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袁氏三国-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知有丞相,不知有天子,为以后曹丕代汉,打下了基础,做足了准备。
袁斌按照明代的官职,在大将军府下,设立六部尚书,分为户部、吏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这么六个部。
户部下设: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个司属;掌管土地丈量、人丁户籍、钱粮的收储和支出、官员俸禄的发放等等。
礼部下设: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个司属;掌管礼仪、祭祀、外交、民族、宗教等等。
兵部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个司属;掌管军队的调动、补充、驻防、低级武官的任免等等。
刑部下设:刑部、都部、比部、司门四个司属;掌管司法、刑事律令、案件审理等等。
吏部下设: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个司属;掌管官员的升降、政绩的考核、爵位的授与等等。
工部下设: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个司属。掌管建筑、屯田政令、水利等等。
每部设尚书一人,为一把手;侍郎二人,为副手,每司又设四个郎中为主管官。大将军府中属官包括六部二十四司,一共四十二人。
这样一来,划分详细,职责明确。随着官职新的划分,科举的一些制度也随即公布。
新形的科举制度与原来历史上的科举又不尽相同,原来的科举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考一回,均在八月份,故叫“秋闱”,取中者统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剩下的都称为“文魁”;会试于乡试考毕的第二年二月份举行,故叫“春闱”,取中者统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式名义上由天子亲自主持,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就是大家熟悉的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这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有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袁斌设定的科举制度,只考两级,第一级叫“初试”,也是每三年一考,只考儒学十三经(《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春秋左传》、《诗经》、《尚书》、《易经》、《孝经》、《论语》、《尔雅》、《孟子》),为什么要考儒家经典?因为儒家经典在教育大家如何做人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通过这次考试,要选出一些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操守(四有新人?^_^)的人来,这是做官的基本条件。
第二级叫“复试”(也可以叫做“专业知识考核”),你报了哪个部,相应的考核哪类“专业知识”。
比如,想考户部的,就要精通《汜胜之书》(西汉汜胜著,是本农书)、《四民月令》(东汉崔寔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等。
想考刑部的,要精通历朝历代的刑法律令,章册典籍。
想考兵部的,要考各家的兵书战策(如《孙子》、《吴子》、《六韬》、《三略》等),还要学会地图的测量与绘制,掌握《禹贡地域图》、《地形方丈图》等等,还要掌握“制图六体”的方法。
想考礼部的,初试成绩极优异者,可酌情免试;其余的人要再考《三礼》(《周礼》、《礼记》、《仪礼》)和《孝经》。
想考吏部的,也是初试成绩极优异者,酌情免试;其余的人要再考《大学》和《中庸》等书。
想考工部的,要通过一些建筑、绘画、雕刻等所谓的杂学。
这些人通过考试后,要到吏部报道,由吏部负责按本人的“志愿”进行安排,然后适当进行“调剂”^_^。
袁斌先任命了刘馥为户部尚书,仓慈、郑浑、温恢等人归刘馥管辖,等通过科举选拔出来人才后,再充实到户部。以崔琰为吏部尚书,因其为人正直,公正无私,故尔袁斌把官员任免这样的人事选举大权交给他。以审配为兵部尚书,逢纪、许攸、辛评等副之。以臧洪为刑部尚书,以陈震为礼部尚书,以王修为工部尚书,先把大的架子搭起来,等到选拔出第一批人才后,充实到各部,一切就算是步入正轨了。
一切准备就绪,还有一件事没办,别人都有官做,那郭嘉、田丰、沮授他们干什么呢?
================================================================
笔者也看过不少的架空历史小说,主角回到过去后,动不动就要改革,就要进行民主,其实只要不是清朝(而且还是末期),其他的朝代,封建社会的生命力还是很强的,想要民主,哪有那么容易。所以,笔者仔细思考了一下,并不打算进行大的变革,就把选拔人才的方法变一变,这样选举出来的人,多少还能够精通一些专业知识,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不像原来历史上的科举,选出来的人要么只会“之乎者也”,其他的什么也不知道,仿佛废物一般;要么只是品行很好,遇事拼着一腔热血,舍去性命,虽然可敬,但对国家、对社会、对百姓,没有一点用处。

第四卷 统一北方 第六十六章

别人都有具体的工作,那IQ极高,智商达到三百以上的郭嘉、田丰、沮授等人要干什么工作呢?
当然有工作要做,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袁斌既然是参照明代的官职进行改革的,那就让我们参照到底(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加大了六部尚书的职权,虽然权力相对于更集中到皇帝手中了,但皇帝要处理的国家大事更多了,除了朱元璋这个变态,一天到晚都精神旺盛,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外,其余的皇帝可都是在蜜罐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不像朱元璋从小吃过苦,受过罪,所以他们是不会一天到晚去批奏章的。就算是朱元璋,在上了岁数之后,也受不了自己制定的这个规矩了。他从翰林院找了几个七、八品的小官,协助自己处理一些文字工作。到了成祖朱棣的时候,就正式形成了制度,称之为“内阁”)。
袁斌就是要也建立这么一个内阁,当然不能采用“大学士”这个称呼了,袁斌就在自己的大将军幕府里,把那些什么大将军府长史、司马、军师、祭酒、参军等等官职揉吧揉吧,定为内阁的官职,不分大小,专门做为大将军的心腹属官,供袁斌咨询、参谋之用。
好了,官职划分完毕,科举制度也定好了,一切就算是准备就绪了,可举行科举要出题,要出题就要有参考书。可现在的书都是竹简,都藏在民间。袁斌下令,让冀、青、幽、徐四州的富户献书,凡是献书数量极多的;献的书质量好的、层次高的;献的书是珍本、孤籍的,酌情给予封赏。
袁斌还发动民夫十余万,疏通战国西门豹修筑的十二条“漳渠”(也叫西门渠),利用挖出的泥土,在邺城外的漳河畔,盖起三座高台,中间名为“铜雀台”,左边名为“金凤台”,右边名为“冰井台”,三台之间以飞梁相连。三台高达十丈,有屋数百间。
袁斌剽窃了曹操的创意,盖了三座高台,用意可不是向曹操那样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放书用的,他要把这“邺城三台”建成为大汉第一,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兼太学,成为自己的储士之所。
袁斌大肆征招天下名士来邺讲学和著书,包括隐居辽东的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邴原(字根矩,管宁的同乡)、王烈(史失其字)、荀悦(字仲豫)、荀爽(字慈明)、仲长统(字公理)、王充(字仲任)、王符(字节信)、牵招(字子经)、脂习、卢毓(字子家,故尚书卢植之子)、陈琳、刑(禺页)(字子昂)、常林(字伯槐)、杨俊(字季才)、裴潜(字文行)、崔林(字德儒,崔琰弟)等饱学之士,当代大师,给予五经大夫、五经博士、文学待诏、文学从事等职,让其在三台讲学授徒。并在右台冰井台上建立崇文馆,主祀孔子,陪祀颜渊、曾参、子思、孟子四位儒学大师(中间的铜雀台与左边的金凤台另有妙用)。
由于汉代以儒治国,尤其是汉武帝以后,讲究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民间的儒学大师彼多。但自桓、灵以来,吏治腐败,民不聊生。众多的士人学子对儒学的治世能力表示怀疑,开始或寻找、或创造其余的治国学说。法家、墨家等学说渐渐开始抬头。
因此,袁斌打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求治国之术以救国,不因言论而罪人”等政治口号,号召学者在崇文馆内进行辩论,只要言论新颖、所言有据,又于国有益者,一律由政府进行嘉奖;反之,若想恶语伤人,存心捣乱的,则当众杖二十,赶出崇文馆。
崇文馆开馆数月后,通过四处经商的商人和游学的学子们的宣传,崇文馆成了天下最平等、公正、自由之地,谁都可以在那里发表意见,若是不愿公开露面,还可以在馆内的号房内,将自己的意见写在纸上和丝帛上,贴出来供大家观看。一时之间,崇文馆成了天下学子心中向往的圣地。
荆州,岘山,庞家草庐中。
荆州名士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前来拜访庞德公。
司马徽对庞德公道:“庞公,听说邺城袁大将军在邺城外建了一座‘崇文馆’(这是司马徽误会了,他以为三台就是崇文馆,崇文馆就是三台),成为天下学者汇聚之处。你们身为儒家学者,若能亲身参与其中,与天下高儒大贤互相讨教一二,若能偶有所得,也算不枉此生了。”
庞德公笑道:“老友在荆州住了二十年,是否静极思动啊?”
司马徽道:“庞公,你我是为躲避乱世,故尔隐居山中,专心治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邺城现汇聚天下学者,其中不乏高明之人,这就不是‘三人行,有我师’了,这就是‘三人行,皆我师’啊。若能亲至邺城,与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必能有所补益。”
庞德公也被司马徽说得心动了,试探道:“真有老友说得那么好?”
司马徽一听,就知道庞德公也心动了,再加把劲道:“那是自然,庞公,你我相交近三十年,还不知我的为人吗?”
庞德公一拍桌子,道:“好,老夫二十年来,未曾出山一步,看在老友的面子上,就陪老友走这一遭。”马上让儿子庞山民收拾行装,准备启程。儿子庞山民不放心父亲这么大岁数再出远门,决定与妻子诸葛氏(诸葛亮的二姐,大姐嫁给了蒯良的侄子蒯祺)一块陪同前去。再给自己的表弟庞统(字士元)和内弟(小舅子)诸葛亮(字孔明)留下一封信,说明了情况,庞家全家以及司马徽全家(就他一人^_^),启程奔冀州来了。
袁斌闻知是鼎鼎大名的“水镜先生”还有庞德公来了,出城百里相迎,将其迎到三台上,安顿在崇文馆内,与馆内的众多学者名士相见。庞德公二十年来未曾与生人见面,今天见了这么多的名流俊彦,兴奋地脸都红了。
名士相见,少不得设宴款待,至于席间觥筹交错,饮酒行令,作诗写赋,好友相和等等,就不必细提了。

第四卷 统一北方 第六十七章

袁斌见崇文馆的建立,吸引了大批的名士和学者,而自发布民间献书令之后,也有不少人将家中的藏书献出来。袁斌让陈琳组织一帮人手,将书简按类别存放在铜雀台里,尤其是珍本孤籍,更是组织人手誊抄数份。书籍按类别分为十类,以“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为类名。
其中“天部”为天文、历法、术数诸类;“地部”为稼穑、水利、矿藏、金属冶炼诸类;“玄部”为除去儒家经典外的其余诸子百家的学说;“黄部”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儒家的学说;“宇部”为医术、炼丹(化学)、格物致知(物理)诸类;“宙部”为武学兵法,包括六韬、三略、太公兵法、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魏公子兵法、尉缭子、管子、墨子、商君书等兵家学说;“洪部”测量、绘制、地理、建筑、手工艺诸类;“荒部”则收集一些关于骑术、兵器、拳脚等体育运动类的书籍(虽然汉代就有纸出现,但自隋以前,书籍皆以竹简的形式保存。但是制作不易,价格昂贵,且篇幅浩大,收藏不易。自秦始皇焚书后,典籍多有失散。袁斌曾秘密派遣亲卫(众多网友的龙套)去挖掘商、周、秦、汉以来,历代的皇公贵族的葬墓,收集了大量的、内容完整的典籍,包括甲骨文、金鼎文、木文、皮文等等。袁斌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后,交给崇文馆的大儒们翻译、整理、校对。而那些大儒能在有生之年,再次见到众多失传的典籍,更是高兴的连北也找不到了,更不会去问袁斌这些东西的来路)。
“邺城三台”中,冰井台上建了崇文馆,铜雀台上建了藏书阁。那金凤台干什么用呢?
自有妙用。袁斌在金凤台上仿崇文馆,建立了“昭武馆”。主祀孙武,陪祀孙膑、吴起、尉缭、司马穰苴四人。此地遂成众将讲兵演武之处,后来发展成了军校(如果东汉有这个称呼的话)。
有了“邺城三台”这一标志性的建筑,河北马上超过了颖川和荆州等地,成为文才汇聚之地。许多有名望的大族,都将本家或旁支迁到邺郡居住。包括南阳许氏、荆州习氏、向氏、桓氏等等。当然一些本地传承了数代,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大家族,由于在当地有着极大的利益,他们轻易是不会迁移的。如并州河内的司马家、太原的王家;豫州颖川的荀家;荆州的蒯家、蔡家;扬州的朱、张、顾、陆四大家(还有后来的步、全等家)。他们与当地的豪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他们族中大量的子弟都在为豪强服务,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袁斌也没指望他们能来。
袁斌在此次的大迁徙中,还真发现了不少的“名人”(三国志上提到的,有名有姓的人)。包括袁斌的同宗袁涣(字曜卿)、徐奕(字季才)、何夔(字叔龙)、和洽(字阳士)、娄圭(字子伯)、桓阶(字伯绪)、韩暨(字公至)、王观(字伟台),皆青年才俊,一时之杰。袁斌悉数送到崇文馆内深造,准备过一段时间后,通过科举考试,从中选择一批精英,出来做官。
最让袁斌高兴的是,他从这次的人才大回归中,发现了四个人,这四个人可不得了。这四个人主动来北方投奔袁斌,让袁斌非常高兴。
这四个人来自三个地方:博陵、汝南、颖川。可能大家已经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了吧。不错,就是他们:来自博陵的是崔镒(字州平,崔州平的名,历史已失其传,不过其兄崔钧,到是留下了名字。钧是度量单位,笔者按照古代起名的规则,为崔州平起了个名,叫镒,也是度量单位);汝南的孟建(字公威);颖川的徐庶(字元直)、石韬(字广元)。
袁斌没有让他们去崇文馆深造,而是直接将四人纳入大将军府的属官,做为郭嘉、田丰、沮授三人的副手。三人之中,田丰、沮授年纪已经有些偏大了,沮授已经四十五岁了,田丰也有三十九岁,是时候培养他们的继承人了。
而武将之中,颜良四十一岁,文丑四十岁,高览、于禁四十二岁,华雄、纪灵四十六岁了,麴义年纪最大,已经五十五岁了;年轻一点的赵云三十三岁,张郃三十四岁,太史慈三十五岁,臧霸三十六岁。
袁斌心想:“文臣那边后继有人,武将这边,也得选几个少年英杰,做为老将们的帮手。”一开始,袁斌手下年轻的将领只有徐盛一人,年纪二十四岁,他又写了几个人的名字和籍贯,让亲卫们四处寻访,包括:汝南陈到(字叔至,26岁)、太原郝昭(字伯道,25岁)、河间孙礼(字德达,21岁)、南阳牛金(19岁)等。其他的人,虽然袁斌也知道,但他们此时年岁尚小,又没有字,不方便查找,只得先行寻访这几个人(龙套们不要怪我啊,先是让你们偷坟掘墓,现在又是拐带人口^_^)。
由于曹操占了并州,袁斌于休养期间,虽然不会主动攻打曹操,但也怕曹操趁机袭扰冀州。乃于太行山上的“太行八陉”(八条通过太行山的通道,能联系冀、并二州,分别是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筑以城塞、堡垒,据险以守之。每城派千人防守,配以强弓硬弩,可挡数倍于己的精兵。八关分别以蒋义渠、吕威璜、韩莒子、眭元进、蒋奇、苏由、赵睿、彭安守之,归于禁统领负责。幽州防务委以阎柔,此人于塞外异族中极有威信,再以田豫、田畴、韩珩等人辅佐,可保边境平安。青州防务交与臧霸负责,他手下的黄巾旧将管亥、孙观等人,调至前线赵云手下听用,明为重用,实为监视。而新降的袁谭、袁熙、袁尚三人的部将如马延、张凯、焦触、张南、赵融、孟岱、何茂、梁岐等人,则统统打发到青州去,交给臧霸调教。就算他们想做反,青州三面环海,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建安七年春(公元202年3月),安生了小半年的曹操,又把屠刀对准了南方的豫州。豫州乃各方势力混杂之处,形势十分复杂。在轩辕山一带,还有黄巾余孽活动;豫州西南有刘表势力的介入;东南方是孙权的势力范围;中间还杂有袁术的余部等各种大小势力。
本来大家相安无事,但随着曹操的介入,让局势顿时紧张了起来。

第四卷 统一北方 第六十八章

建安七年春(公元202年3月),曹操准备攻打豫州其余的势力,想全据豫州。上次曹操讨伐袁术之时,曾任命袁术的旧将,已经投降曹操的韩胤为扬州刺史,驻扎在寿春。
但韩胤素无德行,只是靠拍袁术马屁才当上了高官。袁术一死,韩胤马上投降了曹操。而曹操则因其久在寿春,熟知当地人情,才任其为官。不料韩胤不学无术,只会聚敛钱财,欺压百姓。寿春原有人丁十万,先是受袁术剥削,后受曹操屠杀,仅剩两万余人。幸存的百姓对曹操和韩胤是恨之入骨,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但韩胤出入皆有重兵随行,更兼百姓衣食无着,寿春的百姓皆渡江投孙权去了。
这一下孙权可高兴坏了,江东本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之地(相对于北方而言),因为黄巾之乱,北方的百姓为躲避战祸,才避至江东。孙氏父子三人礼贤下士,招揽人心,江东将士用命,万众一心,才让江东日渐富庶。但由于人丁稀少,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始终比不上曹操和袁斌占据的北方地区(黄河流域)。
如今一下子投奔过来两万人,其中不乏经验丰富的农户和手艺精湛的匠人。孙权将他们安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