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学士-第1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他还是强行压制住内心的冲动,低声问:“佳佳,鹤年公的事情我很抱歉。”

孙佳摇摇头:“不怪你,这事错在父亲身上,科场舞弊本究竟是杀头重罪,怪就怪他自己犯糊涂。”

说到这里,孙佳端起酒碗喝了一口酒,眼泪落了下去:“孙淡,其实,我们府上的人都感激你在危难之中将这个家撑了起来,以你的本事,我们相信你能重振会昌侯府往日的容光的。”

孙淡点点头:“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孙淡看着孙佳:“还是我以前说过那句话,你孙佳是我孙淡最可信任的助手,是我孙淡的亲人,苟富贵,勿相忘。”

孙佳静静地看着孙淡:“我相信你。”

说了这一通知心的话,孙淡来了精神,也没有任何睡意:“既然说起苏州的事情,索性把史万全给叫过来,我说说我的思路,反正是一条莫大的财路,做好了,不但泽及整个房山的百姓,我等也可以大赚一笔。”

孙佳有些惊讶:“多大的财路,还能强过陆家钱庄。”

“目前虽然赚得没钱庄多,可影响甚大,也没有钱庄那么大的风险。”

孙佳:“好,我这就叫人去将史老板给叫过来。”

史万全也是累得不成,也是刚吃过晚饭,可他一直没有上床睡觉,反坐在客厅里等着。

史万全是晋商中的领军人物,在商界中是个人尖,知道孙淡所经手的每一笔生意都动则几十上百万两。因此,虽然房山是个毫不起眼的小县城,同京城的市场也没办法比,可他依旧很乐意地跟了过来。他也知道,孙淡在处理完手头的公务后会传他过去问话,就一直在这里等着。

等到孙佳派人来请,史万全心中一颤:“终于开始了!”

进了孙淡的书房,史万全慌忙长长一揖:“小民史万全,见过孙大老爷。”

孙淡正在看一本帐薄,见史万全过来,便扔到一边,笑道:“老史,咱们认识又不是一天两天了,客套什么,坐,坐,坐。”

史万全道了声谢,坐到椅子上:“不知大人深夜传小人过来,究竟有何吩咐。”

“明天你就同孙佳、冯镇去一趟苏州。”

史万全自然知道孙淡让自己去苏州不会是无的放矢,提起了精神,问:“大人让小人去苏州究竟要办什么大事?”

孙淡淡淡道:“弄点织机、蚕种,桑苗回来,对了,熟练的纺织工人也请几十个过来。”

史万全有些发楞:“大人这是要在房山养蚕,这事不是不能干,只可惜利润好象不太高。”

“若我让全房上都改田种桑呢,若我在房山也办一个江宁制造局那样的大商号呢?”孙轻轻一笑:“史老板,你说,房山的所有农田都改成桑田,一年可收多少蚕丝,可织多少匹绸缎。若顺天府的土地都种上桑树呢。我们就地种桑养蚕,就地搞纺织,不比你做什么生意强?对了,搞出这个织造局,三年,只需三年,有你史老板的帮衬,有又我孙淡的想法,有孙佳的管理才能,不能将房山搞成北方最大的纺织基地。”

史万全完全被孙淡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给惊得呆住了,他口吃地说:“等等,等等,我算一算。这房山的土地若全载上桑树,一年……一年……”

他飞快地在心中算了算,得出一个惊人的数字:“五万匹绸缎。”

“你的眼界就这么点,我的史老板?”孙淡轻轻一笑,“据我所知,这个河北也有不少人种养蚕的。只不过,他们大多养的是柞蚕,还有人用槐树养蚕。养成之后产的丝,也大多销往南方,因为南方才有合格的织工,因为南方才有商人在收购生丝。一路转运,利润都让南方人给赚去了。如果能将河北这些散养户手中生丝都收了,你说,那得多大产量。”

史万全身体一颤:“如果把整个河北的散养户手头的生丝都收购了,每年可增加四十万匹产量。另外,河南河北的棉花若能都被我等垄断,每年产他上百万匹棉布也是有可能的。”

孙淡摇:“棉布这种东西暂时不碰。”

“哪又是为什么?”史万全有些疑惑地问。

孙淡:“小农经济时代,百姓自耕自足,谁家又没有一台纺机,你产出的棉布卖给谁?”

史万全连连点头:“孙大老爷说得有理,史万全险些犯了大错。不过,织那么多绸缎,卖给谁呢?就小人所知,江宁织造局的丝绸大多供应宫中。”

“海远,外销。”孙淡:“老史,你的目光不要局限在一处,大航海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这是新经济时代,新的生产方式将催生新的生产关系。”

第二百六十三章 分工

“啥航海,啥关系?”史万全完全被孙淡给说糊涂了,眨巴着眼睛,一脸的迷茫。

孙淡呵呵一笑,这才意识到自己说的东西,不要说是史万全这个大商人,就连这个时代最博学的学者也理解不了。

“老史,你也不用搞得太明白。至于生产出来的丝绸的销路你不用担心,如果卖不完,可以卖到海外。单纯供应官府和皇宫,用量毕竟有限,不是做生意的路子。”

“是是是,我也是担心过头了。”史万全道:“就目前而言,就算整个房山县改农为桑,一年也纺不了多少丝绸,再加上整个河北,连江南一个府的产量也赶不上。就这点产量,光一个顺天府就能吞下。”史万全叹息道:“我晋商主要经营骡马布匹和粮食,这东西利润虽大,可主要客户却是草原上的牧民,再怎么扩大生意,规模总归有限。前些年我去过一次江南,想看看能不能打进丝绸圈中。在浙江的时候,光一个嘉定府,一年的丝绸产量就达五十万匹。”

孙佳眼睛一亮:“嘉定府有几个县?”

史万全:“九县。”

孙佳抽了口冷气:“蚕丝有这么大产出量?”

史万全点点头,叹息一声:“不去江南,不知道天下之富。”

孙淡打断二人的对话,说:“就现在来看,光房山,甚至加上整个河北的蚕丝产量的确很小,本地市场就能个完全消化掉。可我的目标是将房山打造成北方的纺织中心,今后的生意肯定会越做越大的。因此,海贸一事也该早做筹划,一年不成,两年,两年不成,三年,只有海贸才能带来滚滚财源。”

史万全说:“这事等小人去了苏州,就找业内人联系一下。的确,海贸是一个来钱的生意,如果能直接联络上红夷,可少被中间人盘剥一道。”

史万全说完,尴尬地看着孙淡:“孙大老爷,我知道你老是有大学问的,小人出身寒微,粗鲁不文,你老说的好些话,咱听得半懂不懂。以后能不能用白话?”

孙淡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不过,这国际国内形势,真用古代的话说来,还真不好概括。光一个资本主义,就得解释半天。

他笑了笑:“算了,不懂就不懂吧,以后我注意一些,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与你们交流。不过,你们放心,这是一笔长期生意,绝对能让我们大赚一笔的。”

确实,如今正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很多后世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点子,在明朝都是神来之笔。比如孙淡所说的开办织造局,其实就是现代工厂的雏形。而丝绸,作为手工业产品,比起一般的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要高上许多。

实际上,开办大规模的纺织工坊间在南方也不是一件希奇事情。比如现在的苏州纺织业就非常发达,富裕的机户开设工场,雇佣机工。苏州城中就有五千多机工,这五千机工以每人养活四口人计算,至少有两到三万人直接受惠于工业生产。再加上与丝绸纺织相关的运输,销售,种植,可以说,整个苏州已经变成了一个有着一顶现代气息的商业城市。

这还只是苏州一地,整个江南地区,包括南京在内,这种单纯依靠商业而兴旺起来的城市还有许多。

随着商业城市的增加,商人、手工业工人也增加了,这就形成了一个市民阶层。未来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又建立了不少商业行会。于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萌发了,如果没有后来的农民起义,没有满清入关,历史不知道要走上什么样的轨道。

新产业的出现从来都是暴利行业,只不过,北方商人因为信息不通还看不出其中的商计,没有人复制南方的商业模式而已。

孙淡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紧跟这个时代潮流,并大赚一笔。

史万全自不用说,他本就是商场老鬼,而孙佳有聪慧过人,只微微一想,就看出其中莫大的商机,二人都兴奋起来了。

孙淡和史万全、孙佳也顾不得休息,很快合计出了一个数字。

孙佳:“我算了一下,光房山一县的产量,只需要五百台织机,考虑到整个河北,一千台应该够了。”

孙淡:“要做就做大一点,弄个三千台回来。否则,一旦风声传出去,别的商人看到其中的利润,再涉足这个行业,只怕会恶性竞争。”

史万全也连声道:“要做就做大点,一口气把市场给挤满,让别的人跨不进来。”

孙佳吃惊地看着孙淡:“偌大一个苏州才五千台织机,我们一下子上了三千台,有那么多蚕丝吗?”

“我让整个房山人都种桑养蚕。”孙淡不动声色地说。

“只怕也不够,还有一个问题,据我所知道,房山可没人养蚕。土地可都在大户人家手里,那些家伙,你要说服他们养蚕,恐怕有点困难。”史万全醒悟过来,突然发起愁来。

“清丈土地,让他们把地都退出来好了。”孙淡解释说:“从内心来说,我是不大想去触动豪门大户的利益的,就算要清退土地,也不该由我来出面。”

孙佳:“那些大户人家可都是有些来历的,让他们退地,只怕比杀了他们来难。”

“我自然是有好法子的。”孙淡不屑地一笑:“就我所知,种桑养蚕的收入比单纯种粮食要高出五成。一旦我们的织造局搞出来,农民的蚕丝有了销路,看到现成的好处,自然有人种桑。到时候那些将土地和人口依附到豪门身上的农民见种桑的好处比他们逃税得到的好处还多,不用我去清丈,他们自己就会哭着喊着让主家将土地退给他们自己。”

“妙啊!”史万全一拍大腿:“这个法子好,农民的自耕地用来养蚕,收入一下子增加五成。这五成除了交纳皇粮国税,剩余部分比他们依附豪门的收入可多多了。这些农民看起来笨,其实一个个精明着呢。大人这招高明,就是让他们自己窝里斗,然后坐收渔人之利。只要房山搞起来了,看到真正的好处,用不了两年,我看整个顺天府的土地都会全部种上桑树,到时候,我们的货源也不用发愁了。”

孙淡摸了摸嘴唇上的绒毛:“你们现在明白我的用心了吗?”即清丈了土地,又不得罪地方豪绅。皇帝那里我孙淡可是干出政绩来了的,也能有个交代。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孙佳无声地竖起了拇指。

“好,既然你们都没意见了,我再谈谈细节上的事情,孙佳是我的全权代表。我和史老板是出资方,现在我们商量一下各人的权益和义务。”

史万全听到这话立即紧张起来,他如何不知道这笔生意的好处。可是,既然这桩业务这么赚钱,以孙淡和他背后的陆家钱庄的实力,还用得着自己吗?

孙淡好象看出史万全的心思,道:“史老板,我的确是陆家钱庄的股东之一,按说,从钱庄里借贷个几十万两现银应该没任何问题。可是,你应该也知道,陆家钱庄那边的事情有些复杂,我、今上、陆炳和黄锦都是股东,里面的事情我是不打算过问了,每年就吃些股息了事。”在孙淡心目中,陆家钱庄是为将来的中央银行准备的,等资本主义和商业信用体系初步建立,才能有所动作。将来也许会拆分成几家也说不一定,可现在时机还没有成熟,一动不如一静,暂时先不用去理会,就当一个生金蛋的母鸡,让它自己先下着。

史万全不敢说话,陆家钱庄的来头实在太大,一想起就让人胆寒。

孙淡又说:“我手头还有十几万两银子,我那宅子先不建了,全花在这个织造局上。织机的钱我来出,织造局的生意由我和孙佳经营。”

史万全见孙淡不提自己的名字,心中一急:“大人,你把小人叫到房山了,织造局的生意有不让我插手,这不是要一脚将小人踢开吗,大人不是叫小人过来同你合股吗,怎么现在又反悔了?”

孙淡哈哈一笑:“老史你不要急,我还没有说完呢!这生意上的事情,大家合股,将来会有很多麻烦。我有一个想法,绝对亏不了你。你看这样好不好,你在房山成立一个商号,预先向愿意改农为桑的农民发放贷款,再同他们签定一个收购协议,等到蚕丝上市统一收购,然后卖给我的织造局。以后,我只从你手头收购蚕丝。”其实,孙淡让史万全做的这种生意就是后世的公司加农户,再加小额贷款。

说句实在话在,这个老西儿手头的流动资金多得惊人,向收购蚕丝这种需要大量流动资金的累活就让他去干吧。以孙淡现在的经济实力,要想喂饱三千台织机,光海量的现金就能让他立即破产。这种风险索性转嫁到晋商头上去,收购他们手头蚕丝的时候还可以拖欠他们三五个月,也算是一种空手套白狼吧。

史万全猛地抓起桌上的茶杯凑到嘴边:“大人,先容小人算算帐。”

孙淡:“我等你。”

史万全也不去喝茶,右手就那么定在空中,良久才将杯子重重地放下:“这不就是开钱庄放贷吗,这可是大利啊!”

孙淡:“老史你总算明白过来,你想想,将来整个顺天府百万户每人都向你贷款,就算一家只给你借一两,一年也是一百万两啊。光赚利息就能撑死你。”

“等等,等等。”孙佳又有反对意见:“农民种桑第一年若赚了钱,手头活泛,还会跟史老板借钱吗,他们舍得白白出利息吗?”

史万全冷笑:“那些百姓的心思孙小姐还不明白啊!蚕没吐丝之前,产量多少,没人预先知道。况且,遇到天灾人祸怎么办。就算遇到大丰收,产量一高,价格突然落下去一大截怎么办。我们预先同农民签下契约,约定收购价格,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大大的好事,也降低了风险。再说了,人总有一个心理习惯,看得到现钱,要先抓到手里才塌实。而且,到蚕吐丝前有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而那个时候又该缴夏税。农民需要现钱缴税,自然会用上我贷给他们的银子了。”

孙佳这才恍然大悟:“还是史老板看得透彻。”

史万全激动起来:“好生意啊好生意,孙大人真是大才,这样的财路都能想出来。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农民缴税大多是实物税和劳役,也不需要现钱啊!”

孙佳傻了眼。

孙淡平静地说:“不用担心,这事我早有准备。当今皇帝陛下的意思是,房山今年的所有劳役和实物税全部折合成现银交纳。今上派我来房山,就是想试试这个一条鞭法的效果如何。如果好,就向全国推广。”

史万全终于叫出声来:“如此就好,如此就好,这下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只要朝廷以后实行那啥鞭子法。”

孙淡:“一条鞭法。就是将劳役和实物税拧在一起,折合成现银,拧成一条鞭子。”

史万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小人以为不交钱的人要用鞭子抽呢!”

“亏你想得出来!”孙淡很是无奈。

孙佳也咯咯地笑了起来。

史万全兴奋地说:“如果以后国家统一征收现银,不收实物了,对我们商人来说却是个天大喜讯。你想,农民要现钱,手头的粮食和土产都要靠我们商贾互通有无,用不了十年,这天下间不知道要出现多少富可帝国的巨商大贾。不行,我得把握好这个机会,大干一场。抢先一步,日龙日虎,迟到一步,只能日猫屁股了。”

史万全说得粗俗,孙佳气得眉毛都竖了起来。

孙淡却有些佩服史万全灵敏的商业嗅觉,这家伙果然不错,一点就通:“好了大家都歇息了吧,你们明天一大早就去苏州。本县还要派人收集郭扑非法吸纳百姓土地一事,后天还得去京城教书呢。”

“教书,教什么书?”孙佳和史万全不解。

孙淡也不好解释,支吾了几句,就将二人打发掉了。

第二日,孙佳、冯镇、史万全带着几十个伙计去了通州,然后押了几船现银顺流朝苏州而去。如果一切顺利,一个月之内应该能打个来回。

孙淡派孙浩和韩月出去忙了一天,总算收集到二十几户依附到郭扑头上的百姓的口供,真要清算郭扑,还需要一点时日。

孙淡闲着无事,在衙门里看了一天公文,到下午时就去驿站要了一匹马回北京城去了。

一想到又要给那群小太监教书,孙淡心中有些期待,回京城的宅子后还着实做了些功课,从大脑中的资料库里找了几本合用的书出来。

第二百六十四章 答案

“各位同学好。”孙淡笑眯眯地说,此刻才不过是后世北京时间六点钟的模样,天已经大亮,落了一夜雪,屋外已经是银装素裹,一片洁白,屋子里十几盏等点得通明,也烧起了炉子,温度很高,让人很舒服。

孙淡左腋夹着一本《道德经》,右手提着衣服的前摆,脚步沉稳地向前走进书屋,倒颇有几分后世民国教书先生的风采。

“大人好!”

“学长好!”

“先生好!”

三十多个小太监同时站起身来,有人拱手,有人鞠躬,有人则直愣愣地站在那里,秩序倒显得有些乱。

“大家坐下吧,坐下吧。”孙淡伸手朝下面压了压,道:“以后我来上课,大家统一一下叫我先生吧,也不用行礼了。”

“是,先生。”这一声回答倒显得整齐。

孙淡:“既然是学堂,就得讲究秩序,等下我会将一些学堂的规矩同大家说说。现在开始上课了。我看了一下大家的作业,都作得不错,上一次我给你们留的那道题的题目是:如果你是一个部堂的官员,有同品级的客人第一次到访。你在迎接客人进屋的时候,应该走在客人的哪一边?你们下去后也查过不少资料,现在我说说正确的答案。”

说起来,孙淡所教授给学员们的公关礼仪其实是现代西方社会的那一套,那一套礼仪的源头是西欧封建骑士社会的社交规范,经过两千年的发展,逐步完善,并为世人所接受。

在古代中国,这一套社交礼仪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答案,众学员心中也是疑惑,听孙淡这么一说,都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孙淡揭晓谜底。

孙淡说:“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