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4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下长安,控制了天子和朝廷,这天下就没人能击败我们。”
“好……”李傕一掌拍上案几,“传令大军,即刻起程,攻击长安。”
****
五月上,关西,弘农大营。
朱俊拿着袁绍的书信,欲哭无泪。
洛阳失陷了。
这份书信是留守洛阳的原伊阙都尉张承送来的。张承说,淳于琼突然于深夜时分包围了平乐观,三千大军措手不及,被困大营。这三千人马里有很多军吏和士卒原来都是袁绍的人,在他们的鼓动和说服下,三千大军很快投降了。
“袁绍到了洛阳?”
张承点点头,无奈苦笑,“大人,袁绍持有天子的圣旨。天子拜袁绍为车骑将军,命令他立即率军进驻洛阳。我没有办法,只能打开城门。”
“函谷关怎么样?”
“我进关的时候,潘凤、朱灵、陶升等人已经陈兵关下。”张承胆怯地看看杀俊,小声说道,“袁沼说,如果北疆军不立即退出关西,他将迅速展开攻击。”
朱俊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长公主和晋阳朝廷调走徐荣,让朱俊统领关西的北疆军,目的就是想尽快击败董卓旧部,彻底消除董卓旧部对长安的威胁。
徐荣和西凉诸将不但熟悉,还有多年的交情,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突然力主招抚,这让晋阳朝廷无法接受。招抚需要时间,更有很大风险,而关中形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一些不可预料的变化。一旦关中形势再次发生突变,拯救和稳定社稷的最佳时机可能就这么稍纵即逝了。
张温、卢植、鲜于辅、李玮四位大臣立即做出了应对之策,命令徐荣率军进驻长安,控制长安局势。
徐荣离开了关西,谁指挥关西、关东战场最好?目前能统筹指挥关西和关东两个战场的,只有朱俊。朱俊一直负责关东和洛阳的驻防,手下有周华、张承等人的一万大军。另外,以他在武人中的崇高威望,让他手持长公主和朝廷的圣旨,指挥留在关西的玉石、颜良和张郃三支大军肯定没问题。尤其重要的是,朱俊和朝廷能保持一致,不会象徐荣一样不听话。
玉石、颜良、张郃等北疆军将领这几年因为和董卓的军队连番交战,彼此仇怨甚深,这次好不容易逮到全歼仇敌的机会,岂肯错过?但徐荣力主招抚,其它将领虽然心怀怨言,但也不敢站出来公开反对,大家谁也不愿意得罪徐荣。
朱俊心悬天子和长安的安危,急于平定董卓旧部,和北疆军将领的心思不谋而合。张温等朝中大臣正是看出这一点,所以非常放心地把关西北疆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朱俊。北疆军诸将非常配合,朱俊更是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从洛阳抽调援兵攻击桃林要塞。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袁绍却突然杀进了洛阳,占据了关东,这给了朱俊重重一击。
关东丢失,洛阳失陷,不是自己有多大罪责的问题,而是天子和朝廷无法迅速重返京都,拯救社稷大业要严重耽搁的问题。袁绍占据了关东,也就切断了北疆和南方州郡之间的联系,北疆军和自己的河南军粮草辎重全部断绝。现在无论是掉头打关东,还是继续打董卓旧部,都已后继无力。
如果袁绍在关东站稳了脚跟,再联合刘表,袁谭等军队击败袁术占据荆、豫、兖、扬等州郡,那么袁绍势力将剧烈膨胀。袁绍一直拒绝承认当今天子,坚持要重建皇统,在他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肯定要重建皇统,另立天子。天下大乱矣。
误国之罪,自己虽万死也不能赎啊。朱俊越想越悔,越想越是恐惧。
玉石、颜良、张郃、高览、华雄、高顺、周华、田畴等将齐聚军中大帐,紧急磋商。
“朱大人,袁绍的军队不是在黑山和黄巾军激烈交战吗?怎么突然就杀到了洛阳?”张郃疑惑地问道,“就算淳于琼把董卓被杀的消息告诉了袁绍,但袁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杀进洛阳,显然……”张郃没有继续说了,他意思是说你朱俊大人手下一定有人背叛了你,给袁绍做内应了。
徐荣离开关西后,他的军队就由张郃统领。徐荣对高顺很赏识,临走时,把他从颜良的军中调出来,给张郃做副手。
朱俊叹了一口气。袁阀的势力,岂是自己所能抗衡的。
“长安朝廷中的许多大臣和袁绍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如司徒王允大人。”张承解释道,“袁绍给我看的那份圣旨,绝对是真的。能给袁绍这份圣旨的,只有司徒大人,所以我觉得袁绍可能比我们更早知道长安兵变和董卓被杀的真相。另外,关东各地的门阀大豪,包括洛阳城中的王公世家,和袁阀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袁绍只要进关,他就能迅速在关东站稳脚跟。”
“现在不谈这些。”田畴摇手说道,“我们是打关东,还是继续打桃林要塞,进兵关中?又或者……”他看看神情冷峻的朱俊,小心翼翼地说道,“退到河东?”
北疆军早有放弃关东的意思,李弘早在四月初就书告徐荣,不能守就尽早放弃,不要长时间陷入两线作战,耽误了冀州战事。如今袁绍趁着关中突变的有利时机,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了洛阳,关西北疆军的粮草顿时断绝,退守河东是最好选择。
但没有人愿意退守河东。
玉石、颜良等人强烈要求继续攻打桃林要塞,全歼董卓旧部。
“我们只要再打几天,他们就完了。”
“全歼了董卓旧部,我们就能迅速进入关中,和徐荣大人会合。”
“目前,长公主和朝廷的圣旨依旧有效,当务之急是立即全歼董卓旧部,稳定关中。”
丢失关东,罪责太大,周华、张承等人考虑到朱俊和自己的将来,强烈要求掉头攻打关东,趁着袁绍立足未稳之际,将袁绍赶出洛阳。
北疆军和河南军的将领激烈争论。
“继续攻打桃林要塞,全歼董卓旧部,以确保长安无忧,天子无忧。”朱俊断然说道,“丢失关东之罪,我一人承担。”
函谷关丢失,朱俊急奏晋阳。
圣旨未到,徐荣的书信先到了。
徐荣急书朱俊,并附带骠骑大将军李弘的书信。停止一切战事,关西北疆军迅速退守河东。
李弘的书信是给徐荣的,但这份书信非常详细地说明了北疆目前的艰难处境,有助于北疆军诸将对形势的了解。由于冀州流民成灾,大漠叛乱一时无法平定,北疆的财赋已经到了极限,李弘要求河东北疆军务必遵从天子旨意,迅速退出关中。
徐荣在书信中说,关东丢失,关西北疆军粮草断绝,除了立即退守河东外,别无出路。请朱俊大人暂时停止战事,等待朝廷圣旨。
关东丢失,晋阳震惊。
虽然过去朝廷也有放弃关东的意思,但那是在董卓存在的情况下。现在董卓被杀了,董卓的势力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了,社稷拯救有望了,关东就不能丢了,尤其是不能让拒绝尊奉当今天子的袁绍占据。袁绍占据洛阳的后果非常严重,他一旦站稳脚跟,就要重建皇统。大汉出现两个天子后,天下大乱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
张温、卢植、蔡邕等大臣不顾鲜于辅和李玮的反对,立即奏请长公主下旨,命令朱俊、徐荣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夺回关东。
同时恳求李弘,暂停冀州战事,先集中力量稳定关中,保住关东和洛阳。
徐荣十万火急赶到弘农,命令北疆军原地待命,准备退守河东。
“子烈,你要抗旨?”朱俊愤怒地问道。
“关东战事一起,冀州就要断粮,冀州成千上万的流民就会饿死。”徐莹激动地大声吼道,“我就要抗旨。”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一节
北疆军诸将毫无条件地支持徐荣,拒绝遵从朱俊的军令。朱俊百般劝说,但徐荣寸步不让。
朱俊无奈,只好急奏晋阳朝廷,同时以八百里快骑急告冀州李弘。
朱俊命令周华、张承率领五千河南军急速向函谷关推进。大军还有十天的粮草,朱俊认为大军即使不能夺回函谷关,也能牵制袁绍的兵力,迟滞袁绍夺取河南尹全境的脚步。目前正在荆、豫一带苦战的袁术一旦得到袁绍进驻洛阳的消息,必定要抽调兵力北上抢占大谷、伊阙等关隘。当袁绍和袁术两人打起来后,袁绍随即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这时如果长公主和李弘同意了自己的计策,督请徐荣迅速攻击关东,那么大军重新夺回洛阳的把握将大大增加。
然而徐荣的做法让朱俊气愤填膺,差点气昏过去。
“现在关西战场我来指挥。”徐荣神情冷峻地望着朱俊,大手猛地握紧,一拳砸到案几上,“没有我的命令,一个士卒也不能离开大营。”
诸将暗自惊凛。按照朝廷圣旨,徐荣现在负责主持临汾行辕,主掌河东兵事,关西战场的指挥权他已经交给了朱俊。今天他从河东赶到关西,已经严重违律,现在又要公开夺取朱俊的兵事权,这事将来朝廷要是追究下来可是谋反大罪。如果骠骑大将军不极力袒护,他这个将军算是做到头了。
徐荣担心河南兵闹事,干脆把朱俊、周华、张承三人羁押在中军大帐。
快马急报。袁绍手下大将潘凤、朱灵、陶升攻下函谷关后,没有继续攻击,而是以重兵驻防于关隘。徐莹立即命令张郃、高顺率军于渑池、新安一带驻扎,阻止袁绍大军攻击关西。又命令玉石率先领军撤回河东,驻防于蒲坂津。命令屯兵于蒲坂津的张白骑立即解散军队,让屯田兵回军屯区帮助抢收冬小麦。
徐荣的骄纵不法和独断专行引起了晋阳朝廷强烈不满。
张温、卢植等大臣奏请长公主,立即罢免徐荣,让朱俊速领大军攻击关东。
鲜于辅和李玮坚决反对。罢免徐荣,需要骠骑大将军的同意,其他人无权做出这样的决定,即使是长公主也不行,因为现在主掌国事的是大将军。另外,袁绍进驻洛阳,关东形势突然发生变化,北疆军应该如何应对,大将军至今尚未回复。所以我们现在不能说徐荣做错了。
长公主府和骠骑大将军府为此争论不休。
饱受指责的李玮大为恼怒,“早在四月上,天子和长安朝廷就来旨明确要求撤消晋阳朝廷,天子还督请长公主和诸位大人尽早返回长安。也就是说,从长公主接到天子圣旨那一刻起,晋阳朝廷就没了。长公主的承制诏书也无效了,长公主和长公主府因承制诏书所拥有的权力也全部失去了。现在北疆的事是大将军说了算,是骠骑大将军府说了算。”
李玮这句话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张温、卢植、丁宫、王瀚、郭蕴、王泽等大臣同时发难。李玮大逆不道,竟敢公开反对长公主和朝廷。
“你们说徐荣大人违律抗旨,那你们呢?你们是不是也违律抗旨?依照天子圣旨,长公主已经无权干涉国政,晋阳朝廷也撤消了,你们还有什么权力站在这里指手划脚?”李玮毫无惧色,声音更大了,“我看违律的是你们,抗旨的是你们,犯法的也是你们。”李玮手指面色铁青的张温、丁宫等大臣说道,“罢职的更应该是你们。”
张温大怒,命令虎贲卫士拿下李玮。
鲜于辅不高兴了。李玮的话完全有道理,北疆的事本来就应该由骠骑大将军府主掌,长公主和朝廷这样横加干涉,实在太过分了。如果北疆连自己的军队都不能任意指挥,那还叫什么北疆军?干脆叫北军算了。
鲜于辅一生气,立即下令征调龙山大营的留守大军火速赶到龙泉,保护骠骑大将军府。说白了,就是把长公主府和两千虎贲卫士包围了。
事情闹到这种地步,长公主也无法从中斡旋了。张温、卢植等大臣又气又急,先后病倒。赵岐、蔡邕在两府之间来回劝说,希望两府放弃分歧,齐心合力,共救社稷。
张温、丁宫等大臣从大局考虑,主动承认朝廷的确过多干涉了北疆军政,但对攻打关东,夺回洛阳一事绝不松口。
鲜于辅认为既然朝廷已经退让了,而且徐荣违律杭旨的事也不了了之了,那骠骑大将军府还是适可而止吧,免得让大将军为难,但李玮断然拒绝,“北疆应当遵从天子圣旨,急速把长公主和朝中大臣送回长安。”
李玮受够了。长公主府的一帮大臣们什么事都管,什么事都过问,骠骑大将军府处处受制,这样下去,北疆迟早要给这帮大臣们折腾得分崩离析。李玮痛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趁着这次机会把长公主和这帮大臣们赶出北疆。
李弘离开晋阳之前,把隶属于骠骑大将军府的军政大权一分为二,政事都交给了李玮,兵事都交给了鲜于辅。从两人的职权上来看,李玮的权力明显大于鲜于辅。现在李玮坚持己见,鲜于辅也没办法,只好拖,拖到李弘来书为止。
李弘一反常态,晋阳和关西两地迟迟没有接到他的回复。
五月中的时候,李玮接到了李弘的密信。在这份书信里,李弘详细叙说了冀州的现状,提到了解决冀州流民的几个办法,着重解释了一下自己打算在冀州大力打击和整顿土地兼并的设想和难度。
李弘认为,依靠调节赋税来控制土地兼并,目前很不现实,而强行抄没门阀富豪们的土地,阻力太大,而且后果很难预料,冀州有可能因此而陷入连绵不断的叛乱。另外,这个计策也同样涉及到了北疆门阀富豪们的利益,他们的反对和担心恐怕要对北疆的稳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今日的大汉烽烟四起,战火遍布天下州郡,哪里没有战火,哪里当然就是流民的栖身保命之所,所以冀州逐渐稳定下来后,流民肯定会越来越多。据我们的估计,当前冀州南部郡县的流民加上即将从北疆边郡回迁的百姓,人数大约在两百万到三百万之间,也许还不止。安置这些人屯田是今年冀州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冀州土地远远不够。
冀州是大汉最富裕的几个州郡之一。冀州人口最多的时候曾达到六百多万,由此可以想象它的土地之多。但它和河东郡一样,土地几乎都集中在门阀富豪手中。要想安抚流民,让流民吃饱穿暖,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从这些门阀富豪手中抢土地。
冀州西部的常山、中山、赵国和巨鹿四个郡国这几年由于屡遭黄巾军的侵扰,门阀富豪不是被杀就是外逃,无主土地多,所以我们早期在冀州的屯田还算顺利和成功。但这四个郡国可以容纳的人口最多不过两百多万,如今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人数。因此,我们现在想要安置流民屯田,只能到冀州东南部的渤海、河间、甘陵、安平和魏郡五个郡国,也是冀州门阀富豪最多的五个郡国。
用什么办法,既能保证冀州的稳定,又能从门阀富豪手中夺取土地?
没有办法。当年光武皇帝中兴大汉,依靠的就是河北、南阳和颖川等地的门阀富豪。今天如果我们不依靠门阀富豪,是不是也能中兴大汉?我不知道,但你肯定知道,你给我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李弘自嘲地说,我是个武人,所以我想的办法总是离不开战刀和血腥,但用打仗的办法逐步削减门阀富豪,最后受苦受难的还是那些可怜的百姓,而社稷的倾覆更是成了必然。最近一段时间,我和马日磾、崔烈、袁滂等大臣天天都在商议此事,大家想了很多办法,但因为此事牵扯面太大,所以一直没有满意的解决之策。
冀州形势越来越紧张,流民的危机必须立即解决,无论是用武力还是用其它办法,我们都要在十月秋收秋种之前彻底解决。所以,北疆现在急需一个声音说话,我们所要做的事无论对错,都不要受到任何掣肘。否则,冀州的流民问题永远无法解决,流民问题不解决,拯救社稷就是一句空话。
青州黄巾军没有北上冀州,黑山黄巾军被袁绍和曹操击败,这给了我们充足的稳定冀州的时间,我们不能白白丧失这么好的机会。现在到十月还有四个月的时间,四个月后,青州黄巾军会不会北上,公孙瓒会不会南下报复,我们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必须要在这四个月时间内,至少安置一百万到两百万流民,以减少冀州赈济的压力,保证北疆和冀州有足够的实力应对各种危机。
李玮明白了李弘的心思。
李弘的注意力不在关中,也不在洛阳,而是在冀州流民身上。这就象当年李弘刚刚到并州招抚黄巾军和安置流民屯田一样,他已经无心去管其它事了。现在,只要是有利于解决冀州流民吃饭的事,李弘就支持,否则,他一概否决。也就是说,他支持自己目前所作的一切。
李弘碍于身份,不好直接出面逼着长公主和朝廷遵从天子的圣旨,所以他对晋阳的事不理不睬。在李弘看来,晋阳不论闹到什么地步,天子的圣旨摆在那,自己只要不过分,只要事事恭敬,面子功夫做足,自已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谁也管不到。
如今董卓伏诛,天子主政,长安朝廷大权独揽的消息已经得到证实,自己还硬撑着这么个有名无实的晋阳朝廷干什么?难道非要背上一个挟持长公主和朝廷,坐实篡逆的罪名?朝中这帮老臣非要利用这么个富丽堂皇的门面来掣肘自己,自己也没办法。总不能当着诸多老臣的面,公然撕破脸。徐荣、李玮、鲜于辅三人这么一闹,恰好解决了自己的难题。
李弘在书信的最后说道,关中还没有稳下来,长公主和这帮老臣暂时不要送到长安,以免出现意外。
李玮急忙请来鲜于辅和余鹏,把李弘的密信给两人看了一下,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鲜于辅和余鹏欣然同意。
鲜于辅下令撤走包围龙泉的大军。李玮下令骠骑大将军府随大军迁到龙山大营。
李玮以八百里快骑急告北疆十六郡,今董卓伏诛,天子主政。长公主奉旨撤消晋阳朝廷,并将于近日率朝中部分老臣返回长安。
李玮以骠骑大将军李弘的名义写了一份奏章,然后命令八百里快骑急送长安。
李弘向天子和朝廷表达了自己的忠诚之意,并承诺于六月的时候一定把长公主和朝中老臣安全送回长安。李弘在奏章中还详细叙说了大漠发生的叛乱。鲜卑三部全部反了,大漠即将丢失,并州和幽州边境马上就要爆发大战。在大汉今日这种混乱的局面下,要想守住边郡非常困难。为了确保大汉疆域,李弘恳求朝廷,暂时让自己主掌河北并、幽、冀三州军政,以便最大程度地整合三州之力,击退胡人的入侵。
鲜于辅急告徐荣,把北疆军主力撤回河东,仅在弘农城留驻少量人马,以威慑关东和关中两地。鲜于辅同时以骠骑大将军府的名义书告朱俊,晋阳朝廷已奉旨撤消,北疆上下坚决遵从天子和长安朝廷的一切命令。朱俊大人和河南尹的兵马可以到河东暂驻,也可以留驻关西,大军所需钱粮暂由北疆调拨。
李玮和鲜于辅的连番举动,逼迫长公主和张温等老臣不得不遵从天子旨意,撤消了朝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