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于旧关边区发动叛乱。
吉利拉西家族的叛乱发生以后,早有准备的“反菲尼军事同盟”【菲氩、法尔达】立刻对菲尼下达战争通牒,要求奥英贝奇王朝无条件同意叛党的一切要求,被拒绝以后两国向菲尼宣战,“吉利拉西战争”就此爆发。
在“吉利拉西战争”爆发以后,悉伯可以肯定菲氩短期内不会再有精力干涉自己,这意味着悉伯可以专心致志的与瑞英麦邱交战,于是悉伯抓紧了与奥迪的联络,准备制造一场战争,让悉伯和奥迪南北夹击瑞英麦邱。
然而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奥迪治下享有自治权的南麦邱行省因为继承权问题与奥迪当局爆发冲突,最后导致了“泰达提奥战争”的爆发,很快奥卢尼奥行省的魏兰菊家族也加入叛军一方,奥迪陷入了内战之中。
并且最糟糕的是,“泰达提奥战争”爆发之初,奥迪南方的国家奥雷蒂亚就对泰达提奥家族表现出极大的同情,他们认为奥迪才是无礼的一方,于是没有续约今年到期的第二期《南北互不侵犯条约》。
这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奥雷蒂亚很可能会对奥迪发动侵略,到时候奥迪将面临北方叛军南方敌国的夹击,形式非常不利。
而奥雷蒂亚就没有这个忧虑,众所周知地处东南角的奥雷蒂亚一向远离国际旋涡,他目前唯一可能爆发战争的敌国只有奥迪而已,奥雷蒂亚东部接壤的国家,不是他的附庸国奥特加,就是面临法萨侵略而自身难保的多利安,根本不可能对奥雷蒂亚构成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奥迪几乎不可能履行此前和悉伯达成的密约,南北夹击瑞英麦邱,事实是奥迪还有求于悉伯,希望悉伯能对瑞英麦邱发动战争,避免瑞英麦邱加入“泰达提奥战争”围攻自己。
既然如此,悉伯只能独自进行战争,他要以2个行省14座主城的国家去挑战一个有5个行省40座主城的大国。
而局势发展成这个样子,瑞英麦邱顿时飘了,他觉得自己上次战败是因为在南线被奥迪牵扯了太多军队,在加上悉伯在悉尼属于主场作战,这才导致了自己在“第二次光明战争”的战败,而这一次自己专心与悉伯交战,必可以一战而破之。
当然,所谓“一战而破之”是瑞英麦邱牧首在柯多密(瑞英麦邱首都)的宣传,是不是真的能“一战而破之”,其实牧首本人心中也没底。
但是没办法啊,这次奥迪会被南方拖住,但要是奥迪缓过来了呢?下次战争自己不就会被南北夹击了吗?所以如果不通过这次战争打折冉冉升起的悉伯,瑞英麦邱的覆灭可谓是已经步入倒计时。
于是从大历2522年开始,瑞英麦邱就开始对悉伯搞事了,而搞事的目标,则是瑞英麦邱最为不稳的琳娜行省。
瑞英麦邱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黑暗女神雅典娜与哈迪斯一同反抗瑞英以后,于393年建国,当时的正式国名叫做“瑞英麦邱教国”。
等到1292年时,由于瑞英麦邱在2年前将瑞英灭国而统一瑞英地域,因此将领土和政治制度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结束899年的“瑞英麦邱教国”历史,第72任牧首继位之初,将瑞英麦邱的正式国名改成“至上教国”。
“至上教国”的历史持续到“第四次悉瑞战争”结束后的第4年,即1773年的时候,那时瑞英麦邱恢复了过去百年来北部遭悉尼侵略,南部被瑞英复国,然后两国夹击瑞英麦邱的危机,大大扬眉吐气了一把。
所以新上位的牧首结束“至上教国”481年历经34任牧首的历史,将国名改成“新瑞英麦邱教国”,其实这也有不好意思再用“至上”这个词汇的意思。
等到本撒战争结束的2年后,也就是1990年的时候,本撒家族取得瑞英麦邱的掌控权,从前任牧首手里接过对牧首的世袭权,于是“新瑞英麦邱教国”217年15任牧首的历史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本撒王朝的“瑞英麦邱王权教国”。
本撒王朝建立之初就遭遇了大危机,而当时的牧首咬着牙,将南方的行省割让给瑞英,让曾经首都柯多密变成了边界城市,并且还让琳娜行省的贵族趁着这次失败得到了在瑞英麦邱之内的自治权。
而他们之所以要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是为了有稳固的北线,让瑞英麦邱摆脱数百年来被南北夹击的威胁。
“第四次瑞奥多战争”中,本撒王朝牺牲了南线的国土,在北线奋力作战,最终与菲氩瓜分了瑞英麦邱的世仇悉尼,于是悉尼的东部独立为悉伯成为菲氩的附庸国,西部保留悉尼的国名成为瑞英麦邱的附庸国。
但是这一切的牺牲是有价值的,悉尼被分割成两个国家以后,正如赫尔斯年轻时所见到的,悉尼与悉伯在瑞英麦邱与菲氩的淫威之下,维持了三百多年可鄙的和平,而趁着这个难得可贵的和平,瑞英麦邱得以全力进攻南线。
瑞英麦邱解决了北线的问题而避免南北夹击,可是瑞英却没有,古老的奥迪挣脱了宗主国奥斯陆的枷锁,而瑞英与奥斯陆的关系一直非常和睦,于是奥迪转而与瑞英麦邱联合,南北夹击瑞英。
于是就是2263年的“第六次瑞奥多战争”,奥斯陆衰落了,瑞英亡国了,本撒王朝不负期待的将瑞英麦邱的领土扩张至极盛,是最接近15世纪版图的时候。
可是就如15世纪的时候,即便瑞英倒下了,瑞英麦邱还要被纠缠在瑞麦邱人的叛乱中,这就是但丁所领导的“光明战争”,这使得瑞英麦邱错失了继续扩张的机会。
结果等到24世纪时,灭掉奥斯陆的奥迪可以转头北上,对瑞英麦邱发动扩张了,这就是此前的“第二次光明战争”,然后结局众所周知,瑞英麦邱在奥迪与悉伯的南北夹击下,南方丢掉了2个行省,北方丢掉了悉尼这个四百多年的附庸国。
遭遇了如此惨烈的战败,统治瑞英麦邱491年的本撒王朝在2481年轰然倒台,历经25代牧首。
本撒王朝倒台以后,其他家族没有本撒王朝这般势力,于是瑞英麦邱恢复了贵族共和制度,他们将其称作“第三瑞英麦邱共和国”。
然而正是随着本撒王朝的倒台,琳娜行省与柯多密的矛盾却开始猛然增多,这是因为理论上共和制度应该每个行省的贵族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而柯多密却借口琳娜行省是自治行省,所以没有成为瑞英麦邱牧首的资格。
其实这句话看起来也挺对的,但是琳娜行省就不爽啊,他们觉得自己被瑞英麦邱苛责了,正是在这种态度的驱使下,琳娜行省与瑞英麦邱越发梳理,结果转而与悉伯开始亲近。
“第三次悉伯战争”之后,悉伯在“大贤者”婆利古的坚持下,利用贸易绑定灵门枪为条件,得到了与瑞英麦邱和菲氩商贸的权力。
而虽说两国同意了与悉伯贸易,但是理所当然的会在贸易各方面对悉伯进行刁难,而在一片刁难之中,只有琳娜行省给予悉伯商人最大的温暖,所以悉伯与琳娜行省的关系也在战后四十多年的贸易中逐渐升温,所以现在瑞英麦邱想挑事,第一个就是拿琳娜行省开刀。
琳娜行省虽然获得了自治权,但是瑞英麦邱还是对其有一定的管辖权,所以在大历2522年时,瑞英麦邱就借用这个权力,对琳娜行省搞起了“财政审查”。
对一个行省搞财政审查,能否审查出问题,纯粹是看审查者想不想挑事,而很不幸,瑞英麦邱此时充满了挑衅欲望。
于是理所当然的,琳娜行省的财政被审查出一系列的问题,而瑞英麦邱也鬼,虽然所有人都知道瑞英麦邱就是冲着悉尼与琳娜行省贸易来的,但是瑞英麦邱就不明着这么说,他就说琳娜行省财政有问题,然后要整顿,利用整顿来整琳娜行省与悉伯的贸易。
这么一顿整下来,琳娜行省内部就发生了分化,仍然依靠土地谋生的守旧贵族觉得抛弃悉伯为好,而依靠悉伯贸易富裕起来的新贵族要求彻底倒下悉伯,最后富有行动力的新贵族最先付之行动。
他们向悉伯发出了要求,悉伯高层商量一番以后觉得,瑞英麦邱这是鬼得很,摆明就是想让悉伯先宣战,而悉伯显然不能继续让瑞英麦邱这样分化琳娜行省贵族,所以必须要拉拢好仅存的盟友。
于是在秋收后,悉伯对瑞英麦邱发出“有关琳娜行省事件的三点通牒”:1,琳娜行省的关税由琳娜行省自行做主;2,琳娜行省贸易应该由有关当事方共同审查(即瑞英麦邱、琳娜行省与悉伯一同审查);3,瑞英麦邱需停止对琳娜行省财政粗暴的干涉。
瑞英麦邱拒绝了悉伯的“三点通牒”,于是悉伯向瑞英麦邱宣战,由于这次战争的导火线是“琳娜行省财政审查事件”,因此天界将这次战争定名为“琳娜战争”。
第六百六十六章:东扩西吞(四)军制改革()
在“第二次光明战争”失败以后,瑞英麦邱还剩下5个行省,与悉伯接壤的是诺兰莎行省,首府在颜集克,虽然这个行省曾经是悉伯的土地,名称也是来自悉尼人的救国圣女诺兰莎,但是那都是七百多年前的事情了,如今这个行省全都是瑞英人。
和诺兰莎行省接壤的有两个行省,北侧沿海的是瑞姆行省,首府在北涞水河畔的奥特拉米,悉尼古代扩张的极限就是打到了瑞姆行省的东部,当然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比诺兰莎行省还要早。
比如瑞姆行省的“瑞姆”,这个词根的来源其实是“悉姆”,是悉尼对当时征服的瑞英麦邱领土的称呼,瑞英麦邱收复以后在1773年更名为“瑞姆”,一直到今天为止。
诺兰莎行省南侧位于内陆的行省,便是这次战争的导火线,1773年始设立的琳娜行省,从中文来看这个行省似乎温文尔雅,然而实际上地处内陆通过琳娜森林而隔绝的琳娜行省居民是相当的野蛮,贵族也很粗俗。
与瑞姆行省和琳娜行省比邻的,除了诺兰莎行省以外,还有南方的雅典娜行省,这里是瑞英麦邱统治的核心地域,首都柯多密便位于雅典娜行省的中央。
柯多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昔日瑞英麦邱第一次灭掉瑞英时,为了镇压此起彼伏的瑞麦邱人叛乱,在1612年将首都从御敌关搬迁至南方一点刚刚扩建的柯多密,柯多密至此成为瑞英麦邱的首都。
此后八百多年中,除了1993年至2164年之时,由于瑞英往北的扩张,导致瑞英麦邱首都从柯多密搬迁至涞水以外,柯多密一直都是瑞英麦邱合法的首都,不论政体是本撒王朝还是贵族共和制度。
雅典娜行省再南方,就是瑞英麦邱如今最南边的行省,首府位于麦的北麦邱行省,南方的南麦邱行省和奥卢尼奥行省在上次战争中都被奥迪所吞并。
以上就是“琳娜战争”爆发时瑞英麦邱所拥有的五个行省的情况,而悉伯贵族们则针对这些行省制定出计划,这主要依赖于婆利古走之前留下的政策,即设立参谋部,当然,参谋部中理所当然的皆是由贵族组成。
悉伯参谋部针对“琳娜战争”很快就制定了军事计划,其实这也是因为许多预案之前就有了,如今不过是针对现实情况稍作修改而已,所以才如此之快。
根据参谋部的预案,这次战争中悉伯的军队主要分为三大集团军,集团军则是指由军团组成的大规模军团联合,至于三个集团军中,一个集团军当任主力,两个集团军作为侧翼进行掩护。
在“第三次悉伯战争”结束以后,婆利古就几乎退出了政治舞台,还有插手的地方主要由两点,一是经济领域,二是军事领域。
经济领域,主要指2502年通过的《婆利古经济法案》,“期货市场”和“放贷商人国有化——银行”,都在这个方案中成为现实并持续影响到今天。
至于《婆利古军事法案》的推行,则要比经济法案早的多,早在战争结束十周年,即2491年时就被推行。
根据《婆利古军事法案》的规定,悉伯军队的等级分为集团军、军团、团、连、排一共5级,其中指挥官的称呼,排是士官长,连是大队长,团是将军,军团的统帅称为主将,集团军的统帅称为元帅,此外还有名义上领导所有军事力量的统帅。
其中,“排”最初指的是列装灵门枪的士兵排成一排的人数,悉伯设立满编是10人,因为从古代人们就知道,排成整齐的一列有助于灵力共振,很快婆利古就将“排”的制度引入其他的兵种中,将所有兵种统一称作“排”。
复数的“排”就主城了连,一个连就是一个方阵,通常是30人,“第三次悉伯战争”时代“连”被称为“大队”,这也是悉尼的古称,所以连的指挥官仍然保留“大队长”的称呼,不过在《婆利古军事法案》中,这个古老的称呼被“连”取代了。
“连”里面的军队兵种都是一样的,比如全都是衰竭法师,或者全都是灵门枪手,这便于调动,但是“团”就不是了,不同的“连”组成“团”,甚至辅佐军团也包括在内,最后团的法定人数是一千人。
军团是上一次战争中的基本行动单位,但是在“第三次悉伯战争”中,悉伯并没有“团”这个设置,所以实际上那时候的主将是一个人控制所有“大队”的,而婆利古通过这个法案简化了这一点。
至于“集团军”这个概念,也和“营”“团”一样,是在《婆利古军事法案》中新提出的概念,实际上悉伯至今还没有成立过“集团军”。
这是军队等级,而军队类别呢,则是分为4种,正规军团、辅佐军团、治安军团和归化军团,正规军团用于专业作战,辅佐军团用于后勤、医疗与联络,治安军团用于维持国内治安,归化军团则是外国投靠的军团。
和平时期,辅佐军团不会单独存在,而是在各主城保留复数的排为编制并入治安军团,战争期间才会独立出来并组建编制只有营的“军团”。
治安军团则是只用于国内,协助通常的治安处理,进行守城作战,正规军团繁忙之时会选择性的抽掉治安军团去战场维护治安,而治安军团最高编制也只有营级,即便一座城存在多个治安军团,也是互不统属的营级军队。
归化军团则是保留投靠军队的原有编制,只是悉伯会在军团中设置联络员,以让悉伯可以更好的调控这些军队。
至于正规军团,在和平时期仅保留十个军团,这也是悉伯第一次扩军时留下的十大军团,如今这十个军团成为了所有悉尼人的骄傲。
但是显然悉伯没有财力也没有兴趣在和平时期也维持十个满编军团,所以实际上只有最初的三大军团获准在和平时期也保留“军团的”编制,这也是所有贵族子弟梦寐以求可以服役的地方。
除了三大军团以外,剩下七个军团虽然名称还是“军团”,实际上只有1个团的缩水编制而已,需要等到战争爆发以后,才会恢复为正常的编制。
以上是军团类别和军团设置,而在法案中除了以上这些以外,婆利古还有一个最大的创点,那就是“军衔。
在过去即便是悉伯,对于士兵和将领之间的设置都是非常笼统的,他们最多知道新兵和老兵薪酬不同,更具体的就没了,而婆利古通过军事法案将其给规范化。
悉伯的军衔分为级,分别是“兵级”“校级”“尉级”和“将级”,只有“兵级”是“下等兵”“中等兵”和“上等兵”以外,“校级”“尉级”和“将级”都是“少”“中”“大”三级。
根据《婆利古军事法案》规定,没有军事经验的平民被征召入伍则自动授予“下等兵”的军衔,通过经历战役并获得功勋则可以提升军衔,退伍后如果再次被征召入伍,不管原先军衔多少,一律从中等兵开始做起。
至于从军事学校毕业、或在辅佐军团、治安军团服役过的平民,进入军队以后则被授予“中等兵”的军衔,通过经历战役并获得功勋则可以提升军衔,退伍后如果再次被征召入伍,不管原先军衔多少,一律从上等兵开始做起。
而贵族被征召入伍,则自动授予“上等兵”的军衔,通过经历战役并获得功勋则可以提升军衔,退伍后如果再次被征召入伍,未超过“兵级”则保留“上等兵”,未到达“校级”则成为“少校”,超过“校级”永久保留原有头衔。
至于军事职务的话,辅佐性文书工作由实际指挥官自行招募或从上面分配,而实际指挥官则需要军衔要求。
最低的“排”士官长,需要上等兵才可以当任,“连”大队长至少是少校,“团”将军至少是少尉,“军团”主将至少是“少将”,“集团军”的元帅只能由大将当任,统帅则是临时设立的战时军衔,不会永久存在。
这样一来设计的意义,就是在于能让军队即便是被打散了,也能通过军衔迅速重新聚集起来,而另一方面则是保持贵族对军队的控制。
由于贵族一进入军队就是从上等兵开始做起,这就意味着军官阶级基本是被贵族所垄断,至于平民,悉伯已经做出打算,会不断的轮换基层士兵,确保平民能做到少尉就算顶了天的。
以上这些是二十多年前婆利古对悉伯军队的规划,而随着2522年“琳娜战争”的爆发,这些规划第一次变成现实的动力,那些刚刚就任“元帅”、“统帅”的贵族,其实自己心中都没底,这套制度实行效果会如何。
虽然说这套制度看起来很美,但是看起来很美结果执行一团糟的东西,至今已经不少见了,所以贵族们心中也在打鼓啊。
总之战争开始了,而参谋部也把贴合“琳娜战争”的战略计划设计出来,呈送到帐营之中。
根据参谋部的规划,这一次战争悉伯会动员十个军团,第四军团组成第三集团军,以下那罗为大本营,负责牵制菲氩的那罗要塞,让菲氩无法专心对付菲尼,也是确保悉伯不会被菲氩的突袭打个措手不及。
第二、第九军团组成第二集团军,第二集团军的驻地是在悉伯东部主城瓦鲁图,第二集团军有两个任务,一方面是牵制瑞英麦邱的军队,避免他们从巴西通过巴西走廊袭击瓦鲁图,另一方面则是屏护烈克多以免烈克多被瑞英麦邱的图沃索罗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