音速性能几乎与f-14不相上下。usaf装备的f-15e,除了以f-15k的标准升级雷达和航电系统,同时兼容“钢爪”现有的几乎所有武器之外,最大的改进就是换装了跟f-22一样的f-119-pw-200发动机。

    得益于新的四代发动机,外加机体原有的,优秀的超音速能力,改进后的f-15e可以在轻挂载状态下,极速突破m2,并以m1。4的速度实现伪超巡(先开加力破音障,然后以军推维持速度),可以满足圈内作战的需要。f-15e在usaf中,装备了230架,基本上每个飞行团都有至少一个f-15e大队。

第十八章 瑞士军刀() 
当然,作为一种重型机,f-15e的部署成本还是太高――usaf需要一种成本较为低廉的中型战斗机来扩大机队规模,增强兵力。于是乎,就像是冷战时期的美国空军一样,usaf名正言顺地选择了跟f-15高低搭配的一代经典名机,f-16“战隼”。

    作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三代战斗机,f-16战隼(英语:f-16fightingfal)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为美空军研制的单发单座轻型战斗机,设计的初衷是主要用于空中格斗,辅助美国空军主流派心目中的主力战机f-15,形成高低配置,在战机世代上为第四代战斗机。

    后来经过不断的升级改造成为也可用于近距空中支援、地面攻击、侦察等多种用途的战机,还于1982年被美国雷鸟飞行表演队选为表演用机,至今仍在使用,作战使用的f-16也是美国空军的主力机种之一。截止到2012年4月已生产了4500架,装备了17个国家和地区武装的空军和海军。

    最初的时候,usaf曾经打算通过位面贸易引进歼-10a系列的生产线,但是因为受制于位面通道的规模和人员往来限制,再加上歼-10系列使用航电系统,以及al-31f系列和ws-15发动机跟“钢爪”现有的体系完全不兼容,而大改机体的难度实在太大,因此最后只得放弃。

    “钢爪”使用的型号,称为f-16g,代号“疾风隼”。现在,共青城航空工业联合体的生产线正在全力以赴,以接近每天一架的速度生产战斗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500架f-16g从生产线上走下来,进入到usaf航空兵部队中服役,相当于f-15和f-22总和的近两倍。这些f-16,与通过位面贸易进口的150架歼-10a/c一起,构成了“钢爪”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的中坚力量。

    为了适应尤瑟大陆作战的战场环境,f-16g也进行了一些改装――原版的f-16为了节约成本和减轻重量,使用了超音速进气效率低下的皮托管进气道。为了满足超音速环境下的作战需求,共青城飞机设计研究所提出了两个方案――其一是换装dsi进气道,其二是使用仿自歼-10a的矩形带附面层进气道。相比之下,前者因为有美军现成的改造方案可用,难度较低――但是超音速段的效果还是要差一些。经过一年的攻关之后,共青城所幸运地顺利突破了第二个方案,于是从block4之后批次的f-16g,便使用了矩形带附面层进气道,取代了前几个批次的dsi进气道。

    由于矩形带附面层进气道的重量要大于皮托管进气道和dsi进气道,因此为了配平机身,f-16g在背部附加了保形油箱,同时换装的f-119发动机也可以抵消一部分重量。在标准的双重任务挂载条件下,f-16g也可以实现m1。4的伪超巡,并且仍然保持一定的机动能力。航电系统方面,为了提高支援任务的效能,f-16g参照歼-10c,配备了简化版的宝石台航电架构和apg-80相控阵雷达,探测与感知能力强大并且可以使用多种空对地武器。

    在作战任务方面,usaf的f-16g不仅可以执行防空拦截、护航、空中优势和战术侦察等多种空优战斗机任务,而且作为一种多用途战斗机,还可以执行高风险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usaf没有装备a-10这样的强击机)与sead任务。可以说,一支装备f-16g的部队,就可以在大陆战场的任何作战环境下,执行任何形式的战术任务,是名符其实的“瑞士军刀”。

    前面说过,因为大陆战场的特殊作战环境,现在的usaf已经彻底成为了一支“一切围着陆军转”的空中力量――就像是苏联空军前线航空兵(vvs)一样。这一点同样反映在战术飞机的性能上――在圈内作战中,因为不能携带副油箱,加上使用了高油耗的发动机,f-16g的圈内航程只有710km。实际的作战中,f-16g的实用作战半径(圈外+圈内)大概在350500km之间,跟著名的“机场保卫者”mig-29a相仿。

    这个作战半径虽然看起来很难看,但是在执行空中优势作战任务时,这样的作战半径,已经足以完成usaf歼击航空兵所需要完成的大部分作战任务。因为在作战方式上,usaf与苏联空军几乎完全相同――主要依靠地面指挥引导作战的苏联战斗机与使用预警机指挥的美国战斗机在使用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苏联战斗机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进行大空域范围上的作战行动,以争夺制空权和为战术攻击机护航为主要任务的苏联战斗机的作战范围,基本上都集中在己方战线向敌方纵深300千米的范围之内――usaf也是如此。

    usaf战区空军司令部下属的地面指挥系统,主要通过成本低廉,广泛装备的陆基机动雷达站与e-2d预警机来掌握空情信息,并且采用基于eva系统的战区信息网络或直接语音的方式,对歼击航空兵部队的战斗机进行指挥和引导。因为陆基雷达能够掌握的空域范围有限,而e-2d预警机只能在导力领域的边缘行动,所以实战中,即使是作战半径更加广阔的f-15,也很少在400km以外的空域活动。

    对于远程攻击任务,一方面f-111之类的远程攻击机普遍具有强大的超音速突防能力,完全可以不带护航行动,另一方面就算真有这样的需求,也可以交给由e-10a和一众大型电子战飞机支援的f-22b来完成任务。因此,作战半径问题,对于现在的usaf来说并不是什么大毛病。

    实战中,f-16g的标准挂载便充分体现了这种战斗机“又当爹又当妈”的属性――翼尖挂架和外侧挂架各挂载两枚空战用的aim-9x和aim-120d,内侧挂架根据编队任务分配,可选挂载也不同――比如这次行动的titan编队,一号和三号机挂载了两枚自卫用的agm-88“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如果执行专门的sead任务,则挂载agm-31“追踪者”),而二号与四号机则使用复合挂架挂载了四枚额外的aim-120d。最内侧的一对重载挂点则使用了类似于f-15的复合挂架,共计挂载两个小尺寸的副油箱和四枚adm-175b“狮鹫”双重任务导弹(有的时候挂载的是sdb炸弹)。

    如果地面部队需要有人为他们打伞,赶走头顶上的苍蝇的话,那么这样一支f-16g编队就可以直接用aim-120d发起超视距攻击,击落或者驱逐敌方空中目标;而如果地面部队遭到了敌人优势兵力的猛烈进攻,迫切需要己方的近距离空中支援的话,那么他们只要用自己的终端把目标的位置信息发送出去就可以了――随后,从天而降的炸弹或者导弹,就会准确无误地干掉他们???

第十九章 空中对抗(一)() 
前“自由之翼”诺斯庞特分部成员,今年刚满十八岁的艾伦?耶格尔中尉,已经结束了自己在诺斯庞特的生活。就想他在自述中说的那样,为了追随“她”的脚步,也为了搞清楚这场战争到底为了什么,他和三笠两个,报名参加了“钢爪”航空兵部队的新兵选拔。

    现在的他,加入到了usaf战区空军司令部下属,歼击航空兵第44师第六团利维尔队,是一名f-15e多用途战斗机的前座飞行员。而他的青梅竹马,三笠?阿克曼,则是他的后座武器操作员。

    在他这个岁数,能飞这种重型战斗机,而且还能跟自己同为菜鸟的妹子组成一组可以独立作战的搭档,在usaf全军实属凤毛麟角。但凡这种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技术实力足够强大,第二运气很好,天上掉馅饼能直接砸在他脸上。

    艾伦和三笠也不例外,当初他和三笠在位于戈特霍布市的“钢爪”海军航空兵飞行学院,以前两名的成绩毕业后,极其幸运的被分进了top-gun当苗子培养,并且组成了搭档。在高教上下来之后,本来应该是分去海军航空兵装备“超级大黄蜂”的联队上双座同型教。但是呢,这家伙的运气足够好――正好赶上蒋玉成亲自负责top-gun们的训练,就此得到了“上达天听”的机会???

    当然,运气是次要的――实力才是最主要的。在与蒋玉成进行的空中对抗中,其他的学员平均在开战一分钟左右就会败下阵来,就算是优秀一点的学员也不过只能坚持两三分钟。而艾伦和三笠两个,在蒋玉成手下整整坚持了十分钟才被击落――中途还有一次短暂地咬住了蒋玉成的六点。

    正好这个时候usaf原本就刚刚开张没多久,经过几场大规模的战斗之后,各个歼击航空兵师团都处在有飞机没人的缺编状态,急需补充新的飞行员。于是乎,他们两个便非常幸运地被从海军要到了空军,然后被扔到了位于关宁巴丹吉林沙漠的usaf航空兵训练基地。经过短暂的适应性训练之后,他们两个以唯一一对得到重型机的新人搭档的身份,驾驶着自己的f-15e“攻击鹰”,转场到了usaf位于最前线的基地之一――代号alpha-3的桑贝斯空军基地,正式加入了usaf歼击航空兵第44师第六团。

    这次作战,是他们两个在六团的第一次升空作战。虽然艾伦个人非常希望能够以空优挂载配置出击,早日拿个王牌回来――但是利维尔队的其他前辈们并不同意让一个菜鸟去执行空优任务,坚持让他第一次作战以对地挂载出动,由他们负责制空。

    没办法,艾伦也只好驾驶着腹部挂架上挂满了sdb炸弹和adm-175b“狮鹫”导弹的f-15e出动――当然,在他的强烈坚持下,f-15e剩下的挂架上挂载了四枚aim-9x和四枚aim-120d,由此可见这种重型机的挂载能力多么强大???

    “titan各机注意,准备接战!”

    利维尔队的四架f-16g一齐开启加力燃烧室,爬升高度――准备迎击迎面而来的四架敌机。根据雷达特征,这四架敌机都是敌人最新型的“阿波罗”。这样的敌人,显然不会太好对付。除此之外,还有四架攻击机准备从侧面接近,攻击正在撤退中的装甲侦察小队,压在利维尔队四机肩上的担子,着实不轻。

    四代战斗机的一个特点是超音速巡航――而换装了f-119发动机的usaf三代战斗机也普遍可以实现轻载状态下的伪超巡。这个功能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战斗机在圈内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突击对方关键节点和拦截对方战斗机用的。e-2d预警机给出的对方大概速度在510米/秒――看来,就算是最新型的“阿波罗”,也无法提供更加强大的超音速能力。

    f-16g此时的军用推力巡航速度在1。45马赫,这样可以大幅延长导弹的不可逃逸射程。除了利维尔队的四机之外,其他的usaf战斗机也开始从圈外赶来增援。

    双方的距离迅速的接近,不到三百公里的距离对于以马赫飞行的飞机来说几分钟的事情。很快,双方已经大约接近到了200公里,基本上快进入超视距空战的范围了。

    “各单位注意,左右包抄!以搜索模式打开雷达,确定对方方位!”

    “titan-2,rogethat!”

    “titan-3,rogethat!”

    “titan-4,rogethat!”

    在预警机或者地面机动雷达的引导下接近到两百公里的雷达探测距离极限,然后转向敌方侧翼,利用旁瓣进行搜索前进,寻找发起超视距攻击的窗口,作为典型的四代机空战战术,利维尔队执行的犹如钟摆一样准确。

    当然,敌人的飞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四代机――但是双方的对抗方式,却跟四代机对抗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也许是因为情报泄露,也许是因为运气太好,奥萨联邦已经掌握了一部分针对无线电的低可探测性原理。of-11“阿波罗”也因此而受益――尽管因为自己没有成熟的雷达技术,奥萨的雷达隐形技术研究仍然处于在黑暗中摸索的阶段,但是即便如此,得益于强大的科研与工业实力,奥萨还是拿出了不错的产品:根据“钢爪”科研部门模拟实验的结果,of-11“阿波罗”本机的rcs小于0。5平方米,基本上相当于“超级大黄蜂”或者“阵风”的级别。

    在国际军机市场上,“隐形性能好,rcs低于xxx”通常都会成为军火商们宣传的噱头,但是实战中,三代半战机的所谓“隐形性能”却往往中看不中用。这一方面是因为三代半的隐形处理普遍很简单,现有三代机升级之后通常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三代半本质上跟三代机一样,只在细枝末节上做了处理,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外挂武器带来的rcs激增。三代半的rcs可能确实很低――但是那是裸机的数据。一旦外挂武器,哪怕是空战武器,也会带来rcs的激增。所以,三代半的隐形,只能算是半吊子的隐形,跟真正的四代机(哪怕是f-35或者su-50这样的搓货)是根本没法比的。

    但是呢,在这个世界的大陆战场,情况却完全不一样――没错,“阿波罗”的隐形能力确实跟f-22b这样的正牌四代机不能比,问题是,这家伙根本就用不着外挂武器:它的空战武器是内置的一门导力光谱散射炮,而不是外挂的导弹。于是乎,“阿波罗”的低可探测性能远远超过了一般的三代半,跟f-35比也不会差太多。所以呢,usaf战斗机想要用aesa雷达的低截获模式抓住对方,是根本就不可能的。

第二十章 空中对抗(二)() 
不过呢,虽然“阿波罗”的低可探测性使其成为了一种不怎么好对付的对手,但是对于拥有完备体系的“钢爪”来说,对付这样的对手并不是没有方法――现在,titan机组背后的e-2d预警机,正在使用自己的机载雷达,用甚高频uhf波段的雷达波,为f-16g们提供着基本的预警信息,使得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的敌人,并与之交战。

    e-2d的这种uhf频段的雷达波误差很大,平平常常差出个几千米太正常了。但是这个频段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对隐身设计不敏感。一般的隐身战斗机的设计基本上瞄准战斗机机载火控雷达的x波段,地面防空导弹搜索雷达的s波段,还有一些照射雷达的c波段。但是到了l波段和p波段上,隐身战斗机就需要比较巧妙的航线规划才能完成隐蔽突防了。到了uhf和vhf这些米波雷达上,外形隐身设计基本就算完蛋了,吸波材料还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对于“雷达隐形”只是刚刚入门的奥萨联邦,对于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制显然没什么积累。也就是说,隐身飞机对于长波雷达的作用效能有限――而“阿波罗”对此的隐身效果更差。

    可惜的是,有所得必有所失,长波雷达天生看得远,但是却是散光,误差太大,只能作为预警雷达使用,并不能直接当做火控雷达。它完全没有引导导弹攻击的能力,撑破天给自己的战斗机群指示一下对方的大体方位,包括比较模糊的距离,高度,还有几点钟方向。然后根据雷达的大体引导,战斗机再以搜索队形打开雷达,大体空域进行高频率的扫描。

    这种隐身战斗机对决的战术,在大陆战场上依然有效。两边的战术航空兵并不是所谓的一边看得见,另一边就是睁眼瞎子。而是发现距离大大压缩,压缩到一方已经到了能够发射远程导弹的地步了,而另一方却连稳定的连续跟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