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夫当国-第1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他又询问了民兵在接到动员令之后的心态,这些民兵到底是被迫动员,还是心甘情愿主动出战,这一点同样很重要。而从这一个问题衍生到后面的,那就是目前中央陆军第一兵团及中央陆军第十师,因为战损的缘故,需要尽快补充一些缺员单位。如果民兵这边有积极参军者,大可直接安排输送到奉天和山海关去。
  在这方面,葛金章是深有体会,其实很多民兵都只有三分钟热度。在战场上别说这些民兵,就连正规军士兵都会感到很大的压力,所以真正到了战争恶劣的时候,民兵这一块还是需要用一些强硬手段才能动员起来。
  “这个问题之前我与蒋先生是谈过的,蒋先生也出了几个主意。从民兵到动员兵这一块是需要长久发展才能形成一套成熟并且稳定的机制,要想让民兵保持积极性,从培训开始就应该灌输这样的思想。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提高民兵的待遇,然后通过立下相关的法规来为动员兵提供法理依据。”葛金章不疾不徐的说道。
  “也就是说,从思想教育和法规义务权利这两个方面着手?”袁肃精简的问道。他倒是对蒋百里能提出这样的两套方案感到很佩服,思想教育自然是不可少的环节,就好比日本士兵推崇“武士道”一样,不管是精神迷信还是一种洗脑,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至于给民兵好的待遇,那就跟正规军一样,吃国家、穿国家那就要为国家做事。
  有权利必然也要有义务,哪怕到最后还是有人贪生怕死,动员兵司令部这边也有口实有理由来采取强硬的手段。
  “对,对,当时蒋先生也是这么说的,权利和义务,既有权利也有义务,要这样来加强对民兵事业的建设,才能保证民兵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预备役。”葛金章连忙点头说道。
  “呵呵,真没想到,蒋百里还真是一个有见识的人。那就这样定下来,今后若有什么困难之处,你可要多多与蒋先生联络取经才是。”袁肃笑着说道。
  “这是自然,呵呵。”葛金章笑道。



  第18章,京城气象
  袁肃抵达北京是十二月六日的清晨,他是故意选择早间这个时段,一则是希望能在接下来一整天时间里立刻着手正事,二则也不希望有太多闲杂人等会有所妨碍。可是当他走下火车时,总统府派来迎接的仪仗队连音乐都没奏响,一群警卫员蜂拥而上,夹着一行人就赶紧往外走。这一举动反而险些闹出了误会。
  好在人群中总算看到了总统府内务处的熟人李彬,李彬拉着袁肃说道:“不得了,不得了,袁公子千万不要有任何停留,出门之后赶紧上车就走。”
  袁肃感到很是奇怪,连忙问道:“这是发生什么事了?”
  李彬叹息不已的说道:“也不知道前些日子是谁走漏了袁将军抵京的风声,如今京城内的老百姓情绪都很激动,一定都要凑过来迎接袁将军凯旋归来。我们清晨从总统府出来时就已经看到许多老百姓正在往火车站这边赶来,这会儿子外面的全部都是人,若是咱们步履稍微慢上一拍,只怕等会都没办法开车出去了。”
  听完李彬的这番话,袁肃不禁有些哭笑不得,他倒是真没料到一大清早的就会老百姓如此积极的出来活动。这或许是一件引以为傲的好事,正所谓箪食壶酒夹道相迎,自古以来都是人民表现出最为崇高的敬意。
  不过仔细想一想,这与这些时日民间躁动不已的情绪不无关系。他自知自己在辽东虽然立下了一定功绩,可前后不过一个月不到的阵仗,犯不着大清早的都能引来无数百姓到场,甚至还让总统府迎接的仪仗队害怕场面失控。不得不说,这其中确实另有深意。
  袁肃和李彬没有再多说闲话,在周围两百余名总统府警卫员簇拥之下,出了火车站们不敢有片刻停留,直奔不远处停泊的车队。小广场早已调集了好几队的警察和车站工作人员排成一个方阵,将车队包围在其中。而在方阵之外,果然是云集上数不清的人群,放眼望去只见是黑压压的一片,分不清楚到场的究竟都是一些什么团体。
  最前面的人群看见火车站出站口这边有了动静,马上便激动的扯着嗓子大喊了起来:“袁将军出来,袁将军出来了!”
  “是袁公子,是我们民族大英雄袁公子。大家快起来,快起来呀。横幅打起来。”
  “欢迎袁公子凯旋归来!弘我民族之威严,扬我中华之尊容,袁君为先驱第一人!”
  随着有人领头大声高呼起来,原本沉寂的人群就如同被点燃了一般,一下子全部沸腾了起来。声浪一波接着一波,人群中打出的鲜红色横幅也铺天盖地的张扬起来。所有呐喊出来的声音无一不是赞颂之词,也无一不是卯足了底气真正发自肺腑的欢呼。
  袁肃还从来没有感受到这样受人欢迎的地步,即便是当初上任山海关大都督那会儿,也是因为有人暗地里操作才会有群众到场支持,可这次不仅是京城老百姓完全出于自发前来迎接,而且从到场的人数规模而言,也远远超过了山海关大都督上任典礼时的规模。
  不过正因为人实在太多,很快场面就因为气氛的热烈而渐渐有些失控。站在最前面的老百姓们纷纷想要站的更前一些,而后面的人群也跟着向前推搡拥挤。之前一波一波的声浪现在却变成了一波一波的人浪,而且浪潮的形势显然是愈演愈烈。
  警察和火车站工作人员一个个脸色都很紧张,赶紧聚拢起来形成一道坚实的人墙,生怕待会儿人群汹涌过头而发生一些意外事件。尤其是若是出现有人跌倒,在混乱的场面中根本无从施救,甚至还会引发起一连串的踩踏事故。
  到这个时候,袁肃才知道李彬为什么会这么担忧。他将身边的张涵玲搂得更紧了一些,然后跟着警卫队一起奔跑向车队,以最快的速度钻进车内。片刻之后,车队匆匆忙忙的便向着越来越小的人群出口驶去。许多还没来得及上车的迎接官员、警卫员等等也只能跟在车队后面奔跑,顺便协助警察维持现场的秩序。
  来到总统府,袁肃循例携带着妻子张涵玲一起,先去怀仁堂拜会了一众长辈。今世非比往日,袁世凯即便再忙也特意安排了时间来与袁肃夫妻见上一面,说了好一些称赞和慰劳的话。一番繁文缛节过去后,这才先被安排到招待所下榻休息。
  下午的时候,总统府内务处又派人送来了一份关于这几日的公务行程安排,首先会在大后天的时候于瀛台举行正式的新闻记者招待会,向来自全国各地以及许多外国驻华记者进行一番宣传。宣传的内容自然还是关于辽东事件之后,中国从日本手上收回主权领土一事,除此之外也还特意安排了一些关于帝制一事的问答。
  袁肃在看到公务行程的附言当中有所交代,届时记者招待会上会故意安排几名中文记者对其提问,至于他该如何回答没有太大的要求,不过其意思也就是让自己按照之前的态度如是作答而已。哪怕回答的保守一些也可以,只要不是公然反对就行。
  瀛台的新闻记者招待会结束后,次日傍晚总统府专门设宴接待各国使节和社会贤达,届时袁世凯和陆军部总长段祺瑞会在宴会之上,当众为袁肃授勋升衔。关于勋衔的级别,在附言中同样是有一定交代,总统府经过商议之后,决定擢升袁肃勋二位,授予陆军中将衔。
  对于这些安排,袁肃没有太大的异议,既然袁世凯最终下决心在青岛问题上赌了一把,这也表示他的这位叔父并非一无是处,更何况自己同样希望能有条不紊的推行帝制,以图从中谋取更多的利益。
  当天晚上,袁世凯邀请袁肃夫妇到怀仁堂参加家宴,此次家宴还特别接待了张伯驹,好让张涵玲能与兄长好好叙叙旧。宴席间,袁世凯让袁肃坐在自己身旁,二人好好说了一些话,不过并没有涉及到什么公事,也就是叔侄二人闲话家常罢了。
  到时候紧挨着袁世凯另外一边落座的袁克定一副神采奕奕的样子,频频的说出一些关于帝制进展比较隐晦的话。除了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被袁世凯以夹菜或者咳嗽及时制止之外,其他的话语反而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袁肃自然是注意到袁世凯的这一点变化,不得不说,青岛和辽东事件过后,袁世凯对称帝一事的信心倍增,再也不必像以往那样一丝一毫都必须如履薄冰来对待。他并不是完全清楚这段时刻袁世凯和筹安会对帝制的筹划工作,但从眼前种种来推测,只怕这件事业已快到了揭开帷幕的时候了。
  对于袁克定热情洋溢的叙说,袁肃表面上装出一副很认真在听的样子,时不时的也点头附和一声。只不过他心里却没有太记的下来,毕竟袁克定这个太子的能力和权力都很有限,如今话语权最终还是在袁世凯身上。他现在唯一要做的,仅仅是与袁克定搞好关系并且取得袁克定的完全信任即可。
  袁肃自己心中还是有一定盘算,那就是等到袁世凯百年之后,袁克定继位称帝时想方设法进一步扩大个人权力。
  宴席罢了,张涵玲与袁家的一些女眷一起在外厅闲玩,袁肃与袁克定、张伯驹等人坐在内厅喝了半盏茶,又任性而为的说了一些闲话。过不到半个钟头时,袁世凯起身准备去后厅休息,临行前让其他客人继续留下来喝茶、玩闹,倒是特别交代让袁肃跟自己一起到后面去单独说一些话。
  众人都会意,如今袁肃身为中央军的灵魂加传奇人物,深得袁世凯所倚重,此次袁肃奉命回京肯定是专门的安排。
  袁肃随同袁世凯来到后院的一处走廊上,袁世凯吩咐下人在这里收拾了一下,安置了两个座位和一个小茶几,又摆上了一壶现煮的茶和几盘小茶点,随即便屏退了所有人。



  第19章,最终试探
  二人先喝了一小杯茶,随即闲聊了起来。袁世凯自然又提及了辽东和青岛的事情,很是费了一些口舌来赞扬袁肃当初的进言,以及在辽东英勇作战的气魄。无论是脸色还是语气,都尽显出一番感慨万千和对袁肃的信任。
  “当初你的肺腑之言果然是有道理的,与其去求外国人帮忙,还不如好好凝聚国民的心思。这句话到今时今日重新忆起时,也是能够深深的触动人心。只不过此次在辽东与日本一战,损失上还是大大超出了战前预计,阵亡的将士多达一千多人,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说到这里,袁世凯颇有深意的长叹了一口气,露出一副忧愁的脸色来。
  袁肃倒是觉得袁世凯在这个时候对辽东一战的伤亡感到伤感,多多少少有一些做作的意思。别说他本人在站前对此次作战的伤亡预测很接近现在这个数字,袁世凯常年带兵,又与日本军事界人物颇有来往,不可能不知道中日陆军战斗力的差异。更何况以一千余人的牺牲换来青岛和辽东的主权,以及中国失去已久的尊严,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绝对是划算的。
  他猜袁世凯之所以这么说,十之八九还是在埋一个伏笔,还是一个对自己不满的伏笔。
  “叔父有如此怜悯之心,实属我辈军人之福。不过战场之上,如同风云莫测,无论是战局还是伤亡情况都不敢有切实的定数。此次辽东一战,终归还是怪小侄才疏学浅,麾下部队又太多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因此才会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对此,小侄深感遗憾,原本也想找机会向叔父解释清楚,实则此次完全不应该论功。”
  “克礼,你这话就说的太严重了。你也说了,战场风云莫测,即便付出了一定代价,但好在结果不算差强人意。如今总算能给洋夷一个教训,也能给我泱泱中华四万万同胞一次恢复自信心的机会。”袁世凯劝慰的说道。
  “唉,不管如何,今后小侄一定会更加勤勉,以勤补拙。也会更加有自知之明,绝不敢再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真有火候可以胜任要职。”袁肃既然看出袁世凯有贬低自己的意图,索性不等袁世凯把这番话说来,由自己先一步妄自菲薄,多少还能借“人情世故”来堵住叔父接下来的话。
  袁世凯脸色稍微有了几分变化,正如袁肃所预料的那样,他原本是打算趁着袁肃“大火”的时候来浇灭一下这个侄子的气焰,省的这个侄子今后会愈发难以控制。不过没想到袁肃居然主动承认错误,一下子让准备好的一些说辞顿时无处着落。
  不过他毕竟是老江湖,尤其还是专门单独与袁肃会面,自然不会因为袁肃耍了一定小手段便会轻易就范。此次他要求袁肃尽快进京的主要目的,并非是表面上的给予嘉奖,又或者单单只是利用袁肃来做一系列对帝制的宣传。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对袁肃进行一次决定性的试探,如果袁肃根本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老实人”,此次必会趁“嘉奖”之举,来重整袁肃手中的兵权,索性直接调入中央任职,来一个明升实降。
  不是说因为袁肃于国内的身份地位上升的太过迅速,有功高盖主的威慑。而是如今所有铺垫业已完成,眼看梦寐以求的帝制即将实现,而帝制施行之后的中央政府现状,以及袁氏一族未来的命脉传承,也都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否真正推行君主立宪制,皇位的继承都是关于中华帝国未来的大统。古往今来“帝王家事多”已经是家喻户晓的诟病。
  袁世凯对嫡长子袁克定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之所以要称帝无非就是希望能给儿子留一个高枕无忧“家业”,哪怕仅仅是一份徒有虚名的权位也不是不可以。他可以容忍段祺瑞、冯国璋这样的元老手握大权来辅助袁克定,但袁肃的情况却绝对是一个意外。
  因为袁肃姓袁,所以让这层关系变得十分复杂。
  假如说袁肃是一个“老实人”,能够心甘情愿辅佐袁氏正脉的皇位延续下去,那确实是一份难能可贵的亲属势力。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会积极培养、提拔袁肃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如果这个“老实人”变的“不老实”起来,直接威胁到袁克定的太子之位,这便是自己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他可以让像段祺瑞、冯国璋这样的人篡权,只要前提能保证袁氏血脉能够传承下去即可,可如若是袁肃这样的人篡位,那皇位虽然还是袁姓,但血脉可未必就是正宗。不仅如此,自己苦心经营这么多年的北洋基业,也就沦为他人做了嫁衣。
  虽然现在袁肃还没有表现出对权位的念重,可是这个侄子从白手起家直到前不久的辽东作战,时不时的就会暴露出一些野心和不听指挥的毛病。袁世凯不能百分之百断定自己的这个侄子是否可靠,又或者还是因为对方只是一个愣头青。关于这一点已经不能在拖延下去,帝制都到了这一步,对袁肃要么是继续提拔,要么是尽快打压。
  毕竟袁肃在直隶的势力早就成了火候,如今更是有了极其热烈的名声,此时若是振臂一呼,肯定响应者络绎不绝。再不及时控制,日后必成祸患。
  正是考虑到这一层,哪怕袁肃现在抢先卖乖,袁世凯也依然不会在言谈上受制,反而借着袁肃的这番话进一步说道:“说来,克礼你有自知之明那是最好不过,将兵是需要经验、资历、阅历以及后天勤奋学习。正如克礼你所说的那样,一个士兵不合格,最多只会影响局部作战,损失也不过是一条性命;如果一个将领不合格,不仅会影响全局作战,更是会导致成百上千的部署受难。”
  听到这里,袁肃心中一堵,自知今晚这顿家宴果然非同小可。他表现出谆谆受教的样子,一边点头一边附和道:“叔父教训的是,小侄只字不敢忘。今后必然努力学习并提高自己。”
  袁世凯沉吟了片刻,随即又说道:“有些话,你我叔侄二人也无须遮遮掩掩,在这里又不是其他地方。早先你在滦州时有好几次私下行动都有些冲动,那时候你年轻,刚刚掌握军权,有些头脑发热的地方情有可原,我这个当叔父的也愿意帮你一把。只是如今你已然成为手握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大司令,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更沉稳一些才是。”



  第20章,明升实降
  随着谈话越来越明显,袁肃的心情也越来越不好,真没想到即便是有叔侄关系也会“枪打出头鸟”。他当然明白自己的名望在北洋政府内部和民间基层有极大的提高,手中的权力和兵力也是越来越多,可好歹心中仍然惦记着协助袁世凯称帝。如今帝制还没有正式确立,反倒沦为了“兔死狗烹”的遭遇,这如何能叫人心安?
  这会儿他更不知道该如何接话,只能装作一副深思反省的样子默然不语。
  “之前你可能因为意气用事,又或者确实是觉得应当如此布置战局,所以才会主动出兵丹东,后来更是授意麾下纵火焚烧丹东。不管这件事对与错,也不管现在是否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如此重大的决定,你原本就应该先行通报陆军部再做决定。”袁世凯又说道。
  “叔父,正所谓领兵在外,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小侄当时也是考虑正面战场压力实在过大,所以才被迫下令东线主动出击牵制日军。”袁肃连忙解释道。不过在这一点上他却很是不服气,要不是自己主动出击占据辽东腹地,别说不可能加快辽东战争结束,后面谈判也断然不可能从日本手里索回部分土地。
  很显然,袁世凯是无事找事,无非就是找一个口实来教训罢了。
  “身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不仅仅是要顾虑战机,同时还要兼顾对后事影响的预测。我可以说当时你绝对是抱着赌博的心态来做出这样的决定,可万一赌输了呢?你知道不知道,擅自出兵丹东,弄不好就会扩大战争的态势,本来一开始舆论声势有利于我们,一旦战争扩大,影响到协约国在欧洲的战局,英法两国还会跟我们讲道理吗?”袁世凯加重语气说道。
  袁肃在心里嘀咕着:他妈的日本有扩大战争的胆量和能力吗?无非是一个概率罢了,这种概率低于百分之三十,老子凭什么不赌?
  不过纵然他心里颇有怨气,可也不能形露于色,只能继续装出一副知错的样子。
  “克礼,我知道你心里肯定不服气,不过无妨,好在这件事总算有一个妥善的结局。叔父只是提醒你今后万万不可以再如此鲁莽,毕竟不可能每一次都那么幸运。但是还有一件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