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斗在甲午年-第2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伊藤博文也被看得快要恼羞成怒了。

    “帝国为了东亚和平,既然已经决定主动停战,为何还要多此一举的对廊坊用兵,还不是为了给你们大清皇帝解忧?”

    陆奥宗光连忙开口,要为老大找回面子:“如果这还不能分明,那么你们大清的皇帝为何把这支军队死死的压在廊坊城内,之前这么多的离城机会,为何这支军队却不逃离?”

    李经方被驳得哑口无言。

    大清朝历来讲究看透别说透,还是好朋友;听到陆奥宗光越说越露骨,李鸿章就不愿意让他在这个话题上面,继续发挥下去了。

    于是,李鸿章的脸上强挤出一丝欢笑,对伊藤博文说道:“贵国能主动停战,实乃东亚幸事,只是贵国在直隶的军队何时撤往宁河?”

    “何必如此费事;条约签订之后,帝国直隶,鲁东的军队,甚至包括奉天的军队,自会立即撤回,当然,现在第1军主力将驻扎在廊坊城,不再去燕京郊。”

    伊藤博文拿出停战协定的草案,交给躺在床上的李鸿章说道:“这是我方拟定的停战草案,如无异议,签字这可生效。”

    当晚,李鸿章答应对停战草案的条款详报朝廷之后,明日下午给予回复,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随之离开接引寺。

    在伊藤博文离开以后,李鸿章招来罗丰禄,伍廷芳,马建忠,几名心腹前来讨论草案。

    “中堂,倭夷是想染指台湾!”

    作为水师将领出身的罗丰禄,当然知道这个在朝廷大佬眼中属于‘孤悬,野蛮之地’的台湾,对大清海军的重要意义。

    罗丰禄当即凝重的说道:“中堂,即使多给东洋一些赔款,甚至在大陆给以东洋更大面积的土地,这个台湾也不能失啊!”

    李经方等人都是默不作声,台湾对于大清海上的位置当然重要,就是南北之间楔下的一颗钉子。

    然而大清向来是‘禁海’,前些年东洋侵吞琉球,朝廷不都是装聋作哑随东洋的便么。

    既然不在乎海洋,哪里还会在意什么钉子不钉子?

    “丢不丢,以及怎么回话,都是朝廷的意思,咱们不过是一个传声筒而已;你们三个今夜辛苦一下,把条约翻译好,明日尽早发回国内。”

    等到三人退下,李鸿章望了大儿子一眼说道?:“你们早点休息去吧。”

    “父亲,不知安之那里”

    李经方刚说半句,就被李鸿章摇手打住。

    屋内寂静,只有外间几个小护士极为低声的细语。

    听了许久,李鸿章才说道:“东洋和老佛爷有默契啊!不过这样也好,打了大半年的仗儿,死了这么多的人,国家也需要安定;何长缨假如聪明识时务,老老实实的退到唐山,甚至关口,未来咱大清的重臣国柱,也未尝没有他的一个位置,如果去津门,塘沽”

    李鸿章没有再深说下去,而是闭上了眼睛。

    李经方满腹话语,却无人能够述说,只得怅然离开。

    走出大套间来到寺内,月色清幽如水,寺内树木参差森然,李经方点起一支烟,坐在一个小石凳子上面思索。

    虽然廊坊战役朝廷一个电文都没有提及,然而马关城内却在东洋军方的刻意宣扬之下,人竟皆知。

    说是杀得抗倭军大败,不得已冒死突围,被日军杀得盈野尸骸,残部溃散奔逃。

    不过对于何长缨,徐邦道,贾起胜,唐绍仪,这几个名字都没有出现,说明抗倭军虽然是突围,不过应该是主力犹存,实力折损有限。

    可是以后呢。

    抗倭军,何长缨,该何去何从?

    还有他李经方,父亲李鸿章,条约签订,回国以后一定是天下皆咒骂。

    又该何去何从,如何分辨?

    只是想一想,李经方就愁肠辗转,夜难寐。

第七百七十四章 夜行塘沽

    直隶,津门东北龙凤河畔,三台村。

    在15清晨,何长缨给北洋帮办大臣王文韶写了一封呈报。

    言说抗倭军在廊坊损失极为严重,队伍将退到原芦榆防军的永平府大营驻守,同时重兵把守山海关诸地。

    ‘预防有倭兵从山海关增援,进入直隶心腹之地。’

    随后,队伍对附近的大孟庄镇,大良镇,武清县城,进行大量的粮食采买。

    下午4时许,津门旅旅部,步兵3团,火炮营,抵达三台村和廊坊撤军汇合。

    此时,抗倭军在此地已经集结了近八千军力。

    何长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在会上下令,对军队进行整编为一个旅。

    津门旅旅长柳刚志,副旅长聂鹏程,参谋长施威成,军法长李远洋,后勤主管李响,文书主管齐家才。

    下设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骑兵营,一个辎重营,一个警卫连,一个工兵连,一个侦察连。

    何长缨在会议之后,给柳刚志,聂鹏程,施威成,陆文杰,以及津门旅内部情报一处主管李响,单独密令。

    津门旅到达永平府以后稍作修整,等到熊凯玉采购的春装运抵,就立即出关,直奔鸭绿江畔。

    准备进入朝鲜作战。

    听到何长缨的密令,五人均是既震惊又兴奋,对于这一天,大家已经等待太久了。

    交代完这一切以后,当夜,何长缨,徐邦道,贾起胜,唐绍仪,陆文杰,柳平云,鲁招妹,刘余福,阴文新,项少龙,

    一行二十三人,悄悄的便装乘坐六辆大马车,在夜色中驶离三台村,朝着塘沽方向行去。

    “咕噜咕噜”

    车轮声声,何长缨,徐邦道,贾起胜,唐绍仪,柳平云,鲁招妹,六人坐在一辆大马车上,车厢中间燃着一盆炭火。

    虽然是深夜,然而依然温暖,众人也都是没有瞌睡。

    尤其是鲁招妹,本来这次根本都没有他的事情,被柳刚志撺掇着一起来请令,要和何长缨一起去塘沽。

    结果柳刚志被何长缨骂了回去,鲁招妹何长缨想了想就把他带了上去。

    津门旅从这里到永平府,然后从永平府一路两千里去鸭绿江边,何长缨必须需要一群能真正压得住军队,又让众人服气的军官来统领。

    而且还有一路的军训,一路的讲解道理,这都需要优秀的军官去一点点的去对军队和士兵进行改造塑形。

    对于这些,在何长缨看来这小子似乎也没什么大用处,不如就带去辽南血战拼命。

    对。

    此次何长缨东进塘沽,虽然话没有说透,然而军中的中高层将领都隐隐约约的猜测得到,总指挥这是要去彻底的解决辽南问题。

    吃掉大山岩的第2军!

    “笑什么笑,没事儿就睡觉,今晚不到永定河边的大张庄不宿营。”

    在炭火的红光里,何长缨看到鲁招妹嘿嘿的笑个不停,就忍不住训道:“今晚下半夜你执勤!”

    “是!”

    鲁招妹扯着嗓子大嚷,气得何长缨又是一眼狠瞪。

    “总指挥,哦,不,少爷,我是高兴;你都没见柳刚志,杨光,肖立刚,这些家伙的脸色,快羡慕死了,哈哈,想了都得意!”

    鲁招妹乐不滋的嚷道:“等活捉了大山岩”

    “闭嘴!”

    何长缨怒望着鲁招妹说道:“管不住自己的嘴,津门旅你也别回了,到了兵站,去当熊站长的勤务兵去。”

    鲁招妹顿时骇的脸色发白,立马乖乖的一句话都不敢吭声了。

    车厢内,顿时清净了。

    “安之,这事情是不是给朝廷暗示一下,等到了地方,再给朝廷发个晚信,说去那里盯着倭夷军;至于以后真的打起来,也算是提前预知了一声?”

    唐绍仪虽然之前得到了何长缨的明示,也决定一起去辽南,然而心里还是不能平静。

    “合约签订之前,包括日军第1军离开直隶之前,辽南战役绝不能主动打起,不然一旦日军攻陷燕京”

    何长缨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是十分怀疑,即使这样,估计日军也不会攻陷燕京。

    事情最有可能的演变,就是朝廷下令旅顺军队强行撤离辽南,北洋水师南巡香港。

    如果自己不从,那就是真的撕破了脸子,跟反了没两样了。

    那么事情之后的走向,才真的成为一团乱麻!

    “等吧,假如东洋只要银子,这场辽南战役说不定还真的打不起来;一旦说给朝廷知晓,辽南日军就该警觉了。”

    何长缨嘴上说得模棱两可,其实心里面全是冷笑。

    这个国家的百姓,包括这些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几乎都是抱着犬儒主义的缩头心里。

    所以,在来到甲午年这些时间以后,何长缨是发自心底的尊敬梁启超,谭嗣同,黄兴,孙文这些人。

    因为他们假如只想自己活的舒适,他们个个都可以富富贵贵,安安稳稳的过完一生。

    然而他们却对此说‘不’,为了国家,而抛弃了舒适和享乐,选择了危险和风雨。

    这是何其伟大的取舍!

    3月16号清晨,马关的电文抵达通州,随后被快马送进燕京总理衙门。

    之后,被快速转呈进紫禁城。

    电文到达,满殿皆轻松。

    不过众人脸上皆是做出一副‘愤怒’‘不甘’的神情,以表明自己‘不屈’的立场。

    慈禧听了东洋的停战草案,开口问道:“澎湖景况如何?”

    兵部尚书孙毓汶奏报道:“启禀皇上,启禀太后,根据逃将和往来舟船的消息,澎湖已经落入倭夷军队的手中。”

    慈禧隔着珠帘,不动声色的问道:“逃将有谁,可否锁拿?”

    刑部汉尚书薛允升,上前奏报:“启禀皇上,启禀太后,台南府粮捕海防通判陈步梯,台湾府澎湖镇总兵周镇邦,候补知府朱上泮,渔翁岛守将刘忠梁,弃岛逃往台湾和厦门,已被捉拿,等候发落。”

    慈禧再问:“水师能否运兵出战,夺回澎湖?”

    下面都沉默不语。

    停泊在旅顺港的水师,还有两万余大军,现在除了李鸿章,谁能使唤得动?

    而李鸿章现在正在和东洋和谈,让他下令他的心头肉和最后一支成建制的北洋陆军,去打澎湖。

    估计电令发到马关,这老头指不定就要以‘中枪重伤,精力不济’,撂挑子了。

    再说真的打起来,不怕城外的倭夷兵翻脸攻击燕京?

    真到那个时候,哭都没地儿去哭!

    其实慈禧也根本不会下令去夺回澎湖,对于孤悬在海外的岛屿,她总有一种天然的厌恶,前面的这些话不过是为下面的定论打基调。

    好封住群臣的嘴巴。

    “既然军队不争气,”

    慈禧停了一下才继续说道:“给李鸿章去电,假如东洋一定要把台湾诸岛搁在停战范围以外,准了!”

    群臣无语,然而都知道老佛爷的这个懿旨意味着什么,等于已经默许把台湾作为战争赔款,割让给东洋。

第七百七十五章 李鸿章的小算计

    等到群臣退朝,大殿内只剩下几个军机大佬。

    慈禧似乎很随意的问道:“抗倭军在廊坊突围折损如何,可有奏报?也是何长缨把倭夷兵给打得太疼了,不报这个仇,小东洋都不消停。”

    几个事不关己的大佬,个个眼观鼻鼻观心。

    这事儿太要命,能不瞎掺和,擦着碰着弄不好就要掉层皮下来,还是有多远就离多远安全。

    当年打太平冒出来了一个湘系,把持了大半个大清的军政地方权力。

    朝廷上下倒腾,好不容易捏软了湘系,搞臭了曾剃头。

    结果打捻子,洋务运动,又蹿起来了一头更加难缠的北洋淮系。

    这会儿皇上借着东洋衅兵,把大清皇室自个也搞得半死,好不容易打残了淮系。

    结果眼看着,又要冒出来一个似乎更加难搞的新北洋,新淮系。

    推己及人,这事儿要是换做自己,当然也是急的头上冒青烟,老佛爷四两拨千斤,巧杀一次抗倭军任谁也没什么好说得。

    况且谁是活腻歪了,敢说什么!

    只是这小小东洋太烂,之前打叶志超,宋庆,刘坤一,李秉衡,一个个牛比得不得了,可一遇抗倭军就立马尿性了。

    三万对四千,还是团团围城,结果不但战俘营被抗倭军轻松拿下,所有的大炮还被抗倭军给强炸了。

    然后逃之夭夭的跑出了廊坊这座死城。

    真丢人!

    兵部尚书孙毓汶奏报道:“启禀皇上,启禀太后,何长缨给王文韶去了呈文,言说军队损失惨重;廊坊,津门,还有大沽的军队,全部自动撤到永平府和山海关一带,阻挡东北倭夷兵的路途。”

    慈禧微微一愣,语气顿时温和了很多:“大沽炮台的军队也撤走了?”

    孙毓汶继续跪着奏道:“大沽南炮台现由卞长胜把守,北炮台由原大沽炮兵一哨把守;王文韶来电报说抗倭军的津门招兵处已经停止招兵,大沽兵站除了近百名士兵,其余的都是大夫,伤残的士兵,还有数百养伤的伤兵。吴宏洛也在里面养伤,听说即将可以复原。”

    ‘木偶’光绪皇帝,一言不发的坐在龙椅上面。

    然而,潮红的脸红,微微急促的呼吸,还有低下眼睑里面怎么也藏匿不住的火焰,暴露出他的心里并不像‘木偶’外表那么平静。

    此时,在这个年轻的皇帝心里,有三个最恨的人。

    首当其冲的就是他后面帘子里面坐着的,那个让他如芒在背的老妖婆。

    他是堂堂大清国的皇帝。

    他今年已经二十五岁。

    却得这个阴魂不散的老妖婆,给死死的压着欺辱,不得一点自由和喘息。

    想来,自己这个傀儡早已成为西洋各国,甚至天下百姓的笑料:

    “老佛爷为啥又要垂帘听政哩?”

    “听说是嫌弃皇上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所有又出来把持朝政了。”

    “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那不是一个二傻子么?”

    “是呀,是呀,听说就是一个二傻子。”

    只是想一想天下百姓茶余饭后的对话,光绪简直就羞愤的想一头撞死!

    其次就是李鸿章这个老东西。

    朝廷数十年中兴,花了亿万两银子倾力打造了北洋这头庞然大物,结果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想着李鸿章和他的一大群狗腿子,以及这群狗腿子盘根错节的同党们,一个个喝着大清的血,贪赃枉法中饱私囊。

    光绪就气得恨不得用刀刮了这个老东西。

    光绪皇帝的第三恨,就是恨洋人,尤其是这群无耻之尤的英国佬,不是他们满口谎言,自己今天怎么可能会被倭夷兵困死在燕京城?

    本来光绪还指望着他的爱将何长缨,能力挽狂澜,再创奇迹。

    结果被老妖婆设计强压在廊坊城内,这又跟自己现在的处境何其相像?结果四千精兵,加上津门增援的五千劲旅,硬生生的被阴成大败。

    这等于一棒子打得,彻底断了大清翻盘的可能!

    只是想一想,光绪就气得胸口发闷,直想吐血。

    “大沽炮台不能没个主事儿的,你们拿个合计出来,该募兵就募兵;至于战死大将的抚恤,等到合约签订以后,再慢慢合计,给王文韶去电,何长缨部队的粮秣银钱,该下拨的就下拨,不能寒了将士的热心。”

    随着慈禧的话缓缓的说出来,朝堂几个军机算是听明白了,老佛爷这是给个巴掌,见何长缨听话识趣的去了永平府,下面要给蜜枣吃了。

    这么说来,老佛爷还是那个英明,明智的老佛爷啊!

    不用想就知道,假如何长缨这小子识趣,等到战事结束,这朝堂之上,少不了他小子一个显赫的位置。

    真是走了狗屎运了!

    当天上午,来自通州的回电发到马关的外滨町邮便电信局,电文随即被专程驻留的东洋参谋部二局四班的情报人员破译,送到伊藤博文的手里。

    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看了电文,不禁大喜,命令马关电报局立即把电报原文,送到电报局隔壁的接引寺。

    下午三点,东洋外相陆奥宗光到达接引寺拜访李鸿章,确立停战协定事宜。

    李鸿章在床上就草案提出了三处修正,除了‘台湾诸岛也应在停战范围之内’这一条,其余两条皆是无所谓之锱铢小节。

    李鸿章把另外两个小问题,放在台湾这个大事情一起提出来,其实也是经过仔细的考虑。

    因为他绝对料到,东洋不会准许关于‘台湾也在停战范围之内’这一请求。

    但是为了避免落人口实,被国内清流百姓咒骂,这个台湾他李鸿章也必须得‘想法子’保一保。

    即使只是装模作样,自欺欺人!

    然而,假如只提这一条改进,然后被东洋驳回,岂不是大清和他李鸿章都没有脸子?

    所以他又加了两条不是事儿的事儿,那么等于东洋驳回一条,照准两条,显得是清日之间是‘平等的’商量着停战。

    而且大清‘赢了’两条,‘输了’一条,总体来说还是‘有里子,有面子’的小胜。

    听到李鸿章的小花样,陆奥宗光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讥笑),假如之前没有看过大清皇室的回电,陆奥宗光说不定还真以为这个老头要死保台湾。

    于是,陆奥宗光不愿意和李鸿章徒费口舌,直接开门见山的断然说道:“除去请将休战范围扩大到南征军,即台湾诸岛之要求外;其他不重要的条款,都不是任何的问题。”

    “果然如此!”

    李鸿章心里不禁微微得意于自己的老道,故意装模作样的挣扎一番,然后,一脸‘痛心,不甘’的长叹一口气。

第七百七十六章 海上一

    当天下午3点30许,清日停战协定,在接引寺李鸿章的床前签订。

    共六个条款:

    第一款:大清帝国、大东洋帝国政府,现允中日两国所有在奉天、直隶、山东地方水陆各军,均确照以下所定停战条款律办理。

    第二款:两**队应遵该约暂行停战者,各自须驻守现在屯扎地方,停战期内不得互为前进。

    第三款:中日两国现约,在停战期内,所有两国前敌兵队,无论或攻或守,各不加增前进,并不添派援兵及加一切战斗之力,惟两国如有分派布置新兵,非遣往前敌助战者,不在此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