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不是先前的浪头了。假如我们认为浪头有来过有生过,那后面就不可能有再生的,因为后来的不是原来的那一个。同样道理,过去的东西,如果认为死亡了的话,那现在就没有死亡,因为已经死亡过了。

  凡夫众生只从现象界看,认为是有来去有生死,其实是没有来去,没有生死的,来了等于没有来。我们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那决不是我们,完全是两个人,那个肉体、那个一切早过去了。

  「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什么理由呢?一切万有现象没有个来去的根源。一切宗教哲学,都在追寻最初造物的是什么,是谁在主宰,最初的现象几时开始的。佛家的结论是:无始之始,像一个圆,每一点都可以是起点,都也可以是终点,而所谓始点与终点,只不过是人为的假定。宇宙的法则是圆周性的,是圆满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能生灭去来者,无生灭去来。我们坐在那里,莫名其妙地忽然想起一件事,它从哪里来的?来者无所从来。你如果要拚命去找它的来源,你花个三大阿僧祇劫慢慢找吧!去的呢?去者无所至,能去到哪里?终点也就是起点。所以,因中就有果,果中又含因,无始无终,无来无去。这也是《华严经》的道理:「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是宇宙万有的因果关系,因含着果,在果上去找因,因果是同时的。

  「所可见者,更不可见。」凡夫众生因为不了解这个理,见不透,没有彻悟,只相信我们自已眼睛所见,而眼睛所见是没有真见的,看见的都是假相,靠不住的。站在凡夫境界讲,你们诸位现在看见我,我也看见你们。但是还是假的,我们第一眼看见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已经过去了,不可得。又比如我们房中的这个电灯,我们看着它好像一直亮着,学过光电的人就知道,当你刚接通电源的那一剎那,电的功能产生的第一束光,生了就消散了,因为后面源源不绝的电力,才使得这灯持续发光,那第一束光一见就不再见了。更明显的是蜡烛,你点燃之后蜡烛虽然一直发光,但是蜡烛也不断地变短小。过去认为蜡烛燃烬就没有了,现代的物理学告诉我们能量不灭,能量与质量互变,也是不生不灭的。

  这个道理与心的道理是同样的,你们学佛法就不要沈迷在宗教中钻牛角尖,要了解科学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佛学,佛学是大科学。「所可见者,更不可见」,说明自然界一切物质的现象,一剎那一见之间就已经过去了,我们觉得正看着的已经变去了。你第一眼看到这个人,一剎那间这人的身体已经新陈代谢变化了。这个最明显的是看婴儿和看老人,你一个月不见婴儿,他就变样了,我们也说七十岁以上的朋友,若一个月不见就要打电话问候他一声,八十岁以上的,更要三天两头打个电话。

  唐人崔涂所作的一首〈旅怀〉诗,起首是「水流花谢两无情」,也可以用来注解《维摩诘经》的「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水流过去了不会再回头,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嘛!花谢了明年虽然再开,但已经不是今年的花了。所以水流、花谢这两样是毫不留情的。这首诗的文学意境很深,有些离乡背井多年的老朋友是读不下去的。下面还有好几句,今天不讲诗,就不再说了。(全文是「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摧两鬓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你们爱文学的同学,更可以引李商隐的两句诗作结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乃至引用到历史哲学,像《三国演义》卷首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样就懂了「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第一义至高无上的道,被文殊菩萨和维摩居士两位,拿来随便一番对话,真只能说是「千古绝唱」。文殊菩萨的讲话艺术一流,你们如果有人作外交官的,可以好好学他。他响应上维摩居士之后,话一转、又说:

  「且置是事」,就是说,这个问题我们不谈了。再谈下去,他们两个恐怕要扯一部六百卷经典了,那还得了,所以文殊菩萨赶快收场。

  「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你看,他真是最好的外交官,他问候说,居士,你这个病还忍得住吧?治疗有没有把病情改善?好一点了吧?

  「世尊殷懃,致问无量。」佛非常关心,叫我代表他来问候。致问无量,是无限的关心和想念。这个文章你们写信就可以学了。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文殊菩萨这里的问题也是问我们大家,这就要参了。人活着就有病,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老?文殊菩萨问维摩居士,你这个病是怎么引起的?病了多久了?怎么样去掉这个病?在座各位可能年轻的比年老的还要多病,天天都在感冒,不是头痛就是流鼻水。现在我要问,「诸位青年法师、青年居士,是病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你们一定答复,「我也不知道怎么引起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好。」这就很可怜了,自己病了不能自疗。这就是话头,是大问题。人怎么会生病,不是问怎么得了伤风感冒或是得了癌症,不是这个问题,是问这个生命为什么会生病?

众生病 菩萨也病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人的生命本来就是个病态的生命,宇宙万有现象也是个病态的万有现象。从文学艺术角度看,这个世界多美丽啊!红花绿叶描写得或画得多美。你写好了画好了就病了,你累了嘛,累就是病。我们不把累当作病,它就是病因。生命就是这么个生灭现象,非常疲倦。你反省一下,在人生路途中,不管你什么年纪,你随时感觉到很疲倦。也许你们诸大菩萨不感觉到,我这个凡夫随时都感觉到很疲倦。有时同学劝我多休息,我不是身体的疲倦啊!是心里疲倦,尤其和你们在一起,好疲倦。

  生命有病是什么道理?维摩居士回答,他说,一切从痴所生。痴就是有情,佛经翻译众生为有情众生。我过去在大学教书,很多年轻人来问我爱情哲学,什么是情爱欲?我说,这三个字不管怎么分类都是混蛋,总而言之都是荷尔蒙在作怪。当荷尔蒙升华了,没有欲念了,就成了爱,爱再化掉了,就成了情。情就是痴的根本,情加浓一点就是爱。情像葡萄酒,满好喝但是很醉人。爱就不同了,像白兰地。欲像高粱酒或伏特加。都是酒,醉人的,是各种痴。生命就是痴来的。前面讲的那位刚过世的老同学,他在临走之前还跟照顾他的朋友说,不用担心,我还有十二年好活。自以为有定力很有把握,结果连这个都不知道,还说中阴有把握,都是吹牛。中国人老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病到拖着一个破烂的身体,仍留恋得不得了,也不愿意爽快地走。为什么?痴啊!

  今天下午还有个老朋友,都八十岁了,我跟他说现在可以放下了,他说:就还有这一件事,等搞好了就放下了。我说:从古到今,哪一个人真把事情都弄好才走的?他说:是啊!我也懂啊!我说:你懂就现在放下。他说:唉!这……等这一点弄好了就可以了。这就是痴!很难了的。你能够把痴了了,就差不多了。一切都在痴中,你以为白痴叫痴啊?越聪明的人越痴!那个李商隐的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实际上春蚕到死丝还不尽,还给人去做衣服了!又如清诗,「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多情不见得讲男女之情,就是痴的表现,坏梦不容易醒,好梦还想多作一会儿。后来我有位女学生,把第二句改成「好梦由来不愿醒」,改得真好!

  讲了半天,一切众生都是痴。你们有学净土宗的,你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什么?小本《阿弥陀经》说,你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永远不死了。在那边好好的学佛,也不怕没饭吃,不怕没房子住,男的还不怕讨不到太太,女的也不怕嫁不掉,因为无男女相,地方又好,七宝行树……,所以你想去。我问你,你贪不贪?痴不痴?因此而发愿者,非贪即痴,这是大痴大贪。能够去掉了这个大痴大贪必然往生,净土现前。学密宗的想要往生哪个佛的国土,还要神通具足,长生不老……也是痴。我常跟人讲,我干脆发愿活五百年,省得再来一次,住妈妈肚里的旅馆十个月,一辈子还不了感情债。现在想想活那么久挺麻烦的,老朋友跑光了,年轻人谈不拢,这不好办啊!到了一百岁还要被人当个活宝,放在什么地方展览,日子也不好过!修个长生不老做什么?儿子孙子都跑了,曾孙子看我这老头怎么还不死,唉!这些思想都是痴。有痴就有爱,有爱你就有病生。这是维摩居士的回答。

  这里有一个重点要了解,维摩居士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他是说客气话,是拿自己来表演,说一个重大的道理。换句话说,这个生命就是因为有痴有情,才有爱。十二因缘里头,爱在中间,有爱则有取,都想抓住,接下来才有生,有生就有病。中国的文字也很妙,我们说「生病」,有生就有病。任何一个东西存在,就有病态。病与不病之间,是一个大哲学。文殊菩萨问病从哪里来?维摩居士答是从爱而来。爱从什么地方来?从痴而来。学佛都知道贪嗔痴三个字,我看大家修三辈子也难断掉。要不贪、无嗔、不痴,太难了。

  讲到痴,我前几天和两个老朋友讲到有一幅翁同龢写的字,要八万块钱,其中一人立即说,便宜啊!我一听,好了,你们不要再说了,「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我拚命要戒这一方面的嗜好,你们两个一左一右不要起哄了。收集字画也是痴,市面上买到的字画都是前人痴心收集来的,然后被后代不肖子孙给卖了,上面还印着前人的图章……你现在买了将来交给谁啊?一切在痴中,能够无爱欲无痴情就真解脱了。所以病从哪里来?从有痴有爱来。这是第一个道理。

  第二个道理严重了。

  「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你问怎么生病的?大菩萨生病是为众生而生病。他说因为一切众生皆在病中,所以我非病不可,假使一切众生有一天无病无痛了,就是了了生死了,我也就没有病了。这里的我就是,有我在,所以有病。有我存在,就有痛苦,就有烦恼,就有生病。一切众生个个无我,归到本来清净元明去了,就当然不生病。所以一个人活着,想要无病无痛是做不到的,要不病不痛不生不死,除非你证得涅盘,成佛了。一切众生得度,就无病痛了。维摩居士给我们点题了,点题是点出文章的要点所在,要点就在这里了。

  「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文殊菩萨你问病几时好,我这个病永远不得好的。要晓得六度万行皆是菩萨的痛,慈悲喜舍也尽是菩萨的痛。慈悲就是痴,喜舍就是爱。菩萨者菩提萨埵是也,虽然觉悟了,还是未免有情。菩萨是最多情的,堪称是大众情人。因此说,要不病,除非情爱皆灭,众生有病则菩萨必病。

  「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一切大乘菩萨没有跳出生死的。再严重地讲,诸佛菩萨都没有跳出生死,都是再来人,为什么?因为要度一切众生。《楞伽经》卷一说:「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佛并没有走开啊!还是再来,佛菩萨都是再来人,都在这个世间。菩萨的愿力是要度众生,所以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入轮回,有本事跳出去而不跳。所以菩萨是「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盘」。他已经得到了般若智慧,跳出了三界,三有就是三界。可是因为慈悲要度众生的缘故,自己不入涅盘,这是智悲双运的境界。他还在六道轮回中滚,可不一定变人啊!算不定变牛变马变虫都有的。要度众生,就得有这个本事,挑得起这个担子。算不定变了蚂蚁,被我们开水一烫就死了,他成了蚂蚁就烫得死。可是为什么要变蚂蚁?要度蚂蚁啊!必须变了蚂蚁才能说蚂蚁的语言。

  既然菩萨入了生死轮回,就会有病。要想无病,除非你了生死,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就有了,你没有了生死以前就会有病。所以维摩居士引申说,如果众生都了生死了,菩萨也无病了,就不需要到这个世界来了嘛!所以菩萨的病从哪里来的?对不起,也是从痴情来的,大慈悲就是痴。这些道理文殊师利菩萨当然也懂,他不过在跟维摩居士两个唱双簧,一唱一答,讲给大家听的。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比如有位老前辈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假如病了,作为父母一定也会得病,因为昼夜照料儿子累病了,或者过分担心而生病了。等到儿子病好了,父母病也好了。在座各位有子女的,都有这种体验,只有那些未来的父母亲不知道。古人说,「养子方知父母恩」,自己当了父母才知道孝道的严重,没当过父母只是口头禅,这也是八万四千法门当中的一法,你当了父母就知道了。孝道就是对父母的爱所起的感情。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菩萨爱众生,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因此众生病了,菩萨当然也病了。众生病好了,菩萨也好了。众生都有烦恼,而众生有的烦恼菩萨都有,他还多一个烦恼,就是烦恼我们。这话光是研究佛学是不容易懂的,要在世法中当过家的人才懂,不经过的人是不会懂的。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维摩居士说,你又问我,这个病是怎么来的,唉!是大悲心引起的啊!清朝雍正皇帝题过一个观世音菩萨的香赞,可以用作说明

    三十二应露全身 拯救众生渡苦津
    只为慈悲心太切 却将觉海作红尘

  首句讲三十二应身,是引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次句说观世音菩萨,为了度一切众生跳出苦海。第三句说,观世音菩萨慈悲心太切。最末一句是说观世音菩萨,已经成佛了,但还是跳进红尘来。菩萨的境界本来是要度众生的,结果是反被众生度。这个问题讨论到这里,文殊师利菩萨一看维摩居士辩才无碍,怕他再说下去,记录起来也麻烦,赶快打住,就问第二个问题。


空室引起的话题──空解脱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居士是大富贵人,为什么现在房间里空空的,连一个侍者也没有?「空室」是心空,上面已经讲过了。维摩居士把房间变成「方丈」大小,这是印度观念。中国文化叫「方寸」,还要小,就是心。中国古话说「但存方寸地,留为子孙耕」,你心地好,会给后代子孙好的影响,有好报。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你们要注意,所谓真正的净土,也没有七重栏楯、琉璃为地等景象,那是为了我们这个欲界众生而说的。真正的净土也了不可得,连净都无所谓净,那才是真正极乐世界的净土,涅盘清净。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说,你怎么说起外行话来了?一切佛的国土本来就是空的,心空了、念空了,佛土就现前了。

  「又问,以何为空?」他们两人针锋相对,文殊师利菩萨就问,什么叫作空?

  「答曰:以空空。」空就是空,你有个空的境界早不空了。下面讲到空也空。你不要以为保留一个空的境界是悟了道了,你得了个什么?你就真得了个空的。

  「又问,空何用空?」文殊师利菩萨又问,既然空了,还怎么去空呢?

  「答曰:以无分别故空。」因为你不起分别心了,空也空掉了。你觉得没有烦恼,没有妄念,很清净,认为是空了,这正是分别心,正是妄念。不起分别心,无所谓空,无所谓有,把空也空了。

  「又问:空可分别耶?」文殊师利菩萨又追问,空还可以分别吗?这里关键来了,文殊师利菩萨一刀就杀进去了,好像捉住了维摩居士的把柄。

  「答曰:分别亦空。」维摩居士眼睛一瞪,分别也空啊!我们现在讲话、你们听话,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在哪里?不可得啊!听过了就过去了,不来相而来,不去相而去,所以分别本身就是空的,为什么分别不可以空?

  有一个人就是在这里开悟的,是谁?永嘉禅师。他是天台宗的,他自己晓得悟了,自已信得过。但是有个同参道友,劝他找人印证,威音王(古佛)之前,你无师自悟可以,威音王之后,你无师自悟,随便肯定下来,恐怕是天然外道。所以他就从浙江到广东找六祖,见到了六祖,围绕三匝,振锡而立。六祖与他对话时:永嘉曾回答:「分别亦非意」。就是说,分别也空。六祖就说:「善哉。」

  「又问:空当于何求?」文殊师利菩萨好像在和维摩居士打擂台,一拳拳打得虎虎生风。又问:怎么达得到空?这好像在替我们问,坐了半天两条腿痛的要命,空不掉喔!空在腿上求吗?还是在心中求,还是哪里求呢?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麻烦事情来了,说起六十二见有一大堆,我只有补充资料给你们了。如果详细讲六十二见可以拖上几个月,这里不细说了。一切八十八结使也好,六十二见也好,我们每一个心理意识,每一个心理状态,都在其中了。见就是观念,我们心里许多主观的观念困扰着自己,解脱不了,但实际上每一个观念每一个思想本身就是空的。妄念本身是空的,你不要另外去找一个空啊!你打坐时在找空,那个空就是妄念。你知道是妄念,它当下就空了,就解脱了。所以空要在六十二见中找。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了。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所有的佛法不论净土、密宗、禅宗、天台宗,乃至五月端午的粽也好,都是要你解脱的。你被自己的感情观念困住了,所以不得解脱。我告诉过你们,学佛要学解脱,学道就要学逍遥。结果你们学得苦死了,既不解脱又不逍遥,何苦呢?还不如去喝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