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西园,天色已经全然黑下来了,徐济也已经是疲惫不已,张让对他说的那么许多实在是太过庞大了,恐怕真没人猜得到这么一个宦官竟然搅动了大汉天下。
说实话徐济也不敢想象这些,如今大汉的局势也许还算能够控制,但这绝不是尽头,张让如何会这么就停下他的作为?而且徐济自己如今已经是张让的所谓期待的未来了,徐济如今也算是自身难保了,这个所谓同乡是不会抱着什么好心思的,这一点徐济无比肯定,就算刘宏不处置自己身后有张让也让他很是忧虑了,而且目前看来刘宏远没有张让来的可怕。
但即便徐济清楚的知道这些却也没有任何避免之法,徐济现在是决计不可能离开洛阳了,在见张让之前徐济还以为自己需要面对的不过只是刘宏而已,现在看来自己的对手恐怕并不是那位皇帝,而是这位中常侍大人,甚至徐济有一种感觉,那便是张让其实完全有办能力解决何进,而之所以留着何进的缘故也不过是为了麻痹刘宏让他以为双方是相互制衡,而实际上呢?恐怕就并非如此了。
西园一切都显得很是平静,但徐济心中却是波澜难定,所以徐济也没心情理会典韦一脸探寻的脸色,他此时必须将这些消息告诉郭嘉,他身在局中着实不知如何处理方为上策,而且洛阳的局势实在过于复杂了些,他这一介督邮在其中实在人微言轻。蝼蚁求生尚且不易,徐济没想过自己还要谋求更多的东西。
信写的很简短,徐济相信郭嘉是能了解自己的意思的,而当下的徐济却还必须面对的是刘宏的处置。虽然自己抵达洛阳已经整整一天但却依旧不见影子,倒是何进张让相继找过了自己,这位正主反倒是不见动静,虽然从张让的言辞中透露出的信息是刘宏并没有为难自己的意思,但这终究不是刘宏的决定,龙椅之上的那位的心思可说不准,指不定那不过是一时戏言,在真正的诏令下达之前徐济哪里敢有半点放松。
而典韦自然看的出徐济的心情不好,他也识趣的没有打搅,甚至他还代为挡下了高顺和乐进的请示。自家主上这个样子怕是处理不了事情的。问了也是白问。至于徐济本人倒是没到这个地步。不过他也的确没有什么心情去处理这些琐屑的事情。
信已经着人送出去了,这回来洛阳徐济身边倒是带了几个幽影的人,此时正好派上了用处。自己的周围怕是早已被人严密监视,也只有幽影的这帮人才有这个本事不惊动监视之人将信送出去了。但尽管已经送出了信,可是徐济还是有一种不安之感在心头萦绕,张让给他带来的心理压力实在是无比巨大,徐济不得不承认这事儿,相比于张让下的这一盘棋,徐济实在自惭形秽,还以为自己是多了不起,如今看来一介宦官都比他还要更精擅于布局谋划,这让徐济不免有些黯然。
想徐济这么些年来一直都谋划着。可是终究是格局太小,张让的手笔才能称之为大,这是以整个天下为棋子的一盘棋,没有对手,没有胜败,一切都是以他一人的喜好为局,所谓的高处不胜寒,说的也许便是这样的境界,早已不在乎别的什么了。
但徐济还是很快就摆脱了这样的情绪,他没有时间也没有权力去伤春悲秋,现在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刘宏的打算,对于徐济来说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无疑是逃离洛阳,张让就犹如梦魇一般,徐济相信这家伙是绝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但徐济恐怕没有料到即便刘宏真的发布诏令了,那对于徐济而言不过是更绝望的消息罢了。
当然,此时刘宏还必须面对满朝堂的争论不休。大体上组建新军一事已经无法再阻止了,而有争议的便是这军中领军之人究竟是谁,照刘宏的想法这新军之中当然都是他的人最好,但这显然并不现实,相互妥协和忍让才是朝堂之上的主要方式,刘宏当然做不到先祖那般一言堂,当今的局势恐怕也容不得他一言堂。
何进一方自然是巴不得往这支新军之中多塞进几个自己这边的人,而以赵忠为首的十常侍一方也理所当然的抱持着相同的想法,但这些都显然是违背刘宏的初衷的,而且双方为了此事争论了整整一个早朝也没个结果,虽然这在刘宏的预料之中,但他不免还是十分的不满,也正是因此刘宏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夺回权柄的决心,他实在无法接受自己的天下自己的江山自己却无法一言而决,这究竟是他刘宏的江山吗?出于这样的想法刘宏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众位卿家毋需争执,朕心中自有计较,新军事关洛阳安危,一切事宜明日再议,退朝。说罢刘宏便起身自顾自转身离开,留下满朝大臣目目相觑,何进是最为不满的,他的身份是大将军不说,便是身为国舅刘宏也不应该如此待他,但刘宏此番的作为摆明了是不打算给任何人的脸面,其中自然也包括他何进。
这何进也就忍了,再看向对面赵忠一脸的戏谑他不由得又是满怀怒火,这阉人分明是得意,而且一点都不遮掩的讽刺着实是让何进一股邪火冒了上来,但何进多少还是顾忌着影响所以只能冷冷哼了一声以手摸着自己腰间的佩剑目视赵忠,而后便径直而去,身后的赵忠只不过是阴阳怪气的高声道:大将军慢行,莫慌啊。何进闻言顿了顿但却没有回头而后再次抬步离去。倒不是他不想,而是这个场合他一旦有什么不恰当的动作便等于是打了刘宏的脸。
只是这梁子却是越发深了,何进当然不是什么宽宏大量的君子。所以一回府便立刻召来了时任他幕僚的袁绍议事。
说起袁绍,何进倒是颇为自得自己能征辟到他,袁绍向来与士人过往甚密,自从征辟了袁绍之后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少士人的支持。而且袁绍的名望相当高,与八厨中的张邈关系极为紧密,而何进之所以会注意到徐济的缘故也是张邈竟然被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子击败所以好奇罢了。
袁绍来的很快,他叔父袁槐也在朝中为官,所以对何进召见自己并不意外。还未等袁绍坐定何进便焦虑的开口道:本初可知今日朝堂之上发生何事?袁绍落座之后看向何进点头道:叔父已经对我说了,大将军莫非便是为此事召我前来?
何进哪里坐得住,听闻袁绍已经知晓此事之后便在厅中来回走动,一边走一边急促地说道:圣上不知为何人蛊惑,我何进一心为国却是如此下场,新军之事还能少了大将军的参与不成?那帮阉人还妄图染指兵权。这叫人如何忍得了?本初。你说我当如何是好?
袁绍倒是一脸平静。他伸出手摸着自己的短须道:大将军不必忧心,大将军毕竟是圣上亲家,想必圣上不至于将大将军置于局外的。何进哪里听不出这是安慰的话。他立即开口道:本初有所不知,这次怕是真的了,圣上已经驳回了我要安插在新军中的人,虽然圣上也驳回了那帮子阉人的意见。
袁绍听罢之后微笑道:那大将军便更不必着急了,圣上想要自己统领一军有何不可呢?何进当然不能说他就是接受不了自己身为大将军竟然兵权旁落,于是说道:话是这么说没错,然则如今奸人当道,难说圣上不会遭人蛊惑,我身为大将军岂能坐视?这话不过是遮掩罢了,袁绍又怎么看不出?只不过没必要拆穿罢了。
若是如此。大将军不妨暂时先放放。袁绍的回答实在令何进感到费解,这事儿哪里还容得他缓一缓的,何进皱眉问道:本初何意?袁绍微笑道:大将军不妨换个思路,既然您不能从正面推荐,何不旁敲侧击?朝中心向大将军的人不在少数,自可借他们的口来举荐,何须大将军亲上?
何进闻言不由一愣,他一直都只想着要安插自己的亲近之人,却从未想过借他人之手为自己办事,袁绍这一句话当真让他有豁然之感,由此可见何进的确不是个聪明人,否则这么浅显的道理哪里还需要别人说明呢。但袁绍这话却也不是单纯为了何进考虑,他也已经是入仕的年纪,比起要去到别处任职他更想要留在洛阳,但洛阳却没有合适的官职了,而刘宏组建的这支新军却正是最好的选择,不但是皇帝的直属更是能够领兵的实权职位,袁绍可没有任何理由错过。
之所以他会向何进提出那样的建议理由很简单,如今何进身边最适合的人选无疑就是他袁绍,论名望,谈资历袁绍都是最有资格的,而何进此时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至于何进的打算,袁绍从来没有真正在意过,他的出身和背景都给了他足够的资本,而年轻时候便用心蓄养死士积累名望的作用也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进入仕途。何进不过是南阳一屠夫,袁绍的背后可是天下第一门阀袁氏,所以袁绍从未真正看得起何进,在他看来何进也不过就是他袁绍晋升之路上的一级台阶。
这一次的机会袁绍是绝对不会错过的,而且一旦错失恐怕短时间都不会有更好的时机了,如今好友曹操也从之前的隐居之中复出,显然是有了打算,张邈新败于无名小卒的事情袁绍倒是没怎么放在心上,在他看来谁都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一次小小的失败算不得什么大事。所以尽管蹇硕将那个击败了张邈的家伙带回洛阳他也并没有很在意,甚至他劝说过何进不必理会徐济。
不过他恐怕没有想到这个被他看不起的无名小卒很快就会变换一个身份成为一个地位比他还要更高的存在了。旦日清晨再次早朝之时,何进便很安静没有再多说话,刘宏也很满意。于是他也很干脆的宣布了他的打算。
新军将把西园作为驻地,并且所有士卒全部是新募,并不从原本就驻守洛阳的守卒之中抽调,而这支新军因为驻守西园所以便呼为西园军。其军**设八校尉。
这些都不是朝堂上这些臣工所在乎的事情,唯一能够让他们在意的只是这西园军中的八位校尉究竟是谁,这八位成为西园军的校尉之后身份立刻就不同于往日了,西园军可是直属于刘宏的一支军队,可想而知这些校尉的待遇是如何的。
但刘宏却并未即时宣布这八位校尉的人选,但大臣们却不敢妄言,没人知道刘宏究竟是如何打算的,若是猜错了那边是引火烧身,这些人老成精的家伙们是绝对不会做这些事情的。不过何进倒是毫不在意的开口道:陛下,这八位校尉究竟是何人?
刘宏偏头看了一眼脸上明显带着些许难掩的怒色的何进缓缓道:我已经定了两位。剩下的倒想看看诸位有什么好的人选可以推荐。
何进听到这话禁不住冷冷哼了一声。昨日他推荐的何止一两位。显然刘宏根本没把他的话当回事,不过何进也就是这么表达一个态度罢了,他现在也改变不了任何事情。而此时朝堂之上的议论声已经四起。不外乎是说了些什么人选,而刘宏也只是面带微笑的看着却并没有阻止。
很快就有人出列对刘宏道:陛下,臣有一人选。刘宏看去,只见是太尉袁槐,于是笑道:卿家但说无妨。袁槐恭敬道:臣有一侄,颇有才能,想必能胜任。
刘宏闻言面露奇色道:哦?你家侄儿,是哪个?袁槐道:便是袁绍,袁本初。听到这个名字刘宏笑了笑道:袁卿家不怕人说长道短说你徇私?说罢面露好奇,袁槐淡然一笑道:所谓举贤不避亲。小侄虽并非贤才但的确有些能耐,若是小侄真的不行,那下官又如何敢举荐之?说罢便自己退了回去。
刘宏也微笑道:好,便算上袁绍。诸位卿家还有什么人选?
如此商讨了一整个早朝终于有了结果,而从头到尾刘宏都没有再看过何进,何进也没有再说哪怕一句话,很明显何进和刘宏之间已经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了。不过满朝的臣工却根本无所谓这些事情。
真正让人在意的是早朝也只是举荐了六位校尉,剩下的两位由刘宏亲自任命的校尉又会是谁呢?这才是叫人好奇的事情。不说旁人,便是何进都很想知道这两个人究竟是谁,而且西园军很明显是以这两位为尊,原因很简单,他们是由皇帝亲自指定的人选,这可不同于举荐了,这是皇帝的恩宠,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园真正的掌控权一定就在这两位还不知身份的校尉手里,其余六位不过是刘宏用以封住满朝臣工悠悠之口的罢了。
而静待刘宏处理的徐济也在朝会结束之后接到了圣旨,徐济知道,自己等待的终于是来了。来宣读圣旨的还是老面孔,依旧是蹇硕。
这一回蹇硕对待徐济的态度便不同于之前的不冷不热,不只是客套了不少,甚至还有些长辈对晚辈的关照在其中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陈留督邮徐济平贼有功,无故遭上官陷害,朕已探明真相,故免去原有罪责,念徐济年少有为,故擢升为屯骑校尉,望徐济多加勤勉,为国出力。钦此!蹇硕宣读的这道圣旨虽然读完了,但显然是有下文的,,而徐济则不明就里,他实在没理解为何刘宏会这么处置他,这是他从未想过的结果。不但没有责罚还升了自己的官,这绝不是什么寻常的信号。
而看到徐济一脸茫然的蹇硕微笑解释道:屯骑校尉不必如此,一切明日便知,不久之后,你我便是同僚了。说罢也不理徐济径直回宫去了,而徐济的心虽然是安稳了,但疑惑却更多了。
不过一夜的时间不算长,很快第二日就到了,徐济也很快就明白蹇硕所谓的同僚是什么意思了。
自今日始,于西园新募一军,共设八校尉: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徐济;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这是一早便张贴在西园的布告,徐济在其上赫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原本徐济是不大相信的,但上边甚至还写着自己昨日获得的官职。
上书清清楚楚,下军校尉,屯骑校尉,徐济。
而蹇硕所谓的同僚之说徐济也终于理解了,西园新军之中,蹇硕是首席校尉。
而一切都似乎尘埃落定,但徐济心中却再次波澜四起,自己为何会从一个待罪之身的罪囚莫名成为所谓的屯骑校尉?又为何会成为所谓西园新军的下军校尉?
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和张让有牵连的?虽然没了可能的杀身之祸,但徐济却感觉有更多更大的麻烦找上了自己。
第一百二十九章:大事
尽管有着疑惑和不解,徐济却没有违抗的打算,这说什么也是晋升了,而且违抗一国之君的诏令,这怎么看都不是明智之选,所以尽管留在洛阳的麻烦只会更多徐济还是只能接受,而且他所部已经驻扎在西园,西园八军之中也唯有他的部队是已经完整的,就算他能逃出洛阳可是这些士卒们有该如何是好呢?
当然伴随着布告的公布,随之而来的争议也无法避免,其余几个人选倒是没什么可说的,惟独蹇硕和徐济的位置实在有些叫人难以信服,蹇硕倒是也就罢了,毕竟这位是刘宏跟前红人,也是刘宏极为信任的人,但徐济呢?
偌大洛阳城知道徐济的人寥寥可数,这种无名之辈一夜之间就摇身一变成了西园八校尉之一实在令人难以接受,而且徐济的位置仅仅次于袁绍,真要论起来西园八校尉之中名望最高的无疑是袁绍,袁绍屈居于蹇硕之下众人倒是能够理解,但是徐济是个身份?翻开履历这小子年仅十六不说,之前的职位也不过只是陈留一介督邮,他是凭什么坐到这个位置上的?
就别说他人,便是袁绍自己都颇为不屑,虽然徐济有击败张邈的战绩,但那又能说明什么?张邈也不过就是一个太守而且张邈还不善治军,他甚至当面问曹操说:孟德屈居于这无能小辈之下,有何感想?
但是曹操却没有这样的想法,徐济的本事他是知道的。这绝不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安排,当然曹操并不认为自己就会比徐济不如,但是刘宏身为皇帝的考虑他也能猜中几分,徐济的身家背景比其余的都要干净得多。甚至曹操敢断言西园的实际核心不是蹇硕而是徐济,原因很简单,蹇硕不过是一介太监,于治军又有什么了解?刘宏想要掌控一支军队需要的是知兵之人,徐济无疑便是刘宏的选择。
但唯一让曹操疑惑的是,刘宏凭什么认为徐济会真心实意的效命于他?与徐济共事过的曹操对其的了解不可谓不深,这是一个有着自己诉求的人,徐济可不是那种会一昧愚忠的人,甚至徐济就不是一个会为他人效力的人。
当然尽管外界议论纷纷,西园军的招募还是紧锣密鼓的开始了。而徐济身为下军校尉也理所当然的有权利征兵。不过他却并没有这么做。首先他从圉县带来的全是他麾下的精锐,高顺对士卒的要求太高,乐进统帅的亲卫营又看重忠心。所以徐济只是很平静的将自己的营地移到西园最僻静的一角,而随着其余几部的进驻原本安静的西园也开始热闹起来了。
不过徐济仍旧没有任何的动作,甚至他还下令非必要不许出营的命令。徐济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他在洛阳一无人脉二无背景,此时他本来就是风口浪尖的人物,此时最好还是别惹出什么事情来,至于刘宏的意思他自然也不是看不懂,但徐济对此也不过是当做笑话,他可不是愚忠之人,刘宏施了点小恩小惠自己可没有必要为他卖命。现在自保才是徐济最在乎的东西。
但争议却并没有就此过去,甚至有些愈演愈烈的意思,徐济自然清楚这是那些没有得到机会的势力引起的,徐济对此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唯一改变的便是徐济越发的深居简出。本想避过这场风浪的徐济却迎来了新的波折。
曹操登门拜访了。作为宛城一役的故交,徐济当然没法拒之门外,尽管知道曹操前来必然不是什么好事但徐济还是不得不接见了他。
会见之处在徐济的大帐,徐济身边除了典韦之外便没有别人,而曹操也只带了一个青年前来。
自宛城一别,文烈倒是风采更甚了,如今位居孟德之上,还望多多关照。曹操这句玩笑一般的开场起的效果并不好,徐济苦笑示意典韦为曹操斟酒而后回答道:孟德你怎的也来挖苦我?徐济这一番事孟德当知之甚明啊。
徐济这句回答里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话,所谓曹操知道徐济的事情那可是绵里藏针的言辞,当初徐济请曹操为他说项,结果张邈依旧选择了进攻,这事徐济可还没忘记。
曹操也明白徐济话里的意思,也是笑着解释道:文烈有所不知,我得到消息之后立刻便遣我族弟前去劝说孟卓,无奈孟卓不听我言,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