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3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苦现在花费上百亿钱来攻打胡族,收复边郡?”
“其次,大汉国目前的现状诸位大人都清楚,在经历了连读六年的战乱和几次灾患之后,大汉国的国库早已枯竭。今年的仗之所以能打,都是因为先帝动用了万金堂的钱财。北疆大战结束后,朝廷的主要精力是平息各处叛乱,安抚百姓,尽一切努力让国家迅速恢复稳定,所以……”
“所以天子和朝廷就不管北疆了,就让北疆的灾民自生自灭了,是吗?”麴义略显激动地问道。
“北疆已经收复了,如何尽快恢复稳定是你们的事。”何颙平静地笑道,“相信车骑将军已经早有定策。”
“你这么一说,还有什么定策?”麴义一拍案几,气愤地说道,“干脆把百万灾民杀了好了,这样北疆就万事大吉了。”
李弘看看徐荣,又看看李玮,面无表情。徐荣轻轻叹了一口气,李玮脸上掠过一丝笑意。
坐在一角的田畴突然问道:“何大人,北疆大战结束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何大人到北疆来,不可能对北疆诸事没有安排吧?”
何颙侧头看了一眼田畴,注意地打量了几眼,然后说道:“先帝其实早在北疆大战前就对北疆诸事做了安排,只是有些人阳奉阴违,无视先帝的旨意,以至于现在让北疆诸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何颙说的是谁,大家心里都有数,但何颙接着又说了一句话,这让各人的脸色都很难看了。何颙指的不是董卓。
“车骑将军主掌北疆兵事大权,这是举国皆知的事。”何颙看着李弘笑道,“先帝在北疆大战前一再嘱咐将军大人放弃除了战事外的一切事务,但将军大人好象心悬并州安危,并没有遵从先帝的旨意,而是执意把鲜于辅将军和张燕将军留在了晋阳。北疆大军今日的困境,我是不是可以说,这都是将军大人一手造成的?”
李弘苦笑不语。
“将军大人有必要再把黄巾军留在晋阳吗?有必要再管灾民和屯田的事吗?将军大人执掌的是北疆兵事大权而不是军政大权,这有本质的区别。兵事大权仅掌征伐,军政大权才是统管所有事务。早期先帝为了尽快招抚黄巾军和安置流民,需要大人的兵事大权予以镇制,但后来黄巾军已经受抚,屯田已经步入正轨,就连支撑赈灾和屯田的盐铁收入都已经按照大人的要求特设了盐铁都尉。那么,大人出征前,还有什么理由非要留下鲜于辅和张燕两位将军坐镇晋阳?”
何颙环视了一眼大帐内的诸将,语调温和地说道:“将军大人的所作所为是否违背了先帝的旨意,天子和朝廷无意追究,但这兵事大权和军政大权的区别,还请将军大人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理解,把它们分开,以免让天子和朝廷对大人产生误解。”
“至于朝廷对北疆诸事的安排,都是在兵事大权和军政大权分开的基础上制定的,所以和将军大人的定策有很大区别。”何颙说道,“天子和朝廷的意思是将军大人立即把鲜于辅将军和张燕将军征召出塞,并州军政全部交给并州牧、前将军董卓大人。无论是灾民还是屯田,统统交于董卓大人。然后北疆诸军立即重整兵马,按照先帝所定的北疆战策,在八月的时候继续率军北上攻击鲜卑国。”
大帐内顿时鸦雀无声,气氛压抑。
深夜,大帐内昏暗的烛火在潮湿的细风中轻轻地摇曳着,帐外的大雨依旧在倾泄而下,密集的雨点打在帐篷顶上发出了沉闷的轰鸣声。
李弘、徐荣、麴义、李玮、朱穆、宋文、唐放七人坐在案几四周,个个神情严峻。
何颙的话就象一把重锤狠狠砸在众人心里,让大家有些窒息。三年来,这并州的事成了一个绳套。并州的事越闹越复杂,这绳套就在北疆诸军的头上越套越紧,而这绳套后面的绳索却握在天子和朝廷手上。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全然由不得北疆诸军。如今李弘迫不得已,只好举起战刀,准备斩断这根绳索了。
“子烈,你怎么说?”李弘望着徐荣,小声问道。
徐荣淡淡地笑道:“我从西疆开始就跟在大人后面征战,大人忠心为国,这一点毋庸置疑。”他稍稍停了一下说道,“大人知道雁门关大战阵亡了多少黄巾军将士吗?他们为什么而战?大人知道这么多年来,有多少胡人将士阵亡了吗?他们又为何而战?只要是为了大汉国,为了完成这些阵亡将士的心愿,大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吧,我徐荣至死追随大人,矢志不渝。”
“云天呢?”
“刀已经架到我们脖子上了,你还问什么?”麴义挥手说道,“天子和朝廷不要北疆,我们不能不要。这块土地上沾满了我们弟兄的鲜血,我们绝不放弃。”
“仲渊呢?”
李玮笑道:“我早说过,大人如果执意忍让,迟早都是全军覆没之局,奈何大人不听。”
“公定呢?”
朱穆犹豫了一下,慢慢说道:“当今朝廷之腐败,已经到了触目惊心无可挽救的地步,大人如果想救万民于水火,应该仔细想想先帝遗诏的意思。先帝是想让大人振兴大汉国,而不是偏隅于北疆之一地,请大人务必慎重。”
“长风呢?”
宋文叹气道:“大人已经无路可走了,进也是死,退也是亡,何不置之死地而后生?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自古以来,明臣良将,又有几个能够逃脱自己的宿命?”
李弘笑了起来,指着唐放说道:“牧云,你是并州故吏,深知北疆,你说说,北疆将何去何从?”
唐放沉吟良久,说道:“三年前,大人到北疆是为了什么?只要是为了大汉国,大人又何必顾惜自己的声名?”
李弘笑道:“好,既然大家都不愿意束手就缚,那我们就放手一搏了。”
“命令杨凤领恒祭燕无畏两营铁骑,会同文丑梁百武的两营步卒,立即南渡黄河,急速赶到长城要塞会合鲜于银、樊篱部,大军直逼河东。”
“命令阎柔领射缨彤、李溯两营铁骑,会同楼麓的乌丸铁骑,立即赶赴代郡、上谷驻防。”
“命令张燕,叫他派彭烈立即率部进驻飞狐要塞。”
“命令赵云领姜舞刘冥两营铁骑,玉石领本军四营急速南下赶赴雁门关。”
“子烈,你带着狂风沙、聂啸的两营铁骑,会同杨震寥磊杨淳三营步卒,立即赶赴朔方、北地两郡驻防。北地郡你让杨淳和狂风沙去,你留守朔方的河套,做好安置灾民和屯田的准备工作。”
“云天,这抵御胡寇入侵的事就交给你了,这里有杨明的一营铁骑,颜良的四个步兵营,还有刘豹的匈奴铁骑,你看够不够?不够我就把黑豹义从营留给你。”
麴义笑道:“大人你放心南下,拓跋锋早给你打怕了,哪里还敢寇边入侵?黑豹义从你带走吧,有我和颜虎头在,还有华雄高览张郃孙亲四位太守,边塞无忧。”
“命令中军各营,准备返回晋阳。”
第二天,何颙早早就来到了李弘的大帐。李弘命令左右退下,他要和何颙好好谈谈了。
何颙和李弘两人随意聊了一下洛阳最近发生的事,然后他说道:“最近京中都在传言大人手上有先帝遗诏,说大人会在适当的时候南下进京拥立小皇子为新帝,不知大人听到这个传言……”
“对,先帝命令臣在北疆大战结束后立即率军南下,不惜一切代价进入洛阳,废除幼主,立小皇子为大汉国的皇帝。”李弘望着脸色渐变的何颙,轻轻说道,“而且,我已经命令大军南下了。”
何颙极度震骇。

第一卷 立马横枪篇 第十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四节
大汉国光熹元年(公元189年)七月。
六月下,由于连场大雨,黄河水暴涨,冀青兖三州沿河郡县再次遭遇洪水,受灾百姓达到了百万之众。这些灾民无路可走,随即背井离乡,辗转北上往并州而去。虽然冀州牧杨奇多方阻挠,但依然无法阻止灾民的迁移。北疆大战的胜利和并州屯田给了这些灾民生存下去的希望,他们为了活下去,纷纷踏上了北迁之路。
七月初,奋威将军鲜于辅、扬烈将军张燕和护田中郎将赵岐闻讯后紧急磋商,最后一致决定封锁壶关,阻止灾民入境。同时,三位大人一面向壶关调拨大量赈灾物资救济灾民,一面急奏朝廷和上报车骑将军李弘。
这时李弘来书,告诉他们大军已经休整完毕,正在急速南下。李弘说,考虑到今年草原上的雨水太多,粮草运输十分困难,大军军需不足,所以他决定带着十六营五万六千将士南下。李弘在书信中命令鲜于辅立即下令十万屯田兵北上进驻龙山大营,河东仅留典农中郎将张白骑和两万屯田兵看护田地。另外,他还命令张燕派遣校尉彭烈立即率部北上进驻飞狐要塞。
鲜于辅、张燕和赵岐大吃一惊。将军大人要干什么?
没有天子的命令,车骑将军擅自下令大军回撤,等同于谋反,他是不是疯了?
军需不足?这更不可能。在六月中草原雨季来临前,鲜于辅已经督令留守大军组织百万民夫,从河南之地的黄河和云中两个地方把三个月的粮饷军械全部送到了九原城和云中城。军需不可能不足。
派遣五千兵马进驻飞狐要塞?将军大人此时控制飞狐要塞干什么?飞狐要塞拱卫着幽州南部郡县和整个冀州,一直都是由冀州派驻军队,难道将军大人要威逼冀州?
将军大人不经天子同意,直接下令征召十万屯田兵,这不但违背了大汉律法更让人心生恐惧,他要这么多军队干什么?
三个人疑虑重重,忐忑不安,都知道并州要出大事了。
仅仅过了两天,八百里快骑就送来了回报。李弘命令鲜于辅立即打开壶关,把所有灾民放进并州,暂时安置到太原郡境内的太行山西麓一带。
鲜于辅很奇怪,他问张燕和赵岐,“将军大人这是何意?难道他要把灾民送回冀州?”
张燕想了半天,说道:“几年来,我们黄巾军一直待在常山国和中山国一带打仗,两国和周边郡县的百姓既是我们的兵源也是我们的民夫。后来我们兵败太行山,那里的百姓都跟在我们后面上了山。所以,现在那里十室九空田地荒芜,和废墟没什么区别。我想,大人也许是打算把这些人送到常山和中山国去屯田吧?”
赵岐忧心忡忡地捋须叹道:“将军已经赶到云中城,再过几天他就要回晋阳了。到时候,一切都清楚了。”
冀青兖三州再发水灾的事在洛阳并没有掀起多大的震动,现在整个洛阳的注意力都在北疆,都在车骑将军李弘的身上。
李弘以八百里快骑上奏天子,因为草原雨季提前来临造成运输受阻,大军粮草不济,他已经率军南下晋阳了。
京畿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何太后立即召集中官们商议此事。
赵忠和张让等人先把李弘臭骂了一通,说他恣行骄纵,胆大妄为,竟敢不遵圣命擅自命令大军撤回晋阳,按律当斩。但骂归骂,事情还要解决。李弘迫不及待地回撤到晋阳,绝对不是因为粮草不济,肯定还有其他原因,是不是因为先帝遗诏呢?如果此时李弘率大军主力一泻而下,相信无论是屯兵河东的董卓,还是驻守京畿的四万西园军,都是不堪一击。太后惊惶不安,连连催逼。
“以臣看,还是先以天子的名义给车骑将军下旨,命令他暂时驻守于长城以北,不要撤回晋阳。”赵忠说道,“北疆大战刚刚结束,边郡刚刚收复,大军不宜立即回撤,这一点他应该非常清楚。如果他执意率军撤回晋阳,这谋反之罪他就背定了。太后可以因此而诏告天下,让天下人皆知李弘谋反之意,那时,他就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大汉国叛逆了。”
“他有先帝遗诏,有胡人和蚁贼组成的军队,这一份诏书对他能有多大作用?”张让担忧地挥手说道,“骠骑将军董重和董太后先后死去,这件事本来就已经闹得满城风雨天下皆知了。如果此时李弘再高举先帝遗诏,以铲除奸佞为名率军南下进京,我们挡得住吗?这天下会有多少人认为功勋彪炳的车骑将军会谋反?就是朝中的那帮士族大臣恐怕也会跟在他后面倒戈一击。”
郭胜沮丧地说道:“李弘还在打北疆大战的时候我们就担心他会南下,没想到这北疆大战刚刚结束他就来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初断了他的粮草,让他……”
“你懂什么?”赵忠眯着眼睛骂道,“那他来得更快。先帝归天之后,我们并没有完全掌控西园军,实力不济,如果那时给士人和大将军以此为借口对我们发难,众怒之下,我们早就完了,你还能站在这里讲话?”
“诸位爱卿还是尽早想个良策吧?”太后又催道。
“李弘现在是以粮草不济的借口南下,并没有拿出先帝遗诏,这说明车骑将军自己也是顾虑重重。”张让说道,“他担心什么?无非是担心进京受阻。”
“目前京畿一带有皇甫嵩、董卓、丁原、袁绍、王允还有西园军和南北两军共十万大军。如果李弘的大军遭到京畿十万大军的拦截,再加上洛阳城的高大坚固,他可能会久攻不下。一旦战事拖长,形势出现逆转,事情就麻烦了。无论车骑将军的实力有多么强大,他都无法在粮草短缺的情况下和整个大汉国对抗,他就是死路一条,那时他就是有先帝遗诏也变成乱臣贼子了。所以臣认为,我们可以派人和他谈一谈,看看李弘到底是什么意思?”
张让伸手弹弹衣服上的灰,接着轻蔑地说道:“像他那种出身低贱的武人,除了权势和财富,他还要什么?先帝能给他的,我们都能给他,先帝不能给他的,我们也能给他。我们可以让他要权有权要钱有钱,让他成为天子和太后手下的一员悍将,这不更好吗?”
“你的意思是给他升官加爵?给他钱财?”段珪问道,“他要是贪得无厌,要主掌北疆军政大权,我们是不是也答应?”
“不答应又能怎样?”赵忠说道,“如果李弘高举先帝遗诏,以铲除奸佞为名挥军南下,你们谁能肯定皇甫嵩、董卓,还有京中的大臣们不会群起而响应?那时,我们也好,大将军也好,陛下和太后也好,谁能幸存?”
“我们可以把小皇子……”中常侍张恭做了一个杀死的手势,“如此一来,先帝的遗诏还有什么用?”
“你有没有脑子?这个时候小皇子不在了,最大的可能就是激怒李弘和朝中的大臣。”赵忠瞪眼骂道,“小皇子很重要吗?没有小皇子李弘照样可以拥立外藩为帝,这么简单的事你都想不到?”
张恭头一低,不敢做声了。
“先帝的遗诏里到底写了什么?是不是要李弘南下拥立小董侯为帝?”中常侍宋典迟疑着问道,“我们是不是再等一等,看看尚书台的何大人回来后怎么说?李弘这次回撤,也许是因为灾民入晋的事。”
何太后、赵忠、张让等人都象看白痴一样地望着宋典。这个时候,他还有这种想法,简直不可思议。
“那好啊。”赵忠冷笑道,“你和李弘在西凉的时候就认识,也算是故交了,那你到晋阳去宣旨吧。顺便问问他,先帝在遗诏里写了什么?”
宋典脸色一僵,想拒绝却又不敢说。
车骑将军率军南撤晋阳的事同样也震骇了袁隗等一帮大汉重臣。
何颙没有回来,谁也不知道李弘的意图是什么?但不管李弘想干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绝对不能让李弘南下入京,更不能让北疆的大军和驻守京畿的大军打起来。双方一旦交战,李弘就没有回头路了,后果不言而喻。大汉国经此浩劫之后,国力势必更加衰微。
袁隗、丁宫和卢植等人仔细商议之后,否决了借助李弘的力量铲除洛阳奸佞的想法,决定还是按照已经商量好的办法重振朝纲。现在如果借助李弘的力量把奸阉和大将军的势力连根拔除了,但李弘的势力又如何解决?武人占据朝堂,而国家又衰败无力,目前大汉国又没有一个威势的皇帝镇制朝堂,那后果也许比现在更严重,大汉国也许就会在一帮武人的践踏下分崩离析。
袁隗等人急忙去见大将军何进。为了阻止李弘南下进京,袁隗打算说服何进,暂时放弃对奸阉的打击,合力对抗李弘。不管怎么说,李弘一旦南下进京,受到伤害的首先是大汉国,其次遭到杀戮的是宫内的奸阉和大将军一系,谁都逃脱不了覆灭的厄运。
袁隗的意思是大将军的北军和骠骑将军的西园军同时开出洛阳扼守进京要隘,驻防于函谷、孟津和小平津三关,洛阳城的驻防则交于司隶校尉袁绍和河南尹王允。
大将军何进对李弘大军的南撤好象不以为意,他笑着对袁隗说:“太傅大人似乎太紧张了。车骑将军不过只有部分大军南下入关,而且他也没说什么奉了先帝遗诏之类的话,我们这么做,未免反应过头了。这可能会适得其反,助长李弘南下的决心。”
袁隗和丁宫等人知道大将军不愿意离开京城,苦口婆心地劝说了很长时间,最后何进被他们说服了。何进说:“只要西园军全部出城赶赴三关,我立即率军随后跟进。”
袁隗大喜,立即进宫面见太后。此时太后已经没了主意,一切都听中官们的。赵忠和张让虽然同意西园军出城,但他们并不相信袁绍和王允,他们要求留上军校尉曹操领一营人马护守皇宫。
袁隗无奈,急忙出宫到百郡邸和大将军何进再议。
时间就在袁隗这两头奔波和协商中逐渐逝去。
这时从河东再次传来惊人消息。十万屯田兵突然离开河东北上入晋。
十万河东屯田兵,再加上从五原郡南撤的十几万大军,车骑将军李弘竟然要在晋阳集结二十几万大军,不用说都知道他要干什么了。
太后生气了,急忙下旨让曹操率领西园军先行出京,皇宫由虎贲、羽林护卫。
大将军何进没有失言,随后带着大军进驻都亭。
太后对袁隗、赵忠等大臣说,你们再商量商量,给李弘和北疆将士加官进爵,重金赏赐,务必不要吝啬。拟好圣旨后,叫宋典立即北上,要快一点。
袁隗和赵忠等人在尚书台还没商量几句就吵了起来。
袁隗和一帮大臣们的意思是大力封赏李弘的部下。这样将军多了,中郎将多了,将领们的地位权势增大了,北疆诸将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出现,这对将来分化瓦解北疆大军,解决李弘这个祸患有莫大的好处。
赵忠等中常侍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李弘的部下除了胡人和蚁贼,就是北疆西疆一批出身卑贱的武人,象鲜于辅有胡人血统,徐荣和麴义都是极荒边塞的寒门士人,阎柔是马匪,颜良更是杀人不眨眼的屠夫。这些人如果不是跟在李弘后面征战天下,到死不过就是一个两千石的都尉。赵忠说,即使朝廷现在把他们全部拜为将军,他们也不会感激天子和朝廷分毫,相反,他们更感激李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