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侯琳见赵子龙神勇,心生畏惧,根本不敢露面,只令八员偏将迎战赵子龙。
赵子龙毫不畏惧,奋力与八员魏将厮杀。八员魏将心惊胆战,根本不敢与赵子龙正面交锋,每人虚晃一枪,便轮番退走。
赵子龙大笑道:“不料魏军今日竞无一能战之将了!”他毫不犹豫,一马当先,追杀八员魏将。
魏军退入山谷,赵子龙率军随后杀人。
就在此时,夏侯琳已登临山顶,令旗一挥,左右两翼埋伏的六万大军,冲杀而至,将赵于龙的五千兵马,拦腰斩断,赵子龙身边只得千余兵跟随。魏军以小部兵力,围攻五千蜀军,以五万大军四面堵住赵子龙的千余兵马,犹如洪流,轮番向赵子龙冲击。
赵子龙毫不畏惧,奋力杀退魏军。但一批魂军刚退,另一批又冲杀上来,如人海巨浪,轮番冲卷上来。赵于龙激战连场,内力消耗甚巨,连他的独门神功天象六合神剑也因为极为耗内力,而无法施展,他虽仍奋力冲杀,但他所率的千余蜀军,却已战死过半。幸而蜀军经孔明的督训,战力十分旺盛,又仗恃主将赵子龙的神威,因此虽然死伤过半,依然拼死力战,并无一人降退。
后面被分割包围的四千蜀军,亦以一当十,拼死向重围中的赵子龙靠拢,令魏军不得不分兵堵截,减轻了赵子龙军的部分压力。因此赵子龙统率的前锋,尚可勉强支撑,将六万魏军死死缠祝不过,赵子龙虽然神勇无敌,但他的内力毕竟有限,再斗下去,他必然力竭而亡。
就在此时,山谷西面,突地炮响震天,鼓角齐呜,蜀军从四面八方杀了上来,也不知有多少人马,为首一员大将,更令魏军胆战心惊,但见他坐下赤兔千里马,手提青龙偃月刀,神威凛凛,仿如关羽再世。
夏侯琳在山顶,见有蜀军杀入,又接报领军蜀将,仿如关羽再世,他不由大吃一惊,慌忙下令分出一半兵马,前去堵截增援的蜀军。
再生关羽的讯息,已传遍魏军军中,魏军参将慑于赵子龙的神勇,早已胆战心惊,谁也不敢与赵子龙正面交锋,如今又突然杀出一位再世关羽,因此莫不惊惶失措。但夏侯琳军令已下,魏军将领薛则、董禧等人,又不敢违抗,无奈只好集中三万兵力,前去堵截蜀军。被困在核心的赵子龙军,登时压力大减,赵子龙见魏军已退走一半,赶去西面谷口,便知萧候仪的接应兵马已杀到,他登时精神一振,厉声大叫令蜀军拼死杀出重围。
如此一来,武都城郊凤鸣山战场,便呈现一种奇特的态势。一面是魏军向困于核心的赵子龙军拼命压逼,一面是蜀军从最外围向魏军冲击。此时己不论兵力的多寡,而看两军的战力强弱。蜀军战力若强,则可化兵力弱为强,由里向外,再由外向里,反击魏包围圈,魏军便处于兵虽多,而内外受敌的不利形势。
率军前来救援的大将,正是萧侯仪,他接报知赵子龙军已陷入重围,困于六万魏军的包围圈中,随时有全军覆没的危机。他便决然的对司马邓芝道:“赵将军生死存亡,在于此战,我不得不拼死援救!邓司马可率三千兵马,于四周擂响战鼓,多张旗号,四面游走,令魏军不知我军兵力多寡。我即率二千骑兵,突入重围,救援赵子龙军!邓司马不必实攻,只在外围迷惑魏军可也。”
邓芝道:“萧将军以二千兵力,敢向数万魏军冲击吗?只恐徒招损失吧!不如待丞相大军赶到,再发动进攻。”
萧侯仪断然说道:“不然,魏军在赵将军的力战之下,战力已大受耗损,其兵虽多而力不强也。而赵将军仍在力战,将数万魏军死死拖住,此乃我军里外夹击,以少胜多的良机也。”
邓芝想了想,深感此乃目下唯一转危为安的计策。他不由叹道:“萧将军与赵将军内外联手,乃天下无敌之最佳组合!萧将军不必担心外围魏军,我拼死将其迷惑拖住便是。”
于是蜀军五千兵马,分为两部,三千人由邓芝率领,在外围佯攻,以迷惑敌军,萧侯仪则率二千骑兵,坚决突人魏军重围。
萧侯仪一马当先,抡动青龙偃月刀,率二千精骑,杀入重围。
魏军将领薛则、董禧,此时已奉命率军前来堵截。薛则的副将不知厉害,见萧侯仪仅是一位不知其名的青年将领,绝非什么关羽再世便心存轻蔑之意,舞刀枪先迎击萧侯仪。
萧侯仪深知战机一纵即逝,若不能迅速突入重围,救援赵子龙军,一旦折损,此后便必全军覆没了!他因此不敢作任何拖延,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一挥,以闪电般的刀法,立将薛则的副将斩于马下。
薛则、董禧见状不由大骇,不敢接近,率十数将领,轮番向萧侯仪冲杀,但甫触即回,欲行车轮战术,消耗萧侯仪的体力。
萧侯仪窥透魏军之计,他目中精光突炽,长啸一声,将青龙偃月刀法,与他的独剑猴拳九式神功融合,一式最具威力的“穿云裂石”,疾驰而出,以电光般刀势,嚓!嚓!嚓!
刀锋过处,连削薛则、董禧等八员魏将的人头!
他的“穿云裂石”神功,徒手亦可透壁裂石,加上锋利无比的青龙偃月刀,快如电奔的千里赤兔马,简直是他与关云长的合体,其战力之高,连当年的关羽有所不及!萧侯仪闪电一刀,斩八颗魏将人头,有如晴天霹雳,将万千魏军兵将的心震裂了!
萧侯仪率领的二千精骑,仗恃主将的神威,奋勇冲杀、魏军挡者必死,直如巨浪洪涛,冲垮了魏军的人海围堤!
不到片刻,萧侯仪军,便突进到魏军包围圈的核心,与核心中浑身浴血死战的赵子龙军,已相距不到百丈。
萧侯仪素来视赵子龙如兄长,他见赵子龙血染战袍,不由大叫道:“子龙哥哥!你可无恙么?……我来救你出阵。”
他情切之下,竟如他幼年时的称谓呼唤赵子龙,令人备感亲切。
行将力竭的赵子龙不由心头一热,他虽然已知萧侯仪正率军前来救应,但料不到他竟神勇如斯,连当年的关云长亦有所不及,片刻之间便突入重围!他精神一振,向身仍在浴血死战的蜀军厉声道:“萧将军生力军已至,我等趁机反击,为战死的兄弟报仇。”蜀军精神大振,拼死奋战,紧随赵子龙,向外冲杀。
很快,赵子龙军便与萧侯仪军会合,两人联手杀人东面,救出了被围的四千蜀军,此时,在魏军的内围中,蜀军兵力又集中了近万人,加上赵子龙和萧侯仪两大虎将,俩人联手,天下无敌。蜀军的士气大振,魏军兵力虽多,却已被赵子龙和萧侯仪的神威吓得胆战心惊,已成强弩之末。
赵子龙与萧侯仪两马当先,向魏军发起反击,其势有如久蓄洪流,一旦释放,力如万钧,加上在魏军外围佯攻的邓芝军,令魏军不知蜀军的兵力虚实,更令魏军军心动遥在赵子龙、萧侯仪军的反击之下,魏军很快便全线崩溃,人人争相逃命,在山顶指挥此役的魏军主帅夏侯琳,吓得面无血色,早已抢先逃返武都城去了。
凤鸣山一役,赵子龙、萧侯仪、邓芝的先锋大军,以一万兵力,战胜六万魏军,更歼灭魏军数万人,逃返武都城的魏军,仅得三万人,这一役惊天地泣鬼神,令天下震动。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5 1 7 Z 。 c O m'
第五卷 千秋英魂 第十六章 天机传人
(更新时间:2006…6…11 18:58:00 本章字数:8008)
魏军主帅夏侯琳,兵力被歼过半,辖下将领亦几乎被赵子龙和萧侯仪斩掉大半,他几乎陷入无兵可使,无将可用的地步。
夏侯琳问计于程武,程武叹道:“蜀军竟有再世关羽,加上赵子龙的神威,我还有何计可施?如今唯有一面坚守武都,一面派人向主上求救了。”
夏侯琳无计退敌,只好下令坚守不出,一面又派快马,飞赴洛阳,向明帝曹睿求援。
赵子龙、萧侯仪率前锋大军,乘胜逼近武都城下,第三天便向武都发起进攻。但魏军坚守不出,武都城墙高地势险峻,蜀军强攻不下,反而折损了近千兵马。
赵子龙本欲再攻,但在萧侯仪和邓芝的力劝下,终于同意停止进攻,先行休整,再作行动。
此时,孔明的十万大军,已出阳平关,向中原挺进。孔明将大军分作三部,一部留驻阳平关,以保住粮道。一部则分驻左右,成犄角之势,驻守两阳、石城。他自己则亲率中军,直插武都。很快,孔明的大军,便挺进到武都城郊,与赵子龙军会合。
赵子龙、萧侯仪、邓芝等先锋将领,赴中军大营参拜孔明。向孔明汇报凤鸣山之役,及武都久攻不下的战况。
孔明听罢,即亲自抵临武都城下,视察一番。返回营寨,即对赵子龙、萧侯仪两将道:“武都城高壕深,易守难攻,不宜在此与魏军僵持。”
赵子龙道:“魏军统帅夏侯琳在城中镇守,下令坚守不出,因此一时之间难于攻破,但只须再困此城半月,敌军军心必涣散,届时可一举攻破也。”
邓芝亦道:“夏侯琳是魏国驸马,若擒得此人,必令中原震动,胜斩魏军百将,岂可轻易放弃呢?”
孔明道:“不然,你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我军在此久攻不下,魏军却分军突出,进攻汉中,断我军退路,则大势危矣……因此宜先放开武都,从两翼入手,围点打援,先歼灭魏军后援,则武都城自可不攻而破。”
邓芝道:“丞相此计虽妙,但武都由夏侯琳镇守,地位重要,只有夏侯琳召兵相救,他哪会分兵援外围?”
孔明微微一笑,他摊开军略图,向诸将解释道:“武都城西连天水郡,而北接安定郡,两地皆武都的两犄之势,不容有失,若两地失守,则武都可不攻自破也!因此对武都宜攻而不破,集中主力先陷天水、安定两城,若武都出兵援救两城,则我正好中途设伏歼之;若武都魏军不救两城,两城被破,则武都亦难坚守。”
众将听孔明详细阐述用兵之法,深感孔明知己知彼,洞悉敌我双方的态势,因此制定的策略,十分严密,令敌人根本寻不到破绽。
孔明见众将已无疑惑,即令魏延、萧侯仪两将,依计率军行动。又令亲兵数人,换上魏军兵服,出去执行秘密任务。
再令赵子龙在武都城四周燃点柴草,令烟雾腾升,造成进攻武都的假象,以迷惑魏军,各将领令,分头行动去了。孔明自己留在武都城郊中军大营,指挥调度各路兵马。
镇守武都北面安定郡的魏将,是太守崔谅。他听闻蜀军大破夏侯琳大军,将夏侯琳围困,不由十分惊骇。安定郡城的守军兵力只有四千人,崔谅不但不敢去救援武都,他就连保住安定城也毫无信心。
就在此时,忽报武都城夏侯琳派人来到,崔谅不敢怠慢,连忙召见,来人自称是夏侯琳的亲兵,奉都督之命,杀出重围,前来求救,令崔谅火速率军援救武都。
崔谅正感兵微将寡,难于守住安定城,欲拒绝派兵援救武都,他的幕僚却进言道:“将军!不可不救武都埃”崔谅道:“为何不可不救?”
幕僚道:“将军试想,夏侯琳乃国之驸马,他若被蜀军破城擒捉,主上必怪罪将军不去援救,届时安定城保住,将军的人头却保不住了。”
崔谅一听,惊然而悟,心道:城破尚可求饶,但武都城夏侯琳若有失,则自家人头必定难保!他无奈之下,只好点起四千兵马,城中仅留文官防守,南驰救援武都夏侯琳。
他率军走到半路,但见武都城下,火光冲天,不由大惊,慌忙催三军火速南驰,援救武都。
就在此时,蜀军分三面突然杀到,前有魏延,后有萧侯仪,侧面有蜀将王平,三路夹攻,崔谅怎能抵挡,只好仓惶回奔安定城。甫抵安定城下,便见城门突开,蜀军杀了出来,崔谅见安定城已被蜀军趁虚攻破,只好转身而逃。走不到半里,萧侯仪、魏延两将已杀到,三面将崔谅困祝崔谅知不能抵抗,只好下马向蜀军投降。萧侯仪依孔明密计,亦不为难崔谅,亲自护送,解返中军大营,孔明见崔谅带到,亲自离座接迎,崔谅似被孔明的诚意打动员,向他下拜降服。
孔明也似乎信以为真,殷殷相待,赐酒压惊,席间,孔明含笑问崔谅道:“武都郡太守杨陵,与你有交情么?”
崔谅一听,立刻道:“杨太守与我交情甚深,亦言听计从。”
孔明微笑道:“那请你入武都,劝说杨陵擒夏侯琳献降,你办得到么?”
崔谅一听,竟一口答应道:“可以!但丞相须令兵马退后,方便入城行事。”
孔明欣然依从,即时传令,三军退后二十里。
崔谅单人匹马,进入武都,见到武都太守杨陵,即将孔明之计向杨陵道出,杨陵道:“我等如何应付?”崔凉道:“可将计就计,先禀告都督夏侯琳,再告知孔明,说愿献城。待蜀军入城,即全部击杀,再趁势出击,孔明军必败。”
崔谅大喜,先行出城,向孔明报述,道:“杨陵愿献城,擒捉夏侯琳。但杨陵手下武士不多,难于行事。”
孔明微笑道:“如此容易之极,我可令原安定降兵百人,内伏我大将,随崔太守入城,先伏于夏侯琳府四周;再约杨陵于夜半时分,献城打开城门,我即亲率大军杀入,里应外合,必建奇功。”
崔谅心道:若不答应,必惹孔明生疑,不如先行答应,待诱孔明入城,再一并击杀,则大事成矣!于是一口答应。
孔明又嘱道:“我差大将与你同去,为恐夏侯琳生疑,可推说是救援武都兵马。到半夜举火为号,我必亲入城中,大事一举可成。”
崔谅见孔明中计,心中大喜,毫不犹豫,即率他的原安定降兵百人,向武都进发。
到抵武都城下,让崔谅率军进入。一面密令伏百余刀斧手在他府中,待诱得蜀将进入,便关城门,先杀蜀将,再诱孔明入城斩杀。
杨陵此时亦已抵城门,亲自迎接崔谅,以便接应。
崔谅率军入城,杨陵下来迎接。就在此时,蜀军中暗伏的大将萧侯仪,闪电而起,一剑斩掉杨陵,崔谅知计败,慌忙抢奔入城。但萧侯仪的剑快如闪电,剑光一吐,崔谅背心被穿透,立刻倒地而死。
萧侯仪令随行混入的蜀兵,把守城门,他独自一人,跃上城楼,以闪电之势,将城楼上敢于抵抗的魏兵斩杀,其余魏兵吓得四散奔逃。萧侯仪也不追杀,在城楼上施展千里传音神功,仰大长啸,声传十里之外。
啸声刚响一会,赵子龙一马当先,率五千精骑,飞驰而进。冲入城内,往来驰骋,但有敢于反抗的魏军兵将,即被赵子龙一枪刺死。
萧侯仪亦率一百蜀军,直闯城中的都督府,打算生擒魏军都督夏侯琳。
不料夏侯琳惊悉蜀军入城,根本不敢抵抗,抢先逃命,从城西门驰奔天水郡去了。
孔明亲率大军,随后亦至,迅速平定武都城内的战事。
在一夜之间,即兵不血刃,一举攻陷久攻不下的中原边关重镇武都城。
赵子龙十分佩服孔明的妙计,他特地拜见孔明,向他询教。
孔明道:“崔谅欺我军力弱少,根本无心降我。我便将计就计,利用崔谅急于将功补过的心理弱点,故意让他有机可乘,以为我中其计。利用他将武都城门诱开。我则伏下子龙和候仪二路奇兵,侯仪就在城门斩崔谅、杨陵二人,再夺城门,让子龙你率伏兵攻人。我料夏侯琳未历战阵,胆小如鼠必不敢抵抗,因此兵行险着,一举攻取武都城也。”
赵子龙不由叹道:“义兄用兵,已达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我军今有备而来,又有又兄督师,必可一举平定中原,复兴汉室大业。”
孔明却微叹口气,意味深长的说:“子龙弟,你我皆天机运势中人,岂能违逆天机大势的演行呢?……我之所以力主北伐,不过是实行以攻为守、力保蜀川的战略罢了!而也不会如你想像般,真能一举平定中原、恢复汉室大业矣!”
孔明意犹未尽,正想再解释什么。
魏延已疾奔而进,向孔明请战道:“丞相神机妙算,一举攻陷武都、安定两郡!天水郡如今已成孤城,为甚不趁此良机进击呢?”
赵子龙见魏延打断了孔明的思绪,心中不悦,冷哼一声,正欲出言斥责。孔明却向魏延含笑点头道:“魏将军既有请战之心,我便令吴懿代你守武都,派你率军攻取天水郡。”
魏延见孔明肯依从其计,又有建功机会,不由大喜,即拜谢而去。
赵子龙道:“义兄既力主稳扎稳打,魏延又急功冒进,为甚派他去攻打天水郡呢?”
孔明道:“魏延虽然躁急,但其战意甚旺,不可令其淡化也。而且我下一目标,亦正是天水郡,只要攻下天水郡,与武都、安定二郡成犄角之势,我军便立于不败之地了。”
于是孔明不再犹豫,令魏延率军向天水郡挺进。
不料魏延却被天水郡的一位年轻将领杀败。魏延回来向孔明禀告。孔明吃了一惊,暗道:天水郡为甚竟有这般能人?他派人找来当地的土人,细询之下,才知这年轻将领,原来是天水郡人,姓姜名维,表字伯约,极富智勇、胆略。
孔明猛地忆起,他早年曾与雕雪一道,在陇西之地,替一位姓姜的当地人堪察了一处龙脉之地,莫非姜维即姜姓人的后裔吗?
于是孔明亲自抵临战场,当面考察姜维,他终于断定,姜维必定是当年姜姓龙脉的子孙。他便设计,令天水郡中的夏侯琳,对姜维生疑,姜维被逼得走投无路之际,孔明又亲自现身,向姜维晓以大义,再表露身份。
姜维得知,孔明便是他的先父遗训,要他设法投效的那位诸葛先生,终于下马,向孔明拜服。
孔明在姜维的相助下,迅速攻占了天水郡,但却被夏侯琳逃到大漠去了。
魏延有点抱怨,怪孔明行动迟缓,放走了夏侯琳。
孔明却大笑道:“我放夏侯琳,如放一鸭,今得姜维,如得一凤,二者岂能相比。”
魏延见孔明对姜维十分重用;心中不悦,但这是孔明的主意,他不敢公然反对。不过,自此魏延即对姜维暗生忌恨。
为日后的反叛埋下祸根。
孔明统率的蜀军,连陷魏国边关三郡,蜀军威震天下,附近州县,纷纷投顺蜀国。
天水郡即祈山所在,孔明在稳定了安定、武都、天水三郡后,即统率大军,出祈山,直指中原。
魏明帝曹睿接报,十分惊骇。他急召群臣商议,命老将曹真率军西上,抗击蜀军。
但曹真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