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突然,前院人群中发出一声惊呼:“致庸,致庸回来了!”
达庆抹把泪望去,但见二十辆银车在致庸带领下,鱼贯进入乔家大院。
每有一辆银车进来,人群中就发出一阵欢呼。最后威风凛凛地进入大门的便是名镖师戴二闾和太谷巨富陆大可。众人忍不住又发出一声惊呼。
这边致庸早已下了马,在外客厅前恭敬地迎候着。
陆大可大摇大摆地下马,用鞭指着众人问:“这些都是你的债主?”
致庸恭谨道:“回岳父大人的话,这都是本家股东和相与。”
陆大可“哼”了一声讽刺道:“什么本家、相与,还不是怕你还不起他们的银子,逼债来了?”
众人神情尴尬地相互望着,不敢做声。
陆大可也不理会,径直吩咐车夫道:“打开银车,给人家看看我陆大可的银子!”
众车夫上前依次打开银车上的银箱,现出白花花的银子,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一片璀璨,直晃人眼,人群中立时响起一片惊叹声。
陆大可“哼”了一声,朝致庸点点头。
致庸会意,当下吩咐曹掌柜带人将银箱抬进银库。
人群中一阵骚动,不少本家、相与已开始商量起对策。水家和元家的大掌柜纷纷派伙计回去向东家讨主意:乔家有了银子,这债讨还是不讨?
院内,玉菡笑呵呵上前迎着陆大可道:“爹,请里面歇息。外头的事让您女婿张罗就行了。”
陆大可点点头,疼爱地看女儿一眼。忽听外院又一阵喧哗,陆大可用探询的目光向致庸望去。
致庸笑道:“岳父大人,真是巧得很,我们家东口的银车回来了,眼下就在大门外!”
众人又是一声惊呼,扭头朝大门口看,果然,前前后后又有数十辆银车进门。
陆大可想了想,冷冷一笑,对玉菡道:“走,闺女,陪我进去喝茶!”
玉菡笑着陪他进了二门。
这边达庆一把拉住致庸,吃惊道:“老二,你们家在东口真有生意!”
致庸大笑道:“四哥,我啥时候对你说过假话?”
达庆转身就走。致庸一把拉住他道:“哎我说四哥,咱们说好的事情,你怎么走了?”
达庆急道:“什么事?”
致庸忍住笑正色道:“我要是有银子,你把人头输给我呀!”
“你你你,你还真要哇?”达庆脸上有点挂不住了。
致庸道:“我现在是商人了,商人第一就要讲诚信,说话算数,吐口唾沫也能在地下钉个钉,把人头留下来吧!”
长顺等人也嚷嚷,起哄道:“对,把人头留下来!”
达庆恼道:“你们这些小子,都不是他妈的好人!我的人头怎么给他?我还要顶着它进京赶考呢,没有了它还指什么吃饭?让开道,放开我!”说着他快快往外走。致庸等哈哈大笑起来。
达庆还没出门,就被一大帮本家拦住了。达庆怒道:“你们都跟着我干吗?别跟着我!”
达庚急道:“老四,你这就不仗义了嘛!事情开头是你撺掇的,到了这会儿,你怎么一句话不说就溜了!总得给大伙一个明白话儿,这股咱还撤不撤?”
达庆啐道:“还撤个屁!乔家又有银子了,生意垮不了,我们年年有红利分,撤什么股?要撤你们撤,反正我不撤了!”
一个看热闹的在旁边调笑道:“乔家四爷,你怎么又变了,昨儿个还有人说,你要撤了股去达盛昌入股呢。”
达庆急扯白脸道:“你胡说啥呢,谁告诉你我要去达盛昌入股?这乔家的生意说到底是咱们自家的,我不在自家生意里入股,我去达盛昌入股,我疯了吗?我告诉你们,这达盛昌里就没他妈的好人!”说着,他推开众人,扬长而去。
达庚急了眼:“哎,他就这么走了?闹了这么些天,就是不撤股,也得跟致庸说一声!”
达庆理也不理,走得越来越快。
众本家和一些相与面面相觑一哄而散。
乔家外客厅的人越来越少,除了本家外,不少相与也先后走掉。
茂才仍在外客厅里呆着,不动声色地看看水家和元家的大掌柜,这两人显然正在等各自东家的决断。
终于,一个伙计进门,对水家的王大掌柜附耳说了起来。
茂才竖起耳朵,依稀听到:“……东家说祁县商家里头,乔家倒是垮了,可陆家却进来了,这笔账他还算得过来,所以让您快回……”
王大掌柜不住点头,与曹掌柜客气地拱手道别。
没多一会,元家葛大掌柜也起身告辞。
茂才终于将旱烟在脚底下“托托”敲了两下,起身伸了个懒腰。曹掌柜在不远处冲他伸一下大拇指,两人会心一笑,知道这一仗打赢了。
内客厅陆大可正坐着喝茶,一旁玉菡喜笑颜开地陪着。致庸走进来,忍不住喜形于色。
陆大可看他一眼,问道:“怎么,都走了?”
致庸高兴地点头,冲着玉菡一乐。玉菡立刻红了脸,含羞回看他一眼,转身出去了。
陆大可瞧在眼里,心中除了欣慰外,还略带点嫉妒。
他咳嗽一声又问道:“水家王大掌柜和元家葛大掌柜也走了?”
“走了!不但走了,还要小婿转告岳父,说他们两家的东家今天让他们来,本意并不是要和乔家清账,只是前些日子流言颇多,他们东家心里不踏实,让他们俩来看看银子。”
陆大可“哼”了一声,站起道:“他们都走了,我也该走了!”
致庸吃一惊道:“岳父,您怎么能走?今天的事全都仰仗岳父,已经在给岳父收拾房子了,岳父好歹住两天再走!”
陆大可没好气道:“住两天?耽误了我的生意呢?哎对了,既然你们家东口的银子回来了,我还是把我拉来的银子拉回去吧,我还有用呢!”
玉菡匆匆跑进来,大声道:“爹,您那二十辆银车里,怎么只有二十万两银子?下面全是石头。不是说拉来五十万两吗?”
致庸吃惊,回看陆大可。
陆大可抬脚继续往外走:“二十万两还不够用?二十万两我还嫌多了呢!”
玉菡不乐意,跟上去喊:“爹,乔家和陆家可是有约在先,乔家以全部十七处生意做抵,从陆家押五十万两银子。您老人家要是带头违约,我们也可以违约!”
陆大可自己找台阶下,哼哼着说:“不就是还欠你们三十万两吗?你们是不是我的闺女、女婿?银子放到我那儿和放到你们这儿有啥不一样?这事先不说了,我走了!”
他抬腿出门,猛回头道:“女婿,你那数十辆打东口回来的银车里,装的也全是石头吧?”
致庸猝不及防,不觉色变。
陆大可冲玉菡道:“哎,我说闺女,你看上的这个女婿不是太笨,我闺女有点眼力!我走了。”
玉菡心中一美,也笑看致庸之眼,忽然又想起来一件事追着陆大可道:“爹,您甭走!我这儿还给您买了治胃疼的药呢!”
不料陆大可走得更快了:“不要不要,你那药太贵,我吃不起!”
玉菡又好气又好笑,在后面跺脚冲他喊道:“您就是走了,也还欠我们银子!”
陆大可早已走出了二门。玉菡还要喊,致庸走过来拦她,道:“算了,本来就打算借二十万两,有了它,我也能应付了!”
玉菡眼中浮出泪花,娇声跺脚道:“我爹他在欺负你呢!我可不依!”
致庸心中一动,不觉多望了她一眼。
第三节
当夜乔家上下一片欢腾,多日来的压抑气氛一扫而空。曹氏亲赐家宴,在内院里犒赏家中众人。
与这种轻松欢腾的气氛不符应的是外书房的气氛:致庸正紧张地坐着,对着包头复字号顾大掌柜的又一封急件。
那是曹掌柜刚刚收到的,内容与月前收到的一模一样,仍是求银告急,只是这封信更显得急迫凶险。
茂才自打看过这封信后就一直闭眼坐着。曹掌柜则把求援的目光时不时落在致庸和茂才身上。
隔了一会儿,茂才突然睁开眼睛,致庸和曹掌柜立刻把目光转向了他,只听茂才道:“曹掌柜,你先说说包头复字号如何陷入了今天这个局面?”
曹掌柜看了致庸一眼,缓声道:“孙先生,这话说起来就长了。数十年来,乔家复字号和达盛昌邱家在包头众商家中一直是两强相持,在每一宗生意中都要争强斗狠,谁都想把对手挤出去,独霸包头市场。高粱本不是什么重要货物,只因口外的蒙古人爱饮酒,高粱又是酿酒的原料,又可做马料,所以每年高梁下来,无论我们还是达盛昌都要抢收一批,来年春天转手卖出,从中牟些薄利。不想这些年南方丝茶路不通,大家都没生意做,高粱竟成了各商家经营的主要货品。”
茂才与致庸不约而同对看一眼。
曹掌柜继续道:“最可气的是达盛昌。自打去年秋天高梁下来,为了吃掉复字号,他们就设下陷阱,首先抬高市价,声称要做高梁霸盘,不再让我复字号染指包头的高粱生意。致广东家和复字号顾大掌柜自然咽不下这口气,跟着提价,与达盛昌争做高粱霸盘。大家要是各守本分也就罢了,每年包头市场上买卖的都是山西高梁,去年山西高粱又生了虫,歉收,即便全部被我们买进来,也不至于会让复字号和我们乔家本银耗尽,致广东家和顾大掌柜没有想到达盛昌与我们争做霸盘是假,引诱复字号走入困局才是真,他们一边在市场上虚张声势,一边悄悄地从东北运来大批高梁,让我们不停地吃进,一直吃到今年的高梁下来,让我们再吃进,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我们就被撑住了,银子都变成了高梁,现银根本无法周转,才到了今天这步境地!”
致庸听到这里,义愤填膺,“啪”的一掌击向桌子。
茂才仍旧长思不语,过了好一会,突然沉稳道:“复字号顾大掌柜信上一直说有二十万两银子足矣,东家,可在茂才看来,这点银子根本不够。”
致庸神色微变道:“你也认为不够?茂才兄,请说出道理!”
茂才不紧不慢地点上旱烟,深吸一口道:“此次达盛昌已将乔家逼到悬崖边上,为了吃掉乔家,达盛昌会再接再厉。对达盛昌而言,打败直至吃掉乔家才是他的大局,为此它会不遗余力。”
曹掌柜大惊,接口道:“孙先生讲得有道理!东家,顾大掌柜的信上说,眼下包头只需二十万两银子就可以解围,那只是说可以对付眼下的债主,稳住局面。万一达盛昌将它能动用的银子全部投入这场霸盘之争,东家的二十万两银子,只怕到时就不够了。”
致庸眉头不禁皱了起来。
茂才眼睛盯着屋顶,沉吟道:“东家,曹爷,我有一计,只是还没有想好……”
致庸和曹掌柜闻言,赶紧凑过来,盯住他。
茂才狠狠吸了一口烟道:“东家,欲解包头复字号之围,光有银子还不够。光有银子,只能替复字号稳住局面,使它不至于崩盘,我们收进库里的高粱还是卖不出去,变不成银子!”
致庸和曹掌柜互视一眼。
曹掌柜点头道:“不错!买卖,买卖,如果只买不卖,那就不是买卖,不但挣不回银子,连本钱也要砸在里头,复字号就还是没能从这个高梁霸盘中解围。”
致庸望着曹掌柜问:“怎么,从去年冬天到今年,蒙古人就不喝酒了,也不要马料了,为什么我们收下的高粱卖不出去?”
曹掌柜叹息一声道:“东家有所不知。每年春天,全包头的烧锅子找我们进货时,达盛昌往往都会和我们打一场价格战。今年不同了,第一还不到主顾们进高粱的时节,再则达盛昌又对那些烧锅子和买马料的老主顾们说,只要等到年底,复字号破产还债,他们就能用正常价格三分之一的银子从达盛昌买到高粱。这些人当然听他们的,所以复字号收了那么多高粱,却甚少卖不出去!”
致庸大怒道:“我们的人难道都是聋子、瞎子,对外头的事情一点也不知道?”
曹掌柜犹豫了一下,看看茂才探究的眼睛,将话岔开道:“东家,孙先生,而且现在复字号收下的高梁实在太多,就是以便宜一半的价格卖出去,包头市场上也消化不了这么多高粱啊!”
致庸发急道:“那怎么办?你是不是想说,哪怕我们拉去银子,解了复字号暂时的困局,我们的高梁还是要大批存在库房里,等到了明年夏天,它们会生虫,霉烂,变得一文不值……”
茂才扬起一只手打断他,道:“东家,曹爷,我们的高粱,一定得从包头城内找到出路。”
致庸与曹掌柜对视一眼,曹掌柜为难地看看茂才,嘟哝道:“话是不错。可谈何容易啊……”
茂才呷了一口茶,接着慢条斯理道:“东家,曹爷,茂才近日无事,偶览闲书,发现古往今来真正的巨商大贾没有哪一位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致庸发急道:“茂才兄,现在要想法子把高粱卖出去,你也扯得太远了!”
茂才看看他,微笑道:“东家,你错了。我们乔家虽然算不上晋商中最大的商家,但也算进入一流商家的行列,这么大的商家,做的任何一桩生意都不可能与天下大势无关。”
致庸勉强忍住内心如火般的焦急,一拱手道:“茂才兄,你说的天文、地理、人事和我们卖高梁有什么关连,致庸实在不懂,请你明教。”
茂才大笑一声,正色道:“东家,你真要听?那好,听茂才细细道来。譬如这小小的高梁,本不盛产于山西,只因前明末年征战不休,明军年年需要大批高粱做马料,山西商人因地理位置,大批经营高梁生意。后来太宗皇帝入关,奠定了一统基业,既无军需,山西商人也就不再有大宗军需高粱生意可做,高粱又变为普通货物,但是——”
说着茂才竖起一根指头,朝致庸和曹掌柜晃了一晃道:“听好了,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为西蒙古准噶尔部先后作乱,欲将我南疆之地分裂出去,三位皇上忍无可忍,仅乾隆爷一朝,就先后三次对准噶尔部大举用兵。在这些时候,马料又成了紧俏货物;往往周边地区,包括山西农民都会大种高粱,山西商人更是抢着提供军需。后来即使没有战事,一些商人也会习惯性地囤积些高梁,以备朝廷一旦发兵时急需。”
曹掌柜点点头道:“孙先生这话没错,就我所知,达盛昌最初就是靠一笔高粱生意发的家。还有太谷曹家、灵石的王家、榆次的常家,当年都曾和朝廷做过大批高梁生意。可是……可是孙先生,眼下朝廷在江南用兵,我们手里就是有高梁,也卖不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呀,高粱不是丝茶,南方潮湿,运不到地方就霉烂变质了!”
话音未落,却听致庸突然“啪”的一声拍响桌子,目光炯炯,站起道:“我有点明白了,不过茂才兄,还是你说出来吧!”
茂才一笑,赞许地向他看一眼,道:“东家,曹掌柜,据茂才所知,准噶尔部虽经康、雍、乾三朝大军剿抚,数十年没有生事,可他们向来对朝廷心怀两端,时刻准备伺机而动,再次兴兵作乱。现今南方长毛起事,天下骚动,国库空虚,兵员吃紧,正是准噶尔部再次叛乱的大好时机!”
曹掌柜大惊道:“孙先生,你从哪儿听说的,准噶尔部又要作乱?”
致庸已经大悟,连连兴奋击掌道:“茂才兄,好计!好计啊!”
见曹掌柜仍不大明白,茂才附耳向他解释了几句,曹掌柜一下明白过来,失声道:“东家,孙先生真是神人,我服了!”
三人一时间哈哈大笑起来。
深夜致庸将茂才送上他的车,接着进了书房外侧的一间小屋,长栓正鼾声大起。
致庸走进来踢他一脚:“长栓,起来!”
长栓一骨碌爬起,睡眼惺忪道:“干什么二爷,天亮了吗?”
致庸笑骂道:“什么天亮了,快起来送人!”
长栓爬起来,揉着眼到处找鞭杆:“送谁呢?该不会又是孙茂才?”
茂才正好踱到门口,闻言一乐道:“怎么,不乐意?”
致庸也笑起来,在长栓的屁股上拍一下,叮嘱道:“可得平安送到啊!”
长栓没奈何,嘟嘟囔囊地出了门,致庸一直将茂才送至二门口才回转。
出了大门,茂才要上车,摸爬了两下没上去,对长栓道:“这黑灯瞎火的,你扶我一把呀!”
长栓一听没好气道:“你又不是七老八十,还要人扶!”
茂才一听不乐意了:“那好,上不了车,告诉你家二爷,我今晚就歇在这门口吧。”
长栓只得上前道:“好好好,我扶你上车,你是爷!”
茂才忍不住笑起来。
半夜村外官道上,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长栓小心地赶着车。茂才在车上打起瞌睡。
长栓有一句没一句地和他聊着:“哎,孙老先儿,我跟你说件事,我怀疑铁信石就是那个打东家黑镖的人,可东家不信我的话,你说……”
见茂才已经清晰地发出了鼾声。长栓生气地给马一鞭子,恨恨地自语道:“睡吧,非出大乱子不可!”
第四节
致庸打着哈欠进了婚房。只见房中烛光高照,明珠早已伏在桌上熟睡,只有玉菡仍做着针线活在等他。
见他进门,玉菡迎了上去,同时推醒了明珠,明珠打了一个大哈欠,昏沉沉地走了出去。
玉菡端过茶,同时体贴地帮致庸捶背,一边问起他们商议的大事如何了,她是否有什么帮忙之处。
致庸突然心中一动,笑道:“我现在还真需要一个做事特别细密的人,到北京去办点事,可又不能让人觉得这事与乔家有关。”
玉菡停住手道:“二爷,能不能告诉陆氏,你要这个人去做什么?”
致庸不知该如何开口,半晌沉吟道:“啊,不是让他杀人放火,只是让他在北京的晋商圈子里传一个消息……”
玉菡突然醒悟,一拍手笑道:“二爷,你是不是想让北京的山西商人私下里流传起一个信息,还要相信它是真的?”
致庸点点头,不禁对她刮目相看。
玉菡道:“二爷要是信得过我,这件事交给我办吧!”
致庸笑问道:“你真能行?”
玉菡道:“只管把事情告诉我就行了,至于怎么办,就是我的事了!”
致庸想了想道:“好吧。不过此事关乎包头复字号的存亡,太太要当心!”
玉菡连连点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