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7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椎鹊雀髦置埽迷泳痈鞣街鸩浇⑵鹦湃危⒃诖嘶∩下菩兄钊缤ɑ榈鹊扔兄诟髯逯浼涌烊诤喜椒サ穆闪睢�
四是在各外族单于庭、王庭设立学宫,置明师,让各族王公权贵、大小首领们的后代从小就说大汉话,写大汉字,读大汉书,长大了到太学再深造,通过试经(考试)的优秀者可以入仕为官。到边郡授学的明师从太学诸生中择优录取,三年一换,回朝后予以重用。
五是赈济制度,这是确保西北两疆和大漠稳定的基础。李玮的赈济制度不是单方面的无偿馈赠,而是朝廷和外族,和边郡百姓共同预防和抵御灾患。边郡建官仓,官仓囤积的谷粟一部分由各地“入粟拜爵”的富豪运送,一部分由朝廷运送,一部分由当地府衙筹措。边郡建马政,朝廷投入钱财,并利用边郡和大漠上的各外族战马、牲畜、草场等等,和各外族一起圈地养马,养牲畜,以备战争和灾患。
李玮对外策略的原则就是“征伐和安抚”,但他偏重安抚,而且很多政策都是几代人,甚至百年以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这个新制的对外策略在朝议上很快得到了通过。然而,接下来的事就让所有人目瞪口呆了。
李玮为了实施这个新的对外策略,说服了长公主殿下、大司马徐荣和太尉张燕,做了一番人事调整。
杨凤被拜为车骑将军,免去了卫尉卿一职,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将军。左将军颜良出任卫尉卿,主掌南军,戍卫皇宫。
杨凤认为李玮有意把他赶出朝堂,对李玮极其愤恨,而李玮似乎为了平息杨凤的愤怒,马上把左卫将军吕布征调回京,让征南大将军钟繇代替吕布督青兖两地兵事。接着又罢免了赵云的光禄勋卿,由大鸿胪卿袁耀接任。
杨凤、吕布、赵云三个人都成了没有实权的将军,那么谁去督领豫州兵事?
朝廷没有宣布,而是宣布了新的大鸿胪卿。
匈奴右贤王、度辽将军刘冥出任大鸿胪卿,本朝历史上第一个外族九卿大员。
满朝震惊,反对的奏章象雪片一般飞向晋阳。过去孝武皇帝的时候,匈奴休屠王之子金日磾曾是托孤四大臣之一,但他也不过是个光禄大大。今天刘冥何德何才高居九卿之位?难道就是为了讨好外族?
长公主远在晋阳,大臣们没有圣旨也不敢擅自出京,谁都无法当面劝谏,所以这反对弹劾的奏章也就石沉大海,毫无消息。
太傅杨彪实在无法接受,改制可以,但也不能这么改。这算什么?这也叫治国之策?我看这是卖国之策。他连续上奏长公主,长公主置之不理,杨彪愤而请辞。他不干了。这次长公主马上回书了,好言安慰了一番,然后同意了。
宗室刘和出任太傅一职。
光禄勋卿袁耀也不干了。当年袁术在北军做长水校尉的时候,刘冥是长水营的军司马,是袁术的部下。袁术在信都城差点被大将军杀了,而原因就是因为刘冥的背叛。和一个背信弃义之徒同殿为臣,而且还是一个匈奴人,他觉得非常羞耻。他上表请辞,要到州郡去任职,主动要求外放,京城待不下去了。
朝廷给了袁耀一个惊喜,拜袁耀为平南将军,督领豫州兵事。
朝廷为何做出这种任命,长安有很多猜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现在袁耀到豫州更好,而钟繇有些待不下去了。
刘表中了钟繇的反间计,杀了袁熙,后来明白了,在襄阳痛骂钟繇,荆襄、江淮两地人所皆知。袁阀的势力遍及荆、豫两州,门生故吏们一边骂刘表,一边骂钟繇。袁绍都死了,为什么还不能放过他两个儿子?即使要杀,也要堂堂正正地杀,何苦用这种卑鄙手段?豫州很多袁阀的门生弟子一气之下,卷铺盖走人,不跟钟繇混了。
袁耀本是文武兼备之才,又是朝廷正式认可的袁阀家主,他现在到豫州坐镇,当然很快能收拢人心,全力对付荆州刘表。至于为什么让钟繇督领青兖两州兵事,估计还是考虑到荡寇将军雷重的那七万大军。和吕布比起来,钟繇指挥雷重,岳父指挥女婿,当然更加得心应手了。
刘冥到了朝廷,度辽将军谁干?谁统率度辽铁骑?河南尹徐晃出任度辽将军。
袁耀走了,新任光禄勋是谁?张郃,镇护大将军、青州刺史张郃。青州刺史是谁?少府卿许靖。许靖给外放了。
少府卿又是谁?原京兆尹余鹏,李玮的同窗。
京兆尹又是谁?原大司农丞朱穆,李玮的大舅子。
新任河南尹是谁?原尚书左仆射司马朗。
新任尚书左仆射是谁?丁立,李玮的同窗。
执金吾玉石将军一直统兵在外作战,执金吾一职过去由颜良代领,现在改由陈好代领。朱穆的弟弟朱魭出任治书御史。
长安人恍然大悟,丞相李玮借着这个机会,把同窗刘冥、余鹏、陈好、丁立,把至亲朱穆、朱魭全部拉上位了,权势更大了。
当然了,长公主也有收获,宗室大臣刘和总算又回来了,而且隶尚书事参予决策。
大司马徐荣和太尉张燕也可以接受,毕竟杨凤做了车骑将军,颜良和张郃也上位了,而吕布和赵云都是功勋显赫的战将,无人可以憾动他们的地位。
李玮打着实施新制的旗号,明目张胆地任人唯亲,而长公主和大司马竟然置若罔闻,此事立即刺痛了朝中大臣,于是朝堂上出现了一股辞职热潮。
出乎意外,丞相李玮毫不在意,一概批准。只要你愿意走,打个招呼就行。
四月上,朝廷诏告天下,按照新制,以试经选拔人才,三年一次。但大汉中兴之期,急需贤能之士,故第一次选拔直接征召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等各类人才齐聚京师,试经(考试)入仕。
一时间,朝野震动,各地儒生贤良蜂拥而至,长安太学竟然人满为患。
试经选拔在本朝一直是辅助选拔制度,主要是考儒家经文,考试方法有射策和对策两种。射策就是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主要用于太学内部的考试,目的是督促诸生认真读经,明了经义。对策则是根据皇帝或学官提出的重大国政、理论等问题,撰文以对,主要用于朝廷举荐的士人,皇帝和学官考验合格后,就可以授官了。
选拔新制规定,试经考试分三种,分别是行策、试经和律论。这三种考试方法按照难易程度分甲乙丙三科。每科有规定的职官名额。
本朝最初的射策考试根据难易程度,分甲乙两科。王莽时,将两科改为三科,并增加了各科的取官人数。这种考试在王莽篡国之前是一年一试,光武皇帝中兴后恢复甲乙两科,两年一试。不过随着太学规模扩大,儒生增多,考试制度随即开始改动,渐渐也就流于形式,以察举荐士为主了。
五月上,试经考试开始。丞相李玮等公卿大臣,许劭、王剪、杨彪等大儒名士齐聚太学,论卷取士。
五月中,第一次考试选拔结束。因为贤能之士远远超过了规定的取官人数,朝廷急奏长公主,请求增加名额。长公主回旨,不限定人数,有多少取多少,一个不要漏掉。
朝廷取贤良五百四十七人,全部授官。朝廷的人才危机立时得到极大改善。
天下士人闻讯,无不欢欣鼓舞,准备三年后规模更大的试经选拔。
李玮的试经选拔制度成功了,为朝廷征募了大量优秀的各类型急需人才,但同时也遭到了门阀世家的仇恨。
现在他们明白了,为什么长公主、大司马和太尉大人都在背后支持李玮,因为李玮早就说服了他们,他保证试经考试可以为朝廷征募一批极其出色的人才,他做到了,给了门阀世家们重重一击,也给危难中的大汉走向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门阀世家和朝中遭到排挤的文武大臣们走到了一起,他们正准备联手打击李玮的时候,南阳大战爆发了。这场战争来得非常及时,以致于李玮在丞相府振臂欢呼。
去年长安的朝堂危机四伏,今年长安朝堂上的危机更是一触即发,而长安的大汉天子远征塞外,长安的长公主殿下远避晋阳,长安朝廷的擎天柱石大将军李弘更是在西北两疆誓死鏖战,长安朝廷就象一棵倾覆在即的大树,又像一叶惊涛骇浪中的浮萍,虽然依旧在风雨中苦苦支撑,但这时只要有一点外力,它就会倒下,就会被风浪吞噬。
襄阳人忍不住了,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刘表忍不住了,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曹操忍不住了,居心叵测意图坐收渔人之利的孙权和周瑜忍不住了,时刻想打进长安的刘备也忍不住了,一艘艘特使的快船在长江上往来飞驶,一张张慷慨激昂的面孔在襄阳城里进进出出,进攻,北伐,一统社稷……激动的叫喊声响彻了江淮、荆襄和巴蜀,各方势力都在厉兵秣马,北伐的洪流已不可阻挡。
五月上,襄阳的刘表出兵了,蔡瑁、蒯良、文聘、徐庶、马良等荆州大将率六万大军杀向了鲁阳,杀向了颖川。
五月上,益州的刘磐、刘备出兵了,两人在阳平关下会合,集结了五万大军向陇南发起了攻击。
五月上,孙权、周瑜亲自统率江东大军北上,和曹操会师于九江郡寿春,三人集结了八万大军,沿着涡口(涡水入淮处,在安徽怀远东北方向)北上,直杀豫州。
三年光阴,对长安来说,弹指一瞬间,什么事都没做好,时间就没了,但对南方各州郡来说,却是漫长的三年,他们在这三年中竭尽所能,想方设法恢复元气,扩军备战,时时刻刻提防着北疆军呼啸而下。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们终于找到了机会,他们向强大的敌人发起了反攻。
然而,正如李玮在麒麟殿军议上所说,自袁绍死后,天下再无雄主,刘表、曹操、刘备、孙权、周瑜之辈威望不足,谁都无法驾驭各路诸侯,败亡不过是迟早之事。
五月中,荡寇将军雷重起七万大军南下,于蒙乡(今蒙城)一战击败孙权、周瑜的江东大军,斩首八千级。孙权、周瑜急速撤过淮河,再不敢前进半步。
征南大将军钟繇指挥高顺、臧霸、魏续三路大军戍守徐兖边境,曹操不敢越雷池半步。
五月中,右卫将军赵云、武卫将军陈好、中垒将军于毒率北军四营赶到陇南,会合了华雄、司马懿、魏延,集结四万大军与叛军决战于河池城外。
武卫将军陈好、厉锋校尉郝昭率前锋营三千悍卒奋勇突进,撕开蜀军中阵,斩十二将,砍倒蜀军大纛,重创刘磐。
赵云、司马懿挥军掩杀,一战而胜。
刘备率军撤至西亭死守。当夜,刘磐重伤不治而死,军心涣散,刘备无奈撤军而还。张任、张松、黄权、黄忠、诸葛亮、庞统等巴蜀、荆州文武劝说刘备坐镇成都,稳定军心,免得被北疆军乘势而下,拱手丢掉整个益州。
五月下,刘备留下张飞、张任、庞统、刘琰、李休等文武大吏镇守汉中,自己统率大军南下成都。
平南将军袁耀率军三万大军戍守广阳关、鲁阳和昆阳一线。本来他指望雷重击败江东大军后,能急速回援,谁知江东大军待在淮河一线,曹操屯兵于徐兖边境,一个都不撤,把北疆军十几万大军拖住了。
蒯良指挥大军猛攻鲁阳,豫州告急。
车骑将军杨凤领三万大军出武关,直杀南阳宛城,实施围魏救赵之计,迫使荆州军回撤。
荆州军回撤了,但杨凤却拒绝撤军,三番两次上奏朝廷,要求率军攻打宛城,收复南阳。平南将军袁耀随后也上奏,说现在孙权、周瑜的大军被拖在淮河一线,他们想撤但又担心汉军顺势渡河而下,所以进退两难。荆州失去了江东的支援,根本无力抵挡我大军的攻击,请朝廷慎重考虑,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此刻北疆叛乱未定,朝廷的策略就是防御,大司马徐荣和太尉张燕坚决拒绝了杨凤、袁耀的恳求,但李玮在这个关键时刻说了一句话,“朝廷有足够的财赋支撑车骑将军收复南阳。”
丞相大人既然支持打,那这一仗肯定打得起,所以太傅刘和、御史大夫荀攸和朝中众多公卿大臣随即纷纷上奏,要求大军继续南下攻击,但徐荣和张燕的态度非常坚决,撤,立即撤回关中。
大臣们上书长公主。
在兵事上,长公主不敢随便做主,现在大将军不在,当然要听徐荣和张燕的,所以长公主打算下旨命令杨凤和袁耀撤军。这时,丞相府长史贾逵日夜兼程赶到了晋阳宫,向长公主递交了李玮的一封密信。
李玮在信中说,距离陛下主政的时间还有三年,三年内,大军如果不能平定南方叛逆,大将军会离开朝堂吗?三年后,天子只有十三岁,按照惯例,殿下还要继续执掌权柄,要一步步移交权柄。这个时候天下未定,大将军他敢离开天子走吗?就算他愿意离开,但军心怎么办?谁敢保征军心不乱?谁敢保证军中没有像董卓、李傕、郭汜那样十恶不赦的奸佞?
朝廷的财赋的确很紧张,但大将军在大漠上的威望太大了,自从他到了北疆后,到目前为止才打了几仗?北疆的形势按这样发展下去,要不了多久,鲜卑人自己就会把问题解决了。大将军陪同陛下巡视辽东,正是为了给鲜卑人时间,所以朝廷的财赋完全可以支撑南阳大战。如果今年打下南阳,明年大军一定可以横渡长江。
长公主怦然心动,下旨攻打南阳。
这仗一打就是三个月。北疆军无法攻克宛城,也就无法收复南阳。
八月下,天子和大将军平定北疆,骠骑将军鲜于辅病逝,大将军病重,长公主执意要亲赴幽州看望大将军的消息先后传到了各军统帅手上。
此时征南大将军钟繇接到了外甥郭援的一封书信。郭援是袁耀帐下的校尉,现正在南阳攻打宛城。他在书信中稍稍说了一下长安形势,然后问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今大将军病危,而朝中奸佞擅权祸国,社稷摇摇欲坠,我欲拯救大汉,但路在何方?”
钟繇脸色大变,奋笔疾书。打南阳,需要整个南方战场的配合,独自一路攻击宛城,胜算甚少,极耗财赋。此时正值朝廷改制的关键时刻,以丞相大人的行事风格,绝不会同意车骑将军攻打南阳。但此次丞相大人一反常态,积极支持,其中必有深意,你切切不可听信馋言,误入歧途,祸害九族。
此信送出之后,郭援再无消息。钟繇焦虑不安,书告雷重,密切注意南阳,必要时秘密抽调一部军队回屯许昌,以防万一。
钟繇没有细说原因,而雷重竟然想都不想,急调三万大军回屯许昌。
“大人,我们到了……”
贾逵的声音惊醒了陷入半梦半醒之间的李玮,他猛地睁开眼睛,望着车窗外漆黑的夜空,眼里露出了一丝狰狞杀气。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二章 旌旗未卷 第二节
屋内的烛光很昏暗。
大司马徐荣坐在角落里,两眼盯着刚刚走进来的李玮,脸色阴沉得可怕。
太尉张燕背负双手,正在屋内走动,看到李玮后,猛然挺直身形,一股杀气喷涌而出。
尚书令田畴神情悲愤,悄悄递给李玮一个无奈的眼神,转身走出了书房,轻轻掩上了房门。
“如你所愿……”张燕俯身拿起案几上的急奏,冷声说道,“该死的都死了,该叛的也都叛了,该杀的现在也要杀了。”
李玮狂喜,但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站在原地也没动,极力抑制着内心的兴奋。成功了,南阳战场终于出事了。
他看看张燕,又看看徐荣,然后接过了急报。
车骑将军杨凤在新野中伏,其本人身受重伤,丁波、林捷、薛兰等十几员大将全部战死,两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武猛将军梁百武、骁骑将军寥磊率军强行突围,于穰城再度被围。
龙骧大将军王当率一万大军急速支援,突破湍水河,救出了杨凤、梁百武和寥磊,但本部一万大军折损过半,仅带三千人马逃出了重围,于顺阳又一次被围。
平南将军袁耀放弃回撤鲁阳,率三万大军东进支援。双方在丹水河大战,武牙将军李云等四员大将和六千多将士血战而死。后荆州军主动撤退,袁耀顺利救出杨凤、王当等人,后撤到武关。
到了武关后,黄猗、荀正、陆勉、子率、郑宝、刘询、郭援等人突然叛乱,挟持了杨凤、王当和袁耀等人,举起了“除奸佞,清君侧”的大旗,率军直杀长安。
“这就是改制的代价,是吗?”张燕看到李玮泰然自若,不由得大为愤怒,厉声质问道,“我说过,这一仗不能打,不能打,你为什么不听?难道修改刑律,出钱赎罪就能平息他们的仇恨?三万多将士,二十几员战将,就这样死了。这都是你的罪过,你的罪过。”
“如果不改刑律,恐怕豫州早就乱了,那时死去的不是三万多将士,二十几员战将,有可能是整个豫州,甚至包括洛阳都有可能丢失。”李玮慢慢卷起竹简,平静地说道,“历朝历代的改制,哪有不死人的?这很正常。有人因改制而受益,有人因改制而受损,利益受损的一方做些极端的举动很正常,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不过……”他看看坐在黑暗中的徐荣,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如今天子和长公主都不在长安,大将军又在幽州病重生死未卜,这么好的机会,恐怕不仅仅是黄猗和陆勉一般人举兵叛乱,应该还有更多人要跳出来……关中热闹了,血雨腥风啊……”
李玮的嚣张态度顿时激怒了张燕,“只要把你砍了,什么事都能解决。”
李玮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太尉大人,过去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的死亡,对你来说都不屑一视,今天怎么为了区区三万人失去了理智?把我砍了,能解决什么问题?社稷能中兴?新政能实施?百姓能温饱?叛逆能授首?另外,话又说回来了,难道你们不想杀人?如果你们不愿意看到今天的局面,凭两位大人的实力,难道还不能劝阻长公主?不能阻止杨凤攻打南阳?既然我们目的相同,今天应当同舟共济、共度难关,而不是互相埋怨和指责。”
张燕被李玮这番话气得火冒三丈,“是你要杀人。你秘密派贾逵到晋阳干什么?你以为我们不知道?贾逵到了晋阳,长公主马上下旨,你让我们怎么阻止?虽然朝中有人要杀你,但形势还在控制之内,完全没有必要非要推波助澜,把对手都给逼出来。如今黄猗在前,袁耀在后,公开举兵反叛,形势随时可能失控,你想过后果吗?”
“哈哈……”李玮笑着连连摇头,“殿下为什么离开晋阳?还不是你们怂恿的,否则以朝中大臣们的劝谏,她怎么会在这个关键时刻离开晋阳?殿下远赴幽州,风云铁骑随即出塞。风云铁骑为什么出塞?北疆的叛乱已经平定了,风云铁骑还要出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