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禽兽不如的穿越女-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1 铁流() 
第一遍上工的钟声当当敲响的时候,联合钢铁的厂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迟到要扣钱,累计迟到还要加重处罚。

    守门签到的是学校里出来的童子军,这些少年少女是出了名的六亲不认——他们正值生理上脱离家庭的年龄,急于效仿偶像走一条不同于父母辈的路——他们是不讲情面的。

    人群安静地按照先来后到排了队,这是他们进入工厂后头一个要学习的东西:严禁斗殴,服从纪律。

    有人认为用拳头解决所有问题是男子气概的表现,罗怡认为那是猩猩气概的表现——如果打架算男子气概的话,那么百分之九十九的男人都比不过母猩猩,因为母猩猩的斗殴频率是每天一次,而百分之九十九的男人是不会每天和自己的邻居亲戚开片的。

    所以,被联合钢铁雇佣的工人进厂以后第一个学习的是排队。

    排队上班,排队打饭,排队下班

    即使肚子饿得咕咕直叫,面前又是香喷喷的面条,也绝对不能插队。

    插队的人会立即被看守的童子军揪出来,拉去“劳动改造”,直到他学会服从为止。

    怎么也学不会服从的,就会被开除,并且他以后在布拉德领地基本就再也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工作了。

    学会服从以后,会有少年师范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读写。

    **和西汉都对底层士兵搞普及教育,罗怡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士兵不认字就难于理解和执行战术布置,戚继光就哀叹过聪明的军户都去考科举留下来的那些蠢货不懂旗鼓不明战阵,遇敌要么逃跑要么送死,而且,不认字的士兵也容易被长官欺骗变成私兵——好吧,她教育出来的全是只认中文不懂圣书的文盲

    工人们认字以后会更加容易管理,毕竟让他们自己去看条例比自己一遍遍重复方便多了。

    认字以后,就是学习基本操作规范。

    每道工序,即使像挥舞铁楸铲东西这么简单的事情,也被一步一步画成图样供工人们学习,他们成排地练习挥舞铁楸,每个工人旁边是两个管理人员,一个读秒记录,一个分析动作中不规范的地方。

    罗怡在老弗兰克身上发现,瘦弱而动作标准的工人,其效率远远胜过强壮有力而做出许多无效动作的工人。

    那么,如果让强壮工人的动作也标准化呢?

    她发现,拨出一些时间和管理人员来培训,是一件绝对值得的事情。

    严格的纪律、学习和管理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效果,这些来源不过是流民、农奴和奴隶的人,现在能在及时地排队,肃穆如整装待发的大军。

    这正是罗怡追求的效果。

    未来从这些受过严格训练的人中征发,可比从那些一天到晚惦记自己土地该耕种该收获该除草的农夫强,至少他们是没有耕地假这个概念的,而据罗怡所知,就是解放战争时期都有不少人给自己开了“耕地假”开小差跑路的

    她早就想培养这样一支队伍,但是一直到她购买到图尔内斯特主教的位置以后,才有了大张旗鼓的可能性。

    杜克早已不是第一天看到这样一支队伍静默地排队,但是他仍然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多人!他默默地看着队伍移动,直到轮到他。

    “证件!”

    “在这里。”他摸出了一张卡片递了过去,上面写着三行字“联合钢铁总工杜克灰发蓝眼中等身材”。

    值班的守卫少年认真地看了卡片,又抬眼望了望杜克,将人和卡片核对无误了,向他说了声谢谢,示意他可以进入厂区了。

    杜克向他点点头致意,走过小门向前走,听见清脆的童音在他身后响起:“下一个,证件!”

    他继续往前走,前面的高墙上写着“中央厂区闲人免入”“安全生产安全第一”

    联合钢铁一共雇佣二百人,有资格进入被高高的围墙围起来的中央厂区的,只有二十人左右。

    总工杜克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围墙入口处又被检查了一遍证件,进入高墙后,走过一片宽阔的场地,旁边有马车装运着木炭隆隆地驶过,驶向前方的高炉。

    “今天怎样呢?”他与值班的师傅打招呼的时候,第二遍上工的钟声正当当地敲响。

    “嘿,大家伙还是那么有劲儿。”

    “那我便放心了。”他这样说着,还是仔仔细细地查看了一遍高炉的状况,这座六米高的大家伙和他们之前用来烧矿渣的炉子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整体用掺有石英砂的泥土烧成的耐火砖砌成,采用“换热式”预热鼓风装置,顶部安装着弯头向下的陶制余热风管,可以将炉温提高到1200摄氏度,以石灰石为溶剂,光是提供燃料的木炭窑就要五座,日产生铁可达数百公斤。

    中国独有的高炉和世界各国都有的块炼炉不同,后者一人也能简单操作,烧制少量熟铁非常方便,而高炉一经使用就不能轻易停工,那巨大的产量是一把双刃剑,钢铁业不景气的时候曾经有厂长这样形容“每天把一辆奥迪开到海里”即使这样也不能停炉,一停炉就是几千万的损失,所以,没有足够的顾客,玩高炉就是烧钱。

    而现在,罗怡终于能把她的铸铁制品推广到整个图尔内斯特教区了。

92 地租() 
拥有二百名雇员的“联合钢铁”,在杜克等人眼中看来似乎是个不可思议的庞然大物,但是,不要说和后世在大萧条时期都有拥有数万雇员的巨无霸美国联合钢铁比,就是和公元前中国的私家铸铁作坊比,也算不上什么。

    被许多文人津津乐道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里,那位作为背景人物的卓文君之父,西南首富卓王孙,其祖先原是职业冶铁的赵人,秦灭赵时,卓王孙的祖先夫妻二人推车迁居,走到一处铁矿,定居下来。夫妻二人建炉铸铁,数代之后,到汉武帝时期,已经是“有僮(家奴)八百”“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的超级富豪了!

    跟公元前的卓王孙比起来,身处中世纪的罗怡“联合钢铁”还有不小的距离呢

    所以,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外星来的黑科技,而是整整落后东方一千年的一个普通作坊。

    但是这里没有卓王孙和他的家族冶铁作坊,更没有美国联合钢铁。

    因此罗怡便大言不惭地将自己的炼铁作坊定名为联合钢铁,在围墙上到处写上“厂区”“中央厂区”的字样,毫不吝惜地发给速成班脱盲的工人以“总工”“师傅”的头衔,横竖找遍整个纽斯特里亚王国也不会有第二个铸铁业行会,谁有资格做师傅还不是她一个人说了算!

    不怕比,就看和谁比。

    图尔内斯特的少年主教现在也已经深刻地领会到了这个真理,他曾经对按图练习挖土腹诽不已,在加班扫大街和连续赐福万人之后,他就深深地怀念起了练习挖土和编筐子的舒适生活。

    在走了几天穷乡僻壤开粉丝见面会,错了,是给穷苦乡民送去赐福之后,他又深深地怀念起了深夜在图尔内斯特的大街上扫马粪的时光。

    连夜扫马粪虽然累,但是加班之后还能享受蜂蜜肥肉馅的饺子和肉丸面条,而在他走的那些乡间

    只要去过一趟,就立即能明白为啥前任主教从来不踏足那些地区了!

    许多帝国时代曾经开垦过的土地都因为贵族们连绵不绝的争斗而被荒废,那些老老实实呆在自己家里的贵族骑士们与其说是改头换面做地主,倒不如说是附近能抢的都抢完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抢的,只能勉强种地混日子。有一种学术观点,便认为欧洲分封制的起源,是国王再也抢不到战利品给手下发饷,只能给他们每人一块土地,叫他们去种地度日。这些贵族对于这种糊弄显然是相当地不满意,他们不得已过起地主生活后,就失去了对不能带领他们抢掠的中央君主的忠心。

    怪不得上至国王下至农民,听说东方富饶可抢,都抵押出卖了自己的土地和国家,迫不及待地跑几千公里,就为抢一把呢!

    信仰是其次,要紧的是对于这群不得已当农民和不得已当地主的欧洲人来说,比起种地,他们还是更习惯抢劫

    而且,他们确实不太会种地,他们的点数全点到抢劫上去了,加到种地上的实在寥寥无几。

    一块土地被出租,租金是每年交付七车柴火,三百个面包,十只鹅详详细细地列了七八项,罗怡看这个租约就能明白地主生活得多么贫乏,他们宁可放弃理论上有较高收益的分成制地租,而采用固定地租。

    这是一种对小佃户相当不利,却对有实力的大佃户相当有利的租约。

    荒年的时候,没有积蓄的小佃户无力交租,若强迫他们按平常的租约交租的话就会破产,因此他们情愿在丰年的时候多付出一些租金也要采用分成式租约,相当于交保险了。而对于有实力,特别是有技术和资本改良土地的大佃户来说,分成式租约会让地主白白地享受到土地改良的好处,相反,固定地租让他们可以尽情享受对土地投资的丰厚回报。

    发现这一点后,罗怡立即迫不及待地利用上了这个漏洞。

    在跟着主教走遍四乡后,她一口气签订了许多租约,用一堆经过烧制的泥土和沙子做抵押,将图尔内斯特教会直属的土地翻了足足一倍。

    联合钢铁的高炉连续运转,炽热的铁水被倾入铁范(比陶范更能提高铸件精度)生产出一件件新式的农具,这些农具尾随着主教的脚步,如铁的洪流一般流入了图尔内斯特教区的乡间。

93 扛着红旗反红旗() 
作者有话说:有读者提起凡尔纳小说神秘岛,里面用一颗麦子做种子收了800颗麦子,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现代杂交良种小麦在农药化肥的作用下也不过1:50的种粮比,再去看原文,“的确,第一块麦田里那棵唯一的庄稼,在潘克洛夫的小心照料之下,长得很好。工程师说过可以结十个麦穗,现在已经结出来了,每个麦穗有八十颗麦粒,六个月的工夫他们就得到八百颗麦粒”我咨询了农村种地的朋友,得知现在他们种的麦子也就长一个麦穗,请问读者们有见过一棵麦子长十个麦穗的品种吗?还是这里翻译有误多了一个零?

    下面是正文:

    新任主教给图尔内斯特教区带来的改变,还不止这一点。

    他来到以前主教从来不曾踏足的乡间,只骑着一头驴,带着两三名仆从,也都是少年人,于是好些愚昧的乡民,不晓得他是主教,只以为他是过路的贫穷教士,便放心地与他攀谈,说起了道路怎样的坏,庄稼收成不好,牛又没了奶,生活如此艰难,必定是有什么巫婆魔鬼在捣乱。

    少年主教对巫婆魔鬼的议论不置一词,对其他的方面却是没有一件不关心的,从自家老太婆的腰一直谈论到邻居家初生的娃娃们,他就这样与他们拉家常,语气亲切,期间又犯了一些不晓得牛马牙口的笑话,于是叫这些人渐渐放下心来,他就这样恳切地与他们谈了,随从他的学生们便把各处要修理的地方记录了,哪里要修路,哪里要修塘坝,哪些土地是可以用施肥改善收成的,谁家的牛有进步余地的。

    这些常人以为糟糕的地方,在魔王看来都是利润的所在。

    雨果说过,墙角处的垃圾堆,半夜在路上颠簸的淤泥,清道夫的载运车,是喷香的干草,是桌上的面包,是血管中的血液,阴沟的一个嗝儿,就价值一千法郎,就是说,倘若将它用在正当的地方上的话!

    若是说一声“垃圾!”轻蔑地将它们随意地一倒了之的话,土壤就会贫瘠,河流就会被污染,然后,就是饥荒和疾病。

    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饥荒,疾病,正是这个世界的背景色。

    所有人都想着,要是能摆脱这一切,就是天堂了。

    于是,他们虔诚地祷告,为的是离开这个世界,去一个没有饥荒和疾病的天国。

    所以,没有人想到,那个与人就垃圾堆谈论不休的少年教士会是主教,但是他很伶俐,待人又和气,又肯听农民们的不幸,所以他末了布道的时候,便有很多人走来听他说话。

    他便向那些人说道:“诸位,我们不能光顾着修建通往天国的道路,却不修理通往教堂的道路,我们不能光顾着天上的耶路撒冷,却冷落了地上的耶路撒冷救主尚且要清理圣殿,赶走那些占着圣殿的兑换钱币者,你们怎么能放任通往教堂的道路凋敝,毁坏如旷野,又叫强盗横行在路上”

    当然,救主说地上的耶路撒冷不好,天上的耶路撒冷才是原配,呼吁人们离开地上的耶路撒冷回去他们的原配那里的话,他就不提了。

    他是记得自己是在给魔鬼当差的。

    从这点来说,尽管他对目前的工作各种不满意,但是他的职业素质比今天的央视主播要高得多了——央视曾经做过一个节目,节目内容是新疆某地政府帮助牧民转场,转场要通过公路,当地政府就组织了许多人力沿路护送,维持交通秩序,提供给养,等等。

    中规中矩的歌德节目最后,主播问了当地连线记者一个问题,为啥牧民转场非得走公路不可。

    前线记者一开始没有回答,主播不依不饶地连续追问。

    最后,前线记者终于回答了,这条公路是修在牧民传统转场道路上的,公路占用了牧民的传统道路迫使牧民们冒着牲口被车辆压死的风险走上了公路。

    镜头给了一头被压死的绵羊一个特写,雪白的羊身上是鲜红的血迹。

    得到这个答案的主播满意地笑了。

    有了这样一个回答,央视的这个节目完全可以一刀不剪地拿去给热大妈做宣传了。

    所以说,主教虽然对魔鬼很不满,对她的地上天堂计划在心里更是呲之以鼻(就他来看这个地上天堂完全是地狱的翻版,谁不知道,天堂里的人只干一件事,就是赞美神,哪像给魔鬼当差,他一个堂堂主教还得半夜扫大街,扫的还是马粪、酒鬼呕吐物,他喵的有时候还能扫到喝多了滚到沟里的酒鬼,扫到酒鬼还要动脑子给他们换衣服找地方睡,干完了还要去布道,还要上山下乡地去布道),但是他在完成被魔鬼交付的工作上还是很敬业的——大约是因为他很清楚,即使赶走了魔鬼自己也没好日子过的道理吧——不管怎样,跟着魔鬼还能吃上饭,跟着那位可敬的老主教可就未必了

    他就这样向人布了道,约定了共同做工的日子,要修路,修塘坝,挖沟渠,做积肥的工作。

    修路,为的是物流畅通,不仅方便买卖农产品和工业品(手工业产品),兴旺贸易,而且路修得好,也方便人员的流动。

    农业有个特点,就是耕种收获的时候需要许多人手,平时又不需要那么多,所以各家的播种日期会有意错开,这样就可以互相帮忙换工。如果道路修得好,换工的规模更大,这样可以及时地耕种收获,不耽误农时。农时是很要紧的,有时候麦收得略晚一天,来一场风暴,一年(在这里是好几年)的收成就完蛋了。

    修路定出了规范,大路修多宽,小路修多宽,一样的宽窄是浪费人工。

    修塘坝,挖沟渠,也是要紧的事情,天旱浇水,天涝排水,都要靠塘坝、沟渠,何况图尔内斯特教区有许多地方和布拉德领地一样,把小麦种在涝地里,没有排水,那收成不奇葩才怪了。

    沟渠里的淤泥,又是上好的肥料。

    积肥也是,一方面可以增加农田肥料,一方面可以加强卫生工作——问农夫们生过几个孩子,回答是十一个,十二个,十三个,活下来几个?哦,一个,两个,三个。

    这也是罗怡拼命要叫主教扮演圣人的原因,搞牛痘接种没大权威是不行的

94 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作者有话说:最近作者持续被加班大魔王命中,年前更新都会很困难,请读者们做好心理准备

    ps上一章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是读者ve的答案正确,神秘岛里面的谷物指的是玉米,虽然一棵玉米长十个穗的没见过,但是种粮比还是能达到1:800的

    天刚放亮,村头就聚集了一群人,他们当中有中年人,更多的是青年人和少年人,每人都拿着一支用树枝做成的简陋手杖,背着一个粗布或皮革做成的包裹。

    “并不是到远的地方去,只是到图尔内斯特去做一次圣事而已。”一个中年人不耐烦地和他哭哭啼啼的老婆说着,“奥拉布大叔不是已经去了两次吗?什么事儿也没有,有主教和圣奥布里保护,能出什么事儿呢,女人就是想得多。”

    “可是,可是”他的妻子依然抹着泪,这叫他有些头疼。说实在的,活到四十岁才娶到老婆的他,也不想和妻子分别这么长的时间,如果有可能的话,他是很想带上老婆的,不光可以免去异地分离之苦,而且因为图尔内斯特教区举办的圣事是不限于男人的,女人也可参加,一样可以领圣餐,圣油,圣币——和物质丰足的后世比,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可是不小的诱惑,否则他也不会决定离开家乡。

    唉,可惜他可惜他的这个村子是属于苏根尼教区的,不是属于图尔内斯特教区的,要走到图尔内斯特教区还要走两天的路。苏根尼教区可没法跟图尔内斯特教区比,成群结队的男人都有可能遭到抢劫,而图尔内斯特谁不知道,自从换了新主教以后,就是一个女人抱着娃娃都能从教区一头走到另外一头,一点事儿都不会有!

    “奥拉布大叔!奥拉布大叔来了!”已经有急躁的少年人欢呼雀跃起来,他们都是急于出门见识一下传说中的图尔内斯特教区的。

    被称作奥拉布大叔的男子就像一只矮脚鸡一样富有风度地慢慢踱步而来,他已经去图尔内斯特教区做过两次圣事,经验绝不是这群脚没离开过苏根尼的傻子可比的,他等欢呼声下去以后,并没有急于出发,而是一个个向人问:“水袋准备了没有?”“带了几天吃的面包?”“打补丁用的布头和麻线呢?针那里是有借的。”“绑腿打了没有?”

    看到那些人都如他的吩咐,准备了足够的行李和手杖,他才满意地点点头。

    有几个忘记带上水袋或布头的,他就叫人立即回去拿或者跟近邻借,好在没有出村子,补救起来也方便。

    这些,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