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残-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奴这副皮囊,可还入得军爷眼中呼。。”

    女子却是盯着有些面皮发红的王审知。脸色愈发苍雪的惨笑道。

    “只是,还请看在这副皮囊尚可一用的份上,莫要再骗奴这将死之人了。。岂不闻,落入贼军手中的官宦贵家富室的女眷,只怕是生生不堪得想速速求死都要难了。。”

    “这又是什么混帐话。。不过是满肚子阴私的小人之心而已。。”

    王审知不由有些怒不可遏的停手下来,大声反斥道。

    “那些廉耻寡义的贼子是那些贼子,太平军自有太平军的做法和章程。从来就不齿为欺凌寡弱、侵暴妇孺之辈,素来是撞见一个就捉杀一个以儆效尤的。”

    然后他又气不过的补充到。

    “更莫说我太平大都督府之下,亦是有妇人光明正大出来从军和做事、入官的。。如今正在这园中协从行事,稍后便可到来,倒叫你这个只会阴私度人的愚顽婆娘,好好见识一番。。”

    “倒是你这婆娘,又是怎么落到半死不活与树上的这般地步。。倒还有脸面质疑和揣测他人么。。”

    “竟有此事么。。不过,军爷倒是所言不假。。”

    听到这话女子顿然无比暗淡下来,而愈发脸色苍白垂下臻首,用一种自艾自怨乃至自嘲的语气幽然道:

    “之前妾身总觉得自己该是那人心中最特殊的一个。。却不想事到临头的危难之际,也是最先被推出去的那一个。。”

    然后,女子突然又开声道。

    “既然如此,奴家忽然不想要死了。。这位军爷,可有心立下个大功劳么,只要能让奴。。。”

    然而她的这番话音刚落,随着最后一根斩断的枝条彻底撕裂开来的裙裳,而令衣不蔽体的她就此落在了有些错愕的王审知手臂之间。

    “哪队的小子,竟敢欺凌妇女。。”

    正在两者近在咫尺的面面向觎之际,突然远方传来了一个破锣般的怒吼声。却是生的比王审知还要粗壮的女卒队头杜胡雯,正迈动两支簸箕般的大脚飞奔而来。

    这一刻的王审知不由心惊胆寒而胯下生凉,甚至出现了隐隐的幻肢痛来,而失手就把这全身几无遮掩还有好几处裂伤的女子,给不管不顾的信手管丢在了泥地上,再度娇声痛呼起来。

    ——我是分割线——

    江陵附近的一条新修碎石覆土的道路上,一辆运载了四五个临时乘客的宽边牛车,也在慢吞吞的行驶着。

    因为几个月时间内相对出色的表现,而被推举兼职了所在乡里的宣教干事,并且还刚刚参加完短期培训和传达会的王仁寿,也在车上心情复杂的患得患失之中,看着自己将要带回去宣讲的几本小册子。

    因为在这一刻,他只觉得不是这世道变得疯狂了,便就是自己已经疯了。因为他在这基本小册子上看到了许多似曾相识的东西,而让一度自负所学的他不免充满了饱受打击的震惊和失落。

    但是更让他吃惊的是,据说这种册子居然给印制了上万的数量,来发放到太平军治下的各处工场、矿山,田所和屯庄之中,以为当地夜校宣讲之用。

    可要知道,这世上哪里有一路反贼,会事无巨细而长篇大论的阐述自己为何要造反的道理和因由,还想办法要广而告之的,想方设法令那些出身微贱的泥腿子人人知晓呢。

    难道不该是对着大多数蒙昧不明的世人,随便喊几句高大上的“吊民伐罪”“清君侧”之类口号,最多具列一下“七大恨”什么因由;好令道理越简单越能使有心人,可以自行解读余地才算好么。

    更别说这几本小册里,不但简明列举了许多造反的因由,还透露了各种造反的方法和路子;以及造反之后如何建章立制,如何区分敌我来肃清内部和团结盟助,甚至如何打击和摧垮那些把持了晋身之途和社会资源的旧势力所属。

    要知道,虽然所用的语言十分的粗浅直白,但是其中阐述的道理和范例,无不是与自古以来流传的屠龙技有所暗合,甚至有所推陈出新的意味和前所未闻的见解之道。

    然而这种本该属于稀罕而珍贵的学识与见历,难道不该是只在历史悠久的古老门第和世家中流传;然后正逢天下纷乱之时,再以国士身份被邀请和延聘出来。

    出将入相的行那革弊出新或是拨乱反正的中兴故事,或又是在改朝换代的群雄争霸中以为一时的王佐助力,而在青史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佳话和典故来么。

    而不是就算是始蒙的《兔园册》、《训字初解》一般,随随便便的抛售与田间地头,而辗转于贩夫走卒、田稼农夫的口耳相传之间啊。然而对其中琢磨的越多,王仁寿有很快变得不寒而栗起来。

    因为这种浅而易见的见识,也许放在大都督府治下大多数人当中也未必能够领会多少么,甚至很有可能就此泯然于大众而少有结果。

    可是这天下的卑贱、寒庶之流何其之多也,哪怕是千百人中才得以有一二个领悟或是明了之,而起了奋发振作之心后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此辈的整体数量摆在哪里,最终万里挑一的遴选下来的数目,也是积少成多的相对可观。

    所以在这一刻,他忽然有些明白那位大都督,为何坚持不多用那些旧属官吏和士人的气量和格局所在了;因为这些原本在私家门第要敝帚自珍的东西,在这儿就完全是人人众所皆知的常识,而自有取用和选拔的天然基础啊。

    想到这里,王仁寿又愈发觉得这位大都督高深莫测起来;最起码他敢于散布这些原本只能售于帝王家的浅显屠龙技学问,自然就有着相应更加高明的驾驭手段,和长久制约的底气所在才是。

    而放眼天下之大,相对于这种别树一帜的胸怀和莫大格局,就算是当世的五姓七望之家,或又是老牌的代北勋贵世族,也未必能够养的出来。

    倒更像是上古传说中,诸如教授出孙膑、庞涓这对相爱相杀,搅动战国七雄风云师兄弟的“鬼谷子”之流,不世的隐逸奇人传承。

    只是当满肚子心思转动的王延寿,坐着牛车走到一处路口,却被扎堆看着告示木版而议论纷纷的人群,给暂时堵住了去路,而不得不停下来打听消息。

    “你没听说么,大名鼎鼎的南阳郭氏完了啊。。”

    “这可是郭汾阳后人,前代国公之家,南阳一等一的郡望门第啊。。”

    “前代国公之家又怎么样,就连家主以下都被打破了坞壁,拖出来受审判罪,再被围观之众给投石砸物活活砸死在当场啊。。”

    “这可又是为何啊。。南阳郭氏虽有抗拒之举,但是好歹也该有名门的体面上”

    “还不是听说这郭氏当代家长,道貌盎然之下却是嗜好银占妇人的货色。。”

    “在其私园中查获了许多各州各地失踪的良家女子啊。。在事败后更是令人将其逐一推楼坠死,又堆柴火烧其藏院,以为毁迹。。”

    听到这些话语的王仁寿不由有些手脚冰凉,而浑身发颤起来。这郭汾阳身后的家族自德宗朝后,可是号称五朝戚里的所在啊;南阳郭族更是在郭氏一门显赫七子八婿之中,仅有受封国公的两家之一。

    而这个冲击,可是毫不亚于当初在太平军定期发布的小抄上,看见了在长安登基的新朝大齐,受封的文武百官之中,赫然有这太原王氏晋阳嫡系的当代地位最高者——前堂老王铎的名字。

    他当时还可以勉强宽慰自己,这也许是那些关内之贼虚张声势的欺骗手段;但是当南阳郭氏也毫不留情被铲除的消息,则是打破了他的最后一点幻想和侥幸心理了。

    一想到日后的祁县王门也有可能遭遇类似的覆顶之灾,他就不由得心急如焚起来,而愈发能够理解当初那位长辈的交代;也坚信唯有自己想方设法的出人头地,可以拯救家乡和亲族于水火不测了。

    本章完

第五百二十七章 古来治理初无别(续二() 
四十九年前及第,同年唯有老夫存。

    今日殷勤访吾子,稳将鬐鬣上龙门。

    《报何泽》:晚唐,崔安潜

    我是分割线

    而在王仁寿所挂念的家乡所在河东道,北都城外,

    检校太尉、中书令,兼任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郑滑观察处置使,兼充京城四面行营都统的崔安潜,也面无表情轻轻捻动着手中拂尘,看着校场内成排搁置在架子上的血粼粼头颅,

    那都是隶属于昔日的代北行营麾下,参与了太原军变的河东、昭义、忠武、滑州、代州等各路兵马中的领头军将,及其亲信部属所在。

    他们被以接受朝廷犒赏和封赠为由,纷纷引兵聚集到了雁门附近的关城内,然后被埋伏的朔方健儿给围住拿下,逐一论罪斩杀于城下;

    而郑从镗带领的行营牙军和重建的太原团结兵,也突然赶到当场而包围了这些藩镇兵马;在许多原本还算忠于朝廷的将校里应外合治下,迅速镇压和控制住了这些群龙无首的兵马。

    于是随着相继被拉出来拔掉衣甲处刑的杀一儆百将士,崔安潜曾经拥有所谓“崔菩萨”的别号,在这里也变成更加流行的“血菩萨血手相公”之类的新称谓。

    然而,望着这些明显畏惧和惊怖、惶然不安的情绪,大过于对朝廷权威的尊敬和信服的各军将士,崔安潜显然并不算满意和放心多少;因为按照朝廷调遣藩镇用兵的惯例,大臣临机处断、杀死蕃帅或是大将之事并不稀奇;

    但对于这些麾下均码而言,若是事后没有足够的犒赏来安抚人心和平复士气的话,只怕满营焦虑不安的他们,还没有走出太原境内,就怕会故事重演一番的。

    这可是历代以降沿袭下来的铁例,就算是拥有天下大义名分的至尊之身,也是无法轻易动摇和打破的既成事实;哪怕是

    调用号称天子近从的神策左右行营军,征讨辖区之外同样也是要给出资装费和出界粮的。

    但是如今前来河东收拾局面的崔安潜,实际上除了一千老朔方健儿之外,以及一大堆政事堂用印的空白告身,就再也身无长物了。

    光凭这些告身或许可以卖上一些价钱,或是筹到一些地方上的协力。但是却无法光靠名爵和官位来,让各军将士们无需衣粮用度和犒赏的激励,就能拼死出力讨贼在前的。

    尤其是如今关东的河南到关中的前沿,尽为贼军之势所盘踞和隔断南北要冲,几乎得不到来自南方包括淮南镇在内,尚属朝廷治下的任何输供和进奉;而东面的河北大地上尽是桀骜不驯的成德、卢龙之流藩镇。

    相对富庶的剑南三川,又尽在田令孜为首的权宦之手,而不得多少助力和支持;西北各道虽然还有边镇子弟尚可一用,但是相应的营田和官屯却是勉强自足,反倒还需朝廷钱料的输供和维持。

    因此,他受命前来的唯一凭仗,就只有四个字“便宜行事”。接下来,朝廷想要进一步行兵讨贼所需的钱粮淄用,就得着落在了这些北都太原郡内世族门第身上了,

    他随即转头对着在旁已经卸任的代北行营都统,留任检校司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的郑从谠等人道:

    “诸君,既然此间事情初定,还请打开府库出资并延请城中犒劳一二吧,唯望共同勉力赴难勤王。”

    在场一众人等当即在郑从镗的领头下应和道。

    “但从所请……”

    “唯吾所愿……”

    然而崔安潜却是摆动手上浮尘又道。

    “外乱既定便是安内事宜,须得好好地清算一番,那背国投贼的罪人王铎一族,及其相关的亲缘干系,方可扫清妖氛、以正人心开把。”

    听到这话,身为晋阳王的当代成员,被夺职戴罪的前河东节度副使王调,当场就是一副如丧考妣而整个人精气神都垮掉的样子;而又在某种绝望依然的表情中,向着四下里寻求帮助和援手。

    然而,就算是身为同等资序的检校司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的郑从谠,此时此刻也只是在脸上挣扎和犹豫了下,还是叹声放弃了当众开口求情的打算。

    至于其他其他的的节度判官刘崇龟、观察判官赵崇、推官刘崇鲁、掌书记李渥、支使崔泽等要员;亦是一声不吭或是气不敢出。

    至于行营都虞候张彦球、后院军使朱玫、牙将论安、王蟾、薛威之流的大将,或又是出身边傍的振武节度使契苾璋,也是一副眼观口鼻、不敢置言的模样。

    直到苦苦告饶和哀求的前河东节度副使王调,被当众拖下去而结束了这场血淋淋的校阅;郑从谠才紧步追上了举着旗牌仪仗归还城中府衙的崔安潜一行。

    “进之,可否看在慎由兄的份上,稍加留手一二呼?尤其是王正伦与国素有功劳的。,可否仅以籍没而不予……”

    “正求兄,您好歹也是入阁坐堂之身,此时怎么就不得明了了呢……晋阳王门是一定要办的,王正伦亦是不可留的……”

    崔安潜却是淡淡看了眼,这位霜发如雪面如深壑,明显几分暮气横生的使相道,而轻轻叹气道。

    “这是何等道理啊……又怎可混同一谈呢……”

    郑从谠不由有些气结心道,这王调好歹是他亲手征辟和笼络,并且襄从多年的副手之情,怎么就求不得一条活路呢,这崔菩萨的杀性也未免太过了。

    “天宝之难的朔方安思顺,亦是有大功卓著于朝廷,麾下郭、李更是定难首功,可又能当如何呢……”

    道貌仙风的崔安潜看着他的眼睛认真道。

    “故而,如今别人或可以宽赦和赎免于军前,唯独他王正伦是万万不可得免;正当时世艰巨之际,朝廷更加不能给人以丝毫苟且之理、侥幸之心啊……你我皆为五姓门第,岂不更该为天下之表率么……”

    郑从谠不由得心中一惊,却是任由崔安潜自行远去,而再也没有追上去辩解和求情的心思了。因为,在他出身的荥阳郑氏之中,也未必能够那么轻易撇的清。

    接下来的日子里,出人意料的是崔安潜一面做出大张旗鼓即将南下,攻打和威胁已经投贼的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所在,而迫其及时反正归朝的姿态

    却是在太原城外突而挥师东进太岳山中的,开始介入和平定起位于河东要冲上党盆地,泽潞节度使境内以天井关为分野的持续内乱。

    我是分割线

    而在房州境内,房陵城中的太平军救护所里。

    听完于鄂水介绍过事后的各种过程和结果之后,满脸病容的于东楼却是久久没有说话;最后才冒出这么饱含了悲呛和惆怅等复杂情绪的一句来

    “这么说,于氏已经不复存在了么……”

    “没了就没了,这般吃人的于氏之家还留着作甚,难道还要害更多的人才甘心么”

    于鄂水却是不以为然的撇嘴道。

    “再说了,什么叫做于是没有了;难道你我都不是姓于的么,难道就不能靠自己的本事再度振兴于氏的门楣么……我已然决定了要进普查队去做事了……你也好之为之吧……”

    于东楼一时间竟然有些无语,而像是重新认识了这个平日里不显眼的族兄一般。这时候,却是于小妹回来轻快的声音打断了他们之间有些沉重的话题。

    “哥,今个儿厨上可有炸食供给呢,三哥也来尝尝看……”

    “可是热乎乎的肉菜裹子,还有油渣子和豆条做馅的蒸麻饼呢……”

    随着扑鼻而来的香气,于小妹端来一个粗糙木托盘,上头赫然用芋叶垫着着金黄焦香的裹子,还有几块灰白蓬松半圆带着胡麻点点的蒸饼;一看就让人食指大动起来。

    用掰开的蒸麻饼夹着肉菜裹子,酥香焦脆的口感一下子就从嘴里充斥开来,又冲向了脑门子,而让人原本有些沉重的情绪也变得重新开朗起来。

    “我这次来,其实还有人托我给传个话呢。你可曾还记得州学刘助教家的小娘么”

    吃完了一个裹子蒸麻饼后,于鄂水才意犹未尽的拍拍手道

    “难道是函娘么……”

    在有些难以置信的语气当中,于东楼脑中某些尘封的记忆,再度变得鲜活起来。那是三月三“上已节”的房水之畔,刚刚及笄而对着自己,羞涩晕红着脸儿又俏颜笑兮的少女。

    然后又变成那位刘助教刘先生,满脸欣赏和鼓励的面容;以及自己出外游学前允诺之下信誓旦旦的言语……许多的记忆碎片千回百转之后,最终又成为了于东楼眼下有些忐忑惆怅的声音:

    “她……现在可曾还好呼……”

    “好,怎么可能好呢……只能说还活着就是个大幸了……”

    于鄂水却是脸色无奈和怜悯的叹息起来

    “她……她出什么事么……”

    于东楼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痛了急声道:

    就这一刻他可又想起来了一些,当初出外游学可不就是为了一个,能够登堂入室求取于她家门身份和前程么。

    “说是在访亲路上遭了贼患全家都没了,就她一个活着被宗家的那个老东西,给寻回来留在了身边……”

    于鄂水亦是有些吞吞吐吐的继续道。

    “是以,这些年早了好些罪,吃了好些苦……这次才得以解脱出来了……”

    “什么……”

    于东楼霎那间就像是当头重重狠敲了一大棒,而眼前气急发黑的头脑嗡嗡作响起来。竟然还发生了这种事情而自己居然一无所知,也没有人愿意告诉自己,而任凭自己在州城几次三番的打听无果。

    直到这一刻他才忽然有些深刻理解到,为什么在太平军的宣传书文中,会说那些世家大族的宗长们,只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世道改善和进步的严重阻力与妨碍。

    因为大多数人的社会资源,通过权势和宗法等手段集中到他们手中之后,只会变成此辈骄奢**或是穷奢极欲,相互攀比和虚耗浪费的所在。却是与大多数人的民生改善和提高世上的道德风气,根本毫无益处。

    而相比这位早早就有觉悟的族兄于鄂水,自己显然是那种切身利害被伤害和损失到之后,才会有所醒悟和放弃最后幻想的可怜虫。

    “鄂水,能否请你给她传句话,就说我想见上一面,哪怕远远的看她一眼也好……”

    于东楼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