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残-第2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愿的被迫出来承当其各种事物。

    然后尚颜又感叹道:

    “世人都传言大都督乃是还俗以救世之人,可是释者却是实在想不到也想不出;到底是哪一支的宗门法脉当中,可以培养得出这般的天赋秉异,仿若是生而知之的不世人物来啊。。”

    毕竟,在场的这四位僧人,基本上代表了南北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的不同出身,也算是半其天下佛门了。

    “如今是不是佛门的干系和出身还很要紧么。。。”

    顾问虚中却是摇头道。

    “只要大都督的言行作为令世人皆觉如此,那他便是我佛门有所渊源而心怀悲悯,慨然赴难救世的天资之选。。岂又是你我可以品评和置拙的。”

    “那你可知,如今一桩大都督治下最大的善政?”

    最为年长的佛学院首座义信,抽动着发白的眉毛叹息道。

    “还请尊者赐教。。”

    尚颜连忙拱手道。

    “须知老衲字出岭这一路过来,于太平军治下之地居然许久未尝再有闻,乡里弃婴的恶陋之习了啊。。”

    义信继续舒展着雪白眉毛道。

    “这,尊者可知是怎么回事呼。。”

    尚颜愈发惊讶和恭敬道

    “因为自古以来百姓穷鄙,屡屡生而无力养之。遂不得不弃杀于道旁;”

    义信慢条斯理地解释道。

    “如今太平治下,乡里渐有积余而不畏催逼,亦无难养之苦;此外,亦是都督府有司专门受纳之的缘故啊。。”

    “有司居然愿意受纳弃婴?。。”

    唯一没有开口说话的书画教授,形容丑陋的贯休惊讶了下。

    要知道,历朝历代以来民家将难以养活的婴孩,遗弃或是溺于塘泊之人伦惨事,宗室官府有司屡禁不止,又禁止不绝的。因此,其中一些能够被弃置于寺庙之所,又得以在沙门中活下来,已经算是天大的幸事了。

    就像是贯休本人虽然是出自兰溪当地姜氏门第,但是他情同父子的坐师,就是一位遗弃于苗中又侥幸活下来的“佛前生”。毕竟佛门也不是专门养育幼儿的所在,就算收容了弃婴也又很大概率夭折其中,能够活下来都堪称是菩萨保佑。

    “当然不是弃婴而是弃儿。只要有在籍民家愿将养不活的儿女寄予公中,则自有官府来抚养今后;而就此托藉军中将士名下而以为养儿、假子,就此传续家门和姓氏呼。。”

    虚中亦是在旁开声解释道。

    “光是这份慈悲之心和敢有作为的胸怀,难道不足以令大多数只会避世清修,于世无力的出家人,各种羞杀和惭愧在前么。。”

    贯休闻言顿然肃然起敬而合十,口念佛号亦是颔首赞颂道。

    “贫下深以受教了。。却是一时执迷见障。。”

    尚颜亦是整容起身行礼道。

    而临近的另一处棚子里,则是聚拢了一群低级文佐人员。

    “平日大伙儿都口口声声将民生之苦、劳役之困挂在嘴上,可如今方才有切身体会和心得啊!”

    书史吕岩看着自己泛红手心很快形成的血泡,一边讨过根针来细细的挑破,一边不由叹息道。

    “我辈今日不过是效法鞠耕一时,便就是这么一副模样了。。”

    在旁另一位正在搓揉小腿的书史韩偓,亦是颇有感怀到。

    “可想那些农人日日月月如此往复,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不断,鞠身尘泥以供奉朝廷的赋税钱粮,支应徭役征发,还要为灾荒、时乱所煎迫,可真是深苦至极了。。”

    “所以,这才体现出大都督所行之事的伟略宏正之处啊。。”

    一个声音接口道,却是大都督府的特聘编修兼文史顾问,世人称玄英先生的方干,也掀帘走了进来继续道。

    “大都督所行之事,为什么一度会搞得荆、湖、江西鼎沸不止,而骚变亦然呢。。因为,他想做的是古时光武度田一般的伟业啊。”

    “光武度田?。。”

    吕岩和韩偓不由面面向觎的,顿时想起了相应的典故来。

    “当年光武初定天下时,以度田之法核计天下租税和赋役;然世间官吏与豪姓勾连共气,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天下沸怨之。。”

    脸上劳作潮红未退的方干,却是主动为棚中尚存的其他人释疑道。

    “遂有光武断然整顿吏治,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而接连刑杀度田不实的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等,千石地方大员数十有余。”

    “时有大司徒欧阳歙世授《尚书》,八世为博士,学为儒宗的身份;又有诸生千余人守阙求情,依旧涉罪为光武所斩之;于是一时奸吏跔趴蹐,无所容诈。。。。”

    “而后,又有诸多郡国大姓及兵长竞起为乱,郡守、县令皆不能制止而约相弃逃之。是以光武乃旨令:听群盗自相纠挝,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遂得诸贼相疑自乱。”

    “又以定乡平乱之功,以赎免地方长吏的‘逗留、回避、故纵’等旧罪,。最后乃徙其魁帅于它郡,赋田受禀,使安生业;终得以天下复平而广行度田之法。”

    说到这里方干顿了顿,却是语气更加激烈起来。

    “然如今咱们这位大都督,可是想以步步为营的屯守进逼和清户丈田的瓦解之势,将治下的豪右、大姓、世宦,胥吏一并利害都铲除干净,再代之以从头简拔于寒庶,或是自培于科班的新选之士。。。”

    “这岂不是是比光武当年还要走得更远,更加彻头彻尾的大政方略啊,怎会不使这些旧属地方要盈反鼎沸呢。。。然而如今之世的此辈中流,却已然多没有光武时横断乡里的凭仗和底气了。。”

    “故而,只消循序渐进若能有所成就,而推及天下的话,这又是何等宏阔、壮怀的伟业大志啊。。“

    方干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博学之士;他最大的优点和特长,就是总能够旁征博引的从历史记载中,找出古时大能、贤明之人,足以类比复古思今的行事准则和前例来。

    而他们这些传统文人之属,只要是能够找到相应复古思贤的依据和线索,就可以很容易的经历黑转粉式的心路历程;由此接受了由此带来的变化和新事物了。也仅仅因为这可能是上古先贤,所倡导和推行过得先例。

    本章完

第五百三十九章 底事人心苦未平(下() 
而在这片冬小麦田地便的另外一个更远的棚子当中,主动围绕在大都督专属的内务顾问杨师古身边的,则是那些曾经同属义军中的新老部属们。各自带着隐隐羡慕和敬仰的聆听着他的教诲:

    “大都督曾经寄言于某曰:能耐越大,则随着的责任越大!,这可真是说的好,发人馈醒的大道之理呼。。”

    “自从天下纷乱以来,这世上或许不乏有识之士和明眼之人,深喑其弊乱;然而最为缺少的,却是这种舍我取谁愿不惜以性命身家,担待起万众前程与出路的鼎新革旧之选么。。”

    “殊不知就是那些窃据了高位与权柄的世家大族,代代下来一心想着如何聚敛和盘剥民之膏脂,伏在万众黎庶身上吸血抽髓,以求千秋万代的传续下去;却从来不思如何的回报与反哺这人世间。所以才会让整个天下变成如此令人发指的模样。。”

    “故而,方才有大都督以太平军之名应势而出,应时而起的使命,岂不就是顺天应时、吊民伐罪,而除尽世间这些世家、门阀、官宦、藩镇、豪族等五蠹之辈,再还以人世一个大大的清平呼。。这才是真太平之意”

    至于相邻的棚子当中,已然须发灰白的宣州戍防使王崇隐,也在对着一干子侄辈耳提面醒着:

    “眼见得你们都要外放任事了,有些话我也不避嫌多说几句好了;但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和所感,却莫嫌我说的不好听。。”

    “如今,大都督府统一操条训和经制之法所做出来的士卒,便就是一支军伍的肌理和体肤,决定了这只军伍战力和士气的底线所在。。。。故本军将士逢敌得以坚忍能战,而始终冠绝各路义军之中。。”

    “而随军营校/夜校,以及短训/速成班所出的将校们,则是军伍的骨干和框架所在,大可比同人之筋骨;而决定了相应军伍战力和军心士气,得以持久维系和发挥的程度。。。。是以太平将士令行森严、进退得法,而不为一时胜负消长而失据。。”

    “至于营上的将官之属,则是一支军伍何去何从的头脑和首级所在,亦是代表了相应军伍所能挥使和运用出来的效用,和建功立业的最大余地所在。。。自此都督府才能静以精略之伍镇平四方之野,动而奔走转战于山河险峻,于逆境、艰险而始终不绥。。”

    “尔辈想要获得相应前程和作为,须得以此为时时自省和发端步步迎难而上,踏踏实实的历练和磨砺过来方可。莫要去多想那些投机取巧和逢合幸进的偏离手段。。”

    “如今的大都督府自有锐意进取之大势,又怀廊扫天下之志,自然也不乏得是令人表现和作为的出头之机。故而,实实在在积攒下来的本事和功劳,才是我辈持之以恒的立身根本。。”

    与此同时的襄阳城中,在女伴陪同下的小挂件菖蒲,也来到了一处被临时充作馆舍的园子当中。

    根据大齐新朝那位曹皇后的意思,分坐好几批陆续来自长安的上千名各色陪嫁和服侍人等,在经过初步的甄别和分流之下之后;剩下的小半数都被聚集在这里,等候来自大都督后后宅之中的进一步挑选、考核和编派了。

    ——我是分割线——

    山南东道,金州西北的安康县城中,已经多次打退攻击的太平驻队旅帅张东,也摸着头上流淌下来混杂血色的汗水,只觉得半边脸都是火辣辣的生疼。

    坐在浇水冻结起来的冰冷刺骨城垛上,他眼神迷离的看着天上掉落下来的细细雪花,还有远处在沉默而低抑气氛中退去的叛军。他们甚至连尸体和伤者都顾不上收拾;就这么脚步不停的仓促退出了迷迷蒙蒙的视野。

    任凭那素白的雪花,慢慢得一点点覆盖上城外战场一切事物,包括哪些已经不会动和会动的,在城外这凛凛寒风、霜雪肃杀的交相呼应下,正在慢慢得失去最后一点声嚣,而重归到了死寂中去。

    不知不觉他已经在这里坚守了一个多月了,就在这短时间里,他至少打了大小十几场的攻防战,甚至还一度突出城外去烧了至少三处营盘;但也失去了所有可供机动的骡马。

    不断有前来进攻的叛军被成建制的打退或是击溃;又不断有更多的叛军聚拢过来,继续将它们水泄不通的围困住。因此,张东身边能够继续站立的已经不足过半。

    而就在这座小而残破的县城之中,也因此两度发生过内乱和骚变;他也因此失去了好些个在安南戍边就相识,而一路相互扶持着走过来的老袍泽们。

    他们没有死在叛军的刀枪箭雨之中,却是负伤后在临时安置所里被人偷袭所杀害,或是奋起抵抗到最后一刻;在墙上好容易打退了叛军的支援赶来,这才松开最后一口提起的气力,而在无法挽回的伤重、脱力中死去。

    但是,这两次失败的里应外合的事后处置和连锁反应,也让安康城中剩余数千口的百姓,汇聚起来的约莫两千多青壮,都一改被动消极的情绪和反应,彻底站在了太平军这边了。

    尤其是当原本因为不信任和悲观失望之下,乘乱连夜夺门出逃的数百名殷实、小康人家,被那些可能同为乡里的叛军拦截住之后;毫不犹豫也毫无怜悯的不分老幼妇孺尽数凌虐、残杀在了城下。

    而夹杂在其中那些女子的下场又更加凄惨得多,死前受到的痛苦和折磨、侮辱也更加的长久。她们几乎是在城下哀嚎哭喊了大半夜之后才得以断声咽气。

    然后,那些叛军又在白日里将其剁成碎块用箭逐一射上城头来,号称是任何协从贼军的下场之后。城内的绝大多数人也就绝了多余的想念,而一心一意为了保全自身和家人奋力协助起太平士卒来。

    因此,他们毫不犹豫的拆了自己家的房舍,以为填补和加固城墙或是充作柴薪燃灶;舍出了蓄养的鸡鸭猪羊和布帛衣被,来交公共同宰杀取用;把家中的铜铁器物都捐献出来,而打造成了箭头、枪尖等各色简陋的兵器和工具;

    而等到呵气成烟的寒冬,随着第一场初雪降下之后;被用木栅和沙土填塞起来又浇上沟渠里的污水,而变成硬邦邦、滑溜溜的冻结墙面,就成为了那些犹自不肯放弃的叛军们,所难以克服的阻碍和噩梦了。

    他们甚至为此发明了好几种守城的权宜器械;比如用扬谷的叉耙改造成城头对付长梯的推杆;用绳索捆绑下垂的木缒来清扫攀墙而上的叛军。用劈开大竹火烤干弯曲后定在地上,做成只有几十次使用寿命的弹射器。

    乃至为了补充城头檑木、滚石的不足,而大开脑洞用地上挖出的泥土和水塑形成范,再晾在露天一晚冻硬了外皮,就变成了简易弹射器和墙头投掷的上好得炮石了。

    这种泥范的制作之简单,甚至就连妇孺和孩童都可以完成。因此只要一夜之间就有成百上千的供应到墙头之上去。打的那些想靠着人多攀如蚁附的叛军击坠如雨。

    于是前些日子那些叛军又改弦更张,制出许多挡板和大排来遮护着一股脑冲到城下,再用锹铲镐等工具就着墙根分离挖掘起来,

    结果又被城中用砺壳等物煅烧积攒起来的生灰混水,给当头浇淋下去而顺着缝隙到处流淌,烫杀得惨叫连天弃械败逃下去了。毕竟,作为常年身处对抗西南蛮前线的长征健儿,张东并不缺乏对付围攻和经验和手段。

    然后,这些叛军终于痛定思痛的开始在城外堆砌起土山来,只可惜之前在城外用尽了手段也耽搁的太久,而在初雪之后一天天冷下来的气候当中,变成愈发举步维艰和效率低下了。

    “头儿,”

    这时一个声音却是将张东的思绪给拉了回来,却是当初跟着他冲进城而前官军大个子俘虏;如今改投麾下得用为一名五头的王万弘靠到了身边。

    “我想带人出去摸一摸。。或许能够乘早拖几个活得回来,问一问究竟呢。。”

    王万弘摸着因为受伤而被剃了个精光的脑门子恳声道。

    “那边速去速归吧,注意莫要走出城下箭矢所及的掩护范围。。”

    张东只是略加思索便就同意了。毕竟野外天寒地冻之下,想要进行顿首和埋伏也不是一件易事的。

    随即就见随风雪落如盐的间歇,随着垂下凹凸不平又滑溜溜墙面的绳梯和筐子,人高马大的王万弘带着几个身手矫健的士卒,几息之间就缘梯抵达了墙根下。

    他们又从筐子里纷纷取出来抹过油的刀牌和连弩,这才低下身来而沿着堆满尸骸的起伏地面,相互掩护踩着浅浅落了一层的雪面,而逐一向外拉开距离搜索起来。

    只是当他们一边脚踏一边刀戳的,由内向外搜索了一大圈之后,看起来依旧无一所获时,出乎意料的骤变突然就发生了。一具僵硬的尸体突然就跳立起来,而将一名本能挥刀砍杀的士卒给扑倒在地上。

    然后又一个身影从“尸体”跳起的地方,连滚带爬的向着远方撒腿奔逃而去。

    本章完

第五百四十章 底事人心苦未平(续() 
一片惨白斑驳颜色的安康县城外,

    在深浅不一的雪地里一番跌跌撞撞的追逐之后,气喘吁吁的王弘范还是有惊无险的赶上那个漏网之鱼,又飞手一牌砸在肩胛上,顿时失去平衡而绊倒在地上。

    然后就被追上来的其他几名军士,拖脚按手的逮住狠揍了几下不再动弹,才用绳索缠绕着捆绑起来。然后合力在雪地上拖曳到城下,塞进筐子里吊上去才算是大功告成。

    “问出来了。。还真逮住了个又有来头的。。却是西南边壁州司马家的衙内。。”

    随后,略带得瑟又有点忐忑的王弘范,来到吕帅张东面前禀报道。

    “据他口中所供称,这一次过来攻打金州境内,除了咱这些洋州团结之外,还有壁州、(南)通州和集州的土团、镇戍等各路人马呢。。。”

    “咱们在这儿可算是当了人家的路了,这才轮流上阵打的死去活来的;只是在近日里才因粮草不济又冻伤、冻病不少,闹了好几场姑且起了退却之意。。。”

    “只是头儿莫怪我呱噪几句,咱在这儿守了好些日子了,何日方可见到大都督府的援兵啊。。要不,咱们先乘着这些对头去而未还之际,火速退往房州那边好了。。”

    “这。。。再等等吧。。”

    张东却是犹豫了下,心中转过数念方才重新变得坚定道。

    “我太平军将士断然没有轻易放弃自家袍泽的道理;更何况这城中士民百姓同仇一气来协力我军,又怎能轻易将他们丢给那些贼子荼毒呢。。”

    “张头,话不是这么说。。”

    王弘范却是有些着急起来道。

    “平心而论,这些城中士民莫不是仰仗我辈方才得活,而不得不同衷共济与一时啊。若是彼等稍得转机和闲暇,怕不是又此一时彼一时了的心思啊。。”

    “况且只有保全下眼下咱们这些有用之身,才有机会替那些实在走不了的兄弟们报仇雪恨啊。。保不准还有机会引得援兵回头再救下他们啊。。”

    “毋庸再说了,咱们是为民声张和求活的太平军,可不是那些视百姓如弃鄙的官军。。自有相应的道理和原则所在。。”

    张东愈发坚定起来。

    “只要他们未曾负过我等,我等也就不会轻易舍弃之。更何况,我也对太平军的袍泽尚有信心,只要晓得此处的困境,便就一定会想方设法来救援的。”

    “我晓得你初来乍到,尚不明白太平军一贯的坚持所在;。”

    然后他又缓下口气,对着满脸无奈和不虞的王弘范道。

    “可是你也要想想明白了,这外间已经是霜雪交加的寒冬狂野,就算让你自行脱出而去,又能够在缺少遮掩的风雪之中坚持走出多远呢。若是敌军设下埋伏,或是中道截击的话,只怕是免不了覆亡之祸了。。”

    “也罢,兴许是头儿考虑的更为周全。。我便再舍命陪你手上这一阵就是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