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报·大家大讲堂 作者: 钱穆等-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香港的现实情况来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我认为,中西文化在香港融和得相当不错。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香港有强烈的国际化性格,这并不是说中国文化在这里没有文化身份的认同,而是说大家共同创造的一种东西,大家都可以接受,这是在一种不知不觉的交涉和对话中自然形成的。在这个形成过程中,西方和中方的很多东西,在很多层面、至少在现代化的层面上,常常是可以结合的,没有什么问题。这个事实是不是可以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同的文明既有可能出现冲突,也有可能实现融和,重要的是看你怎样运作。 
  当然,在现代化过程中难免会有摩擦,会有不同。你把中国一百年的历史翻开来看一看,西方一直是在压着东方嘛。中国开始并不承认是西方文化压倒我们,只承认是西方的枪炮压倒我们,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在枪炮的背后还有个文化的因素。但是今天呢?当我们也参与到现代化的进程里之后,我们才发现,西方有些很好的东西,我们应当学习;然而我们也发现,他们本身也有很多毛病,而我们也有一些优秀的文明可以贡献。假如我们讲得比较现实一点的话,中国近50年的发展,1949年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一个大的转变,从国家独立的角度说,是可以这样说。但是,从经济的角度看,还不能表明中国真正站了起来。倒是邓小平搞了改革开放之后这十几年,中国的经济潜力突然迸发出来了。这个进发的过程,即使纯粹从经济角度讲,也是相当惊人的。这种巨大的经济潜力迸发出来,是最容易使西方看到的一个现实。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独立,最容易被看重的是经济,经济的背后带出来的才是文化。我们在本世纪初面对西方文明的时候,也是最先看到他们的经济力量了不起,然后才连带着看到背后的文化。所以,当中国的经济力量迸发出来之后,使得许多西方人开始有些不正常的惊恐。 
  你刚才谈到某些西方政府可能把〃文明冲突论〃当成了制定政策的依据,老实说,美国一些人讲〃中国威胁论〃,就属于这一类。这种论点的提出,其实表现的正是美国的一个霸权心态。中国的发展,不只是中国向美国的现代性挑战,实际也是向美国的文化霸权挑战,因为现代性是与文化紧密联系的。这个挑战不一定是血淋淋的,譬如说,对你的做事方式,我们不同意,这不一定是武力性的,但也是一种挑战。我想中国在未来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和平的格局,中国已经同世界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了。中国加入联合国就是进入了世界政治体系,相信很快就要加入世界关贸总协定,那就是进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在世界的大家庭中,一定要承认有相同也有不同,就是要在合而不同的前提不共存,那就只能是承认多元性。承认世界的多元性,对于真正实现世界的统一是有帮助的,不是相悖的。 
  目前,世界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了,太多的力量使我们觉得世界是结为一体的。举个例子,假如你登上了月球,你从月球上看地球,哪里还有什么香港、北京、纽约、巴黎呢?没有了,只有一个地球。在这个地球上,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比如环保问题、地球生态变化的问题,都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经济上的一体性就更明显,纽约的市场一变动,其他地方,包括香港,都会跟着变动。在欧洲共同体,有一个欧洲议会,把欧洲变成了一种超国家的民主政治,也就是说,民主政治已经不一定同国家的形式完全结合在一起了。地球是一体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是不是说世界越来越一体化了,你就可以漠视文化的多元性?恰恰相反,越是在人类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就越是要重视文化身份的多元性。漠视多元性的结果,只能是使统一性遭到破坏。 
  中华文明如何与现代文明对话   
  问:您的这个观点很重要,需要深入地阐发一不。因为在我看来,世界越是走向一体化,它对文化的〃纯种化〃要求也越强。你的文化没有个性,你就没有资格加入到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去,别人只会把你当成是某种主流文化的附庸。具体到中华文化,它固然很古老、很悠久、很深厚,但是在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大潮时,同样有一个如何保留自己文化个性的问题,如何与世界其他文化互相对话与交融的问题。靠自我封闭来保留文化的纯种是行不通的;完全依附于西方文化又会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也行不通。那么我们怎么办?有人讲,中华文化目前正面对着一种〃断代〃的危机,现在的年轻人对中国的许多文化传统已经知之甚少,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越来越明显。那么,这就提出了一个中华文化在未来的世界中,如何延续、如何焕发新的生机的问题。中华文化的前途如何、出路何在? 
  答:谈到中华文化的〃断代〃问题,很坦白地讲,这是一个很长时期造成的问题。中国的主流知识分子(在某一段时间里也包括我自己),在情绪上总是觉得我们中国的东西实在是不行,你看看五四时期那些第一流的知识分子,都看不起自己的文化。他们不是不爱国,正因为爱得太深了,才非把中华文化拿掉不可,在他们看来,拿掉中华文化才能救中国。譬如胡适之先生,老是讲中国女人〃包小脚〃,老是揭中国文化的烂疮疤,他这个人当然对中国有着强烈的爱,就是因为爱才非要把那些烂东西割去不可。这就造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似乎中华文化要不得。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可以看出这基本上是一个错误。 
  从那时开始,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基本上是用的减法,减来减去,中华文化就慢慢地失落了。所以我常常对学生讲,20年代是看不起中华文化,90年代是看不见中华文化。为什么说看不见中华文化呢?我们从日常生活来看:现在一个人要举行婚礼,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传统的婚礼,现在我们在台湾、在香港所看到的,真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根本不晓得那是什么礼仪。反而搞纯粹西方的婚礼,倒看着舒服一点。同样,现在要办丧礼,也是不知怎么办。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表明我们的文化正在失落。 
  那么怎么办呢?我认为每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的时代,所谓传统东西,基本上是要创造,不仅新的东西要创建,连传统也要创造,也就是要〃重新发现〃。〃重新发现〃的过程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还原〃的过程,不可能〃还原〃。我们要看看中华文化有哪些文化的原则,它是些什么东西。掌握了这样一些基本原则,我们的〃重新发现〃就有了一个依循。比如,画家要画一幅很有中国气质的国画,他就要强调中国绘画传统中的几个原则,他在这个还原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进行创造,是在运用想象力。他一定要用想象力把传统重新创造出来,而不可能是纯粹的〃还原〃。就算是今天你挖出了一件几千年前的文物,你对它的解释也不会是完完全全当初的理念,而是我们今天对它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你寻求一种文化认同,你就会通过大量的想象力,重新去创造你的文化。你创造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哎呀,这已经不是百分之百的原来的东西了,那也没有关系。这就是说,当我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重新发现我们的传统、重新创造传统的时候,它跟我们所要创造的未来的文明,这个过程其实是一致的,根本就是同一个创造过程。我们在〃重新发现〃传统时,要把对传统的想象跟对未来的想象,进行一种交融。当传统在视野中完全消失了,那当然就谈不上交融了。你一定要依照传统的原则,通过你的想象,先有了一个东西,然后你才能交融。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都要有对话,有对话,才有选择,才会知道什么东西是最好的。 
  我们看看建筑。假如今天我们要盖一个有中国风格的房子,你不会是照原来的传统样子去搬土、照原来传统的样子去施工,不会的。你一定要用现在所能用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去发现和创造,看看怎样来体现你所追求的现代的又是中国的风格。这两个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你是否真正去面对你的身份认同,真正去寻求这种文化身份。树立这样一个意念是很重要的。现在中国大陆的有少数突出的建筑,就是重新发现传统、重新创造传统,只有这样,你的建筑才有意思。 
  问: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误的话,您对中华文化的前景是相当乐观的。您认为我们在重新发现传统的同时,也就是在创造未来。这就是说,您并不担心中华文化在融入现代化大潮的时候会被别人吞没…… 
  答:我的确没有这种担心。假如你的文化原来就是一个历史很短的、浅薄的、狭窄的东西,那你不能不担心。但是中华文化是很漫长、很深厚的古典文化,层次很多,内涵很深,你每挖一层都有新的发现。那么你在这样深厚的基础上进行再发现、再想象、再创造,它爆发出来的力量就会很大。你挖得越深,你知道的东西也就越多,那些传统的智慧之光就会被重新点亮。然而,你的传统中假如没有这些内容,你就没有办法发现和想象,你就会越挖越苍白。所以,一个以很有深度的古典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当它开始现代化的时候,它所遭遇的痛苦,可能要比一个以浅薄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大得多,也难得多,但是,当它真正爆发出创造性的力量时,那也一定是相当可观的。 
  问:这可能也是一种文化上的〃能量守恒〃。没有深厚文化的社会,接受外来文明很简单,不会有很深的痛苦,也没有什么包袱。但是,一个文化根基很深的社会,要接受起来就很痛苦。 
  答:是啊,我们回顾一下20世纪以来的文化论争,真是让人心情沉重。不过,正像你刚才讲的,我对中华文化从根本上讲确实是个比较乐观的人,所以在讲到文化传统的时候,我总是强调再发现、再创造,强调跟其他文化的结合,我甚至于把西方的一些东西,都认为可以变成我们的新传统。你想想看,这一百年中,西方的很多东西,凡是我们认为好的,差不多已经慢慢地被我们吸收了。其实,善于接收外来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传统。举例来说,佛教文化就是一种外来文化,我们今天谈中华文化怎么能不包括佛教文化呢?一个开放型的、正在成长的文化,必然是不断地丰富自己本身的文化。西方文化中其实已经有一部分变成了我们的文化。我常常讲,启蒙运动发展到今天可能发生了许多问题,我们要批判它,但是启蒙运动所代表的有些价值观念,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我们中国文化新传统的一部分。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潮流,实际上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东西南北都是相通的,这是有必要通的。假如完全不相通的话,就不可能有交流了。今天,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你要想完全不沟通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我们一定要找到互相沟通的语言,这是一定要有的。我们可以想象,到21世纪,电脑啦、信息高速公路啦,这些资讯高度发达以后,有些人就把这些称之为〃后现代经济〃、〃后工业社会〃,或者叫以电脑为基础的information revolution(资讯革命)之后所产生的社会。老实讲,〃天涯岂止若比邻〃呐!〃天涯〃根本就在你家里了。这种现象是我们的古人所无法想象的。   
  所以,当我们谈中国未来文明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文明〃这个概念建立在一个比较大的框架上,不是说只有写文章或写首诗才叫〃文明〃,那只是其中很有灵性的一部分。但是另外一些东西,比如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内容,其实也都在文明当中。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文明的问题,我们追求陶渊明的诗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那个〃南山〃是个光秃秃的山,那还有什么可看呢?所以,这些问题都是全人类所面临的文明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讲21世纪的文明,实际上也就是在讲全人类的文明。 
  从看不起到看不见中华文化   
  问:金教授,您刚才讲〃20年代看不起中华文化;90年代看不见中华文化〃,这个说法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针对性。的确,十年〃文革〃对中华文化的大扫荡、大破坏,是带有毁灭性的。虽然现在开始恢复和重建,但是这个进程恐怕是非常缓慢而艰难的。因为文明这个东西,一旦断绝往往是很难接续的。人类的几大古老文明多数已经断绝了,现在的埃及人并没有延续古埃及的文化,现在的印度也没有延续古印度文化,而巴比伦文化和玛雅文化已经成为了历史之谜……可以讲,从人类的远古绵延至今还没有断绝的文化,只剩下一个中华文化了,她已经是今天人类能够看到的古老文明的一个〃孤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或者叫使命感。因为我们有责任把中华文化继承下来、延续下去,并且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之焕发青春。我们可以讲〃90年代看不见中华文化〃是因为前人犯了错误,但是我们自己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不能让21世纪的人们也看不见中华文化。所以,我觉得,现在急需进行一次中华文化的新启蒙,而中国的文化人必须承担起这样一个很重的责任,这是一种无法逃避的责任。好在现在具有这种文化自觉的文化人越来越多,社会对文化身份的认同也越来越重视,这无疑是时代的大幸…… 
  答:是的,比起前辈的文化人,我们今天在心理上所承受的痛苦要轻一些。想想看,在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人眼看着自己心爱的文化,在没有经过一个很公平的审判的情况下,就被否定了。他们内心会是什么滋味?偶然听到几个讲传统的声音,最好的也只能说成是文化传统的辩护士。比如近几十年来我所认识的好几位先生,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等,都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辩护士。有些辩护士辩得很有力量,但是他们的声音根本就被当时的世界忽视了。我甚至觉得当年钱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离开大陆来到香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自我放逐〃。因为当时中国文化的主流,可以说是忽视了他们的存在,他们已经属于marginal(边缘的)了,他们已经很难被主流文化所容纳。 
  然而今天,到了90年代,这个被〃边缘化〃的文化已慢慢地进入到中心,或者说回到中心的位置。这是因为我们今天所处的,已经是一个需要辩护士来辩护的时代了。现在,所有华人的社会都在自觉地寻求文化身份的认同。这就是说,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大家都感到有这种必要。这时,人们并不是要你证明中华文化有没有用,大家已经毫不犹豫地认定它有用,并且是很自觉地去寻求。当然,也有人说,现代化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去寻求东方的神秘主义,现在在西方,也的确出现了一种追求东方神秘主义的倾向。但是我个人觉得,这和我们所讲的寻求文化认同不是一回事。你刚才谈到中国目前需要一次文化新启蒙,我深有同感。有人认为五四运动是一次中国的〃文艺复兴〃,也有人认为是中国的文化启蒙。如果给五四运动来一个定性定位的话,我个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法国文化,或者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启蒙运动。8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陆曾经兴起过一阵〃文化热〃,我认为那是新一轮的西方文化的启蒙,而不是中国文化的启蒙。那么,从90年代开始,我认为有一个中国文化的新启蒙,这个中国文化的新启蒙是和中国文化的复兴结合在一起的。这实在是很重要。这次文化新启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而不应该是以往局限在文人圈子里的〃小文化〃。我们中国人很爱讲文化,但是讲到最后,总是把它缩小到纯粹是知识分子笔之于书的那种文化,或者变成一种哲学的文化,大不了是文学、是诗。其实中国文化包含着许多内容,丰富得很。我们一定要把传统的〃国学〃的领域扩大,也就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最有关系的部分,譬如衣食住行。衣,我们暂且不讲;食,我想中国目前也不需要你去启蒙,很多人都在发掘,肯定会发展。食的文化必然和经济有关系,经济越发展,中国的食文化也越发达,这一点你可以放心。第三是住,我是从广义上讲的,就是建筑。对建筑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你想想看,假如到了21世纪,我们坐着飞机到各个城市去,看到的都是一样的建筑的话,我想这个世界看起来会很闷。我希望在中国看到的各个城市,景观都不一样,这就我所讲的建筑系统。建筑是中华文化被表达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当然建筑也是最需要和现代化相结合的东西。它不可能不和现代的东西结合,但是这种结合要经过再启蒙、再发现、再加上想象力的再创造。其中还包括我们住的环境,这就涉及更多的问题,比如环保问题、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些东西就不止是传统的〃国学〃了。老实讲,任何一个现代人,没看过四书五经,他都要知道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这是现代社会必须要有的文化意识。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不是说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所有东西都能够被挖掘出来、并且在现代文明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不一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的许多内容,都可以构成将来中国现代文明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对中华文化多角度、多方面的再发现、再启蒙,我认为是21世纪中国文化要走的路子,而不纯粹是思想层面的东西。 
  那么,我现在想提出一个字眼,就是我们刚刚讲到的globalization,也就是〃全球化现象〃,跟这个字相对的是另一个字localization,也就是〃地方化现象〃。其实在未来的世界,在越来越全球化,同时又越来越地方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种〃全球的现代性〃,即modernities,多元的现代文明结构。因此,当你生活在北京、生活在香港、生活在深圳,你根本就生活在世界当中。但是同样的道理,你又绝对是在一个地方生活,也就是说,〃全球化〃和〃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