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邓晓芒讲黑格尔-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拍睿ǔN颐撬档拿芏际嵌粤ⅰC苁嵌粤⒌募俗刺韵喑逋弧⒆晕曳穸ā:诘暮桶椎氖嵌粤ⅲ诘暮筒缓诘牟攀敲埽欧吓胖新伞B呒苊挥兄屑淞⒊。豢傻骱汀T诒缰ぢ呒蠢凑馇『檬峭蛭锏恼嬲骋皇挛镒约翰荒芎妥约合嗳菽蔷褪亲詈蟮母荨C芎竺嬖倜挥懈萘耍芫褪俏薷荩褪腔拿W杂墒腔拿亩鳎褪敲挥懈荨K腥亟玻耸潜慌兹胱杂傻模挥欣碛伞U缯嬲陌恍枰碛桑褪前亲杂桑腔拿摹4雍诟穸饫镆部梢钥吹饺鼗牡傻拿妊俊U嬲母菥褪俏薷荩部梢苑氤晌薜咨钤ā0鹿潘苟≡缇退档剑诵木褪俏薜咨钤ǎ也坏礁荨
 
    从形式逻辑来看,矛盾就是荒谬的,从辩证逻辑来看,它也是荒谬的,但是两个荒谬的含义是不同的。后者是对立面之所以相互转化、得以统一的根据。对立的每一方都是自我否定的,但它为什么会自我否定?没有为什么。万物都会灭亡,所以才会向对立面转化。对立的统一性是表面的,而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的内部,在暗中起作用。自相矛盾导致一种自我差异,它转化的根据是它总是要和自己不同,一个东西总是要变成不是自己,这又叫做差异的内在发生。差异这个词用得比较泛滥,不一定对立也不一定矛盾,只要有不同就是差异。但差异是如何发生的?还是由于矛盾,自己要与自己不同。差异的内在发生是不可遏制的,徳里达“延异”的概念就是从这里来的:随着事物的发展延伸,就会发生差异。徳里达有浓厚的黑格尔色彩。中国古代也讲:“万物毕同毕异。”万物全部都是相同的,又都有差异。正因为万物都是不同的,所以都是相同的,这也是中国古代的智慧。自由就是要与自己不同,一旦达到目标,它就会不满足了。好像说“幸福只有一瞬间”(笑)。马上又觉得不满足了。所以,有人讲,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一旦目的达到,婚姻就死亡了。如果你要保持你的爱情,那就必须创造。鲁迅在《伤逝》中讲到,结婚并不是就完满了,婚后你要保持爱情,就必须创造。还是必须要跟自己不同。爱情要时时更新(笑),如果不能更新,这爱情就死亡了。所以,人就是这样一个东西,总是要跟自己不同——差异的内在发生。你想要把一个人封闭起来,你想要把自己老婆、自己丈夫关在屋里,不让她(他)接触外界,让她(他)不变心,那怎么可能呢?心就是总在变的。你想要占有一个人的心是不可能的,心怎么能占有,心不断在变化。那么从这个自由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范畴,就进入到概念论。


黑格尔辩证法辨正

邓晓芒:黑格尔辩证法辨正(1)2007年08月01日 星期三 00:28西南政法大学金开名家讲坛之二 



黑格尔辩证法辨正




邓晓芒教授


记录整理:杨琨、何永红、谢敏、蒋海松 (2004年10月25日晚上,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在西南政法大学演讲。西南政法大学龙宗智教授、陈金全教授、付子堂教授、赵明教授、曾繁跃教授、郑传坤教授、朱学平博士评论。演讲由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付子堂教授主持。讲演前,邓晓芒教授受聘为西南政法大学名誉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校长龙宗智教授代表学校为邓教授颁发聘书并致辞感谢。演讲由杨琨、何永红、谢敏、蒋海松等同学记录整理,蒋海松统筹校对。赵明教授代为审阅。) 



邓晓芒教授主讲 



我今天的讲题是《黑格尔辩证法辨正》,之所以称为“辨正”,是因为以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些理解有偏离。 随着理论界的不断深入研究,以往认识的表面性暴露出来了。经过近一百年接触黑格尔的思想;开始的理解显示出表面性。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特别是黑格尔直接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早年是青年黑格尔派嘛。探析黑格尔辩证法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 。若想不是片面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非追溯到黑格尔辩证法不可。它究竟是如何构成的?它的内涵、内部结构是怎样的?黑格尔辩证法有通俗的解释,所谓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规律。这是恩格斯最早概括的。这是对的,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三大规律是黑格尔辩证法的表现,这是由辩证法内部结构所构成。我通过从康德到黑格尔的研究,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有两大要素。一是否定的辩证法。二是反思的思想。 



一、      否定的辩证法。我称之为自否定。马克思很重视这一点,他曾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否定的辩证法(或消极辩证法)。这是一种否定的辩证法或消极辩证法。这主要体现为。自否定的能动性。自己的不安于现状,自己否定、超越,内在的不安息、自己运动。这是万物尤其是人、人类社会、人类历史的本性。列宁提出“内在的不安息、自己运动”是黑格尔辩证法很重要的思想。不安、否定。恩格斯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成三大规律之一,但它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我们常忽视了这条带有本质性的规律。这受了苏联影响,苏联长期不承认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是反思的因素。就是反过来追溯其原因,返回它的根据,追溯它的来龙去脉,反思的思想在黑格尔那里很关键。怎么反思呢?通过一种逻辑与语言的连贯性,语言记载我们思想。这是辩证法很重要的思想。这体现在对语言、逻辑的重视。而不象我们中国不重视语言,仅诉之当下体验。黑格尔等西哲重视语言。辩证法的词源“dialectic”在古希腊本意是交谈辩论的意思,通过语言交谈发现矛盾。在语言反思的过程中发现揭示矛盾。黑格尔辩证法的这两大要素(否定的辩证法、反思的思想)常为中国人所忽视。我们一是忽视了自否定的精神。自否定是痛苦、不安,痛苦不安才有能动性,痛苦激发人突破、创造的能量。二是忽视了语言学的规范。而反思体现语言学的规范,对文字语言的重视。这在西方是有传统的。 





这两大要素相互之间也有关系。否定之否定作为原则,是一贯的原则,不是否定一次以后就不否定。否定能作为原则需要返回自身,是否定之否定,否定自身。这就是“反身性”的原则; “否定”返过来否定自身,反身性就是反思。否定与反思不可分割。反思也有一种逻辑;但不是形式逻辑;而是辩证逻辑 。这就是黑格尔辩证逻辑的由来。辩证逻辑是一种反身性的逻辑,而形式逻辑强调同一律,回避反身性。反身性体现的是一种自否定的自由精神,不安于现状,要否定、超越、突围,要成为自己所不是者,对理想、彼岸的追求,是一种能动的辩证法,表达出一种生存论的欲望。有学者从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认为他已带有存在主义的因素。存在不是不动,存在要存在起来,要不断否定虚无,要否定之否定。 



否定的辩证法、反思的思想构成黑格尔辩证法的内部结构。它表现出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辩证法,但它的内部结构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这个历史渊源要追溯到古希腊哲学。黑格尔很多次谈到,他的辩证法受到古希腊辩证法的影响很深。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柏拉图的辩证法、古代智者学派的辩证法,他们都对黑格尔有非常深的影响。那么,在古希腊的辩证法那里——辩证法那个词本来就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他们提出来的。他们在论辩的过程中就采用了“逻各斯”;“ 逻各斯”的意思就是谈话,互相交谈。那么互相交谈把它记录下来;对语言采取了一种非常严格的甚至是崇拜的态度。崇拜语言,古希腊崇拜语言,这从赫拉克利特那里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就是说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来“逻各斯”是万物的规律,是事物的命运。万事万物都要遵循“逻各斯”。“逻各斯”是什么呢?“逻各斯”就是话语,就是说话。为什么把“逻各斯”看成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的规律呢?这个我们觉得很奇怪,中国人从来不重视语言。不管是道家还是儒、释。道家讲言外之意,讲天道无言,天道是不说的。孔子也讲:“天何言哉?”。都是否定言的重要性的。佛家、禅宗,禅宗不立文字,禅宗讲的话都是听不懂的,(笑)那不是语言,那跟打你一棍子是差不多的那个意思。禅宗的棒喝啊,大吼一声啦,这些都是废弃语言的。所以,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西方对语言那么重视。这当然有它的社会根基,我们知道古希腊的城邦社会、契约的社会、法治的社会,法律的东西写在文字上是要作数的。他们要靠语言来生活,所以海德格尔讲,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不是海德格尔首次提出来的,从古希腊西方人就是这样,他们把语言当作是存在的家。签了字的东西、文书,立了法的东西那是你不能违抗的。恰好相反,没有那个东西,你就不能生活。你要存在,你就必须按照那样一种方式来存在,就是“逻各斯”。“逻各斯”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的命运,人逃不了,它是神的代表。叫做“神圣的逻各斯”。 “逻各斯”就代表着辩证法里面的一种反思的精神、这样的一贯的逻辑精神、语言的精神。我把它称之为辩证法语言学的起源,西方人非常重视语言,从一开始就是这样。 



   另一个起源就是否定的思想。为什么否定的思想、自己否定、自我运动的思想在黑格尔那里更重要呢?黑格尔追溯到古希腊有这一方面的因素,那就是所谓的“努斯”。“努斯”也是个希腊字,最早由古希腊的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提出来。万物是由“努斯” 所推动的。那么这样一种思想在后来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接受了,“努斯”是灵魂的意思。精神、灵魂、理性,人的灵魂最高的是理性的灵魂,理性灵魂是一个推动者。柏拉图对“努斯”下的定义就是“努斯”就是那个自动的东西,它能够推动万物。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源就在那个“努斯”。 “逻各斯”和“努斯”这两个希腊字在后来的西方语言里面都翻译成理性。“reason”。在德语里翻译成“Vernunft”。为什么都翻译成理性,它们两个其实是不同的,起源都不同。一个是语言,说话,另一个是灵魂,灵魂是自动的,自己运动,并且推动万物。它们在西方都翻译成理性,我们中文遇到这两个字经常也是都把它翻译成理性。这就促使我们想到西方所谓的理性其实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它是一个二重结构,西方的理性本身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对立统一体。因为“逻各斯”和“努斯”这两个东西不仅仅是不同,而且相反,因为“逻各斯”它讲究逻辑,“logic” “logic”这个词就是从“逻各斯”发展出来的。到了斯多葛派那里就从“逻各斯”那里发展出逻辑,那么逻各斯强调逻辑,强调逻辑就是强调规范,强调确定性。而“努斯”这个词恰好就是不安、不安分、不安于现状。不安于现状怎么办呢?就要打破现有的规范。“努斯”就是要打破现有的规范,自己运动,它不受别的东西所限制。而“逻各斯”呢?恰好是要规定下来,要限制,限制使它确定下来,这两个互相矛盾的东西我们都把它翻译成理性,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破解这个谜,就能够理解西方的理性真正的含义和黑格尔的辩证理性的真正含义。 



    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的含义:黑格尔辩证法其实是矛盾统一体。它不是那么单纯的一个东西。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两个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东西居然能够在同一个理性里面结合在一起,结合得那么好。很多人都不假思索的把它翻译成理性。而里面的含义恰好是丰富的。西方的理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超越性的方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自我超越。这种自否定——自否定就是自我超越,我不愿意这样我不愿意做奴隶了。我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要反抗,哪怕失败也在所不惜。这是自由精神,自由的超越这样一种精神,在理性里面构成一个重要的因素。理性我们通常讲的含义就是超感性。如何超越感性,你得反抗呀,你得跳出感性的束缚,超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低层次超越到高的层次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奋力突围就是超感性,我们通常讲,你这个人太受感性的束缚。超感性是一个有理性的人任何事件面前都维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也就是超然的态度。超然事外。只有超然事外,才能把握事件的本质。一个有理性的人才能把握事件的本质,因为他不是陷在感性里头,不是投身于里面而忘记跳出来了,而是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把握事件。这就是理性的态度,所以理性里面肯定要有一种超越性。这就是努斯精神在里面起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通常讲的理性是指一种规范性。这就是逻辑的规范,或者是通过确定的语言,语言逻辑。没有规范性怎么说是理性呢?说话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就像禅宗,那里是没有理性的——当然有一种机锋,有一种智慧一种体验。所以理性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要有规范。这两者恰好是相对的,你要打破现状,打破一切束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你就必须要超越。但是你要是完全不遵守一种规范,那你就没有理性。这两个方面恰好是两极相通。我们来解释一下。 



西方讲的理性,首先着眼于它的规范性,所谓逻辑理性,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现在后现代批评理性就是批评它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把理性看得太重要了。理性就意味着逻各斯。但是这个逻各斯是如何得来的呢?逻各斯恰好是通过一种超越才能得来,首先是对感性的超越才能得来。更高的规范需要更高的超越,更大的统一性就要超越很多的杂多的东西才能获得,所以逻各斯的规范性恰好是通过努斯的超越性所获得的。超越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建立起普遍的规范,否则就要受到感性的干扰,陷在感性的汪洋大海里面不得超脱。所以它们是不可分的。反过来,努斯的超越如何才是真正的超越呢?这种努斯的自否定,我不愿意这样啦愿意那样,至于我将来会怎么样,我还不知道。为所欲为,打破一切规范,怎么都行,这是后现代的精神。中国传统中,老庄对自由的理解,不受任何束缚,顺其自然。禅宗的末流也进到这样一种境界,随随便便,想怎么就怎么,打破一切世俗伦常,这就是自由了,这就是超越了,摆脱了,四大皆空。但是这样一种摆脱实际上是没有效果的。真正的超越不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正的超越是自己有了新的规范才能超越。 中国古代的自由精神之所以没有结果,道家和禅宗的自由人格之所以最后还要由儒家的这样一套礼法规范来收拾,就是因为它破除了一切规范之后,没有建立起新的规范,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规范。我们今天道家和禅宗精神可以说是泛滥于世,我们在老百姓里面和市场上到处看到道家和禅宗的为所欲为,以为那就是自由。但是没有规范,这种自由是超越不了的,实现不了的。这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你这次自由了,马上就自食其果。而且最后秩序大乱之后,还要靠儒家的那一套——那一套已经是秩序井然,它把一切都想到了。道家固然可以引发一场农民起义,但是没有规范,还是要靠儒家来治理。所以真正的自由精神要立得起来,真正要冲破儒家的传统的几千年的陈旧的规范,它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规范,要有自己的理性。道家、禅宗不是理性,所以它们的自由精神只是一种虚假的自由精神,立不起来。也对抗不了儒家和法家的这样一种森然的体制的压制。人们觉得那个时代忍受不了,最后还是要回到儒家、法家的怀抱,有秩序总比没有秩序好。 



    所以,超越性和规范性两者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才构成西方理性的精神。我们中国人没有这种东西,这两方面是分裂的。儒家有一套规范,但却限死了不得超越;道家和禅宗有超越精神,但没有规范,由于它是分裂的,所以这种超越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规范,不能真正超越。儒家的规范不是理性的规范,它是建立在传统习惯之上的,所谓周公之礼。黑格尔的辩证法把自由的超越性和规范的必然性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把自由和必然性合在一起,它是以往西方哲学发展的集大成。整个西方哲学从古希腊以来,就有强调人的自由这一方面也有强调人的规范的另一方面,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以来也是,有些人强调自由的突破性的力量,有些人强调规范的力量,那么黑格尔把两者辩证的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了辩证理性。 



通常一谈到黑格尔理性主义,就想到逻各斯,就想到他的逻辑理性,认为这套东西是束缚人,压制人的自由的。其实上黑格尔的理性不仅仅是逻辑理性。这是对他的误解。黑格尔的理性其实包含了自由的精神,强调逻辑是为了给人一种工具,用来实现自己的自由。所以,理性主义要从双重含义去看它,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在根本上毋宁说是自由的创造的精神、自由的突破和反抗,从原来的状态进到更高级的状态,从低层次的自由进入到高层次的自由,黑格尔认为这样一种过程就是历史。黑格尔的历史理性是很有名的,对马克思的影响非常深。历史是有理性的,为什么呢?历史本身就是自由创造的一种体现。在黑格尔看来,所谓的历史就是自由创造的历史,如果没有新的东西产生出来,那样的历史不能叫历史。所以黑格尔讲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年,但中国没有历史,它没有新的东西,老是回到原处。真正的历史就要有新的东西创造出来,比如西方的历史,原来古希腊城邦社会到了中世纪,整个一个大否定,对古希腊全部否定,全部推翻。进入到一个新的基督教的境界,对彼岸世界的神的追求的境界,否定了一切偶像崇拜。到了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又对中世纪来个大否定,这又有新的东西,人性、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运动的口号,这都是崭新的东西。所以西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