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其本性未尝不就下,但为搏、激所使而逆其性耳。 〔9〕此章言性本善,故顺之而无不善;
本无恶,故反之而后为恶。非本无定体而可以无所不为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1〕”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2〕”
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
“然。〔3〕”“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4〕
〔1〕生,指人、物之所以知觉、运动者而言。告子论性,前后四章语虽不同,然其大指不外
乎此,与近世佛氏所谓“作用是性”者略相似。〔2〕白之谓白,犹言凡物之白者同谓之白,
更无差别也。与,平声,下同。 〔8〕“白羽”以下,孟子再问,而告子曰“然”,则是谓凡
有生者同是一性矣。 〔4〕孟子又言:若果如此,则犬牛与人皆有知觉,皆能运动,其性皆无
以异矣。于是告子自知其说之非而不能对也。愚按: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
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者也。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
气。然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理、智上禀,岂物
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告子不知性之为理,而以所谓气者当
之,是以“杞柳”、“湍水”之喻,食、色“无善无不善”之说,纵横缪戾,纷纭舛错,而此
章之误乃其本根。所以然者,盖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之
粹然者人与物异也。盂子以是折之,其义精矣。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1〕”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 〔2〕而我长之〔3〕,非有长
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 〔4〕,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于
〔5〕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
长与 〔6〕?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7〕”曰:“吾弟则爱之,秦人
… 98…
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
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8〕”曰:“耆〔9〕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
吾炙。夫 〔10〕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11〕
〔1〕告子以人之知觉、运动者为性,故言人之甘食、悦色者即其性。故仁爱之心生于内,而
事物之宜由乎外;学者但当用力于仁,而不必求合于义也。 〔2〕长,上声,下同。〔3〕我长
之,我以彼为长也。 〔4〕我白之,我以彼为白也。〔5〕张氏曰:“上‘异于’二字疑衍。”
李氏曰:“或有阙文焉。”〔6〕与,平声,下同。〔7〕愚按:“白马”、“白人”,所谓“彼
白而我白之”也。“长马”、“长人”。所谓“彼长而我长之”也。“白马”、“白人”不异,
而“长马”、“长人”不同,是乃所谓义也。义不在彼之长,而在我长之之心,则义之非外,
明矣。 〔8〕言爱主于我,故仁在内;敬主于长,故义在外。〔9〕耆,与嗜同。〔10〕夫,音
扶。〔11〕言长之、耆之,皆出于心也。林氏曰:“告子以食、色为性,故因其所明者而通之。”
自篇首至此四章,告子之辩屡屈,而屡变其说以求胜,卒不闻其能自反而有所疑也。此正其所
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者,所以卒于卤莽而不得其正也。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1〕”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2〕”“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
“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3〕”公都子
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 ‘敬叔父。’
曰: ‘弟为尸〔4〕,则谁敬?’彼将曰: ‘敬弟。’子曰:‘恶〔5〕在其
敬叔父也?’彼将曰: ‘在位〔6〕故也。’子亦曰: ‘在位〔7〕故也。’
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8〕”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
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
食亦在外也?” 〔9〕
〔1〕孟季子,疑孟仲子之弟也。盖闻孟子之言而未达,故私论之。 〔2〕所敬之人员在外,然
知其当敬,而行吾心之敬以敬之,则不在外也。 〔3〕长,上声。伯,长也。酌,酌酒也。此
皆季子问,公都子答。而季子又言:如此,则敬长之心果不由中出也。〔4〕尸,祭祀所主以
象神。虽子弟为主,然敬之当如祖考也。 〔5〕恶,平声。 〔6〕在位,弟在尸位。 〔7〕乡人
在宾客之位也。 〔8〕庸,常也。斯须,暂时也。言因时制宜,皆由中出也。〔9〕此亦上章耆
炙之意。范氏曰:“二章问答,大旨略同。皆反复譬喻以晓当世,使明仁义之在内,则知人之
性善,而皆可以为尧、舜矣。”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1〕’或曰:‘性可以为善,可
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2〕’或曰:‘有
性善,有性不善 〔3〕。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
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4〕’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
与 〔5〕?”孟子曰:“乃若〔6〕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7〕。
若夫 〔8〕为不善,非才之罪也〔9〕。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10〕之
心,人皆有之。恭敬 〔11〕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
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
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
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12〕。《诗》〔13〕曰: ‘天生
蒸 〔14〕民,有物〔15〕有则〔16〕。民之秉夷〔17〕,好 〔18〕是懿〔19〕
德。’孔子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
是懿德。’ 〔20〕”
… 99…
〔1〕此亦“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之意。近世苏氏、胡氏之说盖如此。〔2〕此即“湍
水”之说也。好,去声。 〔3〕韩子“性有三品”之说盖如此。〔4〕按此文,则微子、比干皆
纣之叔父,而《书》称微子为商王元子,疑此或有误字。〔5〕与,平声。〔6〕乃若,发语辞。
〔7〕情者,性之动也。人之情,本但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则性之本善可知矣。〔8〕夫,
音扶。 〔9〕才,犹材质,人之能也。人有是性,则有是才。性既善则才亦善。人之为不善,
乃物欲陷溺而然,非其才之罪也。 〔10〕恶,去声。 〔11〕恭者,敬之发于外者也。敬者,
恭之主于中者也。 〔12〕铄,以火销金文名,自外以至内也。舍,上声。蓰,音师。算,数也。
言四者之心,人所固有,但人自不思而求之耳。所以善恶相去之远,由不思不求而不能扩充以
尽其才也。前篇言是四者为仁、义、礼、智之端,而此不言端者,彼欲其扩而充之,此直因用
以著其本体,故言有不同耳。 〔13〕《诗》, 《大雅·蒸民》之篇。〔14〕蒸,《诗》作烝,
众也。 〔15〕物,事也。〔16〕则,法也。〔17〕夷,《诗》作彝,常也。〔18〕好,去声。
〔19〕懿,美也。〔20〕有物必有法,如有耳目,则有聪明之德;有父子,则有慈孝之心。是
民所秉执之常性也,故人之情无不好此懿德者。以此观之,则人性之善可见,而公都子所问之
三说皆不辩而自明矣。程子曰:“性即理也,理则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轻浊。
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学而知之,则气无清浊,旨可至于善而复性之本,汤、武身之
是也。孔子所言 ‘下愚不移’者,则自暴自弃之人也。”又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
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
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愚按:程子此说“才”字,与孟子本文小异。盖孟子专指其发于性
者言之,故以为才无不善;程子专指其禀于气者言之,则人之才固有昏、明、强、弱之不同矣,
张子所谓气质之性是也。二说虽殊,各有所当。然以事理考之,程子为密。盖气质所禀虽有不
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学者所当深玩也。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
其心者然也 〔1〕。今夫〔2〕 〔3〕麦,播种而耰〔4〕之,其地同,树之
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5〕,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6〕,
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
人与我同类者 〔7〕。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8〕也。’
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 〔9〕也。易牙〔10〕,先得我
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
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 〔11〕,是天下之口
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 〔12〕,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
目亦然。至于子都〔13〕,天下莫不知其姣〔14〕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
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
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15〕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
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16〕”
〔1〕富岁,丰年也。赖,藉也。丰年衣食饶足,故有所顾藉而为善。凶年衣食不足,故有以
陷溺其心而为暴。〔2〕夫,音扶。〔3〕,音牟,大麦也。〔4〕耰,音优,覆种也。 〔5〕
日至之时,谓当成熟之期也。〔6〕硗,苦交反,瘠薄也。〔7〕圣人亦人耳,其性之善,无不
同也。 〔8〕蒉,音匮,草器也。不知人足之大小而为之屦,虽未必通中,然必似足形,不至
成蒉也。 〔9〕耆,与嗜同,下同。 〔10〕易牙,古之知味者。 〔11〕言易牙所调之味,则天
下皆以为美也。 〔12〕师旷,能审音者也。言师旷所和之音,则天下皆以为美也。〔13〕子都,
古之美人也。 〔14〕姣,古卯反,好也。〔15〕然,犹可也。〔16〕草食曰刍,牛羊是也。穀
食曰豢,犬豕是也。程子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体用之谓也。孟子言:人心无不悦理义
者,但圣人则先知失觉乎此耳,非有以异于人也。”程子又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
… 页面 200…
悦我口。’此语亲切有味。须实体察得理义之悦心,真犹刍豢上悦口始得。”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1〕?
是其日夜之所息 〔2〕,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
以若彼濯濯也 〔3〕。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4〕焉,此岂山之性也
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
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
幾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
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5〕。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
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6〕。孔子
曰: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乏谓与〔7〕!”
〔1〕牛山,齐之东南山也。邑外谓之郊。言牛山之木,前此固尝美矣;今为大国之郊,伐之
者众,故失其美耳。 〔2〕息,生长也。日夜之所息,谓气化流行,未尝间断,故日夜之间,
凡物皆有所生长也。 〔3〕萌,芽也。蘖,五割反,芽之旁出者也。濯濯,光洁之貌。言山木
员伐,犹有萌蘖,而牛羊又从而害之,是以至于光洁而无草木也。〔4〕材,材木也。〔5〕良
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平旦之气,谓未与物接之时清明之气也。好、恶,并
去声。好、恶与人相近,言得人心之所同然也。幾希,不多也。梏,械也。反复,展转也。言
人之良心虽已放失,然其日夜之间亦必有所生长,故平旦未与物接,其气清明之际,良心犹必
有发见者。但其发见至微,而旦昼所为之不善,又已随而梏亡之,如山木既伐,犹有萌蘖,而
牛羊又牧之也。昼之所为,既有以害其夜之所息;夜之所息,又不能胜其昼之所为。是以展转
相害,至于夜气之生日以寝薄,而不足以存其仁义之良心;则平旦之气亦不能清,而所好恶遂
与人远矣。 〔6〕长,上声。山木、人心,其理一也。 〔7〕舍,音捨。与,平声。孔子言
心,操之则在此,舍之则失去,其出入无定时、亦无定处如此。孟子引之,以明心之神明不测,
得失之易而保守之难,不可顷刻失其养。学者当无时而不用其力,使神清气定常如平旦之时,
则此心常存,无適而非仁义也。程子曰:“心岂有出入?亦以操舍而言耳。操之上道,敬以直
内而已。”愚闻之师曰:“人理义之心未尝无,惟持守之即在尔。若于旦昼之间不至梏亡,则
夜气愈清。夜气清,则平旦未与物接之时,湛然虚明气象自可见矣。”孟子发此夜气之说,于
学者极有力,宜熟玩而深省之也。
孟子曰:“无或〔1〕乎王〔2〕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3〕生之物也,一日
暴 〔4〕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
如有萌焉何哉 〔5〕?今夫〔6〕弈〔7〕之为数〔8〕,小数也。不专心致〔9〕
志,则不得也。弈秋 〔10〕,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
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11〕
而射 〔12〕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13〕其智弗若与〔14〕?曰:
非然也。”
〔1〕或,与惑同。疑怪也。〔2〕王,疑指齐王。〔3〕易,去声。〔4〕暴,步卜反,温之也。
〔5〕见,音现。我见王之时少,犹“一日暴之”也。我退则谄谀杂进之日多,是“十日寒之”
也。虽有萌蘖之生,我亦安能如之何哉? 〔6〕夫,音扶。 〔7〕弈,围棋也。〔8〕数,技也。
〔9〕致,极也。〔10〕弈秋,善弈者名秋也。〔11〕缴,音灼,以绳系矢而射也。〔12〕射,
食亦反。 〔13〕“为是”之为,去声。〔14〕“若与”之与,平声。程子为讲官,言于上曰:
“人主一日之间,接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宦官宫妾之时少,则可以涵养气质而薰陶德性。”时
不能用,识者恨之。范氏曰:“人君之心,惟在所养。君子养之以善则智,小人养之以恶则愚。
然贤人易疏,小人易亲,是以寡不能胜众,正不能胜邪。自古国家治日常少,而乱日常多,盖
… 页面 201…
以此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
掌者也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3〕?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4〕。是故所欲有甚
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蹴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7〕焉?
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
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9〕!此之谓失其本心〔10〕。”
〔1〕舍,上声。鱼与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2〕释所以舍生取义之意。得,得生也。
欲生恶死者,虽众人利害之常情,而欲、恶有甚于生、死者,乃秉彝、义理之良心,是以欲生
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避也。恶,辟,皆去声,下同。 〔3〕设使人无秉彝之良心,而但
有利害之私情,则凡可以偷生免死者,皆将不顾礼义而为之矣。 〔4〕由其必有秉彝之良心,
是以其能舍生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