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当斟戈原看到盐,撮起一点放入口中,两眼就发出了红光好东西啊!

“族长——这真是给我们的?”斟戈原不敢相信地问道。

我笑了笑,其实我也是因为昨天的夜宴实在有点难以下咽,才想到了送他们一点盐,没想到会有这么大反应。

斟戈氏人在欢呼声中如获至宝,捧着这些礼物回山去了。

盐!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东西!

一直以来,在我们和少昊、黎族的贸易过程中,盐都是一个必备的产品,这东西不可复制,不可种植,却又是生活必需品。在后世,所有的帝王将相,都离不开对这个东西地控制    特别是从经济与政治地高度。直到21世纪,这东西不是还被当作特殊商品么!

那以后要实施我的下一阶段文明发展大计,对这些“内陆”部族来讲,还有比盐更有力的文明利器么?

这可是太昊才能供应的特殊产出啊!

当年少昊地族长们一看到我们的盐,就坚决地放弃了远涉数百里到海边去晒盐的做法,转而完全采用交换的方式从我们手里获得盐,说明太昊的海盐工业还是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的。

我决定在今后的部族交往中,认真利用好盐这项利器。

现在,我最关心的是那些随公孙氏西迁的匠人们情况如何了,公孙氏已经在作哪些建设。

离开斟戈氏以后,按吕风的说法,他知道公孙氏会从哪里涉过大河。

按时间算,公孙氏过河时,已经有春汛来临,在这大河的这一带流域,只有一个地方可以浅到让上万族人平安涉过。

出山往正西,只走了一天半,就到了大河边。这一段的大河是从北往南流的,记忆没错的话,这里应该是后世山西和陕西的交界地段。

吕风老马识途,果然带我们到了一个比较开阔的河段,即使是在冬季,河面还是有300多米宽,水深多半不到马膝处,想来春汛时河面极宽,应该也不会到马腹。想来年初公孙氏带族人驱赶庞大的牛群经过,这点水是难不倒他的。

过河后不远,我们就在一处坡地上找到了证据——有数口打破的陶锅和一些碗片,应该就是公孙氏过河后宿营留下的痕迹了。这些陶器的质量、样式我再熟悉不过,甚至不可能是陶匠们仓促间烧制的,而是从太昊带出来的“原版”作品。

这就不会错了!

方向正西  我们直奔公孙氏而去。

第一百五十三章 … 再遇公孙

越过大河,我知道从山西到了陕西,不过有了“元齐族长”的新历史发展会走向什么方向,我真不敢轻易下结论,后世还会再有这些地名吗?

数千年以后,哪怕我现在给它们命了一个名,恐怕也早就被扫进故纸堆里了吧。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我从后世的信息知道,我刚才经过的大河东边这片土地上,有一项重要而丰富的矿产——煤!

山西是煤海啊!

可惜我现在还用不上!

只用来作为燃料的话,用煤是一种在原始时代极不经济的行为。在煤的原产地或者还能就地取材,要是远隔千里之外,再运大量的煤过去,一定会被族人笑死。

难道还愁缺柴烧么?

无边的森林为原始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燃料来源!

就算在太昊这样的人口聚居区,城外不远的林区就足以保证族人千年也用不完的燃料!

当然,这是在太昊城规模不再扩大,人口保持现有水平的情况下。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有一天太昊城或者其他的城会大大超越现有的太昊城规模。但到那个时候,相信煤的运输不再会是大难题了吧。

回过头再看一眼“煤海”,我们继续向西奔去。

计算了一下路线,发现我们应该是沿离开姜氏时的路反向往西,但位置应该在北方一些,地形也有很大的不同。

从姜氏出发时,牛神山那边是大片的山地,但过了姜水,就有大片的平原,姜氏许多以牧业为主的部族就在姜水对岸生活。

但我们现在经过的都是略高一些地坡地。途中也经过了几条小河,但都没有如姜水那般宽广的河谷,在西行路线的北边,远远可以看见连成一片的高地,没有山的锋锐,却如同将天际整体抬高了一大截。

从我们脚下的土地看,这里的泥土已经是黄土地了,那高处不就应该是黄土高原了么?

从草丛、树根间偶尔露出的黄土和远处高地上地莽莽森林。都让我无法将眼前的地方和后世的黄土高原等同起来。老天,该经过怎么样的巨大灾难,才能让眼前地丛林变成后世的黄土地啊!

过了大河两天以后,直入了一条稍大一些的河谷。吕风却似是到过这里,对这条河有所了解。

“我们在姜水下游也曾涉过这条河。”他说。

对了,姜水是自西向东流,大约就在大河转大弯入汇入大河,而我们眼前这条河却是自西北往东南流,当然是先得汇入姜水的下游,才能汇入大河了。

呵呵!原来纷争了百年的公孙氏和姜氏。果然是发源于同一条河,只不过是分在两条支流上而已。

一路上不断发现的陶器和麻布碎片让我们坚信前进的方向是正确地,但过了大河五天后,我们就难以再寻找前进的正确路线了——前方有大约四条支流汇入了同一条河,形成了一个在坡地上难得一见的水网。

哪一个方向才是公孙氏前进的方向呢?

天已经入暮,我们只得先露宿下来,等第二天再寻找。

这一路和当初离开姜氏不同,那时有吕风带路。顺风顺水。轻车熟路,这一趟却要靠我们一步步边寻边走,速度要慢了许多,现在距离从太昊出发已经快一个月了。即将进入隆冬,再找不到公孙氏,我都打算沿这条主要的支流回到姜氏,准备返程了。

天明时,一切突然大变。

“族长!族长!——快起来!”一名骑兵看我沉睡不起,干脆进来推了一下我盖的羊皮。但让我惊醒的却不是这一推,而是大得多的动静。

“轰隆隆!轰隆隆!”

“快!炎族人来了!”我从帐篷中大叫着跳出来,耳边传来地是当年和炎族作战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地牛群奔跑发出的震响。

可是帐篷外却无人惊慌,所有的太昊骑兵都笑着看着我。

对岸,数千头牛在河边饮水,一队骑牛的战士正在从水中涉过,向我们奔来。为首地战士手中赫然举着一面“巨熊旗”!

是公孙氏!

这面旗所用的麻布正是大元城出品的特色产品,目前在其他城还没有大面积推广种麻技术,可谓“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公孙黑代表公孙氏欢迎太昊族长驾临!”为首的战士从牛背上下来,以手挂旗,向我跪下,我忙双手扶起。这小子我见过,在山口大战中负责山顶的守卫。

公孙氏就在前方不远,我们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现在公孙氏的基地。

入目最早的是一片篱笆墙,这是太昊农业的特色标志,在这片坡地上,周边密布的丛林和中间大片的草坡都隐藏着危险,没有这些篱笆墙,就不可能有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从篱笆墙的规模可以估算出,这里面的耕种面积不会少于2、3万亩!公孙黑向我介绍,今年公孙氏到达这里时,已经是仲春时节,刚好来得及种下一季庄稼,除了我送给公孙氏的粟全作了种子以外,公孙氏从原来那座大山上带回来的大量黍也派上了用场,但这一年由于开垦的工作太大,耕地的面积还不到当年在大山上的一小半大。

还好有太昊匠人同行,制作了大量弓箭,打退了周围的猛兽,猎获了不少肉食,加上从炎族得到的牲畜众多,才让公孙氏不致挨饿!

但就算我们不来,公孙氏也打算在近期派遣战士,由太昊匠人带路到太昊,向太昊求援了。

“太昊族长如约而至,公孙干失迎了!”公孙干远远地就来迎接,估计是听到先跑回去报信的战士们告知的消息。

越过大片的庄稼地,在连绵数里的草屋间,我看到了熟悉的砖房和陶窑,数千族人正在忙于建设一项大工程——建城!

背靠坡地,邻水建城,看来支援公孙氏的匠人们已经深得建城的要旨。

但这一带没有看到采石场,已经露出地面的城墙竟全是用土法烧砖砌的!

“听说公孙氏有什么为难事?需要我太昊帮什么,公孙族长只管开口!”还没有进入工地,我就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第一百五十四章 … 有熊建城

盐!果然是盐!

和斟戈氏不同,公孙氏早就对太昊族的盐有深刻了解。

在公孙氏没有南迁之前,首先是向东迁,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东方的平原更大,适合畜牧业发展,大草原上的安全性也比丛林中要高出许多;二是盐,在斟戈氏的东北方,有一个姜氏的部族所在地产盐,据说那里有一个盐湖,但姜氏部族视若珍宝,非姜氏的部族要想换到一点,必付出极高代价,有时是人口,有时是牲畜。

但从姜氏部族那里得到的盐和太昊族人提供的盐比较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太昊的匠人们到了公孙氏协助发展生产与建设,最大的意见就是盐不好,也不够。迁回来以后的公孙氏族人是迁出去之前的数十倍,交换盐的机会却比以前少了很多。这时公孙干就想到了太昊族。

只有太昊族的盐才能满足公孙氏的需要。

但公孙氏拿什么跟太昊换呢?

可以说,公孙氏眼下所有的东西都或多或少得益于太昊,却无一物可以和太昊作为交换之用,使公孙干难于启齿的就是这个原因。

这没问题!

以我对后世的了解,这片地区正是华夏文明的主要源地,就算没有我的存在,经过数千年以后,这里仍会出现繁盛的人口,庞大的城市,发达的文明(相对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地区而言),但有了我的出现,这个进程将大大加快。

以前我只是想通过向公孙氏输出技术和文明,并不想深度介入到公孙氏的发展全过程中去,而是集中精力发展太昊文明,以点带面地提高文明层次。

但发现了盐的力量后,加上公孙氏本身也有这个需求。我的计划就可以作必要的调整了。

黄土地是以粟、菽等作物为代表地原始农业最好的根据地,这个阶段既然以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和规模为主要任务,怎么可以错过这个机会?

大河之南,每到夏天,洪水滔滔,千里泽国,只有少量的坡地适合农业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太昊模式复制的一个隐忧。但在黄土高原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公孙氏既然有求于我,那我就不用客气,是时候让太昊文明在黄土地上取得一个立脚点了。

“那没有问题——太昊愿意向公孙氏提供盐,但需要公孙氏提供交换的东西。”

“只要是我公孙氏所有。太昊族长只管开口!”公孙干喜出望外,但这句话里也透着没有底气——太昊族长究竟会看上公孙氏的什么东西呢?

我下了马,从地上抓起一把黄土。

“只要公孙氏支持我太昊族在河对岸建一座城!”

公孙干差点从牛背上摔下来。

“太昊族要到这里来建城?”他四下望了望茫茫的大山和无边的森林,这里有什么东西是太昊所没有地呢?

“我不会建在这里,新城将建在昨晚我宿营的地方!”那里距离公孙氏的城墙足有近20里,而且中间还隔了一条不小的河。

“能得太昊族为邻是公孙氏地荣幸!我族将全力支持太昊族建城!”公孙干知道,只要太昊的新城建起来。源源不断的盐就会满足公孙氏的需要。

“我不会让公孙氏族人白出力的,公孙氏用粮食或牲畜换我的盐,我就用粮食或者牲畜换公孙氏族人的支持!”

这个时候还没有“劳动报酬”地概念,将来的建设过程中,我会将这个“按劳分配”的观念贯彻进去,让公孙氏族人知道,劳动应该是有回报的。

但这个新城的地位和规模,将超越公孙氏所能想像的地步。

说话间已经进入公孙氏的工地。粗略算了一下。至少有近7000族人在辛苦工作,公孙氏的建城模式、材料,风格无一不是取自太昊,毕竟是由太昊地匠人们在组织施工,还有地匠人来自当年的大元诸城。对建城工作有丰富的经验。

“这座城将叫什么城?”我问公孙干。

“有熊城!”

看来公孙干还没有忘记了姬族的出处,仍以有熊族为尊,连城号也以有熊命名。

“当年有熊族先祖告诉我们,在四河汇一之处,是我公孙氏地发源地,先祖在此建族,并向东扩散,祖地反而无人祭祀了!”公孙干指着前面的一座山,的确粗有一点龙形,但这一带不是以岩石为主体的山脉,处处都是深厚的土层,若非植被浓密,百年以来早就应该不复原形了。

这一带也是大山中难得的一片河谷地,有大片草原,可以想像当年公孙氏先祖如何在这丛林间的草地上小心翼翼地狩猎或放牧,以草屋或树屋为居所,艰难生存。

如今有了太昊族匠人的帮助,公孙氏的发展将指日可待,不复先祖们当年的困窘了。

有熊城的形状仍是正方形,边长超过了一公里,是春播之后动工的,现在已经在筑地面上的墙体,如无意外,明春播种之前,主体工程将顺利完工。

已经挖好的护城河内并无河水,匠人们只是在四个城门处搭了桥——其实也就是剖成两半的圆木并排扎在一起,有4米多宽,5米多长。护城河的宽度达到了4米左右,深度约两米。放入河水后,绝对能防御得了大多数野兽或敌人。

城墙厚度约4米,比太昊或大元诸城都要厚,外层全是土法烧的红砖,估计中心处应该没有烧透,否则这种体积的砖将耗费巨量的木材。

墙体中间是夯筑牢实的土坯墙,黄土夯紧后用手摸上去给人有如石质的触觉,应该比较坚硬。

城墙目前还只有大约1米左右的高度,不知道匠人们计划给公孙氏修到多高,但从厚度看,应该不会低于5米的设计高度。

进了城门,城中遍布烧制砖的砖窑,太昊的匠人们正指导公孙氏的徒弟们牵着牛踩黄泥,近百座窑同时蒸腾出热气,占据了城中一隅,估计也是匠人们规划的将来有熊城匠作区的地盘所在之处。

第一百五十五章 … 姜由暴走

看来我进来,十多位离城门较近的太昊匠人忙停下手中的活计,让徒弟们继续工作,他们都跑过来向我问候。有几名匠人几乎直接就跪了下去,被我用手虚扶了一下阻止了,但这些族人大半年没有见到我,重见时的喜悦之情写在脸上。

“大家辛苦了!”我逐个与这些太昊族“工程技术人员”握手道劳。

这个礼节有点像后世的领导人接见群众了吧!呵呵!

过完了领导瘾,匠人们开始以技术人员的身份和我交流有熊城的建设情况。

“族长,这里的土地可好了!根本不用费力就能开垦土地,地下没有石头,一张铜头犁就能耕上千亩地,有时一天一张犁就能开垦近十亩呢!”

“就是就是!别说铜头犁了,我们用铜刀削出来的硬木犁,一天也能耕上六、七亩地,还不会坏掉,只是慢一点而已。”

“我们烧制了几张陶犁头,都用了好久!”

“还有呢!这里的土烧砖最好了,很容易成型,不用专门找粘土,所有的土都能烧砖和制陶,只是烧出来的陶比用粘土烧的要差一些。”

……

这下子我有点明白,为什么春汛之后才到达这里的公孙氏居然能开垦出两万多亩地了,在如此疏松的土质上,加上太昊的牛耕技术和巨量的牛群,不快才怪!

公孙干饶有兴致地和公孙氏的学徒们一起去踩用来烧砖的黄泥,看我们聊得热闹,也过来凑趣:“谢谢各位太昊族师傅了!等有熊城建完后,只要愿意留下来的,公孙干保证——每人新娶一个老婆!”

“哈哈哈哈!”这帮子已婚或未婚的匠人开心地大笑起来。

说实在的,我还没有在太昊颁布《婚姻法》呢!要是匠人们当起真来。我连“重婚罪”的罪名都没法子给他们安!

在工地上“视察”过以后,公孙干将我迎入先期建起地一栋砖房内,从位置上看,这里是全城的最高处,不用说,应该是以后公孙氏宗庙所在的地方了。

落座以后,公孙干不再是刚才一副喜形于色的样子,代以愁云满布。这时才表达出他的忧心。

“太昊族长虽然急人之难,愿为公孙氏分忧,但大河天险,雨季更是水溢山川。千里为泽,若沿大河过来,一路所经部族众多,如何渡过大河,又如何应付途中的部族呢?”

不愧是公孙氏族长,所虑深远,但这却难不倒太昊族人。我只是感到奇怪——公孙干好像不知道大河的具体流经线路。至少是不知道全貌!对了,当年他们先是在冬季涉河东进,再经多年发展,后从姜氏由族学会农业,种黍于斟戈氏现在所居的大山,在姜氏内争中卷入,又被炎族所逐,再涉河往南。一直以来。都没有经过姜氏地域向南前进过。当然远不如姜氏控制大河两岸所获得地大河知识多。

“这就不劳公孙族长费心了,太昊族自会将盐送到公孙族!”我慨然表态。

公孙干几乎落泪,躬身作礼,我连忙扶起。

数日后。我带太昊骑兵踏上归途,此时已经12月中旬,但河中竟没有一块浮冰,比大河的水还要暖一些,河边水草仍颇茂盛,不见枯黄一片的景色。看来公孙氏的先祖果然选了一个福地生息繁衍。

根据我们两涉大河地线路计算了一番,这一次我没有再向东往斟戈氏方向返回,而是按吕风的经验,沿公孙氏所在的这条支流向东南方向前进,不数天果然到达两条支流相汇处,这里距离大河已经不远,策马站在河边,不由得感慨造化弄人    近百年来厮杀不休的两族,果然是同饮一河水的邻族。

只是不知道他们的先祖是否有什么渊源,说不定也是同一先祖的后裔呢。

兄弟相残在后世见得多了,这个世纪不是也还有炎族和由族地族内相争么?

感慨一番,我们沿另一支流溯流向上,再向姜氏的牛神山奔去。

“我要撕碎了他!”

姜由的咆哮声在百米之外就已经清晰可闻。帐篷外空无一人,所有的族人——除了在大帐内战战兢兢的长老们——全都躲得远远的,不愿在这个时候招惹族长。

离开两河汇流处,我们又长途跋涉了两天,人困马乏之后,本想在牛神山下得到必要的补给和充足的休息,再建立姜氏与公孙氏地联系,为将来建立我地“盐路”打下基础。

谁知才到姜氏筑城的工地外,就听到了姜由的怒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