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支天柱,就是刘皇叔的通天气运之柱。
“什么情况这是?”水月很惊讶,惊讶得连她喜欢的美食都忘记了。
“师叔,发生了什么事情么?”诸葛亮放下酒坛,好奇问道。
看水月师叔现在的样子,她嘴中正在咀嚼的年糕的动作都停顿了下来,这明显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还是阴神境修士层面才能“看到”的事情。
“一团金黄色的龙气,融入了刘皇叔的龙气天柱之中。”水月下意识回道。
接着,倒是她比较好奇问道:“你们最近有什么大事发生么?要不然也不会凭空冒出一团龙气融入刘皇叔的龙气天柱之中的。”
听到水月师叔的解释,诸葛亮先是惊讶,继而就是欢喜。
“如此看来,朝贡这件事情,多半是圆满完成了!”诸葛亮笑道。
今天是正旦,也是朝廷举行正旦大朝会的时候,天子和百官处理诸侯们朝贡问题,也都是在正旦大朝会上进行。现在,远在许昌的消息,自然不可能这么及时传递过来,但是天子敕封,在修士而言,就能瞬间看到结果。
天子金口玉言,其敕封自然是言出法随。
所以,正旦大朝会上有了结果,远在许昌的天子加封刘皇叔,这汉中城内的阴神境修士,便能“看到”刘皇叔的龙气天柱的变化。
一团金黄色龙气?
这岂不是说主公刘皇叔又被加封了?
目前,刘皇叔的爵位是汉宜城亭侯,官位是左将军,职权是领豫州牧。
爵位和官位没有变动,唯有领豫州牧这个职权是随时变动的。就譬如现在,刘皇叔占据汉中之后,在朝贡的时候,朝廷可以改封刘皇叔为汉中太守,然后去掉领豫州牧这个职权。
诸葛亮目前修为不足,不能望气。但是,如果仅仅只是改封为汉中太守的话,刘皇叔的气数虽有变动,却不会太大,更不会凭空增添了一波龙气。
这必然是,刘皇叔又被加封了的结果。
只是,这加封的到底是爵位,还是官位,亦或者是职权?
(或许,有人搞不懂爵位,官位和职位的关系。
其实,这三者之间有必然联系,却又是可以单独分开来看的。
譬如,将爵位看成是富豪这种身份,然后官位就是,当这位富豪愿意从政时,国家给他的又一重身份,就像是什么什么协会的荣誉主****之类的。
再然后,当这位有着官方身份的富豪想要管理具体事物时,政府便分派给他个事情干干。
富豪通过自身的奋斗或者继承祖业,他这重身份可以看成是爵位;然后,在国家机关中的官职就好比官位,管理具体事情就是他的职权。)
刘皇叔被加封的消息,很快就被确认了。
正旦大朝会之后,李严便遣人八百里加急,从许昌将刘皇叔被加封的消息传递到汉中了。
年前大雪天,天寒地冻的,从许昌到汉中数千里,朝贡队伍需要跋涉近一个月的时间,但是年后就是开春,天气早就转暖,八百里加急并不是问题。
所以,在大年初六,诸葛亮就知道了刘皇叔被加封的消息。
只是,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诸葛亮却是苦笑。
树欲静而风不止,图奈何兮?!
刘皇叔的宜城亭侯的爵位没有变动,大汉左将军这个官职也没有变动,只是职权有了变动。若主公只是被加封一个汉宁太守,诸葛亮还并不担心,他担心的是,曹操居然还加封刘皇叔为雍凉大都督!
雍凉大都督这个官职,此前是没有的。
在原主记忆中,也是到了三国后期,为了应付蜀汉,曹魏这才设立了这个官职。曹魏方面,做过这个官职的人很多,但是其中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司马懿。
所以,即便是后世的小学生,只要知道司马懿的,就没有不知道雍凉大都督这个官职的。
但是,曹操却在现在,将这个官职给炮制出来,而且还一下加封在刘皇叔头上,这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曹操的用意,诸葛亮很明白,无非就是扔出关中这块地盘,让西凉军和汉中军两虎相争。
谁胜谁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几年内,关中不能扯他曹老板的后腿。若是马家军和刘皇叔能两败俱伤那就最好了,等他曹老板解决了袁绍,正好回过头了一并收拾了关中和汉中。
这对刘皇叔目前的情况,就极为不利了。
诸葛亮为什么极力促使与马腾之间的结盟?
一者是让马腾占据关中,挡在数年后曹操的兵锋前线上;再者刘皇叔新占汉中,需要数年的时间巩固和积累,还有巴郡和一些少数民族问题也需要着手解决。
所以说,现在与马腾争夺关中,这是不理智的。
只是现在,曹操将雍凉大都督这个官职抛给了刘皇叔,就算刘皇叔指天发誓说不想要关中,问题是人家马腾会信么?
就算马腾半信半疑,知道刘皇叔目前不会与他争夺关中,只怕也会防着汉中一手的吧?
须知,自从与马腾结盟之后,年前仅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从凉州涌入汉中的牛羊、肉类,还有各种皮革等等,当然了最主要的还是战马,就足以让汉中吃成胖子。一旦马腾翻脸,其他且不说,这种明显能看得到的好处,只怕立马就会断了。
第282章 春耕(1)()
汉中城,太守府内,刘皇叔集团一众文武核心齐聚。
当然了,关羽和李严不在,他们此时朝贡已经完毕,正在从许昌赶回汉中城的路上。
原本,正月初六还正在年假之中。
但是现在不是问题严重了么,刘皇叔这才不得不召集众文武商议。当然,重点是让两位军师想想该如何应对,其他人如赵子龙等,只不过是正好过来聚一聚。
关中,刘皇叔自然想要。
但是他也知道,接下来的数年内,他需要巩固好汉中这块果实。
再者说,如果军师所料不错,等曹操解决了袁绍,回过头来必然会接着解决关中。
如今,让马腾占据关中,岂不是正好让西凉军去挡住曹操的兵锋。届时,当曹操和马腾两败俱伤,或者一方惨胜时,他刘备以汉中数年的积累,再出兵关中,岂不是轻而易举?
“事情就是这样的,两位军师且说一说,咱们该如何应对。”
刘备一边说着,一边从炉子上的温着的酒坛内向众人分酒。
现在虽然是在商议重大事项,却也不妨碍他们边吃喝便谈论的吧?
从传回来的消息看,李严也算是竭尽全力了。
据说在大朝会上,曹操都被关羽和天子气得差点大怒,如此都没能让曹操放弃加封雍凉大都督的念头,这雍凉大都督的职衔,他刘备只怕是却只不过了。
只是,他刘备成为雍凉大都督之后,有些事情就比较棘手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区区一个雍凉大都督的官职而已,若是马腾敢炸刺,咱们正好让他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庞统焖下一大口酒,长出一口酒气,哈哈笑道。
在庞统看来,刘皇叔新占汉中,需要安稳巩固数年不假,但是遇上了这等变故,难道还能去向马腾委曲求全不成?西凉军若是敢有异动,正好一并攻略关中。
至于说战略规划,调整一下也不是不可能的。
没有他西凉马家军挡在关中,难道刘皇叔就不能与曹操会猎关中?
“士元兄所言不错!”诸葛亮举樽笑道。
“如今,主公刚刚坐拥汉中,需要数年的时间巩固,这不假;也需要马腾在关中挡住将领曹操的兵锋,这也不假。但是,若因为区区一个雍凉大都督的头衔,马腾就与咱们生出嫌隙来,咱们也是不惧的,咱们正好趁势夺取关中和西凉,坐实了主公雍凉大都督的实职。”
“西凉军虽然骁勇,但是兵法早就说过,上兵伐谋,次者伐交,最次才是伐兵。”
“若不是需要马腾成为汉中之屏障,夺取雍凉于咱们而言,其实比探囊取物还要容易。至于说夺取雍凉之后,数年后会与曹操决战于关中,只是会艰难一些罢了,这都不是大问题。”
“咱们的战略规划才刚刚定下,重新更改拟定也不成问题。”
“当然了,在这之前,主公需要上书朝廷,再三请辞雍凉大都督这个职衔。”
“有道是,先礼后兵。”
“主公再三请辞雍凉大都督这个职衔,就是要告诉马腾,还有天下所有人,咱们不贪图关中和雍凉这块地盘,至少目前不贪图。如此,咱们对马腾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届时,马腾若还是戒备乃至攻杀咱们,咱们取雍凉也就名正言顺了。”
对诸葛亮来说,曹操(代表天子)强行加封刘皇叔为雍凉大都督,这确实打乱了他的部署。
但是,也仅仅只是打乱了他的部署。
身为顶级谋主,适应各种恶劣情况制定战略,这才是他诸葛孔明的本事。
当然了,这是原主的本事。
不过,有着原主前世些许记忆,应对这点小情况,诸葛亮表示毫无压力。
就像庞士元所说,无非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
听到诸葛孔明和庞士元如此轻描淡写,刘备端着酒樽的手不由得一顿。
接着,刘备不由得心中苦笑,摇摇头,便继续喝酒。
在他刘备而言,被加封雍凉大都督,这是件比较棘手的事情。但是,这在在他的两位军师看来,却也只是有点棘手罢了,三言两语就能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解决于无形。
“对了,孔明,如今已经开春,春种在即,孔明觉得,如今我汉中之春种该如何进行?”
心中苦笑过后,刘备适时转移话题,说到了春种这件事情上来。
诸葛亮闻言,心中了然,这是准备在全汉中推行他诸葛家的水稻技术。
其实,汉中乃至整个中原,百姓们耕作都不需要官府干涉的。但是,谁叫诸葛家的粮食产量,让世人震惊,让刘备听闻之后都感觉不可思议?
所以说,刘皇叔想在汉中全境实行新的粮种和耕作,也是必然的。
普天之下,最好的、最肥沃的良田,麦子亩产也鲜少有超过一石的。
但是,去岁夏收的时候,诸葛家的麦子亩产就将有一石二!
普天之下,即便是江淮产水稻最好的地区,水稻产量也没有超过两石的。但是,去岁秋收的时候,诸葛家的水稻产量基本在两石五左右。
这还是诸葛亮家也是去岁才刚开始实行新的耕作和选种、育种的原因呢!
据诸葛孔明说,随着选种、育种,以及加上耕作和肥料的更新换代,麦子亩产两石,水稻亩产五石以上,也不是不可能的。
如今,诸葛家的粮食产量,已经成为荆襄地区的新闻。随着诸葛家全家迁徙到汉中,刘皇叔想在汉中全境推行诸葛家的耕种之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君不见,去岁荆襄就有些大户,跟着诸葛家改变耕作模式,这几家秋收的时候,谁家的粮食产量不是提高了三五成的?
可别小看这三五成的增产。
一万亩良田增产三成,这就是少说也有六千石粮食呢,可以养活多少人口啊!
如今,汉中全境据统计,有田地近五百万亩,若都增产三成,乃至增产如诸葛孔明虽说的翻一倍,他刘皇叔还会为了粮草发愁么?
第283章 春耕(2)()
在后世,小麦的产量虽然也不高,但是亩产少说也在六百斤以上,产量近千斤也不是什么新闻。水稻的产量却在两千斤左右,有产量高的粮种,水稻产量三千斤也常见于新闻。
但是,这些高产量,都是在袁隆平崛起之后才有的。
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以前,粮食产量最高一千斤都是大新闻。至于说大运动士气,“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都不过是口号而已,亩产万金什么的,这都是吹出来的。
所以说,想在汉末这个时期,培育出后世那般的亩产粮食来,这同样是痴人说梦。
但是,这个时代的亩产量,那不是坑爹,而是在坑整个时代!
在他诸葛亮之前,即便是江淮水稻产区,亩产最高都没有突破两石的,有木有?!
这要是放在后世,搞不好农民伯伯会放一把火烧掉的呢!
这点产量,农民伯伯们看着都会活活气死的!
诸葛亮不敢保证,在这个时代高出后世的粮食产量来,但是,只是让这个时代的粮食产量翻一倍,这不是什么大难题吧?
须知,后世只要学习过高中生物的,都知道最基本的杂交水稻选种问题!
“此次,我诸葛家全家迁徙到汉中来,带来优良谷种两千五百石,优良麦种一千二百石。这点种子不够全汉中分得,却可优先供给汉中城左近的良田。”
“汉中的大户、普通百姓,人人都可以分一点,让他们都知道这种高产量粮食的收益。”
诸葛亮不假思索就给出了春种的计划。
此番,诸葛家全家迁徙到汉中来,去岁产出的粮食多半都卖了,只带来了优良的稻种和麦种。只不过,因为是去岁才开始优选粮种的,即便是这第一代优选的粮种,也不是很多的说。
全汉中境内,田地不下四百万亩;两千五百石优良稻种,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更何况,诸葛亮还必须留下足够的稻种,继续精选第二代、第三代稻种。
若是按照大汉千百年来的惯例,这点优良稻种一旦放出去,必然被汉中的世家大户给包圆了。即便如今汉中张氏和杨氏已经一蹶不振,但是其他大户还是不少的。
所以,诸葛亮的意思就是,大户和普通百姓,人人有份。
这不是诸葛亮打压汉中的大户,而是高产量粮食这种事情,必须让全汉中百姓都知道。如此,接下来的他诸葛亮继续精选粮种的事情,才能更加顺利的进行。
须知,优选粮种,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
后世的袁大大,为了优选粮种,还曾经走遍了大江南北呢!
汉中郡有这么多百姓,这么多田地,一旦谁家的田地中出现异常茁壮的稻苗,诸葛亮肯定会将之移植到自家的试验田中的。
若百姓不知道优良稻种这件事情,诸葛亮的这种行为就会遭到老农们殴打唾弃的。但是,百姓们若都知道,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更好的优化稻种,只怕全汉中的百姓都会支持。
并且,说不得还有老农发现了异常稻苗之后,还会特意跑来找他诸葛孔明的呢。
如此,他诸葛孔明想要进一步优化稻种、麦种什么的,也会事半功倍。
“如此,春耕的事情,还请孔明主持!”刘备颔首,算是确认了诸葛亮的建议。
汉中本就是天府之国,昔日高祖在汉中安心种田三五年,然后才有了席卷天下的本钱。
如今,他刘备坐拥汉中,若是全汉中的粮食都能增产三五成,乃至产量翻倍,他刘备将来廓清天下时,还会缺少钱粮么?
如今,他刘备虽然也不缺钱粮,但是这些钱粮却多来自于荆襄。
将来若荆襄有什么变故,他刘备在钱粮上难免就受制于人。
只是,刘备也知道,诸葛孔明优化出来的稻种,确实太少了一些。
两千五百石优良稻种,即便全都按照诸葛孔明的新式耕种模式,也只够万余亩良田播种的。相对于全汉中的良田亩数来说,确实杯水车薪。
不过,诸葛孔明在隆中的耕作模式,却是可以照搬到汉中来。
如此,多少也能增产一两成的吧?
旧的耕作模式,就是直接将稻种撒在翻耕过后的田垄中,保持田中的土地湿润,然后就静待稻种发芽、成长。在这期间,农夫只需要除草、除虫,并祈求不涝不旱就行了。
这是全国都大同小异的耕作模式!
这种耕作模式,不仅每亩需要更多的稻种,产量还不行。
诸葛亮在隆中的耕作模式,就是插秧。
先在一块小田中培育稻苗,等稻苗长到一尺左右的时候,再将稻苗移植到其他水田中。
当然了,在等秧苗出来的过程中,需要插秧的水田也是必须准备好的。
基本上,一粒稻种就能培育出一株稻苗,而插秧的时候,两株稻苗之间需要间隔最少一尺的距离。如此,一亩水田最多二十斤稻种就行了,也方便了除草、除虫。
这种新的耕作模式,即便不用诸葛孔明的优良稻种,即便不加农家肥,产量也会略有提升的。若是再加点农家肥的话,增产两成基本是没问题的。
只是有一点,这种新的耕作模式,对百姓的劳动量有所增加。
但是,这个时代的百姓,但凡能增加粮食的产量,没有谁会抱怨那点增加的劳动量的!
数天后,赶在元宵节之前,关羽和李严终于赶回了汉中。
当然了,刘皇叔请辞雍凉大都督这个官职的使者,也前往许昌的路上了。
按照诸葛孔明的建议,甭管这个雍凉大都督的职权最终能不能辞去,刘皇叔都必须做出再三请辞的样子来。封王都还要三辞三让呢,更何况这雍凉大都督的职权其实并不比诸侯王差!
汉中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运转着。
然而,视察完汉中春耕的诸葛亮,心情却不是很好。
开春之后,就是春耕的开始。百姓们多半等不到元宵节过完,就会在田地间忙碌。譬如,麦子正在拔穗,需要除草等等;还有那些准备种植水稻的田地,也是时候开始翻耕了。
都不需要官府干预的,百姓们都会自觉的忙碌着这一切。
就连那些大户,也会在这时组织名下的佃户们开始春耕着。
诸葛亮的不好心情,不是来自于碌碌的百姓,也不是来自于那些大户。
而是他似乎忘记了一点,他诸葛家的佃户,还有妻子娘家的佃户,似乎并没有带来汉中。而如今在汉中,他诸葛亮名下却有五千亩良田。
。。。。。。
。。。。。。
(后世的一亩,与汉代的一亩,是有着大小区别的。
大约,后世一亩等于汉代的一亩半。当然了,因为各种地域的原因,有的地方相差十倍都不止。文中取汉代官方数据,与后世的亩,按照1。5倍换算。
当然了,后世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