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了完了,厚纯你看,老大这是钻进死胡同了,赶紧的劝劝他。”陈宇的反应让周围的几人顿时开始起哄,一群人顿时笑翻了天。
第五百四十一章 民族大融合()
“内阁发了专刊啊,好像皇上也发了一篇市政新文,说的是民族大融合,这是联合谁啊?我大唐这么强大还需要联合吗?这几年天策军不是一个胜仗接着一个胜仗吗?”长安西市,一名外地采买的商人手中拿着传媒集团刊发的《时政要闻》在酒肆之中摇头晃脑的边读边评论道。
“王兄你这什么觉悟啊?皇上和内阁说的是咱们大唐内部的大联合,咱们汉人、党项、沙陀还有其他归顺的其他部族大联合,组建中华民族。你不懂就不要乱说,咱们又不是和其他人联合。”王姓商人的话刚说完,他旁边的同伴就摆摆手笑道:“这样一来咱们大唐内部就能够消弭纷争,才能腾出手来对外开疆拓土。对了,还有就是开拓市场。你自己看看,皇上都写得很明白的,你自己望文生义而已。”两人一边喝酒一边看着《时政要闻》讨论里面内阁对于民族大融合的讲解,倒也说的是头头是道。
这样的场景在天启七年十月初一国庆之后就陆续在帝国各地发生。李玄清和内阁对于民族大融合的讲解也在各地纷纷传开。里面内阁为此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也初露峥嵘,让帝国百姓都能够深切感受到内阁的每一项政策颁布的出发点和目的,以及对于帝国和百姓都有着怎样的好处和影响。
“皇上,这是内阁拟定的或者一直实施的关于民族大融合的国策,皇上看看要不要调整。”岑天时将手中厚厚一沓行文递给李玄清道:“不过总的原则还是先北后南,先东后西,逐步完成各项设施落实各项政策。”
“做的还不错,北方工业带已经因为工业发展比较成熟以及我们政策实施的比较早的缘故,民族隔阂已经非常淡了,昔日的沙陀人、党项人以及草原南部各部落和汉人已经无异,新生代的青年子弟从小接受的也是完整的唐言汉字的教育和我们制定出来的不分民族不分阶层的思想政策,所以不需要多长时间等到我们这一辈老去,新生代子弟登上舞台之后就再也没有问题了。”李玄清点点头,对于北方的民族融合是比较满意的。而中原地区甚至是江南地区本来就是汉人的大本营,所谓的民族大融合的教育与其说是推行汉化教育,还不如说让汉人消除民族差别观念,加速这种对于少数民族的融合过程。而且这一世因为李玄清率领天策军犁庭扫穴,统一天下,不论是速度还是时间用的都非常短,中原人口的数量基本上都保存了下来,这也就让汉人的融合能力比起历史上的五代时期更加明显,汉人的主导地位也更加稳固。而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领先一代的情况之下,各个少数民族在融合的过程当中也就变得不是那样的被动和敌视,从而很好的解决了其中的矛盾冲突。真正让李玄清感到心急的是西南和西北,这两个少数部族集聚的地区,不仅仅各部族星罗棋布,数量奇多,而且大部分和昔日大唐的关系都不好。可以说在这两个地方大唐竖立统治威严的办法是利用了鼎盛到极致的军事威力压制了地方反叛部族,从而顺利的推行了大唐的国策。如何在这些地方进行民族融合才是李玄清关注的重点,如果一个操作不好的话,就会为将来埋下祸根,尤其是李玄清打算推行的参议院制度,到时候全国上下数十个省份的参议员一旦集聚长安,其中必然会极大地牵扯大唐前进的步伐。
“内阁的意思是经济上扶持拉拢,文化上垄断和统一,然后树立典型差别对待,逐步释放权力是吗?”李玄清看着内阁这边的计划书沉吟半晌点了点头。岑天时拟定的这个办法倒确实不错,温水煮青蛙,一切都遵循水到渠成的办法,让这些部族在不知不觉当中消失在民族大融合的大潮之中。经济上通过工业发展带动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然后用工业国家空前绝后的国家力量来将这股人口流动导入民族大融合的范畴之中。这其实和后世的做法差不多,甚至因为工业化发展没有后世快,在此过程中可能还留有更多的操作余地。
“主动加快人口流动的速度?”李玄清点点头道:“先生的这个办法倒是比我所想要成熟不少。不过国家控制下的人口调换需要内阁选择恰当的时机,否则的话会造成民怨的,安土重迁历来是百姓的习惯,短时间内改不了。”其实这也是后世东方和西方的差别,准确的说还是华人和西方人的差别了。大航海时代西方人的身影在那个时代飞速散布到世界各地,从此奠定了世界上白种人占据主导的地位。而实际上中原王朝的航海行为开展得更早,但是数来数去汉人的足迹在此之前却只到过南洋一代,不同的民族习惯有时候决定了各自的特性,其本身也说不上好坏,但是在特定的时间内这种特性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
“皇上放心,内部的人口迁徙不一定要用行政命令来执行,那些大商家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在助推我们民族融合的过程,加上我们内阁打算下一步在中原地区包括北方和江南等地建立密集的高等院校,然后借此吸引周边各省各区域的精英人才来中原,与此同时工商部不是已经制定了下一步要在中原推动新一轮工业扩张吗?需要大量人口才能够填补,到时候以利开道,这些来到中原的人才大部分都会选择留下来的。就算是学成之后返回原籍也会将中原所学带到各处,从而起到稳定地方的作用。”岑天时显然是早有准备,所以说的是头头是道。这一点在教育部普及从小学到蒙学这一整套中低端教育体系之后却将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布置在核心地区,西南西北两地基本上都没有设立高等院校就已经能够看出来了。而元和的教育部在下一步行动当中也确立了就算是在偏远地区也只将高等院校等机构全部设置在汉人比较多的地区,从而在教育资源的分布上配合民族大融合的政策实施。在这个时代实际上控制了这些各族的精英人才也就控制住了各族,从上到下开始汉化教育,不出百年教育本身就能够起到民族融合的作用。而且在当前工业发展最成熟的地区基本上都集中在在汉人主导的区域,这种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根本看不出来,因为在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百姓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的时候,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越来越迫切的时候,本身经济越发达工业发展越成熟的区域,这种需求也就越多。所以教育部这一招如果不是政策制定者根本看不出来其中蕴含的意味。而这种布置其实就是大规模抽调其他周边尤其是偏远各省的精英人才进入中原从而提前融合他们,然后再一步一步往外围扩展。
“这份计划内阁制定得很好,要尽快启动,由此一步帝国才能够真正的消弭内乱从而以一个整体面对外界。”李玄清点点头放下手中的计划书。他的首肯等于这份计划书将成为帝国在以后施政的时候始终有这样一个总纲。大唐由此也开始了后世的那种融合之路,甚至因为条件更为优越,所以比起后世也有着更加充裕的准备和更多的手段。这个时代甚至不需要讲究民族平等和保护各少数民族的习惯,只需要放开胸怀,在资源配置上面有所调整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起到这样的效果。这一点比起前代那种五族叛乱的血腥手段,这种手段更加温和。
从天启七年十月份以后,内阁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例如中原各省联合北方各省开始联手建立了数十所各式各样的高等院校,并且教育部颁布明文命令,大唐帝国范围内所有的高等院校等级考试从天启八年开始执行统一考试,学生录取范围也开始扩散到全国各地,凡是持有帝国国籍的所有合法子民都拥有考试的权力,并且各省教育厅会在统一的时间主持这种考试。
而自教育部政策开始颁布之后,民政部和工商部也开始了动作,民政部最先取消了各地人口流动的障碍,持有户籍证明的帝国子民可以自由来往帝国境内的所有地方,各地不允许在这方面有任何的阻碍。而工商部的计划则更加明显,甚至可以说直接将工商部来年的工作计划颁布了出来,中原发展和草原经济发展成为帝国中央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区域,依靠着北方工业带的辐射,这种发展速度比起当初工业五年计划刚刚开始的时候速度更加明显,而且甚至不需要太多的政策调整,工业扩张本身就有着自己的自发性。中原各省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本身的基础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在承接北方工业带的工业转移的时候甚至比起草原更优越。
为了配合工商部的计划,交通部在西南铁路修建完毕之后将沿途庞大的铁道公司的人员全部抽调到中原待命,甚至协调了西南各省,将十几万南线抓过来的战俘也都抽调回来,就等着铁道司一声令下先期将从洛阳的铁路往东延伸道海州,完成中原地区第一条贯穿全境的铁路修建任务。而从北部深州往南的铁路也同样如此,这条讨论了许久几乎和北方运河平行的铁路在此时终于被定了下来,成为中原两大铁路的起点。
中原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和各项政策的云集也让中原各省欣喜若狂,多年的等待终于等到了帝国政策的来临,所以各省布政使几乎是不约而同的在传媒集团各式报刊上面发表言论,表示布政使府将竭尽一切努力保证内阁各项政策在中原落地生根,并且各省布政使府也将拿出大部分省级财政来支持这项庞大的计划。
中原兴起让其他各省兴奋羡慕之余也一边思考这其中的奥妙一边开始想方设法从中分得一杯羹,借着这股春风来发展自身。这其中远在西北的拓跋思谏表现的最为明显。在得知从洛阳的铁路重新往东修建的时候,他敏锐的感觉到其中对于西北发展的契机,不仅仅从西北抽调了部分战俘来中原支援铁路建设,而且表示西北各省将联手在未来三年内从中原定额采购大量的工商品。这种跨区域大宗物资的采购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原的重要性让方兴未艾的中原发展再次添加了一把火。
西北有所行动西南以广州和南诏为首的岭南各省也不例外,因为如今的广东和南诏已经依靠着海洋贸易发展出来一只完整的远洋商队,而且规模每年都在扩大增加,庞大的物资采购让两省为首的岭南各省成功超越江南成为帝国第一大海洋贸易集中区域。这个采购量等于宣告了中原各省在未来几年内完全不用理会市场需求,可以全速发展。而这种局面的产生也催生了对于劳动力人口庞大的需求,而中原地区本来就是农业大省,本身就需要大量的人口来从事农业发展,所以迫不得已之下这些省份开始将目光瞄准江南地区,北方他们是抢不过人家了,毕竟北方工业带从来都是缺人的大省,不过这样一来倒是让江南成为帝国内部第一个靠劳动力输出发展起来的区域,庞大的人口在不断流动之后也带动了西南地区人口开始朝着中原流动。虽然这些人口流动在随后也会陆续回流,但是只要有流动帝国关于民族融合的政策也就已经施展开来。
这种一系列的措施让李玄清逐渐看到了希望,在此情况之下距离李玄清希望看到的局面是越来越近了。在如今帝国人口基数之上,只有依靠内部打造成一个整体才有足够的能力对外扩张,而在如今这个时代,走进工业化之后的大唐帝国才是真正的天朝上国,举世将再无敌手。
第五百四十二章 南洋大探险()
“大哥哥,我最近在捯饬发电设备,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啊?”巧兮一句话差点让李玄清一头栽倒在地,发电?什么情况?我这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都还没落实呢,你怎么跳到电力革命上去了?
不过李玄清再接过巧兮递过来的计划书之后也渐渐明白了后者的想法,张强在南洋的探险结束归来,这一次他带回来的最大成果就是将琉球群岛和吕宋岛的地理位置搞清楚了,而且和意料之中的一样,吕宋那边丰富的铜矿资源也在张强回来之后进入皇室资产集团和后勤部的视线之中。前者是因为李玄清夫妇的眼光,对于铜矿有着后世的见识和理解,想要提前将吕宋岛上面的铜矿资源纳入到帝国自然资源的开采名单当中。而后勤部则是因为军备上对于铜矿越来越大的要求,这年头装备处和国土资源部有专门的人员常年在北方广袤的草原上勘探矿产,其中排在前列的就是铜矿。但是在李玄清不愿意提前将后世的江西铜矿的位置提前暴露之后,剩下来唯一的选择就是将手伸向南洋,其中最大的选择就是吕宋。
“打算在南洋群岛那边发展风力发电?这个太早了,根本无法实现,而且电力革命之所以会发生是有原因的。咱们不能干扰太多。”李玄清知道巧兮的心思,但是想了想之后还是摇了摇头。如今大唐已经逐渐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不到万不得已李玄清也不打算用自己后世带来的知识来干扰这种发展历程,毕竟最大的一个弯已经被自己掰过来了,剩下的依靠着自我发展就已经能够稳步的和其他部族逐步将距离和差距拉得更大。
“不行啊,那我们拿那些岛屿该怎么办呢?难不成铺设出一片战舰海?”巧兮也有点苦恼道:“这片地方现如今可能没人知道它们的价值,但是等到中原工业革命进入尾声,我们哪里能够控制得住这么多的岛屿?”
“那就抓大放小,控制住主要交通要道,剩下的任其发展。”李玄清笑道:“而且我有办法尽可能多的控制住这片海上珍珠链。”李玄清的办法其实也就是后世的办法,可能现在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在如今皇室造船厂成为大唐航海船舶设计制造的风向标之后,李玄清却在努力想办法视线。后世英国在日不落时代不就是控制着几乎全球所有的海上交通要道,然后以此为基础来掠夺了大片的土地当做殖民地,借此支撑起一个岛国控制七海百年之久。这一世大唐的造船工业已经走上正轨,随着蒸汽动力的发展步伐也在逐渐加大,船舶行驶的速度和载重量也在一点一点往前赶,已经有了实施的可能了。所以对于巧兮的苦恼,李玄清倒是没有太多烦忧,反而拉着巧兮开始研究天津造船厂最新设计出来的载重量已经超过五千吨的大型货轮。李玄清想要将后世货轮那种出仓和入仓的设计加入进去,而巧兮则打算革新港口设施,让深州机器制造厂生产设计最新的设备,这样才能够和新式货轮想配套,加大海洋贸易港口的吞吐量。
李玄清和巧兮的这种办法在随后成了全国各大港口新建码头的标准配备,大量新式货轮开始在天津和大连造船厂建造下水,而且为了满足日益增大的新式货轮的需求量,皇室造船厂开始在杭州湾的第三造船厂和位于流求岛的第五造船厂建立全新的流水线,将以前的所有的生产任务全部外包给了国内其他的造船厂。在天启七年的下半年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内,皇室造船厂就直接下水了十几艘这种货轮,并在随即被张强直接带走开始朝着吕宋岛开过去。不过在随后后勤部却集结了宇文家和慕容家为首的五家重金属冶炼家族带着机器和工人跟随而去,准备在岛上先期进行粗炼,然后将铜胚运回去。后勤部的这种办法随后被所有前处南洋的大家族采用。而针对这种情况,从海洋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的海军也开始进入了快速扩张时期,山东级的改进型军舰开始在天津造船厂进入舾装,采用了最新式的动力设备然后改造一新的船舱设计让山东级改进型的巡航里程开始从三千五百公里增加到了五千五百公里左右,扩大了近一倍的航程之后这种前所未有的铁甲战舰开始优先供应南洋舰队和西洋舰队,在南洋所有汉人进出的岛屿附近圈定海军驻地,内阁也开始开会研究讨论将这些被发现利用的岛屿纳入到大唐海外版图的可行性,并在随后不久成立了南洋事务部,开始专职负责管理南洋的这片海洋领土。
而此时的李玄清和巧兮也悄然来到天津,和徐兴夏会晤过后,由徐兴夏牵头在天津组建了一个南洋贸易公司,这家公司算是目前大唐帝国内部最复杂的一家公司了,成员不仅仅包括六大家族的人,甚至皇室和后勤部这两尊庞然大物也赫然位列其中。南洋贸易公司开始调动大唐民间和半官方最大的力量开始全力往南洋发展。不过和西洋那边主要都是贸易集散地和工商品市场不一样,南洋的这片广袤星罗棋布散落在那边大海之上的岛屿被李玄清明确定位为帝国发展的自然资源的开采场地和帝国下一步工业转移的正式领土。所有前往南洋探险的家族商队都必须明白一点,所发现的矿产资源可以允许发现者开采和处置,但是所处在的岛屿却必须无偿移交给帝国,探索出来的航线也必须无条件上报给帝国军方。当然帝国军方和工商部也会竭尽全力保护探险者的权力,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提供保护和救助。
这种和西洋同步发展但是定位却截然不同的做法也让所有参与其中的商人家族都开始明白帝国的这番考虑的出发点了,在保证探险者利益的前提之下保证帝国对于开疆拓土的要求。这样一来等于帝国海军的重要性在这场探险和奠定南洋国土的过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步跟上陆军的步伐。
不过这些都不是李玄清此时要考虑的问题,在海军战舰和新式货轮都出现之后李玄清开始勾画南洋重要岛屿的位置。不过随即让李玄清和巧兮苦笑的是,此时南洋虽然在记忆中有个笼统的三佛齐的名字,但是那是中原王朝取得名字,实际上此时南洋诸岛基本上都是原始社会,来自西方***教的入侵还没开始,所以这片岛屿对于大唐帝国来说根本就是处处都处于自己占领那就是自己的地步,所以以前的经验算是作用不大了。所以索性李玄清开始以满剌加海峡为基础往东南两个方向拓展,这样一来倒真让他筛选出来数十个战略要地,加上吕宋和琉球群岛,等于就和日本连成一体,成为围绕中原领土的南边海洋一片璀璨的明珠。
“大哥哥你这个地图现在就拿出去吗?这上面还有很多区域我们的探险队都没去过呢。”巧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