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造大明中兴-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奎连忙禀告:“皇上,何止是有眉目了,过几日就可以挂牌了。”

    这还真是出乎朱由检的意料之外,这科技研究院,是给了工部银子,催着他们赶快建造,所以才这么快。而医学院虽然也给了钱,但还是国丈靠自己的人脉一同拿钱建造的:“国丈,怎么这么快?这建造和请人,朕和内阁都没发文,咋这么快?”

    周奎解释道:“上次跟皇上聊完后,我就回去跟那些老伙计们说了,他们都很支持,其中有个老中医,在京城有个大药房。他一听说皇上要建医学院。他立刻上门找到我,直接把那个大药房捐了出来。这样只要稍微改造一下,地方就有了。剩下的就凭我这张老脸,到处要人,要学徒。这七拼八凑的终于给皇上凑来了三十个大夫。”

    朱由检听完大喜:“好,等挂牌的那天朕和皇后一起去看看。”今日朱由检高兴,家宴的时候直接把殿乐的那些女子叫来舞上一段,国丈最后满面春风离开坤宁宫。

    崇祯元年五月初十,这后来人人皆知的国家医学院挂牌了。院内坐着当今圣上崇祯帝,周皇后,国丈周奎,还有太医院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太医,正在议论着未来军医的建设。

    “军医这块,朕觉得非常重要,士兵冲锋陷阵,阵亡的事情肯定是无法避免。但是如果是因为救护不及时,导致的伤亡,那就不应该了。士兵的命也是命,如有军医,那么战场上将会是更多的兵士存活下来。”朱由检在里面给太医院内老太医们讲解军医的重要性。

    “皇上的出发点是好的,这老夫完全同意,只是做起来不容易呀。”太医院首席太医张玉鹏觉得还是挺难实现的。

    “哦,张太医,有什么难处的地方吗?说给朕听听,也说个大家听听,有难题大家探讨解决。”朱由检觉得这个事应该不难吧,大明现在的军医也就是紧急消毒,包扎。至于外科做手术的事情,朱由检可没指望过。

    “那老夫就一一解释一下:第一,学医着,无论民间还是宮里的,基本都是祖上就是行医的,也就是说行医的经验和书籍一般极少向外人传授的。第二,行医者,在民间一般都由自己的药房,所以都是在较为固定的地方行医。如今让他们抛弃自己的东西,过来医学院做军医,这怕没人会愿意来。第三,如果从宫里里面调出来来着当军医也不行,能进宮给皇上和皇后,妃子看病的几乎都是老中医。这没办法跟谁士兵一起行军打仗。”皇上让他大胆的说,张玉鹏也就不客气了:“就算向国丈那样拉过来的人也是闲暇时间过来一下而已。”

    “嗯,张太医说得有道理。朕忽略了这些问题。那么找人来跟她们学呢,不用学太多,就学简单点的,比如清洗,包扎,止血等这些简单的。他们应该会同意吧。还有他们来这边教,朕给银子。”朱由检觉得张太医说得有理,但是军医确实太重要了,没人就招人来学,没老师,那就花钱请呗。

    “如果是学简单的东西应该可以。”张太医听明白了皇上只是要简单的处理受伤的士兵而已,自己想远了。

    “嗯,朕觉得应该可行,你们太医院如果没事也可以到这边教教,讲讲。每次来教一次,朕给一次银子。这么样。”朱由检觉得可以先从太医院里抽人。

    底下的太医听说教这些简单的东西也有银子,纷纷点头同意。

    “好,就这么定了。另外能朕觉得这包扎,止血的女子心比较细,也比较温柔,是不是也可以从女子中找,只要她们愿意,咋们也收。”朱由检说出了建立女护士。

    “这,臣妾反对。男女授受不亲,怎么可以让女子给陌生的男子包扎呢?再说了军营里都是大男人,女子怎么可以去那种地方。还有军医是要上战场的,女子在那边会影响兵士生活的。”周皇后听完朱由检要让女子当军医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皇后说的朕觉得这几个问题都不是问题,啥叫男女授受不亲呀,这是在救人。军营是男人居多,但是我们可以建一些女子生活的地方啊,分开管嘛。还有兵营里面的生活本来就比较苦,女子在也能调解一下气氛,比如跳跳舞拉,唱唱歌的啥的不挺好的嘛。”朱由检觉得这些东西在21世纪不都这样做嘛。

    “皇上,你那是强词夺理,您说这大军将领都是男的吧,有女的吗?兵士出征,你怎么保证这些女子不受士兵的欺负?”周皇后觉得皇上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简直不敢相信,军队里面的女子是军医吗?那是军女支。(这种人在古时候的军队里是有的。)

    周奎这一听不对呀,这是可不是后宫呀,大庭广众下皇上和皇后这一来一回成何体统,赶忙来打圆场:“好了。皇上和皇后的意见老夫觉得都有道理,但是女子在军营里确实不合规矩,老夫还是请皇上三思。”

    “请皇上三思。”底下的各位太医院太医也附和着。

    王承恩倒觉得没什么,毕竟崇祯还不到二十岁,不懂这方面的东西也正常,于是小声在朱由检耳边轻轻的说了一句:“皇上,历来在军营里的女子,那都没有好下场的。”朱由检这一听,明白过来了,这些人的观念和21世纪人的观念是有很大不同的,特别是对男尊女卑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在没有平等的男女关系环境下,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让女子当军医是完全行不通的。朱由检只能认输,没办法这是社会原因,他现在所处的是封建社会,而他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念来说服他们,那基本是对牛弹琴:“好吧,朕收回刚才的话,招适合的男子进入医学院学习,等有战事就跟随士兵一起出发。”

    又聊了一阵,今日该看的,该聊的也差不多了。正要走出医学院回宮时。“请救救我的儿子吧”突然从人群冲出一个女子跪下来,百姓看到这女子纷纷避让。

    朱由检诧异的问道:“这是怎么回事?”王承恩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让侍卫去打听。原来,这女子是烟花女子,得上了那种会传染的病,此刻抱在怀里的是她的孩子正在发高烧,而父亲是谁,那不得而知。她抱着孩子四处寻医,可是京城内所有的医馆都不接待,见她来直接轰出。这一路走来看到人多,又见这里写着医学院。就急忙跑来跪下,请求救她的儿子。

    “还愣着干什么,救人啊。”朱由检看着这些太医都原地不动喊道。

    “皇上她是烟花女子,又得那种病,而且还身无分文。”一位太医上前解释道。

    “啪”只见朱由检一巴掌赏给这个太医,怒气冲天的大声说道:“你把这衣服给我脱了,你没资格做太医。朕告诉你,也告诉你们这些太医,大夫们,大夫的职责就是救人,这是你们的天职。不要说是烟花女子,不要说她身无分文,就是一个将死之人,甚至是一个后金百姓,一个匪寇头目,你们都要救。大夫的职业不分敌我,不分贵贱,不分贫富,是最应该没有功利心的,求你们救治的只要是人,哪怕是畜生,只要还没死,你们都得救,听明白了吗?”

    突然周遭的人全部跪下,包括百姓:“皇上圣明。”

    这女子没想到站在她面前的,救她儿子的是当今圣上,赶忙磕头的:“民女叩谢皇上,民女代儿子谢过皇上。”有两个太医赶忙走了过来,扶起了她,带着她和孩子一起进去救治。

    “这种事情发生在朕面前,朕不得不救。”朱由检边说边向轿子走去。周皇后知道这句话是说她听的,是针对上次他说的不能对百姓开放的建议说的:“皇上,臣妾明白,我也是有孩子的妈,我能体会到那个女人的痛苦。上次的话我也收回。”朱由检啥都不说,直接牵着周皇后的手上轿回宫。

第五十三章美人计() 
历来都是有皇太后的,崇祯也有皇太后的,由朱由检的生母孝纯皇后,于万历三十八年就已经薨逝了。而这位所谓的皇太后,其实是天启帝的皇后张嫣,按辈分来说应该是皇嫂。由于周皇后深明大义,所有崇祯皇帝和周皇后都跟他这位皇嫂的关系很融洽。

    此时朱由检正在军机处跟袁可立,卢象升,毛文龙,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六位一起商讨关于对京军的针对性训练问题。王承恩来报:“皇太后派宫女来请皇上有空去她那里一趟。”

    自从穿越过来后,朱由检跟这位所谓的皇太后,只有过节的时候零星的见了几次面:“嗯,朕知道了,等手头上的事情忙完,朕就过去慈宁宫。”

    慈宁宫内,有个貌美的女子正跪在张太后面前,旁边站着的婢女贴近张太后的耳朵边轻轻的说道:“这是钱谦益钱大人献给圣上的。”张太后见着女子:一身深兰色织锦的拖地长裙,裙上绣着洁白的花瓣,宽松衣摆上绣着白色的花纹,乌黑的头发绾成如意髻;仅插了一根青绿色的玉簪。简洁;但透露出清新优雅。芊芊细腰,被一条白色的织锦腰带系着。几丝淘气的细发垂肩,将弹指可破的肌肤衬得更加湛白。白白的小脸蛋上未施粉黛,却是那么清新动人。张太后身为女子都有点心动,何况是男人,这女子很美,美得清新脱俗:“钱大人有心了,皇上这整日忙里忙外的,周皇后又有身孕,都没照顾到这些,看这后宫比百姓家的都不如,确实要给皇上皇后提个醒,皇帝的子嗣问题,可是大事。”

    张太后走到女子面前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女子宛然的声音回道:“小女姓柳,名杨爱。”

    “皇上驾到。”慈宁宫太监喊道。女子报姓名的时候,朱由检已经踏入了慈宁宫,微微听到,杨爱二字,急忙走到这女子前面一望,朱由检也被这女子的美貌所迷住了,如果说周皇后是那种识大体,高贵气质的女子,田贵妃是调皮又技艺超群,范芊芊是鬼灵精怪,那么这女子的美得是清新脱俗,小鸟依人的味道。

    “咳咳”张太后看着朱由检在那发愣,知道这男人就那样,见美女就发愣的那是正常,做怀不乱的那才不正常。

    朱由检听到咳嗽声,知道自己刚刚有点失态了,脸微微一红有点不好意思,急忙问了一个他想知道的问题:“皇嫂姐姐,这女子叫啥名字,刚刚朕没听清?”

    这张嫣也没大崇祯几岁,所以如果称呼皇太后的,反而很尴尬,最后张太后就说了,宫外该怎么称呼还是得怎么称呼。但是宫内就用姐姐称呼就行了。朱由检觉得叫姐姐也不好,于是就在姐姐前面多了皇嫂两字更好一些。宫里的人都知道,慢慢的大家就习惯了。

    柳杨爱知道这是在问自己,于是有轻声:“小女姓柳,名杨爱。”朱由检再问道:“原籍何处?乡居何里?”

    柳杨爱也没觉得奇怪,皇上问就回答:“浙江嘉兴人。”

    柳杨爱,杨爱是她的本名,字如是,又称河东君,浙江嘉兴人。与顾横波,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而这柳如是更是秦淮八艳之首。沈虬河东君传说她:“知书善诗律,分题步韵,倾刻立就;使事谐对,老宿不如。”而清代女作家林雪在柳如是尺牍小引中赞誉说:“琅琅数千言,艳过六朝,情深班、蔡,人多奇之”。

    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怎么跑到这慈宁宫来了,看来我这穿越,别的不说,倒是把这些女子的命运全改变了。命犯桃花呀。张太后也不知道今天朱由检怎么回事,咋老是发愣:“皇上,这是钱谦益送来的。我也觉得这女子不错,再说这后宫冷冷清清的,比起天启时候差了好多。今日让你来看看,要是满意啊。那就收了吧,你这后宫没几个人,不行的,不要向你哥哥一样,连个子嗣都没有,皇上的子嗣是家事也是国事。”

    朱由检这一听,心里骂道:这有人比钱,有人比房子,这皇上还有比后宫女子多还是少的?听说是钱谦益送来的。那就对了。柳如是后来确实是嫁给钱谦益了。钱谦益既然把未来的美人知己都送来了。看来商税的事情,触及到了一些人的利益了。这是有人有意为之。历史上说的美女,这四大美人,那秦淮八艳的,其实身世和命运都是非常坎坷,结果也都很是可怜。既然有人送了,那就收呗,有人送礼,这是好事,干嘛打人脸,不要说一个柳如是,就算八个一起来,除了陈圆圆考虑一下是否留下给吴三桂,其他照单全收,嫁给皇上,比嫁个那些人当小妾强多了。再说皇嫂姐姐说的也对,崇祯的女人确实太少了,子嗣确实也是国事,朱由检给了自己一个臭不要脸,对皇上来说又合理的解释后回答道:“皇嫂姐姐的眼力肯定差不了,朕很满意,那就给她个贵人吧。姐姐看呢?”张太后看了一眼朱由检,心想,你是失心疯了吗?一来就封贵人。贵人仅次于皇后,贵妃、妃。不过又看了看着女子,就这容貌封个贵人也正常:“既然皇上满意,这事就交给我了,我去跟皇后说,她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因该会同意。”

    皇太后和崇祯的话一一进入了柳如是的耳朵里,现在她是又喜又羞。

    皇太后又接着说:“既然话都说道这了,皇上是否有考虑选秀女之事?”

    “选秀女?”这太突然了,这话一听,朱由检觉得这事怕不只是一波人在搞鬼,难得他们开始联合对付我了?想了想回答道:“这事是皇嫂姐姐自己想的,还是还是大臣们给皇嫂姐姐您提议的?”

    “这有区别吗?恩,是大臣提的,但是姐姐也觉得有道理。是该选些人来填充一下这后宫了。”张太后没有隐瞒如实的告知朱由检。

    商税的事情动作有点大了,这些人已经开始上串下跳了,可是这选秀女之事这可是大事:“皇嫂姐姐容朕考虑考虑。”

    张太后也不勉强:“嗯,选秀女是大事,你回去跟皇后商量一下也好。”

    后又两位知道柳如是能吟诗,能作对,也是个才女,纷纷又夸赞了一番。最后皇太后和朱由检再聊了些家常后,朱由检走出了慈宁宫。

    “王承恩,看来商税的问题,有人开始行动了。这慈宁宫以后哪些朝廷的官员来过,进贡过些啥东西,都给朕记下。”朱由检命令道。“皇上放心,老奴会安排好的。刚刚内阁告知,法尔玛准备今日开始对土豆,玉米,红薯进行播种。”

    “好的,这事你也关注一下。保密工作要做好,这可是大事。”朱由检听说高产农作物开始播种了,心里大喜。不过这保密工作也要做好,这粮食产量一上来,大明的根就稳了,不过也得慢慢来。急不得。

    “老奴明白。”

    “那些人既然有动作了,那朕就如他们所愿。休息休息,他们不是要给朕女子嘛,刚才皇嫂姐姐也提到选秀女之事,那行,朕就选。”京军,马匹,粮食,火器和辽东之事都已安排了,现在需等待结果,才能有下一步动作。而官吏的清查,土地兼并问题,还有漕运之事这些暂时都还不能动,如果此事就开始行动,阻力极大不说,搞不好大明就会向历史上的崇祯一样,又全乱套了,那这几个月的努力就全白费了。既然他们想给朕美人,那行那我就如你们所愿,我也歇歇。

    (这里说明一下:历史上柳如是是出生1619年,如果正常算了话,崇祯元年才10岁。是有点早了些。不过古代女子嫁得早,皇宫内选秀女也有9岁的。所以也不足为奇。情节需要,因为如果此地再虚构个人物出来,这样反而不好,会跟范芊芊有点重叠了。明朝奇女子就十几位了再虚构出几个那就太多了。)

    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朱由检正要开始享乐的时候,满桂却望着毫无人烟的辽东叹气,满桂去辽东的第一站决定还先回宁远,人都有点私心的,皇上给了军饷了,自然先想到给那些人先补上。但是没想到,还是晚了一步。

第五十四章宁远兵变(一)() 
宁远兵变,历史的是因为朝廷拖欠了粮响,从四川、湖广调来的部队发起,以杨正朝、张思顺等为首。他们先秘密串联,再集中到广武营,会盟歃血,率先兵变。接着,事态不断扩大,影响迅速蔓延,其余十三营起而响应。哗变的官兵涌入巡抚衙门,将辽东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等人,从衙门拉出来,加以捆绑,囚于谯楼。后来兵备副使郭广筹借来五万两银子才逐渐稳住局势,最终和袁崇焕密谋,斩首首恶,剪除次恶,分化叛军内部,奖励未叛变的军士,迅速的解决叛变。但是宁远兵变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大明王朝崩溃的开始。

    历史上的宁远之变是在崇祯元年七月,可是因为满桂突然被召回京,朱梅代替满桂守宁远。使得原本就有些想法的官兵,如今已蠢蠢欲动。

    宁远城一个隐蔽的破民房内,有几十位将领在一起密谋。

    坐在第一排的是两个总兵分别是杨正朝、张思顺。杨正朝先站起来鼓动着这群将领:“大伙安静一下,听我说。”底下嘈杂的议论终于安静下来了。杨正朝接着说:“如今朝廷拖欠军响那是一次比一次严重,以前隔月就给补上,慢慢的是二三个月,而如今已经四个月没见到军饷了。这一年下来我们就只拿到半年的响银,还有你看看现在给我吃的,一天就两顿稀饭,可我们不是百姓啊,我们是大明的边军,是要操练,是要杀敌的,就这点粮食,哪里有力气杀敌。再这么下去,我们连提刀的力气都没了,还怎么杀敌。”

    张思顺也过来起哄:“杨总兵说得对,我们这些从四川,湖广来这守边的,无非就想用这条命吃个饱饭,可你看就这点要求,朝廷都没办法满足,杨总兵你说我们该这么办,我听你的。”

    这有人带了个头了,下边的人也一一起哄了:“对杨总兵,你说咋办,我们都听你的。”

    杨正朝点了点头:“好,兄弟们听我说:我觉得这跟朝廷没关系,应该是有人故意拖着银两不给发,你们想,我们满将军被皇上任命为钦差到皮岛,这说明皇上是关注我们的,只是他被朝廷的一些人蒙蔽了。还有我们巡抚毕大人,他可是掌握的着辽东银库的,好,就算辽东没银子,可他不是还有一个哥哥,我打听了,他哥哥叫毕自严,那可是在户部内当官的。怎么说也不可能穷到我们啊。所以我认为是有人搞鬼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