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绣外慧中-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佑熙本就有几分怀疑,这下更确定对方是个女人,口气便有些不耐烦起来:“你家主人到底是谁?”

周齐氏又向窗外扫了几眼,才低声回答:“我家主人乃是当朝皇后。”

赵佑熙呆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此位“当朝皇后”并非指自己那位幽居深宫的母亲,而应该是梁孝帝的皇后才对。梁瑾瑜未立后,至于登位七天就被囚禁的梁末帝,似乎没来得及立后。

搞清了神秘人的身份,赵佑熙放下心来,既然是梁孝帝的曹皇后,那玉玺很可能就是真的了,若如此,他不介意给对方一些好处。

其实他自己并不在意什么传国玉玺,但父皇,尤其是赵氏初祖,原该叫梁兴邦的赵兴邦,此位曾曾曾祖父如果地下有灵的话,肯定很希望得到这个,于是开口问:“她希望我承诺她什么?”

周齐氏再次重重磕头:“确保曹氏一族的安全。娘娘并不奢求新朝廷任用他们,在生死一线挣扎过,娘娘已看穿了人世荣华的虚妄,只希望一家人能保得性命,苟安于乡野,不至饥饿冻馁足矣。”

赵佑熙提出质疑:“曹皇后之父曹忱乃是梁帝太师,定远大将军,皇后之弟曹钺则是禁军统领,一门眷属均在上京。你家主人不拿着玉玺跟梁瑾瑜谈交易,怎么跑到樊都找本太子来了?”

周齐氏叉手敛衽道:“娘娘说,无论陈靖都不过是乌合之众,顶多蹦达几天,成不了大气候,这天下终归是赵氏的,是以,惟有求殿下方是长久之计。”

赵佑熙并未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警惕,凝目追问她:“即便如此,现在占据京城的是靖帝梁瑾瑜,曹氏一门仍在他手里。你家主人千里投奔樊都,就算本太子肯帮忙,这远水如何救得了近火?”

周齐氏回道:“并未,在靖军围城之前,曹家眷属就已迁去别庄。”

赵佑熙露出了一抹讽刺的笑:“曹忱是军中统帅,前方鏖战方酣,统帅家眷举家迁离,这传出去不动摇了军心?梁帝也没意见?”

周齐氏到此也没什么好顾及的了,索性实言相告:“是分批走的。先是老太太有病,要去别庄休养,几位夫人小姐跟去照顾,然后又以别的借口,一次走几个,家中奴仆大部分留宅未动,外面看不出什么异样。”怕赵佑熙不信,又解释道:“那时皇上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了,朝中事情又多,常常通宵达旦地议事,身边的人都被皇后娘娘打点过,没人敢多口,所以根本不知道。”

赵佑熙不解地问:“你家娘娘既能预料今日之结局,想办法让娘家人去外地避难,怎么不劝着梁孝帝带上她一起走呢?”

周齐氏摇着头说:“娘娘自然劝过,很多大臣上折子苦劝,可也得皇上肯那,他自己不走,谁都没法。皇上说,他不做末帝,不做降帝,更不做逃帝,所以后面这几个月,都在有意地损害身体,比如几日夜不吃不睡,大冷的天在勤政殿冻一晚上……”周齐氏边说边掏出手绢拭泪,呜咽道:“皇上等于是自杀的。”

赵佑熙心里也觉得悲凉,同时亦纳罕,当日在临济寺遇刺时瑟瑟缩缩躲在佛龛里,甚至吓得尿了裤子的人,没想到在亡国之际,倒表现出了几分骨气。

对有骨气的人,他一向是敬重的,即使曹皇后手里没玉玺,他也不介意给这位梁帝遗孀提供保护,当下便承诺道:“你家娘娘所请孤都可以办到,如果她觉得老家不安全,孤王可以派人把她和她的家人一起送到她指定的地方。还有叫她放心,孤王向来言出必行,绝不会有先假意应允,得到玉玺后又加害的情况发生。”

周齐氏顿首道:“多谢殿下慷慨相助。娘娘之所以千里跋涉至此,正因为相信殿下的人品。要不然,只要她肯拿出玉玺交换,相信靖帝也会如其所请。但靖帝为人阴险狡猾,毫无忠诚节义可言,娘娘说,情愿把玉玺砸了,也决不交给他,玉玺乃天下至宝,不能落到那种人手里。”

赵佑熙莞尔,对梁孝帝和梁瑾瑜之间的恩怨纠葛,他有什么不清楚的?

当日梁孝帝派来抓捕他的秘密特使,就是梁瑾瑜,后来更是把梁瑾瑜安置进枢密院,打算培养成首席心腹大臣。如此宠信倚重,却换来了最致命的背叛,梁孝帝与其说是自杀,不如说是被梁瑾瑜逼死的。

也难怪曹皇后对梁瑾瑜的评价那么差了,灭国杀夫之仇,怎能不切齿痛恨。她自己无力报仇,便一再奉承赵氏才是天命之主,巴不得赵国早日灭掉靖国,好替她出气。

当日下午,拿着玉玺回宫的赵佑熙向妻子感叹此事时,俞宛秋道:“负人者,人恒负之,这世间的因果轮回,从来如是。殿下你说,梁孝帝对梁瑾瑜,与梁瑾瑜对我表哥何绍文,哪个更为宠任?”

赵佑熙想了想说:“梁瑾瑜对何绍文更器重一些,要不然,也不会那么仓促地推行新政了。”

俞宛秋摊手道:“可不正是?这报应来得真快,他当日是怎么对梁孝帝的,何绍文就怎么对他。”

甚至连叛逃路线都一样,何绍文也是连招呼都不打,悄悄私逃出京,转而投奔敌方阵营。俞宛秋都不敢想象,作为军中参事的何绍文,有朝一日领着赵军围困上京时,梁瑾瑜是什么心情。到了那一天,他会有些悔悟么?

肯定不会梁瑾瑜的道德观自成一派,不受世间法则约束,那样的人,从来只认胜败,不择手段,故而胜也坦然,败也坦然;生也坦然,死也坦然,倒真有乱世枭雄的宏大气魄。

耳边忽有人问:“你在想什么?”

俞宛秋忙收摄心神回话:“在想曹娘娘告诉你的绝密消息。”

说到这一点,赵佑熙同样迷惑:“我也不明白,她为什么连这个都肯告诉我。”

俞宛秋笑道:“那是你不懂女人的嫉妒心。”

“嫉妒心啊,你也一样吗?”

“一样”堑金截铁的声音,伴随着狠狠的一瞪。

赵佑熙伸手环住她的肩,亲亲密密地调笑:“我身边就你一个,每天晚上搂着你入睡,你还嫉妒什么?”

“你问我有没有嫉妒心,我肯定回答‘有’啊,我是诚实的好人。”

“嗯,诚实的好人,给你家相公说说看,为什么女人的嫉妒心那么可怕?因为嫉妒,连亡夫唯一的骨血都舍得出卖。”

俞宛秋答不上来,她反躬自省,如果自己遇到同样的境况,会不会也像曹皇后那样。

答案是不会。嫉妒归嫉妒,可看在故去亲人的面上,怎么也不忍心的。

赵佑熙搂紧她说:“我就知道你答不上,因为你跟她是不一样的。”

“不,那是因为我还不是皇后,我的丈夫还没有三宫六院。”

不曾亲身体会过皇后的悲哀,没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合理合法地临幸别的女人,跟她们生出尊贵无比的孩子,也就无法了解原本温柔的女人心能扭曲到什么程度。

赵佑熙只是抚着她的手臂,似在给她无言的安慰,那一刻,俞宛秋相信,他是真的明了自己对未来隐隐的担忧与恐惧。

同人卷 第三百二十四章何事惊惶

同年七月,靖国全部领地纳入了赵国版图,樊都改回樊城,各地郡守府尹重新选派调任,军需储备亦足够支撑一年之久。

在这种前提下,赵佑熙于七月初六在沔水畔誓师,然后率百万大军,兵分两路,向衢、寿二州进发。

梁瑾瑜的几十万兵马几乎全都集结在京畿一带,下面的州府守卫薄弱,根本不堪一击,赵军的两支部队很快就在卫州会合。

也就是在卫州府城下,赵佑熙与梁瑾瑜在睽违两年后,第一次正面遭逢。

梁瑾瑜立在城楼的垛口处遥遥抱拳,饱含内力的声音听起来十分清晰,甚至带着隐隐的笑意:“与贤伉俪一别两载,瑾瑜十分想念,今日观殿下风采更胜往昔,心中颇觉安慰,不知太子妃可好?”

这人一开口就提及自己的妻子,再联想到那本该死的书,赵佑熙强压心头火,冷冷地回道:“内子一切均好,陛下的良妃娘娘呢?此次可有随行?”

一旁的何绍文忙竖起耳朵,只听梁瑾瑜用略带诧异的嗓音说:“朕的良妃新纳未久,不知从何处认识了太子妃,叫朕好不钦羡。”

何绍文急了,可两军阵前,主帅对话,哪有属下插嘴的余地,只能用哀恳的眼光看向赵佑熙,赵佑熙想到毕竟是妻子的表姐,便替他问了一句:“原来的何良妃娘娘现在何处?”

梁瑾瑜似笑非笑地说:“早知太子殿下和太子妃这般关心令表姐,朕就把她带来了。好在上京离此并不远,朕这就派人接太子妃进宫和令表姐一叙如何?”

一干将领都呆在马上,互相大眼瞪小眼,个个眼里冒着问号:怎么回事,这两人好像在攀亲戚、拉家常?

牟翊见赵佑熙脸色不好,低声进言:“殿下,他在试图激怒您,别被他影响了情绪。”

赵佑熙微微点头,旋即向城上道:“这一点不劳陛下费心,反正过不了多久,赵军就要进京了,到时叙旧的机会有的是。”

梁瑾瑜依旧神定气闲,不急不躁:“那朕拭目以待”

对话到此,双方统帅很有默契地朝身后一扬手。序曲奏完,现在该正式进入主题乐章了。

如果俞宛秋看见这一幕,准会惊叹:典型的先礼后兵啊还是古人有意思,打仗都打得这么有风度。

可惜此时的她,正在军帐里急得团团转,手里拿着一封信,几次走到门口又折回。

出了这种事,她首先想到的是跟赵佑熙商量,最起码,派人去通知他,可又怕乱了军心,造成难以承受的后果。

戚长生看太子妃急成那样,几次提议:“就由属下替您回去看看二殿下吧,您放心,有陛下坐镇,二殿下不会有事的,御医并没说就是见喜了。”

“你不懂,即使不是出痘,连着几天几夜高烧不退,也会烧坏……”后面的话俞宛秋说不下去了,想到可爱的阿旦可能会因高烧而烧坏脑子,心里就涌起了强烈的自责。

她是个不负责任的母亲,丢下几个月大的孩子随夫出征。可笑的是,她还自以为这样做,能培养未来储君的责任感与兄弟情,免得将来出现如唐、隋两代那种亲兄弟相争的残酷局面。

最开始她是准备带阿旦一起走的,反正尧儿小时候也在军营里生活了大半年,如果不是赵延昌秘密到前线探望,也许尧儿会一直跟在父母身边。

她没想到,坚决要求留下阿旦的,不是赵延昌,而是小哥哥尧儿。

自从阿旦百日宴那次,尧儿勇敢地保护了弟弟之后,便把弟弟当成了自己的责任,整日嚷着要“带弟弟”,要弟弟跟他一起搬到启泰殿去。偏偏赵延昌每次看到这场景,就乐呵呵地在一旁推波助澜,尧儿有人撑腰,越发吵得厉害。

不知是不是因为赵家人丁太单薄的缘故,赵延昌对孩子的喜爱超过了俞宛秋的想象,他不是趁机起哄逗孙子玩,而是真的希望把两个孙子都带在身边——俞宛秋怀疑,即使她再生两个,赵延昌也会一并要过去,每天跟一堆萝卜头混在一起。

史上像他这样的皇帝,只怕也绝无仅有了。

最后,在祖孙俩的热烈恳求和赵佑熙的劝说下,俞宛秋恋恋不舍地把阿旦留给了赵延昌。

赵佑熙自有他的理由,此次出征,是跟梁瑾瑜争天下。这人比梁孝帝还难对付,足智多谋,诡计多端,战场上吃了败仗,很可能用旁门左道。基于安全考量,孩子还是放在赵延昌身边比较好。

知墨不忍看太子妃如此内疚,出言劝道:“孩子会不会生病,与您在不在身边又没关系。以前小郡王不就是在军营里出的痘?九死一生,幸亏请来了怪里怪气的冯大夫,才给治好了。”

知墨的话让俞宛秋眼前一亮,马上对戚长生交代:“你亲自带人跑一趟,把上次给尧儿治痘的那个大夫找到,直接带他回南都去。”

“那您呢?”

“你留下几个送我回南都就行了。”

见戚长生还在犹豫,俞宛秋催促道:“你只管去忙你的事,现在从这儿往南全都是我们赵国的土地,谁敢招惹本宫?”

戚长生再不放心,也知道轻重缓急,答应一声退下了。

俞宛秋匆匆收拾几件换洗衣服就踏上了归程,等赵佑熙这边鸣金收兵得到消息时,太子妃一行已走了几个时辰。

事到此间,他也无可奈何,军中不可一日无帅,甚至,他连担忧和焦急都不敢表露,就怕影响了军情。

俞宛秋轻车简行,日夜赶路,车夫由侍卫轮流换班,晚上也不歇宿,在马车里度过了整整三天。

第三日掌灯时分,马车终于抵达宫门,她来不及梳洗就去启泰殿看孩子。

才到阿旦的卧室门口,就见尧儿冲着她直摆手,俞宛秋轻手轻脚走到摇篮前,看阿旦睡得很安稳,悬了几天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兰姨告诉她,阿旦并非出痘,御医说是一种伤寒,俞宛秋马上质疑:“伤寒怎么会出红疹?我刚看他脖子上、小手上都有没褪尽的,身上想必更多。”

兰姨说:“现在已经褪得差不多了,前几天那才叫多,密密麻麻的,简直看不到好皮肉,浑身烧得火烫。就因为这样,皇上才着了慌,以为孩子出痘,明知道你们在前线,还是写信告知。”

“谢天谢地,幸亏不是。”俞宛秋双手合十,喃喃念佛。

兰姨也很感慨:“是啊,幸亏不是,皇上急得都缀朝了,派吴总管去妙音寺坐镇,连做了三天大法会,差点传旨禁民间燃灯、炒豆。”

没一会儿,赵延昌亲自赶过来,俞宛秋连忙跪下道:“臣媳惶恐,心里着急孩子的病,竟没去觐见父皇,还请父皇恕罪。”

赵延昌道:“一家人,私底下不需如此,你起来吧,有话坐着说。”

俞宛秋谢恩就坐,偶一抬头,却发现赵延昌神情疲惫,面露凄楚,心中大惊。

按理,阿旦大病初愈,他应该很高兴才对,为什么会难过呢?

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莫非这几天,前线形势不妙,或者,竟是赵佑熙出了事?

过度紧张之下,她的手都在微微颤抖,赵延昌看得分明,轻轻叹了一口气,挥手叫宫侍回避。

眼看屋里只剩下翁媳二人,赵延昌又表情凝重,俞宛秋越发坐立不安,心里升起了浓浓的不祥感。

同人卷 第三百二十五章塞翁失马

赵延昌沉吟良久,似乎难以启齿,俞宛秋越发紧张,大脑里一片空白,屏住呼吸等待宣判。

这时,原本安静的隔壁传来了说笑声,赵延昌随即传令:“去,把二殿下抱过来。”

张怀安答应着去了,没一会儿就过来陪着笑回禀:“二殿下在吃奶,皇上您看……”

“吃完了叫她们赶紧送来。”赵延昌脸上未见半点笑意。

“是。”张怀安赶紧低下头,诺诺连声地应承。

俞宛秋疑惑地看着皇帝公公:这么说,不是赵佑熙有事,而是阿旦出了什么问题?

可她刚刚看到的孩子,明明睡得很香甜啊,除了皮肤上残留了些淡淡的疹痕,看不出任何后遗症。

一颗心重新提到了嗓子眼上,因为她心里明白,不管外表看起来有多好,能让赵延昌出现如此神情,足见问题的严重性。皇帝公公是什么心理素质?多少大风大浪走过来,真正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一旦他变色,绝非小事。

时间在等待中变得格外漫长。

殿内殿外,宫灯次第亮起,照得青灰色、黑色和白色交替镶嵌的大理石地面光灿如琉璃。殿柱上,张牙舞爪的飞龙似要腾空而起。豆青色的釉玉香炉,香雾袅袅,若隐若现。白莲花宝瓶里插着一只惟妙惟肖的翡翠杨枝。

处处金碧辉煌,尽显皇家气象,俞宛秋的心却沉沉地坠落在黑暗的夜色里,两手紧紧相握也温暖不了自己的掌心。

不知过了多久,喝饱了奶的阿旦被张怀安抱了进来,俞宛秋忙伸手接住,放在自己膝上仔细端详。

虽然出生几月就分离,又几月后才重见,孩子一点也不认生,倚在她怀里笑着,笑得无比天真纯挚,伸出小胖手扯她胸前的璎珞。玩了一会,又对她头上的金步摇发生兴趣,蹬着有力的双腿站起来想去抓,俞宛秋只好把金步摇取下来放到一边,怕上面的尖端扎到孩子。

在这过程中,她一直努力观察,实在看不出孩子有什么异样,不禁疑惑地望向皇帝公公。

赵延昌朝张怀安使了个眼色,张怀安从案桌的抽屉里取出一只铜盘和一个小槌,拿到阿旦耳边敲了起来。

张怀安还没开始敲,俞宛秋的泪就流了出来,因为她已经猜到他们要测试什么。

铜盘在阿旦耳边敲得锵锵作响,他却毫无反应,兀自笑着、玩着,或望着门口发出“阿阿”声。张怀安说,二殿下这是在找哥哥呢,他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是找奶,第二件事是找哥哥,因为哥哥总是陪他玩,小孩子嘛,除了睡,就是吃和玩了。

年幼的孩子,不知道母妃为什么涕泪如雨,好奇地看了几眼,继续朝门口“阿阿”地挥舞着小手。

因为赵延昌不许人靠近,连尧儿都没进来,走廊里除了几个亲信太监再无旁人。阿旦徒劳地呼唤了许久,不见小哥哥的身影,终于扁着嘴要哭,俞宛秋赶紧收泪拍哄着,把璎珞摘下来塞在他手里,又问皇帝公公:“这事尧儿知道吗?”

赵延昌摇摇头:“等他长大点再告诉他。”

张怀安在旁边轻声说:“大殿下聪明着呢,又跟二殿下这般亲近,只怕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异常。”

翁媳俩仓皇对望,赵延昌抚额叹息:“让朕再想想,再想想……尧儿特别疼弟弟,朕怕他知道了会难过,总想拖一时是一时。”

俞宛秋泣道:“都是媳妇的罪孽,老天爷为什么不报在我身上,要伤害这么小的孩子?”

赵延昌出言安慰:“不见得是娘胎里带来的,朕也是这两天才发现问题,也许真像你所说,是高烧烧坏了脑子。”

俞宛秋几乎惊跳起来,嚷着说:“脑子没事您看阿旦笑得多好看,脑子有问题的孩子,眼歪嘴斜的,根本不是这个样子。”

赵延昌忙道:“你别急,朕不是说阿旦的脑子有问题,朕的意思是,孩子的耳朵听不见,可能是高烧造成的。”

俞宛秋不肯相信:“要真是这个原因,上回尧儿比他烧得还厉害啊。”

赵延昌沉默了许久才艰难地开口:“朕问过几个御医,他们说,也有可能是当初用药致太子妃拖延产期时落下的毛病。”

俞宛秋何尝想不到这一点?现代的妇女,怀孕期连感冒药都不敢用,就怕对孩子不好,她在不知不觉中被皇后下药,拖延产期半个月之久,自己差点丢命事小,万一孩子……当初在沈家时她就隐隐约约听人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