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一九零二(血路救赎)-第2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世凯是真下血本啦,北洋五镇只留下了曹琨的一个镇,以及其他杂牌军队防守直隶、京畿,非要狠狠打击革命军不可。

    大战阴云密布,和谈似乎不破而破裂。

    已到达奉天的陈文强又发声了,指责袁世凯挑起战争,破坏和谈,实在是不顾大局,不顾民众意愿,不顾国家安危。丧心病狂之极,必予以严惩。

    尽管喊得义正言辞,但陈文强却正忙于东北的各项安置,也没有调兵入关的想法和行动。

    东北看似被临时政府囊括。但地方初定,问题多多。张作霖等人虽然表了态,但忠诚度令人怀疑。所以,扩充革命军,压制杂牌,便非常重要。

    除在奉天留下一个加强团作为城防部队外。东北第一师再次被稀释,一批军官和老兵抽调出来,在由民军整编而成的东北混成第二旅、第三旅中担任骨干。这两个混成旅将经过半个月的急训,便要开往长春、哈尔滨,成为吉林和黑龙江卫戍部队的中坚。

    徐世昌任职东三省总督,锡良任职辽宁省民政总长,姚雨平任沈阳军区司令,马龙潭任辽宁省卫戍司令,蓝天蔚任吉林省卫戍司令,张绍增任黑龙江省卫戍司令。而原吉林、黑龙江巡抚续任该省民政总长,一些随军而来的行政官员也分派各地。

    以稳定为主,连锡良等满清的旧官吏都留用,陈文强的一系列举措令东北形势迅速趋于安定,数名潜入关外的宗社党被抓捕,并公示审判日期,极大地震慑了宵小。

    干脆利落,和蔼可亲,陈文强短短的时间给人们留下了这种印象。没错,就是和蔼和亲,会见新旧官吏,会见新闻记者,召见民军首领,甚至是张作霖等旧军将领,陈文强都表现出这种态度。

    也正是这样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变动最小的做法,在迅速安定了人心的同时,也稳定了张作霖等人。而按照已经公布的东北军区的编制,东北三省加热河省,每个省至少要编练三个混成旅,官位是有很多的,马龙潭已经拔了头筹,张作霖、吴俊升等人也乐观起来。

    “不施雷霆手段,不显菩萨心肠。”谁也没想到,陈文强在与锡良、徐世昌、姚雨平等人坐在密室内,正商议着整肃计划,而且面目是冷酷的,声音是冰冷的,“东北三省面对日俄觊觎,形势最是复杂,人心最是难测。不杀几个国之辈,恐怕日后会有更多人仿效。”

    “地方初定,便大开杀戒,会不会引起兵乱?”徐世昌颇有顾虑地说道:“暂缓一下,慢慢图之可否?”

    “总督大人过虑了。”姚雨平说道:“论兵力,论装备,他们皆不是对手,即便敢妄动,我军也能一举剿平。”

    “这不是正规部队打仗,若真逼反了其他人,土匪遍地,东北大局糜烂,就不是你们军队能在短时间内平定的了。”陈文强严厉地扫了姚雨平一眼,说道:“据我这几日的观察,再结合情报,张作霖勾结日人的证据确凿,不可姑息。而吴俊升、冯德麟等人顶多有治军不严、纪律松驰之过,罪不致死。擒贼先擒王,处置了张作霖,其他人则小惩大戒,兵乱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张作霖等人可都是结拜的盟兄弟。”锡良在旁提醒道:“牵一发动全身,其他人的态度不可不虑。”

    “结拜算什么,马龙潭还是他们的老大哥呢!”陈文强淡淡一笑,说道:“趋利避害,人之常情。又不是亲兄弟,他们几个没那么深厚的情分。何况,他们还有亲眷,不能不加以考虑。”停顿了一下,他又宽慰道:“放心吧,诸位,这件事情做下来,只有利没有害,为了东北长治久安,为了打掉某些既有野心又国求荣之辈,震慑其余,见见血腥没什么不好。”

    众人沉默半晌,徐世昌和锡良了下眼色,稍显无奈地点头同意。反正你是全权代表,出了事你兜着好了。

    ………………。

    为什么要杀张作霖及其亲信,实在是因为其野心太大,又狡黠两端,陈文强担心留下大患。而他不能久镇东北,更担心别人不是张作霖的对手,恐为其所趁。

    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张作霖胆大包天,在率兵入奉天后,竟数次亲自或派人与日本驻奉天总领事落合谦太郎秘密会面,试图将东三省出于日本。他向落合表示:“日本在满洲国拥有重大权利,与满洲具有特殊关系……本人认为与其将满洲委于南方人之手,勿宁让与外人更为了当。当此时刻,日本国如对本人有何指令,本人自必奋力效命。”

    其后张作霖又表示:“身为北人而附和南人之共和,甘受其制,本人宁死亦不屑为。果如此,尚不如依附日本为佳。”落合问:“假如袁总理罢免锡总督,阁下将如何对处?”张答:“如另委他人为总督,本人决不承认,本人将拥戴肃亲王归依日本国。”

    如此种种,陈文强深为戒惧和厌恶。张作霖既有此心理,日后难免再勾结日本人,给日本人造成干涉的口实。而且,张作霖不除,宗社党肯定会来联络,倒是会给宗社党隐藏、行动的便利。

    经过反复观察、探悉,又经过认真思考,陈文强决下以血腥手段清洗张作霖及亲信,将其手下的巡防营打散重编,并以叛国罪处置其家眷。

第二百三十九章 大胜() 
“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象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在此次进攻中,革命军展示了非常大胆的战术运用,在飞艇和铁甲车的掩护下,两个精锐混成旅深入敌军纵深,直捣敌军司令部,使敌陷于瘫痪和恐慌。而革命军集中飞艇打击对方的重要军事目标,并造成敌人在供给、士气、装备上的损失,也显得卓有成效。一个弱国的战术引起各国列强的注意,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

    摘自德**事顾问肯豪森《我在中国的六年》

    炮声响成了一片,硝烟和火药味弥漫在战场上,铁甲车象一头无坚不摧的怪兽,周身喷吐着死神的火焰,嘶吼着,咆哮着,在高高的铁路路基上居高临下,开动着,用机,用火炮,屠戮着四散奔逃的北洋军士兵。

    事实上,当北洋军遭到了空前的火炮轰击和飞艇轰炸后,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铁甲车又突然出现在北洋军面前时,所有人都蒙了。铁甲车就这样喷吐着和炮弹,肆意屠杀着,将北洋军的防线捅了个窟窿。

    而紧跟铁甲车从突破口蜂拥而入的是久经战阵的西南根据地的两个混成旅,他们的目标是向前,向北,猛攻猛冲。湘军、鄂军、赣军、川军、黔军,两万多革命联军的蓄势已久的全面的凶猛进攻,达成中路突破后,便不是北洋军所能够阻挡的。

    加上火炮因为躲避空中轰炸而被迫转移阵地,仓促之间难以投入战半,空中数架飞艇还在扔着,不断消磨的军心士气终于完全丧失。勉强支持了一个小时后,北洋军仓促组织的防线开始全面崩溃。

    兵败如山倒,丧失了战斗意志的士兵,就是一群落荒而逃的绵羊,脑子里就只会剩下逃命两个字而已。

    扔掉了支。背包,盒,扔掉了身上的累赘,还有军人的尊严和勇敢。北洋军士兵象被恶狼追赶的绵羊,连回头的勇气也没有,仓惶地向北逃窜。身后是穷追不舍的革命军士兵,是不断响起的响,是闪亮的滴血的刺刀。是声震四野的喊杀声。

    败了,完了,王占元在几个卫兵的保护下,向北方逃跑,心里不停地发出哀叹。腿快的败兵不时从旁边超过,却没人再理会他这个协统。

    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革命军利用这段时间加强了训练和组织,补充了足够的弹药,在诱敌深入后,终于发起了凶悍的进攻。

    而北洋军在这段时间里确实有些懈怠了。况且冯国璋的第一军还是佯攻,并没有料到竟然会遭到猛烈的反击,工事修得不多且不坚固。飞艇的突然出现,也使北洋军极不适应,补给也因为孝感被轰炸,以及孝感至武胜关的铁路被破坏而时断时续。而原来占优势的火炮不是被飞艇摧毁,就是被迫频繁转移阵地,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集团火力。

    这些情况,作为先头部队的将领,王占元和陈光远不是没向冯国璋报告。但得到的命令依旧是进逼武昌。可笑啊,为第一强军的虚名所累,知己不知彼,嗯。应该是连自己的实力都不了解。

    堑壕战,空袭战,骚扰战,铁甲车冲击战,心理宣传战,陆空协同战。对北洋军来说,显得很是陌生。第一强军,狗屁!在操演中动作整齐、井然有序,再加上装备精良、炮火猛烈,光有这些就足够了吗?王占元脚下麻木地走着,脑海里却不由得浮现起这个疑问。

    唯武器致胜论,当然不对;而唯精神致胜,也不全面。一支强军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方面都需要完备的,而革命军投入的精锐部队在精神和意志应该更为占优。简单地汇成一句话,为了理想和信仰的中下级军官如狼似虎、视死如归,下面的士兵通常也英勇无畏。

    而此时,孝感的冯国璋正如热锅上的蚂蚁,在指挥部内踱来踱去。与前线的突然中断,而且很长时间没有恢复,这使他搞不清前线到底战况如何,只能派出骑兵,前去打探消息,并命令所属的北洋军加紧警备。

    孝感作为清军第一军的大本营,革命军的飞艇当然没有放过这个目标。第一次空袭就把辎重仓库炸了个底朝上;第二次是夜间偷袭,使根本没有灯火管制概念的兵营发生了大混乱;第三次则得到了准确情报,对冯国璋的指挥部进行了斩首行动,可惜没成功,但也炸死炸伤了不少军官,使他切身地感受到了前线官兵的困难。

    而威胁不光是来自空中,数支小股武装的骚扰和袭击也令冯国璋极为头痛,不得不抽出部分人马确保铁路,保证大军补给线的畅通。但防得住地面,防不住空袭,孝感至武胜关的铁路频繁被炸断,调来的铁路工人修不胜修,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第一军的作战能力。

    仗是这样打的吗?这几天,冯国璋不停地在思考这个问题。天上,地下,无所不在,这样的战争模式他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过,但对己方的压力却是实实在在的。重炮,把只有禁卫军才配备的重炮调来,就能扭转战局吗?恐怕空中的威胁也足以让重炮也失去用武之地,对此,他搅尽脑汁,也没想到应对之策。

    战争中最郁闷的便是看得见敌人,却打不到。冯国璋走出指挥部,深深吸了口清新的空气,想使自己的情绪稳定一些。由于担心轰炸,他的指挥部已经搬出了孝感,现在是在城外一个小山坡的树林里。

    老帅肯定不相信这些情况,在他专注于和谈,准备接受总统之位时,却不知道战争的双方力量和士气已经发生着变化。冯国璋搓着手,望着南面,革命军还有什么样的新武器没拿出来,这场战争,已经由平面转为立体,而我们有些轻敌,有些疏忽。甚至有些落伍了。

    远处突然冒起了一股黑烟,并且越来越近。那是铁路线,应该是火车,从南面开来的火车。冯国璋有些纳闷。但不等他想得太多,为防空而搭建的木制了望塔上便响起了尖厉的哨声。飞艇,该死的飞艇又来了。

    冯国璋伸手接过急步走出指挥部的一个参谋手中的望远镜,向天边望去。

    三艘飞艇以极快的速度正沿着铁路向孝感飞来,而随着尖厉的哨声四处响起。北洋军开始躲藏隐蔽,几次被炸多少也让他们长了些防空的经验。

    炮声突然响了起来,紧接着是密集的机,从火车喷出的黑烟来看,它的速度缓慢了下来,但正是那里,似乎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怎么回事?”冯国璋伸手一指,厉声说道:“马上去看看。”

    没等前去察看情况的参谋回来报告,一个满脸是血的军官在几个卫兵的搀扶下赶了过来,来到近前。嘶哑地汇报道:“统制大人,标下是骑兵队周猛,在前方突遭乱军袭击”

    “敌人有多少?”冯国璋吃了一惊,打断了周猛的话,直接问道。

    “那个,是火车,哦,是全是铁板做的火车,里面有机关,有火炮”周猛比划着描述道。

    冯国璋皱着眉头。突然叫道:“铁甲车?你看到的是铁甲车”他象是想到了什么,霍然回头,紧盯着炮声大作的方向。

    ………………

    不管外界怎样评论,冯国璋和他的第一军败了。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败在铁甲车和飞艇的震慑下,败在革命军最能打的两个旅强袭下,败在通过铁路线迅速增援而来的革命军炮兵轰击下,败在倾力反击的革命军下。

    不过,在败退之前,他还是匆忙发了描述大概情况的电报。并炸毁了一段铁路以阻挡铁甲车。即便如此,在革命军狂猛的追击中,在小股武装的不断袭击下,北洋军依然损失惨重,只得退出湖北,坚守河南信阳。

    北洋军是最强的,起码在名义上是中国的最强军,它的失败带来的冲击是异常震撼的,更影响着各地的局势。而对于革命军来说,则是振奋士气军心的良药。

    在中国近现代,武装力量的技术水平差不多都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上,彼此之前组织动员能力和士兵个人精神带来的战斗力差距,远远大于其它因素。

    北洋军脱胎于清朝,它的组织动员能力还是处于依靠长官个人威望和不同级军官彼此利益维系的水平上。可以说,除了训练和装备,它相对于曾国藩的湘军其实并无太大实质的改变。

    换句话说,北洋军中旧式顽疾很多,更缺乏军魂。一支靠金钱和利益维系、不知为何而战的军队,是打不了硬仗、恶仗的。

    当然,北洋军从装备、操练上,在当时的中国都是最好的,除了欠缺些实战经验以外。但北洋军也有其致命的弱点,这是因为袁世凯任用私人,将领多用北洋武备学堂毕业者,如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而武备学堂的培养质量并不高,军事技能教育非常僵硬。

    “一切教练方法、指挥手段悉依定式,不能熔化于胸,运用于脑。”所教出的学生“普通知识和世界知识甚为缺乏,至于对敌之想象、攻击之精神,则向所未闻,亦不知有其事。此诚最大缺陷,为北洋军最上无二之遗憾也。”

    再说北洋军的军纪,虽然没有扰民劫掠的相关记载,但从朝气到颓废,北洋军腐化的速度也很快。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便是袁世凯执行军纪的实用主义做法。

    比如袁世凯的心腹阮忠枢,不仅**,且有诸多**嗜好,每天下午三点才去办公,袁对其却信任有加;再有亲信陆建章,小站练兵时为炮兵管带,时常吸食鸦*片,其直接上司段祺瑞多次予以劝诫,但始终不改。在袁世凯的纵容下,陆建章不仅未受到惩处,后来还升任第六镇协统。

    任人唯亲,以亲疏定奖惩,军规、法律只是由人而定,只此种种,袁世凯便不配作国家元首。这也是陈文强越来越瞧不起老袁,越来越不想让出政府大权的原因所在。

    当然,军队的强弱是相对的,在武器装备和精神意志上能压倒北洋军的,还要数西南根据地拉出来的老部队。其他各省的军队还有待提高,但打起顺风仗,他们倒也能显出些气势。

    …………

    通,房门被用力推开,杨士琦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电报,见到朱尔典在屋内,一时不知该不该将电报内容说出来。

    朱尔典不以为意地笑了笑,戴上礼帽,向袁世凯告辞。该谈的都谈了,他已经不看好袁世凯,但临别时还是很有深意地说道:“老朋友,或许审时度势是个好的选择。在还有部分实力的情况下屈服,总比什么都没有之后再乞求好很多。”

    袁世凯心不在焉地将朱尔典送走,转身返回屋内,焦急地问道:“杏城,出了什么事情?”

    “湖北革命军突然发起攻势,由于使用了铁甲车,第一军猝不及防,接连败退,孝感已失。”说着,杨士琦将手中的电报向袁世凯一伸。

    “铁甲车?”袁世凯吃了一惊,接过电报,仔细看着,电报不长,叙述也不完整,看来连正在作战的冯国璋也没完全搞清楚是什么状况。革命军的力量在不断加强,这他是知道的,但他还是认为在短时间内,久经训练的北洋军能抵挡住拼凑的革命军的进攻。而电报中有些惊慌的语气却让袁世凯感觉不妙,难道军心士气真的如冯国璋所述,下降得如此严重吗?

    “发电报,询问详细情况。”袁世凯将电报将桌上一扔,有些气急败坏地说道:“敌人有多少兵力,连基本情况都没搞清楚就惊慌失措,冯国璋还算是个军人吗?”

    ………………

第二百四十章 东北初定() 
杀与不杀,只在陈文强的一念之间。

    督署的大院内,站着近百名军官、将领,但却鸦雀无声。

    没有什么比黑洞洞的口逼着更能使人无语了,没有出乎意料更让人惊讶了,也没有陈文强突然变脸更吓人的了。

    孙烈臣半跪在地上,捂着肚子,痛得浑身发抖,旁边是呕吐的脏物。这个张作霖的亲信想要冲过来跟陈文强理论,却被陈文强一拳打得瘫倒在地。

    张作霖脸上阵青阵白,被陈文强当众揭穿了勾结日人的桩桩件件,就象没穿衣服却站在聚光灯下,众目睽睽无所遁形。他不敢动,因为他知道陈文强就等着他动,然后把他和他身后的手下杀个干净。

    “民国了,新法律大家可能还不知晓。”陈文强走上台阶,居高临下望着众人,朗朗说道:“私人财产不可侵犯,不株连,这是仿效民主国家的规定。但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叛国罪。”

    他的声音突然冷厉起来,一个字一个字地从嘴里迸出,击打在众人的心头。

    “凡有叛国罪行者,家产没收,家眷流放。”陈文强冷酷地抿了抿嘴角,狠狠地盯着张作霖,“我已经派骑兵前往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抓捕张作霖的家眷,如遇反抗,就地格杀,并将其私人财产全部没收。”

    张作霖艰难地咽了口唾沫,喉咙出声,汗珠从额头沁出滚落,望着陈文强,嘴唇翕张,想要说什么。

    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