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会历历在目。虽然他表面上装得很平静,脑子里却想着飞机所受到的损坏。他们仍然不清楚损坏的程度如何,也说不上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降落,这损坏的程度会恶化到什么地步。飞机已经开了个大口子,而且就要超载高速着陆。……天哪!——整个机尾装置都可能掉下来。……要是真掉下来,德默雷斯特心想,我们飞150节可就够受的。……那个引爆炸弹的家伙,真是个混蛋!可惜他已经死了。德默雷斯特真想抓住他,亲手把他活剥弄死才解恨。……
他身边的安森·哈里斯用仪表着陆系统进近,把下降的速度从每分钟七百英尺增加到八百英尺。
德默雷斯特真想由他自己亲手驾驶。如果现在驾驶飞机的不是哈里斯,而是个年纪较轻或资历较浅的机长,德默雷斯特早就负起全部指挥责任了。
目前的情况是他确实挑不出哈里斯一点毛病。……他希望这次着陆也同样是无懈可击的。……这时,他的思绪又转到乘客舱那里。桂温,我们快到了!
你一定得活下去!他对他们的孩子的想法是,他认为,他和桂温同萨拉赫总会想出个解决的办法来——这种信念越来越强。
无线电里传来基思·贝克斯费尔德的声音,他报告说,“环美2次,你们的航道走向和下降情况看来正常。跑道上有中到小雪,风向西北,风速三十节。让你们第一个着陆。”
过了几秒钟,他们钻出云层,看到了正前方的跑道灯。
“林肯进近管制,”德默雷斯特用无线电报告说,“我们看见了跑道。”
“明白,2次。”管制员的声音肯定带着如释重负的心情。“指挥塔允许你们着陆,准备好用他们的频率监听。祝你们一切顺利。完了。”
弗农·德默雷斯特咔嗒咔嗒连续揿了两次麦克风按钮。这是飞行员表示“谢谢”的简缩信号。
安森·哈里斯干脆利落地下令,“打开着陆灯,襟翼五十度。”
德默雷斯特一一照办。
于是,他们开始快速下滑。
哈里斯提醒道,“说不定还要用方向舵。”
“好。”德默雷斯特把脚搁在方向舵踏板上。在速度降低时,方向舵因助力系统损坏,可能变得很紧,这完全象汽车驾驶盘的助力系统失灵一样,但是要更紧一些。着陆后,两个驾驶员很可能要一起使劲,对方向保持控制。
他们掠过机场边缘,前方的跑道灯象一串串珍珠,向前伸展,汇集到一点。跑道两旁雪堆高耸;雪堆后面一片漆黑。哈里斯放大胆,尽量低飞进近,离地面近了更显出速度之快。两个驾驶员都觉得面前这一条一又四分之三英里的跑道显得特别短似的。
哈里斯退出下滑,平飘,接着停车。喷气发动机的轰鸣声减低了,立即可以听到劲吹着的呼啸的风声。他们穿越跑道边缘时,弗农·德默雷斯特模模糊糊地看到集中在一起的急救车辆,他知道这些车辆会在跑道上跟着他们开的。他心里念叨着:我们真太需要这些救护车!坚持一下,桂温!
这时,他们还平飘在空中,速度一点没有降低。接着飞机就着陆了,重重地着地。滑行的速度依然很快。哈里斯迅即提拉前缘缝翼,把油门操纵改为反推力。喷气发动机吼地一声开始反喷,象刹车一样,朝飞机滑行的方向施加反作用力。
他们已经滑过跑道四分之三的长度,而且在逐渐减速,但减得还不够。
哈里斯喊道,“方向舵朝右!”飞机正在向左转。德默雷斯特和哈里斯通力协作,保持着方向。但是,很快就要到达跑道尽头,再往前就是雪堆和一片漆黑。
安森·哈里斯使劲踩着脚刹车,金属部件绷得紧紧的,橡胶轮胎发出尖厉的声音。尽管如此,他们越来越接近黑洞洞的前方。过不久,速度才慢慢地减低……越来越慢……第2次班机终于在离跑道尽头三英尺处停了下来。
17
基思·贝克斯费尔德看了一下雷达室的时钟,离开他下班的时间还差半小时。他也不管。
他把坐椅从雷达支架这边往后拖,拔下戴在头上的收发话筒,站了起来。
他对四周看了看,心里知道这是最后一眼。“嗨!”韦恩·德维斯喊道:“怎么啦?”
“给,”基思对他说。“收下吧。有人会用得着它的。”他把收发话筒塞到德维斯手里,然后走出屋去。
基思心里在说,几年前他早就该这么办了。
他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轻松,几乎是一种如释重负之感。他人在外面走廊里,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这并不是因为他把第2次班机引进了港;对此他并无幻想。基思这一次干得胜任愉快,但是换了别人值班也会办到的,或者会干得比他更好。今天晚上完成的任何一件事都不能抹掉或者抵消他过去的事——事先他就已看到这一点。
十分钟前,他曾克服了精神上的阻塞,但这也算不了什么。他当时就并不在乎;他就是不想再干这一行了。打从那个时候起,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改变他的主意。
他想:几分钟前他自己承认他憎恨航空这一行业,承认一直是憎恶这个行业的,而当时在他突然发脾气承认这一点的时候,也许他的心灵就得到了一种清洗。而在过去,即使一个人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却从来也没有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现在他真希望他早就应该面对这一事实,可就是晚了十五年。
他走进供管制员使用的更衣室,里面放着长长的木板凳,还有上面贴得乱七八糟的布告板。基思打开他的衣物柜,穿上外出用的衣服,柜子里的架上还有几件他私人的东西,他也不要了。他要取走的也就是纳塔利的彩色小照。他小心地把它从这扇金属柜门的里面剥下来……纳塔利穿着上下两截的游泳衣,满面笑容,一张嬉皮笑脸、调皮淘气的脸蛋,脸上还有雀斑,头发向后飘着……他在看这张照片的时候,真想哭。照片后面是她写的一张字条,他一直珍藏着的:
我高兴的是我俩有了定量供应,
其中既有爱情又有情欲。
基思把照片和字条都放进口袋。余下的东西就请旁人来清除吧。他不希望带走任何足以使他想起这个场所的东西——永远再也不去想起这个场所。
他停了下来。
他站在那里发现自己已经作出了一个新的决定,虽然事先并未有此打算。他对决定所要牵涉到的每一件事也并无把握,也说不上前途如何,也不知道到时能否随着这一决定一直生活下去。如果不能,也仍然还有逃避的办法——出路还在——那就是装在他口袋里的从药房里买来的一盒药丸。
今天晚上有一件事是主要的:他不打算去奥黑根旅社了。他要回家。
有一件事他是清楚的:如果还有将来的话,它必须是和航空业毫无瓜葛的。有些比他先脱离空中交通管制这一职业的人曾发现这是最难办到的。
而且,即使这一切都能克服——现在就面对这一事实吧,基思告诉自己说——仍然会有想起往昔的时刻:想起林肯国际,想起利斯堡,想起在这两个地方所发生的一切。你能逃避其他别的事物,但如果你的头脑还健全,你总也逃避不了对往昔的回忆。对已经死去的雷德芬一家……对瓦莱里·雷德芬这个小家伙的回忆,将永远也不会消失。
不过回忆是可以适应岁月、可以适应环境、适应此时此刻的生活现实的——能适应吗?雷德芬一家是死了。《圣经》上说的:“任凭死者埋葬他们的死人。(《新约·路加福音》第9章第60节。译者注)”已经发生过的事就让它去吧。
从现在起……他可以对雷德芬一家寄予哀思,但同时尽力做到首先关心活着的纳塔利,他自己的两个孩子。基思心里在想,这是否能做到。
究竟能否做到,他自己也并无把握。自己有无这种道义上,或者肉体上的这种力量,并无把握。好久以来,他对任何事情都并无把握。不过,他还可以一试。
他乘指挥塔里的电梯下楼。
到了外面,基思在走向联邦航空局停车场的路上停了下来。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动,促使他从口袋里把药丸盒掏出来,把里面的东西全都倒在雪地上面。他知道随后他可能会后悔不该这样做的。
18
梅尔·贝克斯费尔德离开三○号跑道后,把车停在附近的滑行道上。他在车上可以看到环美第2次班机的驾驶员马上把飞机滑向候机楼,飞机已经滑过半个机场,但上面的灯光仍然清晰可见,移动得很快。从那对准地面管制的无线电里,他听见其他班机都被挡在滑行道和跑道的交叉道口,让那架受损坏的客机通过。伤员们还在机上。由于已经通知第2次班机直接开到四十七号出入口处,医务人员、救护车和公司职员都聚在那里等候。
梅尔眼看飞机的灯光逐渐消失,同前方候机楼的一片灿烂夺目的灯光融合在一起了。
空港救险车辆终究没有用上,纷纷从跑道区朝四下里开走了。
坦妮亚和《论坛报》记者汤姆林森一起返回候机楼,正走在半路上。他们和乔·佩特罗尼同车,佩特罗尼已经把墨航的707型飞机交给别人滑行到机库去。
坦妮亚想到四十七号出入口去协助第2次班机的乘客下机,因为那里很可能需要她。
离开机场时,她轻声问梅尔,“你还打算到家去吗?”
“如果不太晚,”梅尔说,“我想去。”
他看着坦妮亚把一绺红头发从脸上朝后掠。她晶莹的双目直盯着梅尔,笑了笑说,“不太晚。”
他们约好三刻钟后在主候机楼大门口碰头。
汤姆林森想采访乔·佩特罗尼,还要采访环美第2次班机的机组人员。
要不了几小时,机组人员,肯定还有佩特罗尼,一定都会变成英雄人物。梅尔估计那架班机空中遇险和幸免于难的戏剧性的报道,会使他自己关于空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的见解黯然失色,因为他讲的全是些世俗之见。
但也许并不尽然。梅尔把他的看法全都告诉了汤姆林森,这个记者很能思考问题,有头脑,他可能会把眼前戏剧性的事件和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长远观点拉到一起。
梅尔看到那架墨航707型客机正被拉走。看来飞机没有损坏,但肯定要经过一番彻底的检修才能继续它前往阿卡普尔科的未竟的航程。
在飞机陷在泥淖中的那段时间里一直停在它四周的五花八门的检修车辆,现在也随着开走了。
梅尔自己也没有必要呆下去。也准备过一会儿就走;但今晚他第二次深深感到机场上的岑寂,感到它同飞行业中和自然界相接触的这一部分是息息相关的,发人深思。
梅尔想起,几小时之前,正是在这里他本能地预感到事情在朝着灾难性的结局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也不就是这样。灾难已经发生,但幸亏没有酿成大祸,而且直接的原因不在于空港的设备或设备不足。
不过,这场灾难是有可能把空港牵涉进去的,而空港则因它的各种缺陷而可能造成大祸。梅尔曾预见到这些缺陷,而且力争改正,但没有成功。
林肯国际是个陈旧落后的空港。
梅尔明白,尽管管理工作良好,玻璃和电镀的钢结构在闪闪发光;尽管它的空中交通密度高,客运量也创造了纪录,货运量大得象尼亚加拉瀑布一样;尽管在各方面还会扩充,并自夸为“世界空运的十字路口”,林肯国际确是陈旧落后了。
它之所以陈旧落后,是因为航空业的发展已经超过了预想,这在现代航空业短短六十年的历史里是屡见不鲜的。这又一次证明专业的预测家们是错了,而富于灼见的理想家们却是对的。
这个空港是这样,别的空港同样也是如此。
全国和全世界的情况都一样。人们大谈特谈航空业的发展和它的需要,说什么未来空中的发展将在人类历史上提供最便宜的客运和货运,而且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在和平环境中增进了解和更自由地进行贸易的机会。可是同问题本身涉及的面相比,地面上的事却做得太少了。
不过,孤掌难鸣,一个人是改变不了一切的。但只要有识之士人人起来大声疾呼,就能起作用。在过去几小时之内,梅尔打定主意——他也说不上为什么或怎么办——继续象他今晚那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已经好久没有这样做了。
明天——其实是今天晚些时候——他要先用星期一早上的时间,召集空港专员委员会紧急特别会议。会上,他准备敦促大家立刻同意修建一条同三○号平行的新跑道。
梅尔早就提出增加跑道能力,今晚发生的事情更加强了他的观点,任何别的事情都起不到这个作用。不过,他这次下决心要奋斗一番——如果只侈谈公众的安全,而对关键的航行需要置之不顾或束之高阁,他就要剀切陈词,提醒大家提防发生大惨剧。他还要把新闻界和公众舆论都动员到自己一边来,市里的政客们是深知这种压力的份量的。
新跑道建成后,迄今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或设想阶段的其他工程就得加紧进行,其中包括崭新的候机楼和综合跑道;地面上输送旅客和货物的新颖工具;还要对即将问世的垂直和短距离起飞的飞机提供小型卫星式机场。
问题在于林肯国际究竟是不是处在喷气时代;如果是,它必须比过去更好地赶上时代。
梅尔心想,把空港看成是声色犬马之类的东西或市政上的奢侈品是不对的。几乎所有的空港都是自给自足的,它们创造着财富,产生高就业率。
不是一切旨在取得地面和空中进展的努力都能如愿以偿的;从来不是这样。有些事是能够实现的,其中有的在林肯国际就已经被提出来并付诸实施——这是梅尔在空港管理方面的声望促成的——这些可能会影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如果真能这样,那就太好了。梅尔想起英国诗人约翰·唐(约翰·唐〔1573…1631〕,英国诗人。译者注)曾经写道:“人非孤岛,焉能独存;人尽大陆之一员,全局之一部。”所以,一个空港也不能是一个孤岛;自称为“国际”的空港就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做到名副其实。
梅尔如同别的空港携手合作,也许就可以向大家现身说法,提出所要采取的办法。
这样,好一阵没有听到梅尔·贝克斯费尔德的消息的人,可能很快就知道他还在活动。
紧张的工作,即恢复他以前对整个航空业的志趣,可以使他的脑子不致闲着,这可能还有助于解决私人的问题。不管怎样,这是梅尔的希望。想到这里,他突然想起用不了多久——也许是明天——他得给辛迪去电话,安排取出他的衣物。这不是件愉快的事,希望女儿罗伯特和利比不会在场看着。
梅尔想,在他有时间给自己找个公寓住所之前,先搬到旅馆去住。
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辛迪和他自己关于离婚的决定早就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两人对此早都心里明白;今晚只不过是下决心打开天窗说亮话而已,其实,彼此之间再也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再拖下去,对双方、对孩子们都没有好处。
尽管如此,适应新的生活还需要时间。
还有坦妮亚呢?梅尔说不上他们俩的前景——如果有这样的前景的话——到底如何。他觉得可能大有可为,但还没有到作出决定——如果要作决定的话——的时候。他只知道在这一漫长和多事的工作日结束之前,他今晚渴望伴侣关系、温暖和柔情;在他所有的朋友当中,只有坦妮亚最富于这些素质。
所有这些会在他自己和坦妮亚之间造成什么别的结果,到时自会见分晓。
梅尔在车上挂了档,转上通往候机楼的空港边缘的公路;三○号跑道就在他的右侧。
他看到那条跑道已经开放,其他飞机已开始在使用它。虽然时间已经很晚,飞机还在源源不断地进港。环球航空公司的一架“康维尔880型”飞机一掠而过,在跑道上着陆。后面相距半英里的地方,又一架飞机的着陆灯越来越近。在第二架后面,还有第三架跟着拐了进来。
梅尔还看到第三架飞机的灯光,这说明云霾已经消散。他突然发现雪早已停了;南边有好几片天空正在放晴。他宽慰地意识到大风雪正在前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