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发才两个多小时,长老示意所有人停下来,他独自带着我登上前面的一个小山包。

“稻子!”他低声说,并用手杖指着面前突然出现地一个大湖。

说是大湖,其实也只是相对我们这段时间栖身的小湖边而言,方圆大约也有千亩大小,但触目最让我动心的却是从湖滨到坡地上的至少上百亩野稻!

可惜我们来得太晚,这一季野稻已经黄熟透了,也早就吸引了众多的鸟类啄食,大约应该还有湖边的兽类参与,反正我们所能见到的稻子已经基本上没有了穗,过半的稻杆都已经倒伏,只有那黄熟地颜色在这一片翠绿中仍还显眼,与周围的景色反差极大。

这让我大失所望。

这片野稻中,至少有20余亩非常集中,可以说,几乎达到了我们在小湖边围起来地那片野稻的密度,眼下却稻穗稀少,几乎见不到完整的稻穗。

“我们去收稻穗!”

已经让欧且长老带路走了这么远,稻穗又不是很多,我带的十来个,人应该就够了,加上我们都带了铜质的小刀,比欧且人应该能够更快地采摘到稻穗,所以我没打算再劳烦欧且村民们。

可是欧且长老却拦住了我们。

“摧夫!摧夫!”

他很急切地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山头。

“什么?‘摧夫’是什么?‘摧夫’?”我一头雾水,看来这语言不通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摧夫!摧夫!”长老着急地指着我们来的方向“欧且!欧且!”

这下子我有点明白过来。

“欧且”是他们村子,那“摧夫”就是另一个村子了,从这次长老的举动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不是很好,说不定以前还有过冲突,难怪他要阻止我再继续前进。

不过我从这里看过去,到“摧夫”所在的山头应该还有数里啊,哪里不能去了?这湖难道是“摧夫”的私产?

我示意所有欧且人留下,再告诉太昊族人们小心潜行,估计这一带应该是“摧夫”人的势力范围,就当我们是在别人的地盘上吧,小心点总是好的。这下子欧且长老知道再也没有办法阻止我,只得悄悄伏在山后,小心地观察我们的行动。

直到我们潜进野稻地里,周围仍没有什么动静,看来欧且人是过于小心了。

“兄弟们,动手!”

我把第一个割下来的稻穗放到了随身的麻袋里。

第二百九十一章 …  筹建欧且

这片野稻的收成本来应该是不错的,可是由于我们来得太晚,鸟雀给我们遗留下来的实在已经不多了,很快我就发现,潜入到野稻地里的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有太大的收获,至少我周围的数十米内就已经看不到一个完整的稻穗,甚至连谷粒稍多一点的稻稳都欠奉,相反的是,这里面还有许多禽鸟仍在大快朵颐,完全不把我们这些“农民”看在眼里。

我的麻袋里只有大约三斤多稻穗,其他的战士也差不多,我们11个人竟然连40斤稻穗都没有收到。

恼怒之下,战士们看着空空的麻袋,竟然拿这些禽鸟出气,开始出手捉拿鸟类,以补偿我们远行的损失。

结果并不美好,禽鸟们受惊飞起,并且产生连带效应,靠我们这侧的湖岸上,数以千万计的禽鸟遮天蔽日地飞起来,鸟粪如雨而下,让我想起当年给我们带来巨大损失的那场鸟灾。

“快退回去!我们走!”我吆喝一声,带上战士们往欧且人所在的那处坡地跑去。

回到坡地上,才发现欧且长老紧张不已,看到我们回来,看得出他和其他欧且战士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难道摧夫人就这么厉害?竟然让欧且人怕成这个样子!

这么说,欧且人能够支持我们这次来收割野稻,已经需要巨大的勇气,甚至得有牺牲的准备!

不管结果怎么样,我对欧且人这种需要巨大勇气的支持都必须表示我地感激,并发誓将来一定要给他们足够的回报!

但这个时候显然还不是最恰当的时间。长老紧张的表现让我明白:摧夫人随时可能出现!

欧且长老并没有立即带我们返回,而是继续在坡后小心地窥探。

果然,大半个小时后,另一群战士出现在湖边。

这群战士与欧且人相差不大。但从整体感觉上要比欧且战士们地平均体形要壮硕一些。

“摧夫?”我小声地向欧且长老求教。

“摧夫!”长老肯定地回答。

这群摧夫战士很小心地沿湖畔巡视,我能感觉到我身后这群欧且战士们的紧张,甚至有一些恐惧,尽管这群摧夫战士只有20多人,却仍能让欧且人感到畏惧。

可是在我看来,这些摧夫战士没有什么了不起啊,看上去他们应该像是在搜索大型的野兽,而不是在搜索可能潜伏的敌人。而且就算是发生冲突,我敢说,我带的这11名太昊战士也绝不会害怕眼前这些摧夫族勇士。毕竟我们的平均身高(就算不加上我)也要比摧夫战士高出近20厘米。体型要大得多。

但慢慢地我开始明白欧且人畏惧的原因了。

这群摧夫战士固然看上去凶悍一些。但更可惧的却是。另一队摧夫战士在半个小时后紧接着出现了,这一队居然有30多人。

我估算了一下,这里到摧夫人所在的山头应该有5里左右,一个小时之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部队能够赶过来,那么眼下这两个小队应该是摧夫人在村外的狩猎队。而他们加起来就已经有了近60人,差不多是欧且所有力量地总和。

那么摧夫人地总体实力有多强?

摧夫村地族人究竟有多少?

这两个摧夫人小队在湖畔会师以后,迅速沿湖搜索,途中不断攻击禽鸟取乐,让湖面上空不断有成群的鸟类翔集。但这些鸟类并不因为摧夫人的袭扰而离去,估计是湖畔的野稻和湖中丰富的鱼类让它们留连难舍。

我本来想趁这空档离开,却仍被欧且长老阻止。

这时,摧夫人地搜索队伍已经搜索到了我们隐藏的坡地下。就算我想离开,也得估算一下会不会引发冲突。不过到现在我也没有搞明白。究竟欧且和摧夫人之间有什么过节,让两族战士不能见面。

等摧夫人搜索过去,我们才慢慢地从潜伏的地方抽身后退,这时我有些明白欧且长老为什么一直不让我率队离开了:我们经过的地方,丛林中惊起为数不多的小鸟,要是在摧夫人小心的观察下移动,林中惊起的小鸟就有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而现在他们也在鸟群地覆盖下,应该不可能注意到林中惊起的稀疏禽鸟。

作为“领导”,我让战士们先行离开,我在最后一个离开,可就在我离开前,摧夫人地第三个小队终于出现,这又是一个20余人的小队。

到此时为止,摧夫族人已经在我和欧且人面前展示了他们强大的力量,现在若发生冲突,我们想要在冲突中取胜,也必付出惨重代价,即使太昊战士全力战斗也不会轻易取得优势。

除非是60人以上的太昊战士,才有绝对的把握可以战胜眼前这90来名摧夫战士。可那是入秋以后的事情,秋收以前,太昊族人应该还抽不出大量的人手过来。

看到湖边强大的摧夫战士,我们只能悄悄退却,希望下次见面时,我们能够有足够的实力可以跟对方光明正大地面对面,而不用退却。

沟通,是需要以实力为保障的,否则就只是徒耗鲜血而已。

返回欧且后,我们还是在欧且住了两天,这一次,我决定让欧且人从太昊学到点什么。

此前我们曾经送了一些陶器给欧且人,却并没有教给他们制陶的技术,这里面也有语言沟通的难度,但更主要的是我还没有来得及考虑欧且人的长远发展,野稻才是我的主要目标。

但这一次,强壮(相对欧且人来说)的摧夫族战士刺激了我。

从目前的情况看,欧且人和我们之间一开始并不很愉快,后来却成为了很好的战友。若不能让欧且人获得更强大的实力,我们就可能连自己的战友都保不住。摧夫人距离这里仅有一天多一点的距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可能再爆发冲突。

是时候帮助欧且人提高一下生产力水平了。

我决定暂时离开小湖边,搬到欧且村居住,教给他们制陶的技术,并为他们构建一道有效的防御工事。

可是,当我们回到小湖边打算搬家时,却有了新发现。

小湖边,又一茬新稻发芽了。

第二百九十二章 精耕细作

再生稻,不对,这可不是从收割后的稻茬中长出来的,稀疏儿独立的稻秧苗向我们提示,这是上一轮收割以后,散落在泥泽中的谷粒发出的新秧苗。

这就意味着,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一年就可以收割两季稻!

这在后世的江南应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现象,我怎么就没有想到!

这个世纪的温度比我后世所经历过的那个世纪明显高出一截,雨水更加丰沛,完全可以保证让稻子丰收两季!只要我们能够不误农时,这东西的收成可就比粟高得太多了!

我抓紧搬家的进程,两天之内,我们在小湖边的所有家当就搬迁一空,暂时住到了欧且村的一角。通过上次与摧夫族战士的擦肩而过,我们和欧且战士成为了没有共同战斗过的战友,关系在无形中又进了一步。

抵达欧且后,我把战士们分为两队,一队抓紧建造土坯房,以摆脱目前住在茅草棚中的窘境,另一队则随我造田!

这次可是真的在造用于种稻的“田”了。

从摧夫人那边收割过来的稻子经过仔细筛选,最后得到勉强合格的十来斤种子,加上我们原来存下的一些,总共有了17斤种子,这些种子应该可以播种8亩稻田了,所以我们的初期计划就是开出8亩田来。

没有牛,也没有大量的铜质农具,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工作量不可小视。

幸好欧且族人看出了我们的困难,狩猎之余,积极地协助我们建设房子,才让更多的太昊战士得以加入到造田工程中来。

首块田址我选择放在村内靠近围栏处的一块平地上,那里有十来亩大小的一块比较完整的平地。更重要地是旁边有一个斜坡,有一条小溪,让我得以轻松解决排水和引水问题。

我们先将这块地上的草锄光,笨重的石锄让已经习惯了青铜锄的战士们有些抱怨,但我实在舍不得将手里有限的铜匕首融成铜锄,只好劝战士们忍一下了。

然后是将地里所有的大块石头捡出来扔掉,并把地面大致平整了一下。最后是用一道土坎将这块地围了起来。并在坎上留了一个溢口,确保田中的水位不致过高,为了耐冲刷,这个溢口用石块进行了加固。为了方便管理,我还在这块弯月亮形地土地中间拦腰筑了一道土坎。宽度可以让两人并排通过,坎上留了一道缺口,方便水中其中一块田流向另一块。

到这一步,我们就花了十二天。

欧且人在帮助我们建房方面很是积极,但在造田上就显得很有保留,几乎每天在田地边上都有数十位老弱妇孺蹲着旁观,却没有人肯下来帮一下手。

6月23日。终于到了放水进田的时候,我们从旁边坡地上的小溪引了一条小型沟渠到田里,很快,近8亩地里就被溪水灌满,并按我们的设计,多余的水从另一边地溢口流了出去。

这不到半天的时间里,我们砌的“田坎”多次出现渗漏,我带着所有的太昊“农民”站在田边,紧张观察着这道还不甚牢固的水利工程,不停地加固出现渗水的地方。用湿土修补一个个裂口。

到下午3时许,终于。眼前出现了“8亩烂田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人工湖景象。

欧且人这下子开始有点明白了:太昊人在造湖!

看到湖中地水位基本稳定,坎边也不再渗漏,我让战士们截断进水口,水位在溢流位上略降了一点点,终于没再下降,现在我可以用心提高田内的质量了。

田内的土高低起伏不平,有的地方露出水面很多。有的地方则形成了较深的水洼,这在平整土地的过程中我就有所预料。却没有想到灌满水以后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看来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接下来的两天里,我让田里继续泡满水,没有进一步去管理,而是全力以赴创制最新农具:耙!

这东西并不复杂,在铜匕首地帮助下,我只花了两天时间就基本成形。一段烧剩的木桩经过修整,其中地一面被修平,背对的一面上我挖出三个通孔,用于系绳。

麻绳在湘楚号上多的是,我只是让战士去拿几根过来就成了。

“这是什么东西?”两族的战士尽管语言不通,却在眼中同时流露出这个问题。

这就是在一块木头上拴了三根麻绳,能做什么?

接下来还有改进,就是在木桩上挖一竖孔,插入一根一米五长的木棍,这是用来掌握方向和维持平衡的。

这应该是最原始的耙了。

25日,到了田里,战士们才知道这东西的用途。

把耙放到田里,我站在这块宽度也就20厘米左右地木“板”上,手扶那根木棍。

“来6个人,拉!”

没有牛,我们只能采用人力耕种了。

战士嘻嘻哈哈地拉起三根麻绳子,拖着我在田里奔走,脚步下的耙将高出水平地地方削平,并在水下形成一块块平整的土层。

很快我就发现,这人太多了也是问题,不仅将刚耙平的地方又踩得一蹋糊涂,而且跑的速度过快,让我连维持平衡都很困难,几次从木桩上跳下来,以免被拉跌。

几次调整下来,其实三个人拉就够了。

而且我开始指导战士们在田内起垄,拉耙的战士则在垄沟内走动,不致于把刚耙平的垄面踩坏。

这项工作竟然花了我们两天时间。

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耙太少,这项技术并不很复杂,到第二天我就不用再下地了,战士们为了谁来踩耙的问题争得差点打起来,但每次都是四个人到五个人在劳动,其他人则在田边喧哗,或者在我的驱赶下参加建房。

6月28日是个大日子,终于到了播谷种的时候。

按后世的方法,我决定首次播种就直接采用集中育秧移栽的技术。

在“一号田”(分成两块的田中选取的一块)里,我精心耙平了大约五分地大小的一块,略高出水面一点点,将17斤谷种全部小心地均匀地洒在这块田里。

“小心看好了!我们这两天的主要任务是:打鸟!”

第二百九十三章 …  欧且新篇

播种之后的两三天里,我让战士们轮班守在稻田里。

不过按现在实际的状态,应该称为“秧田”。

三天后,嫩嫩的稻芽从湿泥中伸出来,守田的战士向我报告了这个喜讯。

六天以后,连我也不敢再去关心建房的进程,或者新建的一座横式陶窑,而是整天都在观察出秧的情况,这一天,我看到了这五分地里有一片薄薄的鹅黄色的绿意,稻叶开始萌生,这让我心中重新体会到当年第一批粟苗成长时的喜悦。

担心鸟类啄食种子的阶段已经过去,但这样的嫩芽也得小心呵护,半亩地的嫩芽经不起任何摧残,也许一只老鼠的恶作剧,就能让这半亩地变成光土。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还得让族人继续小心守护这片秧田。

半个月以后,这些稻秧已经长到有我的一只手长了,看上去有些挤,我知道,插秧的时候到了。

这将是历史上第一次插秧。

8亩地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工作量也有得瞧,所以我还得培养几名插秧技术员。

我让太昊战士们和我一起,编了几个粗糙的藤筐,把稻秧小心地一束束拔起,并把过于弱小的稻秧去掉,合格的装到藤筐内,均匀地把藤筐放到田坎上,十多米远就放一个筐。

“看仔细了啊,就这样”我把一小束稻秧拿起,大约有七、八株的样子“每次就用这么多,轻一点,插到水下面的湿泥里,注意不能插倒了。歪的也不好,尽量扶正一点,两束秧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就这样……”

六七个“学员”在田坎上小心地看着我的每一个动作,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动手,而是独自插了近半亩地,每一垄宽1米左右。插四排秧,同一排地秧间距约20厘米。

到这半亩地插完,我站直腰,长吁了一口气:这弯着腰干活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比较起来。我宁可种两亩粟,也比这活要轻松些。

战士们看出了我的辛苦,也基本上看到了我的操作过程,开始各拿一个藤筐,按我分配的区域,各自去插秧了。我在田边休息,看到田里这群刚经过我培训的“农民”各自花样百出的插秧动作。以及插出来地结果,对自己刚才培训和示范的成效沮丧得要命。

“都住手了!回来!都回来!”我大声吼叫,很快,七个新晋“稻农”在我面前站好。

“再看着!我插这一束秧是多少?6株到10来株就多了,哪能一下子插下去20多株呢?还有这样子的一株株插也不行啊!等稻子黄了都插不完!看好了!我再做最后一次示范!”

我又插了两分多地,“稻农”们在田坎上小心地看着我的每一个动作。我不仅要求他们在数量上完成我地任务,还得在质量上达到我的要求。

两天后,所有的插秧工作才基本在我的验收下完成。而最早插下去的秧苗则被我要求拔出来重新插过了。

“族长,这东西可比粟难弄多了,我们干嘛一定得种这个东西?”

“就是!收成不多,又麻烦!”

“稻农”们已经完全搞懂了我的意图,个别机灵的甚至猜到,族长到江南来,说不定就冲着这东西来地,但这几天的辛苦。尤其是这种精细的种植方式,还是让他们有了一些怨言。

同样作为主食。栗可比稻种植起来简单多了!

“我问你们,这粟好吃还是稻米好吃?”

“那当然是稻米好吃了。”这帮馋虫咂咂嘴,对前些天的那顿稻米饭还有些回味。

“那不就是了?!不是说稻的收成不好么?要是每年我们能收两次稻谷,你们说,那收成还会差么?”

这一点战士们都不敢轻易作答,毕竟他们不知道后世的稻和粟收成情况。

一年种两季地话,稻田的收成绝对是可观的。

只是与粟比较起来,稻地种植更加耗费人力,对种植的地形和土壤的要求也远比粟要高。只不过根据我这几年的经验,在南方,尤其是在这个世纪的南方,粟绝对不是一种好的作物,可以肯定地说,一旦我的稻子种好了,收成肯定会远超过在北方的粟!

我们地南方之行,一定会有一个完美的回报!

七月中旬才完成插秧地稻子,怎么说也算是晚稻了吧,不过根据我对这个世纪的天气认识,秋天应该能够收获一季种植稻。

但只要插秧工作结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