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皇后全传-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被收之列,运进宫中。万历偶尔翻见到此书,也就把它赐给了郑贵妃。赐者无意,可受者有心。郑贵妃自己又另外加上了十二个人的图说,并且为之作序,交给她的伯父郑承恩拿去刻版成书,又印了一些散发以扩大影响。给事戴士衡因为和吕坤有仇隙,便借这件事上疏弹劾吕坤假手承恩向郑贵妃进献此书,借以谄媚,勾结内宫,包藏奸诈。这时突然有人给《闺范图说》作了名为《忧危竑议》的跋,流传于世。跋文中说,吕坤撰《闺范》一书,以汉明德马皇后为首,是由于那马皇后乃是从宫女逐渐被晋封为皇后的。他的用意,很明显是在向郑贵妃献殷勤。郑贵妃之所以要刻此书其深意也实在于此,即为自己的儿子能立为太子找个先例,加以宣扬罢了。跋文还在最后说明了该文取名的含义所在,它提到吕坤曾上过名为《忧危》一疏,其疏中可以说无事不谈,但偏偏不谈论当时最为世人瞩目的立储一事,因此吕坤的用心,就此可见一二了。这篇跋文明里是冲着吕坤的,但明眼人一看便知,其锋芒是直接指向郑贵妃的。所以郑贵妃及她的家人同伙一致认定,作此文者必定是出于弹劾过吕坤的戴士衡,或曾弹劾过郑贵妃的全椒县知县樊玉衡二人之手。郑贵妃于是通过万历之手立即贬处了二人,才算罢手。

这事本来已算了结,不知是好事者还是郑贵妃的爪牙所为,又抛出一篇名叫《续忧危竑议》的文章,成了千古不解之谜。但因此案却又有很多人遭受了飞来横祸。这篇续议名义虽似老调重弹,而意指却已全非,文章核心是说太子虽然已立,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废掉。因为皇上是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不得已勉强册立太子的。这篇文章是假托一位叫“郑福成”的人与来客对答的方式而写成的。那时候皇三子朱常洵已被封为福王,从这一取名,一望便知,是暗喻郑贵妃的爱子福王必会成功之意。文中特意举一例证,来证明确有其事,万历曾经特谕一名叫朱赓的入阁为内阁大臣,这个朱赓的“赓”字,就是“更”的意思,因万历忽然有此一命不是含意很深吗?这是向世人暗示要更换太子了。大学士朱赓因文中牵扯到了自己,就寻到这篇文章让万历过目,以明心迹。万历阅过此文,不胜恼怒,立刻严令锦衣卫,一定严加侦缉,务必使主犯归案授首。此案一出锦衣卫便假公济私,借以官报私仇,屡兴大狱,使好多人,上至朝臣下至百姓都无辜受害,死于非命,最后此案竟不了了之。

郑贵妃的种种阴谋伎俩均未奏效以后,曾一度绝望过。因为还剩下一个希望,就是王皇后早日死掉。只要王皇后一死,正宫之位就非郑贵妃莫属。到时候“子以母贵”,母正位中宫,其子自然成为嫡子。这种想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也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王皇后身体一直不太好,加上不为万历所喜而心情抑郁,更有甚者其各种供给差极了,就是盼着她早死。可由于王皇后生性清心寡欲,态度超然,再加上李太后多方保护,居然熬到了公元1620年,只比万历早死了几个月而已。郑贵妃手段用尽,绝望之余,就要铤而走险。

公元1614年,李太后死去,顾忌再也没有了。于是郑贵妃等人采取了非常手段,这就是次年发生的著名的“梃击”案,此乃明三大案之首案。

次年五月初四傍晚,有一个不知姓名的汉子,手持枣木棍,悄悄地闯进了皇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直至大殿前檐下才被内侍抓获,扰攘多年的明末之案终于发生了。

第二天正好是端午节,皇太子急忙地把夜里发生的一切向万历启奏。万历得奏以后,就命先将罪犯交由近处法司先行审问。审理此案的巡皇城御史刘廷元上奏报初审情况大致如此:罪犯名叫张差,是蓟州(今河北蓟县)人。自称靠乞讨为生,语无伦次,若似疯癫。但是察看他的相貌,又像很狡猾的样子。因此最好还是交由法司严讯。刘廷元久历宦海,这个奏章写得很圆滑,既说张差像个疯子,又说看来很狡猾。各方面都带着点。又都不说死,可把此事顺利交出,本人落得个干净。

此案接着移交到了刑部,由郎中胡士相、员外郎赵会帧和劳永嘉三人会审。那时候太子早晚将废的传说已经流传多年,成了妇孺皆知的事了,何况郑贵妃一家又是越发显赫,上下左右,到处都有她的心腹党羽,就连当时的内阁方从哲也听从她的指使。有鉴于此,有些人习于官场,见风使舵,哪还管了什么理不理的呢。因此便抓住是疯子一点,由此串讯,说这个叫张差的原是卖柴草的人,由于柴草被人烧去,气得疯了,于四月间进京诉冤。在路上,有两个不知姓名的人和他同路,他们骗张差说,诉冤没有状子,可以拿一根木棍代替。张差信以为真,就手持木棍,从东华门潜入,一直溜进了慈庆宫门。按照律令,手持凶器,潜入宫门,应开刀问斩,何况还打伤了内侍,更应罪加一等,即刻斩决。三人把案卷送呈刑部代转,只待听候处理审批了。没想到外间对此早有所知,举朝为之大哗,奏疏再次像雪片一样飞来,都说张差入宫行凶,幕后必有操纵者,而刑部就事论事,只论张差一人,而且这样慌忙草率欲予处决,很显然是要杀人灭口,庇护幕后之凶。应请另予详审,查出元凶,以正视听,以服国人。上疏的言词还略客气些,而私人议论,都认定只有郑贵妃等人在暗中指使才有人敢做出这样的事。这使得郑贵妃一伙极为惊慌。连忙请万历给他们做主,万历想了个办法,让刑部对张差严加监管,外人一概不许过问此事,想以此封锁消息。

虽然把张差与外界隔离了,少些麻烦,可哪里晓得,纸里是包不住火的,这时候出来了一位勇敢正直的朝臣,终于把此事弄得水落石出。他就是刑部主事王之宷。王之宷在入刑部之前曾做过知县,对于审理案情,颇有手段。他虽未被委为梃击一案的审讯者。对此案没能公开审问,但既然身在刑部为官,自然总可想出些办法。他反复思考着,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何不请求管理牢饭,这样不就可以接近张差,并以此为诱饵,设法使张差招供呢?想好以后,王之宷就讨下了兼管牢饭的这个差事。他亲自率领狱卒给犯人一一送饭,唯独把张差放在了最后,使他早已感到饥饿难忍。当张差饥肠辘辘的时候,才眼看着王之宷等人慢慢腾腾地提一篮香喷喷饭菜走了过来。谁知走到张差跟前却让人把饭摆在一边,要张差供出实情,才能吃饭。此时的张差已经受了几次杖刑、体力早已不支,而且饭时又早已过了,在饿得再也难以忍受的情况下,语无伦次地说:“我是来告状的,你要问我什么?”又说:“打死我吧,什么都没用了!”王之宷令狱卒把饭送到张差的口边,又让两名狱卒紧紧地挟住他,不让他够到,就说:“看见啦,饭就在眼皮底下,只要实说了,马上就吃,若不然,只有饿死了!”张差经不住这一治,开始实说了。经过三番两问就已合盘托出,虽还不免有深藏不说的地方,但这些就足以说明问题了。那么张差究竟交待了一些什么?原来张差确是蓟州人,小名叫张五儿。他之所以来到北京是由他们乡里的马三舅和李外父,叫他跟着一个不知姓名的老公(民间习称内监为老公)来的。他们叫他一切都听从老公的吩咐,还说事成之后还可以给他几亩地。他进京后,进了一条不知是什么街名的大宅子,有个老公拿出饭来给他吃,并且对他说:“你去闯一闯,看见人就打死他。打死人,我们会救你的,快去吧。”说完,给了他一根枣木棒,并把他带进了后宰门,一直带到那宫门口。在那里,他打翻了一个看门的,但随后又来了很多的老公,他才被捉住了。

王之寀知道张差的供词还有许多不实之处,只要再来次大审,一定会把事情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于是,他把张差的供词,呈送给刑部侍郎张问达,请代为上奏。奏章中说依他看来,张差不疯不傻,而且很有胆量。希望能押送到文华殿,举行朝审,或交九卿科道和三法司共同会审也可。这样定会审出详情,抓住幕后的操纵者。张问达把王之寀奏章奏上以后,万历感到十分挠头,只好暂不批复,留中了事。但奏章的内容却不胫而走,朝中上下又一哄而起,其中促请最力的有大理寺远王士昌、行人司正陆大受、户部主事张庭、给事中姚永济等人。在陆大受的奏疏中,竟多处直书“奸戚”二字,矛头直接指向郑承宪等人。万历对此既感愤恨,可又拿他们没有办法,只有故伎重演,一概留中不予过问。此时的郑贵妃和她一家更是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不断派人四出活动,但仍无法缓和这凶猛的来势。正在这时,说也无巧不成书,又有个叫过庭训的御史,也曾上疏言及此事,说这是“祸生肘腋,不容不闻”。万历把奏疏留中之后,这个过庭训竟移文到蓟州,要那里的地方官把张差原来表现如实奏上。蓟州知州戚延龄很快就给过御史来了回文,这个回文对郑贵妃一方极为有利。

文中说,张差确实是个疯子,他所以成疯,是由于郑贵妃要在蓟州修庙,派来内侍在那里设窑烧砖,居民把打来的柴草卖给窑上能很快获利。张差闻知就把家里的田产都变卖了,去抢着做柴薪生意。砖窑附近的人痛恨他抢夺生意,暗中把他的柴草都给烧了。张差向主持此事的内侍起诉,不料反被大骂了一通,因此就气疯了,手执木棍闯入京城想去告御状。这一回文与先前刘廷元的初审供词极相吻合,而且比那个供词更为详尽。这样一来反而有人怀疑郑家不断派人四出活动,能量极大,说不定蓟州知州戚延龄也事先受了郑家的贿赂,才如此这般地写。蓟州回文一到,郑家就像捞到了救命的稻草似的,又十分活跃起来,连初审的刘廷元也跟着重新多方活动起来。

万历本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处置张差一个就完结了案。但经不住群臣们的一再抗争,万历只好降谕,命在五月二十一日由刑部会集十三司的司官和胡士相、王之寀等人,再行会审张差。这一回张差彻底招供,顿时朝野为之大震。他招出了以前没有说出的人名和地名:马三舅本名叫马三道,李外父本名叫李守才,那个不知姓名的老公是去修铁瓦厂的内侍庞保,他去的那所大宅,是朝阳门外内侍刘成的住宅。他还供认,是庞保和刘成让他去闯宫的。他们告诉他:“打死小爷(宫中太监称太子为小爷),有吃有穿”。张差还供出了他的同伙,他们一共5个人,他的姐夫孔道也是其中之一。

经此一审,案情终于真相大白于天下,刑部有鉴于此,再也不能拖延了,马上行文蓟州,责令速拿马三道、李守才、孔道等人归案,并解京候审。又行疏请求,让法司到大内,拘传庞保和刘成对质。这样一来,连常常首鼠两端的首辅方从哲也竟和给事中何士晋等人上疏,请求务必穷追到底。朝中上下形成了一面倒的势态。万历也深感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降旨,准予严办此案。

现在最紧张、最害怕的莫过于郑贵妃了。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跑到万历面前,一见面就连哭带嚎地要万历给她娘俩做主,不然的话,就要死在万历的面前。经此一闹腾。果然万历心酸起来,又是哄又是劝。最后万历想出了一条妙计,叹息着说而今只有太子能救得了你了。郑贵妃于是装出十分可怜的样子,抽泣着,来到太子宫殿,一见太子便俯身下拜。太子受惊不小,连忙回拜。郑贵妃顺势拉着太子的手,伤心地哭诉着求情,求太子救她们的命。太子也感到还是尽快了结的好。所以他听罢郑贵妃的哭诉以后,很痛快地答应了。群臣们虽不买账,也无可奈何了。

群臣刚一退,万历就急忙传旨,速斩张差。于是第二天张差便被押赴法场,一命呜呼了。也就在这一天,庞保和刘成也被押送到文华门听审。万历降旨给司礼监,让他们在内廷暗中处死了庞保、刘成。梃击—案至此算是草草了结,郑贵妃一家安然无恙。

公元1620年,明神宗死了。皇长子朱常洛在八月初登了皇位,是为明光宗。可他在位才30天。为什么在位只有这么几天呢?这还得从明末三大案的第二大案——红丸案说起。

梃击案了结以后,郑贵妃眼见皇太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了,对自己的前途很是担忧。为将来着想,现在必须讨好皇太子。于是郑贵妃索性顺水推舟,借着感激皇太子在梃击案中的搭救之恩,极力接近皇太子,以改变长期的紧张关系。一段时间后,郑贵妃摸透了皇太子脾性,发现他跟其父万历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一样的贪财好色,嗜酒使气。抓住了皇太子的弱点。郑贵妃就有了办法,她常常给皇太子送些珠宝、赏玩,至于金钱更不在话下了。她还在自己的宫中选出8名最为漂亮的美女,送给皇太子,让她们一定要尽心尽力服侍未来的皇上,使他心满意足。

吃足了苦头的皇太子,经梃击一案后,境况大有改观,饱暖思淫欲,皇太子开始放纵,整日耽于酒色之中。年纪尚不足40,却早已垮了身子。等到即位称帝时,已病得很重,没过几天就病入膏肓,卧床不起了。内医太监崔文升开了一剂泻药,光宗服后,腹泻不止,一日要拉三、四十次。后来,鸿胪寺丞李可灼献上一颗红丸,自称是仙丹。光宗服后,觉得精神大有好转。过了半日,李可灼又献上一颗,光宗再服之后,睡到次日凌晨,竟再也没有起来。此即为“红丸案”。

光宗一死,内外官员都归咎于李可灼。最后,李可灼充军,崔文升贬放南京,方从哲和郑贵妃却都躲了过去。红丸案也就这样收了场。光宗死后,她又唆使光宗李选俦霸居乾清宫,酿成“移宫”一案。在朝中正派官员主持之下,才挫败了郑贵妃的阴谋。

郑贵妃一手制造的三案,遗祸之深,为历代罕见,但她本人却屡次有惊无险,安然地度过了余生。

公元1630年郑贵妃去世,被谥为“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埋葬于银泉山。

第三百六十三章 王氏明神宗朱翊钧贵妃

姓名:王氏

生卒年:公元1563?~1612年

籍贯:明宣府(今河北宣化)

婚配:明神宗朱翊钧

封号:皇贵妃

封妃时间:公元1605年

子女:一子光宗朱常洛

谥号:温肃皇贵妃

追谥:孝靖皇太后

王氏,永宁伯王天端之女。王氏长得颇有姿色且善于侍奉。14岁被选入宫后,为神宗母亲慈宁宫宫女。

因王氏手疾眼快,侍奉李太后十分恭谨且体贴入微,所以深得李太后喜爱。一日,神宗到慈宁宫向母亲请安,刚好李太后不在宫中,神宗见王氏年轻美貌,又聪明伶俐,遂与其私幸。说来也怪,神宗与皇后大婚几年,竟一直无子,然却“有意插花花不发,无心栽柳柳成荫”,神宗与王氏偶尔就这么一次,王氏就怀孕了。之后,李太后发现王氏不时呕吐,数月后又见王氏的肚子大了起来,李太后知王氏怀孕,便安慰她不要害伯,只要说出真情,一切由太后做主。王氏立即跪拜在地,声泪俱下,斥责自己不该与神宗私会。太后立即召神宗询问,神宗因这次是私幸母亲的贴身侍女,故矢口否认此事。太后无奈,只好命人拿来“起居注”让神宗看,神宗这才承认。李太后当即对神宗说:“这不是坏事。吾老矣,尚无有孙。如果王氏能为你生个皇儿,乃我社稷之福也!你不要在乎王氏的婢女身份,常言讲母以子责,你可以加封她啊。”

公元1582年,即万历十年,神宗封王氏为才人,不久又晋封王氏为恭妃。恭妃于这年八月,生下皇长子朱常洛(即光宗),但神宗对王恭妃母子并不喜爱,而是常把她冷落一旁。

时神宗宠爱郑贵妃及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询,太后、皇后及廷臣们见郑贵妃排斥皇长子,欲争立己子为太子,遂坚持“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终于1601年,即万历二十九年,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然王恭妃的封号仍无变动。直到1605年,太子喜得长子,由于大臣们的连连上奏,神宗才晋封王恭妃为皇贵妃。在此之前,由于王氏独自幽居,长期见不上儿子,终日悲伤、哭泣,以致双目失明。

公元1611年,王贵妃病重,太子得讯急忙前去探望,时宫门紧闭,太子久叩始开,母子相见,悲恸非常,左右皆泣。不久王贵妃死,时年50岁,谥“温肃皇贵妃”,葬于天寿山。其子光宗即位,然而他却只在位一个月便命归黄泉,后由王贵妃之孙、光宗之子熹宗即位,追谥祖母王贵妃为“孝靖皇太后”,并将祖母遗体迁葬于定陵,与神宗合葬。

第三百六十四章 郭氏明光宗朱常洛皇后

姓名:郭氏

生卒年:?~1613年

籍贯:明顺天府(今北京市)

婚配:明光宗朱常洛

封号:皇后(追封)

谥号:孝元贞皇后

郭氏是博平伯郭维城之女,明光宗朱常洛皇后。

公元1601年,明神宗长子朱常洛被立为太子,册封郭氏为太子妃。时年太子20岁,郭氏年龄18岁。郭氏婚后生有一女,然不久夭亡,以后再无生育。

公元1613年,郭妃去世,时年约30岁。时朱常洛虽为太子,因是宫女所生,其母王氏又失宠受冷落,太子妃郭氏亦没有地位,故在郭氏死后一直停尸二年,也不筑墓落葬。直到1615年,才开始选择墓地,葬于泰陵之后的长岭。后太子朱常洛即位为光宗,然仅做皇帝一个月,尚未来得及追封郭氏即死去。据说,朱常洛因连服两粒“红丸”药而死。当时,神宗的贵妃郑氏,为讨好皇太子,便以朱常洛贪色之性,特意在宫中筛选了多名美女,送给朱常洛,让其尽情享受,以此讨好朱常洛。这样,朱常洛则不分白天黑夜,终日与这些美女缠绵作乐。因其淫欢过度,数日后即瘫软卧床不起。然他在力不支体的情况下,仍连服春药刺激壮阳,拼命与美女淫欢,终使他力竭病倒。一夜,朱常洛在病床上又要服用春药,侍臣遂给他拿来一粒“红丸”,然服用后没有动静,接着他又服一粒,这下“红丸”药力发作,使他一阵狂躁后,便两眼直瞪,一命归阴。朱常洛死,朝野震惊,议论纷纷,终酿成光宗朝“红丸疑案”,并引起明末宫廷内十分激烈的党派斗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