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宗达镇定的道:“启禀皇上,如今有监军太监侯隆军前检验过战功,后来登岸后又有登莱巡抚陈应元验看过,老臣看来,捷报多半属实!”
文震孟也道:“如今报捷军伍不但押送了首级、缴获之物回京,随行还有数百俘虏,待得到了京城,可差派兵部和御史再次查验!”
崇祯大喜过望,激动得脸色通红,连连措手道:“好、好、好,真是太好了,这郑氏果然没辜负朕的期望!这郑冲一船独进辽东,居然还能得此大胜,真是大大的出人意料!嗯嗯,朕、朕明早要祭告太庙!”
吴宗达老成持重,急忙道:“皇上,如今报捷军伍尚在通州,等报捷军伍到了京城,兵部、御史查纠无误后,再将首级、俘虏等进献太庙前,岂不是更好?”
崇祯一时间被欢喜冲昏了头脑,这吴宗达提醒后,他才渐渐冷静下来,连忙道:“好,便按爱卿说的办!”
跟着文震孟道:“但如今运河封冻,负责押运俘虏的报捷大将俞硕明奏报说,恐雪天行军有什么意外,恳请朝廷下旨,教左近卫所军马接应。”
崇祯大手一挥,急忙道:“命通州卫所军马护送报捷军伍即刻进京,嗯嗯,再命朕的亲军十二卫出兵三千人,前往通州接应,务必要让报捷军伍平安进京来!”曹化淳急忙拟旨,跟着命人将旨意传下。
而崇祯也兴奋得坐卧不安,跟着道:“命人召内阁众大臣、六部众大臣、御使言官等火速进宫来,朕要连夜向众臣宣布这喜讯!”
此刻已经是戌时初刻,召集众大臣入宫尚需时间,崇祯摆驾皇极殿后,听闻送捷报先入京的是东厂太监王达儿,便命吴宗达、文震孟急传王达儿上殿来,便是想问问细节。
少时,王达儿来到殿上,见得崇祯时,连忙行了大礼,崇祯很不耐烦,命他起身来,问道:“你是王之心手下小太监?”
王达儿颔首道:“回皇上话,奴才进宫两年,跟的是侯隆侯公公,侯公公是跟王公公的。”
崇祯嗯了一声又道:“这趟铁山大捷,你可是亲身参与了?”
王达儿躬身道:“奴才亲身参与了,接仗时,奴才陪侯公公在中军坐镇,统领民夫们往阵前运送弹药器械,并把负伤的将士们救回。”
崇祯兴奋的一拍膝盖道:“快,你快详细说说,郑冲与沈世魁是如何杀败建奴的!”
王达儿当下便将铁山大捷说了,只是他和侯隆身在后方,前阵是如何搏杀的也没看到,说的多是一些如何救治伤兵之事,最后说起打扫战场、点算首级记功等事,也都是战后的事了。
崇祯听了之后微感失望,虽然王达儿没有说明白是如何战胜强大的后金军,但听他描述的救治伤兵及战后战场上惨烈景象来看,这一仗的确非常激烈。
“皇上,这王达儿虽然没能与建奴接仗,但这趟押送俘虏回京报捷的俞硕明俞将军可是一直在阵前厮杀,如何杀败建奴的,俞将军最是清楚不过。待得俞将军到了京城,可召他详询。”吴宗达见崇祯略有些失望之色,当下开口说道。
崇祯点点头道:“吴爱卿所言有理,是朕心急了些。”跟着崇祯若有所思的道:“俞硕明?这人在郑冲麾下是何职司?”
文震孟答道:“这俞硕明乃是前任福建总兵俞咨皋之子,大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之孙,现在郑冲麾下任千总之职。”
崇祯点点头道:“原来也是将门之后。不过朕记得这俞咨皋当年与红夷作战不力,临阵脱逃,引致大败,是论罪斩首的。”
吴宗达闻言道:“皇上,俞咨皋是俞咨皋,俞硕明是俞硕明,既然此趟让他进京报捷,说明此子战功不小。既然此子有心报效朝廷,可另当别论。”
崇祯微微一笑道:“朕也只是这么一说,他父亲虽然不成话,但也不代表儿孙不成话。只要能为朝廷立功,他也能再得朝廷任用。”
顿了顿文震孟奇怪的说道:“记得当年郑芝龙还没招安时,与俞咨皋曾今交过手的吧,说起来这俞咨皋获罪轮斩,多少也和郑氏有些干系啊,这俞硕明怎会在郑冲麾下?”
崇祯哈哈一笑道:“吴卿家一说,朕记起来了。文卿家有所不知了,这俞硕明乃是黄老太傅弟子,将俞硕明引荐郑冲麾下为将,这郑冲还算气度宏达,接纳了这俞硕明。这郑冲啊,真不简单,这趟大胜,也不亲自回来献俘,而是让俞硕明来,想来也是想抬举俞硕明。”
吴宗达闻言轻叹道:“想不到郑冲此子如此豁达,看来他能大胜建奴也并非偶然。”
文震孟也道:“真是好奇这郑冲是如何打败建奴的,早些时候福建奏报,说郑氏动兵,不过只是郑冲领五百兵将一船独进,当时朝野还有一番非议,说郑氏这是敷衍之举,没想到郑冲到了辽东后,真的打了一场大胜仗。”
郑冲出海后,王之心便将奏报八百里寄递进京,当时大明朝廷上下听了这消息后,的确君臣都非常震怒,特别是崇祯,在他看来,此举就是郑氏在敷衍朝廷,敷衍自己的旨意。甚至当时还有御史言官要弹劾郑芝龙父子,但也是邹维琏等大臣力争,崇祯才忍下这口气。
第281章 东厂密奏权()
当时也是因为王之心还送来了郑冲的军令状,上面郑冲说了,他一船独进,定然会立下大功,否则甘愿受军法处置。也是有了这份军令状,崇祯这才暂且耐住了性子。现下想来,崇祯也庆幸自己暂时按捺住了,否则一场大胜到来时,自己又处罚了郑氏,这就尴尬了。
吴宗达笑道:“当时郑冲立了军令状,现下看来,此子胆大心细,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文震孟补了一句:“还是皇上慧眼识人,能给郑冲良机,他才能立下这般功劳。”一句话令崇祯很是舒坦,君臣皆是笑了起来。
跟着吴宗达又叹道:“可惜看这些奏报上说,沈世魁在这场大胜后,便身故了。这郑冲虽然立下大功,但他只有五百兵将去辽东,想来这沈世魁也该是出力不少的,他在辽东坚持这么许久,也是一位忠臣良将啊。”
文震孟小心翼翼的措辞道:“只是沈世魁这时候身死,死因是不是有些太过蹊跷了?”
崇祯听了这话后,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说到这里,王达儿又取出一份贴身文书来,进呈上去,口中道:“皇上,这里还有侯公公密奏在此。”曹化淳瞪了王达儿一眼,似乎是在怪他当着吴宗达、文震孟的面,居然就进呈密奏。
须知自从崇祯登位以来,借着东林党的手,将魏忠贤的东厂势力连根拔起,阉党被一扫而空。但阉党被除掉后,崇祯又不愿看到东林党一枝独秀,于是又开始任用宫中太监。当然也就重新开始了东厂密奏的职权,而这些密奏是直接进呈皇帝的,不会经过内阁之手。
崇祯此时表面上还是要给内阁和东林党面子,是以曹化淳等太监都面上与朝臣们维系着良好关系,但此刻见得王达儿有密奏上呈,而且绕开了内阁,多半会让阁臣们心中不快。
崇祯微微皱眉,但还是接过了进呈的密奏,而曹化淳却回头微微一笑,向吴宗达、文震孟道:“王之心和侯隆出宫前,圣上交代了几样私务,教他们查明后密奏,不涉及朝政,两位大人误疑。”
吴宗达、文震孟其实都心知肚明,但既然曹化淳这般说了,难道他们还开口质疑不成?当下两人连忙跪下,口称不敢。
崇祯看那密奏时,起初面色如常,还略带喜色,最后却渐渐开始皱起眉头来。曹化淳见了心头一紧,暗想难道侯隆密奏中有什么对郑氏不利的言语么?
好在崇祯眉头也没有一直紧皱下去,随即笑容再次回到面上,顺手将密奏交给了曹化淳,也不再提密奏之事,跟着说道:“沈世魁死因,并无可疑之处,两位卿家不必多问。”
吴宗达与文震孟对望一眼,皇帝看了密奏之后,就言沈世魁死因无可疑,都是心知肚明之事,但皇帝说不必多问,两人也就不再多口。
顿了顿,崇祯忽然没头没脑的问起朝鲜之事来。“两位卿家对朝鲜之事有何看法?”
文震孟资历尚浅,还没回过味来,吴宗达略加思索道:“朝鲜如今乃是李珲当国,此人自恃与我大明陆路断绝,海路不畅,兵甲难及,便与建奴眉来眼去,暗通曲款,其心当诛。若能有军马空闲,当挥军击之,命其另立新王,教其断绝与建奴往来,重新为我大明藩篱,助天兵进剿建奴。这样不但能断建奴一臂,更能让建奴背后多了一处心腹大患,也能与东江镇呼应,可谓是一举数得。”
崇祯点头道:“说得不错,这些年朝鲜不顾先前抗倭之战恩德,一直与建奴不清不楚,着实令人恼恨,也是该涤荡一番的时候了。待得朝鲜另立新王,也能让建奴背后有所顾忌,不会再轻易入关为祸。”
此言一出,吴宗达和文震孟都是微微一愣,难道此刻崇祯想对朝鲜用兵?但兵从何来?饷从何来呢?还是吴宗达老成,很快想到适才侯隆的那份密奏,难道侯隆的密奏中还说了朝鲜之事么?
正说话间,众大臣已经陆续到来,温体仁领众臣上殿叩拜后,崇祯面带喜色命曹化淳将几份奏捷文表都念了一遍。听得铁山大捷的消息后,殿上一众大臣们都是笑逐颜开,还是温体仁察言观色,当即首先拜倒在地,口中大喊道:“圣上洪福,庇佑天军得胜,大明社稷得保,全赖圣上德威!”
众大臣也回过味来,纷纷上前赞颂崇祯德威,褒扬这趟大胜,让崇祯龙颜大悦,心情大好。当然数内先前反对郑氏北上的大臣们却是一脸的苦涩,但也不得不违心的上前祝捷。
其实今夜俞硕明的报捷队伍还没有到达京城,也没见到那些斩获的首级,一切军功还没得到兵部和御史们的审核,若说要商议封赏之事,也早了些。若是要商议攻取铁山后,明军下一步的动作,此刻天寒地冻,进兵不利,而且东江镇太远,朝廷要指挥战事是不可能的,是以也没什么好商议的。
但崇祯连夜将这些大臣们召集来,多半还是为了听到大臣们的恭贺之声,好提前先乐一乐。也不能责怪崇祯,毕竟现下明军与后金战事中,接连败报不断,能苦中作乐的机会实在不多,这场大捷的确给了崇祯一剂强心针,让他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同时崇祯也是想通过这次大捷振奋一下士气,收拾一下人心。
不过还是有不和谐的声音传了出来,崇祯愉快的接受众大臣一番恭维祝贺后,吏部给事中吴麟征出班奏道:“启禀皇上,适才听捷报中言道,铁山大捷之后,东江镇沈世魁暴毙,但奏报中语焉不详,事涉朝中边塞大将性命,当详加查究才是。”
此言一出,殿上顿时沉寂了下来,崇祯面色顿时有些不好看起来,沈世魁暴毙,在侯隆的公开奏报中也没有说得太明白,而是专门在适才王达儿单独进呈的密奏中说了。密奏中侯隆说得明白,经查沈世魁其实乃是死于马上风,关乎朝廷大将闺帷阴私之事,只恐传扬开来不好,因此他与诸将公开的奏报中皆称其是操劳过度,旧疾复发而亡,但在密奏中,侯隆还是将真正的死因说了明白。
当时崇祯看侯隆密奏,上面说了许多朝鲜之事,也说了郑冲的布置,打算另立朝鲜国王,让朝鲜断绝与建奴往来。崇祯看了之后,也觉得此法可行,是以才有后来与吴宗达两人的对话。当看到后面,侯隆奏报沈世魁的死因时,崇祯也觉得沈世魁真正的死因太过丢人,是以皱起眉头来。不过很快崇祯就没理会,侯隆遮盖得很好,旧疾复发,暴病而亡,也算全了朝廷和沈世魁的面子,所以崇祯又才笑了起来。
可没想到,现在居然有不知轻重的御史言官居然又当众发难,这才让崇祯脸色阴沉下来。
好在还有温体仁在,他见得崇祯面色阴沉,知道吴麟征这参劾又不合崇祯的心意了,当下急忙出班大声道:“启禀皇上,沈世魁之死虽然甚是痛惜,朝廷损失一员良将,但其死因料想无疑。军中有监军太监侯隆侯公公奏报,也有沈世魁子侄沈志祥奏报,都说其乃是旧疾复发,暴病而亡,众口一词,应当无疑。”
这吴麟征乃是无党无派的一位言官,崇祯五年时,弹劾过自己吏部上司,吏部尚书田唯嘉赃污,这人只问道理,不管人情,也算是一位正直的言官。这趟他开口,纯粹是出于公心,说实话沈世魁的死的确有些蹊跷,打了胜仗,大将暴毙,多少令人有些奇怪,吴麟征开口质询乃是言官本分,到并非出于什么人指使。
不过吴麟征这一开口,倒是让其他想借此事发难的有心人得到了指路明灯,若是吴麟征的参劾崇祯没有明确指示的话,那么接下来其他人必定会蜂拥而上,继续参劾,此乃大明朝党争的惯用套路。
果然,温体仁一开口,崇祯立刻颔首道:“温卿家所言有理,有监军太监在,沈世魁的家人也都说是暴病而亡,还有什么好说的?吴麟征,若是你觉得此事有可疑,自己去辽东查个明白好了!”
大明朝自万历末年萨尔浒大败之后,闻辽事,诸大臣皆是唯恐避之不及,崇祯最后一句明显就是有意阻吓,不想这吴麟征也是硬骨头一个,居然立刻道:“臣遵旨,便去辽东查探明白!”
崇祯勃然大怒,喝骂道:“去!今晚就收拾行装去辽东参军去!”
吴麟征当场拜谢圣恩后,就这么昂首离开了大殿。温体仁等众大臣都是汗水盈背,看到吴麟征的下场,众人都收起了鸡蛋里挑骨头的心思,不约而同的想着如何从这趟大捷中多帮衬一些,好获得最大利益,而不是像吴麟征这样,被发配辽东去!
发落了吴麟征后,崇祯怒气不减,也没了什么兴致,便即吩咐众大臣退下,只让温体仁、吴宗达、文震孟等阁臣及六部尚书留下,而兵部侍郎邹维琏也被崇祯留下。
第282章 献俘的仪式()
其余大臣退下后,吴宗达出班道:“圣上,吴麟征乃是御史,纠察质询乃是其本分,只因此趟大胜来之不易,将来广布天下,若是有些许瑕疵核查不密,朝野有所非议便不好了。那沈世魁大胜后暴毙,的确有些突然,若建奴得知后,难免用来做些文章。吴麟征适才之问,也只是想查究明白而已,免得将来措手不及,有损圣德。”
吴宗达的话很有道理,崇祯微微皱眉,叹口气道:“你们有所不知,这沈世魁的死因颇有些难堪,朕不想查乃是为了维护沈世魁啊。”
说罢崇祯命曹化淳将侯隆密报中专说沈世魁死因那一页纸抽了出来,让吴宗达、温体仁等人传阅。看完之后,吴宗达等人都是一阵默然。
文震孟则皱眉道:“想不到这沈世魁身为朝廷大将,死因居然如此不堪,难怪侯公公、郑将军他们都不敢言明。”温体仁则道:“圣上这般断处极为恰当,此战沈世魁居功甚伟,功绩不再郑冲之下,若他死得这般难看,有损朝廷颜面,也有损沈世魁名声。今后谁在言沈世魁死因,也一般发配辽东便是了。”
吴宗达沉吟片刻后,朝殿上垂手立于一旁的王达儿看了一眼后,问道:“王公公,你在皮岛时,可知沈世魁真正死因?”
王达儿道:“沈将军去世那晚,小人随侯公公前去找沈将军议事。”
吴宗达奇道:“何以深夜前去?”
王达儿道:“只因大捷之后,侯公公和郑将军认为建奴新败,铁山邑、义州、宣川等地防卫薄弱,正好可一鼓而下。而沈将军不愿再出兵攻打建奴,而是停下来忙着庆功。因此那晚侯公公忍不住,便命我和李喜儿捧了官符印信、监军圣旨,连夜前去沈将军大帐,想要催逼他出兵。不想到了那里,便见得沈将军内侄沈志祥哭天喊地的拉着个女子出帐来,要当场斩杀……”
王达儿便将那晚情形一五一十说了,最后道:“军中十几个大夫都验看过,沈将军死因乃是马上风并无可疑。后来郑将军与其他大将都先拥戴侯公公暂摄兵权,小人出发回京时,侯公公与郑将军已经商议好,便接着要出兵收复铁山邑、义州、宣川等地。”
听到这里,崇祯点头道:“侯隆以监军身份暂摄兵权,这些在奏表中也说过了,他们虽远在辽东,但还是处断得好的,没有因为主将暴毙而乱了阵脚。此外,吴麟征去辽东也好,他看事情应该能更清楚些。”
有了崇祯这句话,侯隆暂代兵权之事也无人说什么,而沈世魁死因前后情形,众大臣听王达儿详说后,也找不到什么破绽。而崇祯最后一句,也让众大臣心头一凛,派个御史前去辽东,看来崇祯是在提前部署一些事了啊。
商议罢,兵部尚书张凤翼站出来奏报道:“三军不可一日无帅,辽东皮岛孤悬海外,朝中还是应该尽快派遣大将前去统领全局为好。侯公公虽然处事干练,但兵略一道只恐非其所长。建奴此趟大败,开春后定然举兵报复,东江镇总兵人选当尽快定夺。”
张凤翼这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前面扯什么沈世魁死因都是瞎掰,真正的要点还是谁来当东江镇总兵!
张凤翼话才说完,邹维琏当即上前道:“启奏圣上,这趟铁山大捷奏报中可见,击败建奴皆是因郑冲领军北上后,以新式火器突袭建奴,因此才得大胜。郑冲率军从福建出海后,先在江浙击沉倭寇战船六艘,斩获数百首级,又在铁山大捷中立下大功,可拔擢为东江镇总兵。”
话音刚落,张凤翼立刻道:“此言差矣,郑冲年少,虽立有功劳,但仍需历练。况且其父郑芝龙已经是东南水师提督、福建总兵,若他再做了东江镇总兵,大明朝一南一北水师可皆是姓郑了啊。”
两人在那里争执,温体仁却假作思索,眼观鼻、鼻观心的站在一旁默不作声。吴宗达、文震孟也在苦苦思索,权衡利弊。
“张尚书此言也不妥当,大明将门之内,父子皆掌要职之人,大有人在,曹文诏、曹变蛟叔侄两人,一为总兵,一为参将,镇守陕西、汉中等地,堵截反贼,不也一般的忠于大明?前朝马芳三代为将,父子兄弟先后殉国,伟矣哉!还有在抚顺战死的张承荫与在萨尔浒战死的杜松,皆是父子为将者。郑氏能定东南,也定能镇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