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转回家,程向腾就对郑氏母子说,邓统领说了,人他可以放,也不把蜀中征粮的事儿往上捅,但程烈口无遮拦做事损挫,看着碍眼,再在京城看到他,难免不伤和气——撂话让他们程家看着办的意思。
郑氏难免气恼。程向腾便趁机劝她,说程烈出去走走也好,避过这阵风头,也长长见识。毕竟这次他得罪的人多了去了,明着来的咱还真不怕,但人家若暗中下手,那可就防不胜防了。
污你人品断你前程,这还算小事,若万一危及了性命,那可悔之晚矣。让郑氏很是捏了一把汗。
于是便主动商量起来,是再回充州呢,还是另寻个去处安排程烈呢?
···
程府里唧唧歪歪,程向腾不管心思如何,总还要照顾这个面子那个情绪,而邓隐宸却利落多了。
他想得明白,武梁定然是腻烦厌恶这位程小将军的厉害,但却也没有好的办法。打不得杀不得,最好的结果,就是一脚踹开,眼不见心不烦。
既然如此,便再帮她一把。
未几日,便有亳州太守上书,说亳州最近出了伙山贼,狡猾残暴为害郡里,十分让人头疼,请求朝廷给派个有经验的得力的剿匪大将,好协助他们清剿。
邓隐宸当廷推荐了程烈。
说他在西北长大,西北历经战乱,以及战乱之后匪寇猖狂过一阵子,想必清剿的事,他见识不少,遣去亳州定能相帮云云。
话说亳州自有驻军,一伙儿山贼竟然需要上书求援?谁都明白这事儿另有隐情。
但这么瞎的事儿,圣上却没有多问一句缘由,就笑着道:“程烈啊,不错。少年人正该多多锻炼,这事儿就交给他吧。”
然后问程向腾的意思。
就算真有一伙山贼冒出来,又没闹出什么惊天大案。抓不住是你无能,捉到了也立不了什么大功,这趟绝不会是什么好差使。
这不是阴谋,这是摆明了的报复。之前京城的流言风云,没有哪个不知道的。你说人闲话,人把你踹出去遛一圈,也不算过分。
程向腾还在私下安排,想把程烈调去尹川呢,尹川最是小城,但守将黄猛,是老侯爷的部下,对程家人还是会照顾一二的。
没想到邓隐宸下手比他还快。程向腾愣了一愣,也就应下了。
程家的势力一向在西北,而邓隐宸在西南带过军,但亳州,两下不靠。那里驻军是支机动部队,北方需要往北迁,南方需要往南迁,更多的是停驻那里开荒耕田,与京师相望成援。
那是圣上的心腹。
程向腾心里明白,程烈去了那里,才不会有人在乎他什么西北小将军呢,只怕会被操练得不轻。并且,立功什么的就算了,只怕是好去难回。将来再想回来,要看圣上心情,要看西北军情。
希望他在那里失了依仗吃些苦,反而能明事理能有出息吧。
心里对邓隐宸这明目张胆的插手程家事,十分腻味。
武梁需要他帮吗?那是他的女人好不好。
郑氏得知消息,又忙忙的一番准备。想着夜长梦多,若能在程烈走之前,请下立世子之旨的,那她就什么都不用操心了。
因此要求程向腾别往礼部上折了,直接当廷奏上好了。上折礼部,圣上总压而不复。如果当廷提了,圣上总不能装没听见,他得有个正面回复不是。
郑氏有信心,圣上不会真当众驳程向腾的面子的。——完全不管程向腾若不体圣意当廷奏上,圣上会不会心里不快。
程向腾爽快答应了。心想最后一桩事儿了,给你办完,从后各自安生吧。
郑氏于是又去做老夫人工作,想携老夫人入宫面见太后。一边还要找几家肯在朝堂上帮腔说话的人,到时说几句程烈好话助助势更好。倒四下忙活起来。
···
武梁并没有功夫在意程烈这边,她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三天后太后游寺的事上了。
她从前住在昭明寺那么久,一直就近观察着惠太妃的一举一动。她确定惠太妃必然会在太后游寺时有所动作。
所以她也做了许多准备。不,应该说是让程熙作了认真的准备。
相比起惠太妃,武梁当然得力挺太后了。这是程家的女人,这是程家的依仗,不能让太后有失,这轻重她还是分得清的。
何况惠太妃,找个男人夜闯她的小偏院,当她忘了吗?这许久以来又是供银子,又是点心物件加笑脸儿的巴结着,她凭什么?
正好让程熙立上一功。
武梁迅速称病,表示要静养,说店里人来人往扰得她头疼。然后带着人再次住进了昭明寺。
第二天,程熙探病为名,也上了昭明寺。
武梁一遍遍的检查他的装备,一遍遍问他准备得如何了,却无论如何总是放心不下。
她设想了很多种可能,比如惠太妃安排的是刺客:那他会事先埋伏在何处,从哪个位置哪个方向刺过来,会用哪种方式等等。
然后她又想到,如果太后坐的位置够高,或者太后站着,那程熙的身高只能到她胸口吧?那人家当胸刺来,他要救驾,他身高也不够啊。
所以身上穿着软甲有什么用?到时候他挡在太后胸口位置的,是他的头部啊。
那头部可哪儿都薄弱哪儿都伤不得呀。或伤了脸或戳了眼睛什么的,或毁容或失明……不敢想象啊。
但身上可以穿软甲,头部怎么办,又不能戴头盔?还有脖子,动脉若被伤,人血溅三尺咻就完了,那可伤不得……真是怎么想怎么心惊,从来没有这么慌张过。并且越事到临头越慌,好像怎么样准备都不足够似的。
想来想去,真得求邓隐宸去,不然十分不能心安。
邓隐宸负责昭明寺的警戒安保,这几天都带着人一遍遍在做最后的排查和布署。
武梁终于约了邓隐宸,她从来嬉皮笑脸叫人家同谋先生,所以有些郑重的她从没说过的话,这次她认真说了。
她说:“帮帮我……”
第193章 。救驾()
两宫太后加各色妃嫔,驾临的排场那是相当的不得了。
武梁缩在她的小偏院里不露头,只程熙在院外头一个劲儿探头探脑。
女人们在昭明寺各处游走,过了很久,终于往惠太妃这小偏院来了。
——和武梁一样,据说惠太妃也“病”了,并且“病势深沉”,已经不能起床伴驾了。
惠太妃和慈贤太后交情不错,还有其他的老女人们,反正如今一窝老寡妇无宠可争,大家心态都还算平和。既然来了,怎么能不去看看这位老姐妹。
何况这次后宫出游,原本就是在惠太妃的殷殷邀约游说下达成的。大家的心里,多少都有那么个“去看看她在外面怎么过日子”的好奇念头,这会儿见不着人,总会有人提的。
于是两宫太后很亲切仁义的过来探望。
武梁听着外间侍卫们忽然有燥动,似乎是有人吩咐着什么,然后没多久便悄无人声一片肃静,便知道那些女人们终于要过来了。
她知道惠太妃院子里,后来多了几个粗使的下人。两个上了年纪的男子,负责外间的赶车和采买。而院子里又请了一个中年厨娘,一个劈柴担水的年轻媳妇。
对外说法是惠太妃娘家陆家,觉得她在这里清修日子太过清苦,定要派人来供她差遣使唤。
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武梁是让人深入打听试探过。两个男人似乎没什么功夫在身,倒真是陆家支派过来的,也只白天跑腿帮忙,晚上是不在山上住的。而院里两个女人,却不知是从什么地方找来的。最主要是,她们都是练家子。
惠太妃住在昭明寺的时间不短,不过一直和寺里人并没有处好关系,加上寺里也没有什么有身手的师太,凭空安插人进去,肯定是会惹眼的,只怕过不了护卫队的排查。
武梁笃定如果真有什么安排,一定还得在惠太妃的偏院里进行。
可安排再多,若太后一行并不踏足此处,那什么埋伏也得作废。或者人家已经在寺里某处下了手,那他们母子等在这小偏院里,也只能是枉费心机。
所以武梁终于听到外间那一声悠长的“太后驾到”后,真是大大松了一口气。太后安然过来了,一切都没出偏差,很好!
紧接着便又高高悬起了心。
该程熙出马了,会遭遇什么,他能应付得了吗?人常说富贵险中求,可把自己儿子推去险境,如果有什么万一呢?
——武梁在这儿很操心,程熙那边很雀跃。
他们住的这院子,和惠太妃住的小偏院不过隔着一个小巷道。侍卫们就以那里为界,惠太妃在保护网内,武梁在外。
程熙就踮着脚隔着侍卫墙,在人缝里大呼小叫的,“太后姑母!太后姑母!”
负责这处的侍卫,不管对程熙认识与否,反正没人拦他,只把他拦在人墙外罢了。就他这种叫唤法,摆明是太后娘家人,若不傻谁会拦呀。
还有人帮着往太后跟前递话,“似乎有人在唤太后……”
两宫太后止步,慈宁太后就看到了人缝外的小脑袋,然后招手叫程熙过去。
程熙还小,还算不上需要避讳。再说太后说不忌讳,那就不忌讳。
“你这小子,怎么跑上山来了?”太后问。
“我娘住在这里养病,我来探病,正好遇到太后姑母了。”程熙高高兴兴回话,又跟众人见礼,然后被慈宁太后携了手臂,一并往惠太妃院子里去了。
太后听他提到武梁,便不大高兴,瞧着他似笑非笑的,“你是‘正好’遇到我的?”
程熙知道被质疑了,便笑嘻嘻地改了口,老老实实承认,“其实我是听说太后姑母要出宫巡游,想看看巡游是怎样的,特意跑上山来等着的。”
一边带着小兴奋,“真的,我缠磨爹爹几天了,爹爹怕我打扰姑母,只准我在街道上远远看着。可那里围着幔子,人又多,想也知道看不清嘛。结果来了山上也被侍卫挡了个严实,还以为今儿见不着您了呢,幸好姑母往这边来了。”
···
邓隐宸跟在一侧,默默观察周围,心里难得的竟有丝紧张。
武梁说,据她多日相处发现,惠太妃对慈宁太后似包藏祸心。若真有人行刺,她想让程熙立功,求他千万保护程熙平安。
知情不报另有图谋,这件事儿传出去怎么得了。邓隐宸不愿和手下任何人讲,只能自己亲自上。
这会子看到程熙过来了,不由就尽力向太后和程熙那边靠近了过去。
一边心说他娘的老子怎么成了程家的保镖了,程二自己怎么不安排好来护着亲姐亲儿。
一边又想,那女人竟然不找程二却找他,倒是会捡人使唤呢。
想起她开口时他不肯理她,于是她便拉着他衣襟儿不松手,沉默着非等到他答应。
倒是第一次那么郑重,也是第一次这么担心害怕吧。
她每次叫他同谋先生请他相帮,但其实都半开玩笑没那么紧张。只这一次,她的不安那么明显。
果然是亲儿子,才会那么真心实意的担忧、庇护。
可对他呢?如果贵人们真有哪个出了事儿,都是他的责任他的过失啊。可她哪里有为他想过,她只想坐等出事儿,寻机立功。
把功劳给她儿子,把安全给他儿子。过失他领走,危险他担下。
邓隐宸心里涌起些怪滋怪味儿的难受劲儿。
忽然又觉得挺矫情的,和人家儿子比什么?在她心里,他连程二都不如,还和人家儿子比什么?
不过他不觉得程二有多好。他们之间牵连不断,不过是因为有个儿子。如果他们也有个孩子……到底打住没有再往下想。
错过了,终是错过了。
···
惠太妃的院子狭小,几乎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正三偏二五间房的格局,规规矩矩四四方方。
正三间其中一间惠太妃住,一间下人住。中间为厅,待人接物的地方。只是这小厅一眼能望穿,窄窄小小甚至塞不下这么多女人进去。包括院子也是,这许多人涌进来,立马显得逼仄局促。
左右各有偏房一间,左为厨房,里面收拾得挺干净的样子。右为柴房,堆了些柴禾杂物等。此时两处都开着房门,屋里看得一清二楚。
整个院子都不存在什么遮挡曲折地方,可供人隐蔽藏匿的。邓隐宸想,如果真有人想耍把戏,大约就得直面上了。
便心里默默过着屋里的几个人,寻思着可能是哪个人,可能是哪个角度。
柴房门口有叠放的一排坛子,都不大,装咸菜可以,藏人就不能够了。
厨房廊下摆着水缸,旁边两只水桶,墙上靠着一根扁担。就地趴跪着一个粗笨的女人,头低低伏下不敢稍抬,浑身瑟瑟发抖,大气儿不敢出的样子。
不远处另有一个黑壮的妇人同样跪趴在地,旁边是乱堆的新柴,似乎劈完后来不及拾掇,或者是刚从柴房抱往厨房,没及进门直接放在了原地。
她们两个象是因为太后忽然进来,来不及回避,因而原地跪下的。但实情当然不是,太后进来前太监唱报了的,她们不可能没时间回屋避开。
但也不一定就是她们俩。这种破绽太过明显,不象惠太妃这种混过后宫盘丝洞的女人们玩出来的把戏,更象是一种刻意的安排。
隐藏在暗处的危险,才是真的危险。
邓隐宸把注意力放在正厅门口。
相比之下,程熙就目标明确,专注盯着院子里跪着的两个女人。
这院子,之前排查很仔细,劈菜的斧头,厨房的菜刀,屋里的剪子,全被收走管制起来了。如果还私藏着什么利器,一定很小。会是匕首?会是短刀?会是飞针?
不管是哪一样,直接扑上来刺的威胁不大,这距离够他做出反应的。需要注意提防的,是暗器。
程熙全神贯注。
正厅门口,惠太妃的丫头素儿跪迎见驾。禀说惠太妃身子不适起不得床,但十分感恩两位太后的惦念。只是实在怕过了病气,诚惶诚恐不敢应面……
于是太后就原地站在那儿问起病情,就这么一问一答的起来。
这里才说没两句话,就听屋里“咣”的一声碎响,好像杯子落地淬掉的声音。
素儿一听便有些急慌的扭头往身后屋里瞧,“太妃一人躺在床上,可能口渴想喝水,不小心碰掉了茶盏。”一副心焦想回去伺侯,却太后面前不敢擅动的惶急。
大家的注意力都被那声脆响吸引,太后也发话让素儿快去瞧瞧。
就是那时,跪着的两个女人忽然一起动了起来。劈柴女一扒拉,下面一堆削尖的木楔子,冲着女人们万花筒一样的抛掷过去,竟然力道遒劲,场中尖叫声骤起,乱作一团。
水缸旁的那女子也同时起身,身边扁担顺势而出,竟是耍得极好的棍索。
她手里的扁担,是那种两头缠了绳索,用于固定水桶的。只是没想到,那缠起打结的绳索中心,竟然缠遮着一尖直的铁钎。
如今她握着一头铁索,将扁担直直用力甩出,另一头的绳子散开,铁钎划着弧线泛着黑幽幽的冷光,然后绷直,与扁担成一条直线,直奔慈宁太后门面而来。
相较之下,刚才的木契意在引起混乱,这铁钎才是杀招。
众人的惊呼声里,程熙踏前一步,挡在了慈宁太后的面前。
邓隐宸心说,好小子,当真有胆。
只是那铁钎来势凶猛,又带着绳索,如果用避的,那落空的铁钎随意一挥就会将人绕身缠住,而那扁担头过尖,正好将缠实的人刺个穿心。
小孩子就是经验不足,只知道这样挺身去挡最让人感动,却不知这样太过凶险。此时更应该把太后或推或扯的先避去一边,然后再擒凶手好些吧。
心随念动,他急掠往程熙这边而来。
程熙却也不傻,眼见人家绳索耍得灵活,并不敢肉身去挡空手去夺,情急之下也不及多想,一把扯断自己的腰带,迎着绳索挥舞过去。两软相缠在一起,绳索失了来势,铁钎便不足为险了。
邓隐宸反应极快,见铁钎不再有威胁,身子不停掠过程熙直奔扁担女而去。
耍狠招出重手,瞬间便制住那女子。
回身再看,已经有侍卫冲上,围住了另一名劈柴女,场中危机解除。
而程熙,小小的个子依然挡在最前面。只是腰带拿下后,前襟大开,里面的软甲赫然在目——小孩子跑上山来玩,却防着什么似的身着软甲,这显然不合情理。
好在他站在最前,除了前面的邓隐宸和扁担女,并没有别人看到。
邓隐宸于是手下毫不犹豫使力,直接拧断了刺客脖子,免得她想明白什么后乱说。
程熙也已经急忙掩住衣襟,扯了和绳索缠在一起的腰带,重新束好。
——说起来好像挺长,实际上不过片刻功夫已制住凶手。如果武梁在现场,一定会感慨,铺垫留心了那么久的事,怎么到头来刚开始就结束,实在不怎么带感。
邓隐宸也深有此感,不动声色等着后招。
那边惠太后在素儿的搀扶下,拖着虚弱不堪的身子,呼哧乱喘着出来请罪。
说她住在外面,身边跟着的还是宫里那两个人,就有些周转不开。担水劈柴什么的,也不好总使唤寺里的师太们。每次还要到寺里去叫人,既不方便也不合适,只好外面请了几个人帮手,没想到竟有人心存歹毒。
哭哭涕涕说自己多么冤枉。
那扁担是直冲着慈宁太后而来的,慈宁太后当然老大不悦,任惠太妃虚弱欲死的身躯软塌塌跪在面前,也不说让人起来。
还直言奇怪,怎么里面“咣”的摔杯响后,好像一声信号一样,外面刺客便瞬间出招?若只是一个刺客便罢了,还是两个刺客同时出招?这会不会太过凑巧了些。
惠太妃听了太后的质疑,于是抖抖瑟瑟抬起身来,一脸伤心惊惧,嘴唇颤颤似要辩解些什么,没想到下一刻,她竟是抽出袖中匕首,凌厉如鬼朝着慈宁太后和身扑来。
距离够近,够不要命,原本似乎可以血溅五步的,却不想就算她表现得那么病弱可怜,只勉强撑着一口气儿的样子,也依然有人牢牢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