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
虎头依旧憨憨地应着。
这憨憨傻傻的迟钝模样,看的王福安直头疼,却也没有别的法子,摇着头出去招待吊客去了。
道痴却是看着虎头,摇了摇头。
虎头神情依旧是憨憨的,目光却四下游离,最后落在屋角落里的毛巾架上,上去取了毛巾,擦了一把脸。
道痴的眼中,不由露出笑意。
世人眼中,虎头不过是个可怜虫,烧坏了脑子,脑子里是浆糊;道痴却晓得,虎头并不傻。
慢慢教他,他心里都会记得。
就像老和尚曾告诫他,不要在人前显示他的大力气,他就从没有露出半点异样,即便在生身父母跟前。
有一回,道痴随王福平下山探望王老爹,看到村里的顽童欺负虎头。
四、五个半大少年,将虎头围在中间,推搡取笑。
虎头个头虽壮,可在外人眼中,不过是个不会反抗的傻子。
即便是村长的孙子,只要不让大人晓得,欺负也就欺负了。
虎头又听话,因老和尚叫他不要在人前出力气,他便老实地站着。
看到村长来了,顽童们赶紧四散跑了。
王福平虽说也看到几个顽童围着孙子,可见虎头身上没有什么伤,便也没当一回事。
道痴长着佛面,寡言安静,却不是肯吃亏的性子。虎头这个傻孩子,算是他看着长大的,如何能叫人欺负。
道痴只告诉虎头,即便用出拳力气太重,以后就用巴掌,用左手。
虽说虎头只是个半大孩子,这他左手使不上力气的一巴掌,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没多久,就有两个少年顶着猪头脸,被父母带着过来“兴师问罪”
在王家人看来,虎头长得虽壮,可性子温润的跟小羊羔似的,若不是被人欺负狠了,哪里会动手打人。
看到憨憨傻傻的虎头,那两家人也觉得理亏,只能哭丧着脸回去。
村里的人这回晓得,傻子到底是傻子,下手没轻没重,要是不想说话漏风,就不要招惹傻子,要不然一个大耳刮子下来,说不定就要掉两个门牙……
第三章 灵前谁诵《地藏经》二
擦干净小脸的虎头,瞪着一双烂桃眼睛看着道痴,多了几分可怜,少了几分憨气。
道痴想着他方才声音嘶哑,道:“嚎得倒是卖力气,嗓子疼不疼?”
虎头点了点头,又摇头,拍着胸口,瓮声道:“这,疼。”
说话间,他像是一下子失了精神气,耷拉下脑袋,稚嫩的脸上满是迷茫。
道痴心中叹了一口气,道:“老爹既西行,等丧事完毕,你就上山……”
虎头听了,立时伸直了脖子,瞪大眼睛,满心期盼都刻在脸上:“真?”
这也是个可怜孩子,要是在其他人家,即便孩子烧坏脑壳,说话行事笨拙些,到底是亲爹亲娘,说不定还要多疼几分;王老爹家情形却是不同。
自王老爹恢复良民身份,到虎头这一代,正好是第四代。按照大明律法,奴仆回归良民身份,三代后可参加科举考试。
王老爹山居多年,虽不看重这些,可王福平、王福安兄弟,却是将这个当成家中大事。
王家虽有宅有田,子孙亦称得上是繁茂,可却是无根浮萍,不过是借着王氏宗房的照拂,在得以安居。
在王福平兄弟看来,只要子孙后代读书科举,耕读传家,出人头地,才不用像现下这样依附旁人,夹着尾巴过日子。
王家几个适龄孩子,都在隔壁村私塾读书。
在家族渐兴之机,虎头占着长子长孙的位置,偏生又烧坏了脑子,憨憨傻傻,难免被家人不待见。
尤其是他娘,全部心思放在虎头那个被村里人视为“神童”的次子身上,对虎头不闻不问,比后娘强不了几分。
虎头看似憨傻,可心思纯净,最是能察觉旁人好恶。爹娘与祖父母不待见他,他就不往跟前凑。
还是大和尚,听王老爹提及这个与道痴同龄的重长孙,便叫带到山上,算是给道痴作伴。
几年下来,虎头不仅成了道痴的小跟班,同曾祖父的感情也越发深厚。
后来王老爹下山,他便随着下山,近身服侍。
不过瞧着他现下模样,在这个家里待的也不痛快。
道痴点点头,道:“自然是真的,大师父那里,我去说,你只要随我走就是。”
虎头的身板立时又直了几分,嘴角咧得高高的:“想、大、吃……”
欢喜之下,他说话越发不利索。
道痴与他相伴长大,倒是明白他的意思,他是说大师父了。
他方才哭的撕心裂肺,现下欢喜地冒泡。也只有心思这般单纯之人,才能这样肆意哭笑。
道痴想想山上的老和尚,却是添了担心。
老和尚行事虽随性从容,可王老爹毕竟不是旁人。老和尚出家为僧,连子孙后人都不提不见,却允王老爹上山服侍,主仆两人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老和尚年将九旬,自己下山后,西山寺里再无旁人。要是老人家哀伤过度,要个不舒坦,身边也没人看顾。
想到这里,道痴哪里还坐得住,他立时站起身来,对虎头道:“出去唤你二爷爷。”
虎头也不问原因,立时点头出去唤人。
少一时,王福安随着虎头进来。
道痴本意是想要同王福安打声招呼,叫虎头现下上山,可扫到虎头身上的孝服,他原本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直言道:“王施主,大师父独自在山上,我心中不安,请王施主安排人上山看看,等我回去再下山。”
王福安虽没有见过老和尚,可却听老父与长兄提过,老和尚年寿已高。
听了道痴的话,他倒是不罗嗦,应道:“好,好,小人这就打发小人家大小子上山。”
他口中的大小子,正是王家三个常上山扫洒的晚辈之一。
这会儿功夫,就有人在门口唤王福安,又有客人登门吊祭。
王福安连忙去了,道痴看向桌子上的大木鱼。
《地藏经》是给亡者送功德的经文,总共两万余言。正常情况下,诵经一遍,需一个时辰。
道痴这里却是快诵,不过即便是快诵,也不会少了半个时辰。
老和尚的交代,是代他在王老爹灵前诵百遍《地藏经》
不知王家停灵几日,怎么算日子都有些赶,道痴只好想着尽量每日多诵些。
现下是午时,到天黑之前,能诵七遍、八遍都是多说。
他心里盘算了一下,心中有了定夺,看到虎头的时候,少不得吩咐一句:“不许再扯着嗓子哭,老爹听了难受。”
虎头使劲点点头,道:“完、了……”
道痴便不再耽搁,抱着木鱼出了西厅。
王福安见状,忙迎了过来,道:“小师父这是?”
道痴道:“诵经。”
虽说兄长走前有吩咐,出了请道痴吃茶用斋饭之外,其他的等他回来再说。
可这回道痴开口,王福安也不好拦着,便叫人在灵前铺了垫子,请道痴入座。
不管是王家本家之人,还是外面的吊客,这会功夫多多少少都打探出来,这小和尚是从西山下来的,少不得带了几分好奇望了过来。
道痴只做未见,对王老爹的灵柩做了个合十礼,而后盘腿坐在布垫上。
随着“咚咚”的木鱼声起,道痴嘴唇微动:“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
一串《地藏经》出来,旁边的人不由都愣住。
《地藏经》是白事上最常听的经文,听着并不稀奇,稀奇的是,道痴诵经的语速,不与时下相同。
又清又快的诵经声,伴着木鱼声,似是成了梵乐,引得人请不自己地去听。
佛经本就晦涩难懂,灵棚内外的人却不由地听入了迷。
不知不觉,院子里静寂下来,跪着的也好,坐着的也好,都身体前倾,全心地听着诵经……
半个时辰,放佛眨眼而过。
当诵经声止住,众人缓过心神,才发现自己方才太入迷,支楞着脖子,这会儿已经僵了。
望向道痴的目光,多带了敬重,再也无人因他年幼而小瞧。
道痴已经起身,转身走向西厅。
一是为动弹动弹腿脚,二是要吃口茶润润嗓子。
一口气诵完一部经,他只觉得口干舌燥。
院子里又有了说话声,王福安进来,后边跟着两个后生,抬着桌斋饭上来,请道痴用。
道痴早饭用的早,这会儿腹中空空,便也不客气,道了一声谢,便净手在桌边坐下。
道痴用了斋饭,又歇了半刻钟消消神,方再次到灵前诵经。
这会儿不等他开始,四下里便都息了声,都安静地听他诵经。
道痴十一岁,还没有变声,清脆童音,与木鱼声夹杂在一起,听得大家再次走了心神。
不知不觉,半个时辰又是眨眼而逝。
道痴再次起身回西厅,一刻钟后转回出来。
一遍一遍,一遍一遍,院子里人越聚越多。
来的客人舍不得走,新的客人又至。
南厅、东厅虽都设了奉茶处,可大家已经顶着烈阳,在灵棚里安坐。
似乎听着这诵经声,心里都跟着清净了,丝毫不觉暑热……
道痴垂下眼帘,亦是全身心诵经。
他诵了六年经,今日却是最虔诚。
虽说他向来对鬼怪神佛之说不以为然,可此时此刻,他却盼着菩萨真的听到自己的诵经声,将功德回到善良慈爱的王老爹身上。
王老爹抚养照看他数年,他能为王老爹做的,除了照看虎头之外,也就只有这诵经百遍……
院子外,王福平已经骑马回来,后边跟着两辆马车,还有些青衣仆从。
王福平翻身下马,看着自己门口乌泱泱地站满了人,动也不动,跟站门神似的,不由愣住。
听到木鱼声伴着诵经声,王福平心下了然。
旁人听着这快诵稀奇,王福平却是在山上听过的。
那两辆马车亦都停下,王福平走到第一辆马车前,躬身道:“老太爷,小人家到了。”
后边马车里的人已经下来,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面白有须,相貌儒雅,穿着青色素服,走了过来。
王福平见状,忙退后一步,让出地方。
中年人亲自掀了车帘,搀下来个须发花白的老者。
王福平见自家大门都被人堵着,忙要唤人让地方,却是被老者开口止住。
老者已经听到这迥异于常的诵经声。
就连那中年人,也不知不觉中被诵经声吸引。
王福平不敢高声打岔,可也不敢就这么让两位贵客在大门外站着,忙上前小声招呼乡邻让道。
须臾功夫,大门口到灵堂之间,就让出一条空道来。
王福平抹了一把汗,躬身伸手请贵客进门。
在木鱼声中,老者与中年人走进院子,走到灵堂前。
看着地上坐着的小小身影,老者的脸上露出几分诧异。
他扫了旁边的中年人一眼,那人却听得入迷,浑然不觉。
老者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望向那小小背影,不自觉地露出几分怜惜……
第四章 蓬门突有贵客至
嘴里诵出《地藏经》最后一句,道痴缓缓睁开眼睛。
尚未起身,他便察觉到身后异样。随着诵经声止,灵棚里的寂静立时被打破,各种请安声。
“是老太爷……”
“小人见过老太爷……”
“小人老太爷安……”
“那是内十二房的大老爷……”
诸多嘀嘀咕咕的声音混在一处,即便众人都压着音量,也显得有些乱。
道痴没有立时回西厅,而是转身面向众人。
王氏宗族在安陆繁衍百余年,子孙族人甚多,其中不乏寿高辈分高的。可被诸多庄头、管事称为“老太爷”不加房头与排序的,只有一人,那就是王家族长——王千王老太爷。
“见过王老施主……”
道痴对着王老太爷做了个合十礼。
“是道痴小师父啊,可是大师父吩咐你过来?”
王老太爷神色温煦、隐带慈爱地问道。
要知道,王家可是安陆士绅中的第一家,安陆州的土地,有三成都在王氏宗族名下。王家的子孙数以百十计,王老太爷这个族长,又是王家当家人。
这般温煦、慈爱的对一个小和尚,真是使得旁观者落了一地眼球。
不过在西山脚下驻扎年头久些的庄头、管事,多是听过西山寺的不俗,诧异归诧异,可也有传言不虚的感觉。
最惊诧的,是随王老太爷过来的中年人。
今日回乡,去给族长堂伯请安,莫名地得了吩咐,随之来给放出去的王家旧仆吊祭。
甚至堂伯还专程吩咐,让他回家换了素服。
王家子弟现下出仕的虽有十来人,可以不惑之龄做到从三品参政,中年人在族人的成就中,也算是靠前的。
这故去老仆,他素未谋面、闻所未闻,族长大伯为何吩咐自己跟来?
仆役忠心主家,主家抬举也是有的,也不值当这般郑重。
中年人只觉得怪异,满心不解。
道痴已经应道:“正是大师父吩咐我过来诵经。”
王老太爷点点头,对王福平道:“老朽要给老哥上炷香。”
王福平闻言,不由大惊,忙道:“老太爷,这怎么使得?”
即便王家早已是良民身份,可毕竟是王家旧仆,连姓氏都是王家所赐,这世上只要奴拜主的,哪里有主拜奴的道理?
贵客临门,识趣的乡邻早已悄悄离开,留下的庄头、管事们,此时则是面面相觑。
堂堂一族之长,不仅亲临吊祭,而且还口称“老哥”还要亲自上香,这个王老爹到底是什么来头?
不是说只是王家旧仆么?
因年头久远,大家也不过是人云亦云,还真没人晓得王老爹早年在王家做什么差事。
王老太爷尽管面露温和,毕竟是久居人上,自有威仪,只一个眼神望去,王福平劝阻的话就打住,老实地燃了三炷香,双手奉上。
王老太爷接过,上前两步,在灵柩前站定。
王福平带着兄弟子侄们都在孝子孝孙的位上跪了。
王老太爷对着灵柩,嘴唇微动,而后甚是郑重地躬身执礼。
王福平见状,忙同兄弟带了儿孙们叩首还礼。
王老太爷上完香,而后转身对那中年人道:“青洪,王老哥与你父有旧恩,当得起你稽首一拜。”
那唤青洪的中年人,不是旁人,是王老太爷的堂侄,王家内十二房的当家人王青洪。他脸上的惊诧再也遮不住,心中立时激起惊涛骇浪。
“稽首”可是九拜礼中最重跪拜礼,用来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向来,多是臣面君、子对父时,才行此礼。
尽管是满心不解,可瞧着王老太爷对逝者的敬重,足显逝者不凡。
堂伯的这番说辞,王青洪心里已经尽信。他也明白了,为何堂伯专门带自己过来致祭。
想到这里,他眼中惊诧不解如流水般退去,剩下的只有敬重与羞愧。
既是对方与自己这一房有恩,自己当早思回报才是应当。偏生父亲生前并未提及此事,他不仅不知这件事,甚至压根不晓得还有王老爹这个人。
他应声上前,王福平递香的手都在颤悠,很是不稳。
王青洪颔首致意,并没有直接接了香,而是屈膝跪地,左手覆右手,拱手于地,对着灵柩恭声道:“老伯,侄儿青洪给您见礼。”
说着,头缓缓至于地,行了个重礼。
人群中,尽是吸气声。
道痴站在一旁,见王老太爷如是安排,对王家这个老族长不由得越发高看一眼。
儒家礼教教化,最是重视身份等级。
王老太爷恩义为重,不顾尊卑之别,如此厚待王老爹,这份心胸,值得敬佩。
而这个老实听命执礼的王青洪,面似温和,可身上不自然流出的威仪,甚至比王老太爷还重,可见是手握权柄之人。
可对于长辈看似“离谱”的吩咐,他却毫不犹豫地执行;又因晓得逝者对他父亲有恩,露出的感激愧疚半点不作伪。
不管脾气秉性如何,至少“纯孝”这一条王青洪是做到了。
见王青洪如此,王老太爷微微颔首,似有欣慰之意。
王福平、王福安兄弟却被惊的魂不守舍。王家内十二房的大老爷,即便他们兄弟今日初见,却对其大名早就如雷贯耳。
王青洪十三岁过童子试,十七岁中举,十八岁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名列一甲探花。
若非中间因丁忧回乡守制,耽搁数年,说不定已经成为一方大员。饶是如此,成就也令人瞩目,不惑之年,便已经是从三品参政。
在王氏出仕的族人中,他的品级仅次于在京里任刑部侍郎的宗房二老爷。
王家族人每每提及十二房这位大老爷,也多带了各种羡慕崇敬。
就是安陆州外姓百姓,也都晓得王家当年曾出来个少年探花郎,娶的是京中官宦家小姐,在外头做大官,前途不可限量。
这样传说中的人物,在王老爹灵柩前执了稽首之礼,王家兄弟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王老太爷似也看出王福平兄弟的拘谨,不愿喧宾夺主,影响治丧之事,被迎到厅中吃了两口茶,便借口天色不早,带着王青洪告辞出来。
在出大门前,王老太爷不由地又望向在灵前诵经的道痴,而后看了看王青洪,到底没有说什么。
出了王家,王青洪上了王老太爷的马车。
待马车出了王家窑,他终于忍不住问及王老爹与自己渊源。
他倒不是怀疑王老太爷会扯谎,只是有些疑惑,为何父亲生前从来没有提及此事。
父亲生前虽行事稍显刻板,可绝对做不出将恩情抛到脑后之事。
王老太爷道:“你父并不认识王老哥。他是无意受了王老哥大恩,至于其中详情,因还牵扯到旁的,至于能不能告知与你、何时告知与你,还需再等等看。”
说到这里,他便耷拉下眼皮,不欲在说话的模样。
王青洪闻言,越发糊涂,可也不好啰嗦,只能按捺住满心好奇,心里想着是不是回去问问自己母亲,看是否能寻得蛛丝马迹。
既受了对方大恩,本当早作回报。先前不知,还算情有可原;如今既已经知晓,总要有恩报恩才是……
这会儿功夫,马车已经停下。
挑开马车帘,王老太爷望着上山的石板路,转头对王青洪道:“青洪跋涉千里,今日始归,又陪老头子转了一圈,想来也乏,先回城歇息吧,打发人给你大哥说一声,今晚我歇在西山,明日再回。”
王青洪上午才归家,确实带了劳乏,可看看眼前蜿蜒的青板路,到底不放心,道:“山路崎岖,眼见天色将暮,若是大伯有事想要上山,还是侄儿代劳吧?”
王老太爷摆摆手,道:“这几步路,我还走得动。勿要再啰嗦,赶紧回去。你离乡多年,要操心的事情还多。”
他板起脸来,王青洪也只能老实应下,少不得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