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学士-第2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孙淡第一次进得这座传说中的建筑,在前世,他也不是没到过北京,也不是没进过故宫。可那次进故宫的时候非常不凑巧,正好遇到太和殿维修,不向游人开放,也只能失望而归了。

这次总算近距离游览奉天殿,也算是了了一桩心愿。

其实,在后世的影视作品中,这座大殿的出镜率非常高,孙淡对这里面的所谓摆设也非常熟悉了。不过,在电影电视上看是一回事,走到跟前仔细端详却是另外一回事。

即便总有心理准备,他还是被里面的金碧辉煌晃得眼花,实在是太漂亮了,这里面一人怀抱的大柱,正面的须弥座,地上的金砖,组成一种无形的威压,让人有些呼吸不畅。

孙淡完全沉浸在这种美得让他目不暇接的氛围之中,以至于朝堂中皇帝和群臣已经议论了半天,他还不知道皇帝和杨廷和他们究竟在说些什么。

直到一声大喝,这才将他惊醒过来。

抬头一看,是毛澄走了出来,大声对嘉靖说:“皇上所议之事,慎为荒唐,臣忝为礼部尚书,这道圣旨是绝不会接的!”声音非常洪亮,在殿中激起阵阵回音。

原来,刚才众臣一进大殿,嘉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让黄锦颁布圣旨,封他的父亲为兴献皇帝,封自己母亲为兴国皇太后。

他本想打众人一个突然袭击,让他来不及在私底下商议好应对之策。

可此举也激怒了毛澄,这个刚烈的老臣立即走了出来,大声反对。

嘉靖面色铁青,阴沉着脸色看着毛澄冷笑,他自登基以来,屡屡受制于前朝老臣,从来没过过一天舒心日子。此刻,他觉得自己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毛澄,这个可是朕的圣旨啊,你抗旨不遵,就不怕朕治你的罪吗?”

贵为九五之尊,竟然在大臣面前说出这种不成体统的话来,可见嘉靖已经急火攻心到何等地步。

皇帝本就是个少年,虽然比同龄人成熟深沉许多,可总归有些少年人的冲动,此刻他立即爆发出来了。

黄锦见皇帝发怒,也大声叫了起来:“毛澄,你好大胆子,难道就不怕廷杖吗?”话虽然这么说,可借黄锦十个胆子,也不敢去打毛澄这种二品大员。如果真这样,那影响可就恶劣了。

“哈哈,哈哈。”毛澄突然仰天大笑起来。

黄锦又惊又怒:“毛澄,你笑什么?”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老臣无非是把这条命献给大明而已。”毛澄向前走了一步,逼视着皇帝,身上自然而然地带着一股盛气:“陛下,老臣乃是礼部尚书,执掌的就是风纪教化和朝廷礼仪制度,抛开这个身份不提。臣也是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总得有些良知吧。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总得分清吧?这是乱命,这是乱命啊,陛下!”

不知怎么的,看到毛澄须发贲张地朝自己走过来,嘉靖不觉“啊!”一声叫出声来,身体下意识地往后一仰,等到头撞在须弥座的靠背上时,才清醒过来。

与此同时,一股怒火从胸中升腾而起。皇帝猛地站起来,手指着毛澄:“你你你……”却怎么也说不出话来。

黄锦见势不妙,大叫:“毛澄,陛下面前,你想做什么,站住,站住?”他也被毛澄的胆大妄为吓得浑身乱颤,声音也嘶哑了。

按说,遇到这种情形,若换成其他场合,殿中早乱成了一团。可今天也是奇怪,众臣都粳粳地站在那里,也不说一句话,无形中对皇帝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压力。

孙淡见这种情形,忙劝道:“毛大人冷静一点,不要君前失仪。”他细声细气地说:“毛大人乃是礼部尚书,正如你刚才所说,执掌的就是风纪教化和朝廷礼仪制度,若连你也不成体统,如果为百官表率。今日就是议事,既然是议,就该摆事实讲道理。天子心胸开阔,这天下事都装在万岁的心中,怎么可能不明白透晰。”

孙淡这话说得在情在理,毛澄也觉得他说得有理,就停了下来。

杨廷和也咳嗽一声,缓缓道:“毛大人不用如此冲动的。皇上还是圣明的,毛大人你也无须如此。”

嘉靖见孙淡站出来说话,心中一松,连声道:“对对对,毛澄你有话就好好说。”

“乱命。”毛澄虽然停了下来,依旧大声道:“若陛下真的圣明,就请收回这到圣旨。尊兴献王为兴献皇帝一事断不可为。”

嘉靖见毛澄还是不肯罢休,他的脾气也上来了,直着脖子吼道:“若朕决意如此呢?”他这句话从丹田里爆发出来,不但声音响亮,还将自己震得满面赤红。皇帝的脖子本就细长,这一发怒,脖子上的几个斑点更是红得发紫。

“那么……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毛尚书这一句如同石破天惊,震得皇帝身边的黄锦瞠目结舌,再也说不出话来。

毛澄说完这句话,猛地从袖子里掏出那份早已经准备好的奏折,跪在地上,高举过头:“陛下,毛澄及礼部全体官员,请求辞去一应大小职务,请陛下务必恩准!”

黄锦没想到毛澄竟然弄了这么一出,按制,这份圣旨应该先由他过目,然后再转呈皇帝的。可黄锦将手伸出去,却颤个不停,怎么也抓不牢。

毛澄哼了一声,使劲地将折子塞到他手里,怒道:“黄公公,你把持朝政,手握重权的时候,双手怎么就那么用力了。”

“你你你……”

“阉贼!”毛澄破口就骂开了。

“你你你……”黄锦上次在通州就被毛澄通骂过一顿,加上有在他面前跪过,面子已经丢尽了。如今他看到毛澄只是一阵气短,只气得混身颤,却不敢同他对骂下去。

见黄锦拿毛澄没有任何办法,皇帝大怒,一拍桌子:“毛澄,你这是在朕面前撂挑子。尔竟然串联礼部所有官员以辞职要挟朕,尔眼中还有君父吗?朋党,朋党!”这一声喊无比悲愤,只喊了一句,就倒了嗓子,变成无比沙哑。

毛澄大叫:“陛下一个朋党的大帽子扣下来,臣惶恐。可是,宋朝的欧阳修说过,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他竟然在皇帝面前背起书来,并道:“君子之真朋,臣所愿也。陛下说臣是朋党,臣就是朋党。”

“你,好大胆子!”皇帝一张脸红得要滴出血来,从牙缝里吐出这么一句话。他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只想立即叫殿前值班卫士进来,将这个老贼直接打死在地。

可就在这个时候,杨廷和于另外两个阁臣同时向前一步,掏出奏折跪在地上,道:“臣等请求辞去内阁辅臣一职。”

“你们,你们……”皇帝傻了眼。

乔宇也走上前来:“吏部全体官吏请求辞去一切职务。”

皇帝的声音颤抖起来:“乔卿你也要辞职?”

乔宇还没来得及回答,赵鉴也跪了下来,高声道:“刑部总辞,请陛下恩准。刑部全体官员,愿做君子之真朋!”

须臾,殿中跪了一地。

皇帝一个趔趄,面上的红光已经消退,变得一片惨白,他还在喃喃叫道:“朋党,朋党!”

实际上,孙淡很乐意看到这一幕,但前提条件是不牵涉到这一点。实际上,就他的政治理念而言:任何权力都需要制衡,如此这个国家才有希望。

不过,看到皇帝此刻被大臣们逼成这样,他还是心中不忍,上前一步扶住嘉靖,在他耳边小声道:“陛下,退后一步自然宽。”

第四百二十一章 余波(一)

听到孙淡的提醒,皇帝突然冷静下来。除了静,他还冷到了骨子里去。

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其实在大臣们的眼睛里,自己虽然贵为皇帝,可却不过是一个小孩子。而大明朝历来就是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皇帝要想高度集权,是难上加难。

也许,在大臣们心目中,最好的皇帝应该什么也不需要做,每日只需坐在这奉天殿里接收百官的朝拜。

具体政务有六部部堂,大臣的奏折有内阁阅读并给出处理意见,而司礼监则只需要在上面做“准”或者“再议”的批示。

也许,他们只需要一个高高在上,可以膜拜的偶像而已。

那么,朕如今和一个泥塑木雕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个时候,嘉靖突然理解了武宗皇帝,他的堂兄也许就是因为不想做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摆设,这才行荒唐之事,这才肆无忌惮地同天下人作对。也就在这个时候,嘉靖突然对那个口碑极差的正德皇帝由衷的敬佩起来。

谁说朕就行不得快意之事?

至少武宗皇帝就敢说敢做?

可朕呢?

“退后一步自然宽?”

孙淡说得对啊,朕如今是不得不退让啊!

杨廷和这一招真狠啊!如今,整个朝中都是他的人。若六部和内阁集体总辞,整个朝政立即就会瘫痪。到时候,朕一时间哪里去寻那么多人出任内阁阁臣,出任六部的尚书、主事、郎官。

这还是开始,六部和内阁辞职之后,督察院呢,他们可是比杨廷和以及六部还可怕还激进的所在,他们会有样学样吗?

会得,他们一定会这么干的?

整个朝廷,集体总此。六部政务,一朝瘫痪。岂不滑天下之大稽,朕岂不是要被天下人的口水给淹死?

千秋之后,朕这个昏君的骂名是跑不掉的!

退后一步自然宽,朕必须退让。

可朕甘心吗?

嘉靖心中一急,又想起自己如今已经被大臣们逼成这样,眼睛微微发红,沙哑的声音也哽咽起来:“你们的意思我都明白,但是,朕的哀哀之情不能自已,罔极之意亦无方。可承朕命以表衷肠,慎无再拒,勉顺施行。”

毛澄如何肯善罢干休,依旧用洪亮的声音喊道:“断不可行!”

杨廷和叹息:“陛下三思。”

嘉靖无力地抬了抬手:“众卿都起来吧,朕答应你们了。”

皇帝终于妥协了。

实际上,从一开始,他就注定了这么一个失败的结局。

杨廷和与六部官员宦海沉浮几十年,什么样的风风雨雨没见识过,难道还怕了嘉靖这个少年天子?

况且,在他们看来,皇帝可不站在道理那边。义之所向,自然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理之所向,自然是虽九死而不悔。

皇帝算是投降了,但大臣们却不肯就是罢手。

如今,也到了政治清算的时候。

清算对象自然就是黄锦。

黄锦因为是皇帝的心腹,身份特殊,他也没犯下什么大错,自然也不好动他。但剪除他的羽翼却是必须的。

前一段时间,杨廷和已经命人查封了四海赌场,断了黄锦的财源,如今也到了断他臂膀的时候了。

张璁和霍滔,一个也不能跑。

站起身来,杨廷和不动声色地说:“启禀陛下,臣有本奏上。”

“爱卿请说,但有本子,朕一概准了。”嘉靖跌跌撞撞地坐了下去,有气无力地说。他心灰若丧,只想早一点离开这里,再不想同大臣们纠缠下去。

“陛下,臣这个本子涉及到朝廷人事变动,还请陛下先过目。”杨廷和又从袖子里掏出一本奏折,就要递上去。

嘉靖摆摆头:“朕心中有些乱,也没办法看,首辅就口述吧,朕听着呢!”

“好,那老臣就说了。”杨廷和虽然获得了一场空前的胜利,可面上依旧沉静如一汪不波的死水:“是这样,张璁和霍韬已经不适合在他们的职位,也该调动一下,以尽其才。”

黄锦面色大变,终于忍不住喝道:“首辅,这二人可没有大过,怎么要处罚他们?”

杨廷和面上露出宽厚的笑容:“黄公公误会了,我可没说要处罚他们。其实,张璁和霍韬都是难得的人才,早就该起用了。如今,因大礼仪一事,此二人与同事因为政见之分,闹得很不愉快。如此一来,他们也没办法在原来的衙门里做事,不如帮他们挪一挪。”

黄锦:“什么挪一挪,怎么挪?”他的语气严厉起来。

杨廷和不以为意,淡淡道:“张璁才华出众,心思慎密,在吏部做事乃是大材小用。依我看来,此人倒是个刑名干才,不若派去南京刑部任主事,清理一下南方五省的积案;至于霍韬,本就是进士出身,在兵部主事任上多年,已有从政经验,所欠缺者,只管理地方的经验。山西延安府有个知府空缺,我打算派他过去。”

说完,他朝皇帝一施礼:“臣的话已经说完了,请陛下定夺。”

黄锦这才明白过来,杨廷和此举是变相地流放霍韬和张璁。且不说延安那中苦寒之地,就算是南京刑部主事,那也是一个养老的官,也没什么职权。老杨这一手归结起来就一句话:你们二人给我有多远走多远,就别在京城搞风搞雨了。

这二人乃是黄锦夹带中最可倚重的人物,如何肯让人白白地废掉。立即就将求助的目光投向嘉靖皇帝:“陛下,此二人可都是有功于朝廷的人才啊!”他是在提醒皇帝。

可皇帝现在那里还管得了这么多,他被大臣们欺负都狠了,只感觉一身都酸软之极,只想快一点离开这里,找个地方大哭一场,或者大睡一觉。

皇帝道:“准了,这二人也的确是人才,也该起用,就依了首辅的意见。”

说完话,他用哀求的目光看着杨廷和:“元辅,朕的父亲和母亲的尊号最后怎么定?”

毛澄突然插嘴:“陛下错了,你的父亲是孝宗皇帝,而不是兴献王。至于兴献王的尊号,就按兴献帝来定,兴王太后则尊为兴国王太后。”

皇帝点头:“就这样吧,大家都散了吧。”

第四百二十二章 余波(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正是拂晓,通州码头上,张璁背着手极目望去,却见大风中,有波涛涌起,满载的船深深吃水,千万点白帆鼓得浑圆。

在波浪泛起的泡沫中,有谷物在水中载沉栽浮,大量水鸟“嘎嘎”飞过,不断向下俯冲,争食飘在水面上的食物。

到南京刑部就职的公文已经发来有一段时间了,按照往日的程序,按照吏部的办事速度,像这种外派官员的任命,怎么说也要拖拉上一月半月的,可这次很是例外,前脚刚散了早朝,后脚任命书就到了。

接到任命书的时候,张璁还愣了一段时间,他如今在京城如过街老鼠一般不受人待见。他也是打听了一整天才知道这天早朝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如今,张璁才知道自己这次投机是彻底的失败了。

说起来,到南京出任主事,表面上看起来自己好象是高升了,但其实却不然。明朝实行两京制,顺天府是京城,乃是朝廷各部衙门和皇帝的皇宫所在,被称之为北京;应天府是陪都,也一样设置了皇宫和各部衙门,被称之为南京。

只可惜,与北京不同,南京的六部都是老若病残留守,日常也不怎么管事,准一个养老院。

张璁今天已经四十有八了,若再在南京呆上一任,这辈子也别想再有所作为。

一念至此,张璁已然心会意冷,整个人都已经空了。

他也知道,自己此去之后,再没有回北京的可能。这次去南京,大概是自己今生最后一任,以自己在朝中的恶名,任期一满,就只有回家荣休这一条路可以走。

于是,在接到去南京的任命之后,他并没有立即上路,反在京城呆了半个月。在这半个月中,张璁将北京的宅子和一应产业都变了现,反正自己以后也不可能再回北京,这些东西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用处。

一般来说,仓促之间也找不到什么好买家,又急着脱手,也别想卖一个好价钱。好在房山织造局要在京城弄一个办事处,也没压他的价钱,这才使得张璁没有蒙受太大损失。可张璁也知道这是孙淡在照顾自己,孙淡下来只有也曾经约过他见面。可张璁如今也是心灰意懒,就推辞了。

对于孙淡,他还是很感激的。如今,张璁已是丑名昭著,茫茫京城,也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也只有他孙静远还拿他当朋友。正因为有这么一个知心之人,张璁反不想让他看到自己此刻的窘状。

行装已经收拾停当,雇的船只也要到了,张璁起了个大早,带着仆人来到码头静静地等着。

已经快到盛夏了,天气也热,可说来也怪,这一大早,大运河上却起了一层薄薄的白雾。

此情此景,引动张璁的愁肠,禁不住吟道:“羁步局重城,流观狭四野。高高见西山,乡愁冀顷写。”

可只吟出这四句,他只觉得文思不畅,却怎么也念不下去了。

只手抚长须欲仔细揣摩时,却听到远处的薄雾中传来一道清朗的声音:“天际望不极,延伫一潇洒。落叶归故根,山云满楸樟。无情尚有适,何以慰离合?”

此三句一出,恰好说进了张璁的心中。

他转头一看,却见孙淡和霍韬一身儒袍从远处走来。

张璁大为惊喜,忙叫道:“静远,霍大人,你们怎么来了?”

等他们二人走过来,霍韬笑道:“张大人,孙大人听说你今天走,特意约了我来给你送行。怎么,不欢迎我们?”

张璁没想到孙淡特意从京城赶过来,心中一阵感动,眼眶不觉红了:“静远,虽然说官场中有烧冷灶的事情,可张璁现在这个样子,这辈子也别想再翻身了。静远你又是何必呢?”

霍韬突然冷笑:“张大人,烧冷灶乃是下级对上司,静远可是要入阁的人,也犯不着来讨你的好?”

他和张璁在外人眼中都是黄锦一党,可其实彼此都不怎么看得上眼,平日里也没任何私交。

张璁被霍韬这一声冷笑弄得面红耳赤,他心中羞愧,忙一揖到地:“张璁失礼,还请静远谅解。”

孙淡忙一把将他扶起,“秉用不用如此,你我相交甚得,就不用那么多礼节了。此去南京,山高水长,今日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于君相见。哎,真真叫人心中难过啊!”

张璁也是心中难过,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那边,霍韬却突然又冷笑起来:“张大人此去南京,也算是高升了,又何必做此等离情别绪状,霍韬在这里就先恭喜张大人了。”

自霍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