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3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今天的大汉国原来还可以这样做臣子。董卓暗暗感叹道,今天的大汉国和过去的大汉国比,的确已经不一样了。
“大人,你怎么说?”李弘站在董卓对面,直视着董卓犹疑不定的眼睛,一字一句地问道。
“大人率兵南下虽然违抗了圣旨,但诛杀奸阉之举却为大人赢得了赫赫声名,将来即使是狡猾的士人也找不到惩治你的罪名,大人这一趟路算是没有白跑啊。”董卓语带三分嘲讽,淡淡笑道,“我立即南渡黄河。”
李弘躬身谢道:“感谢大人。”
董卓亲昵地拍拍李弘厚实的肩膀,小身说道:“灵武谷相救之恩我还没有谢你,你我之间就不用这么客套了。”
“洛阳危机解决之后,大人是打算入京为公还是再回西凉戍守边疆?”
董卓心里一喜,想到这次帮助何进掌控了大权,又帮助李弘解决了北疆危机,自己功劳显赫,做个三公自然是不成问题了。但自己进京为公就失去了西凉兵权,这会不会得不偿失呢?想到前西凉名将段颎费尽心思做了太尉后却落得个饮鸠惨死的下场,董卓又有点担心了。到底是入朝为公还是回西凉象李弘一样做个权势倾天的守疆大吏?
“你呢?”董卓问道。
“我要北上大漠,远击两千里。”李弘笑道,“我要一直打到燕然山(祁连山)、狼居胥山和落日原,否则我绝不回头。此次出塞作战,九死一生,今日一见,就算永别,请大人多多珍重。”
董卓心神震颤,脱口赞道:“好汉子。”
董卓的大军不战而退,连续让出安邑和解县两城,到达蒲坂和风陵渡。求援书像雪片一样飞向洛阳,洛阳震怖。
宋典的人头已经送达皇宫,太后大为恐惧,急忙召见赵忠等中常侍。李弘的意思已经表露无疑,不但要进京,更要杀尽奸阉。中官们惊惶失措,无计可施。
此时,尚书许靖、周毖到达安邑大营,向车骑大将军李弘宣旨。
李弘接旨之后,又仔细看了一下,然后问道:“两位大人,你们说长平公主已经到达河间国,有什么凭据?”
许靖躬身说道:“大人可以问问远在幽州的太尉大人和冀州牧杨大人。”
“渤海王什么时候又变成陈留王了?”
“大人,这是天子和太后的旨意。”周毖说道,“难道大人对天子和太后的旨意也有异议吗?”周毖四十多岁,中等身材,稍胖,圆圆的脸庞,浓眉,说话的时候总是笑容满面,看上去忠厚而温和。
“请两位大人把我这份急奏呈递给陛下和太后。”李弘无所谓地笑笑,递给他们一道奏章,“为了大军远击大漠的安全,我务必要求洛阳稳定,所以如果不能铲除奸阉,我绝不退兵北上。”
许靖和周毖相顾愣然。铲除奸阉?这个南下的借口虽然比较勉强,却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看样子李弘决意进京了。
“大人打算何时北上攻击鲜卑?”
“奸阉一除,洛阳稳定,我立即率军北上。”李弘肯定地说道,“所以,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必须要尽快南下。我在奏章中也说了,即使奸阉诛除,洛阳的局势在短期内也很难彻底稳定下来,为了保证远征大军没有后顾之忧,朝廷必须在近期内竭尽全力把三到四个月的粮草辎重运送到北地、朔方和雁门一带。”
“这太困难了。”许靖皱着眉头,十分为难地说道,“今年雨水不断,路途难行,加上冀青兖三州发生大水需要赈灾,所以大人要想让朝廷在近期内筹集三到五个月的粮草辎重运到北疆,根本不可能。”
“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辎重,我不会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北上大漠攻击鲜卑人。”李弘说道,“朝廷如果想在今年远征大漠,就必须保证北疆的灾民得到安置,并州的屯田得到足够的钱财和物资。另外,你们不要说什么赈灾的事,你们到壶关,到太原上党去看看,那里有多少灾民?我要上奏陛下弹劾冀州牧杨奇,还有青州刺史崔均。并州要是发生灾民暴乱,延误了大军北上出击的时间,责任都是他们的。”
“先帝早就说了,万金堂的钱就是用来打仗的,用来开疆拓土的。先帝的万金堂加上董太后的永乐宫,朝廷怎么会没有军资?粮草辎重可以从冀州、京畿和长安三个方向向北疆运送,这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许靖和周毖无奈之下只好告辞。走出大营的时候,他们看到盐铁都尉谢明带着十几位长安洛阳的巨商富贾走进了李弘的大帐。
“车骑大将军对大汉国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
周毖摇摇头,神情十分复杂地说道:“这个时候他还敢远征大漠,你能说他不是大汉国的忠臣?他又不是白痴,难道看不出远征大漠的危险?远征大漠前,他率军南下威逼天子和太后诛杀奸阉也没什么错,洛阳不稳,谁敢远征大漠?”
许靖叹了一口气,说道:“但愿天子和太后能答应,那样大汉国就少了一大祸患了。”
李弘率军继续南下,京畿战云密布。
弘农、河南两郡陷入了混乱,许多住在京畿一带的王公贵族、门阀富豪们举家向长安和洛阳避祸。
中官们听说李弘公然提出来要诛杀奸阉,又惊又惧,急忙哀求太后下旨同意李弘提出的所有条件以求避祸。赵忠说,李弘提出诛杀奸阉是假,南下废除幼主才是真。所以,为了阻止李弘继续南下,还是答应他的所有条件,让他撤军回晋方为上策。
袁隗等朝中大臣听说李弘早有远征大漠的打算,顿时松了一口气,他们立即商议给远征大军筹集粮饷军械的事。至于李弘的那些过份要求,大臣们商议了很长时间,觉得还是不能同意。
十五郡太守由驻军校尉兼领,这和李弘自行任命有什么区别?如果李弘有这么大的权力,这和藩国割据有什么两样?此风一开,将来有重镇大臣随后仿效,朝廷将如何惩治?这又置天子和朝廷的权威于何处?不行。
北疆置三十万边军太多,不但威胁京畿的安全,朝廷也养不起。不行。
十五郡的十年赋税加上并州河东的盐铁之利,大臣们认为已经足够支撑并州的屯田和赈灾。屯田也就是早期需要投入巨额钱财,太原和上党的屯田已经两年多了,按照大臣们的测算,军屯民屯的士卒和百姓已经可以勉强自给自足,等到了明年,他们就有余粮供应军队和上缴赋税。至于河套之地的屯田,早期投入的巨额钱财已经包含在那一百亿钱里,李弘何需再要冀州的十年赋税?这明显就有中饱私囊之嫌。十年的冀州赋税不能给。
大臣们认为,李弘既然决定了远征大漠,就不会真的率军打到洛阳来,此事这么拖着,最后肯定不了了之。李弘没有达到要求,就不会急于退兵,而李弘的持续威胁将逼迫天子和太后把奸阉赶出朝堂。只要奸阉失去了权柄,他们就等死吧。但大臣们非常担心的是,奸阉一旦被逼离了朝堂,何进就会趁机入朝主政,而外戚之祸将由此开始。李弘的突然南下打乱了袁隗等人事先定好的诛杀奸阉和外戚之策,他们只好再行定计。
袁隗、丁宫、刘弘和卢植四人奉太后懿旨到长秋宫议事,结果遭到了赵忠、张让等人愤怒的辱骂。他们恳求太后答应李弘的所有条件,但袁隗等人不同意。袁隗说,车骑大将军已经说了他南下要干什么,你们辞官回家不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让天子和太后受辱?不行。
太后看他们争得不可开交,于是就说了个折衷的办法,从先帝的万金堂里再拨给李弘五十亿钱用于北疆屯田和边军戍边。袁隗急忙阻止,说车骑大将军马上就要远征大漠,十几万大军出塞作战,至少需要耗费六十亿钱的军资,所以这钱不能拨,再拔,万金堂就快见底了。
赵忠和张让等中官听说李弘马上就要远征大漠,心中顿时大定。这个时候,无论如何都要让李弘满意,不能把他逼急了。否则他一怒之下不去远征大漠了,那就更麻烦了。
吵到最后,袁隗也只有妥协,再不妥协,赵忠要把他当堂打死了。
京畿的形势越来越紧张。董卓的大军全部退到了风陵渡口,而李弘的大军正在北面压过来。
前将军董卓屡次求援不成,愤而上书,恳求天子和太后速速诛杀奸阉,以避免洛阳大乱之祸。
董卓在奏章中说,臣认为天下之所以会出现大逆不道的人,原因就在于奸阉赵忠和张让等人侮慢天常,篡夺王命,口含天宪,为所欲为。奸阉的父子兄弟霸据州郡,凭借一简文书就可以获得千金利益,京师附近数百万的肥沃良田都被他们霸占了。奸阉们的所作所为让怨气充塞了国家,社稷因此而动乱不绝。臣在西凉奉诏讨伐叛军的时候一度粮饷断绝,将士们又饥又乏,都不愿意随臣继续西进作战,他们要求臣举兵进京杀死阉宦,为民除害,向朝廷讨要军饷。常言道: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董卓公开响应车骑大将军李弘诛杀奸阉的举动,让朝廷上下目瞪口呆。
大将军何进也好,士族大臣们也好,至今谁都没有公开说要诛杀奸阉铲除奸佞。虽然车骑大将军李弘以此为借口率兵南下威逼天子和朝廷,但在大家心里,李弘其实就是大汉国的叛逆,不过他实力强大,没人敢说而已。但现在前将军董卓突然举兵响应,大汉国两位手握兵权的将军联手威逼天子和朝廷诛杀奸阉,这事情就不一样了,这份量就更不一样了。尤其重要的是,董卓举兵响应李弘,函谷关以前就没有一兵一卒了,李弘的大军可以迅速南下渡过黄河,直扑洛阳城。
赵忠等人愤怒不已,大骂董卓两面三刀,卑鄙无耻,恳求太后立即下旨罢免董卓。但何太后哪敢听从。董卓手上本来就有两万西凉兵,此时他公开响应李弘,说明他得到了李弘的支持。此时罢免董卓,不是没事找事,逼着李弘和董卓联手南下吗?
朝中的士族大臣们和大将军何进对董卓的这种做法也很吃惊,一时间他们都没做出反应。董卓这种做法,算不算背叛了他们?
董卓是武人,从他的奏章中就可以看出他嘴里说的心里想的其实都是将士们的利益。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没有背离自己的武人立场,也没有背弃自己的弟兄,他坚决地站在了李弘的一边。董卓是个不折不扣的武人,他和洛阳的三方权势没有任何关系,他不隶属于任何一方,他就是武人。
大将军何进最先做出反应,他立即上奏太后,说京畿兵力不足,如果李弘渡河打过来,函谷关可能守不住,还是尽早征召援兵为好。如果太后不想征调援兵,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让李弘退兵,那就是立即把奸阉赶出皇宫。何太后不答应,她手诏何进说,从古至今,都是由宦官来管理皇宫内的事情,这是本朝祖制,大汉律法所定,怎么能随意废除?现在先帝刚刚去世,皇帝幼小,本宫临朝主政总不能天天与朝中大臣们相对议事吧?这成何体统?
不久,太傅袁隗、司徒丁宫和司空刘弘也联名上奏太后,请求太后把中常侍以及中常侍以下的宦官全部免职,赶出皇宫,另行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们的职务。
太后再次拒绝,但她这次和中官们商议之后,同意何进从各地州郡征调援兵拱卫京师。
何进立即派出八百里快骑,紧急征调河内太守丁原、东郡太守桥瑁、侍御史王匡、侍御史张辽、都尉毋丘毅、都尉鲍信、北军别部司马张扬共七路兵马回援京师。
河内太守丁原领五千兵率先渡过黄河赶到了孟津。驻守孟津的校尉赵融和夏牟奉骠骑将军何苗的军令,拒绝打开关门。赵融对丁原说,丁大人还是从小路到函谷关去吧。丁原大怒,以杀进洛阳铲除奸阉为名,督军猛攻。
第二天,侍御史王匡带着五千兵赶到孟津,双方合力攻击。西园军组建时间短,训练又差,没有战斗力,城楼很快被河内都尉吕布领军攻陷。吕布杀上城楼,连斩赵融和夏牟,攻占了孟津。当天夜里,孟津关隘上火光冲天,照亮了半边天,几十里外的洛阳都能看到。
同一天,董卓率部渡过黄河。

第一卷 立马横枪篇 第十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七节
尚书台。
太傅袁隗紧急召集司徒丁宫、司空刘弘和九卿诸卿大臣议事。尚书令卢植把最新的京畿局势做了详细的说明。
“由于前将军董卓和河内太守丁原公开响应车骑大将军李弘南下铲除奸佞,造成京畿形势骤然恶化。”卢植神情严峻地说道,“如今车骑大将军李弘率军南下进入洛阳的理由已经有了,他随时都可以南渡黄河直逼京师,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是立即想办法阻止李弘进京,尽快化解这场危机,以保证洛阳政局稳定,大汉社稷无忧。”
“现在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李弘进京?”太仆杨彪气愤地说道,“前将军董卓胆大包天,不经天子同意,率军南渡黄河,而河内太守丁原更是无法无天,目无圣上,竟然敢率兵攻打孟津,诛杀两位朝廷大员。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哪里还有解救之策?我看李弘、董卓和丁原三人早有南下进京的预谋,远征大漠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李弘一定在欺骗我们。”
“丁原可以攻占孟津,诛杀大臣,火烧关隘,那其他回京支援的各路兵马呢?他们会不会也和董卓、丁原一样响应车骑大将军?谁能保证北军和西园军将士不会临阵倒戈?”尚书郑泰说道,“我看要想阻止李弘进京,化解洛阳危局,只有顺应大义,立即诛杀奸阉,这是唯一的办法。只要杀了奸阉,所有的事都能迎刃而解。”
“如果杀了奸阉后依旧不能阻止李弘南下的脚步呢?如果李弘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诛杀奸阉而是进京废除少帝呢?”司空刘弘说道,“李弘野心太大,他不会为了诛杀几个奸阉而率部南下,他或许是想趁机掌控国家的权柄。”
“诸位大人,李弘一旦渡河进京,奸阉和大将军势必要誓死反击。那时洛阳必将陷入血腥战火之中,生灵惨遭涂炭,这对大汉国来说是一场可怕的灾难。所以,我们一定要阻止李弘进京,但仅靠军队是拦不住他的。”尚书周毖说道,“我们必须要让李弘知道,他即使率军渡河南下了,也未必能占据洛阳,能废除少帝,能掌控权柄。”
“周大人有何计策?”司徒丁宫问道。
“以下官看,还是尽快和大将军联手,先行诛杀奸阉,以稳定京畿诸军的军心。”周毖说道,“前将军董卓和河内太守丁原尊奉的是少帝,要杀的是奸阉,只要把他们安抚了,京畿的军队就能再次齐心协力阻止车骑大将军南下。奸阉死了,车骑大将军继续南下的理由也就没了,如果那时他还不回撤北疆,他就是我大汉国的叛逆,人人得而诛之。”
“诛杀奸阉?陛下和太后会把奸阉杀了?”光禄勋刘博苦笑道,“难啊。奸阉不死,车骑大将军就不会回撤,这洛阳迟早都要陷入血战。”
大臣们商量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结果。现在不要说诛杀奸阉,就是把奸阉赶出皇宫都难上加难。
袁隗缓缓站起来说道:“我去和大将军谈谈。你们再联名上奏陛下和太后,把李弘进京的危害说重一点,请太后早下决心,尽快免除赵忠张让等中常侍官职。”
司隶校尉袁绍飞速赶到孟津。
河内太守丁原和大将军府侍御史王匡迎出大营之外。袁绍和他们略加寒暄后,笑着说道:“大将军让我来告诉两位,孟津的这把火烧得好,诛杀奸阉之的首功是你们的。”
丁原看看关隘上的浓浓黑烟,捻须笑道:“大将军此计甚妙。奸阉一除,车骑大将军还有什么理由过河?”
袁绍摇摇头,脸显忧色,“情况有点变化。前将军董卓突然举兵响应李弘,他以铲除奸佞为名率部渡河了。”
丁原和王匡两人疑惑地望着袁绍。王匡三十多岁,身材消瘦,白面短须,温文尔雅。他问袁绍道:“董卓渡河不是大将军安排的?”
“不是。”袁绍说道,“大将军不希望董卓渡河,而且一再嘱咐他务必在黄河北岸拦住李弘,但董卓置若罔闻,根本不予理睬。他先是举兵响应李弘诛杀奸阉,然后又南渡黄河,结果造成函谷关以西再无兵力阻击李弘。”
“这么说,李弘真的要杀进洛阳了?”丁原吃惊地问道。
“大将军也有这个担心。”袁绍说道,“由于董卓突然渡河,京畿形势现在有点失控。”
“李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难道他真要横扫洛阳?”王匡惊慌地问道,“其他几路援军何时到京?我们有足够的兵力挡住李弘吗?”
“都尉毋丘毅早些时候已经奉大将军的命令回到了东郡。”袁绍说道,“再过几天,他和东郡太守桥瑁,还有河南尹王允一同进京,只是我们的兵力还不够。你们把这两营西园军整顿一下,明天赶到函谷关。这是大将军的命令,我来孟津就是为了这事。”
两人躬身领命。
“赵融和夏牟的人头在吗?”
“本初兄,你要他们的人头干什么?”王匡奇怪地问道。
“我们要抢时间,要趁着还能控制京畿局势的时候逼着天子和太后把奸阉杀了。”袁绍说道,“如果李弘的大军过了黄河,我们就没有机会了。”
时间不长,都尉吕布带着几个亲卫把西园军校尉赵融和夏牟的人头送了过来。
“你就是吕布?”袁绍亲热地握着吕布的手,高兴地说道,“闻名不如一见。”
“大人知道我?”吕布惊喜地问道。袁绍是天下名士,是袁阀下一代的家主,能得到他的赏识,吕布当然非常高兴了。
“我在大将军府的时候,听文远多次提到你。文远说你武功盖世,当日在雁门关一战,曾杀敌无数,当者披靡,我心慕已久啊。这次攻打孟津你又连斩赵融和夏牟,功劳不小。这次回去后,我一定把你举荐给大将军。”
吕布大喜,俯身就要拜谢。袁绍一把拉住他,笑着说道:“文远就在函谷关,你很快就能见到他。”
袁绍告辞丁原和王匡,马不停蹄直奔函谷关。
曹操、淳于琼、张辽、张扬四人把袁绍迎进关内。
袁绍简要说了一下洛阳城内的情况,然后对曹操、淳于琼两人说道:“大将军请两位大人联名写一份诛除奸阉的奏章。”
曹操和淳于琼互相看了一眼,没有做声。淳于琼三十多岁,身高体壮,圆脸长须,坚毅干练。
“孟德,你是不是担心……”
曹操笑笑,挥手让亲卫端上三颗人头。
“这是中军校尉冯芳、助军左校尉赵兴和助军右校尉张定的人头。”曹操说道,“我无法说服他们,只好杀了了事。”
“孟德好快的刀。”袁绍笑道,“大将军说了,这五营西园军还是由你和淳于大人统领,怎么样?这下你没什么担心了吧?”
赵忠、张让、郭胜等数名中常侍望着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