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5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慰她一下,不要再把她激怒了。”
李弘笑着答应了。
长公主长发凌乱,面色苍白,眼圈发黑,双眼无神。下巴也尖了,整个人消瘦了一圈,非常的哀伤而无助。她一直低着头,象泥塑一般坐在案几后面,任由李弘不停地劝说着,毫无反应。
“殿下,这么多理由还不够吗?什么样的理由才能让你赦免他们?”李弘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无力地说道,“陛下一旦驾崩,臣就要南下冀州,准备阻击叛逆的围攻。臣没有多少时间待在晋阳了。晋阳不稳,臣如何安心在黄河一线阻击叛军的进攻?殿下,请看在先帝份上,看在这些大臣一心追随殿下中兴大汉社稷的份上,赦免了他们吧。”
“你为什么总要走?为什么就不能在晋阳待上一段时间?”长公主突然抬起头来,大声质问道,“你要离开晋阳,你可以随时走,你不要告诉我。”
“殿下……”李弘脸色一沉,语气顿时严厉起来,“晋阳局面危在旦夕,如果再不及时挽救,损害的不是河北,而是大汉社稷。臣之所以要急赴冀州,原因是什么,难道殿下不知道?”
“晋阳局面危在旦夕?”长公主瞪着李弘,樱唇不停地颤抖着,泪水霎时滚了出来,“你怨我,你凭什么怨我?是你让我主掌国事的,是你把我一个人丢在晋阳的,是你,都是你,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
李弘怒气上涌,张嘴想反击两句,但看到长公主哀怨的目光,消瘦的身躯,心里突然涌出一股深深的歉疚。这一切,说到底,的确是自己的责任。
“殿下,臣愿意承担所有的责任,所有的罪责,殿下甚至可以把臣杀了,但殿下无论如何要听臣一句话,立即把那些大臣赦免了。”李弘跪拜再求。
“你让我把你杀了……”长公主手指李弘,悲痛欲绝,“我杀得了你吗?我能杀你吗?这一切,都是因为你,都是因为你……你现在竟然要我把你杀了……”长公主猛地站起来,一边掩面痛哭,一边向后帐奔去。
长公主撕心裂肺般的哭声象利刃一般刺穿了李弘的心灵。李弘浑身战栗,再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翻身爬了起来,三两步冲上去,一把拽住了长公主的手臂,“殿下……”
长公主挣扎欲走。
“殿下,这是不可能的,根本不可能。”李弘厉声说道,“现在,就更不可能了。”
长公主停下脚步,猛然转身看着他,哭得象个泪人一般,“都是你,不可能都是你造成的。”
李弘闭上双目,无颜以对。
“我不是有意的,我真的不是有意的,我怕他们把你杀了,我怕他们杀了你以后,我再也看不到你了。”长公主嘶哑着声音,大声哭叫道,“我只是想天天看到你……”
泪水霎时涌上了李弘的眼眶,“殿下,你这是何苦……”李弘把长公主拉进怀里,紧紧地搂住了,“我没有怪你,这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
“我不要你的礼物,我只想看到你。”长公主抱着李弘,号啕大哭,“你到大漠去,为什么不来看我?为什么?”
“你不要我,小董侯又天天逼着我嫁出去,你让我怎么办?小董侯要死了,我孤零零的一个人,我还活着干什么?”
“殿下,你不要太自责,陛下的事是个意外,是天意。”李弘把长公主的脸从怀里抬起来,盯着她的眼睛爱怜地说道,“如果陛下不在了,中兴大业就靠你一个人支撑,你要是再出什么事,大汉社稷怎么办?千千万万无家可归的百姓怎么办?都不要了吗?”
“小董侯是我害死的,是我害死的……”
长公主不停地哭,大声地哭,好像要把这一年来的委屈和痛苦全部哭出来。李弘不停地劝慰着。
长公主哭累了,蜷缩在李弘的怀里沉沉睡去。李弘抱着长公主,坐在案几上,一直坐到了天亮。
右将军张燕和长史刘放守在大帐外,一直站到天亮。
刘放望着天际间的朝霞,突然低声问道:“有可能吗?”
张燕沉默良久,“你看到那轮朝阳了吗?虽然我们现在还看不到,但那轮朝阳就在大山下面,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就能看到日出。”
晋阳城度过了一个焦虑不安的夜晚。
赵岐、刘和等大臣在廷尉府内走来走去,越等越没信心。张温、吕布等人坐在冰冷的牢房里,心情如同这初冬的早晨一般寒冷而孤寂。淳于嘉、钟繇等人在牢房内团团乱转,等待死亡的时间越长,他们也就越恐惧。
快马急驰而回,结果还是一样。龙泉大营没有消息,信使被挡在了辕门之外。
“大将军能办到吗?”刘和抬头望天,象是自言自语,又象是在问赵岐。赵岐置若罔闻,低着头,徘徊不止。
李弘太累了,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帐外传来巡值卫士的脚步声惊醒了李弘。
怀内的玉人也醒了,睡眼惺忪,满脸红晕,看上去非常动人。李弘微微一笑,“你好些了吗?”
长公主脸显羞色,双手用力抱住了李弘的腰,娇嫩的身躯蜷曲得更加厉害。
“殿下还记得八年前,你到云中大营的时候吗?”李弘低声说道,“那也是冬天,你冻得手脸通红,常常因为思念先帝而哭泣不止,有时候夜里还做噩梦。那段时间我们都很难,但我们咬牙挺过来了。现在和那时相比,我们条件要好很多,相信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能挺过去。”
“我能挺过去。”
长公主在李弘的杯内微微点了点头,“但你要答应我一件事。”
李弘犹豫了片刻,有些事可不能随便答应。
“你是大将军,胆子却小得可怜。”长公主抬头看看他,非常郑重地说道,“是一件小事,但你一定要答应我。”
李弘谨慎地说道:“殿下先说说。”
“你和我一起搬到晋阳城。”长公主伸手摸摸李弘的长发,小声说道,“你因为誓言而披发,但你不能因为誓言而非要住在军营里。我孤身一人,什么也不求,只求能经常看到你。”
中午,李弘、张燕陪同长公主的车驾进入晋阳城,直奔廷尉府。
赵岐和刘和等大臣已经提前得到消息,把所有案犯押到了大牢外的广场上,把此次晋阳谋反案的所有文卷堆在了广场中央。
在人们的期盼中,长公主终于出现了。长公主一身白色袍服,腰悬长剑,配上她绝世容颜,显得高贵而英武。
众臣齐拜。刘放宣读圣旨,朝廷认为晋阳谋反一案已经查清,涉案叛逆已经被诛。原大司徒张温、原大司空杨彪等大臣已经被罢职,不再追究罪责,各自回家。廷尉张邈、少府令狐邵、大鸿胪郭蕴、司隶校尉吕布等大小七十余位官员官复原职。原御史中丞钟繇、尚书仆射贾诩等人暂时回家休养,等候朝廷任命。其余涉案人员,一律赦免。
大臣们感激涕零,跪谢天恩。
接着长公主站起来,把大臣们一顿责斥。
晋阳谋反案的审理之所以失控,朝廷大臣之所以牵连甚广,原因不在于朝廷,也不在于长公主府,而在于你们自己。
从伏德诬陷吕布开始,朝中大臣便利用彼此间的矛盾,利用晋阳谋反案,大肆诬陷和打击对方,这其中也包括部分朝中武将。正是因为你们这些大臣心术不正,贪慕权势,唯恐天下不乱,才导致晋阳危机不断加剧。
“今天,我把你们的供词烧掉,我希望随着这把大火,你们之间的仇怨也就此一笔勾销。”长公主环视众臣,缓缓拔出长剑,一剑砍断了面前的案几,“如果今后我发现有哪位大臣利用这件事,故意打击和报复对方,我就旧帐新帐一把算,杀他九族,绝不姑息。”
大将军李弘亲自点燃了广场中央的文卷。
大火熊熊燃烧,大臣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晋阳的血雨腥风终于在大将军归来后的第二天停止了。
大汉国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十二月。
十二月初二日,天子崩。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六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一节
天子驾崩的时候,只有长公主和皇后守在身边。
晋阳宫象往常一样,非常安静。
襄楷大师和华陀大师在羽林郎赵虎和三十名羽林卫士的护卫下,走进了尚书台。
在尚书台一间雅致的书房内,三位上公起身相迎。
华陀大师悲伤地摇摇头,轻轻叹了口气,“陛下很年轻,应该有救的。”
前几天大将军返回晋阳后,华陀大师再次提出了开颅要求,并详细述说了自己曾经用开颅之法救活数条人命的事。大将军犹豫了很久。假如能救活天子,河北面临的危局也就能迎刃而解。但医人不是打仗,打仗可以兵行险着,医人不行,尤其是医治当今天子。天子如果完好无损的死了,外人不相信天子是因病而亡,但朝中大臣相信。现在我把天子脑袋打开了,天子死了,天子不是我杀的是谁杀的?大将军拒绝了。
赵岐看了华陀一眼,低声问道:“长公主和皇后怎么样?”
“长公主很自责,抱着陛下哭得死去活来。皇后因为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九个月了,她害怕把孩子哭坏了,所以情绪上勉强还能克制。”襄楷说道,“太医令黄大人一直守在宫内,三位大人可以放心。”
“孩子还好吗?”赵岐又问道。
“目前情况稳定。”华陀拱手说道,“事关社稷命运,我和公矩兄自当竭尽全力。”
“不是竭尽全力,而是要务必保证孩子的安全。”刘和郑重说道,“大汉中兴的希望,就在两位大师的手上啊。”
“如果是个公主……”襄楷手捋白须,轻声说了几个字,停下了。如果皇后肚子里的孩子是个公主,那就和大汉中兴扯不上关系了。
“大师,你和许劭大人、蔡邕大人、郑玄大人都是当今赫赫有名的易学大家,熟知天象,知天知地,难道就一点看不出来?”刘和指指屋外灰濛濛的天空,无奈地问道,“天象没有任何征兆?”
襄楷摇了摇头,“没有任何征兆。三位大人还是早做打算为好。”
刘和一拍案几,沮丧地说道:“没有天象,没有征兆,本身就是天象,就是征兆,河北危矣,大汉危矣。”
屋内气氛一紧,大家心情沉重,各自低头不语。
“距离孩子出世,大约还有多少时间?”李弘轻轻咳嗽了一声,望向华陀大师。
“也许十天,也许一个月。”华陀说道,“怀胎十月,瓜熟蒂落,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是天定的,我无法给你准确时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孩子最迟会在正月十五前后出世。”
李弘和赵岐、刘和面面相觑。华陀这话说了等于没说。这也是医匠大师?如果不是襄楷、赵岐等人把他敬若神明,李弘甚至怀疑他的水平有问题。
“还有一个多月?”赵岐皱眉思索了良久,“两位大师还要帮我们做一件事,尽快把陛下的遗体妥善保护。”
“保护陛下的遗体?”襄楷迟疑着问道,“你们打算……”
“这是唯一的办法。”赵岐苦笑,“秘不发丧,等待孩子出世。”
尚书房内,九位上卿,两位诸卿(执金吾,将作大匠),三位重臣(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尚书台左右仆射朱穆、田畴共十六位大臣神情肃穆地分坐两侧,正中上首案几的后面是长公主的专座,那里放着一张精致的胡椅。
看到三位上公进来,众臣纷纷起身行礼。
“目前有三件事急待解决。”赵岐挥挥手,示意众人坐下。
一是皇统的事。皇统的事我们要做两手准备。如果皇后肚子里的孩子是个皇子,那么,他生下来就将继承皇统,成为大汉天子。如果是位公主,那么,皇统继承的事就很麻烦了。我们要做好这个准备,要在一月之内,从河北各地的皇室后裔中挑选一位合适的人选继承大统,而且还要马上把他带到晋阳。
这其中还有个问题。依照大汉律,天子驾崩后若无子嗣,皇统继承一事由辅弼大臣会同外朝官商议决定,然后呈奏皇太后。皇太后在皇统继承上并没有太多干涉权。高祖皇帝和世祖皇帝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在律法上规定得非常严格。虽然后来很多皇太后有律不依,独揽权柄,造成外戚之祸层出不穷,但这大汉律法却一直没有任何改动。
此次皇统继承一事,是依照惯例由皇太后做主,还是依照大汉律由外朝官自己做主?
二是权柄的事。依照大汉律,天子驾崩,皇后成为皇太后,在新皇帝未成年之前,国事皆由辅弼大臣会同外朝官主掌。但自孝武皇帝后,由于尚书台权重,内朝官和中朝官主掌大权,再加上辅弼大臣又都是领尚书事的外戚,所以皇太后往往大权在握,主宰一切,外朝被彻底排挤出了权力中心。
这次新皇帝继位后,权柄由谁主掌?
三是备战问题。天子驾崩后,我们和袁绍突然站到了一个位置上,那就是重建皇统。袁绍重建皇统的主张之所以屡屡失败,关键原因就是当今天子的存在。现在这个最大障碍没有了,袁绍马上就会重建皇统。
这个问题,我们过去曾讨论了很多次,相信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勤王的最主要原因。谁愿意看着大汉分裂?谁愿意看着战火焚烧这片江山?但随着天子的驾崩,这个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已经变成了现实。
天下出现了两个天子,各地州郡的选择将直接决定大汉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选择谁?
这几个月晋阳发生的事,各地州郡大概都已得到了消息。在外人看来,这是大将军利用长公主的权势展开的一场有预谋的铲除异己的屠杀。天子的突然驾崩,无疑更加证实了这种猜测,所以,只要袁绍、曹操等人添油加醋地大肆宣扬一番,大将军和河北就成了众矢之的。
天子驾崩,新帝继位,这两件事我们在明年正月底之前,肯定要诏告天下,接下来可能就是一场血战。河北前年遭灾,元气大伤。虽然我们实施新兵制后,征募了足够数量的军队,但我们却没有足够支撑二十多万大军持续作战的财赋。当然了,这仗肯定要打。为了击败叛逆,守住河北,我们需要上下齐心。
朝廷在正月底之前宣布皇统更迭的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把战争拖到明年五月春耕春收之后。从袁绍等人接到消息,到他们连横会盟,集结军队,至少需要三到四个月的时间。有了这段时间的缓冲,河北不但能蓄积更多的钱粮,还能从容征调和部署大军。
朝廷明年的主要事情是重建皇统,击败叛逆,稳定河北,争取两三年后南下中原进行平叛大战,力图早日中兴大汉。
在这个共识下,大臣们就赵岐大人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开始商讨应对之策。
光武皇帝有十一个皇子,除光烈皇后的儿子刘庄继承大统外,其余十子有九个封王,一个封公。
目前在河北的只有两家。一个是郭皇后所生的东海恭王刘强的后人,今谏议大夫刘琬是其六世庶孙,前太傅刘虞是其六世庶孙,今大司空刘和是其七世庶孙。一个也是郭皇后所生,中山简王刘焉之后,其五世孙刘节死后因为无子嗣,王爵被取消,国除,现在只有庶出子孙。这两家后人都没有合适人选。
孝明皇帝刘庄传位于孝章皇帝,孝章皇帝有两个儿子在河北封王。一个是清河孝王刘庆,他的儿子就是孝安皇帝。一个是河间孝王刘开,他的孙子是孝桓皇帝,他另外一个儿子的曾孙子就是孝灵皇帝。这两家自当今天子驾崩后,已无嫡系子孙。
孝章皇帝还有一个重孙子叫刘鸿,被封渤海孝王。这位渤海孝王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孝质皇帝刘缵,他仅仅做了一年多的皇帝,因称呼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而被毒杀,死时九岁。渤海孝王的曾孙子中有一位年纪九岁的嫡系长孙刘豫非常聪颖,可以做为继承大统的人选。
推荐此子的是宗正许劭。三年前他在冀州任职渤海郡太守的时候,对这个小孩印象非常深刻。
许劭推荐的人,大臣们自然没有异议。
打仗是大将军和北疆诸位将军的事,钱粮军械和征调民夫都是朝廷的事,大家只要分工明确,齐心协力,这仗即使不能打赢,保住河北绝对不成问题。所以在这件事上,大臣们主要商讨各自的分工,尤其是诏书颁布后,出使各地州郡的事。
虽然现在大家都能估猜到未来局势的发展,但谁也不想放弃合纵对抗之策。只要能说服田楷、刘备和袁术,或者这三人中的其中一位,那明年的仗能不能打得起来就很难说了。即使打起来了,河北也有很大胜算。
出使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拖延开战时间。按照李弘的说法,最理想的开战时间是六月到七月。有半年充足的时间做准备,河北完全可以击败叛逆联军,把战线固定在黄河一线,确保河北的稳定和安全。
接下来商讨的问题就很头痛了。皇统继承谁说了算?大汉权柄谁来主掌?本该由天子控制的皇权交给谁?
大臣们的意见非常明确,严格遵从大汉律法,在天子驾崩而又没有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皇统继承应该由辅弼大臣和皇太后共同决定。但这样一来,也就等于承认皇太后在天子未主政之前掌控皇权,这一点又是大臣们不愿意看到的。大汉败亡就是从皇太后主政开始的,要想彻底把后官和皇权分开,看样子只有修改律法了。
修改律法的建议随即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对,因为这样一来,外朝大臣独揽大权,容易造成权臣祸国。当初大汉律之所以要这样制定,其原因就在于此,皇权和相权必须要分开,以实现权力制衡。
太常荀攸认为,皇太后主政,其实只是大汉败亡的起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皇太后深居内宫,无法天天和大臣们坐在一起议事,皇权于是被皇太后所信任的外戚和宦官所窃取。继而又因为辅弼大臣多为外戚领尚书事,外戚又得以控制尚书台所拥有的部分相权,结果造成外戚独揽大权,祸国殃民。小皇帝长大了,为了夺回被外戚控制的皇权,又任用内朝的宦官诛杀外戚,宦官从而得以假天子之手把持权柄。
外戚和宦官干政,尚书台权重,皇权越来越大,相权被严重剥夺,才是大汉败亡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大汉律法的规定没有错误,错误在官制的设置上。官制上的错误导致了皇权和相权的失衡,给了外威和宦官干政的机会。
荀攸认为,官制还要继续修改,要削弱尚书台的权力,要从官制上杜绝外戚和宦官干政的可能。
然而,刘和接着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皇太后这么小,又不懂政事,又没有自己相信的官吏,她不依靠自己的亲戚和身边的宦官,她怎么发号施令?另外,官制修改的后果,明显对皇太后不利,她不会同意修改。
晚上,情绪已经恢复平静的长公主被请到了尚书台,这最大的难题必须要听听她的意见。
“把这个刘豫立即接到晋阳来。”长公主沉默了很长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