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废话,当然是两种人:男人和女人!”弗兰克尔认为他是多此一举。

“不,我说的是社会意义上的分类。”李思明不认为这是弗兰克尔式的幽默,“只有两种人:忙着花钱的人和忙着挣钱的人。从本质上来讲,只有一种人,都是需要钱的人。挣了钱,好让在需要花钱的时候手头不会紧,不会让人耻笑!”

“我不明白,这跟你说的电影预算有什么关系吗?”弗兰克尔不解道,李思明难道想改行研究起社会学了?

“我们拍电影是为了什么?你不要告诉我只是为了电影艺术。如果从一位导演的角度来讲,可能无可厚非。但是从你这位总经理的角度来讲,这只不过一名冠冕堂皇的话,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赢利。”

“当然是为了赢利!我担心的就是这回事。”弗兰克尔有些摸不着头脑,他认为自己的意思说得很清楚。

“我们花钱就是为了挣钱,这你要放心。我比你更担心赢利的情况,但是我的这部影片将是一个令人激动的作品。但是因为剧本需要,会有大量的场景和人物出现,我们还需要走遍美国的东西海岸,包括美国之外的地方,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地方。大卫,我可以和你打个赌,我们麦克肯纳公司将会发财的。”李思明诱惑道,“你看华尔街那些财团为什么会越来越有钱,他们不是将钱存在银行,而是让钱生钱,要敢花钱。”

“可是,我们是拍电影,又不能套期保值。不过,你也是老板,我尊重的你的选择。你知道,我是总经理,我必须从管理者的角度将我的看法说出来。”弗兰克尔道。

制片人总会与导演在钱的问题上闹矛盾,一个当然代表老板,想花最少的钱挣更多钱,而后者却往往不顾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多花钱,以拍出令自己满意的实际上可能是赔本的作品。但是李思明的情况却不一样,李思明是老板,他根本不需要征得弗兰克尔的同意就可以投资拍片。而弗兰克尔作为总经理,他有义务做好后勤,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当然,你是最棒的总经理!”李思明赞赏地道,“我们的目标,不仅要成为花钱的人,更要做会挣钱的人,而且挣得永远要比花得要多!要做就做个有钱人!”

“希望如此。”弗兰克尔道,“从目前的记录来看,我们干得还不赖!”

“希望在我们年老的时候,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已经挣了足够的钱养老,对社会还贡献不小,而且不比任何人差!我想我们应该心满意足了。”李思明道,“如果我们发现,我们还能够给予更多的人帮助,那就是太完美了!”

弗兰克尔耸耸肩,李思明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让他一时还适应不过来。

李思明想的其实并不是什么养老的事情,这对他来说,还是件很遥远的事情。说了这么多,还不是挣得太少了!

第六十八章 两个跑龙套的

李思明让汉克斯去福利院呆一个月,是个明智的选择。

当汉克斯回到麦克肯纳公司,拍定妆照的时候,李思明对影片更有信心了。他的外形已经跟李思明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是两个样了。体型变得强壮起来,不再是那个瘦高个大男孩了,佩上他的长相,加上刻意模仿的木讷的表情,一个阿甘的形象已经站在李思明的面前。

“阿明,跟你商量一件事!”曾智说道。

“商量?你这么客气一定是让我为难的事情!”李思明笑道,“我可不可以不答应?”

“不难,绝对不难!”曾智否认道。

“那你说说看?”李思明道,他可不想轻易答应,然后上当。

“剧本我读了,我可不可以客串一下?”曾智有些不好意思,这纯粹是玩票性质的,万一这部片子要是拿了奖,自己也可以炫耀一下不是?

“什么角色?”

“就是阿甘到中国参加乒乓外交,可不可让我代表中国乒乓运动员?我这长相,纯种的中国人,你不会去找个面黄心白的华侨来吧?”曾智看来是认真研究过剧本。这个中美之间外交的大事件,曾智对此十分向往,历史真实事件他没能赶得上,在电影中倒是能“秀”一把。

“我怀疑你居心不良。一句台词没有,无名无姓,甚至连个正面特写也不会有的,你也演?”李思明感到有些好笑,“这岂不给曾太子的光辉形象抹黑吗?或者给中国人抹黑?”

“如果你给我加句台词,我不会不好意思的。咱这形象,绝对很中国,我是为你好,让你的电影增光。这也算是为国争光!”曾智笑道,“我决定了,以后你的电影中只要需要一个中国人的龙套,我就牺牲一下色相。便宜了你,我可是不拿薪水的!”

“那我是不是应该表示感谢一下你?”李思明对他的“牺牲”无法表示吹捧。不过当他刚同意这件事后,他的总经理也是本片的制片人大卫·弗兰克尔跑了过来。

“李,咱们这次请了不少跑龙套的,开支不小啊?”弗兰克尔感叹道。

“是啊,可这不是很正常吗?”李思明以为他又要“紧缩银根”。

“我想我们应该减少一下这方面的开支?”

“你想怎么减?”李思明怀疑道。

“我们工作人员,是不是也在影片中跑跑龙套?我刚听说曾先生也会跑个龙套,那么我可不可以?我年青的时候,也演过话剧的,如果我坚持演下去,说不定早就当了奥斯卡影帝了!”弗兰克尔道。他忘了他曾无比肯定地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当演员的料。

“我想这后面一句,恐怕才是你的目的吧?”李思明笑了,这个德国裔美国人绕了弯子,用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无非就是想获得一个跑龙套的机会。

“我这也是为公司考虑,减少人力成本!”弗兰克尔说得义正词严,“剧本我读了三遍,我认为我最适合当那个追着采访阿甘的记者。”

“那你比曾先生要高人一等,你还有一两句台词,他可一句台词也没有!”

“当然,我曾是个演员嘛,当然比他这个门外汉要强那么一点点!”充满“野心”的弗兰克尔已经忘了他嘲笑的是他的老板。

“没问题!好好读一下……”李思明想想还是算了,这个角色根本就不需要认真研读剧本,那纯粹是浪费时间。

得到了李思明的同意,弗兰克尔兴冲冲地走了。李思明看着他的背影,感到很可笑,跑龙套有那么吸引人吗?

“小刀,你也要跑个龙套吗?”李思明冲着小刀吆喝道。

“那玩艺,岂是我这个有身份的人干的。”小刀不屑,“我要是亲自出马,最起码这片酬至少要七位数的!”

“你就吹吧!”李思明为之气结,“谁要请你演男主角,那一定是疯了!”

……

1983年5月,《阿甘正传》在亚拉巴马州的莫比尔开拍了,这里是编剧格卢姆的家乡。和李思明上一次拍电影时不同的地方是,这次吸引了许多记者前来采访。人世间的冷暖就是如此,当你还是无名小卒的时候,没有人会关注你的生老病死,但是当你出名了,人们开始围着你转,希望获得独家消息,这时候你放个屁,人们都会认为是香的。而当一个人不仅有名,而且有权有势的时候,那就不可一世了,“指鹿为马”也不再话下。

记者的不请自来,正中大卫·弗兰克尔的下怀,影片的宣传从开拍前开始,这是他的工作,李思明也不得不配合。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举行了,演员中清一色的新人,除了朱迪·福斯特成名在外。记者们都想从李思明的口中得到一些花边新闻,不过这次他们失望了,李思明严守口风,并未对自己上一部电影的失落发表评论。

“至于我下一部电影会如何,你们就等着看吧,还是那句话,下一部更棒!”李思明将自己的“专利”请了出来。

而弗兰克尔却指着上帝,发誓这次一定会叫好又叫座拿个小金人如探囊取物一般,天知道,他的信心是从哪里来的。打发走喋喋不休的记者,李思明这才得以静下心来拍片。

整部电影是阿甘坐在路旁的公车站长椅上,清楚地、近乎自言自语的方式,开始诉说他的人生历程。总共经过了四位路人,分段地听他演讲他的故事。再由最后一个听众老婆婆带领回到剧中现实,回归原点,不停地倒叙。电影的开场,由一根随风飘扬的白羽毛,居无定所地飘呀飘,原本要落在一个上班族的肩膀上,准备停留,但又被一阵车风给吹走,飞过另外一辆的车底,最后落在阿甘的脚边,黏着在双脚满是污泥的鞋上。阿甘将它捡起,放在随身不离的皮箱中,里头有一本他的母亲小时候总是拿出来念给他听的童话故事书。这个羽毛当然是后期剪辑完成的。

这部还没影儿的电影,李思明请来了阿瑟·托米特做剪辑师,因为影片中有大量的根据新闻纪录片剪辑而成的镜头,不像上一部电影,剪辑是由李思明一人完成的,但这部不同,男主人公要“活”在历史人物当中,这就需要剪的完美无缺。李思明为此不会吝啬的。要是乔治·卢卡斯不是改行当导演的话,李思明就会请这位剪辑大师来担纲剪辑。

温斯顿·格卢姆的原著是一本充满讽刺意味的荒诞小说,李思明当然不会按照原著去拍。剧本进行了修饰和美化,摒弃了原著的荒诞和讽刺,添加了不少温情元素,这无疑使影片更合观众的口味,但却牺牲了原著的叛逆斗争精神,使影片成为了一种理想化道德的象征。这是观众的需求,李思明不会那么傻,拧着干,事实上,原片就是如此,李思明不会寻找个人所谓“艺术突破”。而当别人一遍又一遍地评价李思明的“电影艺术”之时,李思明却在偷笑。

“必然与偶然总是相伴而生的。就像打篮球,最后一秒的绝杀如果偶然成功了,则被认为是必然,人们会赞叹那位投手的伟大和临危不惧,顺便教练的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受到吹捧;如果投丢了,则也会被认为是必然,人们会将整场的失败归结于那位投丢的人,要么被骂手软,要么教练会被骂择人不当。人人都是事后诸葛亮!”这是李思明的想法。

要么是天堂,要么就是地狱。事实就是这样,当你成功时,人们就会谈论你成功的必然性,当作成功学书籍的素材;如果失败,人们就会寻找你失败的必然原因,一遍又一遍的当成反面教材。李思明将拍电影看作是打仗,学会让每个人发挥团队中一份子的作用,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那些演员及摄影师等演职人员,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李思明“偷懒”,尽可能让原班人马一起工作。

别的导演拍一部2小时的电影用200小时的胶片,他不怕浪费,400小时也不可惜。对此,大管家弗兰克尔很是心疼,李思明却用《大白鲨》的范例作了辩护:为了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斯皮尔伯格将《大白鲨》的拍摄时间从五十天延长到一百五十五天,预算从四百万美元增加到八百五十万美元。演职员们天天出海、晕船、遇险,紧张得几乎得了神经病。制片厂的总经理几次来电话威胁,要他停拍。然而,这一切艰难险阻终于被史蒂文用大鲨鱼般的勇气之牙咬碎了。他不但坚持拍完了片子,还使好莱坞赢得了空前的票房收入——一亿一千万美元!这令整个电影世界目瞪口呆。

汤姆·汉克斯的表演不是无可挑剔的,他还年轻,虽然这位中国籍导演比他还要小一岁。但是汉克斯远没有到达自己的巅峰状态,不过他很勤恳,李思明也很有耐心,他不想拔苗助长。

“对不起,李,再来一遍!”汉克斯一次又一次的表示歉意。李思明怀疑他是不是有日本血统,弄得李思明都没法生气。

在NG了N次之后,汉克斯明显已经适应了自己的角色,成了“弱智”,十分朴实自然。休息地时候,就躲在一边“闭关”,一次又一次地思索着台词,揣摩着人物角色,嘴里还念念有词,像是着了魔。就连被弗兰克尔称为“门外汉”的曾智也认为不错。

“他不会留下后遗症吧?”在拍摄现场“视察工作”或者说是“监督工作”的曾智担心地说道。

“照你这么说,那演希特勒的,岂不要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李思明没好气地回答道,“如果他不这样,就不叫汤姆·汉克斯了!”

“真不知道你为什么那么爱用新人!”曾智道,“这么费劲,值得吗?”

“值,当然值!”李思明肯定地回答道。

第六十九章 俺是实力派的

艺术品并非孤立存在,它从属于当时的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是“千万个无名的人暗中合作”的结果。这是丹纳在《艺术哲学》里反复强调的。

小说作者温斯顿·格卢姆生于1944年,汤姆·汉克斯生于1956年,而小说中的阿甘和珍妮都生于1945年——戏里戏外他们都是同一代人,也就是说都拥有一代人共同的回忆和经历,感受过同样的悲伤与喜悦,一起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沧桑与变化,而这一些都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作品中去。他们就是被称为“婴儿潮一代”,也可以称为“跨掉的一代”。而他们的下一代正是“×一代”,也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人类。

美国有位历史学家对这一代人有精彩的论述:“婴儿潮一代开始挑战传统价值观,他们年轻,自由,掌握大权,深信自己理当获得最好的待遇,并奋勇出征捍卫,高举着仁义道德的旗帜,对抗妥协,无知,贪婪,缺乏效率与利欲熏心的政治。每场战斗都是对道德原则的冲击,在善与恶的对抗中,邪恶制造者创造出巧夺天工的犯罪工具,带来重重险阻,婴儿潮一代的任务便是找出歹徒并加以摧毁……”

可悲的是这一代人反抗的和想撕碎的,正是他们后来所笃信的的一些东西。

李思明如果按照年龄来讲,在美国也是这一代人,不过他是正宗的中国人。但是他对这一代人的理解却让温斯顿·格卢姆感到吃惊,他怀疑李思明是不是在美国长大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这一代人跟美国这一代人有某种相似性。

从来就没有一位导演会严格按照一部原著小说来拍电影,所以就有了编剧和改编剧本,这个剧本里加进了导演个人的看法,然后才成为一部电影,换句话说,最终的产品——电影中必须包含有导演本人的思想。

原著小说里的阿甘并没有那么完美,他在很小的时候就遭遇了女房客法兰琪小姐的诱惑,并与之发生了男女关系,他吸食大麻、打假比赛,甚至还和丹合谋,想狠狠地诓经纪人一笔钱溜之大吉等等。这个阿甘既不纯洁,也不完美,有些软弱,优柔寡断且容易受到诱惑,但也总能痛改前非,他依然善良,乐于助人,但他充当不了大众的导师,小说的结尾部分让发财之后的阿甘竞选参议员,但却以失败告终。

显然,剧本中的阿甘则拥有善良、诚实、执着、忠贞、勤奋、信守承诺等等美德,和大多数普通美国人一样,或者说和大多数美国人自己认为和喜欢标榜的一样,这种美德又不多不少正好和数百年来美国主流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念和人性品质努力保持了一致。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又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基督教背景的国家,从早期的清教徒立国到战后“婴儿潮”一代从最初的反叛到逐渐成为信仰基督教的中坚力量,美国的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无不深深打上宗教的烙印,这种文化上强烈的道德化的色彩,使得电影作为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迎合和满足中产阶级(他们是电影的主要消费者)在道德上的虚荣心,显然是票房保证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深刻的社会和人文思想,并且影片中宣扬的道德规范,符合美国人的心理需要,正是这本电影成为不朽名片的最重要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美国人的主旋律之一。

李思明对于剧本的贡献之一除了叙事结构方面的的变动之外,在于对阿甘的女友珍妮的塑造,与原著小说相比,加强了她象征动荡不安的60年代,代表婴儿潮一代人中曾有的狂躁、叛逆的岁月这方面,而珍妮的悔恨也暗示了那一代人对自己曾经走过的人生道路的反思。另一位就是丹中尉(小说中是少尉),这个越战军官的形象和遭遇,要比小说中更丰富更富有感染力。另外还增加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用黑色幽默的口吻调侃了一番,从而更有思想深度。

“一个外国人,特别是一个东方人,对美国社会和美国文化了解地如此透彻,如此让人信服,是难能可贵的。李思明用他的电影,生动地给美国人上了一课:借阿甘的视角审视着美国社会和历史,原来是如此精彩如此让人难忘和感动!不过李思明很显然也有顾虑,他不想,可能也害怕批判得过于激烈,尤其他还是一个中国人的前提下,他用轻松自然的叙事手法,重新编排与解构,让观众在笑声中重温了昔日的岁月,悄然卸去心灵的重负。我想这即使是白宫和政客们也无话可说!”纽约影评人,李思明的朋友哈里森·希曼后来撰文评价说。

朱迪·福斯特在剧中饰演的珍妮这个角色,戏份相对并不多。但是李思明看得出来她很用心。

关于她曾遇到的事情,剧组都闭而不谈,巧合的是,《阿甘正传》中还提到总统遇刺的政治事件。在这部电影中,美国总统成了最危险的职业: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事件、尼克松总统因为水门事件被迫下台,碰巧阿甘是检举人,这当然是一种黑色幽默,非关史实。

后来的福特继任,福特在他只有895天的总统生涯中,曾两次遇刺都没有受伤,1980年当选的前好莱坞明星里根总统也遭枪击。

政界看起来是个充斥着枪林弹雨的地方,明面上的攻击和背地里的黑暗,让人防不胜防,剧作者借用一个“智力低下”之人的眼睛,用黑色幽默讽刺着“正常人”的世界。剧中阿甘身后总有一群尾随者,他们找不到人生的答案,盲目地追随阿甘,可以这么说,这就是美国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人们对现实失望,找不到生存的动力与意义,只好无望地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而阿甘却总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勇敢地跑下去,这不能不说是绝妙的讽刺。

不过,那些记者还是对她相当感兴趣。对于她来说,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她是不愿提及的。李思明出于保护的目的,将那些如苍蝇般的记者驱逐出去,并且禁止剧组谈论这件事。

“当初,你选她来演这个角色,是不是居心不良啊?”曾智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