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弃妇再嫁-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母说的对,不能留下把柄让沈家说三道四,李氏心想。

    到张家一问,却是早就告知沈家了,沈家哪有反对的资格?只说任由张家续娶。这种事,说白了就是礼数,却不是规矩,可以遵守可以不遵守,难道沈家不同意丧妻的张硕就不再娶了不成?或者张家看中的人家沈家不同意,张家就不结亲了?

    张家和沈家的关系不算太好,莫说沈氏已经去世,就是她在世时,也不大往娘家去。

    没办法,沈童生自己说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张家是生是死,过得是好是坏,都和沈家没有任何干系,沈氏不能回娘家叨扰。

    因此,这件事没有任何波折。

    老苏头和苏父、苏大郎得知后,各自仔细思索片刻,方方面面都想到了,除了张硕无母外,觉得这门亲事各个方面都好。

    询问过秀姑的意见,苏家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苏家并未矫情,李氏得信后告知老张父子,父子二人欣喜若狂。

    既然苏家同意了这门亲事,张硕急急忙忙地开始收拾三书六礼所需的东西,首先是纳采,也就是提亲,需要执活雁一对。

    张硕出了母孝后,老张就准备好了儿子再娶所用之物,早早在后院里圈养了好几只活雁,生怕深秋寒冬逮不着活雁,他们家在县城里杀猪卖肉,懂得礼节更多些,三书六礼中好几礼都要执雁登门,以示尊重。

    果然,见到执雁登门的李氏,苏家上下觉得十分熨帖。

    交换庚帖,合过八字,都说天作之合,两家早早就定了小定的日子。

    张家没有女眷,张硕就请了本家的一个三婶主持。

    小定这日,张三婶带着张家准备的礼物和李氏到了苏家,受到了热情的招待

    生活艰难朴素,虽说是三书六礼,实际上乡村人家在这些礼节上都简便了许多,交换过八字后就直接下聘,哪像张家这样一礼不落。

    小定就是正式定亲,双方都需要准备小定礼,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为了准备回礼,秀姑放下了手里的刺绣,先将小定的回礼准备好,不过是荷包衣裳等物,苏大郎早拿到了张硕的尺寸。

    吉时一到,苏母就叫秀姑出来见礼。

    她今天穿了一身苏大嫂用私房钱给她做的新衣,大红棉袄,翠绿棉裙,虽是冬装,却依旧显得秀姑身形苗条,容貌姣好,红袄绿裙映得满堂生辉。

    在场的女客嘴里称赞,心里羡慕。他们一年到头能添一身新衣裳就不错了,很大一部分的人成亲时都穿着旧衣服,甚至还有的人借别人的衣服穿一日,没想到苏秀姑小定就穿上了细布做的新衣,更不用说将来出嫁了。

    张三婶脸上笑容更盛,秀姑确实和张硕很般配,苏家家道厚实,又疼女儿,别人家可没有这么好的家底,就是壮壮的外祖家沈家也比不上。拉着秀姑的手称赞几句,无非是夸她模样好、手脚巧、性子伶俐,能做好媳妇的职责等等。

    夸赞完,张三婶赶紧送上张家准备的礼物,打开时震惊四座。

    只见张家准备的小定礼分别金戒指一对、金耳坠一对,单这几样黄澄澄的首饰就值四五两银子了,另外还有两套衣裳和两匹红绿棉布,张三婶环顾四周,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又取出一支分量不轻的如意金簪别在秀姑发髻上。

    张家真是大手笔,不愧是全村的富户。

    一般人家在小定这日给即将进门的媳妇做一身衣裳算是很不错了,给一个金戒指就属于大礼了,没想到张家出手就是金戒指金耳坠和金簪子,统共得值二十两银子。

    当天就有人说给沈家知道。

    张壮的外祖父母和三个舅舅舅母又羡慕又嫉妒,直说张硕娶张壮之母时都没送给他们这么多东西,如今给苏家下这么重的定礼,实在过分。

    定礼已是如此贵重,大定时的聘礼可想而知。

    村里的女人长相比秀姑标致的大有人在,但是张硕觉得她们都没有秀姑那副文雅娴静的气度。张硕心中疑惑,以前怎么没注意到秀姑竟然这般秀气?是因为她当时是他人妇?

第146章 :() 
    此为防盗章  秀姑有预感; 这一次肯定会大有收获。

    和上回一样,她等了小半个时辰; 云掌柜便兴高采烈地进门; 虽是寒冬,满头满脸却都是喜悦的汗水; 在他身后; 还跟着一个伙计,手里捧着一些东西; “秀丫头,好消息,王太太对百寿图满意得不得了,叫我把剩余的银子带给你。”

    云掌柜从伙计托盘中拿出一包银子递给秀姑。

    银子入手沉重; 秀姑心中一喜; 细细一数; 十两的元宝,一共六个。

    “六十两?云掌柜; 不是说好了五十两吗?怎么多了十两银子?”

    “没错,是六十两。”云掌柜看出秀姑脸上的疑惑; 含笑解释道:“你的百寿图出乎意料的好; 王太太说等她给王老太太献礼时,一定能拔得头筹; 所以多付了十两。”

    在富贵人家眼里,面子比什么都重要,金银反而次之; 尤其是王太太可以预料到这幅百寿图一定会艳惊四座,所以十分喜欢。

    “不仅如此,我送百寿图的时候,正好王太太的女儿在场,正和王太太挑选门下金匠送上去的首饰,见这幅绣图让王太太满意,就给了我一件首饰,让我交给你,算是谢礼。”

    其实是王太太和王大姑奶奶见到绣图后很满意,于是问起秀姑的家庭,听说她家境普通,又被夫家休弃,每日为生计奔波,最近刚刚定了一门亲事,在家中待嫁,王大姑奶奶就顺手打赏了一件首饰,只是他是生意人,知道如何说话比较顺耳。

    秀姑怔然,冰雪聪明的她立即明白了。

    云掌柜递给她的是一支金簪,金子很软,所以这支金簪的簪身并不是赤金,应该是赤金和其他金属混合在一起的合金,硬度达到簪发不会变形的程度。即使如此,它比银子仍贵重许多,尤其是簪头焊接着一朵金丝编织的牡丹花,花瓣层层叠叠,枝叶托底,相当逼真传神,别致而典雅,没有半分俗气,其工艺之精巧,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这支金簪漂亮得几乎可以当艺术品了!

    累丝,一种传统的黄金工艺。

    秀姑随师父学习刺绣时,并不是只学刺绣,在学习的过程中,她还要学习配色、配饰等等,而饰物自然涉及到了古往今来许多珠宝首饰的知识。

    这支金簪的分量并不重,所用的赤金不足一两,但是它的价值却在十两白银以上。

    它的贵重在于工艺。

    王家,必定不是寻常乡绅之家,秀姑突然有这种感觉。

    门下金匠做的首饰仅仅是一支打赏的金簪便已如此讲究,那么他们自己佩戴上身的呢?这可不是一般金匠能拥有的手艺。寻常百姓所佩戴的首饰较为简单且粗糙,单是金饰已经弥足珍贵,哪里还会在意俗气与精巧的天差地别。

    张家小定下聘的金首饰款式就相当简单,贵在分量不轻。

    “云掌柜和王家有生意往来,下回替我多谢王太太和王大姑奶奶。”为免金簪上的牡丹花受到挤压而变形,秀姑将其仍旧放回原来的长条锦匣中,然后和银钱一起收入包袱。接下来她需要付给云掌柜一部分佣金,不料却被云掌柜以上次她替绣庄画图样底稿为由拒绝了。

    之所以是银钱,而非银两,因为除了百寿图所得的六十两外,还有苏母、苏大嫂托她卖掉荷包的钱,两百零五个荷包一共卖了一千六百四十文。这些荷包按着她画的新花样绣出来,寓意吉祥如意,又值年下,每个荷包涨价两文,算是相当大的收获了。

    “行,我不会忘记,一定替你带到。”云掌柜有预感,他们还会和王家在刺绣上有来往。

    本地民风淳朴,家家户户种一点棉花,却很少有人会纺纱织布,顶多会纺线,懂织布的人很少,也不及江南山清水秀,盛产丝绸,所以刺绣在这里并不盛行,刺绣好手不多,她家因祖母之故而懂得绣花,实属少见,而秀姑的绣品在江南刺绣中都属于上等。

    见秀姑已有离去之意,云掌柜连忙问出自己的问题,“秀丫头,你有什么打算?我记得上回你买了白绫、白绢,是否继续绣图?如果绣的话,绣什么图样?几时能绣好?”

    见识过百寿图后,云掌柜有了主意,与秀姑合作,秀姑绣图,他买好木头请府城的名匠精雕细琢,做成屏风,或是挂屏,或是插屏,或是曲屏、或是炕屏,价格翻几倍不止。

    云掌柜从前在府城的大户人家做工,知道大户人家的排场。

    秀姑当然明白绣图如何卖掉才能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她没有断然拒绝云掌柜的想法和打算,笑道:“针线活儿做久了,容易伤眼睛,若非实在缺钱,我不会这般急于卖掉绣图。再过几日就进腊月了,天寒地冻,手脚冰冷,活计做得慢,所以近两三个月我没打算继续。当然,云掌柜您放心,如果我绣图的话,一定先跟您打个招呼。”

    “你不继续了?”云掌柜大失所望,他以为秀姑一定会乘胜追击。

    “不,刺绣仍旧是我最喜欢的,只是目前不打算绣图。您知道,若绣一幅大图费朝夕之功,没有一年半载根本完不成。这次的百寿图能在一个多月内绣完,多亏了我娘和我大嫂帮我磨针、擘线,甚至不让我做家务。以后,可不会这般清闲了。况我在家待嫁,不宜出门。再说,世事无常,谁也不能保证一定会如约绣完。”

    云掌柜虽仍旧十分失望,但对于秀姑的承诺却觉得高兴,毕竟秀姑说好了所有的绣图都经过他的手出售,绝不会考虑其他人,不管是合作还是抽成,他都能赚钱。

    秀姑买完东西和苏大郎回到家中,家里大人不在。

    老苏头和苏父去看地了,他们家攒了一年的钱,打算再置办两亩地,苏母串门,苏大嫂因为母亲生病,回娘家探望,已经去了好几天未归,所以家里只有满仓和壮壮两个娃儿煞有其事地教粮山和添福念三字经。

    “满仓和壮壮都好乖,姑姑买了好吃的,快来吃。”秀姑打开包着桂花糕的油纸,一人分了两块,再一人分一把糖,然后把其他的东西收进自己房中。

    “谢谢姑姑!”满仓大声道谢,壮壮高兴得眼睛都眯起来了。

    秀姑喜欢壮壮的乖巧,说定亲事后,白天老张和张硕忙于杀猪卖肉,就把壮壮托在他们家吃饭,晚上接他回去,父母二话不说地答应了。张家送壮壮来时,送了一袋面,另外,三不五时地送些猪肉下水骨头,说是壮壮的口粮,谁都明白这是送给苏家的。

    秀姑回来时已是午后,看天色不算太晚,检查完两个娃儿的功课,便烧了一锅热水,脱掉满仓兄弟三人棉衣外面罩着的衣裤,和着皂角粉浸泡在木盆里。

    “壮壮,把你的衣服脱下来我一块洗。”

    “哦。”

    秀姑喜欢干净,最看不过邋遢,房间院落始终保持整洁,衣服洗得很勤快,每次洗完需要特别仔细保养双手,可是又不能不洗衣服,这个时代又没有洗衣机可以代替。满仓兄弟几个有衣服可以换,湿衣服晾在院中绳索上即可,壮壮却没有可以更换的衣服在苏家。

    秀姑便烧了火盆,罩上竹罩笼,将壮壮的衣服搭在上面,很快就烘干了。

    壮壮知道秀姑即将做自己的娘,他对生母的记忆早就湮灭于岁月中了,而秀姑温柔体贴,她的出现,让壮壮感受到了母亲的关怀,所以和秀姑十分亲近。

    老张和张硕送壮壮过来,其实就是让他们培养感情,对于目前的进展相当满意。

    傍晚时分,老苏头和苏父回来,不住唉声叹气。

    秀姑纳闷地询问缘由,得知村中暂时没有人卖地,唯一愿意卖的地位于村东那边,是沙头村的,其主要去县城里买铺子急着卖掉,却是连成一片的十三亩四分地,六两一亩,包括地里的庄稼,一共八十两四钱银子,谁知人家不肯零卖,老苏头和苏父觉得非常可惜。

    那块地很肥沃,可以种一季麦子、一季玉米花生大豆棉花等等。

    田地出乎意料的便宜,最好的良田从来没有超过七八两银子一亩,前朝亦如此,开国的二十年里,江山初定,地价甚至低到二三两银子一亩,近来颇有上涨,亦不过五两上下。

    一定有人问既然地价这么便宜,为什么不多买一些,毕竟一个壮丁做工的话,一天可以拿到五十个大钱,就像苏大郎一样。

    要知道,拥有土地的百姓本就不多,大多良田为权贵所占据,就是年年风调雨顺,地少,够糊口的百姓仅是少数,大多和没地的一样难以果腹,加上油盐酱醋衣裳鞋袜人情往来都是支出,而做工的却不是日日都有活计。何况,立国二三十年来,赋税甚重,平时地税上交三成,有时甚至上交一半,除此之外,还有丁税、杂税等等,一年到头没有余钱。

第147章 :() 
    此为防盗章

    一听苗云年近半百; 秀姑顿时惊呆了,张媒婆却是振振有词地反驳苏母; “苏嫂子; 话可不是这么说,苗云年纪大怎么了?年纪大才知道疼人。し人家有钱有地; 儿子都娶媳妇了; 女儿也出嫁了,秀姑过去就是做婆婆; 只等着儿子媳妇孝顺。这可是天赐良缘,多少人求我我都没答应替她们说哩,你可不要糊涂,错过了这家; 可就没有下家了。”

    苗云答应过她; 如果说成了; 就给她二两银子和十斤肉的谢礼。

    二两银子哪,她得说成多少门亲事才能赚这么多。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张媒婆拍着胸脯向苗云保证一定能让他得偿所愿。

    “我一点都不糊涂,我要是答应才是糊涂了哩!你去找那些求你的人吧; 别打秀姑的主意。”苏母阴阴沉沉地道; 苏父等人都不善地看着张媒婆。

    如果别人来说亲,就算是不愿意; 他们也会心平气和地说话,客客气气地婉拒,但是张媒婆?哼; 不把她打出去已经是苏家厚道了。没见过这样的老太婆,黑了心肝烂了肺,没有人性,居然替一个老头子来求娶花朵儿似的秀姑,还把老头子夸得天花乱坠,其心可诛!

    “张媒婆,我娘说得不错,这门所谓的天赐良缘我不愿意,你把话回给苗家吧。”看老苏头和父母兄嫂的打算,秀姑就知道寡妇、弃妇再醮很平常,自己终究还是要嫁人,她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但是她不想嫁给一个老头子,哪怕是个有钱的老头。

    为了钱嫁给半百老头子的女人不是没有,毕竟百姓生活困顿,卖儿卖女的比比皆是,但是却不包括她。即使她是穿越成被休的弃妇,人生有了污点,她还是不愿意糟蹋自己。

    弃妇又怎样?并不是罪该万死。

    她有自己的谋生手段,就算不靠男人,她也能安安稳稳地活下去。

    张媒婆听了这话,顿时急了,难道她无往不利的张媒婆居然会铩羽而归?“秀姑,你娘糊涂,你可不能糊涂。苗云没什么不好的,就是年纪大点,其他的可是无可挑剔,心也是好的,会疼你、宠你,哪里还用你天天辛辛苦苦地做活计补贴家用。”

    “秀姑,你别被她骗了!”苏母大急,生怕秀姑被张媒婆说晕了头,这可是一辈子的事。

    秀姑向她点点头,然后看着张媒婆道:“请回吧,苗家再好,我都不会答应。”

    苏母和旁观的老张等人顿时都松了一口气,尤其是老张,太好了,秀姑不是那些傻丫头,没有因为苗家的四十亩地心动。

    “我说秀姑,你咋这么不知好歹呢?你过去了,立即就能受到儿媳妇伺候,洗衣做饭你想怎么吩咐就怎么吩咐,在有钱人家来说,那就是老祖宗,说一不二。”

    不过是一个弃妇,矫情什么?

    要不是看她长得俊俏,苗云哪会看得上。

    当然,苗云也是自知以的身份很难娶到黄花闺女,加上很多黄花闺女都没有秀姑模样好,所以不计较秀姑弃妇的身份。

    苏母怒从心起,把她这么厚道的人气得暴跳如雷,实在是张媒婆有本事。

    苏母左顾右盼,想找一根棍子把张媒婆打出去,这个张媒婆实在是欺人太甚。

    老张见微知著,顺手把倚在墙角的铁叉子递给她,这还是昨天苏母用来翻晒柴禾时放在这里没有收进耳房。

    张媒婆被苏母粗野的动作吓了一跳,急忙后退,口不择言道:“哪有你这样对媒人的?看谁还敢上你家门说亲。我不是你家仇人,我为秀姑着想,你还不领情!你家秀姑又不是黄花闺女,有这样殷实的人家愿意娶,你们就该偷笑了,居然还挑三拣四。就是黄花闺女,人家苗云也不是娶不到,要不是看你们家秀姑模样儿生得俊俏,你以为他看得上?”

    “滚!给我滚!”苏母气得浑身颤抖,用力挥舞着铁叉子,吓得张媒婆落荒而逃。

    张媒婆觉得不服气,站在门口骂了一顿,引来许多邻居看热闹,她越发得意,恨不得把所有不好的言语都往秀姑身上堆砌,直到见苏母拿着叉子追出来才住嘴,并且转身跑开。

    苏母追了一会没追上,气喘吁吁地扛着叉子回到家门口。

    “嫂子,咋回事?”这时门外围观的邻居还没散,七嘴八舌地开口询问。

    苏、王、李、张是大青山村的大姓,几乎都是一脉相承的本家,尤以苏家为最,大青山村是本县最大的村落之一,约莫三百多户人家,拥有良田五千多亩,虽然一大半的良田都是大户人家的。

    而大青山村的苏姓足足有一百多家,加上秀姑家为人厚道,他们大多与之交好,所以听苏母痛骂追打张媒婆的来龙去脉,都有些同仇敌忾。

    苏母怕张媒婆出去胡说八道,败坏秀姑的名声,所以先发制人,听大家问,就跟大家说明。冬日村里农闲,都爱打听这些是是非非,一时不防,就会传得面目全非。

    不消几日,村里村外议论纷纷,都在说张媒婆替苗云上苏家求娶秀姑的事儿。

    “张媒婆真不是人,这不是糟蹋秀姑嘛?”

    “就是,作孽哟,这张媒婆没人性,以后我可不敢托她给我们家儿女说亲。”

    “让我说,大嫂就是太挑剔了,秀姑已经不是黄花闺女了,被休的名声又不好,连带我们翠姑都不好找婆家,有人家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