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槃凰缘-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益州牧告示出,益州九郡响应积极,巴人、蜀人奔走相告,青年壮士前往各地府衙录名,好不热闹。

    且说,绿林将士横行霸道已习以为常,耀武扬威页已形成风气。

    而刘玄原是末座小将,被拥立为帝后习性越发任性妄为,言行愈发飞扬跋扈。

    岂不见汝南刘望称帝消息传至更始朝廷,君臣无论上下、主仆不分贵贱,皆耻笑刘望不知天高地厚,遂派出一支偏师前往取城安民。

    可是此次进兵长安,更始刘玄、绿林诸将却不敢造次,遣重臣、携厚礼出使CD请求借道弘农郡。

    何故?实力使然也!

    而隗嚣何故借道给绿林?利益!此乃必然之原因,却非唯一缘由。

    弘农郡西面有王莽,东则是更始,且与益州之间路途艰难,并非久守之地。

    当初取此郡,无非是为日后与各地诸侯平起平坐而做的部署,彼时趁各势力无暇顾及此郡,可谓是唾手可得;且有刘嘉立约许地,何乐而不为?

    利益原因之外,再就是形势所逼、道义所驱,天下之地,更始不过十之占一,却因率先打起“汉”旗号深得心存汉室者之心,且其举事之初、势弱之时破城开仓,放粮济民,因而得到各地响应、百姓拥护。

    故而当更始使节来到CD公孙述便以国礼待之,并遣心腹为使入宛城回礼。

    轻取雒阳,长安已是囊中之物,汝南开战已有月余却至今未下。

    绿林众人嚷嚷迁都雒阳,仰慕雒阳繁华、惦记花天酒地久矣,更始刘玄亦是垂涎风花雪月,迷恋醉生梦死,宛城已难以满足君臣之心。

    一切准备就绪,也不管汝南战况,刘玄按照绿林将领商议决定颁旨,遣奋威大将军刘信替换大司徒刘赐坐镇指挥汝南之战。

    刘赐领旨便连夜赶往雒阳抚民,准备迎接圣驾。

    且说驻守颖川的刘秀已在刘赐之前奉旨先行北上雒阳修建皇宫,并将所部兵马交于传旨的五威将军李秩。

    且说,刘秀单骑出城奔驰二十里,有一人拦路问道:「敢问将军是否刘秀将军?」

    「正是,你是何人?」刘秀疑惑,此人一身布衣,却难掩英气。

    「我乃贾复贾将军部曲,将军让我在此等候刘将军,请将军随我来。」说罢,一声口哨,飞出一匹骏马。

    闻得贾复在此,刘秀又惊又喜,又观向其坐下战骑似曾熟悉。

    两人飞驰,一路无话,至一偏僻小山停下。

    「将军别来无恙!」贾复从一块山石之后出来。

    「君文何以到此?」刘秀问道,眼圈微红,堂堂男儿昆阳绝境亦未曾落泪。

    「汉中王派我在此等候,遣人昼夜在大道、小路等候,已一月有余。」贾复上前拱手道。

    刘秀还礼:「君文辛苦!」说罢转身打量刚刚拦路的乔装者片刻,遂问道:「这位将士何以识得我?」

    (本章完)

第53章 槃凰翼乔装徭役;长安战诸侯齐聚() 
话说,拦路相迎者一身布衣难掩浩气英风,刘秀知其乃乔装,遂问贾复。

    贾复笑道:「临行前,汉中王予以传书竹筒,计策之外,另有文叔画像。」遂令兵士取之。

    刘秀打开观之,随即笑道:「与我神似。」但见百十骑自山后出来,雄壮骏马,坚甲利剑,威风英武,列队严整。

    刘秀惊诧:「羽林军精锐!」昆阳城下槃凰翼百骑壮烈一幕浮现眼前。

    「羽林军精锐称槃凰翼。」贾复转身与刘秀并排而站,观向槃凰翼。

    「槃凰翼?」刘秀云里雾里。

    「日后慢慢与将军道来,先前往雒阳。」贾复道。

    刘秀仰首:「屡屡困境之时,便有孝孙解围。」沉思片刻:「孝孙何以得知我入雒阳?」

    「孝孙展翅非雒阳,汉中王谋略在河北。」贾复笑道。

    见刘秀欲言,贾复止其并笑道:「还是那话,将军日后便知,前往雒阳要紧。」

    「君文与百名槃凰翼如何入城?」刘秀打量道。

    贾复笑而不语,只见其挥手,百名槃凰翼齐下马,利剑缠腰,随身包袱取出布衣裹身。

    「文叔修复雒阳皇宫,我等可为徭役?」贾复笑道,亦是披上了一身布衣,盘龙宝戟麻绳缠绕横挂于马侧。

    刘秀会心一笑:「骑乘良驹宝马千里奔雒阳服徭役。」

    「修建宫城,生人甚多,无人理会我等区区百人,但去无妨。」贾复道。

    如此说过,刘秀便带领百骑徭役奔赴雒阳而去。

    不知是之前用人不当,还是之后歪打正着,刘信将弓弩、攻城车皆用,步兵搭梯爬城,骑兵擂鼓助威,壮汉持大斧、铁锤砸门。

    强攻汝南虽伤亡惨重,却不到三日便破城,并斩尽杀绝文官武将。

    此战,数次败仗却大难不死的严尤、陈茂此战一命呜呼,头颅被割,随短命皇帝刘望首级一并送往更始驾下。

    是时,刘赐刚入雒阳,更始尚未起驾。

    原本是因迁都事宜,故而临阵换将,未曾料刘信只用三日便攻破汝南,更始与绿林诸将领得意扬扬。朝堂摆酒,大醉方休。

    汝南大捷,更始上下皆欢喜,却有一人愁眉苦脸,那便是刘信的叔父刘赐、原征汝南主将刘赐,侄子立功,亦不知何故,其难以开怀。

    几日后,但见数万兵马列阵宛城城外,忽闻城楼鼓号震天,城门内出来一队仪仗,可谓是彩旗蔽天,后有百名铁戟冲天。

    随之,五百铁骑守护天子龙撵缓缓而出,又有五千铁甲压后,千辆车驾满载随行。

    浩浩荡荡龙撵远去,城外数万兵马亦一并离去。

    浩浩荡荡队伍消失不见,夹道跪送的百姓争前恐后回城,蜂拥而入金匾朱门,高院内擦肩接踵,大门外人山人海。

    一载未到,这座院落历经宛城府衙、更始皇宫,再到今日人去楼空。

    先行入内的百姓满脸失望而出,等待在外的黎民满怀憧憬而入。

    仅隔一扇门,入门前是眉开眼笑,进门后是目瞪口呆,出门时是迟眉钝眼。

    「大汉天子!大新皇帝!」众人皆一脸茫然:光复大汉的更始皇帝已带走宛城所有,只留下城郭和百姓。

    数日后三更,宛城数百孩童在睡梦中鬼压床,口发呓语,却无法听清。无论如何亦无法唤醒,焦急万分,直到鸡鸣三遍,窗外透白,孩童同醒,一连三日皆是如此。

    长此以往可如何是好,寻医问方、求神问道,不见效,第七日皆言再无鬼压床。

    第八日夜闻童谣:「迁都去,宛城空;白帝来,南阳兴。」传遍南阳。

    是时,雒阳皇宫残垣断壁痕迹尚在,金碧辉煌之象却将一切盖过。

    日升日落、月现月隐,偌大朝堂不见一人。

    「为何未有大美人?」金丝帘内传来刘玄吼声,已是日落三干。

    「城中十室九空,寻觅百名有姿色女子实属不易,方圆百里已搜遍。」黄门令嬉皮笑脸道。

    「文武皆言雒阳繁华,为何这般荒凉?」刘玄系着衣带走出,金丝帘内传来数名女子微微抽泣。

    「不知何故逃离,昨夜侍寝的五名女子是在山里发现。」黄门令看向金丝帘,遂露出一丝阴笑,便低头用余光观刘玄,竟是赤脚。

    「这几名宫女便送你处置。」刘玄昏昏欲睡。

    黄门令大喜过望,急忙道:「长安皇宫王莽有后宫妃子三千,皆倾国倾城。」

    「朕闻王莽之女王嬿姿色不亚王昭君,是否如此?」刘玄两眼发光。

    「禀陛下,我也耳闻黄皇室主国色天香,即便三千后宫在其面前亦黯然失色。」

    「申徒建、李松还未攻下长安。」刘玄急躁,说罢忽觉昏昏欲睡,遂道:「朕稍显困倦。」

    「陛下安寝,我先退下。」黄门令哈腰道。

    「若非长安捷报,无论谁来皆挡驾,就言朕批奏章一夜,正在安寝。」刘玄说罢,进入金丝帘。

    五名宫女缓缓而出,遂被黄门令带走。

    且说长安城外,西屏大将军申徒建、丞相司值李松在未遇到莽军像样抵抗的情况下,便将长安周边关隘占领。

    凉州隗义趁机占领右扶风全境,就在这时,隗嚣飞马传书而来。

    隗义遂奉令亲率三万兵马直入长安,留七万大军驻守右扶风,并由明威将军王遵留守坐镇右辅都尉。

    长安之战便出现一路名号为“凉州牧隗嚣”的兵马。

    且说,益州进出长安不便,故而公孙光无意进兵长安。

    长安之战天下瞩目,更始首举“汉”大旗而号召天下,无论其与绿林众人本心如何,也不去论是否因势大名响的缘故,其终归是得多路起兵者认同依附。

    更始既然有意,自己岂可不识相,镇守汉中西城,节制汉中郡东部、益州冠军城、弘农郡等诸路兵马、有便宜行事之权的公孙光派出降将邓晔、于匡作为更始军向导,助其攻取长安。

    随后,忽然传来益州牧公孙述紧急军令:长安一战乃与逆贼王莽之决战,天下英雄豪杰、黎明百姓皆翘首以望,此战务必示我军威,显我道义。

    公孙光得报,遂传书武关侯丹、函谷关任贵出兵长安。

    武关侯丹遣副将田龠率兵一万五千、并降兵一万,合计兵力两万五千出峣关入长安城南。武关三降将随军出征,家小皆留城中,国将哀章为向导、都尉朱萌、右队大夫宋纲督运粮草。

    函谷关任贵派副将袁吉率兵两万过秦函谷道至长安城北,弘农郡豪杰王宪熟悉地形,故而任为先锋。

    至此,长安之战又多出一路大军名号“益州牧公孙述”。

    长安城竟引来诸路豪强大军,如此大决战,不知是否有兵马尚未现身?

    (本章完)

第54章 九虎将军南北军;卫尉统领功罪营() 
前几回提及,武关守将国将哀章出降,弘农郡被益州军夺取;右辅都尉五千兵马倒戈,右扶风被凉州军占领;雒阳守将、太师王匡献城,雒阳被绿林军攻陷。

    此后,京兆要塞关隘亦相继失守,与其说是将士作战不力,不如说是主动放弃。

    昆阳之战后,王莽便将各地驻军撤回三辅、弘农郡、雒阳等地拱卫京畿,后又不断收拢防线至长安附近。

    如此布置,便形成各地城池无兵,关隘要塞无防,长安满城皆兵,皇宫内外皆将之局面。

    曾经春风得意之时,王莽敢将天下兵马集结为一路,各郡郡守召集到一起,倾国之兵征讨更始。

    如今四面楚歌,王莽亦敢将新朝兵马收拢为一部,各地将领笼络到一块,回防拱卫皇宫。

    面对从四面八方杀来的诸路兵马,王莽独断专行,撤换南北军九校尉,另封亲信王况、孙襐、史熊、郭钦、王昌、苗欣、成重、刘宏、陈翚为九虎将军。

    南军一万乃禁卫军,由王况率领;北军八校四万精锐,另八虎各率一校五千。

    同时,王莽接九虎将军家小入宫内享福,九将非但未受宠若惊,相反,皆是胆战心惊。大司徒王邑五十寿诞,全族百口一夜断头,惊魂动魄一幕犹在昨日。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只是揣测,故而九人不敢多言,急忙出宫布防。

    北军三校守卫未央宫、长乐宫城垣外,协同宫内禁卫军拱卫皇宫。

    另五校分布长安城各处及城楼。

    大司徒王邑兼任北军执金吾,并领禁卫军卫尉统领,辖制九虎将军,并统筹南北两军。

    王莽认为城防部署仍不够稳妥,却又无兵可用,遂想到秦二世,故而再次效仿古人古法,打开长安牢狱,将两万余囚犯编为一支队伍。

    王莽口谕平定贼兵之后,立功囚犯皆不必再回牢狱。

    谓之平贼立功,抵过赎罪,并赐名“功罪营”。

    这支部队良莠不齐,既有王公,亦有乞丐;既有贤士,亦有恶霸;既有巨富,亦有小贩;既有青壮,亦有老幼;既有汉室,亦有皇亲。不计其数,一言难尽。

    总而言之,“功罪营”无论曾经是何等身份,今朝皆是囚犯而已。

    功者归宿有千万种,罪者归宿往往皆是牢狱,功与罪,人之所治,本无定论。

    这支“功罪营”本以为出城打仗,如此则可趁乱逃走,却未想是上城墙扛滚木、搬镭石,身后还有北军兵马督战。

    这何止是将功折罪,分明是以死谢罪,与即将到来的敌军进行攻防战。

    欲出城而逃之夭夭,却见城门竟用巨石堵死,犹如城墙一般,如此做法岂不是长安唯有城墙,而无城门。

    但见囚犯皆议论纷纷。

    「皇上行事常出人意料。」一老者叹道。

    「未央宫有一座粮仓常年封闭,乃为长安城非常之时而备之,可供城中军民一年之需。」一壮士神秘兮兮。

    「事到如今,亦顾不上此话犯忌。」一道者闭目养神,仿佛从丹田而出;「陛下恐非人类!」

    「岂用你讲,吾皇乃真龙天子,当然非世俗之人。」男相女音者伸出兰花指。

    「上古旱魃不死者,采阴吸阳续寿命,闺阁饮血食子肉,后宫三千难逃脱,兄弟子侄成仙始,家破人亡非人终,无限轮回千变化,与世同“夀”万年身。」道者说罢,忽见头颅落地,却定坐不倒,仍有余音缭绕。

    “功罪营”前站着血马红人,但见玄铁铠染血,鬼面盔泣血,天子黄钺滴血。

    「尔等竟敢非议天子!这便是下场!」话音落,老者,壮士皆人头落地。

    「大司徒,大统领,大……执金吾,大……」男相女音者原本口齿伶俐,这会却是伏地不知何以称呼面前之人,遂爬地道:「小人刚刚大骂那该死之人!」说罢指向道者。

    「陛下封我为“功罪王”,任“功罪营”大将军,本王第一道军令:功罪营全军城楼备战,违令者杀无赦。」

    功罪王,功罪营大将军?闻言但见功罪营将士皆愕然,面面相觑,新朝皇帝旨意、口谕常出人意料。

    忽然眼前风驰电掣三劈斩,又三颗人头落地,血光之灾再次降临。

    男相女音者一跃而起大吼:「功罪王之命尔等竟敢违抗,该杀!还不上城御敌?」

    众人回过神,你追我赶跑向城楼。

    「王上,“功罪营”皆已上城楼。你看我。」男相女音者哈腰却仰头,语气娇滴滴,满脸笑眯眯。

    「平贼立功,抵过赎罪,恕你无罪,可回宫侍奉陛下。」“功罪王”语气缓和,并“恩赦”此人,随即扔下一块布片。

    「谢王上,谢王上。」男相女音者三跪九磕十八谢,“功罪王”早已走远。

    拜毕,遂捡起布片,双手捧在手心,只见背面上书“无罪令”三字,正面乃是玉玺红印。

    嗜杀成性的“功罪王”亦可被甜言蜜语感化,不知是可喜,或是可悲?

    看着消失在人群中的“功罪王”,男相女音者嘴角露出一丝诡异,似笑非笑。

    且说,“功罪营”上得城楼不久,便见天边乌云压来。

    北军四门斥候急报未央宫:北面贼兵已到,南城叛逆出现,西侧敌军袭来,东边兵马压境。

    王莽御封之“九虎将军”闻讯,立即入宫见王莽,皆言散财励士。

    王莽闻之有理,便各给予五千钱,合四万五千钱,令分发南北军五万将士。

    “不名一钱”九人张口结舌,好半天才回过神。

    「可有异议?」一声轰雷,阴影里走出一人,手执天子黄钺,已非黄钺,而是嗜杀无忌、沾满血腥的“功罪红钺”。

    「功罪王!」九人惊慌失措,急忙给王莽叩首:「陛下恩重如山,我等唯有以死相报。」

    「爱卿平身,只要城池不破,皇宫完好,朕安然,则诸位将军的族人亦太平无事。」说罢指向“功罪王”并对九人言道:「他自有公论。」

    九人越听越心惊,不知是否错觉,忽闻耳边哀哭、诡笑传来,似又远在地下。

    「誓死守城!以身护宫!」九人齐声连喊三遍。

    王莽遂转身入内,“功罪王”亦消失在阴影下。

    九虎将军汗流浃背,讨来五千钱,惶惶跪地退出。

    (本章完)

第55章 铜墙铁壁石封门;一药两性老狐狸() 
话说,讨莽大军皆已至长安城下。

    城西乃凉州军隗义三万兵马。

    城南乃绿林军西屏大将军申屠建领五万兵马;以及公孙光所遣向导邓晔、于匡所率五千兵马;另外有益州军田龠率两万五千兵马。

    城东乃绿林军丞相司直李松五万兵马

    城北乃益州军袁吉所率两万兵马。

    砌石封门为墙,重兵收拢城内,长安之战一触即发。

    却见双方对峙城楼上下,相互观察,未敢刀兵相见。

    王莽出人意料之举,使得诸路兵马无计可施。

    虽已得报王莽部署情报,可亲眼所见,却依然使得各路大军震撼。

    城门堵死,唯有爬城而入一条道,囚犯守城,这般亡命之徒红衣、赤膊、大刀,似。挥傻眯木馓

    田龠聚将入帐议事。

    「我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降将哀章归降不久,故而谨慎万分,生怕言语有失。

    「将军但讲无妨,无论何计策皆是良言,可行与否有诸位商议,今日议事可畅所欲言。」田龠知无路可退,各诸侯齐聚长安实属不易,一旦四路兵马无功而返,日后恐再难会盟长安城下。

    哀章言道:「长安砌石封门,故而以死士入城开门再无可能。大军自城墙而入亦非良策,大军皆入城内,而王莽南、北军收缩至未央、长乐宫之内,坚守不战,再坚壁清野,并以一支队伍分散隐藏长安各处偷袭骚扰,休说打仗,粮草难以进城不出三日军心必乱。」

    「且不说粮草缁重,若无城门,单是大军入内亦非易事!」田龠难以决断,如今形势堪比绝壁登山,攀登长安这座雄伟坚城可谓是难上加难。

    纵然可轻视王莽任人唯亲,亦可蔑视莽军绣花枕头,却不可小觑北军八校以及南军禁卫军这五万人马战力,否则将因轻敌而遭严惩。

    四门之外的各路大军不进不退,缘由也许皆在此。

    且说,一连十日对耗,各路兵马之间不断遣使,皆是鼓动别家先行入城立头功,而自家助战。

    如此论起功来,先入城者乃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