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残-第2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些不幸走了背字的存在,周淮安在解救和释放出来之后,多少也是补偿性质按照相应的特长和需要给予安置一二。

    但是敢于自称是自己师兄的人,却还是麟毛凤角的头一个。这要是普通沽名钓誉的骗子之流也就罢了,问题的对方可不是一般的人物。

    

第五百四十四章 三川北虏乱如麻(中()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黄河》罗横

    ——我是分割线——

    阴雨绵绵的汉水之畔,渡口之中临时被整理出来的居所。

    “这位师兄可还安好乎。。”

    周淮安对着来人轻轻开口笑到。

    他看起来最少也有四五十岁,而满脸尽是生活不如意的沟壑与岁月蹉跎的沧桑和沉重。乃至因为困顿和辍磨显得有些营养不良,肌肤失泽而须发卷曲泛黄;

    洗得发白的陈旧阑衫上还有隐隐积久的臭味,露在外的手掌曲宆就像是鸡爪一般的干瘪,仿若是天生就是一副愁眉苦脸的表情长相一般。唯有面颊深凹那对眸子依旧清朗而明睿,却充满了某种看尽世情后的依旧执着与坚韧意味。

    “不第散人罗昭谏,见过太平军主。。此乃假托请见之戏言,还望恕罪再三。。”

    对方却是郑重其事的打了稽首礼。

    “我倒不觉得有什么好怪罪的,毕竟是我已对先生闻名和敬仰日久了。。”

    周淮安却是越看越有几分欢喜的,又无比真切的摆手示意他同座下说话。

    因为,这位罗昭谏在这个时代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罗隐。没错,就是那个罗隐。周淮安曾经期待的大喷子和理论奠基人。浙东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罗隐、罗昭谏,此刻就站在了这里。

    这也是一个晚唐当代的奇人了,号称是“诗在人间”晚唐最后的才子和良心了。因此,后世网络上关于他的典故和段子也委实不少。

    虽然他号称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狂妄,总喜欢在行卷里写一些谏言,所以始终不为自觉在讽刺自己的考官们所录。

    因为一生身为士子总共投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乃自嘲为“十上不第散人“。自此改本名罗横为罗隐。

    按照正常的历史线上,他得在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直到钱镠称王后才引而出世来辅佐。也是大学统考挂科生们的励志对象,

    他在时事小品讽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谗书》里的讽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谗书》跋。

    或者说这厮就是这时代的超级段子手,或是后世段子手们的祖师爷。

    如《英雄之言》通过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强盗本质。最后更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说天鸡》、《汉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骂,涉笔成趣,显示了他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

    而后世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对他的评价,与皮日休的《皮子文薮》和陆龟蒙的《笠泽丛书》一起,号称“晚唐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而后世那位新中国创始人,同样也很喜欢罗隐的诗作,圈阅的数量多达九十一首,甚至还在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一杜(甫)之上。还专门加了批注:“十上不中第。”

    但是周淮安最为熟悉的,还是关于他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后世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

    因此,周淮安又紧接着对他笑道:“说实话,我曾经专门派人去寻访过先生,只恨一直未曾有所消息而已。。如今既然得以先生来投,正是得偿所愿了啊。”

    周淮安说的当然是真心话;在历史上他可是隐居到了五、六十岁以后才被请出山来,辅佐那位吴越王钱婆留;但是如今那位未来的吴越王都在自己手下干活,又怎么能这只撞上门来的轻易从自己手上溜掉了。

    “鄙夫之名怎当得军主挂齿呢,久仰和闻名更是从何说起呢。。倒是军主的著作,鄙夫于北地早略有耳闻尔。。却不晓得军主何以对鄙夫如此挂心。。”

    然而,不明里就的罗隐只沾坐了个边沿,却是更加拘谨和惊异、犹疑的小心应答道。

    毕竟,在北边那些只言片语流传的文章当中,他多少可以窥见过这位“周妖僧”,堪称偏激、急进的部分主张,也听说过对待那些官宦、大户、缙绅和知名士人的酷烈和残忍手段。

    相比之下倒是他诗文的格局和气象,却又是别具一格天然自成文体,让人心驰神往的不能自己了。很难想象这是眼前这个只有三十出头的高大端俊之人,所能够经历和体验的人生际遇和胸怀气度。

    此番他能够找上太平军,还是为太平军日渐显起的名声所累。他本已经与友人郑云叟、闾丘方远约好共同隐居池州九华山中;但是不巧过来途径淮南道申州在友人家做客时,他正在著录的《太平两同书》却被当地人告发;

    因为其中有多处“致太平”的字眼和用句,以为草贼张目的因由而莫名其妙的获罪,而成为当地官吏捕风捉影以为献功的成绩之一。但是好歹没赶上合适的时机。

    等到淮西义军和官军的交互相攻,已经投靠新朝大齐的蔡州刺史秦宗权,再度兼并了申州后,就顺手把他这号私通太平军的嫌疑对象给放出来了,还顺水人情式的给赠一笔路资。

    然后他也因此对所谓在南边愈演愈烈的“太平贼”起了某些心思;就这么一路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的跑过来,想要验明这位佛门还俗的异类“周妖僧”麾下,号称要“致天下清平”的太平军的成色了;

    然而在过了一段时间的暗中查访和游历之后,他虽然有所感触和见闻,但也因为各种明里暗里打听、窥探的鬼祟情迹,引起了屯庄民户的警惕而又被抓起来了。

    正好又遇上镇反会要抓一批严打的典型,他这个程度的嫌疑也是免不了要殃及池鱼,给送到矿山去监管劳役的结果。于是在他一时的情急之下,才有了这么一出阴差阳错的见面。

    因此此时此刻的罗隐,也是不免充满了好奇、忐忑、焦虑、悲苦和担忧在内的复杂情绪。不过在听了周淮安这些话之后,也总算是稍稍的按下一些紧张和戒惧来。

    “因为,先生算是这世上为数不多针砭时弊、体察民生疾苦的文章良心了;我更是对于先生所倡导的太平匡济术,亦有所见略同之处啊”

    周淮安用着一种理所当然的表情道来。

    “先生可知,我太平军一贯遵循的其实是人道主义。。”

    “仁道?。。。主意?。。”罗隐略带惊讶道。

    “非也,不是区区仁恕之道或是仁爱之心,而是以人为本的人间大道当先。。”

    周淮安笑笑解释道:

    “因此,这人道既是天下将相王侯的成就之道,也是许许多多的士农工商兴业之道,更是万千黎庶小民、饥苦百姓的(求)生(得)活之道。。”

    而后,周淮安暨此顺势对他介绍了《太平田亩制度》《圣库制度》《太平要略》《清平纲要》《军操纲要》等,如今大都督下已然运作成型的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和配套的思想主张。

    又借助当代朝廷的东都留守刘允章,曾经上表过的《直谏书》中所述的“九破、八苦、五去”的弊情来作为一一验证。

    九破:终年聚兵,一破也。蛮夷炽兴,二破也。权豪奢僭,三破也。大将不朝,四破也。广造佛寺,五破也。赂贿公行,六破也。长吏残暴,七破也。赋役不等,八破也。食禄人多,输税人少,九破也

    八苦: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债征夺,二苦也。赋税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敛,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冻无衣,饥无食,七苦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八苦也

    五去:势力侵夺,一去也。奸吏隐欺,二去也。破丁作兵,三去也。降人为客,四去也。避役出家,五去也。

    正所谓是,人有五去而无一归,有八苦而无一乐,国有九破而无一成。

    而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源;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百姓有冤,诉于州县,州县不理;诉于宰相,宰相不理;诉于天子,天子不理。何以归哉!

    “所以太平军应时而出鼎新革弊,上除五蠹诸恶以至清平,下抚黎庶小民生聚得安。然而举世污浊而非难、曲解者比比皆是,正需要先生这样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有识之士,襄助其中而行那正本清源之道。”

    周淮安最后归纳起来道。

    “当然了,我不敢奢求先生能够偏听偏信一时而马上有所决定回复。只想先生留下来好好观察和见闻一番,如今太平军治下的风物、人情,且做考虑好了。。”

    然而,听过了这么一番看似诚挚肺腑之言的罗隐,却是不免心情复杂的暗自苦笑了起来;真不知道是该怎么形容表述,对方这番求贤若渴的赤子之心,还是专横霸道的笼络之意呢。

    自己既然已然得以知道了太平军的这么多内情之后,难道还能独善其身的置身事外么。如果自己敢于有所坚决推拒或是另行出走之意,只怕就算一时出得了这处门外,也是有人争先除之而后快了吧。

    但是他还是忍不住开口询声道:“那敢问一声,当初贵部又以为太平之号呢?”

    “当然是。。自有其誓言和景愿所在”

    这一刻,周淮安顿然进入戏精模式,而仿若是后世气学宗师张横渠附身,一字一句的肃声道

    “愿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故而曰:太平之师。。”

    哗啦一声罗隐手中的书卷突然就松脱掉落在了地上;而就像是印证着他此刻心情,阴雨绵绵的天上突然就雷声滚滚传动起来,而透出电光烁烁四射。就好像是在这段惊世骇俗之言所惊炸了一般。

    “军主在上,”罗隐这才有些手足颤颤巍巍的捡起手卷,突然就鞠身深深的躬礼下来。“还请不吝鄙夫弱衰残躯,且容附骥尾左右。。只求亲鉴天下再开太平之期。。”

    “罗先生请起。。义军正当是求贤如渴,尤其是先生这般针砭时弊、心怀黎庶饥苦的有识之士呢。。”

    周淮安面不改色,心中却是激动的泪流满面了,好容易才逮到你这么一个可以用后世经典来装逼的对象;

    平时老子和一群学识有限的大老粗挨在一起,就算想要剽窃古人装个逼,各种鸡听鸭讲的懵然表情都能让你憋出内伤来,真他妈的不容易啊。

    好吧,现在终于获得了一个集大诗人、家、兼通道家、儒学、杂家等多面手式的全才人物了。接下来岂不该是进入“青梅煮酒论英雄,天下豪雄唯XX与XX尔”的模式了。

第五百四十五章 三川北虏乱如麻(下() 
当然了,既然大多数话已经说开了,而主从名分也初步定下了,接下来的气氛就放松了许多了。接下来虽然没有真的能够达成“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成就;却也让人断送上来时令茶饮和干果蜜脯,又叫来杨师古作陪,

    而后围绕着罗隐已经完成大部的《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著作,以及他所交往和熟识的一些当代同道士人为话题,一起继续深入浅出的讨教了起来。

    其中的《谗书》,就是当代的小品或者说是古代段子之大成,因此其中多数内容基本不用怎么调整和修改,就可以直接用在太平军的宣传体系内;

    然后,作为针砭时弊和揭发世间丑恶,披露旧统治阶级及其帮凶的罪行;歌颂劳动光荣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弘扬广大劳苦大众真善美的现成素材。

    而《太平两同书》前五篇选录自老子,后五篇择与孔子,因此称作《两同书》;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号称以老子之说修身养性,以孔子之学训教治世;分为上下两部,贵贱、强弱、损益、敬慢、厚薄;理乱、得失、真伪、同异、爱憎共十卷。也算是理想主义和现实实践的某种结合参照。

    虽然依旧不脱传统士人“往溯圣王”的理想主义旧菓,但是对于正在创建和完善中的太平军理论体系,还是有些近同和互补的部分呢。完全可令其相互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要求和导向,进行思想理论方面的后续建设工作。

    因此,在后续相谈甚欢而一见如故的攀谈之间,罗隐也对周淮安所创立的诸多理念,表现出相当兴趣和认同之意;

    尤其是当初周淮安所创立的“所获归公、按需分配,量入为出、收支两线”的大杂烩式圣库制度,表现出了相当高的赞许之意;言称是当下堪比先朝“两税法”之流的救时良策;

    至于《太平田亩制度》中关于公营工场、矿山和集体屯田的实践,更评价有上古圣王之期三代之治的遗风云云。对此,周淮安也只有略带嘚瑟的在心中一笑了之。

    毕竟,这太平圣库制度的基础,还真是具有原始氏族社会朴素集体共产主义的雏形啊;又糅合了一些后世近现代财政管理制度的优点和特色而已。

    而太平军的编管劳动和集体屯田,也不脱后世国营农场原型,兼带建设生产兵团的混合体制。所以比起这个时代,现有官府的财计手段和统治秩序,看起来的确是高大上的不止超前那么一点点的。

    而在初步与罗隐交谈和询问了一些,当年他在长安时见闻和经历的在旧事之后,周淮安不由的又问起另外一些事情来。毕竟罗隐落魄归落魄,但是也称得上是知交半京城的公众人物。

    在这个朝堂昏暗而地方大乱的末代,真正的有识之士基本没有多少出头之日;所以相比一片污滥的朝堂之中,从唐末衔接道五代之世的在野民间,却还算有所隐星熠熠了。

    比如好些个与罗隐同年代,而称为咸通十哲的许棠、喻坦之、任涛、温宪、郑谷、李昌符、张乔、周繇、张蠙、剧燕、吴罕、李栖远等存在,如今大都还在世上;

    只是在时局艰难之下,不是随着朝廷逃奔蜀地,就是西幸奔走逃难和避祸于一方,或是干脆归隐山林了。现在周淮安既有地盘亦有军队和初步的政权组织了,要不自己想办法去强行绑下几个回来做吉祥物好了;

    又比在历史上如作过五代前蜀宰相,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的花间派最后词人,大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写下《秦妇吟》的那个韦庄,因为屡试不第这会大概还在长安蹉跎呢。

    而作为同时天涯沦落人的罗隐说法,这韦庄赫然也与他有过交集的同年之一呢。据说他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所以同样不为考官所喜,而经常凑在一起针砭时事。

    当然了,这位“韦花间”最大的成就,还是将来专门描述黄巢打进长安之后,众生情态的那首长篇叙事诗《秦妇吟》。

    诗中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叙说,正面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堪称是中国诗歌叙事艺术发展的标志和里程碑。

    韦庄因此诗而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当然由于某种忌讳,韦庄晚年严禁子孙提及此诗,也未收入《浣花集》,以致长期失传。20世纪初始才在敦煌石窟里重新发现。

    还有那位被李商隐称赞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其诗多写艳情,称为“香奁体”的韩偓,历史上本该在樊川老家宅着呢。但如今也落到了周淮安的手上,而在太平军大都督府里做了一名文吏。

    就好像是当代名人大家的集邮卡一般,周淮安似乎在不知不觉之间依然是收集了有一些了。

    “听说宰相郑畋的小女因你诗文而仰慕,又因你长相而嫌弃江东诗?”

    想到这里,周淮安突然记起后世关于罗隐之多轶事中的一桩,开而门见山的道。

    “这却是鄙夫的取祸之道了。。真是刻骨铭心啊。。”

    罗隐脸上露出一番苦涩释然的表情来,并举起自己的左手赫然有些畸形和旧疤的样子。

    “没有关系,如今义军已经打到长安,只要她还在的话,我就让人送过来给你暖床肉偿好了?。。看她还有什么资格嫌弃你的。。”

    周淮安却是不以为然的宽慰道。

    “对了,你是不是在钟陵还认识一个叫云英的营妓,?也不用什么的‘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的托词了,洪州就在太平军的治下,旧日的官伎大都接受了收编和改造,我可以帮你把人找回来就是了。。”。

    “。。。。。。”

    罗隐却是努力憋住了面皮,却又再度无言以对的苦笑了起来。

    当初他还是风华正茂而满怀憧憬抱负之时,因为初试不第才做下的这句诗文;现在都已经过去差不多十多载了,就算是还在当地也早已经物是人非了才对。

    不过,对方这番毫不掩饰要一力成全所憾的心思,还是让他颇为感动而生出了仿若是古时的周公遇贤,而跛足垂发相迎的错觉来。然而他还是忍不住婉拒到:

    “主公太过抬爱了,如今鄙夫这副形容和境况,又怎生能配得上他人呢,只怕是要耽误了。”

    “从今往后,你便是我的师兄了。。看看这世间还有谁敢说,配不上你的话。。”

    周淮安当即拍案决定到。

    “这只是散人的一时假托之言,实在不敢担待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