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掌事(完结)-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紫,白荷,小衣三人说。

  “有什么可羡慕的?我们是出来给姑娘买东西的。对了,也别光顾着给咱们姑娘,还有两位夫人呢。至于卫六姑娘——”白荷之前给卫六娘送香丸,被人骄傲冷拒了,如今就有犹豫。

  “两位夫人也还罢了,卫家那位六姑娘就算了吧。只有对着她亲姑姑时,脸上才有丝人气,平时看谁都冷冷的,冰美人一个。”出门在外,绿菊那张嘴可得了自在,想说什么是什么。

  “卫六姑娘不喜跟不熟的人亲近罢了。”白荷凡事和人都看好的一面。

  “白荷,你想买些什么?”墨紫对卫六娘没有什么评论,只知道她盯着萧家二郎看的时候,跟冰美人一点不相称。

  “我想买些调料,面粉和食材。怕船上的那些饭菜万一姑娘吃不惯。”白荷负责裘三娘的胃。

  “绿菊,你是给自己看胭脂,还是给姑娘看?”墨紫又问绿菊。

  “我知道有卖鹿皮的,想找找看有没有真好的,给咱们姑娘缝件大衣。上都靠北,听人说冬天雪大得能比人都高。”绿菊看着调皮些,做事已有分寸。

  “那你看什么胭脂铺子?”左顾右盼的小衣突然开口。

  “我瞧那鹿纹扎巾的样式蛮新鲜的,哪里是在看胭脂。”绿菊拉着白荷往里走,“白荷,帮我看看好不好?”

  “咱只有两个时辰,要不这样,分开行动?”说实话,衣食住行有白荷绿菊包了,墨紫想不出自己还有什么可买的。

  “嗯——这样也好。我和绿菊一道,你和小衣一道,不过,咱也得留点时间吃个饭,干脆就一个时辰后在那家铺子见吧。”白荷不会是最爱替人着想的一个。

  “姑娘罚我三天不吃饭。”墨紫记得自己“戴罪在身”。

  “小姐罚你不能吃饭,又不是不能吃菜。”小衣将裘三娘的话转述出来,又加上自己的理解,“吃包子也没关系。”

  噗——墨紫喷笑,这不是咬文嚼字钻漏洞?

  “小衣,你还真聪明啊!”绿菊眼睛一亮,“就是,姑娘说不能吃——饭,吃面好了。”

  “你们都很聪明,不过姑娘说的不能吃饭,其实就是不能吃东西的意思。”这种漏洞,墨紫还挺有骨气不相比钻呢。

  “不是我说的,是小姐说的。”小衣一本正经“出卖”裘三娘,“她还说,即使她不让你吃,白荷和绿菊也会偷偷给你留吃的。”

  “我就说咱姑娘不是那种主子。她真要想罚你,干嘛还让你跟咱们一起出来买东西?如今小衣这么一说,更明白了,横竖不在姑娘眼前吃东西就是。”白荷是真高兴裘三娘没有生墨紫的气,“姑娘想来嘴硬心软。墨紫,你以后说话也要收敛。咱们是丫头,不能对主子那么顶嘴。”

  墨紫笑了笑,光点头不作声。

  于是,确定了碰面的时间地点后,四人分头走。

  但,很快,墨紫发现自己选错同行的队友。她本来以为和小衣一组,不用跟着白荷或绿菊这两个超爱购物的女人,跑断自己的腿。却忘了,小衣虽然不爱逛街,却爱往人看不见她的地方溜跶。才走半个时辰不到,她对某家茶亭前做工别致的木头水斗出了会儿神,转头就发现小衣不见了。想去找人,尹灰的天空突然下起挺大的雨来。

  “姑娘,这与还要下一会儿,不妨进来喝杯春茶,两文钱一壶。”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家笑着招呼墨紫。

  茶亭四角各放一张桌,中间搭着简单的明火灶,一个煮茶,一个蒸糕,一个齐人高的碧纱柜里,一个个放着茶壶茶杯碟子,还有洁白瓷瓮上用红纸黑字贴着花生,瓜子,芝麻饼这些配茶的小食。茶亭外就有一个井,井旁放着大木盆,盛满清水。

  刚刚没仔细看,原来这家茶亭很干净明亮,卖茶的老人也真挚。而且,不好意思光避雨不做人生意,墨紫伸手拍拍肩上的雨珠子,走了进去。

  “老人家,那就给我来一壶春茶一碗蒸糕。”既然裘三娘允许她作弊。她也没必要假傲气。卫六娘有事没事摆着骄傲姿态,她可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好咧,姑娘随便坐,马上就来。”拉的是两文钱的生意,没想到是六文钱的生意,瘦小的老头子挺乐呵。

  墨紫考虑到自己女儿身,不适合靠路边坐,就走到另一侧去。东角一桌已经坐了两个人,她便坐了西角桌。

  不一会儿,老头儿把茶杯摆到她桌上,又端了热气腾腾的蒸糕来。

  “姑娘一个人出来的?”老头子挺爱和客人交流的那种老板。

  “不是,和三个姐妹一道,不过她们在前头铺子里买东西。”墨紫用筷子夹开米糕,晶晶亮的红豆陷流了出来,甜香味四溢。秉着能做美食的人,心地也坏不到哪儿的想法。她不介意跟老人家聊几句。

  “那还好。”老头回到炉灶后。将一小杯茶叶放在刷子里,慢腾腾挑焦叶儿出来,“最近咱镇上不太平,姑娘最好不要一个人出门。”果然心眼很好。

  “老人家,这话怎么说?”墨紫想起镇外那些难民,“您是说从玉陵逃过来的百姓吗?”

  “可不是。人要活命,逼急了,他们什么都干得出来。”老头晃晃脑袋,“虽然他们也是怪可怜的。”

  “您不用担心,我看到镇外设了关卡,很多兵把守,将人都拦在外头。应该不会影响到镇上的百姓。”墨紫说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

  “姑娘有所不知,如今镇外有上万名难民,千把的兵怎么拦得住?有不少来得早的,听说已经在西镇开始乞讨,弄得住那里的人烦不胜烦。前两天,还有人被抢了呢。我看,外头那些闯进来也是迟早的事。”老头拿焦叶的手指一颤,“到时候,我这亭子也不知道会不会被砸烂。这可是我的全部身家了。”

  “老人家,您说得不是难民,是暴民了。”墨紫如今身为玉陵人的认知十分强烈,自然要维护国人。“若不是两国交战,她们本也是玉陵安分守己的老百姓,逃过来只求能有个栖身之所,图个温饱,不会伤害无辜的。”

  “看得出来,姑娘是好心人。可狗急了还要跳墙,人饿疯了能怎么办?我设想自己是镇外那些人,就觉得为了活命,我什么都愿意干。”老头经营茶亭一辈子,看多了人性。

  “地方官府应该会想办法吧?”墨紫知道鹿镇不是防城要塞,“水师放了他们进来,自有安顿她们的打算。”

  “官府?”老头嘿嘿一笑,露出焦黄茶叶般的牙,“小姑娘天真。一百两百的,也就罢了。一万多的人要吃饭,官府也没办法。”

  “可是,大周以往什么地方遭个灾受个难,难道没个上万人?官府开仓放粮,朝廷也有给救济银,都好好度过难关了。华州多鱼米之乡。只要各个府衙齐心协力,要解决难民的温饱,也不是不可能。”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一个国家的力量大到翻天。

  “姑娘,我就问你一个问题。”老头跟墨紫还越说越起劲了。

  “老人家请问。”墨紫放下筷子。米糕吃掉了一半。

  说话的两人谁都没注意,东角桌原本在喝茶说话的人都停了动作,其中侧面对着墨紫的一个男人还看了过来。

  “两个穷村子。一个闹了火灾,烧光了过冬粮。另一个虽然没遭灾。过冬粮只够自己村里人的。遭灾的一村人都跑到另一村要粮,给,另一村的人这冬就难过了,说不定有自己村里老人小孩照顾不到。那你说,这粮给不给?两个村,平常各顾各,谁都不帮谁的。”老头子当然是假设,要说明的是玉陵和大周是两个国,没有义务由大周来救济玉陵。“我刚说过,那些难民是可怜。可他们是玉陵人,咱们华州的官府开仓放粮给他们,万一以后华州老百姓遭了灾,到时候无官粮可救。如何是好?”

  “老人家,您说的,我也明白。这样吧,我不直接回答你的问题。就给你讲个故事好了。”墨紫一肚子的故事,到恰当的时候嘴巴里自发冒出来,脑袋想拦也拦不住。“很久很久以前,小村子里有一户人,家里养了两只鸡和一只猪,还有一只老鼠。当然,老鼠不是农夫养的。这天农夫家里来了一个客人,于是农夫就宰了两只鸡。老鼠看到了很害怕,就跑去告诉猪,说鸡被主人杀死了。可是猪听了以后觉得没关系,死的是鸡又不是它。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农夫开始每天喂很多好吃的东西给猪,猪吃得开心极了,每顿都吃到撑得不能动。老鼠劝它少吃点,还跟猪说一起离开农夫家,但猪根本听不进去。很快,猪长得又肥又大。结果,除夕夜,农夫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农夫就把猪杀掉了。”

  卖茶的老人张大了嘴,哎哟一声。

  东角桌那个本来背对墨紫的人,转过身来,


  ●● 第104章 江官偷师(二)

  那人头戴一顶小耳先生帽,面敷青髭,眼大如铃,鼻孔微翻,两耳招风,却生得一双红艳艳的小嘴巴。

  墨紫和他打了个照面,见样貌奇特,年纪倒也不大,二十开外。

  那人倒是很知书达理,对墨紫微笑着点点头。

  墨紫举举手中的茶杯,淡淡扯个嘴角,算作回应。

  “老人家,您可听懂了这故事的意思?”墨紫没打算与那桌两个男子交谈,继续和茶亭老板聊。

  “大概——”能懂,老头早放下手里的活儿,听得津津有味,“那猪太笨,跟老鼠逃跑多好。”

  唉!唉!不是逃不逃跑的问题,好不好?

  墨紫呵呵笑道,“老人家,这故事里的鸡和猪就是玉陵和大周。大求本是关外牧族,牧族择肥草而栖,草原虽大,肥草生长之地就那么几处,不争不抢就不能生存,以至于他们能征善战,好战之性深融在他们的骨血之中。如今虽然立国多年,全民汉化,掠夺的本性尤强。大求不顾四国之间百年相安的承诺,突然发兵玉陵,令玉陵措手不及而破国,野心昭然,怎可能吞一国便罢手?大周此刻若不救玉陵百姓,将来遭大求进犯时,有怎能期望这些玉陵人的救助。大战之时,多一双手。就多一分制敌的希望。这上万难民,如果能得到大周的收容,他们的工匠能为大周多造武器,他们的壮汉能为大周上阵杀敌,他们的女子能为大周织布做衣,他们的孩子能为大周延续血脉。玉陵不同大求,先民本是大周汉族,一脉相生,脉脉相传。大周人若舍玉陵人,和那头只知道自己吃肥,却不知道命运的笨猪有和不同?”

  “还真是没什么不同。”原来不救那些难民,可能就会大周也亡国。老头有点紧张了,“那官府该早点放粮啊。”

  “是该越早越好。等人太饿。就会发生老人家你说的那种事,被逼着抢东西吃了。”墨紫把茶一口喝完,开始吃半块蒸糕。

  “唇亡齿寒这四个字,还没有姑娘说的故事生动。”东角桌那个长相奇怪的男子拍拍手赞赏道,“不过请容在下说一句,这故事里的猪只要逃跑就能免去一死,可如今镇外的难民不是那么容易喂饱的。上万人的口粮,而鹿镇属小小一个县,即便县官老爷开了粮仓,也难以支撑全部人三天的口粮。”

  “三天,对那些人来说既是能活下去的机会,总比今日饿死了好,总比明日变成暴民好。上万饿极的人,鹿镇的千名士兵能挡得住否?”莫走毫不犹疑,把人拦在镇外太久而不闻不问,真会酿成祸端。

  “姑娘说得未免轻松,三天后又当如何?”另一个是中年男子,文士的长衫,留寸清须,话挺冲,却没有对女子的轻蔑,只是就事论事。

  “其实官府要救济的,不过是当前的燃眉之急。最终,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墨紫自己已经想了不少。

  “哦?雨停了。”茶亭老板向外看一眼。

  亭上青瓦滴的水线已经变成渐少的水珠。井边的木盆里,清晰倒映了老榆树的枝叶。

  墨紫想着时候差不多了,就问老板,“老人家,多少钱?”

  “六文。”老头知道客人要走了。上前来送。

  墨紫从荷包里数了六枚钱,叠在他的托盘里,道声谢,要走。

  “刚说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不知姑娘是否真有什么主意?”怪相人叫住了她。

  墨紫回身,望着他,弯眸一笑。“你这算不算病急乱投医?”本不想搭理陌生人,偏陌生人搭理她。

  “姑娘这话——”怪相人站起来,刚要接着说。

  “自然是好没道理。”中年文士也站了起来,“大家不过是雨天在这茶亭了闲话的茶友,随口关心一下镇上的事罢了,用不上这句病急乱投医的话。”

  “既然是闲话,我就算有法子。讲了又有何用?二位,不好意思,我约了小姐妹,告辞。”墨紫说着说着,就露出墨哥的直率来。

  “这位姑娘,请等等。”怪相人不理中年文士的眼色,上前一步。“听姑娘说话,很有几分见地,小生愿向姑娘请教这根本解决之法。

  小生?不是该文质彬彬,五官秀气?配那个大眼朝天鼻樱桃嘴的长相,真是怪异。墨紫心中好笑。

  “小生姓江名涛,现居鹿镇,对姑娘觉无歹念,可边走边说。”竟几步走过墨紫身边,留了三尺距离。

  “江……生,此举恐怕不妥。”中年文士有点傻眼,“人家是女孩儿家,陌生男子跟着,会招闲话的。”

  “这位姑娘既能一人进亭饮茶,想来不同一般的小家碧玉。小生真心讨教,也只是想为外头那些难民尽份力罢了。”江涛不看中年文士。大眼炯炯望着墨紫。

  那眼神,很坚持,很诚挚,看得墨紫心虚。她虽想了不少,到底是不是根本之道,其实一点把握没有。

  “你为何认定我有法子呢?”她从头到尾没真承认过。十个人听。应该有九个当她信口开河,偏这个江涛相信她。

  “小生说不上来,只觉得姑娘不是无知之辈,也不是瞎编乱造之人。对自己的言辞似相当有把握。”江涛在亭外等候。

  这两个人多半爱国的读书人,一谈国事热血沸腾,跟他们说一说也没什么。墨紫这么想着,踏出亭外。和江涛保持那三尺的距离,慢慢往人多的闹市走去。

  中年文士没办法,赶忙付完帐。跟在两人身后。

  “我虽有些主意,到底有没有用,却真是不知道。”说得容易,做起来很难嘛。

  “小生愿闻其详。”江涛真是不听上一听,不肯放弃。

  “那就先说说县衙如今的处境好了。”要解决,先要分析。如同造艘船,先要分析各种数据。

  “县衙如今什么处境?”江涛也不是真得乱投医,他想听墨紫说得对不对。

  “第一,内忧外患。”墨紫手指瓣合两根,“内忧,恐怕得不到上锋的支持,或者上锋回避,无法揣度其意,以至于不恶赶人只拦截。外患,当然就是怕那些人作反起来怎么办了。”

  江涛连说三声是,又急问,“第二呢?”


  ●● 第105章 江官偷师(三)

  “第二,就是县衙的粮库能管人三日温饱,可用于赈灾的府库银两却绝不会很多。”鹿镇算大镇,县官为六品,府库存银可能还没有裘三娘的嫁妆多。

  “正是如此,其中一大半银两是要上缴朝廷的税款,不能随意挪用。平时若当地百姓遭了灾,灾情过后,至少还能安排他们回乡,不论如何,田地总还在。可玉陵过来的百姓,已经背井离乡,想要安顿他们何其困难。”江涛唉声叹气,摇他一颗大头。

  “我一路坐船过来,看到鹿镇二三十里开外荒地颇多,青山绿水处毫无人迹。不知可属该县范围之内?”墨紫问道。古代地广人稀,真要安顿,还是可能的。

  “鹿镇不大,但鹿县方圆百里。荒地虽然不少,无人山林也有二十多处,只是这多数也是有了主的,剩下那些乃贫瘠之地,很难种出什么来。”江涛想得也不少。

  “地虽有主,荒着难道不可惜?可由官府出面,向地主征租其地,再交由难民耕种使用。至于贫瘠之地,可给玉陵人造屋建村,经商起铺。我想这种情况下,他们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只求有地安身立命。”墨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说别的,单这征租一样就算地主肯租,县衙又哪来的银子?”中年文士在后面听到了,只觉得异想天开。

  “县衙以官债形式,欠着地主们的就好。”一个新名词从墨紫口中跳了出来。

  “官债?”江涛牛眼瞪住墨紫不动,“姑娘,还请细说。”

  “以征租这事来说,官债就是官府向各地主发一份文书证明,说清以地租为本金,年息比方说为五分,再比方说期限为五年,到期地主可凭官债文书向官府收取地租加利息这份银两。若官债所给的利息能大于银庄的利息,应该会更吸引人。毕竟,那些地荒着也没收入。”墨紫给两人消化官债的概念,其实就是千年后的国债。

  中年文士这回低头闷想,倒是江涛反应快,“那五年后,官府怎么给这笔银子?”

  “同时,官府将这些土地租给玉陵人,第一年属于安定期,可少收租金。日后,根据出产和营生的情况,逐年增租。这一万多人,若在鹿县安居,不用几年便成了交税的老百姓,官府怎能还不了地主们银子?再说,还有别的方法可以保证收回银子,官府可设官贷,借小生意人本钱,收取比官债高的利息,一边给,一边收,收得比给得多,慢慢就能相抵,甚至成为府库另一部分的收入,当然,这贷不能随便,要审核贷款人的还款能力,不然就变成收不回来的坏账了,还有,这官也不能是贪官,不然收到自己腰包里,而对地主那边施官威赖账,那可麻烦,这法子,要做的公正,就得一笔清。专设玉陵救助的账本,分设官债和官贷的官员,两边月拢帐年拢帐,一定要刹刹平。”如果成,就是最早的国有银行雏形。如果不成,她就给心术不正的人贪得满肚肥肠提供了一条捷径。可是,要说除了这个以外的方法,她能力有限,也想不出来。

  只能这么认为,任何一个主意,就像药一样,有好的效果,也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当务之急是要安顿难民和他们今后的生活,官府不当二地主,会有更多不平的事发生。奸商到处是,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