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弃妇再嫁-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硕,今儿很多人进来看孩子,都给了见面礼,或者送了长命锁项圈一类的首饰,尤其是县令夫人和林主簿夫人、丽娘都给了重礼,以后咱们得回礼,我怕忘记了,我说,你拿笔记下来再收进首饰盒,赶明儿一块放进地窖收着。”秀姑把手里的碗递给张硕,提醒道。

    她现今每日进食五六次,多是汤水浓粥一类容易消化的食物,不然奶水不足以供两个儿子食用,这不,距离喝完鸽子汤才过一个半时辰,她就又喝了一碗小米粥。

    张硕答应一声,洗完碗,果然取了纸笔进来。

    秀姑的记性极好,加上发生在今天,顺利地把今日送礼的人从明月开始念出来,“县令夫人给了两个金项圈、两个金锁、两对金手镯、两对金脚镯和四端表礼;林主簿夫人送了两个金制长命锁、两对金手镯,林小姐出嫁时我们才上了二两礼金,明儿林主簿家娶儿媳妇,备重礼,你也记在心里;丽娘也送了两个金锁、两对金手镯,还有两匹说给你儿子做尿戒子的细棉布、几身小宝没大狠穿的衣裳。瑞儿家越发过得好了,银珠送的礼只比县令夫人少了表礼,但却多了银首饰,一式两份,六件俱全,另外还有李淑人觉得双生子罕见特地命她捎来的东西,乃是赤金六件两套,绸缎四匹。我爹娘给两个小外孙打了两个银锁,两对银手镯、两吊钱并衣裳包被斗篷摇篮等物,大哥大嫂各给一对银镯子和一吊钱。其他都是给了钱,多则一吊钱,如葵哥和翠姑,少则百十文,多是邻里乡亲,你我几个嫡亲的叔伯姑姨家都是三百钱,堂兄弟家是两百钱。哦,对了,张里长家除了两百个钱,还送了两个银锁。”

    张硕记录时掩不住脸上的惊诧之色,随即想到一些人送礼是本身和自己家交情好,加上其家富裕,一些人送礼乃因自家和县令家来往厚密所致,立时坦然,横竖以后自己家有还礼的时候,倒也没有什么当不起。

    将东西一一收拾好,首饰和老张给秀姑的一起收进首饰盒里,铜钱入箱。

    临睡前,秀姑又跟张硕提起翠姑所托,感慨道:“读书是好事,开智、明理、知事,懂得忠孝仁义礼智信,免得被些达官显贵称之为愚民。”

    “你还得带两个孩子,会不会累着?”张硕颇为担忧。

    “放心吧,累不着,别人家一边带孩子,一边干活,我只在家照顾孩子,哪里能累着?况且我又不是正经的教书先生,想什么时候歇着就什么时候歇着。”

    张硕听完,忽然有了一个打算。

第116章 :() 
作为大青山村的里长,祖辈子孙皆居住在此地,张硕自然想让村子更好。

    怎样才算好?村中百姓开智,明礼义,知廉耻。

    纵使没有本钱和本事去参加科举考功名,却也如翠姑对秀姑的一番话所言,至少读书识字的人在城里做工,比不识字的人强些,还有机会谋个账房先生的美差,同时不会看不懂户籍契约等文书,不会被人在这方面欺骗。

    张硕想在村里建一间私塾,学生是村里供不起狗蛋一样的孩童,先生由自己和江玉堂清闲时轮流充任,壮壮和满仓粮山等人放假回家时亦可担当。

    以竹管为笔,沙盆作纸,不费笔墨之资。

    忙时放假,闲时上学,不求功名富贵,但求启蒙开智,不做愚民。

    当然,最要紧的是狗蛋可以在私塾里和其他孩童一起上学,不用秀姑在家里一边带孩子,一边教他读书识字,颇费精神。

    因此时天色已晚,恐秀姑月子里劳神,张硕就没开口,次日早起杀猪宰羊,命长工收拾好了运进城中,或送书院和各处大户人家,或放在铺子里卖,然后叫张开疆起床,看着他洗脸刷牙,早饭

    时热了昨晚的羊肉汤泡煎饼,就着小咸菜。饭后送他上江家的马车与已由马县令取大名为江逸的江小宝会和,由江玉堂送去县衙上学。

    张硕今冬才添了双生子,秀姑在家里坐月子,江玉堂善解人意地提出自己接送孩子,正好把才从暖房里摘出来的新鲜菜蔬送进城里各个大户人家,其中少不了的是给马县令家。

    江家和苏家暖房里的菜蔬长势不错,虽不如当季生长的菜蔬好,但因价格翻了几十倍,入冬后不久进账不小,甚至供不应求,两家有了经验,都打算明年扩张一些,多弄几个暖房。

    两家陆陆续续送了张家不少菜蔬,小白菜、茄子、豆角等。偏生给他们出主意的秀姑又起了古怪的执拗,冬日里只食白菜萝卜韭黄蒜黄等,甚少吃这些暖房里种出来的,不如让两家多卖些钱,让大户人家吃个新鲜。

    秀姑不爱吃反季节蔬菜的原因很简单,她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和四季节气对应,吃属于当季的瓜果蔬菜可解五脏六腑之忧,春吃韭菜和大葱,冬吃萝卜和白菜。就好像民间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的说法,其实是因为天日天热,常吃西瓜绿豆等寒凉之物来解暑,但凉性食物吃得太多对身体没有好处,而姜却是性热能解寒,正好食用。

    当然,她自己不吃反季节蔬菜,却建议娘家和江家建暖房种菜,卖予他人,其实有点自相矛盾,她很清楚这一点,好在吃这些蔬菜没有害处,反而有一些解腻的好处。

    她夜间因儿啼醒了两三次,给孩子喂奶,给孩子换尿戒子,后半夜才得以好好安睡,这些时日在大床对面榻上歇息的张硕起来时便轻手轻脚怕惊醒了他们母子,直到送小野猪回来,才听到卧室里的动静,忙进屋照料。

    秀姑晨起晚间皆食清淡,月子里不吃剩饭剩菜,十分讲究。张硕清早烧水用来杀猪的同时,已在炉子上熬了一砂锅黄澄澄的小米粥,又在大锅里煮了几个鸡蛋,放在锅里温着。

    伺候秀姑吃饭时,张硕提及自己的想法。

    秀姑咽下嘴里的食物,想了想,点头道:“这是好事,是大功德,我没有什么不同意的。咱家近几年进项颇多,买得起地基,建得起私塾,也许我们付出的并不多,但是对于许多连识字机会都没有的孩童来讲却是天大的喜事,很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也可以把私塾建得大一些,同样收下别村的孩子做学生,不独咱们大青山村。若是你和玉堂兄弟、壮壮几个孩子没空的话,我也能代教几日,只要他们不嫌弃我是女流之辈。”

    知识改变命运,秀姑非常赞同这句话,既然自家力所能及,为何不能造福邻里乡亲?

    古人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他们家从前日子过得虽然宽裕,但是到底难以震慑村民,如今张硕是里长,又和衙门里的官员来往亲密,做事自然就一呼百应了。

    “有什么嫌弃的?咱们庄稼人如何讲究那些?无论男女,有人教孩子识字,他们做梦都能笑醒,谁不对读书识字的人满怀敬畏?况且,壮壮兄弟和满仓兄弟几个,哪个不是你启蒙的?尤其是壮壮和满仓,在书院里的成绩都是数一数二。咱们不教他们四书五经,只教他们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和关于律例、农事、算术、礼义一类的东西。”

    “这样的打算就更好了,实在。就算将来你不在村里教他们读书认字了,咱们也可以聘请个品行良好的读书人过来坐镇,桐城里因年纪不符合书院规定难以入学,并且没有功名也难收学生的读书人多着呢,这些简单的东西个个都教得。聘请这样的先生,一个月二两银子也就够了,就由咱们家承担,不必村里各家交束脩。”秀姑双眸晶亮地望着张硕,一脸赞同,“你和玉堂兄弟商量商量,问他同意做先生不做,好在他家有长工,卖菜亦不必他亲自去。经他同意后你再去族里一趟,跟那位里长,以及族老们说说。”

    和妻子心意相通,行事得到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张硕脸上笑容极盛。他不是没钱聘请先生过来执教,之所以不请先生而是自己亲身上阵,乃是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先生,多少都想让学生用纸笔书籍,不像他们完全用不着,只是教学生认字而已,竹管沙盆即可。而且,他也不想让村里百姓觉得自己家聘请先生是理所当然之事。

    “你快趁热吃饭,如今腊月天,最早也得过了年才能落实,这事不急于一时。”

    秀姑听了,忙低头将剩下的半碗粥都喝了,张硕给她剥的鸡蛋也都吃了。

    饭后苏母过来帮忙煲汤照顾孩子,张硕洗完尿戒子搭在外间火盆笼上,便跟老父和妻子、岳母说一声,拎着水桶和鱼竿出门,如往常一样破冰垂钓。

    至于后院喂牛喂羊未马骡鸡鸭鹅的事情,都由老张一手包办了。

    听秀姑说想喝黑鱼汤,苏母立刻麻利地从鱼缸里捞出一条黑鱼,开膛破肚,乃是老张前日所钓,养在缸内。张家特地备了几口鱼缸,一只鱼缸内就是两三条黑鱼,较为凶猛,一只鱼缸内是鲤鱼、草鱼等,另外一只鱼缸内则是许多鲫鱼,游来游去,不见一丝疲惫。

    这些都是给秀姑坐月子准备的,老张父子在城里村尾见到有人卖鱼都会买下来。女儿的日子越来越好了,现在村里提起她,谁不说她旺夫益子?再不说她是弃妇之身。

    苏母心情愉悦,将清理干净的黑鱼下锅炖煮,清水煮黑鱼,一点花椒八角姜片茴香都不放,甚至不放盐,炖到肉化于汤。这样炖煮出来的鱼汤苏母只觉得腥味极重,自己儿媳妇坐月子时都喝不下去,偏偏秀姑前几次不仅都喝光了,鱼肉也都吃了。

    “我熬汤时就觉得难以忍受,真不知道你怎么喝得下去。”一个半时辰后,秀姑说饿了,苏母忙把汤色雪白的黑鱼汤盛了一碗送到床前枕边,里头一大块鱼肉已经剔去了鱼刺。

    秀姑不以为意,“再难以忍受,为了孩子也得受着,宋大夫都说我养得好呢。”

    苏母笑道:“真不知道你这仔细劲儿随了谁。”

    她一直都来照顾女儿坐月子,清楚女儿的癖性,被褥两三天就要晒一回,几床被褥轮流换,身下铺的细棉布单子在更换被褥时也得揭下来清洗干净,跟生过小野猪坐月子时的做法一样,甚至更加仔细。卧室内便是窗户不开,也要撤了西次间的火盆,掀开门上的棉帘子,包括堂屋和西次间的门帘,好让卧室经由西次间和堂屋透气儿。

    秀姑莞尔一笑,却不言语。

    她是极端自制的人,从来不拿自己的身体和孩子开玩笑。作为母亲吃得好睡得好,吃得谨慎睡得仔细,奶水的质量就好,对孩子有很大的好处,生养小野猪时,喂奶期间她几乎一点寒凉之物都不入口。今年夏天在村子里她见过一个孩子落草已有好几个月的妇人,没怎么注意就吃了两块西瓜,以解暑气,结果喂奶给孩子后,孩子拉了几天肚子。

    因此,她月子里喝的汤里不仅黑鱼汤如此清炖,鸡汤、猪蹄汤、鲫鱼汤、羊骨头汤等都是如此,剩下的汤水家人喝时另外放盐和调料,也经常用米酒水清洁手脸牙齿。

    扎扎实实地坐完四十五天的月子,第四十六天的晌午饭前,秀姑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出浴后的她长发乌黑柔亮,肤色白里透红,身段凹凸有致,面庞光洁水润,其秀美出众丝毫不像生过五个孩子并且已有二十八岁的山野妇人。

    张硕抱着睡醒的小儿子在屋内踱步,见状心头火热,目光微闪。

    秀姑横了他一眼,眸光流转,几乎滴得出水来。

    她绞干头发披散在肩后,把梳子放进妆奁中时,忽然开口道:“大哥,我娘照顾我坐月子,又帮我们照顾孩子,咱们家过年时吃的丸子果子饭菜等也都是我娘操劳,以后指不定还得劳累她老人家,所以我想孝敬我娘一对金镯子和一对金耳环。”

    这两年风调雨顺,村里日子过得好了,有些殷实之家的妇人佩戴了金银首饰,张里长家的田氏婆媳和几个家有良田甚多的妇人都戴了大金镯子。

    此时给她母亲买金首饰,佩戴出去亦不算张扬。

    “应该的,应该的,明儿我进城就给岳母买回来。”自家受岳母照顾良多,张硕自然不会舍不得几十两银子。

    一夜颠鸾倒凤,第二天果然买了金镯子和金耳环回来,另外还多了一个金镏子。

    三样首饰一共花了五十多两银子。

    苏家按照风俗来接女儿和两个小外孙回娘家时,以示出月子,秀姑就把首饰拿给了苏母,笑道:“阿硕说,这些日子辛苦娘了,小野猪出生时就没怎么孝敬娘,如今家里的日子过得好了,手里有些余钱,特地买了这几件东西孝敬娘。”

    “这怎么行?你们家里孩子读书,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快拿回去。”

    “娘,阿硕特地给娘买的,拿回去像什么样子?孩子读书的钱家里早就准备好了,有这几两银子没这几两银子都一样。您啊,就好好地戴着。”

    苏母眼里满是晶莹的泪花,忍不住拿出手帕擦了擦眼睛。公婆明理、丈夫老实、子媳孝顺、妯娌和睦,女儿女婿也孝顺异常,底下孙辈们个个都有父母之风,除了小儿子过继出去这一件事之外,自己这一辈子知足了,真的知足了。

    虽说不宜炫耀,但是苏母依然将首饰戴在身上,逢人问时都说是女婿孝敬的。

    村里众人尚未来得及表示出自己的羡慕之情,就被突如其来的好事砸晕了头,张硕买了一块地基,要在村子里建私塾,教买不起纸笔上不起学的孩子认字!

第117章 :() 
事情发展得很顺利,正如秀姑所言,庄稼人对读书识字有一种天然的敬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想法已经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便是认得几个字也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张硕买下地基和砖瓦木石等材料,召集村民提出建私塾时尚未提及工钱,就有许多壮丁自告奋勇地前来帮忙,表示分文不取,只求自己家的孩子有幸跟着认几个字。

    其时尚未出正月,春寒料峭,冻土未化,河冰犹冷,张硕考虑到不宜盖房,便只先带人先挖地基,地基挖得深些,盖出来的房子更牢固,等天气暖和些再盖。

    前来帮忙的人多,不到半日,地基就挖好了,挖了三间地基,很深。

    因张硕说了,不拘长幼,只要有心认字,到时候都可以前来上学,其他村子的孩子也收,只需准备沙盆竹管即可。同时张硕也丑话说在前头,他和江玉堂只识得几个字,教不得考功名的四书五经,想要考功名的来上学后发现学不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别怪他们不教。

    其实能认得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能看懂户籍和契约,对于穷苦百姓来说,已经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好事了,如何会怨恨张硕不会教四书五经?

    秀姑每日接待前来确定是否属实的村中妇人,清楚地知道了他们的这些想法。

    很多时候,百姓的要求很低很低。

    趁着冷天的价钱便宜,采买砖瓦木石材料时,独缺适合做大梁的木料,张硕留心了几次,都没买到满意的。挖完地基,老族长知道后,当即就命人砍了他家的一棵老树,把大梁做出来先晾着,算是他为村里私塾尽一点心意,同时又毛遂自荐,也要在私塾里教学生认字,又笑对张硕道:“总不能让你们这后生小子专美于前不是?”

    笑完,又叹道:“枉我活了这么多年,偏没你这见识,只顾着敝帚自珍,却不曾想过造福于民。如果我像你这么大时有这样的想法并在村里施行,咱们村只怕过得更好。”

    张硕连称不敢。

    老族长拍拍他的肩膀,道:“这样就已经很好了,难得的是你能想到,能做到,能让村里的百姓得到好处。听你爹说,你还想就着玉堂冬天种暖房菜看看行情,如果可行的话日后让村里也种,然后卖往府城?好好干,慢慢来,以后族里有什么难以解决的纠纷,只管来找我,我虽老眼昏花,到底说话的分量在,不致让你为难。”

    张硕笑着答应了,倒是没有推辞,至于暖房种菜的想法,没承认,也没否认,他很清楚村里大多数人家都没有江玉堂和苏家的魄力和资本,未必肯舍庄稼而种菜蔬。

    但,即使如此,也够村民感激了,可不是人人有赚钱的营生想着邻里乡亲。

    如果说以前百姓对张硕更多的是敬畏,那么此时则是敬重,一字之别,含义便大有不同,连带秀姑在村里本就少有人及的地位愈加提高了许多了。

    秀姑不禁笑道:“莫非这就是所谓的夫贵妻荣?”

    “这算什么夫贵妻荣?我就是个不入流的小里长,虽然让你跟着我的日子过得比别人好些,到底称不上什么荣耀富贵。”张硕抱着不肯躺在床上的小儿子在屋里走来走去,“赶明儿壮壮兄弟给你挣诰命回来,戴凤冠,披霞帔,才是真正的母以子贵呢!”

    秀姑嗔道:“你何必小看自己?我倒觉得我跟着你从来都是享福的,我在村里有着无人能比的地位,全赖你的本事,对我而言,就是夫贵妻荣,也是心里所想,并非穿上凤冠霞帔才算是富贵。况且,壮壮和小野猪还小,考功名又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虽然我们都盼着儿子们个个前程似锦,将来不受权贵欺压之苦,但是你也别经常挂在嘴边。”

    张硕知她想法,忙道:“知道了,以后我留心,不再他们跟前提起。”

    他自己的儿子他怎么可能不心疼,虽然一心盼着儿子功成名就,但也豁达地以儿子们的意愿为主,并不会强逼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旁人总说他夫妻俩狠心,小野猪才虚岁还没满五岁就送去读书,实不知小野猪乃是乐意和马清、江逸一起玩耍。

    “对了,大伙儿都说你想让村里效仿玉堂家和我娘家,也弄暖房种菜?你觉得可行?”秀姑不禁对张硕刮目相看,居然有全村致富奔小康的想法。

    张硕想了想,道:“可行不可行,先看看,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儿。”

    “玉堂同意?毕竟是他家先种菜,也有了些经验。”

    “有什么不同意?玉堂自己都说了,主意是你提出来的,种菜是长工的功劳。”张硕说着忍不住一笑,续道:“我跟玉堂商量私塾的时候顺便提了提这件事,玉堂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只要村里愿意弄暖房种菜,他就叫长工把经验传授给村里。他说就算村里都种了暖房菜,也不影响他家的生意,不能总盯着桐城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