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海图志-第2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差事也办完,便即跟随郑冲船队一同北上京城。

    郑冲微微躬身道:“微臣多谢殿下厚爱,家小托付公主殿下,微臣也放心些。”

    “柳如是这里,本宫也会将她安顿在京城,给她改名换姓,先躲藏一阵再说。”坤仪公主淡淡的说道:“徐佛在荆襄起事,乃是诛九族的谋反大罪,柳如是乃是她的养女,南京刑部已经下了海捕文书要捉拿她。不过你放心好了,她在京城,有本宫和锦衣卫庇护,一点皮毛都不会伤到。”

    柳如是这趟也跟随船队北上,不过她已经不能回南京了,现下秦淮河上以前凡是和徐佛有来往的人都被南京刑部及南京锦衣卫请去喝茶了,柳如是乃是徐佛手下第一名姬,又是她的挂名养女,官府如何会放过她?不过此刻有坤仪公主庇护,自然无事,谁也想不到荆襄起事造反的白莲教徐佛养女,会被大明长公主收容。

    郑冲闻言后,想了想,小心翼翼的低声道:“殿下,要不让柳如是跟着微臣好了,稍后微臣回朝鲜也好,还是去征讨倭国,那都是在海外,也可替殿下免去不少麻烦。”

    坤仪公主思忖片刻后,点点头道:“也好,她跟着你在海外,总好过在京城过着躲躲藏藏的生活。”顿了顿,公主嘴角勾起一个笑容,低声道:“你将几位妻妾都留在京城,却带着一个情人出海,就不怕你的老婆们吃醋吗?”

    郑冲呃了一声道:“其实微臣还想奏请公主殿下,王月娘和徐成衿精通医术,微臣想将两位夫人带在身边留用,李顺贞乃朝鲜郡主,在朝军中威望颇高,也需同微臣回京城……”

    坤仪公主听完后,怔怔的道:“好你个郑冲,你这出征打仗居然还带这么多妻妾同去,你也不怕御使言官们参劾你?”

    郑冲微微一笑道:“微臣想来,这些在殿下这里都只是小事一桩吧。”

    坤仪公主轻叹一声,扶额道:“也罢,稍后我让吴孟明补几份文书,你的几个妻妾都算是锦衣卫的人,今后让她们以锦衣卫身份便随你出征吧……”

第457章 崇祯的忧愁() 
深秋时节的京城一派荒凉萧索之意,难得今年建奴没有入寇关内,京城内外安静祥和的过了一个中秋,要不是荆襄闹了白莲,或许这个中秋节会更加的热闹。

    这是第一个没有大女儿在身边的中秋节,崇祯和周后第一次感到了对大女儿的无比牵挂。中秋家宴上,还都年纪幼小的子女们在太子朱慈烺的带领下,给父皇母后请安,原本这些年都是长女坤仪公主在做这件事的,一时间恍惚起来,崇祯就更觉得想念自家女儿。

    五岁的太子开蒙在即,平素受他皇姐的影响,宫中礼仪学得不错,也懂得照顾弟弟妹妹们,只是崇祯老觉得自己这个太子才思敏捷上,不及坤仪公主。

    五岁时候的坤仪公主都已经是四书五经通晓了啊,而且诗词歌赋也读了不少,而且写的字也极为端正。太子五岁却还在念一些简单的启蒙诗书,而且远不及他皇姐那般聪慧。

    头一次崇祯心中闪过一个古怪的念头,要是坤仪是个男儿身该多好啊。这个念头随即打消,看着老实敦厚的儿子,又想道:“太子还小,开蒙之后请几个好的老师,悉心教导一番,或许也能成一位明君。”

    没了坤仪公主妙语连珠的逗乐,中秋家宴的气氛略显沉闷,很快便草草散去。崇祯拖着疲惫的身躯准备回御书房继续办公,最近朝廷忙着调集兵员粮草扑灭荆襄白莲,许多事都等着他决断。

    回到御书房内,崇祯忙着看卢象升的奏报,只因荆襄之地白莲起事突然,当地官军准备不足,接连大败,不得已崇祯将刚在湖北剿贼得胜的卢象升调往荆襄之地。

    今岁初夏之时,湖北勋阳府有流民聚众起事,这里面有一部因欠饷而参与起事的官军,因此这支流寇颇有能耐,打下了郧阳府的六个县。

    当时朝廷命令卢象升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去接替蒋允仪抚治郧阳。当时起事的贼兵盘踞湖北,驻扎在郧阳的黄龙滩。卢象升和总督湖广、四川军务的陈奇瑜分路夹击,在乌林关、乜家沟、石泉坝、康宁坪、狮子山、太平河、竹木砭、箐口等地连战连胜,斩敌五千六百多人,一战便将湖广的贼寇几乎给消灭完了。

    卢象升得胜后,便即传来荆襄白莲起事的消息,崇祯立刻下命卢象升移师荆襄,命他为湖广巡抚,剿平荆襄白莲。但最近卢象升接连送来奏报,称荆襄一带秋雨连绵,将士们缺衣少粮,进兵不顺。

    银子啊,还是银子。崇祯知道卢象升所部为何会缺衣少粮,本来朝廷拨付给卢象升的粮饷本就不足,而卢象升所部天雄军治军颇严,没有劫掠百姓的恶习,是以缺衣少粮是一定的。好在前番剿灭湖广贼寇,卢象升所部缴获了一些钱粮,否则现在他的天雄军就该断粮了。

    从內努中调了二十万两银子先给卢象升应急,朱批之后,崇祯揉了揉太阳穴,感到一阵疲惫。一旁伺候的秉笔太监王承恩见了,急忙上前服侍。

    “皇上,天色已晚,还是就寝歇息吧。”王承恩自年初入值以来,伺候崇祯身边,每天看崇祯操劳国事,一天只睡两三个时辰,吃的也是格外简单,心中十分焦急,皇上这般熬下去,便是铁打的人也受不住啊。

    崇祯摆摆手道:“不必,去把坤仪公主的那封书信给朕拿过来。”

    王承恩领命后,便在宽大的御案一方内匣中取出坤仪公主的书信来,送至崇祯面前。对于崇祯来说,一些重要的书信和奏折,他都会命秉笔太监誊录后用这个内匣装好,以备翻阅查询。一般里面的书信和奏折都是誊录的,原本该交内档注记官存档,但坤仪公主这三封书信自陆续送到京城后,崇祯没让秉笔太监誊录,就直接锁到内匣里去了。

    也不知道坤仪公主这封从福建送回的书信内写了什么,总之崇祯皇帝每当愁眉不展时,便会命人从内匣中去出来好生看看。

    坤仪公主自从离宫去福建之后,总共送了三封书信回来。第一封是从山东莱州府送回,一封是从江南松江府送回,第三封便是从福建泉州府安平送回。

    三封书信都被崇祯锁在了内匣之中,而崇祯看得最多的还是后两封书信。

    王承恩没有看书信的内容,这是皇帝贴身太监该守的禁忌。主子让你看的东西一定要看,不让你看的东西,打死也不能看。所以王承恩并不知道书信的内容,虽然他已经很多次经手这几封书信了,但上面的字他一个都没看。

    还是和前几次一样,原本愁眉深锁的崇祯,看了书信后,愁容渐消,神态也轻松起来。王承恩心想,或许坤仪公主在书信中写了许多宽慰她父皇的话吧,看来宫中传言不错,公主殿下便是极得皇上宠爱的,就连她的几封书信都能让皇上暂时忘记了忧愁烦恼。

    正看书信时,殿外来报,说周后奉了宵夜过来,崇祯闻言连忙命人请进。少时,只见周后一身朴素的常服在身,枭枭婷婷的步入殿来。

    “皇上,该用些食补了。”见礼毕,周后接过宫女手中的食盒,亲自将食盒里的一碗米粥端至崇祯面前。

    见得这米粥,王承恩连忙服侍崇祯用了一些,今晚崇祯似乎胃口不错,一碗粥都喝完了。

    崇祯皇帝每天早晨三四点就起来批阅群臣奏章,废寝忘食,今岁更是曾三月不知肉味。之前王承恩见此情景,内心十分焦急,不得已禀报周皇后,周皇后苦口婆心,极力劝说,皇上才勉强进了点肉食。

    后来自坤仪公主从江南寄回书信后,听闻书信中附了好几个食补方子,周后命御医和尚膳监的人看了那食补方子后,两边都觉得此食补方子大妙。于是从那时候起,每天周后都会亲自做下几道吃食来,送给崇祯皇帝进补。

    据说这食补方子用的材料也不算稀奇,但就是颇有疗效,崇祯服食之后,面色也红润了许多,精神也渐渐好了起来。

    别看今晚这米粥看似简单,王承恩听说这米粥里有鸡鸭鱼肉的肉汁在内,还有好几味温补的药材在当中,可是格外滋补的,而且味道颇为不错。

    喝完米粥后,崇祯长长舒了口气,看着周后笑了笑道:“梓潼,辛苦你了。”

    周后温婉一笑道:“这食补方子是坤仪替皇上求来的,皇上受用,那便最好。”顿了顿周后柔声道:“皇上,天色不早,该就寝安歇了。”

    崇祯微微笑道:“知道了,不如今晚梓潼留下来陪朕?”周后俏脸微红,轻轻嗯了一声。

    王承恩闻言,当即命殿内太监们收拾暖阁内的卧房,平素皇上批阅奏折累了,都是直接在这里就寝,今晚周后在这里陪侍,自然要收拾一番。

    太监们准备的时候,崇祯拉着周后的玉手,指着桌案上的书信笑道:“朕又在看坤仪写来的书信了,这小丫头真是朕的解语花啊,知道朕烦恼什么,便会替朕分忧什么。”

    周后点点头笑道:“女儿长大了,也更懂事了,知道帮她父皇分忧。对了,皇上,上次坤仪书信中说过的那种纺纱机和织布机,臣妾已经找人采购得来,今天在臣妾宫中已经安置好,初试了一下,果然如同坤仪所说,纺纱织布所得比原来的纺纱、织布机翻了几倍。”

    崇祯哦了一声喜道:“果真如此?明日朕早朝后,一定要亲自去看看。”说到这里崇祯连连搓手笑道:“要是这些织机真能多纺几倍的纱线和布料,那咱们大明百姓今后就不愁穿戴了。”

    周后轻轻嗯了一声道:“是啊,要是每户人家都有这纺纱织布机,便能多产许多纱线和布料,足够自家人穿用,用不完的还能拿出来售卖,补贴家用,生计也就不那么困苦了。”

    大明历代皇后均出自民间,周后更是原本出身贫苦人家,知道民间百姓疾苦,她想得很简单,要是家家户户都有了这种纺织机,便能多产布料,便能多贴补家用。但她却没想过原料的问题和多出来的布料又卖给谁的问题。

    崇祯却想到了,闻言后崇祯眉头微微一皱,叹口气道:“但是梓潼,你可曾想过,这产量是上来了,但也需要更多的原料,而且多织出来的布又卖给谁呢?将来要是家家户户都用这种织机,家家户户都不缺布料,谁又会卖这些多纺出来的布料呢?”

    周后啊了一声,俏脸一红,低声道:“是啊,臣妾怎么没想到。”

    崇祯笑着捏了捏周后的俏脸,打趣道:“母后没想到,她女儿想到了。你看这里,皇儿已经写了,多出来的布料可以运至海外贩售啊,朝鲜、倭国、南洋诸国可都对我大明所产布料格外看重。一匹丝绸布料在咱们这里不过五、六两银子,买到南洋去,能得十一、二两银子,听闻若是卖到更远的天竺、泰西诸国去,更是可卖到三、四十两银子。”

    闻言周后忍不住捂着樱桃小口轻呼一声道:“能卖这么多钱啊,真是想不到。”

    崇祯说起来便来了兴致,当下拿了女儿书信,牵着周后的玉手柔声道:“梓潼,咱们到暖阁里面去,朕好生和你说说这来龙去脉……”

第458章 帝后算计忙() 
在御书房暖阁之内,崇祯靠在软榻之上,周后温婉的替他捏着肩头。崇祯是从女儿的第二封书信开始说起的,将安平会的来龙去脉同周后说了个大致。

    关于安平会,崇祯这些日子差曹化淳这个东厂督主详细调查了,查得的信息和女儿书信上所说的并无二致。安平会打着筹善款行商赚取红利,红利一部分用来赈济灾民、安顿流民,另一部分用来分给参股的股东,这是利用了民间资本再做行善积德的好事,而且参股的股东还有钱赚,这让崇祯看到了希望。

    从曹化淳查知的消息来看,安平会经营的项目颇为复杂,从海外商贸到行商内陆,从兴办纺织厂到秦淮河画舫,从兴建港口商船到修桥铺路,只要有钱赚的地方,都能看到安平会的身影。

    看到安平会大有可为的时候,崇祯就对女儿第三封书信中提到的皇家入股安平会格外动心起来。眼下崇祯非常缺钱,关外战事、川中贼寇、四处纷起的流民,哪里都需要银子。而朝廷已经加了三饷,崇祯也知道三饷是饮鸩止渴,一旦农人百姓承受不住了,一样会起来造反。

    可想要加商税什么的,朝野反对的声音极多,认为皇帝不该与民争利,弄得崇祯郁闷不已。现在女儿提出的这个与民分利却是极好的,安平会本来就是打着行善积德、赈济灾民的旗号在吸纳资本,皇家要是入股,也是博个善名。入股之后,完全不必分心去运作,就坐等着收红利便可。

    同周后说了来龙去脉,周后听完后,忍不住惊讶道:“想不到坊间还有如此行善积德的商贾,能有如此创举,真是令人敬佩。”

    崇祯笑着道:“你还不知道这安平会是何人创立的吧。”

    周后见崇祯笑了,心下宽慰不少,难得见丈夫如此笑容,便问道:“是何人创立?看皇上笑得如此开心,难道是皇上看重的臣子?”

    崇祯笑道:“梓潼聪慧,一猜便中。这创立安平会的不是别人,正是咱们大明最近屡立战功的郑氏龙须儿郑冲啊。”

    周后闻言啊了一声道:“居然是他,难怪皇儿会推荐安平会造的织布机,原来这安平会是郑冲一手创立的啊。”顿了顿周后笑着道:“皇上,这皇儿给臣妾的书信中,似乎对这郑冲颇为推崇啊。”

    崇祯听了这话后,直起身来,思忖片刻后问道:“这皇儿书信中是如何说的?”

    周后笑道:“皇儿说了这安平会郑冲在徐阁老倡议下,为推广土豆甘薯之事奔走,今岁秋收这两种作物得了大丰收,亩产都在千斤以上。皇儿书信上说,其实这件事都是郑冲首先发起的。”

    崇祯点点头面露喜色道:“说起这土豆甘薯之事,朕也听闻不少,如今北方连年大旱,正需要这种耐旱的物产。此事朕命曹化淳详查过,北方有高阳孙氏在孙承宗带领下,已经在北方推广,听闻今岁高阳附近接歉收,惟独高阳一地得了丰收,便是靠了这土豆甘薯。想不到这孙承宗辞官在家,却还能做这等利国利民之事,为朕分忧,真是板荡见忠臣啊。”

    周后点点头道:“高阳孙氏的确都是忠心为国的臣子,皇儿书信中也说了,孙氏最近已经与安平会合作,要继续在周边各府县推广种植这两种作物。安平会提供粮种技术并且还会借粮食给农人百姓,待得收获后逐年归还。皇儿便在书信中夸赞安平会这件事办得极好,更说都是郑冲推广得法。”

    崇祯心下大慰道:“如此一来,几年之后,这两种作物推广开来,想必也就不再惧怕这连年的灾荒了。”顿了顿崇祯又问道:“皇儿书信中还说了郑冲什么?”

    周后续道:“皇儿在书信中还说了沿途在各个港口所见,郑氏在招收流民出海,或赴辽东屯垦戍边,或去台湾开荒拓土,说郑冲和郑氏办的这些事都是为国分忧之事。百姓们因灾荒而流离失所,去了辽东和台湾有了活路,而朝廷则移民实边,有了百姓守土开疆,便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崇祯笑了起来,抚掌道:“说起这移民之事,朕的确感到欣慰。最近曹化淳详细差点了出海的流民人数,郑氏自开台以来,每年都在往台湾移民,如今已经有四十余万百姓在台湾垦荒定居。台湾物产富庶,去岁稻米丰收,还反过来卖给福建,真是想不到。还有辽东那里,这几个月以来,已经移民九万余众,据曹化淳奏报,辽东那里郑冲命人收拢散在朝鲜的辽东遗民,加上移民过去的人丁,如今在辽东鸭绿江南岸,已经有汉民二十万众。估计到明年开春后,能达三十万众。这样辽东有了人丁钱粮,又有鸭绿江天险固守,辽东应该算是稳固了。有了辽东的稳固,如同当年毛文龙在皮岛一样,建奴就不敢轻易入关劫掠!”

    见崇祯越说越高兴,周后也笑了起来说道:“皇儿说了,这移民之策也是那郑冲提出,而郑氏利用安平会和海贸承担了所有钱粮,没花朝廷一文钱。如此忠臣,皇儿给他的评价是心怀社稷,不惧非议,行事果决,不计小节,大明栋梁!”

    崇祯颔首道:“这郑冲和郑氏的确当得上大明栋梁这几个字。”顿了顿崇祯微微蹙眉道:“难得听皇儿这般夸奖一个人的,真是有些意外啊。”

    周后柔声道:“是啊,臣妾也觉得有些稀罕,皇儿向来自恃甚高,很少夸奖别人的,如今居然用了这么言语来夸赞这郑冲,真是有些意外。”顿了顿周后迟疑道:“皇上,会不会是皇儿对这郑冲有些情意在内?”

    崇祯闻言吃了一惊,皱眉道:“皇儿如今才九岁啊。”

    周后吃吃笑道:“九岁怎么了?再过两、三年,皇儿十一、二岁的时候,在民间十一二岁的女孩都可以找婆家了。”

    崇祯摇摇头道:“不可能,郑冲是有妻妾的人了,皇儿不是最讨厌用情不专的人么?”

    周后却道:“皇上,虽说皇儿还小,但皇儿久居深宫,很少有机会,见得郑冲这般年轻的男子,而且听闻郑冲这人文武双全,诗才也颇为了得。臣妾猜想,或许是这一路南下,郑冲陪伴左右,皇儿真被他风采倾倒,所以生出了情意来。”

    崇祯听了之后,连连搓手道:“听梓潼一说,此事倒是大有可能。皇儿才貌双全,惊才绝艳,说起来似乎也只有郑冲这般人才能配得上,只可惜啊,他已经有了妻妾。”

    周后笑着说道:“皇上,有了妻妾也无妨啊,既然郑冲此人才干了得,又是郑氏之内重要人物,若皇儿真的钟情此人,何不破例,让郑冲休了正妻,再娶皇儿便是了。”

    崇祯皱眉道:“休妻再娶?这恐怕委屈了皇儿。”

    周后柔声道:“郑氏在东南势大,又听闻极为富有,将来若是郑冲当家,皇上若能有这么一位乘龙快婿做了驸马,便可将郑氏彻底收为己用,以恩推之,以情缚之,这郑氏偌大的家业还不都是皇儿的?皇儿的不也就是咱们皇家的了?”

    崇祯听了,笑逐颜开道:“朕的确如梓潼所言这般盘算过,郑氏水军骁勇无匹,但都是郑氏之人领军,水泼不进。郑氏在东南又经营海贸,富可敌国,虽眼下郑氏并无反意,但始终是朕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